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5578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口腔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腔组合物,它可以通过抑制牙斑的形成而有效地预防龋齿,并可有效地分解掉牙斑并促进牙的抗酸能力和重新矿物质化,该组合物的典型剂型为牙粉或漱口药。
为提高预防龋齿的效果,必须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并从牙齿表面去除牙锈或牙斑。已知可有效地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的典型的成分为氟化合物,如氟化钠、氟基磷酸钠、氟化锡、氟化钾以及氟化锡钾。
变体酶是一种能够分解牙斑中葡聚糖的α—1,3键的酶,而牙斑是形成龋齿的一个因素。现已知道这种酶可通过抑制牙斑的形成和去除牙斑而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形成,参见“牙科研究杂志(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第51增补卷,第394页,1972年。不过,只调配使用一种氟化合物或变体酶所制成的洁牙剂对龋齿的预防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
考虑到将两种对龋齿都有预防作用的药物组合物结合起来使用有望提高预防龋齿的效果,我们尝试将变体酶与一种氟化合物结合起来使用。根据JP—A108252/1974的教导,能够分解牙斑中葡聚糖的α—1,6键的葡聚糖酶当与氟基磷酸钠一同使用时能够在洁牙剂中保持活性,我们希望共同使用二者会有助于稳定变体酶。
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一同使用一种氟化合物和变体酶时,我们发现,当变体酶与作为预防龋齿的一种有效成分的氟化物结合时,变体酶对于这种氟化物不稳定。在其中混有氟化物的洁牙剂组合物中,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变体酶的活性。因此,对联合使用变体酶和氟化物而言,我们希望发展一种新技术,来防止变体酶的活性因这种氟化物的存在而降低,并使这两种活性成分能够表现出它们最大的活度。
于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和改进了的口腔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防止变体酶被氟化物减活而可以联合使用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因此该组合物可很有效地用于预防龋齿。
我们发现,通过在含有变体酶和氟化物的洁牙剂组合物中将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一种芳香组分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重量比相混合,可以使变体酶与这种氟化物的结合稳定下来,提高洁牙剂组合物中变体酶的剩余活性,并且变体酶与这种氟化物以协同的方式改善了防止龋齿的预防效果。
如后面将要在试验中示意的那样,仅仅将变体酶与氟化物联合使用所得的龋齿抑制率小于单独使用变体酶和这种氟化物所得的龋齿抑制率之和,甚至小于变体酶单独使用时所获得的对龋齿的抑制率,因为变体酶会被这种氟化物减活。在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一个混合体系中将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或1—薄荷醇相混合对变体酶减活作用的补救作用很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在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一个混合体系中将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比例相混合,可以把变体酶被氟化物的减活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消除这种现象,所得的龋齿抑制率大于单独使用变体酶和这种氟化物所得的龋齿抑制率之和,也就是说,取得了协同的龋齿抑制效果。当所用的氟化物是氟化钠或氟化,钾或氟基磷酸钠并且当1—薄荷醇与茴香脑、香芹酮或丁酸乙酯,特别是茴香脑一同使用时这种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关于葡聚糖酶,从JP—B39128/1987中可知,1—薄荷醇与香芹酮的混合物有助于稳定葡聚糖酶,并且另外再混入茴香脑时可改善使用时的口感。这并非依赖于葡聚糖酶被氟化物减活的现象得以避免的机制,因为据信葡聚糖酶不会被氟化物减活。相反,我们的新发现是,变体酶被氟化物减活并且将1—薄荷醇与另一种芳香组分(如香芹酮、茴香脑)混合起来不但避免了变体酶被氟化物减活,还取得了协同的龋齿抑制效果。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口腔组合物,包括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其中至少一种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芳香组分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重量比相混合。氟化物最好是氟化钠、氟基磷酸钠或二者的混合物。与1—薄荷醇相结合的优选的芳香组分是茴香脑、香芹酮或丁酸乙酯。
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含有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这里所用的变体酶可以是已知的变体酶中的任何一种,例如是那些通过培养可产生变体酶的细菌(如SP假单胞菌、naljianum木霉菌、valensis链霉菌、needlans曲霉以及SP产黄菌)所得到的变体酶。
通常变体酶在每克口腔组合物中的加入量为约10至10000单位,最好是约20至5000单位。变体酶的用量小于10单位时其龋齿的预防效果不足,而用量高于10000单位时会影响所用的口腔组合物的口感。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单位的变体酶指的是当用变体(matan)作为底物进行反应时每分钟能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这里所用的变体是使葡聚糖酶作用于由变体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6715菌株所产生的不溶性葡聚糖(α—1,3及α—1,6键)所得到的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见《碳水化合物研究》1974年第38卷)。更具体地说,在40℃下将大剂量的葡聚糖分解酶(可从市场上买到)加入由变体链球菌菌株产生的不溶性葡聚糖中分解不溶性葡聚糖中的α—1,6—糖苷键。反应继续进行,直到反应溶液中的还原能力不再增加。从溶液中取出沉淀物,并用水进行清洗。重复进行水清洗和离心分离,直到上层清液失去还原能力。当上层清液失去还原能力时,对沉淀物进行离心处理和回收,回收物就用作上面提到的变体。
在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中所用的氟化物不是很关键。它可以选自包括氟化钠、氟基磷酸钠、氟化锡、氟化钾以及氟化锡钾的一组已知化合物中的一种,最好是氟化钠及氟基磷酸钠。
虽然所混入的氟化物的量优选地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0.05至1.5%,更可取的量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0.1至1%,但氟化物的量并不是关键。氟化物的重量小于0.05%时预防龋齿的效果较低,而氟化物的重量大于1.5%时会破坏所用的组合物的口感。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包括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口腔组合物中混进至少一种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芳香组分与1—薄荷醇。在这些芳香组分中优选的组分是茴香脑、香芹酮以及丁酸乙酯,特别是茴香脑。也就是说,茴香脑和1—薄荷醇联合使用时效果最佳。
虽然可以很方便地把一种含有这种芳香组分的精油(如就香芹酮而言,是薄荷油)混进组合物中,但芳香组分也可以一种孤立的形式混进组合物。同样,虽然也可以把一种含有1—薄荷醇的精油如薄荷油(piperita型和arvensis型)混进组合物中,与芳香组分混合的1—薄荷醇也可以一种孤立的形式混进组合物。
芳香组分和1—薄荷醇相互混合时,其重量比在1∶9至8∶2之间,在2∶8和7∶3之间更好,最好在2∶8至5∶5之间。通过掺入重量比在上述范围之间芳香组分和1—薄荷醇的混合物,口腔组合物中的变体酶得以稳定下来。重量比在上述范围之外的芳香组分和1—薄荷醇的混合物无助于稳定与一种氟化物共存的变体酶。
