血管植入物、输送装置及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8760发布日期:2020-06-17 00:0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血管植入物、输送装置及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管植入物、输送装置及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微创伤介入是血管动脉瘤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涉及将血管植入物,例如但不仅限于支架、弹簧圈、动脉瘤封堵装置等,通过输送装置输送至病变位置。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杆,实际输送时,输送杆与血管植入物相配合且一起置于输送鞘管中,进而输送杆在输送鞘管内推送血管植入物,实现血管植入物的释放。

在现有技术中,血管植入物通常通过与输送杆之间的静摩擦力实现在输送鞘管中的输送,即血管植入物压握后套于输送杆的外部,两者并无机械连接而作为整体在输送鞘管中运动。但实际操作时,摩擦力的大小较难控制,容易造成血管植入物的脱载(即血管植入物从输送杆上脱落),使血管植入物不能够被稳定地输送,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植入物、输送装置以及医疗设备,旨在输送过程中使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从而避免血管植入物发生脱载的问题,提高血管植入物输送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管植入物,通过输送装置递送至目标位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杆和腔室;其中所述血管植入物具有近端,且所述近端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输送杆可分离地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输送杆用于容纳于所述腔室中;

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输送杆容纳于所述腔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受到所述腔室的约束力而与所述输送杆保持卡合的状态,以实现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间的轴向锁定;

当所述第一连接部脱离所述腔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被解除所述腔室的约束力而与所述输送杆处于可分离的状态,以实现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间的轴向解锁。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在受到所述腔室的约束力时与所述输送杆保持卡合的状态,并在解除所述腔室的约束力时与所述输送杆处于可分离的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空隙;

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输送杆容纳于所述腔室时,所述空隙被配置为禁止所述输送杆通过,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输送杆保持卡合的状态;

当所述第一连接部脱离所述腔室时,所述空隙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输送杆通过,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输送杆处于可分离的状态。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卡扣件,两个以上所述卡扣件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以上所述卡扣件之间形成所述空隙。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卡扣件被配置为在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上能够变形,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上能够变形。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至少部分所述卡扣件由金属显影材料制成。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卡扣件在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上对齐布置。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以上第一连接组,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组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组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件,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组中的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间隔设置;

其中:同一第一连接组中的所述卡扣件在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上对齐布置,且不同第一连接组中的所述卡扣件在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上错开布置。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血管植入物为自扩张植入物。

可选地,在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中,所述血管植入物为支架、弹簧圈或动脉瘤封堵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用于将血管植入物递送至目标位置,包括:

输送杆,所述输送杆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可分离地卡合连接;以及

腔室,用于容纳所述输送杆和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

当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和所述输送杆容纳于所述腔室时,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受到所述腔室的约束力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保持卡合的状态,以实现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间的轴向锁定;

当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脱离所述腔室时,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被解除所述腔室的约束力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可分离的状态,以实现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间的轴向解锁。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用于与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可分离地卡合连接;

所述输送杆还包括杆件本体,所述杆件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部,且所述凸部为所述第二连接件,以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卡合在至少一个所述凸部的两侧或卡合在至少两个所述凸部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用于与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可分离地卡合连接;

所述输送杆还包括杆件本体,所述杆件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且所述凹部为所述第二连接件,以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卡合在所述凹部中。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轴向贯通的表面凹槽,用于容纳部分所述血管植入物。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表面凹槽为两个以上且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周向布置。

可选地,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分离地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卡扣件,两个以上所述卡扣件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以上所述卡扣件之间形成空隙;

当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和所述输送杆卡合并容纳于所述腔室时,所述表面凹槽被配置为禁止所述卡扣件通过。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由金属显影材料制成。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约束件,所述约束件包括所述腔室并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外部。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装载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输送鞘管,所述输送杆用于可活动地插入所述输送鞘管,且所述输送鞘管构成所述约束件。

