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属于聚酯纤维生产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设置于增粘釜外壁夹套内的分段加热器、设置于增粘釜顶部的溶剂注入管、循环管、缓冲罐、冷凝器和液封罐,缓冲罐一端通过循环管与增粘釜连接,另一端通过蒸汽管连接到冷凝器顶部;冷凝器底部设置循回管,而循回管则分为两根支管,一根支管连接到缓冲罐底部,另一根支管连接到液封罐的底部;液封罐的上部连接到冷凝器顶部,循回管的两根支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用于控制相应管道通断。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清洗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属于聚酯纤维生产辅助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涤纶工业长丝应用液相增粘熔体直纺进行生产目前仍属比较新颖的方法,其生产过程与常规的切片纺以及普通纤维的液相增粘具有实质性差别,设备、工艺均不相同,因而没有可参考性。工业丝的液相增粘熔体直纺是通过熔体从反应釜顶部进入分配,在真空条件下,由重力自重成膜流下。其中,缩聚反应时,物料反应产生的副反应产物在真空条件下从釜内脱离,在脱离过程中,副反应产物极易在反应釜内壁等内部结构上残留,加之反应过程中,釜内始终处于高温状态,长时间运行之后,副反应产物发生质变,形成结碳,结碳的残留会对反应釜及反应釜内的物料造成很多方面的影响,换热不匀,换热性能低下;产品受热不匀,直接影响到纺丝下游涤纶丝的强度与色值,对纺丝的可纺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长期运行的增粘釜而言,常规的溶剂很难将釜内的结碳清洗干净,且清洗后溶剂的回收率很低,清洗成本较高。
[0003]有基于此,作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克服副反应产物造成的结碳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包括设置于增粘釜外壁夹套内的分段加热器、设置于增粘釜顶部的溶剂注入管、循环管、缓冲罐、冷凝器和液封罐,缓冲罐一端通过循环管与增粘釜连接,另一端通过蒸汽管连接到冷凝器顶部;冷凝器底部设置循回管,而循回管则分为两根支管,一根支管连接到缓冲罐底部,另一根支管连接到液封罐的底部;液封罐的上部连接到冷凝器顶部,循回管的两根支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连接到缓冲罐底部的支管上的为控制阀一,连接到液封罐底部的支管上的为控制阀二,控制阀一和控制阀二分别用于控制两根支管的通断。
[0007]为实现更好地使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如下:
[0008]所述的循环管为一根,形成气液同行管,气态溶剂和液态溶剂均通过该管输送。
[0009]所述的循环管为两根,分别用于输送气态溶剂和液态溶剂。
[0010]所述的循回管上设置有温度检测器,该温度监测器与分段加热器连接。
[0011]所述的缓冲罐上安装有温度检测器,该温度监测器与分段加热器连接。
[0012]所述的冷凝器为盘管式结构,其内设置有盘管式换热器。
[0013]所述的缓冲罐为气液分离器,用于将气态溶剂和液态溶剂分离。
[0014]采用上述清洗装置清洗时,先将溶剂三甘醇通过溶剂注入管添加到增粘釜内,关闭控制阀二,开启分段加热器和控制阀一,将溶剂三甘醇加热至沸点以上(290-300°C),形成三甘醇蒸汽,三甘醇蒸汽经循环管送入缓冲罐,并经蒸汽管送入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作用下,通过循回管返送回缓冲罐,当缓冲罐中液态三甘醇聚集到一定程度,缓冲罐中液压>气压时,液态三甘醇将蒸汽态三甘醇压回增粘釜中,增粘釜、缓冲罐和冷凝器形成一个循环,溶剂三甘醇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循环流动,达到对增粘釜内结碳的清洗;清洗结束后,增粘釜中温度升高(295-310°C ),关闭控制阀一,开启控制阀二,三甘醇蒸汽经由循环管、缓冲器和蒸汽管进入冷凝器转变为液态,冷凝器中的液态三甘醇经管道输送至液封罐中,留待再利用。
[0015]本实用新型增粘釜清洗装置使用一种新的清洗溶剂(三甘醇),三甘醇熔解能力强,可以彻底清洗掉釜内结构上的结碳;溶剂的循环路线采用虹吸原理,溶剂在增粘釜、循环管、缓冲罐和冷凝器之间不断进行气液转换,达到清洗增粘釜的目的;两个温度监测器均与分段加热器相连;当温度监测器出现温度降低时,说明溶剂已堆积至此位置,通过数据的反馈,控制分段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增粘釜内蒸发量减少,压力变低,从而使溶剂回流回来;在整个清洗过程当中,压力监测器显示的压力大小可作为控制清洗装置速率的关键监测点,当循环管上的温度监测器检测到管内压力较大时,即蒸汽量较大,从而清洗速率也较快,反之,则清洗速率变小。
