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戴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6606发布日期:2020-09-04 13:3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颈戴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个人健康护理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颈戴按摩器。



背景技术:

颈戴按摩器佩戴在人体颈部(或脖子)上,利用按摩器内侧的按摩头给颈部提供按摩,让颈部肌肉放松并促进颈部血液循环,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随着人们对产品使用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颈戴按摩器的结构也在不断的改进,以尽可能能够让不同颈部大小(或粗细)的用户在颈戴按摩器时能够获得较佳的使用体验。

现有的颈戴按摩器大多是调节按摩器两个端部之间开口大小或开口距离来实现不同颈部大小的用户佩戴。较为早期的产品,甚至需要利用魔术贴、拉绳、磁铁等物理结构使按摩器的本体收拢来佩戴在颈部。例如,中国专利cn2013206300373公开一种颈部按摩器,包括用于套设颈部且具有容纳腔的u型颈枕,所述u型颈枕的内侧设有用于按摩颈部的二按摩组件,所述u型颈枕设有在收拢所述u型颈枕二端部后用于连接固定所述u型颈枕二端部的魔术贴。此技术方案在改变u型颈枕的二端部的间距时魔术贴均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固定,调节u型颈枕合适的张紧程度从而使得按摩器可以适应各类人群的颈部按摩,但通过魔术贴来调节,导致结构复杂化且操作使用不便,且魔术贴也导致整个产品的外观较差。

现有的颈戴按摩器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增加弹性元件来改变颈部按摩器左右两端之间的跨度使之可夹持在颈部。比如,中国专利cn2013103893564公开一种颈部按摩器,主要包括一个圆弧状的按摩主体,在按摩主体的两个端部则分别连接左颈枕以及右颈枕,按摩主体内具有腔室,在腔室内设有两按摩组件,并且这两按摩组件均能够沿按摩主体的内侧面伸出;在按摩主体与左颈枕之间以及按摩主体与右颈枕之间均设有一个夹紧机构,其主要是用于使得按摩器在按摩时能够夹紧颈部,夹紧机构可以包括圆弧状弹片或u型弹片或扭簧。在按摩前通过夹紧机构可以增大左颈枕与右颈枕之间的跨度,按摩器可以轻松套设于人体颈部,而在套设完成后夹紧机构又自动缩小左颈枕与右颈枕之间的跨度,从而使得按摩器夹紧颈部。该技术方案中虽然能够利用夹紧机构根据人体颈部大小来自动调节左颈枕与右颈枕之间的跨度以夹紧在颈部,但是,颈部大小不同的用户使用时,按摩主体自身并不会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不会改变自身的制作时所预设的弧度,导致颈部较细的用户佩戴时可能因颈部大小小于按摩主体的预设弧度而让按摩组件无法与颈部贴合,而颈部较粗的用户佩戴时可能会因颈部大小大于按摩主体的预设弧度而让按摩组件压紧在颈部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导致使用体验较差。

为了能够适应人体颈部粗细尽可能的让按摩组件与颈部贴合以获得舒适的使用体验,技术人员也在朝着让按摩器的按摩本体可根据颈部粗细来改变按摩本体自身的弧度的技术改进方向努力。例如,中国专利cn2018204433706公开了一种挂脖式颈部按摩器,包括弹性臂、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电极组件以及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电脉冲发生装置,该第一手柄及第二手柄固定地连接在该弹性臂的两侧,通过弹性臂的形变来实现挂脖式颈部按摩器的佩戴,从而在不损坏电脉冲发生装置的前提下能很好地适应脖子的粗细,并借助第一手柄及第二手柄连通电脉冲发生装置以及电池的重量的向下作用使得电极组件良好舒适地贴附于颈部而不会造成针刺痛感。然而,由于电极组件固定在弹性臂的内侧面而无法距离移动或调整角度,从而电极组件的端面相对弹性臂具有固定的预设朝向或角度,电极组件只能跟随弹性臂发生弹性形变时稍微改变朝向或角度,难以适用不同用户的脖子粗细让电极组件的端面与脖子保持很好的贴附:当用户的脖子较细时,可能仅有电极组件靠近第一手柄或第二手柄的末端与用户的脖子贴附;而当用户的脖子较粗时,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之间张开跨度较大从而弹性臂的两端被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拉开跨度较大从而产生较大的恢复弹力,而电极组件靠近第一手柄或第二手柄的末端在弹性臂的较大恢复弹力作用下压紧在脖子上容易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导致,舒适度较低从而使用体验较差。

