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3388发布日期:2020-07-21 12:39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



背景技术:

在内科护理中,对于呼吸道患者来说,其呼吸道内部的痰液堵塞会导致呼吸困难,故需要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工作,临床上的集痰瓶都十分笨重不便,已经简易版的还是脱离不了两个瓶的模式,比较占地与不便,目前临床上的整个中心负压吸引装置通常由负压吸引接头、负压引流瓶两个和若干吸引连接管组成,整套装备物品较多,占地面积大,在本就空间较小的病床周围占了不少空间,而且一不小心可能会被打翻或者绊倒病人或者家属,有安全隐患;此外,有些病人本身可能只需留取一次痰标本,但病人本身可能咳痰无力或者污染标本;也有些可能只是偶尔需要吸一次痰,原本整套负压吸引装置安装下来,只为吸一次痰,费时费力,不用时备在患者床边也不方便患者行动和院感质控,因此,设计一种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在保证正常吸痰需求的同时,达到了简化装置、节省空间、提高效率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包括集痰器主体,所述集痰器主体内部设置有一体式集痰装置,用于容纳患者的痰液,所述一体式集痰装置包括第一集痰腔体和第二集痰腔体,所述第一集痰腔体上连接有第一导管,第二集痰腔体上连接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作为负压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头,第二导管连接吸痰管,第一集痰腔体和第二集痰腔体上方通过连通管联通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密闭的整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集痰腔体和第二集痰腔体上方分别设置有三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连通管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一集痰腔体和第二集痰腔体的独立应用,所述连接口包括连接头和盖体,可达到非使用状态时保持密闭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式集痰装置为一体式双集痰筒或者一体式双集痰袋,材质为聚氯乙烯或者pvc,可拆卸固定在集痰器主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集痰器主体上方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可允许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通过的开孔。

进一步的,所述集痰器主体外部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和挂臂,所述固定架固定设置在集痰器主体外壁上方,固定架一侧固定连接有挂臂,可通过固定架和挂臂将集痰器固定在病床上,所述固定架上一侧铰接有搭扣件,固定架上另一侧设置有搭扣锁,所述搭扣件可与搭扣锁进行卡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挂臂上设置有挂孔,可通过挂孔和设置在墙面上的挂钩,将集痰器装置固定在墙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式集痰装置外表面设置刻度线,用于量取液体体积;一体式集痰装置上方设置有提手,便于将一体式集痰装置从集痰器主体内取出。

进一步的,所述集痰器主体外侧设置有置物盒,所述置物盒内设置有一次性吸痰器,所述一次性吸痰器包括吸痰瓶,吸痰瓶顶盖处连接有吸痰器引流管和吸痰器吸痰管,所述吸痰器引流管可连接负压装置,吸痰瓶顶盖上还设置有通气阀,可用于调节吸痰瓶内部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吸痰瓶上设置有刻度线,用于读取液体体积,最大刻度为20ml;所述吸痰器引流管的长度为1-1.5m,吸痰器吸痰管的长度为20-30cm。

进一步的,所述吸痰瓶底部设置有备用瓶盖,所述备用瓶盖可分别与吸痰瓶底部和顶部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式单瓶双筒,安装方便,安装时两个内筒体两边接口可互换,不容易接反,使用方法简单,采用一体式装置,减少零碎部件,有效的节省了使用空间,并设置有集痰器固定装置,可固定在病床上,防止倾倒,移动方便,随拿随用,平时收纳起来,用时再展开,方便不碍空间;