芳香组分与所联合使用的1—薄荷醇的加入量的优选范围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约0.1至5%,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约0.3至3%时更好。芳香混合物的加入量小于0.1%则效果不明显,大于5%时会破坏所使用的组合物的口感。
除了上述的活性的和必需的组分外,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还可含有各种酶,如葡聚糖酶、淀粉酶、溶菌酶、蛋白酶及溶解酶;抗体、二价锡化合物、洗必泰葡萄糖酸盐、ε—氨基己酸、凝血酸、aluminum chlorohexidyl allantoin、二氢胆甾醇、甘草酸及其盐、氯化钠,以及水溶性无机磷酸。可掺进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的水溶性无机磷酸例如可以是钾和钠的正磷酸盐、焦磷酸盐、多磷酸盐,其中钾盐更为可取。
除了上面提到的芳香组分外,在本发明的目的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也可以掺入其他芳香组分(如脂族醇及其酯,萜烯系烃、苯酚醚、醛、酮和内酯)以及精油。
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使用葡聚糖酶及变体酶可有效地抑制牙斑的形成并去除牙斑。这里所用的葡聚糖酶可以是公知的那些葡聚糖酶,最好是glacile毛壳霉。
在所述的口腔组合物中,通常葡聚糖酶所掺的量为每克组合物0至50000单位,该量为约100至50000单位时较好,为约200至20000单位时更好。葡聚糖酶的用量小于100单位时抑制牙斑的效果较差,而大于50000单位时会使所用的组合物的口感变差。应该注意到,一个单位的葡聚糖酶是指当用葡聚糖作为底物进行反应时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
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混合时的重量比为100∶1至1∶2时较好,为50∶1至1∶1时更好。
在含有葡聚糖酶以及其中掺有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者具有表面活性的试剂)的变体酶的口腔组合物中,最好还混入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部分具有12至16个碳原子的聚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以及聚氧乙烯(POE)硬化蓖麻油,以防止变体酶和葡聚糖酶被减活。
这点在下面进行详细叙述。龋齿的一个主要病因是在口腔中存在牙斑。牙斑主要由细菌和葡聚糖组成。在口腔中,牙斑为细菌聚集所产生的酸提供了一个存留场所。这些酸软化了牙齿,导致了龋齿。
这样,去除牙斑即可有效地预防龋齿。值得注意的是,牙斑中的葡聚糖是具有α—1,6键的主要的右旋糖酐和具有α—1,3键的变体的配位混合物。本领域人员都知道,能够分解α—1,6键的葡聚糖酶及能够分解α—1,3键的变体酶二者都有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中间掺有葡聚糖酶的口腔组合物也象其中掺有变体酶的口腔组合物(见日本专利782154和1055365)一样为人所知。人们还可从JP—A165312/1982中知道,联合使用对牙斑作用具有不同目的的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能够取得比单独使用它们中的某一个更高的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
然而,这些葡聚糖分解酶、葡聚糖酶及变体酶易于被水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减活。众所周知,适当水平的泡沫对使所用的口腔组合物尤其是对洁牙剂具有愉快的口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掺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保证形成这类泡沫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目前已有多种在口腔组合物中以稳定的方式掺入这些酶同时又能使之在使用时具有适当的口感的建议。
比如,日本专利924229公开了葡聚糖酶与明胶或胨的联合使用。日本专利1521977公开了变体酶与酪蛋白或酪蛋白水解产物的联合使用。在日本专利1046001及1553495中还建议在掺入了少量葡聚糖酶或变体酶之中一种的口腔组合物再掺入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稳定所用的酶。
不过,目前还没有一种同时含有葡聚糖酶及变体酶以及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口腔组合物,所述的组合物能够保证酶在存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并且能使之在使用时具有适当的口感。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向同时具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液体口腔组合物中加入选自脂肪酸部分具有12至16个碳原子的聚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以及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的至少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即使存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也会保持稳定,这样,联合使用这些酶会使它们的组合效应达到最大程度,同时口腔组合物在使用时具有舒适的口感。
更具体地说,人们都认为在一种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以及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口腔组合物中仅仅掺入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不能充分避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酶的减活作用。实际上,许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充分避免这两种酶象后面的试验中所示的那样被减活。出人意料的是,当把一种脂肪酸部分具有12至16个碳原子的聚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或聚氧乙烯硬化的蓖麻油用作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减活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同时,口腔组合物在使用时具有令人高兴的口感。
掺入到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口腔组合物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选自一些公知的表面活性剂,如具有8至20个碳原子的高级烷基硫酸酯的水溶性盐,如月桂基硫酸钠。其他可用的盐还有烷基苯磺酸酯的水溶性盐,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基磺基乙酸钠以及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比如月桂酰肌氨酸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掺入的量为整个口腔组合物重量的0至约7%,掺入量为约0.1至7%较好,为约0.3至3%更好。
这里所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脂肪酸部分具有12至16个碳原子的聚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以及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聚甘油脂肪酸酯中的那些优选物质是月桂酸十甘油酯。在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中优选的物质是一种脂肪酸部分为C14的物质,即肉豆蔻酸二乙醇酰胺。在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中优选的物质是向其中加入了20至80mol的聚氧乙烯的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掺入的量为整个口腔组合物重量的0至约10%,掺入量为约0.1至10%较好,为约0.5至5%更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量小于0.1%时则因其量太少而不能使口腔组合物中的芳香组分充分溶解,而高于10%时会影响口腔组合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时的口感。
