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8845发布日期:2020-10-09 18:2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有配置于后腰身区域的腰带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腰带具有:接合部,其与由配置于比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构件形成的主体部接合;以及非接合部,其不与主体部接合。利用腰带的非接合部,使得腰带能够阻止排泄物向腰部开口侧的移动,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泄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18/71155号



技术实现要素:

与具有腰带的一次性尿布相比,不具有腰带的通常的一次性尿布被广泛知晓。因此,穿戴者有时会与穿戴通常的一次性尿布相同地以不识别腰带的方式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腰带与配置于比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主体部接合,因此腰带的至少一部分在主体部的肌肤相对面侧与主体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因此,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在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到一次性尿布的情况下,腰带容易看起来与主体部一体化,难以识别腰带本身。因此,有可能虽然穿戴于穿着者的一次性尿布具有腰带,但穿戴者与穿戴通常的一次性尿布相同地在抱有针对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的状态下持续使用一次性尿布。

穿着了一次性尿布的穿着者有时会成为身体的后背侧的线条成为c字状的前屈的姿势。在该姿势下,穿着者的肌肤会从后背侧的腰部开口分离开,因此穿戴者容易感到针对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

因此,期望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具有腰带,该一次性尿布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易于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一个技术方案的一次性尿布具有:互为正交的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前腰身区域、后腰身区域以及配置于所述前腰身区域与所述后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吸收芯;腰带,其配置于所述后腰身区域;以及主体部,其包括所述吸收芯,并且由配置于比所述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构件形成。所述腰带具有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接合部和不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非接合部。在所述腰带设有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设计。

优选的是,该一次性尿布形成有朝向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在所述空间的至少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所述腰带。

优选的是,利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使所述非接合部弯折,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肌肤抵接部,其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以及立起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立起,所述立起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弹性构件。

优选的是,该一次性尿布具有:第1部分,其从所述非接合部中的比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靠前侧的预定位置朝向后侧延伸;以及第2部分,其从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与所述第1部分相对,并且从所述预定位置朝向后侧延伸,在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形成有朝向后侧开口的空间,所述设计至少设于所述第1部分。

优选的是,在所述一次性尿布的伸长状态下,所述腰带的后端缘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后腰身区域处的所述主体部重叠。

优选的是,所述设计包括:第1设计,其设于所述第1部分;以及第2设计,其设于所述第2部分并且与所述第1设计种类不同,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第1设计的颜色和所述第2设计的颜色与所述主体设计的颜色不同。

优选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在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弹性构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伸缩区域,在所述带伸缩区域设有所述设计。

优选的是,利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使所述非接合部弯折,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肌肤抵接部,其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后侧延伸,并且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以及立起部,其在比所述肌肤抵接部靠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处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后侧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立起,在所述肌肤抵接部设有所述设计。

优选的是,所述设计设于所述肌肤抵接部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

优选的是,利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使所述非接合部弯折,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肌肤抵接部,其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前侧延伸,并且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以及立起部,其在比所述肌肤抵接部靠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处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前侧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立起,所述空间通过被所述肌肤抵接部和所述立起部夹着而形成,在所述立起部设有所述设计。

优选的是,所述设计设于所述立起部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腰带的所述设计与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大于所述主体设计与所述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

优选的是,所述设计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图案形成,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主体设计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图案形成,所述设计的所述多个图案中的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短于所述主体设计的所述多个图案中的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腰带的所述设计的总面积大于所述主体设计的总面积。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缘和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形成腰部开口,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未设置设计。

优选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片构件,所述设计设于所述片构件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

优选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弹性构件,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设有所述设计的无纺布层和设有所述设计的膜层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设计的无纺布层或者设有所述设计的膜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带弹性构件重叠,并且配置于比所述带弹性构件靠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

该一次性尿布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易于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之1)。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伸长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自然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图4为基准的截面处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6(a)、图6(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5的v向视图的图。

图7(a)、图7(b)、图7(c)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一次性尿布10的图。

图8(a)、图8(b)、图8(c)是变形例2~4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一次性尿布;11、主体部;16、侧翼;20、肌肤面侧片;21、表面片;22、侧片;23、背面片;24、外装片;25、非肌肤面侧片;31、吸收芯;42、腿围弹性构件;45、腰围弹性构件;60、防漏褶裥;61、防漏弹性构件;63、收缩部;64、防漏基端缘;65、腿围开口部;66、腰部开口;80、腰带;81、片层;82、带弹性构件;83、接合构件;84、接合部;85、非接合部;90、粘扣带;92、基部;93、卡定部;95、目标部;111、主体重叠部;641、第1防漏基端缘;642、第2防漏基端缘;811、第1无纺布层;812、第2无纺布层;813、膜层;831、第1接合构件;832、第2接合构件;833、侧接合构件;841、第1接合部;842、第2接合部;851、肌肤抵接部;851s、肌肤抵接面;852、立起部;853、肌肤抵接接合部;as、收纳空间;br、主体区域;bsr、带伸缩区域;dr、设计区域;dr1、第1设计区域;dr2、第2设计区域;dr3、主体设计区域;f1、设计;f2、主体设计;fl1、折痕;flb、带折痕;flb1、第1带折痕;flb2、第2带折痕;p1、第1部分;p2、第2部分;s1、前腰身区域;s2、后腰身区域;s3、裆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能够明确。

