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汁机研磨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827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榨汁机研磨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果菜榨汁机的结构,特别是将块状的蔬果研磨成果泥的榨汁机研磨盘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6所示,传统榨汁机的入料口20为圆形大孔,且与研磨盘21呈偏心设置;偏心设置的理由是因为研磨盘21高速旋转时,只有盘面上的多个小尖齿22能对蔬果进行细研磨,而中心区域23无尖齿不能产生研磨,所以入料口20不能与研磨盘21位在同一中心轴在线,此可参阅下列专利文献1、2所示。由于入料口20与研磨盘21呈偏心设置,遂造成榨汁机的体积变得庞大。
上述榨汁机体积增大后,不但增加重量及材料,成本也相对增加,而且空间也占用更大;有鉴于此,即有业者为缩小榨汁机体积而改良研磨盘,如图17所示,其将研磨盘31的中心区域33增设切刀34(或大棘齿),通过中心区域33的切刀34(或大棘齿)对蔬果进行粗研磨,再以周遭区域的小尖齿32对蔬果进行细研磨,而且入料口30与研磨盘31能保持在同一中心轴线位置,使榨汁机的体积得以缩小,此可参阅下列专利文献3~5所示。
虽然上述研磨盘的改良,能使入料口与研磨盘同时位在同一中心轴线,但使用上会有入料困难的问题发生,原因在于研磨盘中心区域33的切刀34(或大棘齿)是对蔬果进行大切削动作,所以属于粗研磨,因此摩擦阻力增大,使蔬果下压入料时易造成因难或产生阻碍,尤其是在慢速研磨时;有鉴于此,即有业者在改良研磨盘之外,更将入料口与研磨盘呈偏心设置,如图18所示,其在研磨盘41的中心区域43增设大棘齿44(或切刀),并将入料口40与研磨盘41呈偏心设置,但为了不使榨汁机因入料口40偏心而使体积增大,就将入口形状改为肾形(腰子形),但肾形入料口40较传统圆形大孔为小,所以蔬果在入料前必须切成小块,如此一来,将造成进料量少、入料时间增长、进而增加研磨蔬果的处理时间,故不符合时间效益。
由于将榨汁机入料口与研磨盘保持在同一中心轴线位置,使得榨汁机的体积得以缩小,但入料口直径却不需缩小,此虽使榨汁机体积小、重量轻、节省材料与降低成本,但仍有中央区域摩擦阻力大,使蔬果下压入料因难产生阻碍、及减缓入料等问题点未能解决。
再者,研磨盘的面积从以前至今,都是以大面积实施,一般直径都为11.5cm~12.0cm之间,其目的虽是增加研磨面积,但相对也增加了材料使用及成本的提高,而且榨汁机的体积无法再获得减缩。
图19所示,为前述图16研磨盘41转动时中心区域43的研磨范围示意图,由图中可知,中心区域43虽有大棘齿44(或图15的切刀34),但转动后的研磨范围45(如图面斜线所示)仍等于中心区域43的范围,换言之,传统研磨盘41转动后的中心区域43研磨范围并不会增加或减少,而是保持同面积,故在离心作用下果泥泡沫仍悬浮在中央区,所以研磨功能无法进一步提升。
专利文献11998年9月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339622号“果菜榨汁机上盖体之改良”中的图1所示。
专利文献21999年1月2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351153号“榨汁机之细磨构造”中的图1所示。
专利文献32002年7月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93417号“果菜榨汁机之改良结构”中的图3、图4所示。
专利文献42004年9月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42148号“榨汁机”中的图1~图3所示。
专利文献52005年3月2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59563号“榨汁机之刀具结构改良”中的图2、图3所示。
专利文献62005年5月1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63881号“榨汁机之刀盘结构改良”中的图2、图4所示。