可选地,在所述的输送装置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装载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输送鞘管,所述输送杆用于可活动地插入所述输送鞘管;所述约束件用于可活动地插入所述输送鞘管,以包裹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和所述输送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了一种医疗设备,包括:任一项所述的血管植入物;以及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其中,所述血管植入物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输送杆的第二连接部可分离地卡合连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植入物、输送装置以及医疗设备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上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与输送装置的输送杆可分离地卡合连接,实现了输送过程中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在轴向上的相对静止,这样做在输送过程中,血管植入物不容易发生脱载问题,从而使血管植入物能够被稳定地输送,以此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操作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第二、上述医疗设备借助于输送装置的腔室实现了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间的轴向锁定和解锁,不仅锁定和解脱操作方便,有利于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效率,而且卡合连接的可靠性高,可较好的实现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间的轴向锁定。

第三、上述血管植入物的近端优选包括两个以上第一连接组,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组沿所述血管植入物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不同第一连接组中的卡扣件在血管植入物的轴向上错开布置,这样做能够使不同轴向上的卡扣件压缩于不同的圆周上,从而减小血管植入物及其输送装置的压缩尺寸,使血管植入物能够在更小的输送装置中输送。

第四、上述输送装置优选包括约束件,且约束件提供一个腔室,且约束件优选可活动地插入输送鞘管,以此实现对血管植入物之近端的第一连接部的束缚,这样做可实现血管植入物的全释放与全回收。例如,将血管植入物及其输送杆全部推离出输送管鞘后,使血管植入物全释放于目标位置,此时血管植入物与输送杆仍未分离,可实现血管植入物的再次回收。而当满足解脱条件时,约束件与输送杆相对移动,使约束件施加的束缚解除,血管植入物与输送杆实现分离,进而实现解脱。这样设置可提高血管植入物在体内释放的准确性,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扩张编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并丝焊接并形成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上卡扣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3a-图3d分别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输送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输送杆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输送装置与自扩张编织支架相连接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连接件形成空隙的原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连接件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一连接件上空隙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之卡扣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输送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输送杆包括一个第二连接件;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卡合连接的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输送装置与自扩张编织支架相连接的示意图,其中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仍未脱离输送鞘管;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之卡扣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输送装置与自扩张编织支架相连接的示意图,其中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仍未脱离输送鞘管;

图13为图12所示的自扩张编织支架与输送杆卡合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输送装置与自扩张编织支架相连接的示意图,其中自扩张编织支架的近端未脱离解脱束缚管。

图中:

1-支架,11-近端,12-远端;13-卡扣件;14、15-第一连接组;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输送杆;5-输送鞘管;6-解脱束缚管;

g-表面凹槽;s1、s2、s-编织丝;q-焊接点。

附图中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多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若干”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描述,使用了“远端”和“近端”;“近端”是接近医疗器械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远离医疗器械操作者的一端。另外,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医疗设备,包括血管植入物和输送装置;所述血管植入物通过输送装置递送至目标位置,且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杆和腔室。

本实用新型的血管植入物具有近端,且所述近端包括第一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中,所述输送杆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分离地卡合连接,从而使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输送杆用于容纳于所述腔室中。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输送杆容纳于所述腔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受到所述腔室的约束力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保持卡合的状态,从而实现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间的轴向锁定。反之,当所述第一连接部脱离所述腔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即被解除所述腔室的约束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可分离的状态,最终实现所述血管植入物与所述输送杆间的轴向解锁。这样一来,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实现了可分离的机械连接,从而在输送过程中,可以避免血管植入物发生脱载的问题,使得血管植入物能够被稳定地输送,以此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操作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约束件,且所述约束件包括所述腔室,所述约束件用于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外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装载血管植入物的输送鞘管,所述输送杆可活动地插入所述输送鞘管,且所述输送鞘构成所述约束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件为一解脱束缚管,其可活动地插入所述输送鞘管并套在所述输送杆的外部以包裹第一连接部和输送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连接件,且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分离地卡合连接。而所述第二连接部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连接件,且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分离地卡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形成卡合连接的方式主要有:

(1)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卡合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2)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卡合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

(3)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卡合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中。

实际操作中,上述形成卡合连接的方式可组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而且不限于仅实现一对卡合连接,也可设置两个以上的卡合连接来形成更可靠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血管植入物主要为用于治疗血管动脉瘤的植入物,例如是支架、弹簧圈或动脉瘤封堵装置等,也可用于血管扩张、血管栓塞捕获或其他管腔病变的治疗。以约束件为输送鞘管为例,本实用新型的血管植入物的输送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血管植入物的装载:先将血管植入物套设在输送杆的外部,然后将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一起装入输送鞘管,此时,在输送鞘管的径向约束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保持在卡合状态,实现了血管植入物和输送杆间的轴向锁定;

