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19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倒立机,尤指一种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倒立机的习知夹持结构,是于倒立台(图未示)的背侧组设一直管11,该直管11的近底端两侧各设一抵靠件12以供使用者的后踵部抵靠,另在直管11底端两侧各固设一隔板111,两隔板111之间则组设一定位件13,该定位件13的外表面设有数连续齿纹131构成的弧形轮廓,该两隔板111间同时轴设一轴枢座17,该轴框座17的上面组设一活动杆14,该轴枢座17中轴设有一角座16及一定止件18,角座16与定止件18再相互轴框于一起,该定止件18位于轴枢点的另一端形成一弧形臂181,该弧形臂181的末端形成一朝下的卡掣部182,该卡掣部182在角座16受到活动杆14中的推杆15往复抵触时,可与定位件13的齿纹131卡抵或松脱;该推杆15的末端套设一弹簧152,其顶端设有一按压头151,该按压头151可施力今其向下位移,并抵触至角座16的横向末端,从而令角座16朝逆时针方向偏摆,而拉引定止件18,使定止件18以其中间的轴枢点为中心而朝顺时针方向偏摆,其卡掣部182则脱离定位件13的齿纹131,此时,活动杆14及轴枢座17就可朝外推开,当使用者的脚部进入后,再拉回活动杆14,即可以压靠件19压抵于使用者的脚上而固定的;而一旦解除对按压头151的施力,则该推杆15即可借助弹簧152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至原位,使定止件18的卡掣部182又卡抵于定位件13的齿纹131上,活动杆14就无法被推开;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因该按压头151是直接外露的,在倒立机倒立时,若不慎遭他人误触,活动杆14将受使用者自身的重量推顶而瞬间打开,造成使用者自倒立台上掉落而受伤;因此,该习知的夹持结构仍有不实用之处,而有待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当使用者操作倒立机于倒立状态时,可获致双重的安全保障,以避免使用者有掉落之虞。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特征在于一种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包括一纵向直管及一轴设于该直管底部的活动杆,纵向直管组设于倒立机的倒立台,直管的底端及近底端两侧各设有一踏板及一抵靠件,直管底端再设一弧形定位件,该定位件的内环面设有数连续的齿纹;该活动杆相对于两抵靠件处两侧各设有一压靠件,该活动杆中形成一容置空间,其顶端设一握柄,活动杆底部的容置空间中轴枢两定止件,第一定止件受握柄的连动机构而可往复偏摆,且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成卡掣或松脱状态;第二定止件在轴枢点的一端形成一卡掣部,另一端形成一延伸的长臂部,第二定止件在倒立机倒立时,借重力原理恒朝下偏摆,且其卡掣部卡抵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间。
该连杆机构包括一受握柄抵接的长柱体,握柄与长柱体间设有一可使握柄可往复弹性位移的弹簧,长柱体外环面另套设有一可使长柱体弹性往复位移的弹簧,长柱体的底端穿枢一成轴枢状态的角座的其中一末端穿孔,且长柱体的底端设为较大端头,该穿孔大于长柱体的外径,角座的另一末端另轴框一连杆,该连杆的另一末端再与已轴枢于活动杆底部的第一定止件轴设于一起,该连杆近第一定止件的轴枢端套设一可使连杆弹性往复位移的弹簧。
该活动杆的底部另固设一卡掣件,卡掣件的顶端形成有一勾块,其中段形成一缺槽,该缺槽下方的卡掣件本体中间位置成一贯通槽;该弧形定位件顶端则形成有一朝下的阻挡部,该卡掣件的勾块在活动杆朝外偏摆位移时,与弧形定位件的阻挡部成卡掣状态。
该纵向直管的外侧面设有数穿孔。
该握柄底端延伸一推柱,推柱与长柱体穿枢于一中介座的上下贯通的滑槽内,该推柱设有一可供一插梢穿枢的长槽孔,并固设于中介座上。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使用者操作倒立机时,有一在倒立时始终卡掣的第二安全结构,以防他人误触而解除第一安全结构时,仍可以第二安全结构维护使用者的安全,其具有双重定位功效,从而避免使用者有掉落之虞。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定止件通过其延伸的较长的臂部在倒立时,依重力原理恒向下偏摆,从而使其另一端的卡掣部恒卡抵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间,令倒立机在倒立时,活动杆同时以第一及第二定止件卡掣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间;这样即可预防握柄被误触而使第一定止件与弧形定位件成松脱状态时,仍可借第二定止件与弧形定位件间保持卡掣状态,使活动杆无法被推开,以避免使用者有掉落之虞,增加了倒立机的使用安全性。