把二氯苯氧氯酚(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酚和/或异丙甲酚掺进其中含有葡聚糖酶及变体酶的口腔组合物中作为一种杀菌剂也是可取的。更为可取的是把烷酰基肌氨酸酯的一种水溶性盐也掺进这种口腔组合物中。
本领域的某些技术人员提出用杀菌剂来杀灭口腔中的细菌(见JP—A239409/1984和101417/1984)。不过,只在口腔组合物中加入杀菌剂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牙斑的形成,其部分原因是所掺入的杀菌剂的量限于某一特定水平。此外,由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使用时能够形成泡沫从而能使组合物具有舒适的口感,因此它们是口腔组合物特别是洁牙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而组合物中的阳离子杀菌剂会被它们减活,从而不再有杀菌效果。
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现已发现当把二氯苯氧氯酚和/或异丙甲酚作为杀菌剂掺进联合使用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口腔组合物中时,可以增强口腔组合物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如再在组合物中掺入一种烷酰基肌氨酸酯的一种水溶性盐时,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还会继续增强。
如后面的实验所示,大多数酚化合物都会降低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中至少一种的活性。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属于酚化合物的二氯苯氧氯酚和异丙甲酚却不会减活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之中任一个。此外,二氯苯氧氯酚和异丙甲酚允许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稳定地存在于组合物中。二氯苯氧氯酚和异丙甲酚还会协同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抑制牙斑的形成。也就是说,虽然联合使用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所取得的牙斑形成抑制率为约60%,并且只使用二氯苯氧氯酚或异丙甲酚中的一种所得到的牙斑形成抑制率约为40—50%,而使二氯苯氧氯酚和/或异丙甲酚与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一同使用时可得到超过90%的高得惊人的牙斑形成抑制率。
在实施本发明时,通常二氯苯氧氯酚和/或异丙甲酚的掺入量为整个口腔组合物重量的0至约1%,为0.01至1%较好,为0.02至0.5%更好。二氯苯氧氯酚和/或异丙甲酚的掺入量低于0.01%时其杀菌效果较差,而高于1%时又会恶化组合物使用时的口感。
除了上述组分外,最好在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中掺入一种烷酰基肌氨酸酯的水溶性盐,因为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这些盐例如可以是月桂酰肌氨酸钠及棕榈酰肌氨酸钠。通常烷酰基肌氨酸酯的水溶性盐的掺入量为整个口腔组合物重量的0至约1%,为0.1至1%较好,为0.2至0.5%更好。
同样,当口腔组合物为液态时,最好向其中加入选自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洗必泰盐、氯苄烷铵及氯化苄乙氧铵的至少一种杀菌剂。
阳离子杀菌剂为常用的口腔杀菌剂。由于阳离子杀菌剂的分子带正电,它们会与口腔中及牙齿中带负电的坚硬的组织相结合。由于阳离子杀菌剂组分释放期很长(见“Ushoku(龋齿)1”,第117页和“Ushoku2”,第249页,Gakken Publishing K.K.),因此它在口腔中的保持性很好。不过,由于杀菌剂的用量有一定限制,只在液态口腔组合物中掺入一种阳离子杀菌剂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牙斑的产生。
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现已发现当把选自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洗必泰盐、氯苄烷铵及氯化苄乙氧铵中的一种作为杀菌剂掺进联合使用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液态口腔组合物中时,可以增强口腔组合物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相信,作为阳离子杀菌剂的典型的离子化合物易于降低酶的活性,对液态口腔组合物有特别严重的影响。实际上,确实有许多阳离子杀菌剂(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dedalinium chloride),当把它们掺入到同时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液态口腔组合物中时,会象后面所述实验所示的那样,起降低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中至少一种活性的作用。不过,当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洗必泰盐、氯苄烷铵及氯化苄乙氧铵掺进联合使用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液态口腔组合物中时,它们没有减活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所以这些酶和阳离子杀菌剂都能长时间稳定地共存于液态口腔组合物中。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与阳离子杀菌剂联合使用取得了突出的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联合使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和氯化苄乙氧铵时取得了出奇高的、超过90%的牙斑形成抑制率,而与之相比,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以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联合使用时得到的牙斑形成抑制率为约60%,而单独使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或氯化苄乙氧铵时所得到的牙斑形成抑制率为约40—50%。
在实施本发明时,通常阳离子杀菌剂的掺入量为整个口腔组合物重量的0至约0.2%,为0.005至0.2%较好,为0.01至0.1%更好。杀菌剂的掺入量低于0.005%时其杀菌效果较差,而高于0.2%时又会使组合物有刺激性、口感不适或有恶臭味。
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的剂型可以是洁牙剂、通常为牙膏、嗽口药、口香糖和片剂。从剂型考虑,可根据口腔组合物的剂型而向其中加入任何适当的添加剂。可以向口腔组合物中加入各种各样的主药剂和其它的药物试剂。
例如,就洁牙剂而言,可以向其中加入包括磨料、粘合剂、湿润剂、表面活性剂、增甜剂、保存剂和色素在内的各种配合剂。
磨料的例子包括氧化铝、氢氧化铝、二价磷酸钙二水合物以及酐、硅石磨料、碳酸钙、焦磷酸钙、硅酸铝、不溶性的偏磷酸钠、三磷酸镁、硫酸钙以及合成树脂,它们可以单独加入,也可以混合物的形式加入。通常磨料的加入量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约10—90%,对牙膏而言典型值为约10—60%。本发明中,优选硅石磨料作为主要磨料,因为这可以使变体酶和氟化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硅石磨料的例子包括沉淀硅石、硅石凝胶、硅铝酸盐以及硅锆酸盐。从洁牙剂使用时的口感的角度考虑,磨料粒度的优选值为约1—30μm。
粘合剂的例子包括角叉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藻酸的碱金属盐(如藻酸钠)、树胶、聚乙烯醇以及蜂胶。粘合剂的掺入量通常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约0.3至5%。润湿剂的例子包括山梨醇、甘油、丙二醇、1,3—丁二醇、聚乙二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和乳糖醇。润湿剂的掺入量通常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约10—70%。