(2)本实用新型集痰器主体外侧设置有一次性吸痰管,可直接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式吸痰管,只需患者床边配备中心负压吸引头,便可连接直接吸痰,吸痰瓶身有刻度,透明可视,可看清痰液色质量,一次性使用安全便捷,简化护理人员临床工作,减少病人安全事件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吸痰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为:1、集痰器主体;2、第一导管;3、第二导管;4、一体式集痰装置;4-1、第一集痰腔体;4-2、第二集痰腔体;5、连接管;6、顶盖;7、固定装置;8、固定架;9、挂臂;10、搭扣件;11、搭扣锁;12、置物盒;13、一次性吸痰器;14、吸痰瓶;15、吸痰器引流管;16、吸痰器吸痰管;17、通气阀;18、备用瓶盖;19、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各图1和图2,一种一体式单瓶双筒集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痰器主体1,所述集痰器主体1内部设置有一体式集痰装置4,用于容纳患者的痰液,所述一体式集痰装置4包括第一集痰腔体4-1和第二集痰腔体4-2,所述第一集痰腔体4-1上连接有第一导管2,第二集痰腔体4-2上连接有第二导管3,所述第一导管2作为负压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头,第二导管3连接吸痰管,第一集痰腔体4-1和第二集痰腔体4-2上方通过连通管5联通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密闭的整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痰腔体4-1和第二集痰腔体4-2上方分别设置有三个连接口19,分别与第一导管2、第二导管3和连通管5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一集痰腔体4-1和第二集痰腔体4-2可独立应用,所述连接口19包括连接头和盖体,可达到非使用状态时保持密闭的作用;在第一集痰腔体4-1和第二集痰腔体4-2配合使用时,将第一导管2与第一集痰腔体4-1上的一个连接口进行连接,将第二导管3与第二集痰腔体4-2上的一个连接口进行连接,并将连通管5两端分别与第一集痰腔体4-1和第二集痰腔体4-2上的连接口进行连接,其余连接口闭合,使装置达到密闭状态;当对集痰器容量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单独使用一个集痰腔体,可分别将引流管2、第二导管3与连接口进行连接,关闭另一个连接口,装置即可达到密闭状态,进行吸痰工作;本实用新型集痰器可随拿随用,因为是一体式的,安装方便,两个集痰腔体结构相同,应用时接口均可互换,使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时间,集痰器固定装置平时收纳起来,用时再展开,方便不碍空间。

本装置所述一体式集痰装置为一体式双集痰筒或者一体式双集痰袋,材质为聚氯乙烯或者pvc,可拆卸固定在集痰器主体1内部,使用时可减少连接步骤,安装方便,用后可直接丢弃处理,大大简化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集痰器主体1上方设置有顶盖6,所述顶盖6上设置有可允许第一导管2和第二导管3通过的开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痰器主体1外部还设置有固定装置7,所述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架8和挂臂9,所述固定架8固定设置在集痰器主体1外壁上方,固定架8一侧固定连接有挂臂9,可通过固定架8和挂臂9将集痰器固定在病床上,所述固定架8上一侧铰接有搭扣件10,固定架8上另一侧设置有搭扣锁11,所述搭扣件10可与搭扣锁11进行卡扣连接,平时可只需将集痰器固定装置7和中心负压吸引头备在患者床边,安全方便;所述挂臂9上还设置有挂孔,可通过挂孔和设置在墙面上的挂钩,将集痰器装置固定在墙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式集痰装置4外表面设置刻度线,用于量取液体体积;一体式集痰装置4上方设置有提手,便于将一体式集痰装置4从集痰器主体1内取出。

本实用新型集痰器主体1外侧设置有置物盒12,所述置物盒12内设置有一次性吸痰器13,所述一次性吸痰器13包括吸痰瓶14,吸痰瓶14顶盖处连接有吸痰器引流管15和吸痰器吸痰管16,所述吸痰器引流管15可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头,吸痰瓶14顶盖上还设置有通气阀17,可用于调节吸痰瓶14内部压力,使吸痰器吸痰管16进入气道时不带负压,保护气道;所述吸痰瓶14上设置有刻度线,器身刻度精确到1ml,用于读取液体体积,最大刻度为20ml;所述吸痰器引流管15的长度为1-1.5m,吸痰器吸痰管16的长度为20-30cm;与传统的一次性吸痰管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次性吸痰管13加大了吸痰器引流管15的长度,加大了吸痰瓶14的容量,可连接在集痰器上使用,在紧急状况发生而来不及组装集痰器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吸痰器引流管15与中心负压吸引头连接,吸痰瓶14的大容量可避免痰液污染负压吸引装置,简化了临床工作流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吸痰瓶14底部设置有备用瓶盖18,所述备用瓶盖18可分别与吸痰瓶14底部和顶部螺纹连接,可在吸痰结束后,弃去原来的顶盖装置,将备用瓶盖18连接盖紧在吸痰瓶14瓶口上,干净卫生。

一次性吸痰器13方便了仅需要一次吸痰的患者的应用,可直接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头,只需患者床边配备中心负压吸引头,便可连接直接吸痰,还可留取痰标本送检,标本瓶身有刻度,透明可视,可看清痰液色质量,20ml大容量可以满足一次吸痰需要,也预防痰液污染吸引装置。

本装置不仅适用于需要长期吸痰的患者,还适用于仅需要一次吸痰的患者,一体式结构,操作方便,节省空间,安全便捷,可简化护理人员临床工作,减少病人安全事件的发生。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