一个技术方案的一次性尿布具有:互为正交的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前腰身区域、后腰身区域以及配置于所述前腰身区域与所述后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吸收芯;腰带,其配置于所述后腰身区域;以及主体部,其包括所述吸收芯并且由配置于比所述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构件形成。所述腰带具有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接合部和不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非接合部。在所述腰带设有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设计。

根据本技术方案,穿戴者在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对穿着了一次性尿布的穿着者进行视觉辨认时,易于关注到设于腰带的设计。因而,能够利用设计来强化腰带的视觉辨认性。特别是在前屈的姿势下,由于穿着者的肌肤(后背)会从后背侧的腰部开口(主体部)分离开,因此能够进一步对腰带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因而,在容易感到针对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的情景下,能够提高腰带的视觉辨认性。穿戴者能够通过视觉辨认腰带来识别腰带,因此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另外,主体部配置于比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因而,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腰带配置于穿着者的肌肤(后背)与主体部之间,因此对于穿戴者而言,有时会将腰带看作内穿的尿布。在该情况下,对于穿戴者而言,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由此,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形成有朝向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较佳。在所述空间的至少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所述腰带较佳。由此,朝向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收纳向腰部开口侧移动的排泄物的空间发挥功能,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泄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利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使所述非接合部弯折较佳。较佳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肌肤抵接部,其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以及立起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立起。所述立起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弹性构件较佳。由此,利用带弹性构件提高立起部的立起性,因此腰带更加易于从主体部分离开。设于腰带的设计不容易被主体部遮挡,能够进一步提高腰带的视觉辨认性。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一次性尿布具有:第1部分,其从所述非接合部中的比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靠前侧的预定位置朝向后侧延伸;以及第2部分,其从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与所述第1部分相对,并且从所述预定位置朝向后侧延伸。在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形成有朝向后侧开口的空间较佳。所述设计至少设于所述第1部分较佳。由于在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形成有朝向后侧开口的空间,因此在穿着者前屈等情况下,第1部分能够自第2部分向肌肤相对面侧t1分离开。由此,针对穿戴者而言,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易于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对设于第1部分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能够进一步提高腰带的视觉辨认性。此外,对于穿戴者而言,易于将第1部分看作内穿的尿布,易于将主体部看作外穿的尿布。因而,对于穿戴者而言,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由此,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在所述一次性尿布的伸长状态下,所述腰带的后端缘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后腰身区域处的所述主体部重叠。由此,与在伸长状态下腰带在厚度方向上不与主体部重叠的情况(即腰带从主体部的后端缘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露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腰带从主体部的后端缘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露出的部分。由此,在一次性尿布的输送过程中,能够抑制直接作用于腰带的力,能够在使用一次性尿布前保护腰带。

另一方面,由于腰带与主体部重叠的区域较多,因此在穿着前的一次性尿布以及在背肌伸展的状态下穿着时的一次性尿布中,不容易对腰带进行视觉辨认。然而,在前屈的情景中,针对穿戴者而言,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易于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对设于第1部分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因而,在穿戴者容易感到针对排泄物的泄漏而言的不安的前屈的情景中,通过提高腰带的视觉辨认性,从而能够在使用前保护腰带,并且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设计包括:第1设计,其设于所述第1部分;以及第2设计,其设于所述第2部分并且与所述第1设计种类不同,所述第1设计的颜色和所述第2设计的颜色与所述主体设计的颜色不同较佳。由于第1设计和第2设计的种类不同,因此易于将设有第1设计的第1部分看作内穿的尿布,易于将从非肌肤相对面侧与第1部分相对且设有第2设计的第2部分看作穿着者实际穿着的一次性尿布。因而,对于穿戴者而言,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非接合部具有在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弹性构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伸缩区域较佳。在所述带伸缩区域设有所述设计较佳。由于在带伸缩区域设有设计,因此穿着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带伸缩区域。此外,带伸缩区域与穿着者的身体相匹配地伸缩。由于设计也与该伸缩相匹配地进行伸缩,因此易于在视觉上掌握腰带贴合于穿着者的情况。由此,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利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使所述非接合部弯折较佳。较佳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肌肤抵接部,其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后侧延伸,并且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以及立起部,其在比所述肌肤抵接部靠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处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后侧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立起。在所述肌肤抵接部设有所述设计较佳。由于肌肤抵接部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会因立起部立起而变远,因此穿戴者易于对设于肌肤抵接部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设计设于所述肌肤抵接部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较佳。与将设计设于肌肤抵接部的肌肤相对面侧(即腹侧)的情况相比,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由于在肌肤抵接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即后背侧)设有设计,因此穿戴者易于清楚地看到该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利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使所述非接合部弯折,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肌肤抵接部,其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前侧延伸,并且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以及立起部,其在比所述肌肤抵接部靠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处从所述带折痕朝向前侧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立起。所述空间通过由所述肌肤抵接部和所述立起部夹着而形成较佳,在所述立起部设有所述设计较佳。由此,在比肌肤抵接部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处延伸的立起部位于向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因而,能利用设于立起部的设计使收纳于该空间的排泄物不容易显眼,更加易于给穿戴者带来相对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的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设计设于所述立起部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较佳。与将设计设于立起部的肌肤相对面侧(即腹侧)的情况相比,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由于在立起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即后背侧)设有设计,因此穿戴者易于清楚地看到该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腰带的所述设计与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大于所述主体设计与所述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由于一次性尿布通常为白色,因此穿戴者易于关注到与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较大的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设计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图案形成,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主体设计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图案形成,所述设计的所述多个图案中的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短于所述主体设计的所述多个图案中的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由于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较短的腰带的设计比主体设计密集,因此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较佳。较佳的是,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设有主体设计,在穿着所述一次性尿布时能够从所述穿着者的后背侧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该主体设计。所述腰带的所述设计的总面积大于所述主体设计的总面积较佳。面积较大的区域比面积较小的区域容易受到关注,因此穿戴者易于关注到总面积较大的腰带的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缘和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形成腰部开口,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后腰身区域处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腰带重叠的主体重叠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到所述主体重叠部的前端缘为止的主体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未设置设计。即使视觉辨认到主体区域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但由于未设置设计,因此穿戴者也会易于关注到设于腰带的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片构件,所述设计设于所述片构件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由于设计设于片构件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因此与设于片构件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情况相比,穿戴者易于清楚地看到该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带弹性构件,所述非接合部具有设有所述设计的无纺布层和设有所述设计的膜层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设计的无纺布层或者设有所述设计的膜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带弹性构件重叠,并且配置于比所述带弹性构件靠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由于设有设计的无纺布层或者设有设计的膜层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因此穿戴者能够不被带弹性构件遮挡地对设计进行视觉辨认,易于清楚地看到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2)一次性尿布的整体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相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比例等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会包含尺寸关系、比例互不相同的部分。