图1是习知倒立机的脚部夹持结构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一);图2是习知倒立机的脚部夹持结构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二);图3是习知倒立机的脚部夹持结构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三);图4是习知倒立机的脚部夹持结构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四);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装外观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一);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二);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三);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四);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五);图12是本实用新型在倒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一);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二);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三)。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1直管 111隔板 12抵靠件 13定位件131齿纹 14活动杆 15推杆 151按压头152弹簧 16角座 17轴枢座 18定止件181弧形臂182卡掣部19压靠件 21直管211穿孔 22抵靠件 221凹陷部22’抵靠件221’凹陷部 23踏板 23’踏板 24封盖座241缺槽 25定位件 251齿纹 252阻挡部26隔板 26’隔板 31握把 311环凹槽312长槽孔313推柱 32弹簧 33中介座331滑槽 332插梢 34柱体 341端头342螺帽 343弹簧 35角座 351穿孔36连杆 361挡片 362弹簧 363挡片37第一定止件 41活动杆 411遮盖部412容置空间42压靠件 42’压靠件 43卡掣件 431勾块432缺槽 433贯通槽44第二定止件 441卡掣部442配重部45饰块 46底板 47盖片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倒立机的夹持结构是在一直管21的底端及近底端两侧,各设一踏板23、23’,及一抵靠件22、22’,该抵靠件22、22’各形成有一凹陷部221、221’,以供使用者的后踵部抵靠;该直管21的一侧面组设一弧形定位件25,该弧形定位件25的内环面有数连续的齿纹251,其顶端则设有一朝下的阻挡部252;弧形定位件25的两侧另各设一隔板26、26’,该隔板26、26’固定于直管21的侧面上,两隔板26、26’的顶端再另组设一封盖座24,该封盖座24将两隔板26、26’间上方及侧边的间隔予以盖合,封盖座24的中间位置形成一自水平位置延伸至垂直位置的缺槽241;该两隔板26、26’间轴设有一可偏摆位移的活动杆41,其自顶端至底端之间具有一透空的容置空间412;其近底端两侧各设一压靠件42、42’与两抵靠件22、22’相对,而两压靠件42、42’用以压抵使用者的两脚背;该活动杆41的底端设为呈扩大弧形的遮盖部411,该遮盖部411的容置空间轴设一位于下方的第一定止件37,及一位于上方的第二定止件44;其中,该第二定止件44收纳于一卡掣件43的缺槽432中;该遮盖部411的容置空间外缘及底端各以一相同弧度的弧形饰块45及一底板46予以封盖;该第一定止件37的一端可卡掣于弧形定位件25的齿纹251间,另一端与一连杆机构轴枢在一起;该连杆机构包括一设于活动杆41顶端的握柄31、一位于握柄31下面且可受握柄31抵触的长柱体34、一轴设于遮盖部411侧面的角座35、一与角座35成轴枢状态的连杆36,连杆36的另一端再与第一定止件37成轴枢状态,其中,该握柄31的底端延伸一推柱313,握柄31在推柱313的周缘朝上形成一环凹槽311以供活动杆41顶端插置其中,推柱313的外环则套设一弹簧32,推柱313上设有一轴向的长槽孔312,该长槽孔312可供一插梢332穿枢,使握柄31可在限制于长槽孔312的长度作上下位移;该握柄31的底端设有一中介座33,该中介座33设有一贯通上下两端的长滑槽331,该握柄31的推柱313及长柱体34皆插置于该长滑槽331中且相抵触,中介座33组设于活动杆41的容置空间中,相对于中介座33的活动杆41透空侧边以一长盖片47予以封盖;该长柱体34的顶端螺设有一螺帽342,其外环套设一弹簧343,弹簧34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螺帽342及中介座33的长滑槽331底缘抵紧,长柱体34的底端穿枢过角座35的横向末端的穿孔351,长柱体34的底端设为扩大的端头341,该穿孔351的孔径大于长柱体34的外径,该端头341受到弹簧343的弹力作用,乃恒朝上而抵靠于角座35的下缘;该角座35可以其位于中间的轴枢点而往复偏摆,其纵向末端与连杆36轴枢;该连杆36的外环套设一弹簧362,弹簧362的两端再各设一挡片361、363,其中,该挡片363抵触于第一定止件37的末端;该连杆36容置于卡掣件43的缺槽432下方本体所形成的贯通槽433中,挡片361抵靠于贯通槽433槽缘;该卡掣件43另形成一勾块431,该勾块431随着活动杆41朝外侧偏摆位移时,可卡抵于弧形定位件25的阻挡部252上,使活动杆41无法再朝外打开;该第二定止件44的轴枢点的一端设为一卡掣部441,另一端设为一长臂部442,该第二定止件44以其轴枢点而于卡掣件43的缺槽432限制往复位移;该直管21组设于倒立机的倒立台上,且可通过直管21上的数穿孔211作纵向位置的调整。
