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04522发布日期:2022-10-01 10:1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背景技术:

2.肺动脉栓塞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急性的肺动脉栓塞会导致系统性低血压甚至全心衰竭,进而造成患者死亡,是与心肌梗死、卒中并列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肺栓塞中最常见的栓子为血栓。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肺动脉内膜剥脱术、血栓抽吸、导管内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治疗手术方式。其中,机械取栓主要通过粉碎、抽吸、支架或网篮取栓等方式清除血栓,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机械取栓技术通过将支架扩张后与血栓嵌合,然后将血栓拖拉到抽吸导管以内,使用抽吸装置将血栓抽吸出体外。
3.然而,目前的取栓装置主要通过支架嵌入血栓从而将支架与血栓一起收入导管中取出体外。但是取栓过程中会造成血栓破碎和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随血流堵塞下游血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以提升对栓子收集的能力,提升取栓操作的效果。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取栓装置,能够置于血管内,包括导向件和取栓模块;所述导向件沿所述血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取栓模块包括取栓支架和第一连接环,所述取栓支架套设于所述导向件,包括首尾相连的支架伸展端、支架捕网和支架收束端,所述支架收束端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套设于所述导向件;所述支架捕网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网格,所述平行四边形网格绕所述导向件的轴线呈螺旋分布,所述支架捕网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接环绕所述导向件的轴线旋转。
7.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环以及相连的一个所述取栓支架作为一个取栓组,所述取栓组设有至少一个。
8.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取栓组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取栓支架上的所述平行四边形网格绕所述导向件的轴线螺旋的方向相反,使两个所述取栓组的旋转方向相反。
9.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件的外周壁凸设有限位凸起,当所述取栓支架相对所述导向件位移时,所述第一连接环止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与所述限位凸起相抵靠。
10.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行四边形网格具有长边和短边,所述长边的长度与所述短边的长度之比大于比例阈值,且所述长边与所述短边的夹角位于角度阈值范围之内。
11.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比例阈值为1.1,所述角度阈值范围为60
°‑
120
°

12.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架伸展端固接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套设于所述导向件上,且能沿所述血管的长度方向移动。
13.作为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环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的第一内环、中环和第一外环,所述中环贯通有插接口,所述插接口与所述中环的端面相连通;所述插接口、所述第一内环和所述第一外环形成了插接槽,所述支架收束端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
14.一种取栓系统,包括远端保护装置和上述的取栓装置,所述远端保护装置包括编织丝和套设于所述导向件的装置骨架,所述装置骨架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编织丝形成的滤网,所述远端保护装置的开口与所述取栓支架的开口正对。