一次性尿布是带型的一次性尿布。图1是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一次性尿布的沿着a-a截面的示意剖视图。在图2所示的示意剖视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各构件在厚度方向t上分离开地表示,但在实际的产品中它们在厚度方向t上接触。图1和图2示出了伸长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伸长状态是指使一次性尿布10伸长至不形成褶皱的状态的状态。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自然状态是指针对收纳于包装的一次性尿布10而言从包装取出一次性尿布10并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气氛下放置24小时后的状态。图3是伸长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自然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图5是表示以图4所示的截面为基准的穿着状态的图。图5所示的bl表示穿着者的身体的线条。图6(a)、图6(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5的v向视图的图。具体而言,图6(a)、图6(b)是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观察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图。图6(a)是主体重叠部和腰带未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状态(参照图5),图6(b)是主体重叠部和腰带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状态。

一次性尿布10具有互为正交的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限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后的一次性尿布10中沿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一次性尿布10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这两者正交的厚度方向t。厚度方向t向朝向穿着者侧的肌肤相对面侧t1和与肌肤相对面侧相反的那一侧即非肌肤相对面侧t2延伸。

一次性尿布10具有前腰身区域s1、后腰身区域s2以及裆部区域s3。前腰身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前腰身(腹部)相对的区域。后腰身区域s2是与穿着者的后腰身(背部)相对的区域,包括在穿戴时载置身体(臀部)的区域。裆部区域s3是位于穿着者的裆部并且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之间的区域。因而,裆部区域s3配置于由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构成的两个腰身区域之间。裆部区域s3是设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腿围的腿围开口部65的区域。腿围开口部65是从一次性尿布10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陷的部分。

一次性尿布10包括主体部11和后述的腰带80。如图2所示,主体部11由配置于比腰带80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构件形成。因而,主体部11由构成一次性尿布10的构件中的除了腰带80之外的构件形成。主体部11包括后述的吸收芯31。

主体部11具有:前端缘11f,其是在前腰身区域s1处位于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前侧)的外端缘;以及后端缘11r,其是在后腰身区域s2处位于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的外端缘。

一次性尿布10包括含有吸收材料的吸收芯31。吸收芯31包含粉碎浆粕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吸收材料。吸收芯31被未图示的芯包层覆盖较佳。由吸收芯31和芯包层形成吸收体较佳。芯包层由棉纸或者sms无纺布形成并且配置于吸收芯31的肌肤相对面侧t1和吸收芯3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

如图2所示,一次性尿布10具有位于比吸收芯31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20。肌肤面侧片20覆盖吸收芯31并且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0整体的范围。本实施方式的肌肤面侧片20包括表面片21和一对侧片22。另外,在具有芯包层的一次性尿布中,肌肤面侧片20是位于比芯包层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的片材。表面片21跨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地配置较佳。一对侧片22以覆盖表面片21的两外侧部的方式配置较佳。表面片21和侧片22由例如无纺布、开孔塑料膜这样的透液性片形成较佳。

侧片22的内侧部折回而重叠较佳。在重叠的侧片22之间设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防漏弹性构件61较佳。防漏弹性构件61沿前后方向l伸缩。防漏弹性构件61由沿前后方向l伸缩的橡皮筋形成较佳。侧片22在防漏弹性构件61的收缩的作用下向肌肤相对面侧t1立起。一对侧片22构成防漏褶裥60。防漏褶裥60具有在防漏弹性构件61的收缩的作用下立起的收缩部63。防漏褶裥60具有成为收缩部63的立起支点的防漏基端缘64。防漏基端缘64包括第1防漏基端缘641和第2防漏基端缘642。

第1防漏基端缘641在比收缩部63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成为收缩部63的立起支点。第1防漏基端缘641是在比收缩部63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侧片22和表面片21接合的区域的内侧缘。第2防漏基端缘642在比收缩部63靠前后方向l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成为收缩部63的立起支点。第2防漏基端缘642是在比收缩部63靠前后方向l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侧片22和表面片21接合的区域的内端缘。

收缩部63是侧片22不与表面片21接合并且能够在防漏弹性构件61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不包括配置有非伸长状态下的防漏弹性构件61的部分。图1示出了收缩部63的前后方向上的范围。

在此,本实用新型的外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边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边缘。另外,内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边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边缘。