表面活性剂的例子包括上面提到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果需要,也可以掺入其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硬酯酰一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乳糖脂肪酸酯、乳糖醇脂肪酸酯、麦芽糖醇脂肪酸酯及脱水山梨醇一硬酯酸聚氧乙烯酯,以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甜菜碱和氨基酸型的两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通常为整个组合物重量的0至7%,为0.5至7%更好。
增甜剂的例子包括乳糖醇、卡哈苡苷、新橙皮苷双氢查耳酮、thaumatin、甘草甜以及紫苏亭。保存剂的例子是对羟基苯甲酸盐和苯甲酸钠。
可以通过把上述的组分在水中混合而制备出本发明的洁牙组合物(一般说是牙膏)。所得的牙膏被存放在一个适当的容器中,这些容器例如可以是管状容器,如铝管、用每个表面叠合有塑料膜的铝箔制成的叠层管以及塑料管、瓶以及喷雾剂容器。
比如,当本发明的口腔组合物是一种漱口液时,可以向其中加入其他配料,如润湿剂、增甜剂、pH值调节剂、保存剂和溶剂。
润湿剂例如可以包括山梨醇、甘油、丙二醇、1,3—丁二醇、聚氧乙烯乙二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及乳糖醇。增甜剂的例子包括卡哈苡苷、卡哈苡萃取物、levaudioside、新橙皮苷双氢查耳酮、thaumatin、甘草甜、甘草甜一葡糖苷、hernandulcin、紫苏亭、糖精,及糖精钠。
pH调节剂的例子包括有机酸,如柠檬酸、磷酸、马来酸及乙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是一种典型的保存剂。溶剂包括乙醇和水。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掺入任何其他适用的组分。
当口腔组合物为口香糖和片剂时,可以用常规技术并用常规剂量加入这里所用的常规成分以制备组合物。
前面已叙述了包括变体酶和一种氟化合物的口腔组合物,另外还向组合物中加入了至少一种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芳香组分和1—薄荷醇(二者的重量比为1∶9至8∶2),以使变体酶和氟化物以协同方式发挥它们预防龋齿的效果。
实施例下面用举例但不是限定的方式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描述各项实验。在在下面的实验和例子中,“芳香物”不含有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和1—薄荷醇。
试验1进行一项动物实验以检查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对龋齿的预防效果。
这里所用的龋齿模型包括几个组,每组有10个3周大的雄性金仓鼠。这些仓鼠被一种抗链霉素的可导致龋齿的细菌(变体链球菌的10449菌株)感染。感染方式是在4mlBHI介质(由BBL制造)中放入一个带有菌株的铂圈,在厌氧条件下在36℃的温度下培养20小时,把0.1ml的培养液滴送入每个仓鼠的口腔,此步骤在3天内重复进行。用含0.1%链霉素的MS琼脂培养液(Difco制造)来证实细菌已固定进仓鼠体内。
当已证实细菌已固定在仓鼠体内后,在5周内对这些仓鼠施用表1中所示的每一种药物试剂。将每种药物试剂以表1中所示的量掺进配方如下所述的洁牙剂组合物中,使混合物在室温下保持一周并且随后用3倍体积的水进行萃取,所得的药物试剂萃取液就可以使用了。施用上述药物试剂的方法是向仓鼠的口腔和左右颊袋中各滴加施用0.1ml萃取液,共施用0.3ml试剂,并且一天重复一次上述步骤两次。对对照组的那些仓鼠,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它们施用离子交换过的过滤水。
洁牙剂配方硅石 15%重量十二烷基硫酸钠0.8%重量山梨醇45%重量藻酸钠0.8%重量糖精钠0.1%重量变体酶见表1氟化物见表1水余量100%重量实验期间所饲用的饲料和水是一种能致龋齿的粉末状饲料Diet2000(由Nihon CreaK.K.制造)及经一个孔径为0.2μm的膜过滤器过滤的离子交换水。
用Kyese法(J.Dent.Res.,第23卷,1944)检查仓鼠患龋齿的情况。用下面的表述式计算龋齿抑制率龋齿抑制率(%)=〔1—(施用药物试剂组的龋齿分)/(对照组的龋齿分)〕×100表1中给出了相应的药物试剂的龋齿抑制率。
表1实验号 样品类型用量龋齿抑制率(%)1对照(离子交换水)—03变体酶 500U/g 425氟基磷酸钠 7500ppm 276氟化钠 7500ppm 307氟化锡 7500ppm 208氟氢酸钠 7500ppm 259氟硼酸钠 7500ppm 510 氟硅酸钠 7500ppm 111 氟化铝 7500ppm 012 氟化钙 7500ppm 313 变体酶 500U/g氟基磷酸钠 7500ppm 3314 变体酶 500U/g氟化钠 7500ppm 3615 变体酶 500U/g氟氢酸钠 7500ppm 2716 变体酶 500U/g氟化锡 7500ppm 23
从表1中可见,只使用变体酶可得到42%的龋齿抑制率。在氟化物中,氟化钠的龋齿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可达30%。当联合使用二者时(实验14),和预想值相比抑制效果没有加大,并且龋齿抑制率比只使用变体酶时更低。人们发现变体酶的酶活性被氟化物中的氟原子所破坏。
实验2进行一个实验以研究氟化钠、各种芳香组分和1—薄荷醇对变体酶保持性的影响。
将变体酶加入表2中所示的每个洁牙组合物中,在37℃下保持一周。用3倍体积的水从洁牙组合物中萃取出变体酶。对变体酶萃取液测量其变体酶活性,以对洁牙中变体酶的剩余活性进行比较。应注意到变体酶的剩余活性是用下列标准进行衡量的。
+++80%≤剩余活性++50%≤剩余活性<80%+30%≤剩余活性<50%-剩余活性<30%表2中还给出了从开始实验起一周后变体酶的剩余活性。
用下列方法测量变体酶的滴定度。将每份变体酶萃取液加入到1.0%的变体溶液中,在35℃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如此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变体酶是在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这里所用的变体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它是通过使葡聚糖酶作用于由变体链球菌的6715菌株所产生的不溶性葡聚糖(α—1,3及α—1,6键)所得到的。
表2实验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洁牙组合物硅石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十二烷基硫酸钠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山梨醇 45 45 45 45 45 45 45 45 45藻酸钠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糖精钠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氟化钠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1-薄荷醇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香芹酮 0.5 --------桉树脑 -0.3 -------水杨酸甲酯 - - 0.6 ------茴香脑 - -- 0.2 -----丁酸乙酯 - ---0.4 ----肉桂醛 - ---- 0.5 ---香叶醇 - ----- 0.4 --苯甲醛 - ------ 0.6 -变体酶(U/g洁牙剂)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水 bal bal bal bal bal bal bal bal bal总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剩余活性 ++++ +++ ++ ----注“bal”指“余量”
从表2中可见,1—薄荷醇独自使用时不能有效地抑制变体酶的活性下降,只是当它与特定的芳香组分以适当的比例联合使用时才会有效。1—薄荷醇与茴香脑联合使用时可最有效地抑制变体酶的活性下降。
实验3进行一个实验以研究氟化钠、茴香脑和1—薄荷醇对变体酶活性的影响。
在一种含有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下列配方的洁牙组合物(如表3所示)中,将混合比例如表3中所示的茴香脑和1—薄荷醇的混合物以1.0%重量的比例掺入组合物中。
洁牙组合物硅石 15%重量十二烷基硫酸钠0.8%重量山梨醇45%重量藻酸钠0.8%重量糖精钠0.1%重量变体酶500U/g氟化物7500ppm1—薄荷醇 见表3茴香脑见表3水余量100.00%重量将洁牙组合物在37℃下保持一周。然后,用与实验2中相同的方法测量洁牙组合物中变体酶的剩余活性。应注意到变体酶的剩余活性是用下列标准进行衡量的。
○70%≤剩余活性△30%≤剩余活性<70%×剩余活性<30%表3中给出了从开始实验起一周后变体酶的剩余活性。
表3茴香脑与1-薄荷醇的混合比例氟化物1∶20 1∶9 5∶5 8∶2 9∶1无 ○ ○○○○氟化纳 △ ○○○△氟基磷酸钠 △ ○○○△氟氢酸钠 × △○△×氟化锡 × ××××
