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04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加热烹调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加热室内吹送热风而对食品进行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技术背景[0002]微波炉是通过微波对加热室内的食品进行加热烹调的设备,但有的微波炉除了 用于微波烹调的磁控管之外,还具有用于进行基于辐射热所进行的炙烤(grill)烹调的电 加热器(下面简称为加热器)或者用于烘焙(oven)烹调的热风供给装置、此外有用于蒸 制烹调的蒸汽供给装置。[0003]上述用于烘焙烹调的热风供给装置,在风扇壳体内设置风扇和加热器而构成, 通常配置在加热室的进深壁的外侧。在加热室的进深壁的中央部形成有吸入孔,在其周 围部形成有吹出孔,在风扇壳体内由加热器加热了的空气进行下述循环,即通过风扇的 送风作用,从吹出孔作为热风被送出至加热室内,接着对收置在加热室内的食品进行加 热,之后从吸入孔被吸入风扇壳体内。[0004]在烘焙烹调中,对加热室内均勻地供给热风是关系到烹调能否良好地进行的重 要事项。但是,在加热室的进深壁设置有热风的吹出孔的构成中,在对加热室内均勻地 供给热风的方面,还是有欠缺之处的,所以在专利文献1中以从加热室的进深壁到左右 两侧壁为止地包围该加热室的整体的方式形成风扇壳体,使得热风从加热室的进深壁以 及左右两侧壁的三个方向对加热室内吹出。[0005]专利文献1 特开2005-300109号公报(发明的概要)[0006]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通过形成为由风扇壳体从外侧覆盖包括加热室 的进深壁在内的左右两侧壁的整体的构成,从而构成了也从加热室的侧面供给热风的热 风通路。因此,导致和加热室的侧壁一起形成热风通路的部件、即风扇壳体变得非常大型。[0007]另外,可以预见,由于风扇壳体和加热室的组装误差,在极端的情况下,也会 发生在加热室的侧壁所形成的吹出孔并未全部都被风扇壳体覆盖的情况,这样一来,热 风可能会从没有被风扇壳体覆盖的吹口孔泄漏到加热室外部。实用新型内容[000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在 加热室的侧壁形成有热风通过的侧部风路的加热烹调器中,防止用于与加热室的侧壁一 起形成热风的通路的热风通路形成部件的大型化、而且能够在这样的热风通路形成部件 已正确定位的状态下将其安装于加热室。[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置食品 的加热室;紧贴于所述加热室的侧壁的外侧的面、通过覆盖所述侧壁的一部分而在所述 加热室的侧部形成侧部风路的覆盖部件;和通过所述侧部风路从侧方对所述加热室内供 给热风的热风供给装置,在所述覆盖部件的所述加热室侧的面形成有向从所述加热室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并且在所述加热室的所述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吹出孔,在所述加 热室的所述侧壁设置有对所述覆盖部件以使得所述凹部覆盖所述吹出孔的形成部分而形 成所述侧部风路的方式进行定位的定位部。[0010]根据上述构成的本实用新型,在加热室的侧壁形成有侧部风路,所以能够从其 侧方对加热室内供给热风,有助于均勻地对加热室内供给热风。而且,上述侧部风路, 通过将覆盖部件紧贴于加热室的侧壁的外侧的面、并由形成于覆盖部件的凹部覆盖加热 室的侧壁的形成有吹出孔的一部分而构成。[0011]因此,作为覆盖部件,只要有能够覆盖加热室的侧壁的外侧的面的一部分的程 度的大小即可,能够避免覆盖部件的大型化。另外,在侧壁设置有定位部并由该定位部 执行覆盖部件的定位,所以能够使得覆盖部件的凹部能够覆盖形成于加热室的侧壁的吹 出孔地正确地定位。


