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466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性的立体图。
[0069]如图1所示,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包括顶端构件3、移动构件5、管6、护套17(插入部)以及捕捉部7(处理部)。顶端构件3安装于省略图示的内窥镜的顶端。移动构件5形成为筒状,并借助连接构件4连结于顶端构件3。在管6中,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内腔6a,管6的顶端固定于移动构件5。护套17贯穿于移动构件5和管6的内腔6a。捕捉部7借助支承构件14支承于护套17的自移动构件5的顶端暴露的顶端,并保持生物体组织。
[0070]如图2和图3所示,顶端构件3是具有安装部8 (安装构件)和罩9、且整体呈筒状的构件。安装部8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安装于内窥镜2 (参照图3)的顶端。罩9形成为筒状,并在安装部8的顶端侧一体设于安装部8。
[0071]安装部8从圆筒部的基端侧(图2、3的图示右侧)与长度方向(图2、3的图示左右方向)平行地设有狭缝10,并且安装部8由软性的材料制造而成。因此,安装部8易于安装于内窥镜2。罩9具有圆筒形,由硬质且透明的材料制造而成。罩9的顶端开口 9A配置在比内窥镜2的顶端面靠远位侧的位置,并且形成有与内窥镜2的顶端面大致平行的开口。
[0072]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构件4是对硬质的线材进行整形而形成的,线材的两端部分别向形成在罩9的一直径上的一对孔11内插入。一对孔11相对于安装部8的形成有狭缝10的位置在顶端构件3的圆周上分别偏移大致90°进行配置。排列有一对孔11的轴线O2只要沿着顶端构件3的长度方向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轴线O2与顶端构件3的中心轴线O。正交。连接构件4的两端部从外侧朝向内侧一个一个地分别插入一对孔11内,通过在罩9的内侧折回而防止了脱落。在连接构件4中,插入到孔11内的部分成为进行后述的动作时的第2转动轴12。第2转动轴12与孔11的轴线O2平行地一个一个地进行插入,并且各个第2转动轴12配置在同轴上。这样,第2转动轴12不贯穿顶端构件3的整体,因此不会妨碍内窥镜2的视野、穿过操作用通道的处理器具的动作。利用这种结构,连接构件4经由孔1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顶端构件3的罩9相连接。
[0073]连接构件4在分别从罩9的一对孔11中向外侧拉出之后,以沿着顶端构件3的外形的方式弯曲并且朝向移动构件5延伸,以在移动构件5的内部留存有供护套17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的间隙的方式从侧方贯穿移动构件5。因此,在连接构件4中,移动构件5附近的部分13以夹着移动构件5的方式弯折,在其间形成有直线状的轴部。另外,连接构件4在从罩9直到移动构件5侧的部分13之间以沿着顶端构件3的外形的方式弯曲,但是也可以在中途分别弯折一个部位以上。
[007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移动构件5包括开口部5a和通孔5b。开口部5a为了使护套17贯穿而与管6相连通。通孔5b在比开口部5a靠安装部8侧的位置沿着与轴线O2平行的轴线O i使连接构件4贯穿。移动构件5被支承为以贯穿通孔5b的连接构件4的轴部为转动轴转动自如。由此,与移动构件5相固定的管6也被支承为相对于连接构件4的轴部转动自如。根据这种结构,贯穿于通孔5b的连接构件4的轴部构成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连接构件4和管6的第I转动轴21。第I转动轴21与第2转动轴12平行地进行配置,以顶端构件3的中心轴线O。为中心,配置在分别自一对第2转动轴12偏移了 90°
的位置。
[0075]管6具有挠性,且顶端部固定于移动构件5。管6的配置位置是安装部8的与狭缝10大致相反的一侧的侧方,是从支承连接构件4的一对孔11的各自的形成位置向顶端构件3的周向偏移了 90°的位置。
[0076]护套17包括比管6长的具有挠性的管状构件,贯穿于管6的内腔6a并且以能够沿着内腔6a进退的方式进行配置。护套17的两端部自管6暴露。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护套17采用了紧密缠绕线材并具有挠性而成的线圈护套。在护套17的顶端部借助支承构件14固定有捕捉部7。在护套17的内部贯穿有用于操作捕捉部7的省略图示的操作线。
