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沙眼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_3

文档序号:8370880阅读:来源:国知局
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苦辛,温。入肝、肺经。散风,明目,下气,行 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醫,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0043] 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 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蒺疾杆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疔疮,痈 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病等都有很好疗效。
[0044] 石决明: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海决、皱纹盘鲍(毛底海决)、羊鲍(大海决)、 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味咸,性寒;入肝、肾经。功用平肝清热,明目去翳。主头痛眩 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治风 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唐本草》:"石决明是鳆鱼甲也,附石,状如 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贝,全别,非此类也。"《开宝本草》:"石决明生广州 海畔,壳大者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壳,以水渍洗眼。七孔、九孔者 良,十孔以上者不佳。"《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功用平肝清热,明 目去醫。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青盲雀目。
[0045] 天名精:为菊种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茎叶。辛,寒。入肝、肺经。祛痰,清热,破血,止 血,解毒,杀虫。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 皮肤痒疹。
[0046] 苦壶卢: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果实。苦,寒。利水消肿。治水肿,黄痘,消渴,癃 闭,痈肿恶疮,疥癣。
[0047]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经不 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 目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痈疽疮疡。《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 金疮,妇人血闭无子。"《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 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 及排脓消瘀血。"气香升散。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 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 肢体麻木,痈疽疮疡。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0048] 鸡血藤: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的干燥藤 茎。苦、甘,温。归肝、肾经。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 痛。
[0049] 泽泻:味甘、淡,性寒,入肾、膀胱经,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寒,具有利水渗湿,清心肺、 泻肾火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虚水湿停滞、水湿泛滥之全身水肿;水饮痰湿之邪困阻,致清阳 不升浊音不降之眩晕;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赤短涩痛,以及湿热黄疸等证。
[0050] 油桐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树根。辛,寒。气消积;利水化痰;驱虫。主食积痞 满;水肿;哮喘;瘰疬;蛔虫病。消食,利水,化痰,杀虫。治食积痞满,水肿,臌胀,哮喘,瘰疬, 蛔虫病。
[0051] 菟丝子:气味辛,甘,平,无毒。归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不足的 腰膝筋骨酸痛,腿脚软弱无力、阳痿遗精、呓语、小便频数、尿有余浙、头晕眼花、视物不清、 耳鸣耳聋以及妇女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症。《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 溺有余浙,口苦燥渴,寒血为积。"《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补 肾益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筋骨酸痛,腿脚软弱无力、阳痿遗精、呓语、小便 频数、尿有余浙、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以及妇女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症。
[0052] 露兜穷花:味甘;性寒。归膀胱;肝经。清热;利湿。主感冒咳嗽;淋浊;小便不利; 热泻;疝气;对口疮。
[0053] 合萌:为豆种植物田皂角的全草。甘淡,寒。归肺;胃经。清热,去风,利湿,消肿, 解毒。治风热感冒,黄疸,痢疾,胃炎,腹胀,淋病,痈肿,皮炎,湿疹。
[0054] 车前子:甘,淡;性微寒。归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 明目;祛痰的功能。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 喘。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在试管内,车前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 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
[0055] 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拔毒疗疮,清热祛痰,清泻 肝火。《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 老风及宿血。"《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 后窨;蛇虫蜈蚣咬,盐接敷上。"桑叶能疏散风热,解表清热,养阴生津。
[0056] 猪苓:味甘、淡,平。入心,脾,胃,肺,肾、经。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淋浊,带下。《本草经集注》记有:"枫树苓,其皮去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 者佳,用之削去黑皮。"具有的功效: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0057] 苣荬菜: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凉血止血。主咽喉肿痛;疮疖肿毒;痔 疮;急性菌痢;肠炎;肺脓疡;急性阑尾炎;叶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0058] 石萝蘑:苦,凉。清热解毒。用于肝炎,风火眼痛。
[0059]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盗 汗,小儿疳积发热,消渴,肺咳喘,吐血,衄血,尿血。现代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青年扁平疣、掌 跖疣、泛发性湿疹、牙髓炎疼痛等。《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 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 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搏,脚气,水肿,虚烦,t季,健忘,小便不通,赤白 浊。"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消渴,肺咳喘,吐血,衄 血,尿血。现代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发性湿疹、牙髓炎疼痛等。
[0060] 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功用: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除蒸, 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该品苦寒清热, 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有解暑,截虐之功。
[0061]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本经》曰:"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 肉,倍力,金疮肿,解毒"。《药性论》曰:"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 毒;养肾气内伤,令痿;主妇人血浙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 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 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 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0062]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 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63] 实施例1软膏剂 本发明软膏剂的制备过程为:取石耳16g、桑寄生26g、墨旱莲22g、骨碎补32g、玉竹 19g、北沙参23g、玄参37g、卤碱5g、西施舌19g、雀卵13g、千里光20g、蚯蚓13g、竹浙17g、白 蒺藜29g、菊花22g、石决明15g、天名精llg、苦壶卢19g、川弯33g、鸡血藤28g、泽泻15g、油 桐根5g、菟丝子33g、露兜穷花13g、合萌22g、车前子23g、桑叶18g、猪苓13g、苣荬菜15g、 石萝蘑14g、地骨皮12g、青蒿12g和甘草12g。
[0064]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每次加入7倍量 的水,煎煮液过滤,合并各次的过滤液,加入醇浓度为95%的乙醇至醇含量为50%,静置4小 时,过滤,滤液浓缩,干燥并粉碎,获得混合粉末,过200目筛,采用紫外灯照射1小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