[0012]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纵剖表示其重要部分的立体 图。[0013]图2是表示覆盖板的安装过程的纵剖视图。[0014]图3是重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0015]图4是重要部分的横剖视图。[0016]图5是表示背部风路和侧部风路的连接构成的立体图。[0017]图6是表示热风的供给流路的横剖视图。[0018]图7是概略地表示加热烹调器的构成的正视图。[0019]图8是概略地表示加热烹调器的构成的纵剖侧视图。[0020]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吹出孔与覆盖板的凹部之间 的关系的剖视图。[0021]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0022]附图标记说明[0023]4内箱(加热室)7底板(底壁、壁面形成部件)[0024]8、9侧板(侧壁、壁面形成部件)17蒸汽供给装置[0025]22热风供给装置31突起部33背部风路[0026]35侧面吹出孔(吹出孔)36覆盖板(覆盖部件)[0027]36a覆盖板的下端部(离开部)37凹部[0028]38侧部风路39第一连接孔40第二连接孔(导入孔)[0029]41连接管道42接合部43定位板(定位部件)[0030]44承受部45承受片(定位部)46支撑片(突出片)[0031]47安装支脚51对合片52插入片(突出片)53受液板(受液部)55密封剂(密 封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基于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去除前侧的面的门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正视图,图8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的概略构成的纵 剖侧视图。[0033]如图7和图8这两幅图所示,加热烹调器1的本体2是通过在外箱3内配设作为 加热室的内箱4而构成的,内箱4内成为加热室5。内箱4,其前侧的面开放,该加热室 5的前侧的面由门6开闭。[0034]另外,加热烹调器1的前、后、左、右、上以及下,在从门6侧观察加热烹调器 1时,将跟前侧定为前、将相反侧定为后(进深)、将左手侧定为左、将右手侧定为右、 将上下直接定为上下,来进行说明。[0035]上述内箱4是相互接合多个壁面形成部件而构成的,其中形成底壁的是水平平 板状的底板7、形成左右两侧壁的是垂直平板状的左右侧板8、9、形成后壁的是垂直平 板状的后板10、形成上壁的是左右方向朝向上方凸起的弯曲板状的顶板11。而且,该内 箱4固定于前端部呈框缘状的外箱3的前面板12。[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1中,能够进行微波烹调、蒸制烹调以及烘焙烹 调。即,在内箱4的下部后方配设有磁控管13。另一方面,在加热室5的内底部,配设 有由陶瓷等的微波透过材料形成的分隔板14,在该分隔板14与底板7之间的空间内配设 有搅拌器(stirrer) 15。而且,由磁控管13所产生的微波,通过波导管16被供给至内箱4 内的底部,在这里,由搅拌器15对其搅拌而照射到收置于加热室5内的食品,从而对食 品进行微波烹调。[0037]另外,在内箱4的外侧设置有蒸汽供给装置17。该蒸汽供给装置17包括水箱 18、泵19和蒸汽发生器20。在蒸汽发生器20设置有加热器20a,该蒸汽发生器20的蒸 汽出口部,连通于形成在内箱4的左侧板8的多个蒸汽供给孔21。[0038]在这样的蒸汽供给装置17中,当通过泵19将水箱18内的水送至蒸汽发生器20 时,该水由加热器20a加热而成为高温蒸汽,从蒸汽供给孔21向加热室5内喷出。接 着,通过该高温蒸汽对收置在加热室5内的食品进行蒸制烹调。[0039]在该蒸制烹调期间,有时蒸汽与加热室5的内面接触而结露,该结露而成的水 滴最终贮留在形成于底板7的槽(没有图示)中。这时,在加热室5的顶面(顶板11)处 结露而成的水滴,由于顶面是弯曲的,故沿着该弯曲面向下方流淌,最终沿着侧面(侧 板8、9)流下来,所以水滴不会从顶面落下而滴落于食品之上。[0040]而且,在内箱4的后板10的背部(后部的外侧的面)设置热风供给装置22。该 热风供给装置22包括安装在后板10的后部的外侧的面的风扇壳体23、配设在该风扇 壳体23内并由马达M旋转驱动的风扇25和在风扇壳体23内以位于风扇25的外侧的方 式配设的矩形的加热器26。[0041]该热风供给装置22,当风扇25旋转驱动时,加热室5内的空气从在内箱4的后 板10的中央部分形成的多个吸入孔(吸入口)27被吸入风扇壳体23内,该吸入来的空气 由加热器26加热,从形成于后板10的上部吹出孔(吹出口)28、中部吹出孔(吹出口)29 以及下部吹出孔(吹出口)30吹出至加热室5内。[0042]接着,通过被吹出至该加热室5内的热风,对收置在加热室5内的食品进行加热 烹调(烘焙烹调)。[0043]此外,上述吸入孔27、上部吹出孔观和中部吹出孔四都形成于风扇壳体23所覆盖的部分,但是下部吹出孔30遍及后板10的横向的大致整体而形成,所以如图6所 示,一部分(左右两侧的下部吹出孔30)从风扇壳体23所覆盖的部分向外侧偏离。