一次性尿布10具有位于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非肌肤面侧片25。非肌肤面侧片25覆盖吸收芯31并且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0整体的范围。本实施方式的非肌肤面侧片25包括背面片23和外装片24。另外,在具有芯包层的一次性尿布中,非肌肤面侧片25是位于比芯包层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片材。背面片23是不透液性的片材,能够使用聚乙烯片、以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压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将透气性的树脂膜接合于纺粘无纺布或者水刺无纺布等无纺布而成的片材等。外装片24设于背面片2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外装片24由透液性的无纺布形成较佳。较佳的是,背面片23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外装片24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短,背面片23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比外装片24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短。

在后腰身区域s2设有粘扣带90。粘扣带90具有基部92和卡定部93。基部92的至少一部分接合于肌肤面侧片20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并且从肌肤面侧片20和非肌肤面侧片25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伸出。卡定部93设于基部92上,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着于目标部95(参照图1)。粘扣带90在后腰身区域s2处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通过将其固着于目标部95从而将一次性尿布10保持于穿着者的身体。目标部95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并且构成为供粘扣带90分别固着。

一次性尿布10具有配置在两个腰身区域(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中的至少后腰身区域s2的腰带80。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带80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而未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腰带80配置于主体部11的肌肤相对面侧t1。腰带80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的肌肤相对面侧t1。腰带80在穿着时从肌肤面侧片20浮起。由此形成朝向裆部区域s3侧开口的空间(图4和图5的收纳空间as)。在收纳空间as的至少肌肤相对面侧t1配置有腰带8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配置有腰带80,在收纳空间as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配置有主体部11(肌肤面侧片20)。收纳空间as作为对向腰部开口66侧移动的排泄物进行收纳的袋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泄漏。关于腰带80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腰部开口66由一次性尿布10的后端缘10r和前端缘10f形成,是在粘扣带90固着于目标部95的状态下包围腰围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侧片22与背面片23之间或者侧片22与外装片24之间设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腿围弹性构件42较佳。腿围弹性构件42由沿前后方向l伸缩的带状的伸缩片形成较佳。通过腿围弹性构件42的收缩,从而在穿着时使一次性尿布10与腿围贴合。腿围弹性构件42在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处至少在裆部区域s3处沿着腿围开口部65配置。

在侧片22与背面片23之间以及侧片22与外装片24之间设有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腰围弹性构件45较佳。腰围弹性构件45由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大致矩形的伸缩片形成较佳。腰围弹性构件45接合于肌肤面侧片20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更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腰围弹性构件45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接合于吸收芯31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或者肌肤面侧片20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通过腰围弹性构件45的收缩,从而在穿着时使一次性尿布10与腰围贴合。腰围弹性构件45至少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围弹性构件45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重叠。因而,腰围弹性构件45的前端缘45f位于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腰围弹性构件45的后端缘45r位于比吸收芯31的前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一次性尿布10具有自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延伸的侧翼16。侧翼16包括粘扣带90。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于比卡定部93的后端缘93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配置于比粘扣带90的后端缘90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由于腰带80配置于腰部开口66侧,因此能够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主体部的前端缘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缘形成腰部开口60。另外,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于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在吸收芯31未能完全吸收排泄物的情况下,能够将向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移动的排泄物收纳于收纳空间as。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前端缘80f配置于比粘扣带90的前端缘90f靠后侧的位置较佳,配置于比卡定部93的前端缘93f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不会使腰带80过长到所需程度以上,能够抑制材料成本增加。另外,腰带80的前端缘80f配置于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较佳。由此,由于收纳空间as的起点位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向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移动的排泄物收纳于收纳空间as。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后端缘80r在厚度方向t上与后腰身区域s2处的主体部11重叠较佳。因而,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在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侧(裆部区域侧s3)的位置较佳,腰带80的后端缘80r和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较佳。由此,在一次性尿布10的输送过程中,能够抑制直接作用于腰带80的力,能够在使用一次性尿布10之前保护腰带80。

(3)腰带的结构

接下来,详细说明腰带80的结构。腰带80具有多个片材层叠而成的片层81和与片层81接合的带弹性构件82较佳。本实施方式的腰带80的片层81包括第1无纺布层811、第2无纺布层812以及配置于第1无纺布层811与第2无纺布层812之间的膜层813较佳。将同一个无纺布折回,从而利用同一个无纺布来构成第1无纺布层811和第2无纺布层812。第1无纺布层811位于腰带80中最靠肌肤面侧片20侧的位置。

带弹性构件82沿宽度方向w伸缩。带弹性构件82由线状或者带状的弹性构件形成,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固定于片层81。带弹性构件82固定于第1无纺布层811与不透液性的膜层813之间。带弹性构件82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带弹性构件82在后述的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处分别配置有多个较佳。

腰带80构成为能够沿宽度方向w伸缩。腰带80既可以构成为在带弹性构件82的作用下沿宽度方向伸缩,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片层81具有伸缩性从而沿宽度方向伸缩。

腰带80具有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带伸缩区域bsr(参照图3)。带伸缩区域bsr是腰带80中的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区域。

腰带80在后腰身区域s2处配置于腰部开口66的附近较佳。腰带80的外侧缘80e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位于比粘扣带90的内侧缘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较佳。腰带80的前端缘80f位于比粘扣带90的前端缘90f靠后侧的位置较佳。

在腰带80设有在穿着一次性尿布10时能够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t2侧视觉辨认的设计(参照图6(a)、图6(b))。因而,腰带80具有设有设计的设计区域dr。

