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拔辅助器具以及具有该插拔辅助器具的内窥镜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515185阅读:来源:国知局
皮131a隔着网状管部131b与外皮131c —起夹持螺旋管部135。S卩,主体部131保持螺旋管部135,以将螺旋管部135嵌入设置在主体部131中。
[0109]并且,在主体部131中,内皮131a的外周面通过例如未图示的粘接材料而与螺旋管部135的内周面粘接。并且,内皮131a的前端部与螺旋管部135的前端部粘接,如图3B所示,内皮131a的基端部与螺旋管部135的基端部侧粘接。
[0110]并且,在主体部131中,外皮131c的内周面整体隔着网状管部131b通过例如未图示的粘接材料而与螺旋管部135的外周面整体粘接。并且,外皮131c的前端部与螺旋管部135的前端部粘接,外皮131c的基端部与螺旋管部135的基端部粘接。
[0111]另外,鉴于所述情况,外皮131c隔着网状管部131b的间隙和螺旋管部135的间隙通过例如粘接材料而与内皮131a粘接。而且,主体部131与螺旋管部135成为一体。由此,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但是,通过使螺旋管部135绕长度轴C旋转,主体部131绕长度轴C在与螺旋管部135相同的方向上旋转。
[011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31至少仅具有外皮131c即可。在主体部131仅具有外皮131c的情况下,外皮131c通过例如粘接材料而与螺旋管部135的外周面直接粘接。
[0113]并且,内皮131a也可以不与螺旋管部135粘接。该情况下,主体部131具有外皮131c和网状管部131b,主体部131与内皮131a分开设置。
[0114][翅片部133]
[0115]如图1、图3B、图4A、图4B所示,翅片部133例如由能够清洗和灭菌的橡胶等树脂形成。翅片部133例如通过粘接、焊接等固定在外皮131c的外周面上。如图1、图4A所示,在从主体部131的基端部观察主体部131的前端部的方向上,翅片部133例如顺时针呈螺旋状配设。所述期望方向包含该顺时针。翅片部133竖立设置在外皮131c上。
[0116]例如,在插入部30插入到管腔中时,翅片部133与管腔的内壁抵接。在该状态下,当主体部131绕长度轴C旋转时,翅片部133与管腔的内壁卡合,推进力在长度轴方向上作用于插入部30。由此,插入部30在管腔内进退。
[0117]当主体部131顺时针旋转时,插入力作用于插入部30,插入部30的插入性提高。并且,当主体部131逆时针旋转时,拔出力作用于插入部30,插入部30的拔出性提高。
[0118][螺旋管部135]
[0119]如图1、图3B、图4A、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管部135以在与翅片部133相同的方向上、即顺时针卷绕长度轴C的方式配设。这样,在从主体部131的基端部观察主体部131的前端部的方向上,与翅片部133同样,螺旋管部135顺时针呈螺旋状配设。如图4A所示,例如,螺旋管部135例如形成为比翅片部133卷绕得密。S卩,螺旋管部135的卷绕数例如多于翅片部133的卷绕数。
[0120]例如通过使带状的薄板原材料成形为螺旋形状,螺旋管部135形成为大致圆管状。薄板原材料例如为不锈钢材料制。螺旋管部135的前端部和螺旋管部135的基端部被切成相对于螺旋管部135的中心轴成为大致90度。螺旋管部135例如为薄壁金属螺旋管。螺旋管部135沿着主体部131的长度(轴)方向配设在主体部131整体范围内,以防止主体部131整体压扁和主体部131的局部压扁。螺旋管部135从螺旋管部135的前端部到螺旋管部135的基端部具有均匀的粗细。
[0121]如图3B、图4B所示,如上所述,螺旋管部135在螺旋管部135的径向上被内皮131a和网状管部131b夹持,与内皮131a和网状管部131b粘接。
[0122]如图3B所示,螺旋管部135的基端部安装在第I旋转部件110的外周面上。因此,通过使第I旋转部件110绕第I旋转部件110的轴旋转,螺旋管部135绕长度轴C旋转。第I旋转部件110和螺旋管部135也是将螺旋旋转部件130装配在插入部30上的装配部。而且,包含螺旋管部135的螺旋旋转部件13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装配在插入部30上,以使得插入部30贯穿插入到螺旋旋转部件130中,螺旋旋转部件13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30绕长度轴C旋转。
[0123][径变化防止部137]
[0124]如图3B、图4A、图4B所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螺旋管部135在与翅片部133相同的方向上卷绕的情况下,径变化防止部137配设在比螺旋管部135靠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径变化防止部137具有配设在主体部131中且作为主体部131的外侧厚壁部发挥功能的外皮131c、以及配设在主体部131中且在螺旋旋转部件130的径向上配设在螺旋管部135与外皮131c之间的网状管部131b。换言之,网状管部131b和外皮131c兼作为径变化防止部137。另外,径变化防止部137至少具有外皮131c即可。
[0125]一般情况下,当翅片部133顺时针卷绕、主体部131在翅片部133的卷绕方向上、即顺时针旋转时,翅片部133将管腔的内壁拉近。由此,插入部30在管腔内前进。并且,对称地,当主体部131在与翅片部133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即逆时针旋转时,翅片部133开放管腔的内壁。由此,插入部30在管腔内后退。
[0126]在这种状况下,使主体部131顺时针旋转的第I旋转力大于使主体部131逆时针旋转的第2旋转力。第I旋转力使插入部30前进,第2旋转力使插入部30后退。S卩,前进(插入)时的转矩大于后退(拔出)时的转矩。
