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43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动力送风机,其能够降低从驱动源如发动机传递到由操作人员握住的操纵手柄上的振动。
背景技术
在手持式或便携式送风机的领域中,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使用了减振(即防振)结构,其中在由操作人员握住的操纵手柄和送风机的驱动源如发动机之间设置了减振件。传统上已知的减振结构中的一个例子是具有设于手持式或便携式送风机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由橡胶制成的圆柱形减振件的减振结构(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HEI-6-49865)。
图16是公开于该实用新型公开中的便携式送风机201的传统减振结构的剖视图,该送风机201包括发动机(未示出)、发动机罩202和操纵手柄203。这种减振结构设置在操纵手柄203的前、后部分上,并且处于发动机罩202之内。如图所示,设于操纵手柄203的各个前、后部分中的减振结构包括由橡胶制成的圆柱形减振件204,其位于手柄203和发动机罩202(具体而言是从罩202中伸出来的安装座205)之间。显示于图中下方的坐标轴X、Y和Z表示了直线运动的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X”表示水平直线运动的轴线(正交于图面),“Y”表示正交于X轴的垂直轴线,而“Z”表示正交于X轴和Y轴的水平轴线。
然而,虽然该送风机201中的各减振件204可以吸收垂直振动(即Y轴方向上的振动)和前后振动(即X轴方向上的振动),从而可降低传递到手柄203上的振动,然而由于受到安装座205和手柄203的干扰,它无法吸收左右振动(即Z轴方向上的振动)。由于存在传递到操纵手柄203上的左右(即Z轴方向)振动,因此减振件204无法抑制全部三个方向(X轴、Y轴和Z轴)上的振动。
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来安装操纵手柄203,因此送风机201中的减振结构也是不利的。也就是说,为了安装操纵手柄203,首先要使减振件204穿过发动机罩202中的两个(即前、后)安装座205,使得减振件204安装并因此固定在相应安装座205的中间,以防止意外地松脱。然后将操纵手柄203的手柄半体安装在减振件204的周围。这种操作是非常麻烦且耗时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动力送风机,其可有效地吸收由驱动源和送风扇所产生的三个(X轴、Y轴和Z轴)方向上的振动,从而降低传递到送风机操纵手柄上的振动,并且可更容易地将操纵手柄装配到壳体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动力送风机,其包括风扇罩,其具有与形成于其中的排气口相连的排气管道;容纳在风扇罩中的送风扇;操纵手柄;以及通常由橡胶形成的减振机构,操纵手柄通过该减振机构而固定在风扇罩上,减振机构可弹性地支撑操纵手柄,使得可允许手柄相对于风扇罩在三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这三个方向是排气管道的轴向以及正交于该排气管道轴向的两个方向。
通过本发明所用的这种减振机构,就可以有效地吸收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从驱动源(例如发动机)和送风扇传递到风扇罩上的振动,使得可以降低经由风扇罩传递到操纵手柄上的振动。因此,本发明的减振机构可以称为“三向减振机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减振机构包括设置在风扇罩的表面上并从中伸出来的轴部、设于操纵手柄上并处于轴部外周面周围的圆柱形安装部分,以及设置在圆柱形安装部分和轴部之间的弹性减振件,其中该减振件具有多个与圆柱形安装部分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突起部分。通过减振件的突起部分的弹性变形,就可以吸收从驱动源和送风扇传递到风扇罩上的三个方向上的振动。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更加有效地抑制经由风扇罩传递到操纵手柄上的振动。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减振机构包括设置在风扇罩的表面上并从中伸出来的支撑部分;从支撑部分的表面上伸出来的轴部;安装在轴部上的弹性减振件,其具有靠在形成于轴部中的台阶面上的一个端面;安装部分,其形成于操纵手柄上并安装在减振件的外周面上,并且不会与轴部形成干涉;以及锁紧件,其设置在轴部的远端处,用于固定住减振件的另一端面。
当将操纵手柄安装在风扇罩上时,首先将弹性减振件连接到操纵手柄上,然后将带有与之相连的减振件的操纵手柄沿一个方向(即从轴部的远端)安装到风扇罩的轴部上。最后将锁紧件固定在轴部上。也就是说,仅通过沿一个方向来安装在轴部上,就可以将带有与之相连的减振件的操纵手柄固定在风扇罩上。因此在本发明中,可通过提高的方便性和效率来进行手柄到风扇罩上的装配。