[0016]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清洗完毕后,溶剂进入冷凝器,转换为液态进入液封罐,可有效回收90%以上的溶剂,回收所得溶剂可重复使用2-6次,降低了清洗成本;清洗后的增粘釜表面干净,传热效果和换热性能良好,可有效的改善熔体状态,为后续熔体的可纺性提供保障,降低了废丝量和不合格丝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号:1、增粘釜;2、分段加热器;3、溶剂注入管;4、压力检测器;5、循回管;51、支管一 ;52、支管二 ;6、循环管;6a、气循环管;6b、液循环管;7、缓冲罐;8、温度监测器一 ;9、蒸汽管;10、冷凝器;11、温度监测器二 ;12、控制阀一 ;13、控制阀二 ;14、液封罐。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诠释。
[0021]实施例1
[0022]本实用新型PET液相增粘釜的清洗装置,结合图1,包括设置于增粘釜I外壁夹套内的分段加热器2,设置于增粘釜I顶部的溶剂注入管3,以及循环管6、缓冲罐7、冷凝器10和液封罐14,缓冲罐7 —端通过循环管6与增粘釜I连接,另一端通过蒸汽管9连接到冷凝器10顶部;冷凝器10底部设置循回管5,而循回管5则分为包括两根支管,即支管一 51和支管二 52,支管一 51连接到缓冲罐7底部,支管二 52连接到液封罐14的底部;液封罐14的上部连接到冷凝器10顶部,支管一 51、支管二 52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一 12和控制阀二13,控制阀一 12和控制阀二 13分别用于控制支管一 51和支管二 52的通断;循环管6上设置有压力检测器4,缓冲罐7上设置有温度监测器一 8,循回管5上设置有温度监测器二 11。[0023]采用上述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进行清洗的工艺条件如下:
[0024](I)加溶剂:关闭控制阀二 13,向增粘釜I内加入溶剂三甘醇,添加量为增粘釜I体积的1-10% ;
[0025](2)清洗:开启分段加热器2,先将三甘醇加热至150-210°C脱除水分,再升温至290-310°C,形成蒸汽态溶剂,蒸汽态溶剂经由循环管6进入缓冲罐7,经由蒸汽管9进入冷凝器10转化为液态,液态溶剂经由循回管5的支管一 51重新送入缓冲罐7,当缓冲罐7内液压>气压时,液态溶剂将汽态溶剂压回增粘釜1,增粘釜1、冷凝器10和缓冲罐7形成一个循环,溶剂在三者之间进行多次气液交换,完成增粘釜I的清洗,实现增粘釜I的清洗;
[0026](3)回收:待增粘釜I中清洗干净后,关闭控制阀一 12,开启控制阀二 13,增粘釜I内温度升高,溶剂经由循环管6、缓冲罐7、蒸汽管9和冷凝器10将蒸汽态溶剂转变为液态,并最终将溶剂以液态形式留存于液封罐14中待用,当增粘釜I内溶剂完全蒸出后,关闭分段加热器2。
[0027]其中,当温度监测器一 8或温度监测器二 11检测到温度降低时,将数据反馈给分段加热器2,说明此处堆积了大量的液态溶剂,分段加热器2调整加热量,改变溶剂蒸发量;压力检测器4主要用于检测循环管6中的蒸汽量,通过压力值可反映出清洗速率:当压力值较大时,说明蒸发量大,相应的,清洗速率较快;反之,则清洗速率较慢。
[0028]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清洗完毕后,溶剂进入冷凝器10,气态溶剂转换为液态溶剂进入液封罐14,可有效回收90%以上的溶剂,回收所得溶剂可重复使用2-6次,降低了清洗成本;清洗后的增粘釜I表面干净,传热效果和换热性能良好,可有效的改善熔体状态,为后续熔体的可纺性提供保障,降低了废丝量和不合格丝量。
[0029]实施例2
[003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流程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2,循环管设置有气循环管6a和液循环管6b,压力检测器4安装于气循环管6a上,气、液两条管道分别进行蒸汽态溶剂和液态溶剂的输送,提高了输送效率。
【权利要求】
1.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增粘釜外壁夹套内的分段加热器、设置于增粘釜顶部的溶剂注入管、循环管、缓冲罐、冷凝器和液封罐,缓冲罐一端通过循环管与增粘釜连接,另一端通过蒸汽管连接到冷凝器顶部;冷凝器底部设置循回管,而循回管则分为两根支管,一根支管连接到缓冲罐底部,另一根支管连接到液封罐的底部;液封罐的上部连接到冷凝器顶部,循回管的两根支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用于控制相应管道通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管上设置有压力检测器,用于检测清洗速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罐、循回管上分别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温度监测器与分段加热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管为一根,形成气液同行管,气态溶剂和液态溶剂均通过该管输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ET液相增粘釜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管为两根,分别用于输送气态溶剂和液态溶剂。
【文档编号】B08B9/08GK203599171SQ201320681063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发明者】李建国, 杨勇, 魏建庆, 张德慧, 石教学 申请人: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