当然,也有技术人员朝着如何让颈部按摩器佩戴时针对不同的脖子粗细或不同的脖子大小也能让按摩组件能够与脖子保持舒适的贴附的方向努力。例如,中国专利cn2018203922230公开的颈椎按摩仪,颈椎按摩仪的按摩组件包括按摩头部件和可移动部件,按摩头部件和可移动部件穿过主机壳上的安装孔相连,可移动部件可在主机壳上移动,故带动整个按摩组件在主机壳上可移动,使用户能够根据其自身需要,自主调节按摩部件的按摩位置。又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03009320涉及一种护颈仪,电极片按摩头通过安装突台与硅胶底壳整体连接,由于硅胶底壳为硅胶材料,使电极片按摩头能调整位置,使电极片与颈部贴服以提高按摩舒适度。然而,现有技术的技术演变路径是从改变按摩组件或按摩头的安装结构出发,使按摩组件或按摩头通过可移动或可调节的安装结构从而具有不固定的朝向或角度,这种改进会导致整个产品结构复杂且实现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颈戴按摩器,能够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自动调整按摩电极使按摩电极与人体颈部保持舒适的贴附。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颈戴按摩器,包括弧形弹片、第一按摩本体、第二按摩本体和按摩电极,第一按摩本体和第二按摩本体均是一端设为按摩端而另一端设为夹持端,按摩电极设在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的内侧面和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的内侧面;第一按摩本体和第二按摩本体相对设置在弧形弹片两端的内侧面;在第一按摩本体和第二按摩本体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位和第二连接位,第一连接位和第二连接位分别不位于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及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弧形弹片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位及第二连接位相连。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之间不相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和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之间设有间隙。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颈戴按摩器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分别贴附在弧形弹片两端的内侧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颈戴按摩器佩戴在人体颈部时,在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和在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以使按摩电极自适应人体颈部粗细与人体颈部贴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在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弧形弹片包括弹片本体和设在弹片本体两端的第一延伸弹片和第二延伸弹片,弹片本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位及第二连接位相连,而第一延伸弹片和第二延伸弹片则分别设在第一按摩本体和第二按摩本体的外侧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按摩本体或第二按摩本体内设有脉冲发生模块,第一按摩本体或第二按摩本体内设有蓄电池,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之间设有导线,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而脉冲发生模块通过导线与按摩电极电性相连。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弧形弹片的中部设有通槽,导线设在通槽内。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弧形弹片的两端与第一连接位、第二连接位之间均设有调节结构以分别调节第一按摩本体、第二按摩本体与弧形弹片末端之间连接位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调节结构包括:分别设在第一连接位和第二连接位的滑动槽,限位在滑动槽内的滑动块,该滑动块通过连接片与弧形弹片的末端固定相连;或者,调节结构包括:分别设在第一连接位和第二连接位的滑动槽,设在滑动槽内的齿轮及与齿轮啮合相连的齿条,齿轮及齿条其中之一与弧形弹片末端的相连,而其中另一则对应与第一按摩本体或第二按摩本体固定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十分简单的结构巧妙的解决颈戴按摩器在佩戴使用状态下如何使按摩电极能够舒适自动适应人体颈部粗细进行舒适贴附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弧形弹片、第一按摩本体和第二按摩本体搭配使用,让第一按摩本体和第二按摩本体相对设置在弧形弹片两端的内侧面,让弧形弹片的两端与第一按摩本体、第二按摩本体的连接位置均位于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让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和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均是可相对弧形弹片活动的从而让两个按摩电极自动调整距离及朝向角度以适应人体颈部粗细,并在佩戴使用状态下使第一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第二按摩本体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之间分别产生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通过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确保按摩电极能够舒适的贴附在人体颈部而不会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且能够让不同颈部粗细的用户都能获得较佳的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颈戴按摩器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颈戴按摩器第一实施例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颈戴按摩器第一实施例在佩戴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颈戴按摩器第二实施例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颈戴按摩器第二实施例在佩戴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第一实施例

