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6794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用配制品,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口腔干燥症中医称“干燥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免疫性疾病,它是在某些免疫基因背景基础上,由外界因素作用所致。干燥综合症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口腔干燥症临床表症为:口腔干燥、味觉减退、鼻腔干燥结痂、嗅觉不灵、声音嘶哑,也可波及眼、皮肤、波及眼可见干燥性眼角炎、眼内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干。波及皮肤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血液系、神经系以及肌肉、关节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它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神经系以及肌肉、关节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
[0003]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症”范畴,症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多因内热津伤或久病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伤津液所致口干口干思饮,严重者进干食困难。由于唾液少而冲洗作用减低,易发生龋齿眼干眼内有磨擦异物感或无泪,泪腺一般不肿大,或轻度肿大皮肤粘膜皮肤干燥、瘙痒,常见的皮疹是紫癜,也有荨麻疹样皮疹,呈多形性、结节红斑。有口唇干裂,口腔溃疡,鼻腔、阴道粘膜干燥。其血清中则有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实验室检查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90%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约2/3的患者抗核抗体滴度> 1: 320,抗SS-B抗体阳性,抗R0-52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唾液流量测定阳性,泪腺检查Schirmer阳性。
[0004]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以环磷腺胺和糖皮质激素口服为主,其副作用大,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中药治疗本病具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优势,能减少复发。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数年的药物筛选和反复临床验证,提供一种配伍合理,药源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具有清肺润燥、养阴生津,补益肝肾、养血,泻火解毒的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的:麦冬10-15g,石斛6-15g,北沙参10-30g,炙甘草6-12g,玄参10-15g,生地黄10-30g,牡丹皮6-12g,玉竹6_12g,枸杞子5_15g,当归9_18g。
[0007]本发明中的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0008]石斛: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等证。
[0009]北沙参性味甘苦淡,凉。性微寒,归经入肺、脾经。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0010]炙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0011]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养肾的功效,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等证。
[0012]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去瘀生新,养阴生津的功效,主治热如营分之身热口渴等真阴被劫之证;或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慢性疾病证属阴虚内热者;肺胃蕴热之口渴引饮,消渴心烦,胃阴受伤之口渴少津;血热妄行之便血、崩漏下血;血热毒盛之发斑紫黑等证。
[0013]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主治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0014]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等证。
[0015]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养血补血、益精明目、润肺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耳鸣、自汗乏力;肾阳不足之阳痿、不育;阴精亏损、肝血不足之眼目昏花以及阴虚劳嗽等证,枸杞子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0016]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0017]本发明中药具有养阴润肺,清心生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复脉,泻火解毒的功效,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其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治愈率23.1 %,总有效率达88.4%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的:麦冬10-15g,石斛6-15g,北沙参10-30g,炙甘草6_12g,玄参10_15g,生地黄10-30g,牡丹皮6-12g,玉竹6-12g,枸杞子5_15g,当归9_18g。按上述药物比例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3cm左右进行煎煮。未沸以前用武火煎煮,沸后要用文火煎煮30-40分钟;第二次煎煮,水沸后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300ml。服用方法:每次取药汁150ml,早晚二次服用,2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连续服用3-6个疗程。
[0019]实施例2:—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的:麦冬15g,石斛15g,北沙参15g,炙甘草6g,玄参10g,生地黄12g,牡丹皮9g,玉竹12g,枸杞子9g,当归15g。
[0020]实施例3:—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的:麦冬12g,石斛15g,北沙参18g,炙甘草9g,玄参10g,生地黄10g,牡丹皮6g,玉竹9g,枸杞子12g,当归15g。
[0021]实施例4: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的:麦冬15g,石斛12g,北沙参12g,炙甘草6g,玄参12g,生地黄20g,牡丹皮12g,玉竹6g,枸杞子9g,当归18g。
[0022]—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
[0023]—、一般性资料:本发明中药经过四年多应用于临床,观察病78例,其中男1例,女77例,年龄30?60岁。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达6年。
[0024]二、诊断标准:1、以口腔干燥作为主要表现,口中苦涩,舌部运动不灵活,吞咽困难,口唇干裂、有鳞肩,口角易皲裂,常有严重进行性龋齿。同时还可伴有皮肤干燥、眼干、咽干、鼻腔干燥的症状。半数患者皮肤干燥,有鳞肩和痒感,因搔抓而苔癣化;眼干燥无泪,结膜充血,角膜干燥;上呼吸道黏膜萎缩,鼻黏膜干燥结痂。
[0025]2、半数以上的病人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等全身性疾病。
[0026]3、唾液腺的改变为特征性变化,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杂有浆轴胞,结缔组织增生,呈纤维化。
[0027]三、疗效判断
[0028]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血清各项指标正常。
[0029]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血清个别指标轻度增高。
[0030]有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0031]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无改变。
[0032]四、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治疗78例,六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8例,占23.1%,显效31例,占39.7%,有效20例,占25.6%,无效9例,占11.6%,总有效率88.4%。
[0033]五、典型病例
[0034]齐某,女,40岁,2013年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自诉口咽干燥、味觉减退、鼻腔干结痂,嗅觉不灵,声音嘶哑,曾用抗生素及维生素类药物,病程已达半年之久未见好转。使用实施例中制备的汤剂来进行治疗,每日一剂,早晚2次服用,2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连续服用3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理化检查结果正常,病情痊愈。
[0035]柳某某,女,35岁,2014年就诊,口腔干燥,味觉减退,眼痒眼干,声音嘶哑等,曾用抗生素及维生素类药物,病程有8-9个月未见好转。使用实施例中制备的汤剂来进行治疗,每日一剂,早晚2次服用,2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连续服用4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理化检查结果正常,病情痊愈。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的:麦冬10-15g,石斛6-15g,北沙参10-30g,炙甘草6_12g,玄参10_15g,生地黄10_30g,牡丹皮6-12g,玉竹6-12g,枸杞子5-15g,当归9_18g。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的:麦冬10-15g,石斛6-15g,北沙参10-30g,炙甘草6-12g,玄参10-15g,生地黄10-30g,牡丹皮6-12g,玉竹6-12g,枸杞子5-15g,当归9-18g。本发明中药具有养阴润肺,清心生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复脉,泻火解毒的功效,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其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治愈率23.1%,总有效率达88.4%以上。
【IPC分类】A61P1/02, A61K36/8984
【公开号】CN105250725
【申请号】CN201510741446
【发明人】王金环, 孙喆, 苏桂华
【申请人】王金环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