穿戴者在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穿着了一次性尿布10的穿着者进行视觉辨认时,易于关注到设于腰带80的设计。因而,能够利用设计来强化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特别是在前屈的姿势下,穿着者的肌肤(后背)从后背侧的腰部开口66(主体部11)分离开,因此能够进一步视觉辨认腰带80的设计。因而,在容易感到针对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的情景下,能够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穿戴者能够通过视觉辨认腰带80来识别腰带80,因此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另外,主体部11配置于比腰带80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因而,在穿着一次性尿布10时,腰带80配置于穿着者的肌肤(后背)与主体部11之间,因此对于穿戴者而言有时会将腰带80看作内穿的尿布。在该情况下,对于穿戴者而言,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了两片一次性尿布。由此,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设计可以是能够在伸长状态下从一次性尿布1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视觉辨认,也可以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从一次性尿布1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视觉辨认。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能够视觉辨认”是指,在以日光色(色温基准4600k~5400k(开尔文))明亮地照明的室内(基准:500lx~750lx(勒克斯)),两眼具有良好的视力(1.0以上)的受试者观察对象物时能够以约30cm~50cm的距离视觉辨认。

设计由花纹(图形和颜色的组合)构成。例如,如图6(a)、图6(b)所示,设计可以由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竖条纹构成。由此,在腰带80构成为能够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情况下,通过使腰带80沿宽度方向w伸长从而使竖条纹也伸长,竖条纹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由此,穿戴者能够感觉到腰带贴合于身体的贴合性,因此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设计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横条纹、圆形、星形、心形等中的至少任一种形成较佳。

通过印刷于构成腰带80的构件(无纺布或者膜等)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另外,利用构成腰带80的有色的构件(无纺布、膜等)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有色的部分构成设计较佳。另外,通过将例如心形、星形等具有设计性的热封件接合于腰带80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通过对腰带80进行赋形加工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通过赋形加工利用例如波浪线、点线在腰带80上描绘花纹、图形较佳。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配置于比卡定部93的后端缘93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配置于比粘扣带90的后端缘90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设计区域dr配置于腰部开口66侧,因此能够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

如图3~图5所示,腰带80接合于主体部11(更具体而言是肌肤面侧片20)。作为腰带80的接合方法,例如可使用热熔型粘接剂(hma)等接合构件、超声波密封、热封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接合构件83对腰带80进行接合。

接合构件83包括第1接合构件831和第2接合构件832。第1接合构件831配置于腰带8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部,沿宽度方向w延伸(参照图3)。第2接合构件832配置于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沿前后方向l延伸(参照图2)。

腰带80具有与主体部11接合的接合部84和不与主体部11接合的非接合部85。

接合部84是与接合构件83抵接的部分,直接固定于主体部11。接合部84包括第1接合部841和第2接合部842。第1接合部841配置于腰带8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部,沿宽度方向w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合部841配置于比非接合部85(详细而言是立起部852)靠后侧的位置。第1接合部841是与第1接合构件831抵接的部分。第2接合部842位于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是与主体部11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第2接合部842沿前后方向l延伸。第2接合部842配置于比非接合部85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参照图2)。第2接合部842是与第2接合构件832抵接的部分。

非接合部85是不与接合构件83接触的部分,能够变更其与主体部11之间的距离。非接合部85具有肌肤抵接部851,该肌肤抵接部851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851s。

非接合部85具有带伸缩区域bsr较佳。在带伸缩区域bsr设有设计较佳。由此,穿着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带伸缩区域bsr。此外,带伸缩区域bsr与穿着者的身体相匹配地进行伸缩。设计也与该伸缩相匹配地进行伸缩,因此易于在视觉上掌握腰带80贴合于穿着者的情况。由此,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被腰带80的非接合部85和肌肤面侧片20夹着的收纳空间as来形成朝向前侧开口的袋。肌肤抵接部851配置于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

非接合部85具有相对于主体部11(更具体而言是肌肤面侧片20)立起的立起部852较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带折痕flb使非接合部85弯折。具体而言,非接合部85以带折痕flb为基点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折回。肌肤抵接部851由腰带80的利用沿着宽度方向w的带折痕flb被折回的部分(折回部)形成。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从带折痕flb朝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延伸,位于比立起部85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

立起部852由腰带80的未利用带折痕flb被折回的部分形成。立起部852从接合部84延伸至带折痕flb,并且构成为能够立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部852在比肌肤抵接部851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处从带折痕flb朝向后侧延伸。如图3~图6(b)所示,肌肤抵接部851具有设计区域dr,在肌肤抵接部851设有设计。肌肤抵接部851与主体部11之间的距离会因立起部852立起而变远,因此穿戴者易于视觉辨认设于肌肤抵接部851的设计。另外,易于在视觉上掌握腰带贴合于穿着者的情况。

另外,如图5所示,在穿着者前屈的情况下,肌肤抵接部851与主体部11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因此穿戴者更加易于视觉辨认设于肌肤抵接部851的设计。

在本说明书中,立起部852是非接合部85中的不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部分。另外,如图3~图5所示,根据穿着者的运动和/或立起部852的立起情况,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区域会发生变化。因而,肌肤抵接部85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和立起部852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也可以变化。

另外,如图6(a)、图6(b)所示,设计不仅设于肌肤抵接部851也设于立起部852较佳。立起部852具有设计区域较佳。

如图3~图5所示,在肌肤抵接部85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设有设计区域即设计较佳。与将设计设于肌肤抵接部851的肌肤相对面侧t1(即腹侧)的情况相比,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由于在肌肤抵接部85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即后背侧)设有设计,因此穿戴者易于清楚地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t2侧看到该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80。