从表3中可见,以适当的比例联合使用茴香脑和1—薄荷醇可通过氟化物而有效地抑制变体的活性下降。不过,就氟化锡而言,不论比例如何,联合使用茴香脑和—薄荷醇都不能抑制变体酶的活性下降。茴香脑和1—薄荷醇适当的混合比例在1∶9至8∶2重量的范围之间。
实验4进行一项动物实验,以检验当把茴香脑和1—薄荷醇掺进一种同时含有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洁牙组合物中时所取得的抑制龋齿的效果。
用与实验1相同的方法确定各种药物试剂的龋齿抑制率,不同之处在于洁牙组合物的配方发生变化,洁牙组合物中的活性组分的变化如表4中所示,并且当按照表4中所示的试剂施用步骤确认细菌已经固定后施用药物试剂9周。
洁牙组合物硅石 15%重量十二烷基硫酸钠0.8%重量山梨醇45%重量藻酸钠0.8%重量糖精钠0.1%重量芳香物0.5%重量1—薄荷醇 5000ppm茴香脑1000ppm变体酶500U/g
氟化钠 7500ppm水 余量100.00%重量表4中列出了相应的药物试剂的龋齿抑制率。
表4活性组分1—薄荷醇实验号 变体酶 氟化钠 +茴香脑 龋齿抑制率(%) 计划41 ○ ○ ○ 86.1A42 ○ × × 48.9A43 ○ ○ × 37.8A44 × ○ × 33.1A45 ○ ○ ○ 76.0B46 ○ × × 40.0B47 ○ ○ × 25.0B48 × ○ × 25.3B49 × × × - C50 × × × - D○掺入 ×未掺入药物试剂施用计划A龋齿形成抑制实验组;用变体链球菌菌株10449进行感染—然后施用试剂至第35天—组织感染B龋齿发展抑制实验组;用变体链球菌菌株10449进行感染—从第35天施用试剂至第63天—组织感染C对照组I;用变体链球菌菌株10449进行感染—在第35天进行组织感染D对照组I;用变体链球菌菌株10449进行感染—在第63天进行组织感染从表4中可见,只使用变体酶以及变体酶加氟化钠的体系对龋齿的抑制效果较差。向变体酶加氟化钠体系中加入茴香脑和1—薄荷醇对龋齿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抑制效果。
从香芹酮与1—薄荷醇的混合体系以及从丁酸乙酯与1—薄荷醇的混合体系中可得到等效的结果。
实验5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活性的影响。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加入到下列配方的洁牙组合物中,在40℃下保持7天。用3倍体积的水从组合物中萃取酶。测量酶萃取液的酶活性以比较各种洁牙组合物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剩余活性的差别。
洁牙组合物硅石 15%重量十二烷基硫酸钠0.8%重量山梨醇 45%重量藻酸钠 0.8%重量糖精钠 0.1%重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见表5) 1.0%重量葡聚糖酶 2000U/g变体酶 500U/g水 余量100.0%重量按下述方式测量葡聚糖酶的滴定度。把每份萃取液加入1%的葡聚糖溶液,溶液在35℃温度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这样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葡聚糖酶是指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
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变体酶的滴定度。将每份变体酶萃取液加入1.0%的变体溶液,在35℃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这样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变体酶指的是每分钟能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这里所用的变体是使葡聚糖酶作用于由变体链球菌的6715菌株所产生的不溶性葡萄糖(α—1,3及α—1,6键)所得到的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表5中列出了从开始实验起一周后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剩余活性。用下列标准来评价剩余活性。
○80%≤剩余活性△50%≤剩余活性<80%×剩余活性<50%表5剩余活性表面活性剂 葡聚糖酶 变体酶对照 × ×月桂酸十甘油酯○ ○肉豆蔻酸二乙醇酰胺○ ○POE(60mol)硬化蓖麻油 ○ ○蔗糖月桂酸酯 △ ○POE(15mol)羊毛脂醇衍生物 △ ×POE(15mol)一棕榈酸甘油酯 ○ △POE(15mol)月桂醚 △ △POE(20mol)月桂胺 △ ×POE(20mol)壬基酚甲醛缩合物× △POE(196mol)-POP(62mol)嵌段共聚物 △ ○POE(20mol)月桂酚甲醛缩合衍生物△ ×
从表5中可见各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联合使用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体系的影响,未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对照样品的结果表明酶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基硫酸钠的影响下会失去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多少会提高酶的剩余活性。
按照这种形式,一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地稳定其中一种酶,但是对稳定另一种酶却几乎没有效果。在含有特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即聚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二乙醇和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的洁牙组合物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一直保持很稳定,也就是说,酶保持高稳定性。
实验6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查各种口腔组合物使用时的口感,所述的口腔组合物中不但掺进了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而且还掺进了在实验5中被证明能够有效地稳定各种酶的那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将表6中所示的配方中适当的成分混合并粉碎,制备出牙膏样品。检查它们对口腔粘液的刺激作用。分级标准如下◎非常舒适●较舒适×感觉刺激表6中列出了对牙膏样品使用时的口感的评价结果。
表6洁牙剂样品号成分 61 62 63 64 65 66*67*氢氧化铝 45 45 45 45 45 45 45山梨醇 30 30 30 30 30 30 30月桂基硫酸钠 0.8 0.8 0.8 0.8 0.8 0.8 0.8藻酸钠 0.6 0.6 0.6 0.6 0.6 0.6 0.6糖精钠 0.1 0.1 0.1 0.1 0.1 0.1 0.1明胶 0.2 0.2 0.2 0.2 0.2 0.2 0.2辛酸二乙醇酰胺(C8) ----- 1.6 -癸酸二乙醇酰胺(C10) ------ 1.6月桂酸二乙醇酰胺(C12) 1.6 ------肉豆蔲酸二乙醇酰胺(C14) - 1.6 -----棕榈酸二乙醇酰胺(C18) -- 1.6 ----月桂酸十甘油酯 --- 1.6 ---POE(60mol)硬化蓖麻油---- 1.6 --丙二醇 5555555芳香物 1.3 1.3 1.3 1.3 1.3 1.3 1.3月桂酰肌氨酸钠 0.4 0.4 0.4 0.4 0.4 0.4 0.4葡聚糖酶(U/g洁牙剂)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变体酶(U/g洁牙剂)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水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总量(%重量) 100%100%100%100%100%100%100%使用时的口感(粘液刺激性)○ ◎ ○ ○ ○ × ×*在本发明优选范围之外从表6中可见,在这些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中,含有辛酸(C8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和癸酸(C10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的第66和67号牙膏样品对口腔粘液有刺激性。也就是说,向具有与变体酶一同使用的葡聚糖酶的口腔组合物中加入C8和C10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对组合物使用时的口感有破坏作用。
相反,当把特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具有与变体酶一同使用的葡聚糖酶的口腔组合物中时,组合物对口腔粘液没有刺激性。