15.作为取栓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取栓系统还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推送杆、导引导管和吸栓导管,所述取栓装置和所述远端保护装置均能够收束于所述导引导管内,,所述导向件远离所述远端保护装置的一端固接于所述推送杆,所述吸栓导管用于回收栓子、所述远端保护装置和所述取栓装置。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7.本取栓装置借助取栓支架上平行四边形网格的设计,能够在取栓装置回撤的过程中,通过转动的方式规避血管对支架捕网的阻碍,进而实现取栓支架绕导向件轴线的自适应旋转,由此增强了对栓子的抓捕能力,避免栓子在回撤过程中脱落的情况,并由此提高取栓操作的效率。同时,结构上的改进使得取栓支架具有优异的柔顺性和抗扭矩破坏能力,在弯曲的血管内具有良好的贴壁能力,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血管;在回撤中遇到阻力时,取栓支架也能够产生自适应旋转,自动避让阻力,减小对血管的损伤。以上结构具有取栓效率高,不损伤血管、易于提升显影性以及防止栓子脱落的优点。
18.本取栓系统借助远端保护装置能够将脱落和破碎的栓子碎屑收集起来取出体外,防止下游的血管堵塞。滤网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栓子的捕捞动作。远端保护装置与取栓支架开口正对的设计,能够从两侧完成对栓子的包围,进而大幅降低了栓子脱离取栓系统的风险。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的局部展开图;
2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端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骨架的局部展开图;
25.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骨架编织部和编织丝的局部展开图;
26.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支架的局部展开图;
27.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骨架和编织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环的横截面图;
29.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环的剖面图;
30.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接环的横截面图;
31.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系统的局部剖面图;
32.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血管、栓子和一种取栓系统的剖面图一;
33.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血管、栓子和一种取栓系统的剖面图二;
34.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中:
36.100、取栓装置;110、取栓支架;111、支架伸展端;112、支架捕网;113、支架收束端;114、支架连接头;120、内管;121、内管凸环;130、开孔端头;140、第一连接环;141、第一内环;142、中环;143、第一外环;144、插接槽;150、内杆;160、内杆端头;170、第二连接环;
37.200、远端保护装置;210、装置骨架;211、骨架连杆;212、骨架编织部;213、编织孔;214、骨架孔;215、骨架连接头;220、编织丝;230、第三连接环;231、第二内环;232、第二外环;240、第四连接环;300、导丝;400、推送杆;500、导引导管;600、吸栓导管;
38.800、编织芯轴;910、血管;920、栓子;921、栓子碎屑。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43.如图1、图2、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100,能够置于血管910内,包括导向件和取栓模块;导向件沿血管910的长度方向延伸;取栓模块包括取栓支架110和第一连接环140,取栓支架110套设于导向件,包括首尾相连的支架伸展端111、支架捕网112和支架收束端113,支架收束端113固接于第一连接环140,第一连接环140套设于导向件;支架捕网112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网格,平行四边形网格绕导向件的轴线呈螺旋分布,支架捕网112能够带动第一连接环140绕导向件的轴线旋转。
44.本取栓装置100借助取栓支架110上平行四边形网格的设计,能够在取栓装置100回撤的过程中,通过转动的方式规避血管910对支架捕网112的阻碍,进而实现取栓支架110绕导向件轴线的自适应旋转,由此增强了对栓子920的抓捕能力,避免栓子920在回撤过程
中脱落的情况,并由此提高取栓操作的效率。同时,结构上的改进使得取栓支架110具有优异的柔顺性和抗扭矩破坏能力,在弯曲的血管910内具有良好的贴壁能力,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血管910;在回撤中遇到阻力时,取栓支架110也能够产生自适应旋转,自动避让阻力,减小对血管910的损伤。以上结构具有取栓效率高,不损伤血管910、易于提升显影性以及防止栓子920脱落的优点。
45.本实施例中,支架伸展端111为杆状件,一端固接于支架捕网112上;支架伸展端111设有至少一个,通过将显影材料(显影环或显影圈)固定在支架伸展端111上的方式,可以增强取栓支架110的显影性。支架收束端113为杆状件,设有至少一个,一端固接于支架捕网112上,另一端插接于第一连接环140上。