[0077]如图1所示,在管6的基端部设有用于切换管6与护套17之间的卡合脱离的第2锁定机构22。第2锁定机构22包括固定于管6的基部构件23和能够相对于基部构件23卡合脱离的卡合构件24。卡合构件24在护套17的外周侧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护套17接近、离开。若使卡合构件24卡合于基部构件23,则卡合构件24紧贴护套17的外周,相对于卡合构件24固定护套17的位置。此时,护套17相对于与卡合于卡合构件24的基部构件23相固定的管6的相对位置被固定,不能够进行相对于管6的相对转动和进退。S卩,第2锁定机构22被锁定,护套17的位置固定。若解除卡合构件24相对于基部构件23的卡合并使卡合构件24自基部构件23脱离,则卡合构件24自护套17离开,因此能够使护套17相对于管6转动及进退。S卩,第2锁定机构22被解除锁定,护套17能够移动。
[0078]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部7包括在顶端侧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部15a的一对钳子构件15A、15B。钳子构件15A、15B各自的基端侧向支承构件14的狭缝14a内插入,并被支承为能够利用设于狭缝14a的转动轴14b进行开闭动作。另夕卜,在钳子构件15A、15B的基端部连结有贯穿于护套17的省略图示的操作线。这些操作线与设于护套17的基端部的操作部16 (参照图1)相连结。
[0079]如图1所示,操作部16包括操作部主体18、滑动件19以及第I锁定机构20。滑动件19配置为相对于沿着操作部主体18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狭缝18a进退自如。第I锁定机构20固定滑动件19的移动位置。在操作部主体18上连接有护套17的基端。在滑动件
19上连接有省略图示的操作线的基端。在滑动件19的可动范围内,在比滑动件19靠顶端侧的位置配置有第I锁定机构20。第I锁定机构20设置为能够沿着操作部主体18的狭缝18a进行移动。另外,第I锁定机构20具有若向图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则能够在该位置固定滑动件19的位置的机构。作为这样的机构,例如能够列举在与滑动件19连动地沿着狭缝18a移动的省略图示的滑动构件的外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了紧固该滑动构件并抑制移动的紧固构件的机构。
[0080]如图3和图4所示,这种结构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通过在内窥镜2的顶端部安装安装部8而固定于内窥镜2。此时,顶端构件3的中心轴线O。与内窥镜2的中心轴线Os同轴。在图3中,仅图示了内窥镜2的由硬质部形成的顶端部,但是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设有内窥镜2的弯曲部。在这样的安装状态下,管6沿着内窥镜2的轴线方向进行配置。在该状态下,如后所述,若使操作部16进退,则能够使管6沿着内窥镜2的轴线方向进退。
[0081]内窥镜2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以下,作为一例,如图4所示,说明包括操作用通道25和观察装置26的内窥镜2。操作用通道25是供在处理中使用的适当的处理器具贯穿、并使处理器具自顶端面2a进退而设于内窥镜2的内腔。观察装置26是用于获取顶端面2a的前方的影像的装置部分。在顶端面2a上,在与操作用通道25的开口相邻的位置设有受光窗。由观察装置26获取的影像能够经由省略图示的线缆显示于监视器等。
[0082]接着,以使用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进行ESD手法的情况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的动作。图6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动作的说明图。图7是紧接着图6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紧接着图7的动作的说明图。图9是紧接着图8的动作的说明图。