这样就证明,当把一种选自聚甘油脂肪酸酯(特别是十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C12、C14、C16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和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的一种特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掺进同时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口腔组合物中时,这些酶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同时该组合物具有令人舒适的口感。
实验7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检验药物化合物对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活性的影响。把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连同一种如表7中所示的用作杀菌剂的酚化合物掺入下列配方的洁牙组合物中。将组合物在40℃下保持一周。用3倍体积的水将这些酶从组合物中萃取出生来。测量酶萃取液的酶活性以比较各种洁牙组合物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剩余活性。
洁牙组合物硅石15%重量月桂基硫酸钠0.8%重量山梨醇 45%重量藻酸钠 0.8%重量糖精钠 0.1%重量葡聚糖酶2000U/ml变体酶 500U/ml杀菌剂(见表7) 0.05%重量水 余量100.00%重量用下列方法测量葡聚糖酶的滴定度。将每份萃取液加入1%的葡聚糖溶液,在35℃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如此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葡聚糖酶是在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
用下列方法测量变体酶的滴定度。将每份变体酶萃取液加入1.0%的变体溶液,在35℃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如此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变体酶是在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这里所用的变体是使葡聚糖酶作用于由变体链球菌的6715菌株所产生的不溶性葡萄糖(α—1,3及α—1,6键)所得到的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表7中列出了从实验开始起一周后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剩余活性。剩余活性是用下列标准来评价的○80%≤剩余活性△50%≤剩余活性<80%×剩余活性<50%
表7剩余活性杀菌剂 葡聚糖酶变体酶对照 ○ ○异丙甲酚 ○ ○二氯苯氧氯酚 ○ ○4—异丙基环庚二烯酚酮○ ×碳酰胆碱 △ ○氯二甲酚 △ ×氯代百里酚 × ×三氯对称二苯脲 × ×从表7中可看出酚化合物对同时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含有含量处于本发明优选范围之内的、起杀菌剂作用的异丙甲酚和二氯苯氧氯酚的洁牙组合物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酶活性都没有降低。在含有其他酚化合物(如4—异丙基环庚二烯酚酮、碳酰胆碱、氯二甲酚、氯代百里酚、三氯对称二苯脲)的洁牙组合物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或者其中之一或者二者的酶活性降低。
实验8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含量处于本发明优选范围内的特定的一些酚化合物如何能通过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来提高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将配方如表8中所示的、含有葡聚糖酶、变体酶及酚化合物的洁牙组合物在40℃下保持一周。用3倍的水从组合物中萃取酶。测定酶萃取液抑制牙斑形成的能力。
确定洁牙组合物牙斑形成抑制能力的方法如下所述。向试管中加入4ml加入了1%蔗糖的脑心灌输培养介质、0.1ml萃取液和0.05ml事先经厌氧培养的变体链球菌菌株液。将试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以便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倾斜培养。18小时以后,测定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细胞的量(XS)。为进行对照,用没加入萃取液的培养介质进行同样的实验。测量所附着的细胞的量(XO)。根据下面的算式计算牙斑形成控制率牙斑形成控制率(%)=〔(XO—XS)/XO〕×100表8中列出了各种洁牙组合物的牙斑形成控制率。
表8实验号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洁牙组合物(重量%)葡聚糖酶(U/g)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 2000 - -变体酶(U/g)500 500 500 500 - 500 500 - -氢氧化铝 45 45 45 45 4545454545山梨醇 30 30 30 30 3030303030月桂基硫酸钠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藻酸钠 0.6 0.6 0.6 0.6 0.6 0.6 0.6 0.6 0.6糖精钠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明胶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月桂酸二乙醇酰胺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丙二醇 55555 5 5 5 5芳香物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月桂酰肌氨酸钠 0.4 -0.4 -0.4 0.4 0.4 0.4 0.4异丙甲酚 0.1 0.1 --- - - 0.1 -二氯苯氧氯酚 --0.1 0.1 - - - - 0.1水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总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牙斑形成抑制率(%) 93 90 96 92 4030604050
*处于本发明优选范围之外显然,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洁牙组合物(第85—89号)(在该组合物中只掺入葡聚糖酶、变体酶、异丙甲酚和二氯苯氧氯酚或掺入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混合物)相比较,洁牙组合物(第81—84号)(在该组合物中将异丙甲酚或二氯苯氧氯酚同葡聚糖酚和变体酶的混合物一起掺入,可有效地抑制牙斑的形成,其牙斑形成控制率为90%或更高。如再把月桂酰肌氨酸钠加入到成分处于本发明的优选范围的洁牙组合物中,其还会提高。
实验9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同时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体系中酚化合物的有效浓度。对如表9中所示的配方的洁牙组合物进行实验8的牙斑形成抑制能力评价试验。
表9中列出了各种洁牙组合物的牙斑形成抑制率。
表9实验号 91 92 93 94 95 96 97 98洁牙制组合物(重量%)葡聚糖酶(U/g)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变体酶(U/g)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氢氧化铝 45 45 45 45 45 45 45 45山梨醇 30 30 30 30 30 30 30 30月桂基硫酸钠 0.8 0.8 0.8 0.8 0.8 0.8 0.8 0.8藻酸钠 0.6 0.6 0.6 0.6 0.6 0.6 0.6 0.6糖精钠 0.1 0.1 0.1 0.1 0.1 0.1 0.1 0.1明胶 0.2 0.2 0.2 0.2 0.2 0.2 0.2 0.2月桂酸二乙醇酰胺 1.6 1.6 1.6 1.6 1.6 1.6 1.6 1.6丙二醇 55555555芳香物 1.0 1.0 1.0 1.0 1.0 1.0 1.0 1.0月桂酰肌氨酸钠 0.4 0.4 0.4 0.4 0.4 0.4 0.4 0.4异丙甲酚 0.01 0.02 0.1 ---0.005 -二氯苯氧氯酚 ---0.01 0.02 0.1 -0.005水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总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牙斑形成抑制率(%) 85 91 93 88 93 96 68 71
