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49154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供人类烧伤及烫伤患者使用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由于受生态和气候条件的不断影响,以及人们思想上的麻痹,造成极端事件频繁,国际、国内随之而来的重特大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各类烧、烫伤患者与日俱增,虽然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很多治疗烧烫伤的方法和药物,但是,在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上没有显著的突破,还没有功效显著的药物,为此,国际卫生组织非常重视,将烧、烫伤病列入了十大重点医学研究课题,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上。
[0003]所谓烧、烫伤是指:火焰、热水、蒸气、电弧等热力因素,以及电流或强酸、强碱、放射线等引起的皮肤甚至深层组织的损伤,人们通常称之为烧伤或烫伤,在医学上分为热力烧伤、化学烧伤、电弧烧伤,一般概括为四大类,在以上因素中,热力烧伤或烫伤占91%左右,小面积浅表烧伤除了局部有红肿疼痛外,全身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大面积烧伤不仅是皮肤组织的破坏,而且会出现全身性多系统复杂的病理、生理紊乱,故称其为烧伤病,但长期以来,烧烫伤病患者因苦于无良药治疗的困扰下,有多少人的头脸部毁容痛苦一生,大面积烧伤更是苦不堪言,如果治疗不当,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留下终生残废,甚至危及生命,造成人财两空的严重结果。
[0004]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学圣著《黄帝内经》对肌肤之病症在病因和病理及治疗方面就有精辟的论述,在治疗方面则主张“升阳行血、解表化淤、润肤生肌”才能从根本上对烧烫伤病起到治疗的作用,我们数代人运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收集千家妙方、以及民间扁方和验方,从整体上去分析、研究烧烫伤病因、病理规律,正确运用“解表化淤、润肤生肌”的原则,采用传统名贵的中医药进行不断研究和调整配方,先后进行了多次临床经验,成功地研制出了纯天然中药药物“外用组合药物”,为广大烧烫伤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0005]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以有效治疗上述各类烧、烫伤病的中草药,并且能保证在治愈恢复后无畸形肉瘤、瘢痕、无色素沉着,生有汗腺、汗毛,与正常皮肤对照无明显差异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研究人员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烧、烫伤病患者治愈恢复后与正常皮肤对比无明显差异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草药为原料,具有消炎镇疼快、抗感染力强、能有效抑制体液外渗,快速修复神经末梢细胞微循环、大面积深度烧伤无需植皮、吸入性呼吸道烧伤无需手术插管治疗、愈后不长畸形肉瘤和瘢痕、再生汗腺和汗毛,同时,并具有治疗周期短、愈合快、无任何过敏反应和毒副作用及费用低等优点。
[0007]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烧伤及烫伤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乌蕨1-3份;
仙人掌1-3份;
地榆炭1-3份;
井口边草(凤尾草)1-3份;
虎杖1-3份;
野鸡尾(金粉蕨)1-3份;
苦参1-3份;
驴蹄草1-3份;
蛇莓1-3份;
白华(桦木皮)1-3份;
蛇足石杉(千层塔)1-3份;
紫草1-3份;
煅石骨1-3份;
罂粟(罂粟壳)1-3份;
白及1-3份;
冰片1_3份;
食用油适量。
[0008]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乌蕨I份;
仙人掌I份;
地榆炭I份;
井口边草(凤尾草)I份;
虎杖I份;
野鸡尾(金粉蕨)I份;
苦参I份;
驴蹄草I份;
蛇莓I份;
白华(桦木皮)I份;
蛇足石杉(千层塔)I份;
紫草I份;
煅石膏I份;
罂粟(罂粟壳)I份;
白及I份;
冰片I份;
食用油适量。
[0009]一种上述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选择优质的乌蕨I份、仙人掌I份、地榆炭I份、井口边草(凤尾草)I份、虎杖I份、野鸡尾(金粉蕨)I份、苦参I份、驴蹄草I份、蛇莓I份、白华(桦木皮)I份、蛇足石杉(千层塔)I份、紫草I份、煅石膏I份、罂粟(罂粟壳)I份、白及I份、冰片I份,各自研磨成粉末状;
B、将研磨好的粉末状物用精密筛过筛后,放入到专用搅拌机容器内拌均即可;
C、将搅拌均匀的粉末状物以12mm-15mm的厚度平摊于紫外线杀菌箱内的底平面上,用以60W的紫外线杀菌灯消毒10小时后待用;
D、将煮沸的适量食用油盛装到专用搅拌机容器内,待油温降至到38°C后,再慢慢倒入消毒后的粉末状物,边倒边搅拌,使其成稀膏状成品药物,然后用无菌中药袋包装密封即可。
[0010]一种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为:将稀膏状成品药物以lmm-1.5mm的厚度涂于纱布上(或制成油膏纱布)外敷于创面,视创面情况可每日换药或隔日换药一次(无感染创面经一般消毒后即可上药,如有感染创面需清洗分泌物、脓液、坏死组织后方可上药),156至624个小时后清洗脱皮即可。
[0011]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烧伤及烫伤的组合药物为外敷中药组合物,其以常见的中草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功能:
乌蕨(乌韭叶),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能,用于风热感冒、肝炎、肠炎、痢疾、沙门氏菌所致食物中毒、砷、毒草、木薯中毒,外用治烧伤、烫伤,疮疡痈肿;
仙人掌,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之功能,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胃痛、泄泻、肠风下血、喉痛、乳痈、湿疹、烫火伤等;
地榆炭,性味:苦酸、寒,具有凉血上血、清热解毒之功能,用于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井口边草(凤尾草),性味:味甘淡、微苦、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上血、消肿解毒、生肌之功能,用于菌痢、肠炎、黄疸型肝炎、吐血、衄血、便血、白带、淋浊、崩漏、扁桃腺炎、腮腺炎、湿疹、痈疮肿毒,外用于外伤出血,烧烫伤;
虎杖,性味:味微苦、性微凉,具有活血止痛、清利湿热、止咳化痰之功能,用于关节疼痛、经闭、湿热黄疸、慢性气管炎、高脂血症,外用于烫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
野鸡尾(金粉蕨),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之功能,用于感冒高热、肠炎、痢疾、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腮腺炎、小便不利、解山薯、木薯、砷中毒,外用于烧烫伤,外伤出血、疔疮、肿毒、骨折等病症;
苦参,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尿、燥湿、杀虫之功能,用于血痢、便血、黄疸、浮肿、小便不利、肠炎,外用于烫伤、湿疹、湿疮、皮肤瘙痒、滴虫性阴道炎;
驴蹄草,性味:味辛、微苦、性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能,用于中署、尿路感染,外用于烧烫伤、毒蛇咬伤;
蛇莓,性味:味甘、酸、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痢疾肠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喉、颈淋巴结核、黄疸型肝炎、水火烫伤、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疾症;白华(桦木皮),性味:树皮味苦、性平,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能,用于急性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肠炎、痢疾、肝炎、尿少色黄、急性乳腺炎,外用于烧、烫伤,痈疖肿毒; 蛇足石杉(千层塔),性味:味辛、性平,具有散瘀消肿、止血生肌、清热解毒、麻醉镇痛及灭虱之功能,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及胆结石引起的剧痛,外用治痈疽疮疥,烧烫伤,并可灭虱及臭虫;
紫草,性味:味甘、咸、性寒,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透疹之功能,用于麻疹不透、急慢性肝炎、便秘、吐血、衄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尿血、血痢、烧烫伤、下肢溃疡、冻伤、痈肿、湿疹等病症;
煅石膏,性味:甘、辛、潘、寒,具有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之功能,外用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罂粟(罂粟壳),性味:味酸、涩、性微寒,有毒,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痛之功能,用于久咳不止、久泻久痢、脱肛,肢体、胸腹诸痛、便血、遗精滑泄等;
白及,性味:味苦、涩、性微寒,具有收敛止血、补益肺胃、消肿生肌之功能,用于肺结核、肺虚久咳、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外伤出血、痈肿溃疡、烧烫伤、皮肤燥裂等病症;
冰片,别名龙脑、梅片、洗片、机片、结片,具有清热通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之功效。
[0012]使用时,将制备好的稀膏状成品药物以I mm-1.5mm的厚度涂于纱布上(或制成油膏纱布)外敷于创面,视创面情况可每日换药或隔日换药一次(无感染创面经一般消毒后即可上药,如有感染创面需清洗分泌物、脓液、坏死组织后方可上药),156至624个小时后清洗脱皮即可。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草药为原料,具有消炎镇疼快、抗感染力强、能有效抑制体液外渗,快速修复神经末梢细胞微循环、大面积深度烧伤不需植皮、吸入性呼吸道烧伤无需手术插管治疗、愈后不长畸形肉瘤和瘢痕、再生汗腺和汗毛,同时,并具有治疗周期短、愈合快、无任何过敏反应和成本低廉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据史料记载,我国中医对烧、烫伤病早有记载,认为烧伤是热的损伤,因伤而造成瘀的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情况,使创而毒气随排泄物、坏死组织而泄的表现,也有中医学者认为:烧伤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意外的物理性热损伤,它不同于一般的跌打损伤,又不同于外感六淫之中的热毒与火毒,因此烧伤的伤有它自己的特点,烧伤后出现的“热毒”与火毒”是热损伤后在创面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病理产物,而并非烧伤的直接致病病因,肌肤被热力损伤,伤区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即烧伤因“伤”而造成“瘀”的病理;这与现代医学对烧伤后局部微循环的改变,即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聚集、血流瘀滞的病理是完全一样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