结合图1-图3所示。颈戴按摩器包括弧形弹片1、第一按摩本体2、第二按摩本体3和按摩电极4;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均是一端设为按摩端而另一端设为夹持端;按摩电极4分别设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的内侧面和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的内侧面;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相对设置在弧形弹片1两端的内侧面;在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位21和第二连接位31,且第一连接位21和第二连接位31分别不位于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及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而弧形弹片1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位21及第二连接位31相连。因此,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并没有被固定在弧形弹片1的内侧面,从而在佩戴使用状态时使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均可相对弧形弹片1活动,并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和在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间距61和第二间距62。

其中,第一按摩本体2与第二按摩本体3相对弧形弹片1而言是分别夹持在人体颈部的两侧,因此第一按摩本体2与第二按摩本体3也是设置成弧形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度。

假如第一按摩本体2的弧度、第二按摩本体3的弧度分别与弧形弹片1两端的弧形相同,如图2所示,当颈戴按摩器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即弧形弹片1没有产生弹性形变的初始状态下),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分别贴附在弧形弹片1两端的内侧面,从而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是不会存在间距的;此时,第一按摩本体2的夹持端与第二按摩本体3的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为初始值w0,第一连接位21与第二连接位31之间的距离v为初始值v0(图中未画出,v0代表弧形弹片1两端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的跨度),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图2和图3绘示是以两个按摩电极4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例)为初始距离a0,按摩电极4具有初始的朝向角度,其中,朝向角度是指按摩电极4的端面与两个按摩电极4的中心点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结合图3所示。颈戴按摩器在佩戴使用状态时,使用者两手分别握住第一按摩本体2的夹持端与第二按摩本体3的夹持端使两个夹持端朝相反方向扳开套设在颈部,使两个夹持端之间的跨度增大至w1(w1大于w0),通过第一按摩本体2及第二按摩本体3对弧形弹片1的两端产生扩张力,该扩张力使得弧形弹片1的两端被张开从而弧形弹片1产生弹性形变产生恢复弹力,从而弧形弹片1的两端分别对第一按摩本体2及第二按摩本体3产生恢复弹力使得两个夹持端夹在颈部完成颈戴按摩器的佩戴。由于弧形弹片1两端分别与第一按摩本体2的第一连接位21及第二按摩本体3的第二连接位31相连,故两个按摩端并没有被固定在弧形弹片1内侧面,两个按摩端也不相连接,这种结构使得颈戴按摩器不仅能够通过弧形弹片1产生弹性形变使两个夹持端夹持在人体颈部以适用不同颈部粗细(或大小)的人群适用,还能够在解决佩戴舒适性的技术问题中带来如下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一是,能够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自动调整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及按摩电极4的朝向角度使按摩电极4能够舒适的贴附在人体颈部。不同的颈部粗细决定了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夹持跨度w增大时客观上会导致第一连接位21与第二连接位31之间的距离v也同步增大,进而导致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也同步增大(例如,当夹持跨度w从初始值w0增大为w1时,第一连接位21与第二连接位31之间的距离v也从初始值v0增大为v1,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从初始距离a0增大为a1),并导致按摩电极4的朝向角度随着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增大而相应变小。因此,当颈部较粗的用户使用时,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较大,使得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增大也较大,同时按摩电极4的朝向角度变小;反之亦然。通过调整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能够确保让两个按摩电极4贴附在颈部两侧肌肉上进行按摩,而调整按摩电极4的朝向角度可确保让按摩电极4的端面根据人体颈部粗细所决定的颈部外形弧度相适应以使按摩电极4能够最大面积的充分贴附在人体颈部,既能避免按摩电极4的朝向角度与人体颈部的外形弧度之间匹配产生无法贴附或部分贴附导致容易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等情况。