另外,由于安装在轴部上的减振件被固定在轴部的台阶面和锁紧件之间,并且安装部分安装在减振件的外周面上且不会与轴部形成干涉,因此在减振件用于吸收轴部的振动时,支撑了手柄的减振机构可以避免在轴部和手柄安装部分之间形成干涉。因此,减振机构可以有效地抑制从驱动源和冷却风扇经由风扇罩传递到手柄上的振动。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仅通过示例来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送风机的左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动力送风机的右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动力送风机中的送风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本发明动力送风机中的操纵手柄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本发明动力送风机中的减振件的下方透视图;图6是沿图1中的线6-6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线7-7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中的线8-8的剖视图;图9是形成于本发明动力送风机的风扇罩上的第一轴部的右侧视图;图10A和10B是用于本发明动力送风机的减振件中的锁紧件的说明图;图11是沿图1中的线11-11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1中的线12-12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11中的线13-13的剖视图;图14是形成于本发明动力送风机的风扇罩上的第二轴部的右侧视图;图15A到15C是显示了本发明动力送风机中的减振件的改进实施例的视图;和图16是示意性地显示了在传统的便携式送风机中使用的减振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参见图1,图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送风机的左侧视图。本发明的动力送风机10为便携式送风机,其包括风扇罩12、容纳于风扇罩12内的送风扇13和驱动源14,驱动源14例如为发动机,其从外部连接在风扇罩12上以驱动送风扇13。动力送风机10还包括排气管道(送风管)16,其连接在形成于风扇罩12中的排气口15上,以便将空气从罩12的内部排出;风扇盖18,其连接在形成于风扇罩12中的吸气口17上;操纵手柄19,其具有前手柄部分21和后手柄部分22,并固定在风扇罩12的上端部分上,以便供操作人员经由下面将详细介绍的三向减振机构来握持。
风扇罩12、送风扇13和风扇盖18一起构成了动力送风机10的送风部分11。标号C1表示排气管道16的轴向中心线,标号C2表示与排气管道16的轴向中心线C1垂直的平面(也见图3)。
在该图的下部显示了坐标轴X、Y和Z,其表示操纵手柄19的可能有的运动或位移的三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也就是说,“X”在动力送风机1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轴线,“Y”表示正交于X轴的垂直轴线,而“Z”表示正交于X轴和Y轴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轴线。
正交于排气管道16的轴向中心线C1的平面C2通常是垂直的平面,这取决于动力送风机10的使用状态。出于说明的目的,在这里假定平面C2是包含了Y轴和Z轴的垂直平面。
图2是动力送风机10的右侧视图,其中为清晰起见已经移去了排气管道16。在该实施例中,驱动源14为通用发动机,它包括由操作人员来操作以便促动驱动源14的反冲起动旋钮23、用于储存供应到驱动源14中的燃料的燃料箱24、用于盖住燃料箱24的注入口25的盖子26、用于覆盖驱动源14的外罩27(即发动机罩),以及活塞在其中往复运动的气缸体28。
图3是动力送风机10的送风部分11的分解透视图,送风部分11由上述风扇罩12、送风扇13和风扇盖18构成,并主要用于增大气压。
风扇罩12包括风扇盖18固定于其上的左罩部分31,以及驱动源(发动机)14(图1)固定于其上的右罩部分32。
左罩部分31具有吸气口17、多个用于安装风扇盖18的螺丝套34、多个用于在必要时与风扇盖18形成对接接合的加强筋35,以及形成了排气口15的左半部分的左侧排气端部37。
右罩部分32具有面对着驱动源14(图1)的插入口41、多个用于将驱动源14连接到该右罩部分32上的安装部分42、用于支撑操纵手柄19的前支撑部分43和后支撑部分44、用于将送风部分11稳固地直立固定在地面和地板等上的支座45、与支座45形成一体的辅助手柄46,以及形成了排气口15的其余部分的右侧排气端部47。
