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84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对在对食品进行加热烹调时在加热室内产生的水蒸汽等结露而水 滴渗漏至外部的情况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使用电加热器或磁控管(高频)等加热单元对食品进行加热烹调时 在加热室内会产生水蒸汽,该水蒸汽可能会结露并通过在形成加热室的侧壁的接合部分 处产生的间隙而滴落至加热烹调器主体之外。
而且,近年来也能够对加热室内供给通过对水进行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汽来进行 加热烹调的、搭载有所谓水蒸汽供给单元的加热烹调器正在广泛普及,但是,在加热室 内会成为更加容易结露的状态,水滴渗漏至主体外部的倾向很强。
于是,作为应对水滴向外部滴落的滴落对策,提出有下述结构设置形成为与 形成加热烹调器的外部轮廓的外箱的底面大致相同大小的接水盘部,承接在加热室内结 露而滴落的水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特开2007-315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接水盘部形成为与外箱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大小,所 以存在下述问题水滴不会滴落的无用的部位变多,空间大得超过需要,电子安装件等 其他部件的设置空间变得狭小等设计制造上的限制变多,进而花费多余的成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与水滴滴落的部位相对应的 位置准确地实施水滴的滴落对策而可靠地阻挡向主体外部渗漏的水滴并且能够抑制水滴 的滴落对策上的无用的空间以及部件的使用的加热烹调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具有通过多个侧壁的接合而形成 的加热室;为了对所述加热室内供给热风而设置于所述侧壁之一的热风供给部;以及设 置在接合部的下方的槽状的第一接水部,该接合部是设置有所述热风供给部的侧壁与相 邻的侧壁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部,其中,所述热风供给部构成为具备收置加热单元和送 风单元的热风壳体,所述第一接水部设置在所述热风壳体的下部。
根据本发明,虽然在加热室内产生了的水滴要从构成加热室的接合部渗漏,但 是该水滴能够由第一接水部准确地承接。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接水部能够紧凑地构成、 能够减少无用的空间和部件的使用、在设计制造上的自由度以及成本削减方面有利的加 热烹调器。


图1是剖切而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烹调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从正上方观察打开了门的状态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接水盒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排水容器等的配置结构以及水流的、用第三角投影法所示的 接水盒的图,(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左视图,(d)为主视图。
图5是用第三角投影法所示的底板的图,(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 主视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热风壳体、底板以及接水盒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热风壳体下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用于说明从接合部滴落的水流等的作用的概略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2加热室,2a后壁(侧壁),2b左侧壁(侧壁),2c右侧壁(侧壁),2d顶壁(侧 壁),&底壁(侧壁),7a波导管(电子安装件),15排水容器,16热风循环单元(热风 供给部),17热风壳体,19热风风扇(送风单元),20热风加热器(加热单元),25第一 接水部,25d第一倾斜部,2 第二倾斜部,沈第二接水部,30接合部,30a、30b第一、 第二接合部,32底板,3 