请继续配合图7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夹持结构,其握柄31及长柱体34各受到弹簧32及343的弹力作用,而被向上推挤,该长柱体34底端的扩大端头341则紧抵于角座35的穿孔351下缘,角座35、连杆36、第一定止件37之间则借助弹簧362的推顶而维持紧张的平衡状态,第一定止件37卡掣于弧形定位件25的齿纹251间,从而使活动杆41无法被推开;请参阅图8、9所示,施力于握柄31令其往下位移,即可使长柱体34底端的扩大端头341脱离角座35的穿孔351下缘,因该穿孔351的孔径大于长柱体34的外径,故其间具有一孔隙,连杆36因为弹簧362的推顶而往前位移,第一定止件37亦受到连杆36的推顶,而以其轴枢点为中心而作逆时针偏摆,使其脱离与弧形定位件25的齿纹251的卡掣状态,活动杆41则可如图10、13所示被推开,使用者的双脚此时可踩踏于踏板23、23’上,并位于两抵靠件22、22’与两压靠件42、42’之间,该活动杆41借助卡掣件43的勾块431随着偏摆时,会卡抵于弧形定位件25顶端的阻挡部252,使其无法再被推开;而一旦解除对握柄31的施力,各组件则借着弹力而回复至原位,该第一定止件37则又卡掣于齿纹251间;请再配合参阅图7及图14所示,欲将使用者的两脚部夹持固定时,并不须施力令握柄31朝下位移,而仅须直接将活动杆41朝内拉,因该第一定止件37为轴枢状态,且其一端受弹簧362推顶,故其可随着活动杆41被往内拉时,在受到齿纹251的阻挡时,即往逆时针方向略微偏摆而不断越过数齿纹,直至两压靠件42、42,与两抵靠件22、22’将使用者的两脚部夹掣固定,该第一定止件37则再卡掣于齿纹251间,使活动杆41无法往内或往外位移;请再配合参阅图12、15所示,倒立机倒立时,该第二定止件44因重力原理,其长臂部442自然朝下方位移,并落于卡掣件43的缺槽432槽壁上,其卡掣部441则卡掣于弧形定位件25的齿纹251间,因此所述活动杆41将同时受到第一及第二定止件37、44的卡掣作用,而无法被推开,而一旦该握柄31遭误触而使第一定止件37与弧形定位件25松脱时,该活动杆41仍可借助第二定止件44与弧形定位件25间的卡掣状态,使活动杆41不因此而被推开,以防止使用者有掉落之虞,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权利要求1.一种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包括一纵向直管及一轴设于该直管底部的活动杆,纵向直管组设于倒立机的倒立台,直管的底端及近底端两侧各设有一踏板及一抵靠件,直管底端再设一弧形定位件,该定位件的内环面设有数连续的齿纹;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杆相对于两抵靠件处两侧各设有一压靠件,该活动杆中形成一容置空间,其顶端设一握柄,活动杆底部的容置空间中轴枢两定止件,第一定止件受握柄的连动机构而可往复偏摆,且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成卡掣或松脱状态;第二定止件在轴枢点的一端形成一卡掣部,另一端形成一延伸的长臂部,第二定止件在倒立机倒立时,借重力原理恒朝下偏摆,且其卡掣部卡抵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连杆机构包括一受握柄抵接的长柱体,握柄与长柱体间设有一可使握柄可往复弹性位移的弹簧,长柱体外环面另套设有一可使长柱体弹性往复位移的弹簧,长柱体的底端穿枢一成轴枢状态的角座的其中一末端穿孔,且长柱体的底端设为较大端头,该穿孔大于长柱体的外径,角座的另一末端另轴框一连杆,该连杆的另一末端再与已轴枢于活动杆底部的第一定止件轴设于一起,该连杆近第一定止件的轴枢端套设一可使连杆弹性往复位移的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杆的底部另固设一卡掣件,卡掣件的顶端形成有一勾块,其中段形成一缺槽,该缺槽下方的卡掣件本体中间位置成一贯通槽;该弧形定位件顶端则形成有一朝下的阻挡部,该卡掣件的勾块在活动杆朝外偏摆位移时,与弧形定位件的阻挡部成卡掣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纵向直管的外侧面设有数穿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握柄底端延伸一推柱,推柱与长柱体穿枢于一中介座的上下贯通的滑槽内,该推柱设有一可供一插梢穿枢的长槽孔,并固设于中介座上。
专利摘要一种倒立机脚部夹持结构改良,其在倒立机台底端设一直管,直管底端及近底端两侧各设有一踏板及一抵靠件,踏板上方设有具连续齿纹的弧形定位件;该直管底端另轴枢活动杆,活动杆两侧、相对于两抵靠件处各设有一压靠部,活动杆底部形成一容置空间并轴框有两个定止件;第一定止件可受活动杆顶端握柄控制而偏摆,以调整其与弧形定位件间是卡掣或松脱;第二定止件通过其臂部在倒立时,依重力原理恒向下偏摆,从而使其卡掣部恒卡抵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间,当倒立机倒立时,活动杆同时以第一、第二定止件卡掣于弧形定位件的齿纹间;这样即使握柄被误触而使第一定止件松脱时,仍可借第二定止件与弧形定位件间保持卡掣状态,以避免使用者有掉落之虞。
文档编号A63B26/00GK2751787SQ20042005718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6日
发明者劳伦斯·史密斯 申请人:罗杰·提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