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热黄疸症的中药及其制法与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8211108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湿热黄疸症的中药及其制法与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一种由桅子、大黄、枳实、淡豆豉、乌苏里瓦韦、朴树皮 组成的具有治疗湿热黄疸症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黄疸是中医内科学临床常见肝胆系病证之一,其中阳黄湿热证型的证候特征表现 为目睛发黄,身黄,黄色较鲜明,尿黄或加深如浓茶样,并可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 湿热之象,临床辨证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以及湿热留恋之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黄疸型 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黄疸型肝炎等)。
[0003] 张仲景认为,黄疸一病为邪气入侵,邪无出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肝胆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不循常道所致。《内经》就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伤寒杂病论》把 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5种。《金匮要略》对黄疸的论述颇深,"上黄,黄疸 也"。《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主要针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分类、治法、方药进行了比 较详尽的阐述,对后世中医药治疗黄疸的理论发展有深远意义 湿热黄疸是以目黄,身黄,色鲜明如橘,溺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范围比较广泛,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身黄目黄皆可包括在内,现代医学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 等病皆属祖国医学湿热黄疸的范畴。
[0004] 近年来,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医学界对湿热黄疸有了长足认 识,提出黄疸形成不仅与湿热有关,且与瘀滞有关,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湿与热 的性质来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人体感受易阻滞气机,致气机不畅。热为阳邪,其性 炎上,易入血分,迫血妄行,若湿与热相合,如油如面,胶固难解,湿得热益深,而热得湿愈 炽,湿热夹毒,熏蒸肝胆,侵入血分致血脉瘀阻,血液运行失于常道,胆汁横溢犯于肌肤,而 发黄疸。其次本病多肝脾不调为本,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血,主运化,正常情况下,二者功能 相互协调,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胃发挥正常的枢纽作用,气机升降有序,脾胃健运,水谷精 微上输于心肺,气血生化源源不断,从而肝得所养,肝调血量,统血有权,若肝脾失调,疏泄 失常,气机郁痹,运化失职,湿热内蕴,致肝胆郁热熏灼,则津液被耗,津亏不足以载血而致 血行不畅,脉络阻滞,胆汁失去疏泄,外溢肌肤发生黄疸,所以湿热胶结痹阻气机,湿热侵入 血分致血液运行不畅是湿热黄疸的发病机制,著名中医关幼波认为"湿热仅仅留在气分,甚 至弥漫上,中,下三焦,虽有恶心,纳呆,腹胀,身重胁痛,乏力,甚至发热等证,但一般不会出 现黄疸,而热瘀阻血脉才会出现黄疸。"因而指出湿热黄疸的发生是"湿热胶固之邪,瘀热入 与血分。阻滞百脉,逼迫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出现黄疸"所以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的治疗原则。张兆云医生认为:"肝脾不调,运化疏泄失常,气机郁闭不畅,血液运行失去常 度,湿热之邪入血分,行于体表而发生黄疸。《诸病源候论》云:"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 全身发黄。"唐宗海又说:"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瘀,小 便黄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脾为太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黄。"从现代医 学研究来看,本病多数是肝脏实质细胞的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肝脏充血肿胀,肝细胞变性坏 死,炎症浸润,血窦内细胞增殖,这些改变压迫和闭塞门静脉分支,使肝血窦和肝细胞血流 量减少,外周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血液凝滞,导致胆汁分泌排泄功能障碍,胆红素留于血而 发为黄疸,或肝内胆管结石造成肝内胆管局限性狭窄伴远端扩张,胆管内压升高,进而累及 胆小管及毛细血管,胆汁成分经由血胆屏障进入血液是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的重要原因。这 与祖国医学肝脉瘀阻的病理实质是一致的,说明湿热黄疸发生与血瘀有关。
[0005] 湿热黄疸临床上除黄疸外,往往表现肝脾不和的证候群,并且出现气滞血瘀所致 的胁痛和胁下痞块的表现。由于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热互结,波及血分,血脉瘀滞不通所 致。祖国医学认为,气血为人身之本,血之通畅是人体健康的保证,正常情况下,血行脉中, 在气的推动下,环流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人之一身皆气血循环不息,气非血不 和,血非气不运气禀阳和之性,血具阴凝之质,二者相辅相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 血行,气滞则血滞,故肝郁气结,湿热蕴结,气机郁滞,则必然产生血瘀,另一方面肝之脉络 布于胁下,当肝脾失调,湿热蕴郁肝胆,气机痹阻,湿热入血分,气滞血瘀而出现胁痛,气滞 血瘀日久则成痞块。