孔(开口部),33控制基板(电子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对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水蒸汽产生装置的加热 烹调器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剖切而示出加热烹调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2是从正 上方观察打开了门的状态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加热烹调器具有具有在内部对食品进行加热烹调的加 热室2的矩形箱状的主体1和能够开关地覆盖加热室2的前表面开口部3的门4,该门4 设置为能够以其下部为支点在前后方向上转动。
具体而言,门4构成为在其背面侧与开口部3的周围的前框部5接合分离。另 外,例如在门4的窗框上设置有能够从前面进行操作的烹调设定用的操作部。
另外,作为食品的加热单元,能够设为公知的基于磁控管7所实现的高频加 热、基于配置在加热室2的上表面的电加热器8所实现的加热器加热以及后述的基于热风 循环单元16所实现的所谓利用热风的烘箱加热,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具备能够进行蒸汽加 热的水蒸汽产生装置9。
首先,对于水蒸汽产生装置9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在图1中对于其一部分所概略 性地表示的,在加热室2的侧壁设置有水蒸汽产生部10,通过没有图示的加热器对水进 行加热而使其蒸汽化,并且能够以通过水蒸汽供给孔11对加热室2内喷出蒸汽的方式进 行供给。
而且,构成为,在该水蒸汽产生部10上连接有用于对水蒸汽产生部10供水的没 有图示的管的一端,该管的另一端经由没有图示的泵装置连接于后述的盒式的贮水容器13(参照后述的图3)。
在主体1的下部配置有螺纹止动而固定于主体1底面的、详情后述的接水盒14(参照图幻,在该接水盒14底部的四个角部设置有呈一体形成的筒状的支脚部6 (在图 1中仅图示了 2个位置)。
通过将这些支脚部6载置于设置面,来将加热烹调器整体支撑于设置面。
贮水容器13和后述的排水容器15,被收置在该接水盒14的前方内部,如后述的 图3所示,它们在主体1下部的前方侧,以从正面观察主体1时分成左右两部分的方式, 相对于主体1前表面相互能够装卸地相邻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贮水容器13被收置在左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 设为贮水容器13被收置在接水盒14的右侧即左右相反配置结构。
加热室2通过接合多个侧壁构成。具体而言,加热室2的侧壁包括后壁&、左 侧壁2b、右侧壁北、顶壁2d和底壁&。
底壁&包括实际上占据其底面的大部分的例如由陶瓷等构成的电磁波穿透部 34 ;和支撑该电磁波穿透部34并能够收置对高频进行扩散的天线等的凹状的底板部35。 这些侧壁包括使电波反射的例如钢板等部件。
相邻的各个所述侧壁的接合部在多个位置被实施了敛缝,使得这些侧壁相互接 合。另外,侧壁的相互的接合部,也可以例如在多个位置实施点焊等焊接而相互接合。
后述的图7所示的、形成加热室2的后壁&的第一接合部30a与底壁&的第二 接合部30b接合而成的接合面M的接合部30,形成为向加热室2的外侧下方突出。
在底板部35的下侧,收置有例如传送高频的波导管7a等电子安装件,由磁控管 7生成的高频通过波导管7a被传送且穿透电磁波穿透部34并照射到加热室2内。
在加热室2的后壁&的室外侧(背部),设置有下面将详述的所述的热风循环单 元16。
S卩,如图1所示,热风循环单元16构成为,具有设置在后壁&的背面的热风 壳体17;作为送风单元的热风风扇19,其配置在该热风壳体17内,由风扇电动机18旋 转驱动;和作为加热单元的热风加热器20,其配置在该热风风扇19的外周围并形成为框 状。
后壁&至少在其上下部与顶壁2d以及底壁&相接合,通过没有图示的螺纹件将 热风壳体17的周边部固定于该后壁&,从而将热风循环单元16配设在加热室2的背部。
通过加热室2的后壁&与热风壳体17的周边部的接合,形成接合面N(参照图 7)。在后壁&,如从图2可知,形成有包括小孔组的热风的吹出口 21和吸入口 22,使 得加热室2与热风壳体17内能够通风。
执行下述的所谓热风的循环供给在热风壳体17内由热风加热器20加热了的空 气通过热风风扇19的送风作用而从吹出口 21被供给至加热室2内,然后从吸入口 22被 吸入到热风壳体17内,再次被加热、被热风化而再次被供给至加热室2内。
另外,热风壳体17通过对金属板进行钣金加工而形成,在其下端部一体地形成 有通过钣金弯曲加工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而成的第一接水部25,该第一接水部25在图1 中作为凹部2 而表示,且其为槽状、剖面为凹部形状。