另外,非接合部85具有设有设计的第2无纺布层812较佳。第2无纺布层812在厚度方向t上与带弹性构件82重叠并且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较佳。在图3中,第2无纺布层812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的比带弹性构件8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由于第2无纺布层812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因此穿戴者能够不被带弹性构件82遮挡地对设计进行视觉辨认,易于清楚地看到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80。

如图3~图5所示,非接合部85具有带弹性构件82较佳。由此,利用带弹性构件82提高立起部852的立起性,因此腰带80更加易于从主体部11分离开。设于腰带80的设计不容易被主体部11遮挡,能够进一步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从穿着者的后背侧观察第2无纺布层812的情况下,为了使立起部852处的带弹性构件82不遮挡设计,将立起部852处的带弹性构件82配置于比第2无纺布层81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较佳。

较佳的是,一次性尿布10具有:第1部分p1,其从非接合部85中的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侧的预定位置朝向后侧延伸;以及第2部分p2,其从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与第1部分p1相对并且从预定位置朝向后侧延伸。在第1部分p1与第2部分p2之间形成朝向后侧开口的空间较佳。

第1部分p1具有设计区域dr较佳。即,在第1部分p1设有设计较佳。由于在第1部分p1与第2部分p2之间形成有朝向后侧开口的空间,因此在穿着者前屈的情况等情况下,第1部分p1能够自第2部分p2向肌肤相对面侧t1分离开。由此,针对穿戴者而言,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易于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设于第1部分p1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能够进一步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此外,对于穿戴者而言,易于将第1部分p1看作内穿的尿布,易于将第2部分p2看作外穿的尿布。因而,对于穿戴者而言,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10。由此,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在腰带80的后端缘80r在厚度方向t上与后腰身区域s2处的主体部11重叠的情况下,腰带80与主体部11重叠的区域较多。因而,在使用前的一次性尿布10以及在背肌伸展的状态下穿着时的一次性尿布10中,腰带80难以视觉辨认。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屈的情景中,针对穿戴者而言,在穿着一次性尿布10时易于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设于第1部分p1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因而,在穿戴者容易感到针对排泄物的泄漏而言的不安的前屈的情景中,通过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从而能够在使用前保护腰带80,并且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定位置是带折痕flb。如图4和图5所示,在腰带80中,在肌肤相对面侧t1从带折痕flb朝向后侧延伸的部分是第1部分p1,在非肌肤相对面侧t2从带折痕flb朝向后侧延伸的部分是第2部分p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p1是肌肤抵接部851。第2部分p2是立起部852和接合部84。

如图4~图6(b)所示,第1部分p1具有第1设计区域dr1,第2部分p2具有第2设计区域dr2。第1设计区域dr1是设于第1部分的设计区域。第2设计区域dr2是设于第2部分p2的设计。设于腰带80的设计包括第1设计和第2设计较佳。例如,在第1部分p1设有第1设计(图6(a)、图6(b)的竖条纹)较佳,在第2部分p2设有与第1设计种类不同的第2设计(图6(a)、图6(b)的星星)较佳。

由于在第1部分p1与第2部分p2之间形成有朝向后侧开口的空间,因此穿着者能够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第1设计和第2设计进行视觉辨认。在此,第1设计和第2设计的种类不同,因此易于将设有第1设计的第1部分p1看作内穿的尿布,易于将从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与第1部分p1相对且设有第2设计的第2部分p2看作穿着者实际穿着的一次性尿布。因而,如图6(a)、图6(b)所示,对于穿戴者而言,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降低,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另外,设计的种类不同是指在第1设计区域dr1和第2设计区域dr2没有描绘相同的设计。因而,针对第1设计和第2设计而言,在形状和颜色中的至少任一者不同的情况下,设计的种类就不同。第1设计的颜色和第2设计的颜色与主体设计(主体部的设计)的颜色不同较佳。

如图3和图6(a)、图6(b)所示,主体部11在后腰身区域s2处具有在厚度方向t上与腰带80重叠的主体重叠部111较佳。也可以在从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到主体重叠部111为止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主体区域br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不设置设计(参照图6(a))。即使视觉辨认到主体区域br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但由于未设置设计,因此穿戴者也会易于关注到设于腰带80的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80。

另外,也可以在比主体区域br靠前侧(裆部侧)的区域设有设计。该设计自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分离开,因此不容易与腰带80的设计混淆。因此,穿戴者易于掌握设有设计的腰带80。也可以不在比主体区域br靠前侧(裆部侧)的区域设置设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带80配置到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因此主体重叠部111与主体区域br一致。在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于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主体区域br比主体重叠部大出了从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到主体重叠部111的后端缘为止的区域的量。

立起部852具有不透液性的膜层813。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部852配置于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由于具有不透液性的膜层813的立起部852配置于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因此能够抑制收纳于作为袋发挥功能的收纳空间as的排泄物从配置有膜层813的肌肤相对面侧t1渗出。通过抑制使用后的排泄物的渗出,从而更加易于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腰带80具有成为立起部852的立起支点的基端缘较佳。基端缘包括位于比立起部852靠腰部开口66侧的位置的第1基端缘和位于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的第2基端缘。第1基端缘由接合部84(第1接合部841)的前端缘84f形成。接合部84从第1基端缘沿前后方向l延伸。第2基端缘由接合部84(第2接合部842)的侧端缘84e形成。