[00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湿热黄疸症的中药组合物,实验研究表明,该中药具有较 好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湿热黄疸症的中药组合物。
[000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0009] 本发明的还提供该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湿热黄疸症以及肝硬化、肝癌药物中的 应用。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治疗湿热黄疸症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桅子1?10,大黄 1?10,枳实1?10,淡豆豉1?10,乌苏里瓦韦1?10,朴树皮1?10。
[0011] 所述中药组合物优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桅子1,大黄2,枳实4,淡豆 豉6,乌苏里瓦韦8,朴树皮10。
[0012] 所述中药组合物优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桅子10,大黄8,枳实6,淡豆 豉4,乌苏里瓦韦2,朴树皮1。
[0013] 所述中药组合物优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桅子5,大黄1,枳实4,淡豆 豉8,乌苏里瓦韦5,朴树皮5。
[0014] 所述中药组合物采用药学中常规的制药方法制备成口服制剂。
[0015] 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备成的口服制剂为片剂、丸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
[0016] 所述中药组合物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取干燥的桅子、大黄、枳实、淡豆豉、乌苏里瓦 韦、朴树皮,混合,药材加5?15倍量水微波提取1?5次,每次15?60min,提取液合并, 浓缩,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剂,即得。
[0017] 所述中药组合物优选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取干燥的桅子、大黄、枳实、淡豆豉、乌苏 里瓦韦、朴树皮,混合,药材加10倍量水微波提取3次,每次30min,提取液合并,浓缩,干燥, 粉碎成细粉,加入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剂,即得。
[0018] 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检测方法为: (1)色谱条件:色谱柱:C18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比例为20:80,流速:1.OmL/min,检 测波长:240nm。理论塔板数按桅子苷峰计算应不< 3000。
[0019] (2)溶液制备: ① 供试品溶液:取本发明中药l〇g,研细,取〇. 8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 入50%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0W,50kHz)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 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② 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桅子苷对照品5. 95mg,置50mL容量瓶中,加50 %甲醇溶解,并 稀释至刻度,摇匀;然后再从中精密量取5mL,置10mL容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摇 匀,即得浓度为53. 55yg/mL的桅子苷对照品溶液; (3)测定:分别精密量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各10y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进行检测。
[0020] 所述中药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肝硬化的中药。
[0021 ] 所述中药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肝癌的中药。
[0022]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中的桅子为茜草科桅子属植物桅子Gardenia jkswifloiofes ?的果实;大黄为寥科大黄属植物大黄Z.、唐古特大黄 R.palmatumL.var.tanguticumMaxim,exRegel. [R.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纪的根莖及根;积实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 Z.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YtrasttsAecA的幼果;淡豆豉为豆 科大豆属植物大豆仏.iferr.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累发酵等加工而成;乌 苏里瓦韦为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乌苏里瓦韦Zepisioras 你?狀/etifeacW /?7<9〇/76^/Tfe沿?7 <91 的全草;朴树皮为榆科朴属植物朴树Ck/s tetrandraRoxb.subsp.sinensis(Pers.)Y.C.Tang[C.sinensisPers. ;C.labilis5bA/?<9i£Z7 的树皮。
[0023] 通过如下实验研究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实验一:本发明中药对湿热黄疸大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 1实验药物 本发明中药:取干燥的桅子178. 5g,大黄35. 7g,积实142. 8g,淡豆豉285. 6g,乌苏里瓦 韦178. 5g,朴树皮178. 5g,混合,药材加10倍量水微波提取3次,每次30min,提取液合并, 浓缩,干燥,粉碎成细粉,即得。置冰箱保存,临用前用蒸馏水配制成所需浓度。
[0024] 对比中药A:取干燥的桅子217. 5g,大黄43. 5g,积实174. 0g,淡豆豉348. 0g,乌苏 里瓦韦217. 5g,混合,药材加10倍量水微波提取3次,每次30min,提取液合并,浓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