送风扇13包括用于与驱动源14(图1)相连的轴部48,以及多个形成在该轴部48上的径向叶片49。标号51表示用于将送风扇13固定在驱动源14的预定部分上的螺母。
风扇盖18具有大致盘形的主体53,其用于防止异物进入到送风部分11的内部,主体53具有多个空气入口54和安装孔55。
排气管道16包括用于与排气口15相连的后管部分57,以及用于与后管部分57端对端地相连的前管部分58。
大致处于图3中心处的标号61表示用于将驱动源14固定到右罩部分32上的螺栓,标号62表示用于将风扇盖18固定到左风扇罩部分31上的螺钉,而标号63表示用于将左风扇罩部分31和右风扇罩部分32可靠地连接在一起的螺钉。
驱动源罩(发动机罩)27包括主体65,其具有用于与右罩部分32相连的法兰66。罩主体65还具有通风孔67,以及设置在其上部以防止减振件85意外脱落的锁紧结构(锁紧件或锁紧部分)68;锁紧结构68成形为不会与操纵手柄19形成干涉。
图4是动力送风机10的操纵手柄19的分解透视图;图中下部的标号C表示围绕Z轴的枢轴转动的方向。
操纵手柄19包括左手柄半体71和右手柄半体72,并且通过三向减振机构73固定在风扇罩12上,该减振机构73可如下所详述地弹性地支撑操纵手柄19。
操纵手柄19还包括操作部分,其包括风门杆76、与风门杆76相连的风门线77、与左手柄半体71和右手柄半体72相连以将风门杆76保持在所需的操作位置中的风门保持杆78,以及安装在手柄19上以促动和停用驱动源14的起动开关79。
三向减振机构73包括设于风扇罩12上的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分别形成于前手柄部分21和后手柄部分22上的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和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以及两个即前、后弹性减振件85,它们设置在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和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中之一或与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中之一之间,并具有多个(在该示例中为三个)大致山形的突起部分97(也见于图5中),其用于与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或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的内周表面弹性接触。
下面将详细地介绍三向减振机构73。减振机构73包括上述前支撑部分43和后支撑部分44,它们形成在风扇罩12(具体而言是右罩部分32)上并从风扇罩12的上表面中向上伸出来;以及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它们形成于支撑部分43和44的相应表面上并从中伸出来。出于说明的目的,各轴部81和82的近端用标号86表示。减振机构73还包括弹性减振件85,其设置成与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以及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和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形成对应的关系,各减振件85从轴部81或82的另一端即远端87(即沿着箭头c的方向)安装在相应的轴部81或82上,使得其一个端面91靠在相应轴部81或82的台阶面88(图6或图11)上。
减振机构73还包括均形成于操纵手柄19上的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和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其以不会与相应的轴部81或82形成干涉的方式安装在相应减振件85的外周表面92上(即仅安装在安装部分83或84不会与相应的轴部81或82形成干涉的范围内);以及锁紧件68和94,它们连接在轴部81和82的相应远端即另一端87上,以便与减振件85的另一端面93相连。螺钉95将锁紧件68和94紧固在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上,而螺钉195将左手柄半体71和右手柄半体72固定在一起。
图5是其中一个减振件85的下方透视图。应当注意的是,两个(即前和后)减振件85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将只介绍其中之一的结构。减振件85具有大致山形的突起部分97,其以相等的圆周间距P而形成于圆柱形基体部分96的外周上。在各突起部分97中与突起部分97的中心轴线C3大致同心地形成了可弹性调节的孔98。在各突起部分97的大致轴向中部上形成了大致矩形的防旋转用的伸出部分101。在将操纵手柄19连接或装配到风扇罩12上时,其中一个大致山形的突起部分97定位在Y轴(即垂直)方向上;为方便说明,该垂直定位的突起部分用标号“97v”表示。各弹性减振件85由具有任何所需的特定性能的橡胶制成。
