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532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鼻腔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临床鼻出血患者传统处理方法的改进。
一九九一年十月份公开发表的天津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所设制的由硬胎、药气囊,进出气装置等结构制成的鼻腔止血器,对于传统的鼻腔止血技术改进了一大步。但是该止血装置有以下缺点1、该止血装置体积大,使用时从患者鼻腔直出直入仍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且其外是一层浸药纱布。从患者鼻腔拨出时摩擦鼻粘膜易造成血痂脱落,鼻粘膜损伤。2、不同患者鼻腔长短不同,大小不同,出血部位可有不同,该止血装置不能随机调节。
为了使鼻出血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控制,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使患者自用乐于接受,就必需改进现有止血器械直接进出患者鼻腔的简单工艺。
以下结合附图
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将长径为九厘米,短径为三厘米椭圆形的薄膜体外面粘上一层脱脂棉棉粉,此为药气囊的浸药面,里面为药气囊的光滑面。顶端连接一根尼龙引线,此为止血器的药气囊(2)部分。用气囊卡(5)把药气囊(2)的口部固定于储囊管(1)内,并使得药气囊(2)的浸药面向囊前口(14),光滑面向着囊后口(15),这样药气囊(2)就把储囊管(1)分为囊前腔(9)和囊后腔(8)。将气囊线(3)从囊后塞(6)由里向外穿出。把药气囊(2)从囊后孔(15)拉出,再将药气囊(2)从囊后孔(15)呈波浪式填入储囊管(1)内,同时也把后塞(6)前留约7—9厘米长的气囊线(3)线段盘入储囊管(1)内,分别盖上前塞(4)和后塞(6),这样药气囊(2)就被密封于储囊管(1)内。储囊管(1)的囊前腔(9)可根据需要注入不同的化学药物,储囊管(1)的囊后腔(8)可注入润滑剂。充气管(11)前端为一钝针头(10),后端为一个进气腔(13)口外固定一小橡皮塞(12),中间接一个三通(16)。使用时只要将充气针头(10)插入后塞(6)少许,打开前塞(4)把储囊管(1)前端塞入患者鼻孔内,将注射器针头通过橡皮塞(12)扎入进气腔(13)内,慢慢注入所需的流体。这时药气囊(2)从储囊管(1)内由里向外翻转出储囊管(1)进入鼻腔。注入药气囊(2)内的流体量成人约12—18毫升,但主要以患者的感觉为准,即患者感觉咽部有异物感并影响患者吞咽动作,或药气囊(2)把鼻中隔后端推向对侧后鼻孔,形响对侧鼻孔呼吸时为药气囊(2)过长,这时只要将气囊线(3)稍稍向外拉一点,或调节一下药气囊(2)内的压力至上述感觉减轻或消失拨出充气针头(10)即可。这时药气囊(2)填充整个鼻腔,不但堵住了鼻后孔,同时药气囊(2)充流体时把储囊管(1)向鼻腔内牵引,使橡皮档(7)堵住了鼻前孔。这样鼻腔内各个部位出血均可止住。如果患者出血部位在雷特氏区,还可向外拉动气囊线(3)使药气囊(2)缩小,只压迫该区即可。如不知患者鼻腔内为何部位出血,可通过推拉气囊线(3)改变鼻腔内药气囊(2)的长短及患者鼻出血的控制情况,可大致确定出患者鼻腔内的出血部位。关于药气囊(2)的内的压力大小一般不需测量,只要充流体时患者鼻内无疼痛感压力一般<50毫米汞柱。如需侧压,可将血压计的皮管接在充气装置的三通(16)上,即可侧出囊内的压力。药气囊(2)内的压力一般应<60毫米汞柱。如鼻腔内为小动脉出血,可适当加大囊内的压力,但应缩短药气囊(2)的压迫时间。拨管时只要打开囊后塞(6)放出药气囊(2)内的流体,向处牵动气囊线(3)药气囊(3)便可由外向内翻转出鼻腔。最后拨掉储囊管(1)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产品小巧,便于协带,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器械固定牢靠,不易脱落。因对患者鼻粘膜刺激小,所以患者乐于自用,用于鼻出血患者效果可靠。带上此装置不影响患者工作,饮食。此止血器造价低,易投产,即可一次性使用也可复用。
权利要求一种由药气囊(2)、进出气装置(10—13、16)组成的鼻腔止血器,其特征在于A、气囊卡(5)把药气囊(2)的口部固定于储囊管(1)内,使得药气囊(2)的浸药面向着囊前口(14),光滑面向着囊后口(15),药气囊(2)的尾部连一条气囊线(3)从后塞(6)穿出,储囊管(1)的前面是前塞(4)后面是后塞(6),中间安置一个橡皮挡(7),药气囊(2)及药气囊(2)尾部的气囊线(3)线段从囊后口呈波浪式填入并密封于储囊管(1)内,B、椭圆形的药气囊(2)里面是一层薄膜体,外面是一层脱脂棉棉粉,C、气囊线(3)是由一根尼龙线线段制成的。
专利摘要鼻腔止血器是一种医疗器械。它解决了目前各种止血装置直出直入鼻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患者乐于自用。根据不同部位的出血,推拉气囊线可控制鼻腔内药气囊的长短,药气囊可携带不同的药物入鼻腔,起到物理压迫和化学药物相互协同的作用,止血效果可靠。带上止血器不影响患者工作、饮食。器械小巧、造低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A61M31/00GK2216394SQ9520965
公开日1996年1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5月8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8日
发明者胡成印 申请人:胡成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