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4291172发布日期:2021-03-17 00:3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组合物,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热是指腋下体温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常由感染、创伤、肿瘤、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发。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发挥调控作用,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体温恒定,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或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者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则引起发热。

外感发热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可伴有恶寒、咽痛、鼻塞、喷嚏、流涕、肌肉酸痛等不适。我国每年春、冬季多发流感,是外感发热的一大病因,且病毒变异性高,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可致高热,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损伤、呼吸衰竭、休克等,且易于引起暴发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发热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物理降温等。但抗生素可引起耐药性、菌群失调、二次感染、消化道不适、肝肾损害等;抗病毒药可引起失眠、焦虑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引起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感染、消化道溃疡,引起骨质疏松等。由于西药副作用较大,且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发热症状易于反复,因此需要研发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中药组合物以弥补西医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外感发热。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组成:柴胡5~20份、炙麻黄5~15份、连翘5~20份、金银花5~20份、僵蚕5~20份、片姜黄5~20份、酒大黄3~10份和芦根5~30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中药组合物,基于重量份计,优选包含:柴胡10份、炙麻黄10份、连翘10份、金银花10份、僵蚕10份、片姜黄10份、酒大黄5份和芦根20份。

以下为各组分的作用和功效。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肺经。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增强免疫等作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等症。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汗腺分泌,促进发汗,还可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镇痛、平喘、利尿。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风散热,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神昏、痈疽、瘰疬等。研究表明,连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药理作用。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可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入营血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广谱抗菌、抗炎及解热作用。

僵蚕:咸、辛,平,入肝、肺、胃经。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主治风热头痛、目赤咽痛、惊痫抽搐等症。药理研究表明,僵蚕有抗菌、改善微循环、降糖、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症,如胸胁刺痛、痛经、闭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等。研究表明,姜黄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血热吐衄、目赤肿痛、湿热黄疸等症。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利胆保肝等药理作用。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胃热呕哕、热淋涩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抑菌、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

外感发热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感冒”、“伤风”的范畴,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温热疫疠之气,致使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而发,常伴见恶寒、头痛、咽痛、鼻塞、流涕诸症。《素问·风论》言:“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常兼他邪合而伤人。外邪袭表,或从口鼻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则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症。《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提到:“时行病者,春时应暖而反寒,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若四时六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邪气强盛,正邪相争,可见高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症。外感发热以外邪袭表、郁遏卫阳或温毒犯肺、邪热炽盛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解表达邪、清热解毒为法。

柴胡轻清升散,疏泄邪热,《滇南本草》言其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可解肌退热;麻黄以轻扬之味,兼辛温之性,善达肌表,走经络,《本草经集注》载“麻黄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药”,二者发汗解表、散风透热,共为君药。外感风热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当透邪外出、清热解毒,连翘味苦微寒,具升浮宣散之力,金银花甘寒,有轻宣疏散之功,二者均可疏风透热、清热解毒,用为臣药。邪热炽盛,充斥内外,阻滞气机,可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又易生风动血。僵蚕气薄轻浮,升阳中之清阳,既疏散风热,又息风解痉;片姜黄祛邪伐恶避疫,酒大黄通行上下内外,清邪热、解温毒,荡积行瘀,降阴中之浊阴,阳升阴降,内外通和,邪热可清,三者共为佐药。芦根甘寒,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引诸药入肺经,用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解表达邪、清热解毒之功,主治外邪袭表、郁遏卫阳或温毒犯肺、邪热炽盛之外感发热。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还可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制成药学上的常规制剂,所述赋形剂包括崩解剂、润滑剂、黏合剂等,所述药学上的常规制剂优选包括口服药制剂;其中,口服药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方、胶囊或片剂等。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提供一种制备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各中药组分按照重量比称重;

(2)将上述中药组分混合并置于容器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20~30分钟;

(3)煎煮至煮沸后再继续煎煮20~30分钟,共煎煮三次;

(4)将三次煎液合并、过滤,得到汤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中的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柴胡12克、炙麻黄6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僵蚕12克、片姜黄10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15克。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20~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继续煎煮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使用指导: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7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

柴胡15克、炙麻黄6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僵蚕12克、片姜黄15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20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3:

柴胡12克、炙麻黄9克、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僵蚕12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3克和芦根12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4:

柴胡12克、炙麻黄10克、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僵蚕12克、片姜黄15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15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5:

柴胡9克、炙麻黄6克、连翘9克、金银花9克、僵蚕12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3克和芦根9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6:

柴胡6克、炙麻黄6克、连翘6克、金银花6克、僵蚕9克、片姜黄6克、酒大黄3克和芦根6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7:

柴胡15克、炙麻黄10克、连翘20克、金银花20克、僵蚕20克、片姜黄20克、酒大黄10克和芦根25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8:

柴胡10克、炙麻黄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僵蚕15克、片姜黄10克、酒大黄5克和芦根20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9:

柴胡18克、炙麻黄9克、连翘15克、金银花10克、僵蚕12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18克。制备服用方法如实施例1。

实施例10:

柴胡20克、炙麻黄15克、连翘20克、金银花20克、僵蚕20克、片姜黄20克、酒大黄10克和芦根30克。散剂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

(2)将上述中药组分干燥后磨粉,药物粉末为60~100目为宜;

(3)将药物粉末分装,得到散剂。

实施例11:

柴胡15克、炙麻黄12克、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僵蚕15克、片姜黄15克、酒大黄9克和芦根15克。水丸剂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

(2)将上述中药组分干燥后磨粉,药物粉末为60~100目为宜;

(3)加入适量水至药物粉末中;

(4)混匀后,手工或机器成型,得到水丸。

实施例12:

柴胡9克、炙麻黄9克、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僵蚕9克、片姜黄6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12克。糊丸剂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

(2)将上述中药组分干燥后磨粉,药物粉末为60~100目为宜;

(3)加入适量淀粉糊或米糊至药物粉末中;

(4)混匀后,手工或机器成型,得到糊丸。

实施例13:

柴胡15克、炙麻黄9克、连翘20克、金银花20克、僵蚕9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3克和芦根20克。胶囊剂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

(2)将上述中药组分干燥后磨粉,药物粉末为80~100目为宜;

(3)将药物粉末制粒,干燥;

(4)将药粒用机器灌装入胶囊,得到胶囊剂。

实施例14:

柴胡10克、炙麻黄5克、连翘15克、金银花10克、僵蚕10克、片姜黄10克、酒大黄5克和芦根25克。蜜丸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

(2)将上述中药组分干燥后磨粉,药物粉末为60~100目为宜;

(3)以药粉的重量按1∶1~1.5的比例称量蜂蜜,熬炼蜂蜜至中蜜;

(4)将药粉与中蜜混匀后,手工或机器成型,得到蜜丸。

实施例15:

柴胡12克、炙麻黄9克、连翘12克、金银花9克、僵蚕6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21克。膏方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切碎成适宜的片、段或磨成粗末;

(2)将上述中药组分混合并置于煎煮器内,加水湿润1~2小时,再加水煎煮,煎煮持续2~5小时,取出煎液用适宜滤器过滤,得到滤液;

(3)残渣加水继续煎煮,至煎液气味单薄为度,取出煎液备用;

(4)残渣压榨,榨出液与全部煎液混合,静置1~2小时,用适宜滤器滤净;

(5)取上述滤液,置于适宜蒸发锅中,浓缩至稠膏状,得到清膏;

(6)取与清膏等重量或倍量的蜂蜜加入清膏,得到膏方;

(7)装入无菌容器中密封。

病例:

病例1:

齐某,男,32岁,因“发热3天”就诊。患者3天前感冒风寒后发热,自测体温37.8℃,自行服用感冒药、双黄连口服液后体温降至正常,但次日体温复升,发热又起,最高达38.5℃,再次服用上药后热不解,并伴见恶寒、咽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之症。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柴胡10克、炙麻黄10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僵蚕10克、片姜黄10克、酒大黄5克和芦根20克,颗粒剂7付,每日1剂,分2份,早晚各1份,开水冲服。服药1剂后热退,体温降至正常,5剂后发热未再反复,诸症均瘥。

病例2:

金某,女,61岁,因“反复发热2周”就诊。患者2周前出现发热,夜间体温较高,波动在38.0℃~38.5℃,白天体温正常,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无明显异常,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及奥司他韦口服后效果不明显,仍反复发热,伴见恶寒、乏力、肌肉酸痛、口干、便干之症。经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柴胡12克、炙麻黄9克、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僵蚕9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6克和芦根30克,颗粒剂7付,每日1剂,分2份,早晚各1份,开水冲服。服药后发热及兼症均痊愈,未再复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