[0127]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顺时针卷绕的螺旋管部135顺时针旋转时,对螺旋管部135施加开放螺旋的力。因此,螺旋管部135如图4C所示例如在X方向上扩大直径。但是,螺旋管部135的外周面与网状管部131b整体粘接,隔着网状管部131b而与外皮131c整体粘接。由此,包含网状管部131b和外皮131c的径变化防止部137按压螺旋管部135以克服扩大直径。因此,在示出螺旋旋转部件130被插入到管腔内的状态的图4C中,包含网状管部131b和外皮131c的径变化防止部137防止如图4C所示那样将要在X方向上扩大直径的螺旋管部135扩大直径。详细地讲,径变化防止部137将防止扩大直径的与图4C所示的X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反作用力附加给螺旋管部135,防止螺旋管部135扩大直径。由此,当螺旋旋转部件130顺时针旋转时,螺旋管部135的旋转力没有浪费地传递到作为径变化防止部137发挥功能的网状管部131b整体和外皮131c整体。而且,当外皮131c顺时针旋转时,翅片部133也顺时针旋转,翅片部133使管腔的内壁拉近。由此,插入部30在管腔内前进。
[0128]这样,第I旋转力不是从第I旋转部件110传递到外皮131c的基端部这样的主体部131的一部分。通过配设螺旋管部135,第I旋转力从第I旋转部件110经由螺旋管部135传递到外皮131c整体这样的主体部131整体。由此,例如,如图4C所示,在螺旋旋转部件130的前端侧,即使翅片部133和主体部131从管腔的内壁承受阻力Z,附加给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力也没有浪费地传递到从螺旋旋转部件130的基端侧到前端侧的整体范围内。由此,防止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由于阻力而停止。
[0129][控制单元200]
[0130]如图1所示,控制单元200具有:控制部201,其对驱动部件101的驱动、显示部210和光源单元220进行控制;以及旋转速度输入部203,其输入驱动部件101、更详细地讲为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速度。
[0131]控制部201根据逆时针操作部73e或顺时针操作部73f的操作对驱动部件101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并且,控制部201根据旋转速度输入部203的输入量对驱动部件10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对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0132][作用]
[0133]当对顺时针操作部73f和旋转速度输入部203进行操作时,控制部201对驱动部件101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以使驱动部件101顺时针旋转,根据旋转速度输入部203的输入量对驱动部件10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0134]然后,与驱动部件101连结的轴部件103和配设在轴部件103的前端部的齿轮部件105绕长度轴C顺时针旋转。与此相伴,具有与齿轮部件105啮合的内周齿部111的第I旋转部件110和安装在第I旋转部件110上的螺旋管部135绕长度轴C顺时针旋转。
[0135]当螺旋管部135顺时针旋转时,螺旋管部135要扩大直径,但是,径变化防止部137防止螺旋管部135扩大直径。由此,当螺旋旋转部件130顺时针旋转时,螺旋管部135的旋转力没有浪费地传递到作为径变化防止部137发挥功能的外皮131c整体。然后,当外皮131c顺时针旋转时,翅片部133也顺时针旋转,翅片部133使管腔的内壁拉近。由此,插入部30在管腔内前进。
[0136]这样,第I旋转力不是从第I旋转部件110传递到外皮131c的基端部这样的主体部131的一部分。通过配设螺旋管部135,第I旋转力从传递第I旋转力的位置经由螺旋管部135、网状管部131b和外皮131c传递到主体部131的端部。由此,与第I旋转力传递到主体部131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力的传递性提高。由此,即使翅片部133和主体部131从管腔的内壁承受阻力,也能够防止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由于阻力而停止,螺旋旋转部件130旋转。而且,翅片部133使管腔的内壁拉近,插入部30在管腔内前进。
[0137]并且,外皮131c以覆盖螺旋管部135整体的方式具有与螺旋管部135大致相同的长度,与螺旋管部135整体粘接。因此,外皮131c防止螺旋管部135的一部分和螺旋管部135整体变形。S卩,第I旋转力没有浪费地从螺旋旋转部传递到主体部131 (外皮131c)整体。
[0138][效果]
[013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翅片部133和螺旋管部135顺时针卷绕,能够将第I旋转力从第I旋转部件I1经由螺旋管部135传递到外皮131c整体这样的主体部131整体。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I旋转力传递到主体部131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针对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力的传递性。
[014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翅片部133和主体部131从管腔的内壁承受阻力,也能够防止螺旋旋转部件130的旋转由于阻力而停止,能够使螺旋旋转部件130旋转。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部133能够使管腔的内壁拉近,插入部30能够在管腔内前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插入时的旋转力的传递性。
[014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管部135和翅片部133彼此在相同方向上卷绕的情况下,径变化防止部137配设在比螺旋管部135靠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径变化防止部137发挥功能的外皮131c能够防止例如顺时针旋转的螺旋管部135扩大直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