[0044]为了能够将热风从所有的这样遍及后板10的横向的大致整体所形成的多个下部 吹出孔30吹出至加热室5内,在后板10的下方部遍及横向的大致整体形成向加热室5内 突出的突出部31,并在该突出部31形成下部吹出孔30。[0045]突出部31,在从后板10的背面侧观察时,成为沿横向延伸的槽状的凹部31a, 通过由安装在后板10的后部外侧的面的封闭板32(参照图6)堵塞该凹部31a,从而构成 背部风路33。[0046]为了使该背部风路33连通于风扇壳体23内,在封闭板32中的由风扇壳体23覆 盖的部分,形成有多个通风孔(通风口)34。由此,在风扇壳体23内所产生的热风从通 风孔34被送至背部风路33内,接着从下部吹出孔30被吹出至加热室5内。[004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扇壳体23内所产生的热风从加热室5的侧部、例 如从左右两侧部吹出至加热室5内。下面,对于用于将热风从两侧部吹出至加热室5内 的风路构成进行说明。[0048]首先,如图7所示,在内箱4的左右的侧板(侧壁)8、9的下方部位,遍及前后 方向的大致整体形成有例如上下3列的多个侧面吹出孔(吹出口)35。相对于这些侧面 吹出孔35,在左右的侧板8、9的外侧的面,如图6所示,紧贴有作为覆盖部件的覆盖板 36。另外,该覆盖板36为金属制、例如钢板制的板。[0049]上述覆盖板36,形成为包括侧板8、9的侧面吹出孔35的形成区域在内的、能 够覆盖侧面吹出孔35的形成区域的前后以及上下的所需范围的程度的大小。在该覆盖板 36的内箱4侧的面,鼓出形成有向从内箱4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部37。[0050]该凹部37,覆盖侧板8、9的一部分、即侧面吹出孔35的形成区域,由此如图6 所示,在其与侧板8、9之间形成侧部风路38。此时,凹部37的下端,如图1所示,以 与最下方的列的侧面吹出孔35的下端大致一致的方式设定。这里,所谓凹部37的下端 是指下侧的内面的最下位置部分。[0051]另外,凹部37的上下的两内面是下降倾斜的。[0052]为了将在风扇壳体23内所生成的热风供给至侧部风路38内,如图5以及图6所 示,在构成上述的背部风路33的后板10的突起部31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第一连接孔(导 出孔)39。[0053]另外,在侧板8、9中的被覆盖板36的凹部37所覆盖的部位的后端部,形成有 第二连接孔(导入孔)40。而且,在内箱4的左进深侧以及右进深侧的角部的下部,设置 有位于加热室5内的连接管道41,背部风路33和侧部风路38经由第一连接孔39和第二 连接孔40通过该连接管道41而连通。[0054]另外,第一连接孔39以及第二连接孔40的直径比侧面吹出孔35的直径大。[0055]通过上述构成,在风扇壳体23内生成并从通风孔34被供给至背部风路33内的 热风,进一步经由第一连接孔39、连接管道41以及第二连接孔40被供给至侧部风路38 内,从侧面吹出孔35被吹出至加热室5内。[0056]这里,覆盖板36的凹部37的后端部呈半圆形,侧板8、9的第二连接孔40,如 图3所示,形成为与凹部37的后端部的半圆大致相同直径的半圆形。[0057]而且,在覆盖板36紧贴着侧板8、9时,如图4(a)所示,使得凹部37的后端部 的半圆形内边缘与第二连接孔40的后半部的半圆形内边缘一致。由此,尽可能降低了热 风从第二连接孔40流入侧部风路38内时的损失。[0058]S卩,如果凹部37的后端部的半圆形内边缘与第二连接孔40的后半部的半圆形内 边缘不一致,如图4(b)所示,凹部37的后端部的半圆形内边缘与第二连接孔40的后半 部的半圆形内边缘相比位置向后偏离,则在凹部37的后端部内会出现袋状的空间。[0059]因此,在热风从第二连接孔40流入侧部风路38内时,在该袋状的空间中产生涡 流,这导致了压力损失,会带来从侧面吹出孔35吹出的热风量减少这样的结果。[0060]另外,相反,如图4(c)所示,如果第二连接孔40的后半部的半圆形内边缘与凹 部37的后端部的半圆形内边缘相比位置靠后,则第二连接孔40变窄,因此流向侧部风路 38的热风流入量减少,同样会带来从侧面吹出孔35吹出的热风量减少这样的结果。[0061]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凹部37的后端部的半圆形内边缘与第二连 接孔40的后半部的半圆形内边缘一致,能够消除从侧面吹出孔35吹出的热风量减少这样 的不良问题。[0062]这样,有必要将覆盖板36在下述定位状态下紧贴侧板8、9而固定,该定位状态 为,使得其凹部37覆盖侧板8、9的一部分即侧面吹出孔35的形成区域、且使得凹部37 的下端与最下列的侧面吹出孔35的下端一致且凹部37的后端部的内边缘与第二连接孔40 的后半部的内边缘一致。[0063]该覆盖板36的定位构成如下所述。