[0083]首先,如图3和图4所示,将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的安装部8安装于内窥镜2的顶端部。此时,通过在内窥镜2的周向上调整安装部8的安装位置,从而如图4所示,调整捕捉部7的位置以使得捕捉部7成为自内窥镜2的操作用通道25离开的位置。例如,配置为在操作用通道25与捕捉部7之间配置有观察装置26那样的位置关系。在该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中,通过使护套17相对于管6进退,能够改变捕捉部7在内窥镜2的轴线方向的位置。另外,通过使管6沿着内窥镜2的轴线方向进退,能够使管6的顶端以第2转动轴12为中心转动。
[0084]因此,在使操作部主体18相对于基部构件23进退而调整了捕捉部7自管6的顶端突出的突出量之后,使第2锁定机构22发挥作用而固定管6与护套17之间的相对位置。若将如此固定了相对位置的管6和护套17向基端侧拉动,则移动构件5以第2转动轴12为中心转动,如图3所示,管6沿着安装部8的侧面和内窥镜2的轴线方向接近。另外,根据护套17自管6突出的突出量,捕捉部7被定位在罩9附近或与罩9相邻的安装部8附近。因此,捕捉部7配置在第I转动轴21比第2转动轴12靠手边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于顶端构件3的侧面,管6和护套17被大致沿着内窥镜2的轴线方向拉回。此时,连接构件4被沿着顶端构件3的外形进行整形,因此例如与捕捉部7的大小等相比,连接构件4自顶端构件3的外形突出的量较少。因此,不会因连接构件4突出而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的整体的外形变大。
[0085]如果安装了顶端构件3,则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将内窥镜用处理器具I和内窥镜2从患者的口插入至作为目标部位的病变部附近,向内窥镜2的操作用通道25内穿过注射针(省略图示)。接着,使注射针从病变部的跟前侧刺入粘膜下层,向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使病变部隆起。接下来,例如经内窥镜地导入高频电刀而进行在病变部周围的粘膜的一部分上开孔的初始切开。进而,在该状态下,一边供给高频电流一边使高频电刀移动,将初始切开的孔扩大为预定的大小。这样,能够获得图6所示的状态。S卩,切口 CU位于安装有顶端构件3的内窥镜2的前方(图6的图示左侧),粘膜M的包括病变部X的部位位于粘膜下层S的比该切口 CU进一步靠前方的部位上。
[0086]接着,从该状态的切口⑶之间开始,使与上述高频电刀独立的高频电刀进行抵接,将病变部X的粘膜下层S切开剥离。因此,首先,握持第2锁定机构22的基部构件23使管6和护套17前进。由此,如图7所示,以第2转动轴12为中心使连接构件4朝向前方转动。因此,第I转动轴21沿着以第2转动轴12为中心的圆弧C1进行移动。其结果,连结于第I转动轴21的移动构件5沿着第I转动轴21的轨跡向前方移动。即,基于管6和护套17的前进的直线移动利用连接构件4转换为沿着圆弧C1的转动移动。此时,自移动构件5突出的部分的护套17、支承构件14以及捕捉部7也与移动构件5 —起进行转动移动。
[0087]这样,捕捉部7的顶端部从处于初始状态的收纳位置(参照图6)开始自顶端构件3离开并前进。进而,若第I转动轴21比第2转动轴12向顶端侧移动,则第I转动轴21沿着圆弧C1朝向顶端构件3的前方且中心部移动,不断接近内窥镜2的前方的粘膜M。此时,捕捉部7进入内窥镜2的观察装置26的视野内,因此通过观察装置26,能够观察捕捉部7等的移动状况。若进一步使连接构件4转动,则捕捉部7不断接近粘膜M,因此如果适当地设定粘膜M上的内窥镜2的位置,则能够将捕捉部7定位于切口 CU的位置。如果利用观察装置26的图像确认到捕捉部7的一对钳子构件15A、15B到达了切口 CU,则使管6和护套17的前进停止。
[0088]接着,使操作部16的滑动件19进退并使一对钳子构件15A、15B开闭。由此,如图7所示,捕捉切口⑶中的包括病变部X的粘膜M的组织,并利用钳子构件15A、15B的把持部15a进行把持。此时,钳子构件15A、15B位于观察装置26的视野内,因此能够通过观察装置26来确认把持状态是否合适。如果把持状态存在问题,则微调整捕捉部7的位置,重新进行捕捉及把持。这样,如果组织的把持完成,则在使第I锁定机构20抵靠于滑动件19的状态下使第I锁定机构20的外周部分转动,固定滑动件19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8的位置。由此,防止滑动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