该第一接水部25,如后述的图4所示,其左右两端的开放口 25a分别延伸形成至 面对第二接水部26的左右两侧接水部^a、26b的上方的位置。
第一接水部25包括从底部最高的顶部2 在左方向上朝向左侧接水部2 的 上部而下降倾斜的形状的第一倾斜部25d ;和从顶部2 在右方向上朝向右侧接水部2 的上部而下降倾斜的形状的第二倾斜部25e。
而且,第一接水部25的底面的顶部25c与主体1的左右方向中心相比稍稍位于左侧。进而,第一接水部25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长度尺寸,大于等于上述的接合 面Μ、N(参照图7)的左右宽度尺寸,另外作为凹部25b的宽度尺寸(前后方向),设为 适于承接从在接合面M、N产生的间隙渗漏并滴落的水滴的宽度尺寸。
接着,主要参照图3以及图4对接水盒14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接水盒14的 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接水盒14的、排水容器15等的配置结构以及水流 的、用第三角投影法所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左视图,(d)为主 视图。
接水盒14,能够用于后述的多种用途地一体形成,作为整体形状其呈与主体1 的外部轮廓相同的矩形的框状,且其由树脂成形。
具体而言,在接水盒14的前侧确保有能够左右相邻地收置贮水容器13和排水容 器15的收置空间。在该收置空间的例如左侧收置贮水容器13、在右侧收置排水容器15。
尤其是,贮水容器13,是通过用手拉住其拉手部13a而能够从前侧装卸的盒式 贮水容器,而且其构成为在收置状态下与没有图示的泵装置连通连接,且突出设置有以 能够将贮水容器13收置在预定位置的方式沿着贮水容器13的外形形状的肋状部27。
在所述收置空间的右侧,例如上表面开放的矩形有底容器状的排水容器15能够 从前侧装卸地与接水盒14嵌合。在排水容器15的收置空间的内侧形成有肋状部M,排 水容器15通过与肋状部M抵接而被收置在预定位置,并且虽没有图示、但例如在接水盒 14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防止位置偏离的能够卡合的构造。
另外,在贮水容器13和排水容器15处于收置状态时,它们的前表面相互成为大致一个平面。
进而,在形成接水盒14的外部轮廓的框状的四周壁部,一体地形成有剖面凹状 (图中用凹部26表示)的第二接水部沈,该第二接水部沈在除去该四周壁部的前侧部的 -状的四周壁上表面构成槽状部。
在接水盒14的前侧部,设置有槽状(图中表示为凹部27b)的第三接水部27,该 第三接水部27位于主体1的前方下部,在贮水容器13的收置空间上部与接水盒14形成为 一体。另外,第二接水部沈具有形成于接水盒14的左侧壁上表面的左侧接水部^a; 形成于右侧壁上表面的右侧接水部26b ;和形成于后侧壁上表面的后侧接水部26c。
而且,所述第三接水部27的一端(图示左侧端)与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接水部 26a连通。
如图4所示,在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接水部^a和右侧接水部^b,一体地形成 有从它们的凹部26e的底面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左侧突出片26f和右侧突出片26h。
左侧突出片26f和右侧突出片^h,都形成为开放部设置于前侧的剖面二状的形 状,它们的外侧的片成为更加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图4中表示为左侧突出片26f和右侧突 出片26h)。
左侧突出片^f的高度J1,以比右侧突出片的高度J2高的方式(Jl >J2)设 定(参照图4(b)、(C))。
在第三接水部27的另一端(图示右侧端)形成有面对排水容器15的上表面开放 部的开放口 27a,第三接水部27的一端如上所述与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接水部2 连通 连接。
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接水部2 与后侧接水部26c连通连接。形成于与该后侧 接水部26c连通连接的右侧接水部26b的端部的开放口沈山面对排水容器15的上表面开 放部。
另外,如图3所示,在贮水容器13的收置空间的后方,以肋状部23为一个侧壁 的剖面凹部形状的第四接水部观与接水盒14 一体地形成。