从表9中明显可见,当只把异丙甲酚或二氯苯氧氯酚加入到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洁牙组合物中时,只要单独使用的酚化合物的浓度达到或高于整个组合物重量的0.01%,单独使用的酚化合物就有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当酚化合物的浓度达到整个组合物重量的0.02%或更高时,其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将非常令人满意。
实验10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检验各种阳离子杀菌剂对葡聚糖酶和变体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将如表10中所示量的各种组分混合起来而制备出混合有葡聚糖酶、变体酶和一种阳离子杀菌剂的液态组合物,并将此组合物在40℃下放置一周。用水从组合物中萃取酶。测定酶萃取液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剩余活性。
用下面的方法测定葡聚糖酶的滴定度。把每份萃取液加入1%的葡聚糖溶液,溶液在35℃温度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这样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葡聚糖酶是指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
用下面的方法测定变体酶的滴定度。将每份变体酶萃取液加入到1.0%的变体溶液(变体是由变体链球菌菌株产生的)中,在35℃下保持10分钟,以进行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量如此产生的还原糖的量。一个单位的变体酶是在每分钟产生相当于1μg葡萄糖的游离态还原糖的酶量。这里所用的变体是使葡聚糖酶作用于由变体链球菌的6715菌株所产生的不溶性葡萄糖(α—1,3及α—1,6键)所得到的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表10中列出了从实验开始起一周后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剩余活性。剩余活性是用下列标准来评价的○80%≤剩余活性△50%≤剩余活性<80%×剩余活性<50%表10实验号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液体组合物(重量%)葡聚糖酶(U/ml)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变体酶(U/ml)500 500 500 500 50050050050050095%乙醇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85%甘油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芳香物 0.5 0.5 0.5 0.5 0.50.50.50.50.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05 - - - - - - - -洗必泰葡萄糖酸盐- 0.05 - - - - - - -氯苄烷铵- - 0.05 - - - - - -氯化苄乙氧铵- - - 0.05 - - - -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 - 0.05 - - - -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 - - 0.05 - - -盐酸十氢萘翁- - - - - - 0.05 - -度灭酚 - - - - - - - 0.05 -水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余量总量100 100100 100 100100100100100剩余活性葡聚糖酶○○○○△ ○ × △ ○变体酶 ○○○○× × △ ○ ○*处于本发明优选范围之外从表10中可见,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这两种酶以及一种特定的、选自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洗必泰葡萄糖酸盐、氯苄烷铵及氯化苄乙氧铵的阳离子杀菌剂的液体组合物(第101—104号)中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酶活性没有降低。相反,在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以及另一种离子杀菌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盐酸十氢萘翁和度灭酚)的液态组合物(105—109号)中葡聚糖酶和/或变体酶的酶活性却降低了。
例11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浓度处于本发明优选范围之内的特定的阳离子杀菌剂如何能通过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而增加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通过按表11中的配方将葡聚糖酶、变体酶、阳离子杀菌剂以及其他成分混合起来而制备出液体组合物,并将其在40℃下放置一周。用水萃取组合物中的酶。测定酶萃取液的牙斑形成控制能力。
用下面的方法确定洁牙剂的牙斑形成抑制能力。向试管中加入4ml1%蔗糖的脑心灌输培养介质、0.1ml萃取液和0.05ml事先已培养的变体链球菌菌株液。将试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以便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倾斜培养。18小时以后,测定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细胞的量(XS)。为进行对照,用没加入萃取液的培养介质进行同样的实验。测量所附着的细胞的量(XO)。根据下面的算式计算牙斑形成抑制率牙斑形成控制率(%)=〔(XO—XS)/XO〕×100表11中列出了各种洁牙组合物的牙斑形成控制率。
表11实验号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液体组合物(重量%)葡聚糖酶(U/ml)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 - -变体酶(U/ml) 500500500500- 500 500 - - - -95%乙醇 15.0 15.0 15.0 15.0 15.015.015.015.015.015.015.085%甘油 10.0 10.0 10.0 10.0 10.010.010.010.010.010.010.0芳香物 0.50.50.50.50.5 0.5 0.5 0.5 0.5 0.5 0.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 0.05 - - - - - - 0.05- - -洗必泰葡萄糖酸盐 - 0.05 - - - - - - 0.05- -氯苄烷铵 - - 0.05 - - - - - - 0.05-氯化苄乙氧铵 - - - 0.05 - - - - - - 0.05水余量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余量余量余量余量余量余量总量 100 100100100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牙斑形成抑制率(%)95 88 82 92 45 30 60 45 52 48 40*处于本发明优选范围之外从表11中明显可见,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这两种酶以及一种特定的杀菌剂的液体组合物(第1101—1104号)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比只含有葡聚糖酶和/或变体酶或只使用一种特定的杀菌剂的液体组合物(第1101—1104号)更有效。特别是当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或氯化苄乙氧铵加入到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这两种酶的体系(第1101和1104)中时,得到了突出的抑制牙斑形成的效果,其牙斑形成抑制率高于90%。
例12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在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这两种酶的体系中杀菌剂的有效浓度。对如表12中所示配方的液体组合物进行实验11中所进行的牙斑形成抑制能力评价试验。