另外,如图2所示,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端部彼此由作为接合构件83的侧接合构件833接合较佳。非接合部85包括配置于侧接合构件833的肌肤相对面侧t1的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较佳。利用侧接合构件833将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与第2接合部842接合。

(5)变形例

接下来,使用图7(a)、图7(b)、图7(c)和图8(a)、图8(b)、图8(c)说明各变形例。图7(a)、图7(b)、图7(c)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一次性尿布10的图。与图6(a)、图6(b)同样,图7(a)是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观察变形例1的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图。图7(b)是用于说明腰带80的设计的图。图7(c)是用于说明后述的主体设计的图。图8(a)、图8(b)、图8(c)是变形例2~4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剖视图。图8(a)、图8(b)、图8(c)是与沿着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同样的部位处的示意剖视图。图8(a)是变形例2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剖视图,图8(b)是变形例3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剖视图,图8(c)是变形例4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剖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

使用图7(a)、图7(b)、图7(c)说明变形例1的一次性尿布10。另外,在图7(a)、图7(b)、图7(c)中,用f1(图案f11、图案f12、图案f13)表示腰带的设计,用f2(图案f21、图案f22、图案f23)表示主体设计。

如图7(a)、图7(b)、图7(c)所示,在主体区域br设有在穿着一次性尿布10时能够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视觉辨认的主体设计f2较佳。

腰带80的设计f1与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大于主体设计f2与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较佳。一次性尿布10通常为白色,因此穿戴者易于关注到与白色的色差的最大值较大的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掌握设有设计f1的腰带80。

能够使用色差计(例如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色彩色差计cr-300)并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获取相对于白色的色差。

使用色差计进行白色的基准区域和各对象区域(设有设计f1的区域、设有主体设计f2的区域)的测量,获取各区域的测量结果(l*值、a*值、b*值)。

另外,在一个对象区域中的设计具有多个颜色的情况下,将包含与白色的色差最大的颜色在内的部分作为测量对象。另外,能够以一次性尿布10中的白色区域作为白色的基准区域,并将在该基准区域测量的颜色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白色。

然后,针对每个对象区域获取相对于白色的基准区域(例如10k)的色差δe*ab。色差δe*ab能够基于对象区域的测量结果与基准区域的测量结果之差(δl*、δa*、δb*)并通过如下的式子计算。

δe*ab=[(δl*)2+(δa*)2+(δb*)2]1/2

色差δe*ab越大的区域是相对于白色的色差越大的区域。优选的是,针对每个区域而言,基于对相同部位测量多次而得到的结果的平均值、不同的多个部位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获取色差δe*ab。

如图7(a)、图7(b)、图7(c)所示,设计f1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图案(图案f11~图案f13)形成较佳。同样,主体设计f2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图案(图案f21~图案f23)形成较佳。在该情况下,设计f1的多个图案中的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短于主体设计f2的多个图案中的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较佳。两个图案之间的平均距离较短的腰带的设计f1比主体设计f2密集,因此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f1,易于掌握设有设计f1的腰带80。

具体而言,如图7(a)、图7(b)、图7(c)所示,在设计f1由3个图案f11~图案f13形成并且主体设计f2由3个图案f21~图案f23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以下的计算式计算平均距离。

设计f1中的平均距离=(d11+d12+d13)/3

主体设计f2中的平均距离=(d21+d22+d23)/3

d11是从图案f11到图案f12的最短距离,d12是从图案f12到图案f13的最短距离,d13是从图案f13到图案f11的最短距离。d21是从图案f21到图案f22的最短距离,d22是从图案f22到图案f23的最短距离,d23是从图案f23到图案f21的最短距离。

腰带80的设计f1所使用的颜色的数量也可以多于主体设计f2所使用的颜色的数量。使用较多的颜色的设计比使用较少颜色的设计容易受到关注。因而,穿戴者容易掌握设有较多的颜色的设计的腰带80。

另外,腰带80的设计f1的总面积大于主体设计f2的总面积较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f1的总面积是图案f11~f13的合计面积。主体设计f2的总面积是图案f21~f23的合计面积。面积较大的区域比面积较小的区域容易受到关注,因此穿戴者易于关注到总面积较大的腰带80的设计f1,易于掌握设有设计f1的腰带80。

针对设计的总面积而言,例如通过从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伸长状态下的腰带80进行拍摄来获取图像数据,测量通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例如,株式会社uniqe制造的“unanalyzer”)对获取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而得到的设计区域dr的面积。同样,获取通过从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伸长状态下的主体部11进行拍摄而获取到的图像数据,测量通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获取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而得到的主体设计区域(设有主体设计的区域)的面积。另外,在存在多个设计区域dr(多个主体设计区域)的情况下,通过对各设计区域dr(主体设计区域)的面积进行合计,从而能够计算设计(主体设计)的总面积。

接下来,使用图8(a)说明变形例2的一次性尿布10。如图8(a)所示,非接合部85具有多个带折痕(第1带折痕flb1和第2带折痕flb2)较佳。具体而言,非接合部85具有靠近接合部84的第1带折痕flb1和远离接合部84的第2带折痕flb2较佳。利用多个带折痕flb使非接合部85弯折。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立起部852从接合部84的前端侧延伸,但也可以像变形例2那样使立起部852从接合部84的后端侧延伸。

非接合部85具有设有设计的膜层813较佳。膜层813在厚度方向t上与带弹性构件82重叠并且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较佳。由于膜层813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因此穿戴者能够不被带弹性构件82遮挡地对设计进行视觉辨认,易于清楚地看到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80。