专利文献72005年7月21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70771号“榨汁机结构改良”中的图2、图4所示。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其使研磨盘的面积再缩小,进一步也使榨汁机体积得以缩小。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其使研磨盘在研磨时不会有入料困难或减缓入料的问题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其使研磨盘在研磨时不会有研磨死角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其使榨汁机的入料口形状无需缩小,并使蔬果能以大块状入料。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其使研磨盘在研磨时能有粗研磨、细研磨,甚至有极细研磨的使用效果。
为解决前述问题点及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具有一与上方榨汁机进料管中心点位于同一中心轴线的中心点,其特征在于,研磨盘表面具有第一研磨区,位于研磨盘表面的偏心位置上,包括有用于粗研磨的锐利物;及第二研磨区,位于围绕在上述第一研磨区外围的研磨盘表面,包括有用于细研磨的小尖齿;其中,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面积小于上述第二研磨区的面积。
根据上述第二研磨区的中心点位于第一研磨区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一或多片切刀,且切刀之间具有一间距,切刀的体积大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根据上述一或多个切刀的切削面与其他切刀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根据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多个尖锐状的大棘齿,大棘齿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根据上述大棘齿为棘齿排,其中一或多个棘齿排的切削方向与其他棘齿排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根据上述在榨汁机的进料管底下固定有一与研磨盘呈上下对称且保持一间距的研磨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或者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具有一与上方榨汁机进料管中心点位于同一中心轴线的中心点,其特征在于,研磨盘表面具有第一研磨区,位于研磨盘表面的偏心位置上,包括用于粗研磨的锐利物;第二研磨区,位于围绕在上述第一研磨区外围的研磨盘表面,包括有用于细研磨的小尖齿;及第三研磨区,呈等宽环形,围绕在研磨盘上述第二研磨区外围的周边,包括有用于极细研磨的齿纹;其中,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面积小于上述第二研磨区的面积。
根据上述第二研磨区的中心点位于第一研磨区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一或多片切刀,且切刀之间具有一间距,切刀的体积大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根据上述一或多个切刀的切削面与其他切刀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根据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多个尖锐状的大棘齿,大棘齿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根据上述大棘齿为棘齿排,其中一或多个棘齿排的切削方向与其他棘齿排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根据上述第三研磨区表面的研磨齿纹为斜纹、交叉纹其中之一。
根据上述在榨汁机的进料管底下固定有一与研磨盘呈上下对称且保持一间距的研磨环。
根据上述研磨环底面的研磨齿纹为斜纹、交叉纹其中之一。
根据上述研磨盘的第一及第二研磨区高度相同,并高于第三研磨区;第一及第二研磨区嵌在研磨环的环圈内,第三研磨区与研磨环的研磨齿纹上下相互对称布置。
通过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可获致下列优点将第一研磨区偏心设置在磁磨盘上是本创作的主要技术特征,在第一研磨区偏心后,就能将研磨盘的面积缩小,其缩小比例至少为传统研磨盘的1/2或1/2以上,如此一来,就能节省研磨盘的材料及制造成本。
