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预防狂犬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5577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预防狂犬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狂犬病的防治方法,具体地说是通过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联合应用预防狂犬病的方法。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一经发病,病死率为100%,位居二十四种传染病之首。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一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狂犬病疫苗问世后,狂犬病毒接触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然而,由于狂犬病病毒主要产生源和携带者——各种犬的数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加之管理不善,因此目前狂犬病仍在威胁着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的24亿人的生命健康,每年因狂犬病而导致死亡者约有3.5万人。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因患狂犬病不治而死的病例。1994年仅河北省就有100余人死于狂犬病。近年来,狂犬病疫苗免疫失败的病例也有许多报道。这就促使人们向更深更广的领域研究预防狂犬病的方法,以获得最佳防治效果,把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
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机体中的抗病毒作用已从多方面得到了证实,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一些发病急、死亡率高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中,均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狂犬病毒尚未进入周缘神经前,及时抑制伤口周围的病毒繁殖和扩散至神经细胞,为机体接种疫苗后产生特异的抗病毒抗体赢得时间。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好的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其要点是对被犬咬(抓)伤的患者,在实施人用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同时,以合理的方法注射适当剂量的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以对狂犬病毒接触者、尤其是对被确认狂犬重度咬伤及潜伏期短的患者,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免疫方法。
1、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的接种方案,对被犬咬伤或抓伤的患者,按0、3、7、14、30天时间间隔、以1+1+1+1+1程序、于三角肌部肌肉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对被确认狂犬咬伤,且咬伤部位在头、面部或躯干接近脊柱部位的患者,则按简化的“多点接种法”接种,即2、1、1法——在咬伤当天于左右臂三角肌各接种一针,第7天和第21天再在三角肌各接种一针。(引自《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4(3)1′,144-145)2、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与人用狂犬病疫苗联合使用的方法对被犬特别是狂犬咬伤或抓伤的患者,在对其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之前或同时,于伤口周围封闭或肌肉注射100万-300万单位的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对被确认狂犬咬伤或抓伤的患者,应适当加量。
其余则按传统方法处理。
3、人群临床试用1993年6月-1994年6月,我们与南京传染病医院协作,针对1.5万病例被犬(狂犬)咬伤的患者,采用在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同时,注射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的措施预防狂犬病,结果未发现一例失败病例。关于其效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作出评价(1)血清学效果我们曾对3957例接受观察的患者分别实施人用狂犬病疫苗与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联合使用以预防狂犬病的措施,并于免疫接种后7、15、30、45和90天,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较单独接种人用狂犬疫苗的明显提高。
(2)流行病学效果1994年5月1日,安徽省芜湖市一只狂犬连续重度咬伤三名小学生和一名38岁妇女,四名患者均在自行清洗伤口后入院就诊。医院先用肥皂水再次清洗四名患者的伤口,又用双氧水冲洗消毒,再涂以碘酒,后按40μl/kg体重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1/3量对伤口进行局部浸润,余量分次肌肉注射。次日,四名患者始以首剂加强的五针程序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其中,三名小学生在当日每人各注射了100万单位的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38岁妇女没有注射干扰素。这名妇女于接种疫苗第27天(注射完第4针疫苗)发狂犬病住院,经多方救治无效,于入院后第四天死亡。注射干扰素的三名小学生无一人发病。
权利要求
1.一种预防狂犬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基因重组干扰素与人用狂犬病疫苗联合使用以预防接触狂犬病病毒的患者发狂犬病。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说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是指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狂大病疫苗;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说的基因重组干扰素是指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
4.根据权利要求1和3的方法,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的有效剂量不少于100万单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人用狂犬病疫苗与α型基因重组干扰素联合应用预防狂犬病的方法。
文档编号A61K39/205GK1145254SQ9510943
公开日1997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14日
发明者贾悦, 李胜利, 赵伟, 郭德本, 胡肇绂 申请人: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