46.作为优选,取栓支架110由形状记忆合金管材切割,然后经热处理定型和抛光而成。
47.具体地,取栓支架110的旋转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网格的延伸方向决定。
48.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连接环140以及相连的一个取栓支架110作为一个取栓组,取栓组设有至少一个。取栓组的设置有助于提升取栓装置100的取栓能力,提高了取栓装置100对不同尺寸与形状的栓子920的抓捕能力,降低了重复进行取栓的概率,提升了取栓操作的效率。
49.如图3、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取栓组设有两个,两个取栓支架110上的平行四边形网格绕导向件的轴线螺旋的方向相反,使两个取栓组的旋转方向相反。两个取栓组沿导向件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取栓组可以有部分区域重叠。通过对两个取栓组旋转方向的限定,能够调整取栓模块在撤回时的动作,从而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取栓能力,降低栓子920脱落的风险。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取栓组的旋转方向相同。
50.继续参考图2,进一步地,平行四边形网格具有长边和短边,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之比大于比例阈值,且长边与短边的夹角位于角度阈值范围之内。以上设计限定了长边与短边的尺寸比以及夹角的范围,完成了对平行四边形网格的限定,借此有助于确保取栓支架110旋转的自适应能力,进而使得第一连接环140旋转的动作准确且有效地完成。
51.本实施例中,比例阈值为1.1,角度阈值范围为60
°‑
120
°
。作为优选,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之比位于1.5-3之内。
52.如图4、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伸展端111固接有第二连接环170,第二连接环170套设于导向件上,且能沿血管910的长度方向移动。随着取栓支架110的收束或展开,第二连接环170可以自由地滑动,这种结构有利于完成对取栓支架110的输送动作,并且可以规避支架伸展端111损伤血管910的情况发生。
53.如图10、图11、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14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的第一内环141、中环142和第一外环143,中环142贯通有插接口,插接口与中环142的端面相连通;插接口、第一内环141和第一外环143形成了插接槽144,支架收束端113插接于插接槽144内。具体地,支架收束端113远离支架捕网112的一端设有支架连接头114,支架连接头114完全伸入插接槽144内。第一内环141为导向件提供了穿设的空间,借助第一内环141、中环142和第一外环143的分体设计形成插接槽144的方式,大幅降低了第一连接环140的加工成本。以上设计确保了支架收束端113与第一连接环140的稳固连接,降低了取栓支
架110在取栓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或脱落的风险。
54.作为优选,第一连接环140上各构件由金属或高分子管材切割而成。
55.本实施例中,连接环的各个构件之间以及连接环与导向件之间均可以通过胶水粘接、激光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具体的连接方式为本领域内的常规技术手段,由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练掌握,在此不多加赘述。
56.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的外周壁凸设有限位凸起,当取栓支架110相对导向件位移时,第一连接环140止动于第一连接环140与限位凸起相抵靠。在取栓支架110被撤回或前推的情况下,限位凸起通过与第一连接环140直接接触的方式带动取栓支架110移动并确保第一连接环140能够进行自适应旋转,使得取栓装置100得以顺利且稳定地运行。
57.作为优选,限位凸起由医用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如医用不锈钢、镍钛记忆合金、钴基合金、钛合金或镁合金等,也可以选用黄金、铂金、铂铱、铂钨或钽等显影材料,以增加取栓支架110的近端显影性;限位凸起通过胶水粘接、激光焊接或热熔焊接等方式与内管120连接。
58.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凸起为球形件,以上设计大幅减少了限位凸起与第一连接环140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了取栓支架110的旋转阻力。
59.如图1、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栓系统,能够置于血管910内,包括取栓装置100和远端保护装置200;取栓装置100包括导向件和取栓模块,远端保护装置200包括首尾相连的装置骨架210、编织丝220和第三连接环230,装置骨架210套设于导向件,装置骨架210的一端缠绕有编织丝220,编织丝220收拢于第三连接环230,第三连接环230套设于导向件,且远端保护装置200的开口与取栓支架110的开口正对。