研磨盘的第一研磨区呈偏心设置,因此第一研磨区在研磨盘上的旋转范围会增大,而且蔬果在入料后同时与研磨盘的第一及第二研磨区接触,而产生粗、细双重研磨,所以不会有入料困难或入料减缓等问题发生。
在研磨盘缩小面积后,就能使榨汁机的体积也得以缩小,如此一来,榨汁机的材料及制造成本也得以明显降低,同时也减少空间使用。
在榨汁机缩小后,因入料口的中心与研磨盘的中心呈上下对正配合,所以入料口的口径无需缩小,故仍保持原有圆形大孔,因此蔬果能以大块入料,故节省入料时间。
研磨盘的中心点即等于第二研磨区的中心点,该中心点是位在第一研磨区的范围内,所以研磨盘不会有研磨死角产生。
第一研磨区以切刀或大棘齿对蔬果进行粗研磨切削,而第二研磨区以小尖齿对蔬果进行细研磨切削,第三研磨区以研磨齿纹对蔬果进行极细研磨切削,使得研磨后的果渣极为细致,使果泥中的汁液能完全被压榨出。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以期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实质。


图1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形态立体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形态俯视图。
图3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第一研磨区研磨范围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形态的另种态样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形态立体分解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形态俯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3实施形态立体分解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形态立体分解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5实施形态立体分解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研磨盘与榨汁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研磨盘与榨汁机组合后的全剖视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研磨盘与研磨环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研磨盘与传统研磨盘的比较图。
图14本实用新型榨汁机与传统榨汁机的比较图。
图15本实用新型研磨盘与与榨汁机入料口的配合示意图。
图16传统第一形态研磨盘与榨汁机入料口的配合示意图。
图17传统第二形态研磨盘与榨汁机入料口的配合示意图。
图18传统第三形态研磨盘与榨汁机入料口的配合示意图。
图19传统第三形态研磨盘转动时中心区域的研磨范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第1实施形态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研磨盘的第1实施形态立体图及俯视图,图中揭示研磨盘1是不锈钢金属材质制成的圆盘,但为了减轻重量,制作成如图1所示的上薄层金属盘11、下厚层塑钢底盘12、且借助数根螺丝13的固定而组合成为一体的研磨盘1;该研磨盘1表面具有第一研磨区1a及第二研磨区1b,其中,第一研磨区1a以小面积偏心设置并用于粗研磨,第二研磨区1b以大面积围绕在第一研磨区1a的外周围并用于细研磨,而且表面以多个锐状尖齿14分布。
本形态研磨盘1的特征在于第一研磨区1a是以偏心位在研磨盘1上,而第一研磨区1a与第二研磨区1b的中心距相差1d,此第一研磨区1a保持偏心的原因在于a.第一研磨区1a的半径r=1.5cm,面积π r2=7.07cm2b.研磨盘1的半径r=4.25cm,面积π r2=56.74cm2a∶b=1∶8,由比例可知,第一研磨区1a与研磨盘1的面积比是1∶8,因此第一研磨区1a的研磨范围仅占研磨盘1面积的1/8。如果将第一研磨区1a如同传统方式设在研磨盘1的中心位置(即第一研磨区1a的中心点与研磨盘1的中心点都位于同一点),那么第一研磨区1a的研磨范围就等于研磨盘1半径r=1.5cm范围,而研磨面积为7.07cm2,只占研磨盘面积的1/8。
但是将第一研磨区1a位在如图3所示的偏心位置时,若偏心差距1d=1.0cm,那么第一研磨区1a的研磨范围1e即等于研磨盘半径r=2.5cm(1cm+1.5cm)的范围,研磨面积为16.63cm2,占研磨盘面积的1/3.4,显然研磨的范围及效果就比前述传统形式为佳。