而后是血管植入物的输送:利用输送杆推动血管植入物,使血管植入物整个(包括近端)脱离输送鞘管,由于来自输送鞘管的径向约束被解除,而使得血管植入物发生扩张(或称膨胀),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分离而解除卡合,从而实现了血管植入物在体内的释放。

其中,血管植入物脱离输送鞘管后的扩张方式可以是自扩张,也可以是被动扩张。所述“自扩张”是指血管植入物具有自膨胀特性,在解除外力约束后自身可发生膨胀或展开;所述“被动扩张”是指借助于外部机构,如扩张球囊使血管植入物在解除外力约束后膨胀或展开。

在一替代性实施例中,所述约束件为解脱束缚管,可活动地插入在输送鞘管内并套在输送杆的外部,实际操作时,利用解脱束缚管还可实现血管植入物的全释放和全回收。对于该操作过程将在以下描述中详细说明。这样做方便在植入释放后观察植入物的位置和状态,并根据需要重新调整植入位置,从而提高血管植入物在体内释放的准确性,改善治疗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若干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血管植入物及输送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并且下文中,假定血管植入物为支架,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修改以下描述,将其应用于不是支架的情况。

如图1所示,血管植入物可为支架1,支架1可以是切割支架及编织支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支架1可以为自扩张支架,也可以是被动扩张支架。切割支架可以由形状记忆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包括却不限于镍钛合金。编织支架可以由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编织丝编织而成,包括但不限于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聚合物。

以下描述中,主要以自扩张编织支架为例进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能够修改以下描述,将其应用于不是自扩张编制支架的情况。

继续参阅图1,支架1具有相对的近端11和远端12。支架1的近端11可以是单股或两股及以上的编织丝束缚在一起形成,也可以是单根丝回编而成,本实用新型对此具体不作限制。其中编织丝的束缚方式可采用但不限于拧结、胶结、焊接等方式。在一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位于近端11的相邻两根编织丝s1及s2可并丝焊接在一起,并可在多个部位形成焊接点q。

参阅图2b,并结合图2a所示,单根编织丝s1或s2和/或两根编织丝s1及s2可进一步缠绕形成一个螺旋管状的卡扣件13。但是,也可在支架1的近端11额外利用外部丝缠绕形成螺旋管状的卡扣件13。或者,还可以直接在近端11套设管状的卡扣件13来包覆束缚在一起的编织丝。本实用新型对卡扣件13在支架1的近端的设置方式不作特别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卡扣件13可以为中空管状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螺旋形式。卡扣件13也可以是实心构件,例如在并丝焊接在一起的两根编织丝的近端直接连接一个实心柱体来形成卡扣件13。所以,本实用新型对卡扣件13的结构不作特别的限制,只要便于实现编织丝与卡扣件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卡扣件13优选为管状并包裹编织丝,另外管状更优选为螺旋式,以提供弹性。当卡扣件13为螺旋管状时,可在支架1的轴向上被压缩形变而方便卡接,从而降低卡接的难度,使操作更为方便。卡扣件13可由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镍钛合金等,较佳的,卡扣件13由不透射线的金属显影材料制成,以便在植入过程中观察支架1的近端11的具体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1的近端11包括第一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2(参阅图6a),第一连接件2被配置为,在受到腔室的约束力时与输送杆实现卡合,并在解除所述腔室的约束力时与输送杆处于可分离的状态。优选的,第一连接件2包括两个以上卡扣件13,两个以上卡扣件13围绕支架1的轴线对称布置(即沿支架1的周向对称设置,或称中心对称设置)。从而两个以上卡扣件13之间(如图6a中d1标示位置)会形成空隙,空隙的尺寸可在较大尺寸和较小尺寸之间转换,主要与支架的压缩和扩张有关。以输送鞘管构成约束件为例,支架1装载进入输送鞘管之前,由于在径向上还并未受到腔室的约束力,支架1没有被压缩而使空隙的尺寸较大,使得输送杆的第二连接件3能够通过该空隙,从而方便将支架1装载在输送杆上。当支架1与输送杆保持配合状态(卡合)装载进入输送鞘管之后,由于支架1受到腔室的约束力被压缩而使空隙的尺寸减小,使得输送杆的第二连接件3无法在轴向上通过此时的空隙,因此,此时的空隙的最大尺寸(例如直径)小于第二连接件3的尺寸(例如直径),从而可确保支架近端的第一连接件2和输送杆远端的第二连接件3保持在卡合状态而不会分离,由此实现输送杆和支架1间的轴向锁紧,进而能够通过输送杆实现支架1在输送鞘管中的输送。当腔室的约束力解除时,支架1释放而膨胀,第一连接件2即可与第二连接件3分离,实现输送杆和支架1间的轴向解锁。