二是,能够使按摩电极4能够舒适的充分贴附在人体颈部,又能避免按摩电极4对人体颈部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第一间距61、第二间距62的产生的原因在两方面:首先,由于两个按摩端并没有被固定在弧形弹片1内侧面且两个按摩端也不相连接,当弧形弹片1两端在扩张力作用下扩张产生弹性形变时,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不会跟随弧形弹片1产生弹性形变,势必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会产生第一间距61,在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会产生第二间距62;其次,在调整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距离时,第一按摩本体2、第二按摩本体3会分别以第一连接位21、第二连接位31为支点进行杠杆摆动,使得两个按摩端均朝向远离弧形弹片1的内侧面方向摆动,此摆动也促使了第一间距61、第二间距62的产生。当然,若第一按摩本体2的弧度、第二按摩本体3的弧度分别与弧形弹片1两端的弧形不相同时,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就会存在第一间距61,在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就会存在第二间距62。再佩戴使用状态下,两个按摩端远离弧形弹片1势必会让第一间距61及第二间距62变大。

而第一间距61和第二间距62的产生对整个技术方案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并能够达到如下相应的技术效果:

①第一间距61和第二间距62在客观上进一步缩短了按摩电极4与夹持端之间的距离,确保了按摩电极4能够贴附在颈部,避免出现按摩电极4与夹持端之间的距离较大而导致利用两个夹持端夹持在颈部时按摩电极4仍与颈部之间存在距离导致无法贴附的情形。

②第一间距61和第二间距62的出现,为解决按摩电极4对颈部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提供了解决手段。第一间距61和第二间距62分别使得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及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不会受到弧形弹片1的恢复弹力作用,避免两个按摩电极4受弧形弹片1的较大的恢复弹力作用而与颈部贴附较紧从而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同时,第一间距61、第二间距62为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及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自适应调节按摩电极4与颈部之间贴附程度提供了调节空间,这是因为:虽然本申请的颈戴按摩器不是利用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自身产生弹性形变来夹持在颈部,但不管是金属还是塑料等任何固态材料自身均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因此,当摩电极4与颈部贴附程度较紧时,颈部势必会对按摩电极4产生反作用力使得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及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分别在第一间距61、第二间距62内产生远离颈部的适量弹性形变,从而让两个按摩电极4均舒适的贴附在颈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颈戴按摩器能根据人体颈部粗细(或大小)自动调整两个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按摩电极4的朝向角度以及按摩电极4与颈部的贴附松紧程度,使按摩电极4能够舒适的充分贴附在人体颈部,既能避免按摩电极4与人体颈部之间出现无法贴附或部分贴附的情况,又能避免按摩电极4对人体颈部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有利于提高佩戴使用的舒适度。

优选的,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之间不相连接。其中,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和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之间设有间隙60,使佩戴使用过程中两个按摩端之间因间隙60的存在而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其中,弧形弹片1包括弹片本体11和设在弹片本体11两端的第一延伸弹片12和第二延伸弹片13,弹片本体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位21及第二连接位31相连,从而弹片本体1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位21及第二连接位31与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相连,而第一延伸弹片12和第二延伸弹片13则分别设在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的外侧面。这种结构是利用第一延伸弹片12和第二延伸弹片13分别对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以第一连接位21、第二连接位31为支点进行杠杆摆动时提供限位,既能避免第一按摩本体2和第二按摩本体3摆动幅度过大导致第一连接位21、第二连接位31与弧形弹片1之间产生松脱或局部受力过大造成产品损坏,又能避免摆动幅度过大造成按摩端太靠近颈部而给让按摩组件4给颈部带来压迫感。