再者,蔬果入料后会与研磨盘1的第一及第二研磨区1a、1b同时接触,换言之,研磨范围1e中除了第一研磨区1a的切刀15(锐利物)对蔬果研磨外,更包括第二研磨区1b的小尖齿14对蔬果研磨,所以蔬果等于是同时受到切刀15的粗研磨及小尖齿14的细研磨,因此摩擦阻力减低,使得蔬果入料不再有阻碍或困难。
前述中,第二研磨区1b的中心点17也等于是研磨盘1的中心点,该中心点17最好是位在第一研磨区1a的范围内,或至少该中心点17正好位在第一研磨区1a的直径外缘,当研磨盘1旋转时,中心点17及周遭(r=0~0.5cm)都会成为第一研磨区1a的研磨范围,所以中心点17及周遭就不会形成研磨死角。
虽然第一研磨区1a是偏心设在研磨盘1上,但仍需有极佳的切刀或棘齿配合,否则得不到应有的研磨效果,此第一研磨区1a与第二研磨区1b的最大差异在于第一研磨区1a的切刀或棘齿体积都比第二研磨区1b的小尖齿14为大,换言之,第一研磨区1a是以较大体积的切刀或大棘齿对蔬果进行粗研磨动作,而利用第二研磨区1b体积小的尖齿14对蔬果进行细研磨;以下,即说明第一研磨区1a的构造如图1所示,第一研磨区1a的锐利物是至少具有一片以上的切刀15,如2~4片不等,各切刀之间保持间距,并以下列任一方式设置,切刀15呈等角度对称设置、切刀15呈不规则不对称设置。又切刀15能以下列任一形状设置,如图面所示的弧形、或未揭示在图面的直形。其次,切刀15能以下列任一长度设置,例如切刀长度都相同(未揭示)、切刀长度互不相同(未揭示)、或如图1所示其中一切刀15b的长度大于其他同长度的切刀15a。
再者,如图2所示,至少一切刀、尤其是长切刀15b能以下列任一方式设置,如侧端延伸加长跨越过第一研磨区1a的中心点、或侧端正好位在中心点、或侧端未跨越中心点。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切刀15的一边是切削面,另一边是非切削面,其中,切削面是由第一研磨区1a表面上凸出且近乎垂直的突面,非切削面是由第一研磨区1a表面上呈斜角缓升的斜面,切削时是以近乎垂直的突面对蔬果进行粗研磨。前述切刀15中,至少一切刀、尤其是长切刀15b的切削面151与其他短切刀15a的切削面互呈反向、或如图4所示长切刀15b与其他短切刀15a的切削面呈同向,换言之,长切刀15b的切削方向与其他短切刀15a的切削方向能反向或同向设置,但以图1所示的反向设置为最佳,因为它能降低第一研磨区1a与蔬果间的摩擦阻力,尤其是蔬果研磨至一半时,因接触面积增大相对摩擦阻力即愈大,如果所有切刀15a、15b的切削面都是同向,那么这时的切削摩擦阻力必然会很大,导致蔬果难以入料或速度减缓,如果其中一切刀(尤其是长切刀15b)的切削面151呈反向,则能降低摩擦阻力,使蔬果入料不会遭受太大阻力,那么操作者就能轻力地下压及推送蔬果。
第2实施形态如图5、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研磨盘的第2实施形态立体图及俯视图,图中揭示研磨盘1是以上薄层金属盘11、下厚层塑钢底盘12、借助数根螺丝13固定而组成为一体的实施例;该研磨盘1表面具有第一研磨区1a、第二研磨区1b、及第三研磨区1c;其中,第一研磨区1a以小面积偏心设置并用于粗研磨,第二研磨区1b以大面积且围绕在第一研磨区1a的外周围并用于细研磨,而且表面以多个锐状尖齿14分布,第三研磨区1c,以环形围绕在第二研磨区1b的外周围并用于极细研磨,而表面以研磨齿纹16分布,该齿纹为下列其中之一,斜纹、交叉纹。
本形态研磨盘1的特征仍在于第一研磨区1a是以偏心位在研磨盘1上,而第一研磨区1a与第二研磨区1b的中心距相差1d,而第二研磨区1b与第三研磨区1c的中心点皆为研磨盘1的中心点17,此三区的面积比为a.第一研磨区1a的半径r=1.5cm,面积π r2=7.07cm2b.第二研磨区1b的半径r=3.6cm,面积π r2-7.07cm2=40.72cm2-7.07cm2=33.65cm2c.第三研磨区1c的外径与内径差=0.6cm,面积为外径面积(56.74cm2)减掉内径面积(40.72cm2)=16.02cm2a∶b∶c=1∶4.76∶2.27,由前述比较可知第一研磨区1a以小面积产生粗研磨,第二研磨区1b以大面积产生细研磨,第三研磨区1c以中面积产生极细研磨。为达粗研磨,第一研磨区1a以切削体积大的切刀15或大棘齿(未揭)实施;为达细研磨,第二研磨区1b以切削体积较小的尖齿14实施;为达极细研磨,第三研磨区1c以极细小齿缝的斜齿纹16实施。
第3实施形态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研磨盘的第3实施形态立体图,图中揭示研磨盘1与前述实施形态不同处在于第一研磨区1a的锐利物是多个尖锐状的大棘齿18,大棘齿18体积大于第二研磨区1b的小尖齿14,所以切削时会产生粗研磨。而大棘齿18的分布是图面所示的环状分布、或未揭示在图面上的散状分布,当以环状分布时至少须为一环,或如图面的内外二环乃至三环不等,而且外环的棘齿数多于内环的棘齿数。