进一步的,参阅图3a至图3d,并结合图4,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杆4,输送杆4包括第二连接件部,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3。本实施例中,输送杆4还包括杆件本体,在所述杆件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杆件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部,且所述凸部构成第二连接件3,使得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2能够卡合在至少两个凸部之间,或者至少两个第二连接件3能够卡合在至少一个凸部的相对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杆件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且所述凹部构成第二连接件3,使得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2能够卡合在至少一个凹部中。

以下描述中,假定第二连接件3为凸部,来进一步说明容易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卡合连接,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修改以下描述将其应用于不是凸部的情况。

结合图2b,实际应用时,当支架1受到输送鞘管的径向约束时,各个卡扣件13搭接于第二连接件3上而形成卡合连接且被输送鞘管束缚而无法解脱,这种卡合式的物理连接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输送。而且当卡扣件13从输送鞘管推出后,来自输送鞘管的束缚解除,使卡扣件13从第二连接件3上解脱,这样的解脱方式也十分方便、快捷,而且结构也简单,可实现支架1的快速释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架1通过与输送杆之间的机械连接实现在输送鞘管中的输送,这样做支架1在输送过程中不容易脱落,从而提高了支架输送的稳定性。而且卡扣连接的结构简单,锁定和解锁也较为方便。

继续参阅图3a至图3c,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具有轴向贯通的表面凹槽,但表面凹槽可以由如图3b或图3c所示的缺口构成,也可以由图3a所示的相邻凸起限定而成。如图3d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也可以是表面光滑的柱体,但柱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不作限定,可以是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异形。第二连接件3可以是实心构件,也可以是管状构件,而管状构件也可以是螺旋式。第二连接件3可由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镍钛合金等,较佳的,第二连接件3由不透射线的金属显影材料制成,以便在植入过程中观察其位置及其与输送鞘管的轴向相对位置以判断支架1的释放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表面凹槽为两个以上且围绕第二连接件3的轴线设置(即沿第二连接件3的周向间隔布置,更优选沿第二连接件3的周向对称设置)。进而通过第二连接件3上的表面凹槽,可在卡合时,将支架1的近端11的一部分编织丝容纳于表面凹槽中,一方面可减小支架1压缩后的直径,从而减小输送鞘管的直径,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约束支架1和输送杆,从而进一步提高支架输送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1的近端11包括若干网格,其中在至少部分网格的末端上设置卡扣件13,即,不必在支架近端的所有网格设置卡扣件13,而一个第一连接件2包括在不同网格上的两个以上卡扣件13,且每个第一连接件2中的卡扣件13在同一圆周上对称布置。

以下对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形成卡扣连接的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以下描述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在以下内容基础上所作的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输送杆4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连接件3,至少两个第二连接件3在杆件本体的轴向上间隔地设置。假定第二连接件3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件3的轴向距离被配置为允许卡合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2。由于第一连接件2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构件,因此可被压缩在两个第二连接件3之间,故而两个第二连接件3间的轴向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件2的轴向长度(即压缩之前的长度)。但是第一连接件2还可以为不具有弹性的刚性构件,即不可变形,此时,两个第二连接件3间的轴向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件2的轴向长度,且为了避免在轴向上产生较大的位移,两个第二连接件3与第一连接件2间的间隙不应过大。然而第二连接件3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构件,方便通过变形来卡合一个第一连接件2,因此,两个第二连接件3间的轴向距离也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件2的轴向长度。