S卩,构成内箱4的底板7、左右侧板8、9、 后板10以及顶板11相互通过焊接等接合为一体。[0064]其中的底板7和左右的侧板8、9,如图1至图3所示,在底板7的朝向水平方向 外侧弯折形成的凸缘7a之上,把朝向水平方向外侧弯折形成于侧板8、9下端的凸缘8a、 9a重叠地焊接而进行接合。该底板7的左右的凸缘7a和侧板8、9的凸缘8a、9a的接合 部42,作为向覆盖板36的下方的辅助定位部而发挥作用。[0065]另外,在侧板8、9的外侧的面的预定高度位置,通过敛缝或焊接等固定有作为 原本的定位部件的定位板43。在该定位板43的下端部分,形成有用于定位覆盖板36的 上端部的承受部44。[0066]该承受部44包括与侧板8、9的凸缘8a、9a大致平行的承受片(定位部)45 ; 和从该承受片45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支撑片(突出片)46。支撑片46,以预定的间隔形 成有多个,各支撑片46的下端部朝向下方且向外方倾斜。[0067]另一方面,覆盖板36具有从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预定长度的多根L状的安装支 脚47。在各安装支脚47的下端的安装片47a形成有翻边(burring)孔48,与该翻边孔48 相对应地,在所述接合部42形成有用于穿通安装螺纹件49的通孔50。[0068]另外,在覆盖板36的上端部朝向水平方向外方弯折形成有预定宽度的对合片 51,该对合片51与定位板43的承受片45的下侧的面对合(一致),并且前端抵接于承受 片45与支撑片46的弯曲部44a的内侧。[0069]而且,在该对合片51的前端部,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突出地设置有多个插入片 (突出片)52,该插入片52具有与支撑片46的相互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尺寸的前后方向 的长度。[0070]这些插入片52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支撑片46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由此使得 能够将插入片52插入支撑片46的相互之间。[0071]接下来,对覆盖板36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将覆盖板36 以覆盖板36的上端部接近侧板8、9而下端部从侧板8、9离开的方式倾斜,接着,使其 上端部的对合片51位于定位板43的承受片45的下方。[0072]接着,将多个插入片52插入多个支撑片46的相互之间,使得插入片52从承受 片45的下侧向外方突出。此时,支撑片46的下端部的倾斜部4 成为对合片51的引导 件,使得对合片51容易进入承受片45的下方。[0073]接着,使对合片51的前端部抵接于承受片45与支撑片46之间的弯曲部Ma的 内侧,边保持着该抵接状态,边以对合片51的前端部为中心使覆盖板36朝向侧板8、9 以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0074]通过该旋转,使覆盖板36紧贴侧板8、9的外侧的面,并且使安装支脚部47的 安装片47a载置于接合部42上。由此,覆盖板36成为被夹在接合部42和定位板43的 对合片51之间的状态。[0075]在这样的状态下,覆盖板36,由于其对合片51抵接于定位板43的承受片45, 因此其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而实现了上方向的定位。[0076]由此,凹部37覆盖侧面吹出孔35且使得凹部37的下端定位于与最下列的侧面 吹出孔35的下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由于插入片52被插入2个支撑片46的相互之 间,因此覆盖板36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实现了左右方向的定位。[0077]这样一来,以凹部37的后端部的半圆状内边缘与第二连接孔40的半圆状内边缘 大致一致的方式被定位,并且包括位于最前方的侧面吹出孔35在内的所有的侧面吹出孔 35都被凹部37覆盖。[0078]为了将覆盖板36固定于接合部42,准备了受液板(受液部)53。该受液板53, 截面为L形,包括安装片53a和挡液片53b这2个片材。[0079]而且,为了以定位状态固定覆盖板36,将受液板53的安装片53a紧贴于接合部 42的下侧的面,使形成于安装片53a的多个通孔M与形成于接合部42的通孔50对合, 将包括自攻螺钉的安装螺纹件49从下方插通到通孔M、50而旋入安装片47a的翻边孔48 内。