其中,弹片本体11两端与第一连接位21及第二连接位31之间采用螺钉、卡扣等现有任何一种固定连接结构进行固定连接。

其中,弧形弹片1由弹性变形能力较强的材料制成,在兼顾性能及使用寿命的前提下,优选使用金属或硬质弹性塑料制成。

其中,按摩电极4包括按摩座及设在按摩座上的电极片。两个按摩电极4分别通过各自的按摩座固定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及第二按摩本体3按摩端。其中,按摩座由硅胶等柔性材料制成为宜,通过按摩座本身能提供一定的弹性形变以让按摩电极4与人体颈部之间保持很好的贴附。

其中,第一按摩本体2或第二按摩本体3内设有用于发出脉冲电信号(或微电流)给按摩电极4以对颈部提供按摩的脉冲发生模块,该脉冲发生模块从目前市场购买任意品牌和型号均可。且在第一按摩本体2或第二按摩本体3内设有蓄电池,该蓄电池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当蓄电池与脉冲发生模块不同时设在第一按摩本体2或第二按摩本体3时,或者,设于第一按摩本体2的脉冲发生模块需要给固定在第二按摩本体3上的按摩电极4电性相连时,均需要采用导线电性相连。因此,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之间设有导线,利用导线使蓄电池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而脉冲发生模块与两个按摩电极4电性相连。并且,在弧形弹片1的中部还设有通槽,导线设在通槽内以避免出现导线接触人体颈部带来使用不适及导线容易被损坏的情形。

再者,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夹持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本体3的夹持端的内侧面均设有软衬部5,软衬部5由硅胶、布甚至毛皮等柔性材料制成以改善与颈部接触时的使用体验。

第二实施例

见图4和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中,弧形弹片1两端分别与第一按摩本体2的第一连接位21之间及第二按摩本体3的第二连接位31之间均设有调节结构,从而弧形弹片1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位21、第二连接位31之间通过调节结构进行位置调节,从而可以改变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

在非佩戴使用状态下,假如用户的颈部过小时,此时,通过调节结构使夹持端远离弧形弹片1方向移动,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从非佩戴使用的初始值w0缩小为w2,此时两个夹持端可以利用弧形弹片1产生的恢复弹力而夹持在颈部,从而为颈部较小的用户使用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当通过调节结构进行位置调节来缩小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时,由于两个按摩端都没固定在弧形弹片1上,在势必在第一按摩本体2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会产生第一间距61,在第二按摩本体3的按摩端与弧形弹片1之间会产生第二间距62,通过第一间距61和第二间距62缩短了按摩电极4与夹持端之间的距离,确保了按摩电极4能够舒适的贴附在颈部而不会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

其中,调节结构一般采用上下滑动结构或上下拉升结构。例如,图4和图5所示中,调节结构采用上下滑动结构,包括:分别设在第一连接位21和第二连接位31的滑动槽,限位在滑动槽内的滑动块72,该滑动块72通过连接片71与弧形弹片1的末端固定相连,从而让第一按摩本体2、第二按摩本体3分别依据滑块72在滑动槽内上下滑动来调节第一按摩本体2、第二按摩本体3与弧形弹片1末端之间的连接位置,从而起到改变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夹持跨度w。

又如,调节结构采用上下拉升结构,包括:分别设在第一连接位21和第二连接位31的滑动槽,设在滑动槽内的齿轮及与齿轮啮合相连的齿条,齿轮及齿条其中之一与弧形弹片1末端的相连,而其中另一则对应与第一按摩本体2、第二按摩本体3固定相连,利用齿轮及与齿轮啮合来调节第一按摩本体2、第二按摩本体3与弧形弹片1末端之间的连接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