第4实施形态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研磨盘的第4实施形态立体图,图中揭示研磨盘1与前述第二实施形态不同处在于切刀15为四片,而且长切刀15b的切削面151与其他短切刀15a的切削面呈同向,致于图5及图6的长切刀15b切削面151则与其他短切刀15a切削面则呈反向。
第5实施形态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研磨盘的第5实施形态立体图,图中揭示研磨盘1的第一研磨区1a设置至少一排棘齿排19,各棘齿排间保持间距,并以下列任一方式设置,如图面所示的等角度对称设置、或未揭示于图面的不规则不对称设置。又,棘齿排19可以下列任一长度设置,未揭示于图面的长度皆相同、未揭示于图面的长度各不相同、或如图9所示的其中一棘齿排19b长度较其他同长度棘齿排19a为长。其次,棘齿排19能以下列任一形状设置,如图面所示的直形、或未揭示于图面的弧形。再且,至少一棘齿排19b的侧端可延伸加长跨越过第一研磨区1a的中心点、或不跨越中心点、或正好位在中心点。而且棘齿排19b的切削方向(切削面)与其他棘齿排19a的切削方向(切削面)呈相反或相同。
如图10、图11所示,上述研磨盘1是设置在榨汁机10的滤网4内,而榨汁机10的构造中除了研磨盘1之外,还包括一上座体2、一与上座体2呈上下结合的下座体3、一设置在上座体内的滤网4、一覆盖在上座体2上的上盖7、及一用于将蔬果由上盖入料口71推入的推料塞8;前述下座体3内的马达31上端以转轴32与位在滤网4内的研磨盘1螺固结合,因此马达31能驱使研磨盘1与滤网4急速旋转。由于前述榨汁机的构造、传动原理等皆为传统技术,于此即不予详述。
如图12所示,为了使研磨时间缩短及研磨后的果泥更为细致,可由上盖入料口71往下延伸出一轴向进料管72,进料管72底下固定一金属研磨环9,或者如图面所示在进料管72下先固接套管73,然后在套管73底下的径向凸缘731底面结合着金属研磨环9,而结合的方式如螺丝固定或图面所示研磨环9的内环设置倒钩状突片92,该突片92在套管73射出成型时被包覆在底部,使研磨环9永不脱落。
研磨环9底面的研磨齿纹91是如图面所示的斜纹、或未在图面揭示的交叉纹,其中,以交叉纹为最佳。研磨环9与前述研磨盘1的第三研磨区1c是呈上下对称又保持适当微距,当研磨盘1疾速旋转时,果肉在上研磨环9与下研磨盘1之间被研磨成果泥,而果泥在上、下研磨齿纹91、16间被研磨成极细致的泥渣,使泥渣中的汁液完全被压榨出来,且在离心作用下使渣、液分离。此实施例对于五谷杂粮的研磨效果最佳,因为果泥是纤维,五谷杂粮是淀粉,而淀粉比纤维更为细致,因此在上研磨环9与下研磨盘1的上、下研磨齿纹91、16研磨下就能研磨出淀粉。
此外,在图12中揭示出研磨盘1的第一及第二研磨区1a、1b是同高的,且此二区1a、1b又较第三研磨区1c为高,这使得第一及第二研磨区1a、1b能嵌入研磨环9的环圈内,但第三研磨区1c则与研磨环9呈上下相互对称设置,通过此例能达至最佳的研磨效果。
具体比较例本实用新型研磨盘1在设置偏心第一研磨区1a后,能使研磨盘1的面积缩小,此不但能节省研磨盘1的材料,更能缩减榨汁机的体积,此由图13所示即可获了解,图中以1∶1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研磨盘1及传统研磨盘1A的俯视构造及对比,其面积分为别A本实用新型研磨盘1的半径r=4.25cm,面积π r2=56.74cm2B传统研磨盘1A的半径r=6cm,面积π r2=113.1cm2A∶B=1∶2,由前述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研磨盘1在设置偏心第一研磨区1a后能使面积缩小,且与传统研磨盘1A的比例是1∶2,换言之,研磨盘1等于缩小了一半的面积,而且也节省了一半的材料及成本。
相对地,由于研磨盘1的面积缩小,导致榨汁机10的体积得以缩小,如图14所示,当研磨盘1由传统研磨盘1A缩小后,能使榨汁机10的整体构造(包含内部机件)比传统榨汁机10A更为缩小,同时也降低了材料及制造成本,更减少空间的使用,而且入料口71的口径无需缩小(如图15所示),所以不会有传统形式为避免增大榨汁机体积而将入料口71缩小为肾形(腰子形)后所带来的入料变缓、时间增长缺点。
