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髓内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579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髓内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骨科使用的髓内针。
中国专利公报中提供的“组合式自锁防旋转髓内针”CN2206095Y,包括内外针体,外针是截面为“工”字梁结构的梅花针,外针对称设有两条导轨,导轨内插装有内针,导轨远端设有开口,内针尾翼在导轨远端展开,针体上端有一螺状自锁装置。该髓内针的“工”字梁外针为钢性结构,对骨折愈合不利;内针两侧呈刃状,且宽出外针,侧刃与骨头的接触面小、固定及抗旋转能力较差;另外内针从导轨的出口处伸出,使得内针在出口处的应力集中,易造成断针;且内外针结构显得较复杂,拔针不太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适应骨髓腔变化,具有较强抗旋转力的波形弹性复合髓内针。
本实用新型由两根带打拔孔的针体组成,针体截面呈波形,长轴远段有一定弧度,将两针体背背相贴复合成一枚髓内针,两针体复合后近段相嵌吻合成一体,远段依弧形张开。
为了拔针方便,除在每根针的两端各有一个打拔孔外,在近段打拔孔的旁边开有一个与顶端相通的开口槽;为了适应不同类型骨折的需要,可以将该髓内针的近段顶部加工成带螺纹的,与螺帽相配;也可以在针体近段增设销孔,在远端开设鱼口状插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双针复合结构,主要用于管状骨骨折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抗旋转力,在操作中,不需扩大髓腔,就可使髓腔较宽处的各种骨折以及峡部的骨折得到确实的固定,并利于骨折的愈合;拔针时两根针体可分别拔出、避免针体滞留,操作简便,创伤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单根针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俯视图;图3为
图1的A-A剖视图;图4为
图1的B-B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础型应用状态图;图6为近段顶部有螺纹的髓内针应用状态图;图7为近段有销孔、远端有鱼口状插口的髓内针应用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是由两根如
图1、图2所示的针体1背背相贴复合成图5所示的形状,由于针体截面呈波形(如图3、4所示),长轴远段有一定的弧度,当两根针体背背相贴,即波形峰与波形谷相嵌,长轴近段吻合成一体,远段依弧形张开,呈“人”字形,针体的长轴近段处在髓腔峡部,远段处在宽髓腔部,针体紧贴骨头,使骨折部位得到确实的固定。每根针的两端各有一个打拔孔,而在近段将打拔孔2设在波谷,在打拔孔旁的波峰处有一个与顶端相通的开口槽3,当两针背背相贴时,一根针上的打拔孔正好与另一根针上的开口槽相对,拔针时,不管是直接勾住波谷中的打拔孔或是穿过波峰的开口槽勾往另一针上的打拔孔,都能分别将其中的一根针体拔出,而不会同时将两根针体一齐拔出。远段上的打拔孔4主要是在手术中打拔针体用。图6给出的结构,是在基础型针体近段顶部加上与螺帽配合的螺纹5,在使用中可以利用旋紧螺帽给针体加压,使针体对骨折处加压、利于骨折的愈合。图7给出的结构,是在基础型针体的近段开设销孔6、在针体远端开设鱼口状插口8,使插口插在一根螺杆9上,这种结构的髓内针特别适合峡部的粉碎性骨折。使用时用一枚螺钉穿过针体上的销孔6固定在骨头的一端,在骨头的另一端固定着一根螺杆9,将针体远端的鱼口状插口8插在螺杆9上,这样可以防止粉碎性骨折的骨长度缩短。
权利要求1.一种带打拔孔的髓内针,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两根截面呈波形、长轴有一定弧度的针体(1)背背相贴复合而成,该针近段吻合成一体,远段依弧形张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髓内针,其特征是每根针体近段的打拔孔(2)旁有一个与顶端相通的开口槽(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髓内针,其特征在于针体的近段顶部有螺纹(5),与螺帽相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髓内针,其特征在于针体的近段有销孔(6)、针体的远端有鱼口状插口(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是骨科使用的髓内针。它由两根截面呈波形、长轴有一定弧度的针体背背相贴而成,针体的近段吻合成一体,远段依弧形张开。这种结构的髓内针能适应髓腔变化而使骨折处得到确实的固定,并具有较强的抗旋转力,使用方便。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固定性及抗旋转力较差、易断针、拔针不便等缺点。
文档编号A61B17/72GK2304370SQ9722411
公开日1999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7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7日
发明者林列 申请人:浙江省台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