如图5所示,并结合图2b所示,第一连接件2包括四个在同一圆周上间隔设置的卡扣件13,每个卡扣件13设置于支架1之近端11的编织丝上,且这些卡扣件13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相同,还可以是两端对齐或不对齐均可。输送装置还包括输送鞘管5。实际操作时,如图5所示,在输送鞘管5内,整个支架1被压缩而使近端11的四个卡扣件13也被压缩而卡合在两个第二连接件3之间,即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件3卡合于第一连接件2的近端,另一个第二连接件3卡合于第一连接件2的远端,因此,从相反的两个方向上阻止支架1的移动。

此外,第二连接件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所述表面凹槽,使得支架1的近端11的编织丝连接成整体后嵌入位于远端的第二连接件3的表面凹槽中。因此,两个第二连接件3的结构可以不相同或相同,其中较佳地位于远端的一个第二连接件3上设置有表面凹槽,另一个可不设置表面凹槽。

如图6a和图6b所示,当支架1压缩在输送鞘管5内(即支架1在完全压缩状态下),四个卡扣件13之间形成空隙(即图中d1标识);当所述空隙为规则图形,例如圆形时,第二连接件3的直径d2(例如最大尺寸)需要大于空隙的直径d1;而当所述空隙为不规则图形时,第二连接件3的直径d2需要大于空隙的最大尺寸;这样做能够保证第二连接件3在推送时不会从空隙中滑脱。

继续参阅图6a和图6b所示,支架1在完全压缩状态下,所述表面凹槽的径向距离l1可以等于或大于空隙的径向距离(d1/2),表面凹槽的径向距离l1也可以小于空隙的径向距离(d1/2),即对表面凹槽的深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为了避免卡扣件13进入表面凹槽而发生滑脱,所述表面凹槽的尺寸较佳地被配置为禁止卡扣件13通过,优选将表面凹槽沿第二连接件3周向的最大尺寸设计为小于卡扣件13沿支架1周向的最小尺寸。

因此,实际操作时,如图5所示,在回撤输送杆4时(即向近端方向),位于远端的一个第二连接件3限制第一连接件2,使第一连接件2与输送杆4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移动;反之,向前推送输送杆4时(即向远端方向),位于近端的一个第二连接件3限制第一连接件2,使第一连接件2与输送杆4之间也不会产生相对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输送杆4的第二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3,同时所述支架1之近端11的第一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2,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2在支架1的近端沿轴向间隔排列。以下假定第一连接件2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2间的轴向距离被配置为允许卡合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3。这里,两个第一连接件2间的轴向距离可以大于第二连接件3的轴向长度,也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连接件3的轴向长度,例如第一连接件2为弹性件,可被拉伸或压缩。

如图9所示,实际操作时,在输送鞘管5内,一个第二连接件3卡合在两个第一连接件2之间,且位于两个第一连接件2之间的编织丝s插入第二连接件3上的表面凹槽g中。进而输送过程中,若向前(即向远端)推送支架1,则第二连接件3将阻挡位于近端的一个第一连接件2,保证支架1与输送杆4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移动;反之,若回撤支架1,则第二连接件3阻挡位于远端的一个第一连接件2。这样做,支架1在输送和回收时均不会与输送杆4之间产生相对移动,使支架1能够被稳定地输送。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若要释放支架1,只要向前推送支架1,直至支架1的近端11全部推出输送鞘管5,即可使第一连接件2沿径向向外弹出而解除卡合,使支架1释放,因此,解脱也方便。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支架近端的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以上第一连接组,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组沿支架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一连接组包括两个以上第一连接件2,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组中的两个以上第一连接件2沿支架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同一个第一连接组中的卡扣件13在支架1的轴向上对齐布置。轴向上对齐是指,在垂直于支架轴线的同一个投影平面上,同一个第一连接组中的卡扣件13的轴向投影是重合的。