第四接水部观构成为,其一端连通连接于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接水部2 的前 后方向中心的稍稍靠前方的位置(图4中表示为连通部^b),第四接水部观的另一端面 对排水容器15的上表面开放部且形成有开放口 ^a。
该第四接水部观,形成以其一端即连通部^b为最高部位、从最高部位直至最 低部位的开放口 28a下降倾斜的底面。
下面,尤其参照图4,对于第一接水部25 第四接水部观的水流进行说明。另 外,第二接水部26的左侧接水部2 的底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朝向与第四接水部观 的连通部2 下降倾斜的平缓的V字形状。此外,图4中所示的在第二接水部沈的后侧 接水部^c以及右侧接水部^b中流动的水,在箭头H以及D所示的方向上下降倾斜。
箭头A表示在第一接水部25的第一倾斜部25d中流动的水滴等的水流,箭头B 表示在该第一接水部25的第二倾斜部2 中流动的水流。箭头C表示承接由上述箭头A 所示的流动的水且朝向连通部2 流动的水流。
箭头D表示汇集了由箭头H所示的在第二接水部沈的后侧接水部26c中流动的 水和由上述箭头B所示的水这双方而成的水流。箭头E表示在第三接水部27中流动的水 流。箭头F表示在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接水部2 中朝向连通部2 流动的水流。
箭头G表示汇集了由上述箭头C和上述箭头F所示的水这双方而成的水流,成 为在箭头G的方向上底面倾斜从而水流动的结构。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5以及图6对底板32进行说明。图5是用第三角投影法所 示的底板32的图,(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主视图,图6是表示除去了后壁 &后的热风壳体17、底板32以及接水盒14的配置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底板32为封闭主体1的底部的、金属制且形成为板状的部件,其在上下方向上 位于第一接水部25与接水盒14之间,以覆盖接水盒14的第二接水部沈的上表面的方式 安装于主体1底部下侧。
在底板32上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大致矩形的凹部32b,凹部32b被设定为能够 收置于接水盒14的内部的大小(参照图6)。在该凹部32b内,收置配设有安装于主体1 的底部侧的烹调器驱动用的控制基板33等电子安装件的下部的突出部分。
在底板32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位于第二接水部沈的左右两侧接水部^a、26b 的上侧的、作为开口部的矩形状的孔32a。
左侧突出片26f和右侧突出片2 从该孔32a向上方突出(参照图6)。但是, 第一接水部25的左右两端的开放口 25a以与左侧突出片26f和右侧突出片2 相对的方式 配置,由此第一接水部25的第一倾斜部25d以及第二倾斜部2 成为实质上与第二接水 部沈的左侧接水部26a及右侧接水部26b连通连接的形态。
第一接水部25的第一倾斜部25d的左右的长度尺寸,与第一接水部25的第二 倾斜部2 相比形成得短,这两个倾斜部25d和25e以大致同样的角度向左右方向下降倾斜。
因此,从底板32的凹部3 的底面到第一倾斜部25d的高度Pl与到第二倾斜部 25e的高度P2相比要大(Pl > P2),第一倾斜部25d的下侧的空间与第二倾斜部2 的下 侧的空间相比要大,越朝向倾斜端部就变得越大(参照图6)。
另外,之所以设定为上述的左侧突出片^f的高度Jl比右侧突出片2 的高度J2 高(参照图4),是因为高度Pl大于P2。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8对在加热室2的后壁&的下方实施的本实施例的水滴 的滴落对策手段具体地进行说明。图7是图1中所示的热风壳体17下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用于说明从接合部30滴落的水流等的作用的概略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7所示,例如在水滴W附着于加热室2的后壁&的情况下,水滴W从在 形成接合面M的接合部30处产生的间隙向下方滴落,该接合面M是后壁&的第一接合 部30a与底壁&的第二接合部30b接合的接合面。另外,还考虑水滴W附着于热风壳 体17内的情况,该情况的水滴W,从在加热室2的后壁&与热风壳体17的周边部之间 的接合面N产生的间隙向下方滴落。并且,该滴落了的任何水滴W都由第一接水部25 接入其中。
其中,滴落到第一接水部25的第二倾斜部25e的水滴W,沿着凹部25b的下降 倾斜流动而从开放口 25a与设置于第二接水部沈的右侧突出片2 冲击,通过底板32的 孔3 而落下至右侧接水部^b (参照图8)。