另外,在本变形例2中,肌肤抵接部851是第1部分p1,立起部852是第2部分p2,预定位置是第2带折痕flb2。也可以是,通过使设于第1部分p1的第1设计和设于第2部分p2的第2设计的种类不同,从而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

接下来,使用图8(b)说明变形例3的一次性尿布10。如图8(b)所示,非接合部85具有多个带折痕(第1带折痕flb1和第2带折痕flb2)较佳。利用多个带折痕flb使非接合部85弯折。

在本变形例中,肌肤抵接部851从第2带折痕flb2朝向前侧延伸,具有肌肤抵接面851s。立起部852在比肌肤抵接部851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处从第2带折痕flb2朝向前侧延伸,并相对于主体部11立起。收纳空间as通过由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夹着而形成较佳。

在立起部852设有设计较佳。即,立起部852具有设计区域dr较佳。立起部852位于向裆部区域s3侧开口的收纳空间as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因而,能利用设于立起部852的设计使收纳于收纳空间as的排泄物不容易显眼,更加易于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安心感。

另外,如图8(b)所示,设计设于立起部85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与将设计设于立起部852的肌肤相对面侧t1(即腹侧)的情况相比,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由于在立起部85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即后背侧)设有设计,因此穿戴者易于清楚地看到该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80。

另外,在本变形例3中,以第1带折痕flb1为分界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立起部852是第1部分p1,以第1带折痕flb1为分界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立起部852和接合部84是第2部分p2,预定位置是第1带折痕flb1。也可以是,通过使设于第1部分p1的第1设计和设于第2部分p2的第2设计的种类不同,从而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

接下来,使用图8(c)说明变形例4的一次性尿布10。如图8(c)所示,立起部852可以从接合部84的后端侧延伸。另外,腰带80可以具有一个带折痕flb。肌肤抵接部851从带折痕flb朝向前侧延伸,具有肌肤抵接面851s。立起部852在比肌肤抵接部851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处从带折痕flb朝向前侧延伸,并相对于主体部11立起。

与变形例3同样,收纳空间as通过由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夹着而形成。因而,能利用设于立起部852的设计使收纳于收纳空间as的排泄物不容易显眼,更加容易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安心感。

另外,在本变形例4中,立起部852是第1部分p1,主体部11中的位于比接合部84靠后侧的位置的部分是第2部分p2,预定位置是第1带折痕flb1。如图8(c)所示,在主体部11(具体而言是表面片21)的第2部分p2设有设计(主体设计区域dr3)较佳。也可以是,通过使设于第1部分p1的第1设计和设于第2部分p2的设计的种类不同,从而易于看起来像是穿着者穿着两片一次性尿布。

如图8(c)所示,腰带80具有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片构件来作为带弹性构件82较佳。设计设于片构件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由于设计设于片构件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因此与设于片构件的肌肤相对面侧t1的情况相比,穿戴者易于清楚地看到该设计。因而,穿戴者易于关注到设计,易于掌握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6)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技术方案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实用新型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在上述中,第1无纺布层811和第2无纺布层812由同一个无纺布形成,但也可以由不同的无纺布形成。

在上述中,设计既可以仅设于无纺布层(第1无纺布层811和/或第2无纺布层812)和膜层813中的一者,也可以设于无纺布层和膜层813这两者。

在上述中,带弹性构件82也可以不配置于腰带80,带弹性构件82既可以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中的一者,也可以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这两者。在带弹性构件82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的情况下,腰带80贴合于身体,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另外,在带弹性构件82配置于立起部852的情况下,腰带80的立起性提高,因此腰带80靠近身体,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2、3中,在第1部分p1(肌肤抵接部851或者立起部852)中,配置有设计区域dr的构件(例如第1无纺布层811、膜层813等)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但不限于此。配置有设计区域dr的构件也可以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

另外,如图3和图8(a)、图8(b)、图8(c)等所示,在肌肤抵接部851设有设计较佳。此外,可以如图8(b)所示,在肌肤抵接部851处,设有设计的构件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由此,在穿戴一次性尿布10时,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观察一次性尿布10,通常易于对肌肤抵接部851的腰带80进行视觉辨认。穿戴者通过对设于肌肤抵接部851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从而易于掌握腰带。

在上述中,设计区域dr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端缘(具体而言是后端缘)也可以延伸至腰带80的外端缘(后端缘11r)。由此,能够将设计设置到最大限度地到达腰带80的外端缘的位置,穿戴者易于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看到设计。

另外,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也可以从腰带80的后端缘11r向前侧分离开。例如,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位于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侧的位置较佳。在此,在将腰带80配置于连续片之后通过切断连续片来制造一次性尿布10的情况下,有时会因腰带80与连续片一起被切断而导致设计区域dr也被切断。在该情况下,在腰带80会设有不完整的设计。也可以通过使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从腰带80的后端缘11r向前侧分离开,从而不会在腰带80设置不完整的设计。

在上述中,在将一次性尿布10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痕fl1为基点折叠的对折的自然状态下,在从后腰身区域s2侧俯视时,腰带80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主体部11的后端缘暴露。另外,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设于腰带80的设计也可以从主体部11的后端缘暴露。由此,也可以是,穿戴者能够对设于腰带80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一次性尿布10是带型的一次性尿布,但不限于此。一次性尿布10也可以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

应留意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各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组合。

另外,将2018年12月7日提出申请的pct国际专利申请pct/jp2018/45194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腰带的一次性尿布,其中,该一次性尿布能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易于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