以上,是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唯前述图面所示范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从事此项技艺业者能从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手段中轻易加以修饰及改变,因此举凡一切经由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衍生改变的设计,只要是在均等要旨范围内,都应涵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具有一与上方榨汁机进料管中心点位于同一中心轴线的中心点,其特征在于,研磨盘表面具有第一研磨区,位于研磨盘表面的偏心位置上,包括有用于粗研磨的锐利物;及第二研磨区,位于围绕在上述第一研磨区外围的研磨盘表面,包括有用于细研磨的小尖齿;其中,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面积小于上述第二研磨区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二研磨区的中心点位于第一研磨区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一或多片切刀,且切刀之间具有一间距,切刀的体积大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一或多个切刀的切削面与其他切刀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多个尖锐状的大棘齿,大棘齿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大棘齿为棘齿排,其中一或多个棘齿排的切削方向与其他棘齿排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在榨汁机的进料管底下固定有一与研磨盘呈上下对称且保持一间距的研磨环。
8.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具有一与上方榨汁机进料管中心点位于同一中心轴线的中心点,其特征在于,研磨盘表面具有第一研磨区,位于研磨盘表面的偏心位置上,包括用于粗研磨的锐利物;第二研磨区,位于围绕在上述第一研磨区外围的研磨盘表面,包括有用于细研磨的小尖齿;及第三研磨区,呈等宽环形,围绕在研磨盘上述第二研磨区外围的周边,包括有用于极细研磨的齿纹;其中,上述第一研磨区的面积小于上述第二研磨区的面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二研磨区的中心点位于第一研磨区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一或多片切刀,且切刀之间具有一间距,切刀的体积大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一或多个切刀的切削面与其他切刀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一研磨区的锐利物包括多个尖锐状的大棘齿,大棘齿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第二研磨区的小尖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大棘齿为棘齿排,其中一或多个棘齿排的切削方向与其他棘齿排的切削面方向相反。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第三研磨区表面的研磨齿纹为斜纹、交叉纹其中之一。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在榨汁机的进料管底下固定有一与研磨盘呈上下对称且保持一间距的研磨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研磨环底面的研磨齿纹为斜纹、交叉纹其中之一。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榨汁机研磨盘,其特征在于研磨盘的第一及第二研磨区高度相同,并高于第三研磨区;第一及第二研磨区嵌在研磨环的环圈内,第三研磨区与研磨环的研磨齿纹上下相互对称布置。
专利摘要一种榨汁机研磨盘,其表面具有小面积的第一研磨区、及大面积的第二研磨区,且其中心与上方榨汁机进料管中心位于同一中央轴线;前述第一研磨区偏心位于研磨盘上,并分布有切刀或大棘齿,而第二研磨区则围绕在第一研磨区的外周围,并分布有多个尖锐状的小尖齿。据此,能缩小面积以使榨汁机的体积也得以缩小,并同时能避免研磨死角产生。
文档编号A47J19/00GK2838472SQ20052011914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9日
发明者林国齐, 黄雅琪 申请人:林国齐, 黄雅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