表12中列出了各种洁牙组合物的牙斑形成控制率。
表12实验号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液体组合物(重量%)葡聚糖酶(U/ml)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变体酶(U/ml) 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95%乙醇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85%甘油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芳香物 0.50.50.50.50.50.50.50.50.50.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 0.005 0.01 0.05 0.2- - - - 0.001 -氯化苄乙氧铵 - - - - 0.005 0.001 0.05 0.2- 0.001水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 余量总量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牙斑形成抑制率(%) 85 92 95 94 82 90 92 92 62 65
由表12可以明显看出,当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或氯化苄乙氧铵单独加到含有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组合物中时,单独使用的杀菌剂只要其浓度不低于整个组合物(第1201—1208号)重量的0.005%就对控制牙斑形成有效。当杀菌剂的浓度高于组合物(第1201—1204和1206—1208号)重量的0.01%时控制牙斑形成的效果就更显著。
当使用洗必泰葡萄糖酸盐或氯苄烷铵时,观察到与以前同样的趋势。
在下面的例子中,所有的百分比都是重量百分比。葡聚糖酶和变体酶的浓度都用每克组合物的单位数表示。
例1牙膏硅石20%山梨醇 60月桂基硫酸钠0.9糖精钠 0.15明胶0.3棕榈酸二乙醇酰胺1.5丙二醇 5芳香物 0.3茴香脑 0.21—薄荷醇 0.7月桂酰肌氨酸钠 0.5氟化钠 0.2
呫吨胶 0.5聚乙二醇#40000.5葡聚糖酶 3000U/g变体酶 300U/g水 余量总量 100.0%
例2牙膏氢氧化铝 45%山梨醇 30月桂基硫酸钠 0.8藻酸钠 0.6糖精钠 0.1明胶 0.2月桂酸二乙醇酰胺 1.6丙二醇 5芳香物 0.3茴香脑 0.31—薄荷醇 1.0月桂酰肌氨酸钠 0.4氟化钠 0.75变体酶 2000U/g水 余量总量 100.0%
例3牙膏硅石 20%山梨醇 60月桂基硫酸钠 0.9糖精钠 0.15明胶 0.3棕榈酸二乙醇酰胺 1.5丙二醇 5芳香物 0.7桉树脑 0.11—薄荷醇 0.5月桂酰肌氨酸钠 0.5氟化钠 0.2呫吨胶 0.5聚乙二醇4000 0.5葡聚糖酶 3000U/g变体酶 300U/g水 余量总量 100.0%
例4牙膏氢氧化铝 45%山梨醇 30月桂基硫酸钠 0.8藻酸钠 0.6糖精钠 0.1明胶 0.2棕榈酸二乙醇酰胺 1.6丙二醇 5芳香物 0.3香芹酮 0.21—薄荷醇0.7月桂酰肌氨酸钠 0.4氟化钠 0.75变体酶 2000U/g水 余量总量 100.0%
例5牙膏碳酸钙 45%山梨醇 24月桂基硫酸钠 1.3角叉菜胶 0.7藻酸钠 0.3糖精钠 0.1明胶 0.2棕榈酸二乙醇酰胺 0.8丙二醇 4芳香物 0.7丁子香酚 0.11—薄荷醇 0.4月桂酰肌氨酸钠 0.4氟化钠 0.75葡聚糖酶 2000U/g变体酶 300U/g水 余量总量 100.0%
例6牙膏二价磷酸钙二水合物 50%月桂基硫酸钠1角叉菜胶0.6呫吨胶 0.3糖精钠 0.1明胶0.2棕榈酸二乙醇酰胺1丙二醇 4芳香物 0.8茴香脑 0.11—薄荷醇 0.3月桂酰肌氨酸钠 0.4氟基磷酸钠 0.5甘油20葡聚糖酶3000U/g变体酶 200U/g水 余量总量100.0%例7牙膏硅石20%山梨醇 60月桂基硫酸钠0.9糖精钠 0.15明胶0.3月桂酸二乙醇酰胺1.5丙二醇 5芳香物 0.7丁酸乙酯0.051—薄荷醇 0.3月桂酰肌氨酸钠 0.5氟化钠 0.2呫吨胶 0.5聚乙二醇#4000 0.5葡聚糖酶3000U/g变体酶 300U/g水 余量总量100.0%
例8牙膏改性氢氧化铝 50%月桂基硫酸钠 1.5角叉菜胶 0.5糖精钠 0.14丙二醇 5芳香物 0.3丁酸乙酯 0.21—薄荷醇 0.6肉豆蔻酰肌氨酸钠 0.3氟化钠 0.5甘油 20硅酸酐 5氧化钛 0.5羧甲基纤维素钠 0.1葡聚糖酶 2000U/g变体酶 200U/g水 余量总量 100.0%
例9牙膏改性氢氧化铝 50%月桂基硫酸钠 1.5角叉菜胶 0.5呫吨胶0.5糖精钠0.14丙二醇5芳香物1.0茴香脑0.11—薄荷醇 0.3肉豆蔻酰肌氨酸钠 0.3氟化钠0.5甘油 20硅酸酐5氧化钛0.5羧甲基纤维素钠0.1葡聚糖酶 5000U/g变体酶300U/g水余量总量 100.0%
例10液态洁牙剂硅石18%山梨醇 50月桂基硫酸钠1糖精钠 0.1明胶0.2月桂酸二乙醇酰胺1.2丙二醇 2芳香物 1.0香芹酮 0.11—薄荷醇 0.4月桂酰肌氨酸钠 0.4氟化钠 0.2甘油18呫吨胶 0.1月桂酸十甘油酯 0.5硫酸酐钠0.3葡聚糖酶3000U/g变体酶 300U/g水 余量总量100.0%
例11嗽口液变性乙醇 1.6%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2柠檬酸0.01柠檬酸三钠0.3芳香物0.15茴香脑0.051—薄荷醇 0.2月桂酰肌氨酸钠0.1氟化钠0.08甘油 10DL—丙氨酸1葡聚糖酶 4600U/g变体酶500U/g水余量总量 100.0%
例12嗽口液90%乙醇20%聚氧乙烯(80mol)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0.5芳香物 1.5茴香脑 0.31—薄荷醇 0.8氟基磷酸钠 0.15月桂酰肌氨酸钠 0.1葡聚糖酶4600U/g变体酶 500U/g水 余量总量100.0%
例13片剂阿拉伯树胶6%芳香物0.7茴香脑0.51—薄荷醇 0.3氟化钠0.05月桂酰肌氨酸钠0.01葡萄糖35Palatinose36葡聚糖酶 4600U/g变体酶500U/g水余量总量 100.0%
例14口香糖树胶基质 20%芳香物0.7茴香脑0.31—薄荷醇 0.3氟化钠0.1月桂酰肌氨酸钠0.01碳酸钙2水解淀粉 15糖粉末58葡聚糖酶 2000U/g变体酶200U/g水余量总量 100.0%在所有这些口腔组合物中,变体酶和氟化物保持稳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口腔组合物,含有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还含有至少一种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芳香组分与1—薄荷醇以1∶9至8∶2的重量比相混的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其中所述的氟化物是氟化钠和/或氟基磷酸钠。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其中还含有葡聚糖酶。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其中还含有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至少一种选自脂肪酸部分具有12至16个碳原子的聚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以及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其中还含有作杀菌剂的二氯苯氧氯酚和/或异丙甲酚。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其中还含有烷酰基肌氨酸酯的一种水溶性盐。
7.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剂型为液态口腔组合物,含有葡聚糖酶、变体酶和至少一种选自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洗必泰盐、氯苄烷铵及氯化苄乙氧铵的阳离子杀菌剂。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口腔组合物,其中阳离子杀菌剂为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或氯化苄乙氧铵。
全文摘要
一种包括变体酶和一种氟化物的口腔组合物,还含有由至少一种选自茴香脑、香芹酮、桉树脑、水杨酸甲酯、丁子香酚、丁酸乙酯和肉桂醛的芳香组分和1-薄荷醇以1∶9至8∶2的重量比相混合的混合物。典型的组合物还含有葡聚糖酶。该组合物可有效地通过抑制牙斑的形成和分解牙斑而预防龋齿。
文档编号A61P1/00GK1123654SQ9510945
公开日1996年6月5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9日
发明者平山知子, 平野正德, 菊池康夫, 渡边敦, 小林利彰, 菅原浩市, 矢泽稔 申请人:狮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