图6是沿图1中线6-6的剖视图,其中尤其显示了设置在操纵手柄19的前部21上的减振机构73的前部(即前减振机构部分)的剖面。
减振件(即前减振件)85紧密地插入在形成于操纵手柄19的前端部分(前手柄部分21)处的第一轴部81和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之间。
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形成为可安装在减振件85的外周表面92上而不会与第一轴部81形成干涉(即仅安装在安装部分83不会与轴部81形成干涉的范围内)。具体而言,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具有内周部分103;从内周部分103中连续地延伸出来的一对相对的内端部分104;三个下凹部分105,其形成于内周部分103中的相等的圆周间距P处(见图7),并在其中安装有减振件85的防旋转用的伸出部分101;以及三个防枢轴转动用的下凹部分106,其形成于各内端部分104中的相等的圆周间距处。另外,在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中设有运动容差S1-S3,通过这些容差,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就可以相对于第一轴部81运动或位移;以及运动容差S4和S5,通过这些容差,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就可以相对于锁紧件68运动或位移。
第一轴部81具有从前支撑部分43中伸出来的主体107,在靠近该主体107的其一端即近端86处形成有台阶面88。主体107的另一端即远端87具有定位螺丝套108,在其近端86上的相等的圆周间距处形成了三个防枢轴转动用的伸出部分109。
也就是说,在设于操纵手柄19的前部21上的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中,固定在台阶面88和锁紧件68之间的减振件85(具体而言是大致山形的突起部分97)被内周部分103和安装部分83的相对的内端部分104所保持住。因此,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可利用运动容差如S3和S5来有效地吸收左右方向或Z轴方向上的振动,减振件85本身不会因左右方向或Z轴方向上的振动而产生不希望发生的位移。
图7是沿图6中线7-7的剖视图,其中尤其显示了左手柄部分71和连接在操纵手柄19的前部21上的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上的减振件85的剖面。
减振件85的三个防旋转用的伸出部分101安装在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的三个下凹部分105中。伸出部分101和下凹部分105之间的这种装配接合可以防止减振件85围绕Z轴(即方向“C”)旋转,并且允许山形突起部分97v可稳定地固定在垂直方向上。
另外,由于三个防枢轴转动用的下凹部分106和三个防枢轴转动用的伸出部分109之间存在径向干涉,因此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还可以防止手柄的必要位移和枢轴转动以外的其它位移和枢轴转动。
图8是沿图6中线8-8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减振件85的三个山形突起部分97与形成于操纵手柄19上的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弹性地接触。
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靠在减振件85的突起部分97上,设置在前手柄部分21上的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就可以吸收在垂直(Y轴)方向、前后(X轴)方向、左右(Z轴)方向以及倾斜方向(例如X轴和Y轴之间的2点钟方向)上的从驱动源14(图1)和送风扇13(图1)传递到风扇罩12和第一轴部81上的振动,这主要归因于减振件85的山形突起部分97的弹性变形。
另外,由于一个突起部分97(97v)设置在垂直轴线(即Y轴)方向上,因此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可以通过垂直定向的突起部分97v并利用运动容差如S1和S2来吸收在垂直(Y轴)方向上从驱动源14(图1)和送风扇13(图1)传递到风扇罩12和第一轴部81上的振动,如箭头a所示。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还可以通过另一突起部分97来吸收其它方向(尤其是前后(X轴)方向)上的振动。另外,由于减振件85被图6所示的台阶面88所夹持,因此,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还可以利用运动容差如S3和S5来有效地吸收左右(Z轴)方向上的振动,并且减振件85本身不会因左右或Z轴方向上的振动而产生不希望发生的位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传递给操纵手柄19的振动。