60.本取栓系统借助远端保护装置200能够将脱落和破碎的栓子碎屑921收集起来取出体外,防止下游的血管910堵塞。滤网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栓子920的捕捞动作,通过编织丝220缠绕于装置骨架210的设计能够实现滤网与装置骨架210的紧密连接,降低了远端保护装置200损伤的风险,编织丝220收拢于第三连接环230的设计使得滤网网孔从栓子920近端到栓子920远端逐渐收窄,由此实现了对滤网捕捞效果的优化。远端保护装置200与取栓支架110开口正对的设计,能够从两侧完成对栓子920的包围,进而大幅降低了栓子920脱离取栓系统的风险。取栓装置100和远端保护装置200的分体设置,改进了本取栓系统的取栓操作流程,得以应对复杂的取栓工作环境,能够大幅提升工作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取栓操作的效率;通过第三连接环230套设于导向件的设计,能够实现远端保护装置200与取栓装置100的快速定位,确保了分体结构的设计仍能够顺利且准确地完成取栓操作。
61.本取栓系统体积小巧,远端保护装置200和取栓装置100均易于提升显影性。远端保护装置200具有贴壁性好的优点,有效地减少了对血管910造成损伤的风险。滤网为锥形结构,锥形滤网的网孔由栓子920近端到栓子920远端逐渐变小,进而能够提升对不同尺寸栓子碎屑921的捕捞效果。
62.具体地,滤网的厚度为10-1000μm,滤网的网孔直径为10-1000μm。
63.如图1、图5、图14和图15所示,滤网将装置骨架210与血管910内壁分隔,滤网表面光滑,可以减小装置骨架210对血管910内壁的损伤;编织丝220的直径为0.05-0.3mm,材料为医用高分子丝或医用金属丝;滤网中可有至少一根铂铱、铂钨、铂等显影丝,使滤网可以
整体显影。滤网具体的材料选取方式为本领域内的公知常识,由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多加赘述。
64.以上设计使得滤网既能收集栓子920,又不阻碍血流。装置骨架210由医用记忆合金管材切割或丝材编织,然后热处理定型而成;滤网由医用丝材编织而成或医用膜材打孔而成,滤网可通过热熔、粘接、焊接等方式覆于装置骨架210的外表面。
65.如图5-图7所示,进一步地,骨架连杆211的另一侧设有骨架连接头215,骨架连接头215固接于第四连接环240上,第四连接环240套设于导向件。第四连接环240的设置实现了装置骨架210与导向件的定位效果,进一步的方便了远端保护装置200与取栓装置100的定位,同时还可以规避骨架连杆211损伤血管910的情况发生。
66.在本实施例中,装置骨架210包括骨架连杆211以及设于骨架连杆211的一侧的骨架编织部212,骨架编织部212形成了骨架孔214,骨架孔214绕导向件的轴线间隔均布,骨架编织部212贯通有编织孔213,多个编织孔213绕骨架孔214间隔均布;每根编织丝220均穿过一个编织孔213,且两端均固接于第三连接环230。具体地,编织孔213由激光切割而成。以上编织丝220在装置骨架210上的连接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不易发生脱落或偏移的问题,保障了取栓操作的效果。
67.每两个相邻的编织孔213在骨架连杆211的周向上的间距d均相同,以上设计确保了编织孔213在骨架连杆211上的均匀分布。编织孔213的附近设有强化凸板,强化凸板避免了因编织孔213的开设而降低骨架连杆211强度的情况发生,由此使得骨架连杆211各处的强度均相同,以上设置使得骨架连杆211的扩张动作更加均匀。
68.作为优选,形成了骨架孔214绕导向件的轴线间隔均布的部分骨架编织部212被区分为一个编织框,通过编织丝220与该编织框连接的第三连接环230、连接于该编织框上的编织丝220以及该编织框形成了一个收纳网兜;收纳网兜设有至少一个,后一个收纳网兜的编织框同轴固接于前一个收纳网兜的编织框远离取栓装置100的一端。
69.多个收纳网兜的设置使得滤网更加密集,有助于提高远端保护装置200的捕捞能力,提升了远端保护装置200对不同尺寸与形状的栓子碎屑921的捕捞效果,降低了栓子碎屑921再度堵塞血管910的风险。
70.如图9所示,远端保护装置200的加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将装置骨架210套接于编织芯轴800的外表面,使装置骨架210与编织芯轴800相对固定;将编织丝220从编织孔213中穿过,将编织丝220的两端与编织机相连接;待到编织完成后,将滤网与装置骨架210一起进行热定型;定型完成后,利用第三连接环230固定编织丝220的两端。
71.如图5-图7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环230包括第二内环231和同轴套设于第二内环231的第二外环232,第二内环231与第二外环232形成了容纳腔;编织丝220的两端均穿接于容纳腔内。具体地,第二内环231与第二外环232相固接。
72.第二内环231为导向件提供了穿设的空间,借助第二内环231和第二外环232的分体设计形成容纳腔的方式,大幅降低了第三连接环230的加工成本。以上设计确保了编织丝220与第三连接环230的稳固连接,降低了滤网在取栓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或脱落的风险。
73.具体地,编织丝220与第三连接环230通过焊接或胶水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二内环231可以由医用高分子或金属管材切割而成,第二外环232可以为铂铱、铂钨或铂等显影材料,从而使栓子920远端的显影性更好。