落下至该右侧接水部26b的水,沿着凹部26e的下降倾斜流动而贮存于排水容器 15(参照图4(a)的箭头D、图8)。
另一方面,滴落到第一接水部25的第一倾斜部25d的水滴W,沿着凹部25b的 下降倾斜流动而从左侧的开放口 25a与设置于第二接水部沈的左侧突出片26f冲击而受 阻,通过底板32的孔3 而落下至左侧接水部^a。
落下至该左侧接水部2 的水,沿着凹部26e的下降倾斜流动(由图4 (a)的箭头 C表示),进而在第四接水部观中沿着凹部28c的下降倾斜流动而贮存于排出容器15 (由 图4(a)的箭头G表示)。
接下来,对于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在对收置于加热室2内的食品执行基于高频加热、加热器加热或者烘箱加热 所实现的烹调时所蒸发的水分等结露而产生了水滴的情况下,该水滴经由形成加热室2 的侧壁的接合部而渗漏,并滴落至主体1的外部下方。
尤其是,在使用蒸汽产生装置9对加热室2供给蒸汽的蒸制烹调时,会产生更为 大量的水滴。
但是,由于在水滴W滴落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具有与热风壳体17—体 地形成的凹部25b的第一接水部25,所以能够始终可靠地阻挡附着于加热室2的后壁& 以及热风壳体17内的水滴W从在接合面M以及N产生的间隙滴落。
这些水滴W经由第二接水部沈以及第四接水部观被引导至前方的排水容器15 并被贮存。
另外,能够装卸地与主体1下部的接水盒14相邻设置的贮水容器13和排水容器 15,随时被进行装卸操作。即,贮水容器13在补给蒸制烹调所需的水时被装卸,另一方面排水容器15在倒掉贮存水滴等而得到的水时等被装卸。
此时,在收置了贮水容器13和排水容器15的周围形成了第一至第四接水部25 至观,但由于它们与接水盒14 一体地形成且固定,所以能够顺畅地不溢水地实施各容器 13、15的单体的装卸操作。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产生下述这样的效果。
由于在形成接合面M的接合部30的下方配置有与热风壳体17的下部一体地形 成的槽状的第一接水部25,该接合面M是加热室2的后壁&的接合部30a与底壁&的 接合部30b接合的接合面,所以能够准确地承接从在接合面M和后壁&与热风壳体17之 间的接合面N产生的间隙渗漏而滴落的水滴W,能够紧凑地不使用无用的空间以及部件 地构成承接所滴落的水滴W的接水部。
另外,由于形成接合面M的接合部30形成为比加热室2的外底面向下方突出, 所以从接合面M以及N滴落的水滴W,沿着该向下方突出的接合部30落下,所以水滴 W不会沿着加热室2的底面侧流动,能够通过第一接水部25可靠地阻挡水滴W。
由于加热室2的后壁&的第一接合部30a和底壁&的第二接合部30b向下方突 出,所以能够容易地对这些第一接合部30a和第二接合部30b进行基于敛缝实现的接合, 作业性良好。
第一接水部25具有从底部最高的顶部25c向左方向下降倾斜的形状的第一倾 斜部25d ;和从顶部25c向相反侧的右方向下降倾斜的形状的第二倾斜部25e
因此,能够缩小第一接水部25的顶部2 与设置于最低位置的开放口 25a之间 的高度尺寸,能够抑制第一接水部25整体的大小而紧凑地设置。
由于第一接水部25的第一倾斜部25d的左右的长度尺寸,与第二倾斜部2 的左 右的长度尺寸相比形成得较短,且这两个倾斜部25d、2 以同一角度分别向左右下降倾 斜,所以从底板32的凹部32b的底面到第一倾斜部25d的高度P1,与到第二倾斜部25e 的高度P2相比要大(参照图6)。
因此,第一倾斜部25d的下侧的空间变得大于第二倾斜部2 的下侧的空间,从 而例如能够将在图6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波导管7a等的比较大的部件收置在第一倾斜部 25d的下侧。
第一接水部25,尤其成为经由左右两侧突出片沈广26h而可靠地连通连接于第 二接水部沈的形态。因此,由第一接水部25承接的水滴W被可靠地引导至第二接水部 26,并被贮存于能够装卸地被收置于接水盒14的排水容器15内,能够容易地废弃。
底板32在底板32的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接水部25与接水盒14之间。
由于在底板32的左右两侧以位于第二接水部沈的上侧的方式形成有矩形状的孔 32a,并设置有从该孔3 突出的左右两侧突出片^^、26h,所以能够阻挡从第一接水部 25滴落的水滴W,还能够使水滴W可靠地通过孔32a。
因此,即使在第一接水部25的下方配置有例如烹调器驱动用的控制基板33等电 子安装件,水滴W也不可能落到这些电子安装件上,不会由于从构成加热室2的侧壁的 接合部30渗漏的水的影响而发生故障。这从能够在加热室2的下方的广阔区域自由地配 置电子安装件这一点看,是有利的。