[0080]由此,覆盖板36的安装支脚47被固定于接合部42,并且受液板53以使其挡液 片53b从接合部42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接合部42。[0081]另外,覆盖板36的上部,使得对合片51与定位板43的承受片45对合且通过支 撑片46谋求了对于向外方的移动进行的止动,所以关于上部也变为固定于定位板43的状 态。[0082]在这样一来所固定的覆盖板36的下端部,安装支脚47与接合部42接触,但除 此之外的下端部从接合部42向上方离开。而且,在从该接合部42离开的下端部(离开 部)3 ,包括下端部3 在内在下端部3 的上下方向周边涂敷有密封部件、例如硅系的 密封剂阳(图示用点划线表示)。[0083]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仅从后板10所处的进深方,还从侧方对加热室5 内供给热风,所以热风被均一化地供给至加热室5内的整体,能够没有不均地良好地进行烘焙烹调。[0084]这样的情况下,侧面吹出孔35遍及侧板8、9的前后方向大致整体而设置,所以 对于均勻地向加热室5内供给热风就更为有效。[0085]另外,覆盖板36通过定位板43而被定位,所以能够将覆盖板36的凹部37正确 地配置于能够覆盖侧面吹出孔35的位置。[0086]而且,在想在已定位状态下将覆盖板36紧贴侧板8、9的外侧面的情况下,只 要使得对合片51的前端抵接于承受片45与支撑片46的弯曲部44a、以对合片51的前端 为中心使其向下方旋转,则能够容易将覆盖板36以已定位状态紧贴侧板8、9,作业性优已 升。[008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位中,覆盖板36的凹部37的下端与最下列的侧面吹出 孔35的下端大致一致,所以例如在蒸制烹调期间进入到侧部风路38内的蒸汽在该侧部风 路38内结露了的情况下,该结露水从最下列的侧面吹出孔35被排出至加热室5内。[0088]因此,能够防止在侧部风路38内积存有水这样的不良情况。而且,如上所述, 也以使得凹部37的后端部内边缘与第二连接孔40的内边缘一致的方式进行了定位,所以 能够防止向侧部风路38内的热风供给量减少。[0089]另外,在覆盖板36的下端部3 设置有密封剂55,所以例如在蒸制烹调期间进 入到侧部风路38内的蒸汽在侧部风路38内结露了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结露水从在覆盖 板36与侧板8、9之间所产生的微小的间隙泄漏至内箱4外部这样的不良情况。[0090]而且,即使结露水从在覆盖板36与侧板8、9之间的间隙泄漏,泄漏出去的水由 受液板53的挡液片53b阻挡而防止其从接合部42滴落,而且,该水在下一次烘焙烹调时 受热而自然地蒸发,所以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滴落下而积存于外箱3的内底面这样的不 良情况。[0091]密封剂55,只要涂敷在从接合部42离开的覆盖板36的下端部分即可,所以与 必须在包括覆盖板36的下端部在内的所需的范围内涂敷密封剂55的情况下、覆盖板36 的下端与接合部42接触而从垂直的覆盖板36开始跨水平的接合部42进行涂敷的情况相 比,密封剂55的涂敷作业变得容易。[0092]而且,覆盖板36被夹在接合部42与对合片51之间,所以覆盖板36在向下方移 动被阻止的状态被定位。因此,在覆盖板36没有与接合部42接触的部分的情况下,为了 以定位状态将覆盖板36固定于侧板8、9,必须边用手支撑覆盖板36使得其不会向下方移 动边进行固定作业,所以作业性变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消除这样的不良情况。[0093]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且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下述那样的扩展 或变更。[0094]如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多个侧面吹出孔35中的1 个侧面吹出孔35a形成在低于其他侧面吹出孔的位置,使得凹部37的下端与该1个侧面 吹出孔35a的下端一致。[0095]另外,如图10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不同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使凹部 37的下端比侧面吹出孔35的下端靠上方,使得侧面吹出孔35的下部分由覆盖板36闭 塞。