也就是说,三向减振机构73的前部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有效地吸收全部三个方向即X轴、Y轴和Z轴方向上的振动,从而降低传递给手柄19的振动。
图9是设于动力送风机10的风扇罩12的第一轴部81的右侧视图。如上所述,从前支撑部分43中伸出来的第一轴部81具有台阶面88、形成于轴主体107的另一端即远端87上的定位螺丝套108,以及形成于一端86上的相等的圆周间距处的三个防枢轴转动的伸出部分109。
图10A和10B是用于动力送风机10的减振件85中的锁紧件68的说明图。更具体地说,图10A是驱动源罩27的正视图,其中锁紧件68形成或设置在罩主体65的上部上。
图10B是沿图10A中线b-b的剖视图。如图所示,锁紧件68具有圆柱形部分111,其外径形成为不会与手柄的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的内端部分104(图6)形成干涉。圆柱形部分111具有对接在减振件85的一个端面91上的表面112,而第一轴部81的定位螺丝套108(图6)安装到形成于对接面112中的安装孔113中。
图11是沿图1中线11-11的剖视图,其尤其显示了设置在操纵手柄19的后部22上的减振机构73的后部(即后减振机构部分)的剖面。该三向减振机构73的后部的结构类似于该三向减振机构73的上述前部,与前减振机构部分73中相同的零件采用如图6-9所示的相同标号来表示,并且在下文中不再详细介绍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如图11所示,弹性减振件(后减振件)85设置在形成于操纵手柄19的后端部分(后手柄部分22)处的第二轴部82和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之间。
与第一圆柱形安装部分83相似,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形成为可安装在减振件85的外周表面92上,并且不会与第二轴部82形成物理性干涉。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具有三个安装用的下凹部分105以及防枢轴转动用的下凹部分106。另外还设有运动容差S1、S2和S6,通过这些容差,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就可以相对于第二轴部82运动或位移;以及运动容差S7,通过该容差,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就可以相对于锁紧件94运动或位移。
第二轴部82从后支撑部分44中伸出来,并具有轴主体107和台阶面88。第二轴部82还具有三个防枢轴转动用的伸出部分109,其位于一端86上的相等的圆周间距处。锁紧件94优选为盘形。
这样,三向减振机构73的后部便可实现与减振机构73的前部所实现的类似的有利效果。也就是说,减振机构73的后部可利用运动容差S6来有效地吸收左右(Z轴)方向上的振动。
图12是沿图11中线12-12的剖视图,其中尤其显示了左手柄部分71和连接在手柄19的后部22上的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上的减振件85的剖面。
减振件85的三个防旋转用的伸出部分101安装在三个下凹部分105中,从而可以防止减振件85围绕Z轴(即方向“C”)旋转,并且允许山形突起部分97v可稳定地固定在垂直方向上。
图13是沿图11中线13-13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减振件85的三个山形突起部分97与形成于操纵手柄19上的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弹性地接触。
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4靠在减振件85的突起部分97上,设置在后手柄部分22上的三向减振机构73的后部就可以吸收从第二轴部82中传递出来的振动。
也就是说,三向减振机构73的后部可以吸收三个方向即垂直(Y轴)方向、前后(X轴)方向、左右(Z轴)方向上的振动。结果,三向减振机构73的后部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有利地降低传递给操纵手柄19的振动。
图14是设置在动力送风机10的风扇罩12上的第二轴部82的右侧视图。与第一轴部81类似,第二轴部82从后支撑部分44中伸出来,并且具有形成于轴主体107中的台阶面88。第二轴部82还具有三个防枢轴转动用的伸出部分109,其位于一端86上的相等的圆周间距处。