另外,孔3 不限于矩形状的,而也可以成为例如切口的形状的开口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 宜变形而实施。例如,虽然构成为,在加热室2的底壁&设置有电磁波穿透部34而从 下方向加热室2照射由磁控管7所产生的高频,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电磁波 穿透部设置在顶壁2d或左右侧壁沈、2c而从上方或横方向向加热室2照射高频。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后壁&与底壁&的接合部30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接 水部25,但是也可以构成为接合左右侧壁沈、北与底壁&并在其接合部的下方设置接水 部。此外,第一接水部25通过对热风壳体17的下端部实施钣金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形成 为剖面凹部形状,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热风壳体17的下部一体地(固定地) 设置有与之分立的部件的第一接水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过多个侧壁的接合而形成的加热室;为了对所述加热室内供给热风而设置于所述侧壁之一的热风供给部;以及 设置在接合部的下方的槽状的第一接水部,该接合部是设置有所述热风供给部的侧 壁与相邻的侧壁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部,其中,所述热风供给部构成为具备收置加热单元和送风单元的热风壳体, 所述第一接水部设置在所述热风壳体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接合部是所述加热室的底壁与后壁的接合部,其构成为向所述加热室外 部的下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通过敛缝而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水部与所述热风壳体一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部具有其底面从预定位置向一侧下降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和向所述 第一倾斜部的相反方向的另一侧下降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热单元而具备磁控管;所述第一接水部的第一倾斜部的长度尺寸,与所述第一接水部的第二倾斜部相比形 成得短,并且所述磁控管的波导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二接水部,该第二接水部与所述第一接水部连通连接,并使由所述第一接 水部承接的水滴向预定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经由所述第二接水部而贮存由所述第一接水部承接的水滴的排水容器,该排 水容器能够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加热室的前方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所述加热室下方并配置在所述第一接水部与所述第二接水部之间的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水滴能够从所述第一接水部向所述第二接水部移动的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接水部的下方而配设有烹调器驱动用的电子安装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与水滴滴落的部位相对应的位置准确地实施水滴的滴落对策而可靠地阻挡向主体外部渗漏的水滴并且能够抑制水滴的滴落对策上的无用的空间以及部件的使用的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在从形成加热室(2)的后壁(2a)与底壁(2e)的接合部(30)渗漏的水滴滴落的位置,配置有在热风壳体(17)的下部一体地设置的第一接水部(25)。
文档编号A47J36/00GK102018440SQ20101027925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1日
发明者太田宣章 申请人: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 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