这样的话,在侧部风路38内结露而成的水更加容易从侧面吹出孔35进入内箱4内。[0096]覆盖部件不限定于覆盖板36那样的板状的部件。[0097]也可以形成1个支撑片46,形成2个插入片52,以使得插入片52位于支撑片46 的两侧的方式进行插入来构成。[0098]作为加热烹调器,也可以是只进行烘焙烹调的烹调器。即使是烘焙烹调,也存 在水滴附着于侧部风路38内的可能性,所以使得凹部37的下端与侧面吹出孔35的下端 一致,或者与侧面吹出孔35的下端相比在不闭塞该侧面吹出孔35的范围内位于上方的这 样的设置对于去除水滴是有效的。[0099]来自侧方的向加热室5内的热风供给,也可以仅从左右两侧中的一方侧进行。[0100]覆盖板36的下端也可以整体从接合部42离开。
权利要求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置食品的加热室;紧贴于所述加热室的侧壁的外侧的面,通过覆盖所述侧壁的一部分而在所述加热室 的侧部形成有侧部风路的覆盖部件;和通过所述侧部风路从侧方对所述加热室内供给热风的热风供给装置,在所述覆盖部件的所述加热室侧的面形成有向从所述加热室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 部,并且在所述加热室的所述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吹出孔,在所述加热室的所述侧壁形成有对所述覆盖部件以下述方式进行定位的定位部,该 方式为使得所述凹部覆盖所述吹出孔的形成部分而形成所述侧部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孔沿着所述侧壁的前后方向形成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的所述凹部,其下端与所述吹出孔的至少一个一致、或者与所述吹出 孔的至少一个的下端相比在不会闭塞该一个吹出孔的范围内位于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室的所述侧壁,形成有将从所述热风供给装置吹出的热风导入所述侧部 风路内的一端部的导入孔,所述覆盖部件的所述凹部的一端部内边缘的位置为,沿着所 述导入孔的内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室通过接合有多个壁面形成部件而构成,所述覆盖部件的位置为,夹在所 述壁面形成部件中的构成所述侧壁以及底壁的壁面形成部件彼此之间的接合部与所述定 位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覆盖部件的下边缘,存在从构成所述加热室的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的所述壁 面形成部件彼此之间的所述接合部向上方离开的离开部,包括所述离开部在内还在该离 开部的周边设置有密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和所述覆盖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多个突出片,另一方具有位于所述突出片 之间的突出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部设置有承受从所述风路泄漏的液体的L形的受液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加热烹调器,在加热室(内箱)的侧壁(侧板)形成有热风通过的风路,防止用于和加热室的侧壁一起形成热风通路的通路形成部件大型化、能以正确定位通路形成部件的状态将其安装于加热室。在侧板(8、9)的下方部在前后方向形成多个侧面吹出孔(35),将形成有按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37)的覆盖板(36)以凹部(37)覆盖侧面吹出孔(35)的形成部分的方式紧贴侧板(8、9)的外侧的面。覆盖板(36)的上端的对合片(51)紧贴固定于侧板(8、9)的定位板(43)的承受片(45),且使从对合片(51)断续延伸的插入片(52)插入在承受片(45)断续地弯折形成的支撑片(46)的相互间来定位覆盖板(36)。
文档编号A47J37/06GK201803380SQ201020525069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9日
发明者石川友义 申请人: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 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