74.通过提升显影性的方式,能够使得取栓装置100和远端保护装置200均可整体显影,进而有助于保障取栓系统的输送、展开和撤回动作精准完成。
75.继续参考图1、图14和图15,在本实施例中,取栓系统还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推送杆400、导引导管500和吸栓导管600,取栓装置100和远端保护装置200均能够收束于导引导管500内,导向件远离远端保护装置200的一端固接于推送杆400,吸栓导管600用于在手术中抽吸栓子920,并回收远端保护装置200和取栓装置100。以上结构简单可靠,运行稳定,通过各构件间的相互配合工作,保障了利用本取栓系统的取栓操作得以顺利且高效地完成。
76.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包括内管120和导丝300,内管120靠近远端保护装置200的一端固接有开孔端头130,导丝300穿过内管120和开孔端头130,第一连接环140套设于内管120,导丝300穿设于第三连接环230,并与远端保护装置200相连接。选用低刚性的导丝300的设计,降低了导向件与远端保护装置200定位的难度,保证了导向件与远端保护装置200顺利且快速地完成对位操作。
77.具体地,内管120上的限位凸起为内管凸环121,内管凸环121套接于内管120的外侧壁。
7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栓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取栓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79.步骤一:在目标位置进行穿刺并形成穿刺孔,将取栓系统通过穿刺孔进入血管910的栓子部位,使远端保护装置200穿过栓子920,置于栓子部位的远端。
80.步骤二:回撤导引导管500,将远端保护装置200释放,使远端保护装置200逐渐展开直至与血管910的内壁相贴合。
81.步骤三:借助导丝300和导引导管500导引取栓装置100穿过栓子920,回撤导引导管500,将取栓装置100释放,使取栓装置100逐渐展开直至取栓支架110完全包裹栓子920。
82.步骤四:将导引导管500撤出血管910。
83.步骤五:待到取栓支架110与栓子920充分结合之后,将取栓装置100以及位于取栓装置100的栓子920撤回吸栓导管600内。
84.步骤六:将远端保护装置200以及位于远端保护装置200中的栓子碎屑921撤回吸栓导管600内,将吸栓导管600撤出血管910。
85.本取栓方法通过先定位并展开远端保护装置200,再借助导丝300定位取栓装置100,最后展开取栓装置100的方式,顺利地完成取栓系统的展开动作;以上流程的规划简单准确,既利用分体设计保障了取栓装置100与远端保护装置200定位的灵活性,又有效缩减了取栓装置100与远端保护装置200进行定位的时间,从而确保了取栓操作能够顺利且高效地完成。以上方法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且工作量低,有效的简化了取栓操作的流程,降低了取栓操作失误的风险,提升了取栓效果,降低了栓子碎屑921残留的风险,保证了患者的人身安全。
86.取栓支架110在血管910中展开后,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扩张开,与栓子920结合在一起。如果一次取栓操作不能完全清除栓子920,可将取栓装置100重新展开进行回收,直至栓子920被完全清除。
87.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向件包括内杆150和导丝300,内杆150靠近远端保护装置200的一端固接有内杆端头160,导丝300穿过内杆150和内杆端头
160,第一连接环140和第三连接环230均套设于内杆150。
88.具体地,内杆150上的限位凸起为内杆凸环,内杆凸环套接于内杆150的外侧壁。
89.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取栓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取栓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90.步骤一:在目标位置进行穿刺并形成穿刺孔,将取栓系统通过穿刺孔进入血管910的栓子部位,使导丝300和内杆150先后穿过栓子920,远端保护装置200置于栓子部位的远端。
91.步骤二:回撤导引导管500,将远端保护装置200和取栓装置100释放,使远端保护装置200逐渐展开直至与血管910的内壁相贴合,使取栓装置100逐渐展开直至取栓支架110完全包裹栓子920。
92.步骤三:将导引导管500撤出血管910。
93.步骤四:待到取栓支架110与栓子920充分结合之后,将推送杆400朝向吸栓导管600回撤,先后使取栓装置100和远端保护装置200收束于吸栓导管600内,并将位于取栓装置100内的栓子920和位于远端保护装置200中的栓子碎屑921收纳于吸栓导管600内。
94.步骤五:将吸栓导管600撤出血管910。
95.本取栓方法通过先利用导丝300定位内杆150,再定位远端保护装置200和取栓装置100,最后将远端保护装置200和取栓装置100展开的方式,完成取栓系统的展开动作,以上流程同样能够顺利地完成取栓系统的展开动作;本取栓方法同样也保证了取栓操作能够顺利且高效地完成。
96.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