在本发明中,将操纵手柄19装到风扇罩12上的装配如下所述地进行。首先,如图4所示地将减振机构73的前、后减振件85连接到操纵手柄19上,然后将其上连接有减振件85的手柄19沿一个方向(即箭头c的方向)安装到风扇罩12的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上。最后,将驱动源罩27、锁紧件94和各种紧固件固定到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上。也就是说,仅通过沿一个方向安装到风扇罩12的第一轴部81和第二轴部82上,就可以将其上连接有减振件85的手柄19固定到风扇罩12上。因此,根据本发明,可通过提高的方便性和效率来进行操纵手柄19到风扇罩12上的装配。
图15A到15C是显示了减振件85的改进实施例的视图。在该图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与图5所示实施例中相同的零件。
图15A显示了改进的减振件85B,其特征在于,在突起部分97上没有形成防枢轴转动用的伸出部分101(图5)。因此,该改进的减振件85B具有更简单的形状,从而可以简化用于形成左手柄半体71、右手柄半体72和减振件85B的模具。
图15B显示了另一改进的减振件85C,其特征在于,没有设置山形的突起部分97,而是在圆柱形主体121中形成了多个通孔122,以便能够响应于振动来改变减振件85C的特性。另外,在没有设置山形突起部分97时,该改进的减振件85C具有更加简单的形状,从而可以进一步简化用于形成减振件85C的模具。
图15C是另外一个改进的减振件85D的剖视图,其具有多个形成为类似波纹的山形突起部分123。该山形突起部分123可径向向内地弹性变形(例如沿着箭头b的方向),从而吸收振动。通过这种减振件85D,就可以促进吸振性能的调节。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所用的减振机构也可适当地用于动力送风机以外的各种其它装置,例如割草机、草地剪草机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送风机,包括风扇罩(12),其具有与形成于其中的排气口(15)相连的排气管道(16);容纳在所述风扇罩中的送风扇(13);手柄(19);和减振机构(73),所述手柄通过所述减振机构而固定在所述风扇罩上,所述减振机构弹性地支撑所述手柄,以允许所述手柄相对于所述风扇罩在三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所述三个方向是所述排气管道的轴向以及与所述排气管道的轴向正交的两个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机构(73)包括从所述风扇罩的表面中伸出来的轴部(81,82)、设在所述手柄上并处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周围的圆柱形安装部分(83,84),以及设置在所述圆柱形安装部分和所述轴部之间的弹性减振件(85),其中所述减振件具有多个与所述圆柱形安装部分(83,84)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突起部分(9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机构(73)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扇罩(12)的表面上并从中伸出来的支撑部分(43,44);从所述支撑部分的表面上伸出来的轴部(81,82);安装在所述轴部上的弹性减振件(85),其具有靠在形成于所述轴部中的台阶面(88)上的一个端面(91);安装部分(83,84),其设于所述手柄(19)上并安装在所述减振件的外周面(92)上,并且不会与所述轴部(81,82)形成干涉;和锁紧件(68,94),其设置在所述轴部的远端处,用于固定住所述减振件的另一端面(93)。
全文摘要
一种动力送风机,其中操纵手柄(19)经由减振机构(73)固定在风扇罩(12),减振机构弹性地支撑手柄,以允许手柄相对于风扇罩在三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这三个方向是排气管道的轴向以及正交于该轴向的两个方向。该机构包括从风扇罩上伸出来的第一和第二轴部(81,82)、形成在手柄上的第一和第二圆柱形安装部分(83,84),以及安装于其中一个圆柱形安装部分和其中一个轴部之间的减振件(85),其具有与安装部分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突起部分(97)。各安装部分安装在减振件的外周面(92)上,并且不会与轴部形成干涉。在各轴部的远端处设有锁紧件(68,94),其用于固定住减振件。
文档编号A47L9/00GK1624333SQ20041010062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5日
发明者斋藤明人, 米山正行, 那须野寿春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