进一步,发明人发现,当第一连接件2的径向尺寸较大,或卡扣件13数量较多时,支架1及其输送装置的压缩尺寸过大。为了解决此问题,将不同第一连接组中的卡扣件13在支架1的轴向上错开布置,从而使不同第一连接组中的卡扣件13可压缩在不同的圆周上,从而减小压缩尺寸,进而减小输送鞘管5的尺寸,便于支架1在更小的输送鞘管内输送。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组14及15,且为了更清楚,图中以虚线限定了该两个第一连接组14及15。两个第一连接组14及15沿支架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连接组14及15中的卡扣件13在轴向上错开布置。此处,轴向上错开是指,在垂直于支架轴线的同一个投影平面上,两个第一连接组14及15中的卡扣件13的轴向投影是不重合的。

更具体的,第一连接组14包括由远及近依次布置的两个第一连接件2,该两个第一连接件2沿支架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该两个第一连接件2的卡扣件13在轴向上对齐布置。同样的,第一连接组15包括由远及近依次布置的两个第一连接件2,该两个第一连接件2亦沿支架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该两个第一连接件2的卡扣件13在轴向上对齐布置。

以每个第一连接件2包括两个卡扣件13作为示意,如图11所示,由远及近,在支架1的近端11依次设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第一连接件2,最远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件2中的两个卡扣件13与相邻的第二个第一连接件2中的两个卡扣件13在轴向上对齐布置,而第三个第一连接件2和最近端的第四个第一连接件2亦是如前两个第一连接件2那样设置,但是后两个第一连接件2的卡扣件13与前两个第一连接件2的卡扣件13在轴向上错开。这样设置,使得卡扣件13的轴向位置在周向上有所不同(即轴向上错开布置),从而使支架1压缩在输送鞘管5内的尺寸会更小,使得支架1可以在更小尺寸的输送鞘管内输送。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输送杆4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3,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组14及15卡合连接。如图12和图13所示,位于近端的两个第一连接件2之间设置一个第二连接件3,位于远端的两个第一连接件2之间设置另一个第二连接件3,由此限制了支架1和输送杆4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在减小尺寸的同时也实现了稳定且可靠的连接。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支架和输送装置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解脱束缚管6,用于可活动地设置在输送鞘管5的内部并套在输送杆4的外部,以实现支架1的全释放与全回收。这里,所述解脱束缚管6即构成所述约束件。

具体的,将整个支架1推出输送鞘管5后,使支架1全释放于目标位置,此时支架的近端11与输送杆4仍未分离,如果尚未达到理想的解脱状态(例如支架未完全释放或解脱),仍可通过回撤输送杆4而实现支架1全部或部分回收至输送鞘管5中。当满足解脱条件(例如释放位置确认正确无误)时,解脱束缚管6与输送杆4相对移动,例如由术者操作输送杆4向前(向远端)移动,而保持解脱束缚管6不动,或者解脱束缚管6后撤但输送杆4不动,使得解脱束缚管6对支架1的近端11所施加的束缚解除,使支架1与输送杆4实现分离,进而实现解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在支架1(除近端11外)全释放后又能够全回收,直至达到理想的释放位置和释放状态后,再将支架1的近端11与输送杆4解脱,这样设置可提高支架1在体内释放的准确性,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更具体地,解脱束缚管6包裹第二连接件3及第一连接件2,使第二连接件3和第一连接件2保持卡合的状态,当输送杆4与解脱束缚管6之间未存在相对位移时,支架1和输送杆4之间卡合连接。当解脱束缚管6相对输送杆4向近端移动时,支架1的近端11与第一连接件2径向失去束缚,而支架1本身有自膨胀的特性,因此支架1的近端11从第二连接件3中沿径向方向弹开,支架1的近端11与输送杆4分离,从而解脱。

本实施例中,解脱束缚管6的远端延伸至支架1的近端11即可,只要能够约束第一连接件2,而解脱束缚管6的近端延伸出输送鞘管5的近端而便于术者操作。此外,对解脱束缚管6的材料不作限定,可以是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第二连接件3卡合于两个第一连接件2之间时,两个第一连接件2在轴向间隔设置的同时,其卡扣件13既可在轴向上对齐布置,也可在轴向上错开布置,如果轴向上错开布置,有利于减小压缩尺寸。

上述实施例对如何连接支架和输送杆进行了详细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中所列举的连接方式,任何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方式基础上进行变换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举一反三。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