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阻力电动倒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19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低阻力电动倒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阻力电动倒立机。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2所示,习知的电动倒立机10,其将一呈U型的前架体101及一后架体102轴柜于两左右相对的固定片103、103’上,该两固定片103、103’间则设一转轴106,转轴106上的固设有一冂型架105,该冂型架105的横向端上的另固设一倒立台104,该倒立台104当转轴106受驱动旋转而令冂型架105偏摆时亦可同步偏摆一角度,该倒立台104背侧的另设一朝下延伸的连杆111,连杆111中则穿枢一可调整上下位置的抵靠部112,该转轴106的一端连结一齿轮108,该齿轮108受一马达107驱动,该齿轮108与马达107为求安全,平时会以一箱体予以封闭,马达107再借一电源线109与一控制器110连结,从而可以控制器110控制马达107的启闭;然而,该习知电动倒立机10在实际使用后,却有以下的缺点1、倒立台104固设于冂型架105上,转轴106与倒立台104之间由于具有一距离,而倒立台104可供使用者躺于其上,因此,当使用者仰躺于倒立台104时,该倒立台104则成为一抗力点,转轴106至倒立台104间的距离则形成一抗力臂,驱动马达107欲驱动齿轮108转动而连带促使倒立台104偏摆时,驱动马达107就需要较大的输出力,所以相对使耗电量增加。
2、转轴106基于空间的考量,其直径不会设计太大,而倒立台104为能承置使用者的身体,则须设为纵长方形,基于上种限制,该习知电动倒立机10的转轴106每转一圈,该倒立台104即同时旋转一圈,若再加上使用者的身体重量,则使得驱动马达107必须付出极大的输出力,因此消耗极多的电量,且应力皆集中于转轴106与冂型架105的结合处,该结合处极容易结构性疲劳而损坏。
是以,该习知的电动倒立机10乃有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倒立台偏摆时的阻力小,可提升扭力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可降低倒立台偏转时的阻抗力。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特征的在于一种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它包括一架体,可平稳架置在地面上;一倒立台,轴框于架体上,与后述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一驱动装置,组设于倒立台背侧;一受限制而无法转动的转轴,与转轴连结的驱动装置本身启动时自行偏摆,同时带动倒立台偏摆。
该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马达,还可包括一减速机。
该倒立台的中间位置相对于人体头部处形成一缺口。
该倒立台的侧边设有一触动开关。
该驱动装置的供电方式可采用交流或直流两种方式切换。
该倒立台的背侧组设有一蓄电池、控制盒;该驱动装置及蓄电池、控制盒彼此连结。
采用上述方案后,其改良习知倒立机的倒立台与转轴不同轴线,而产生一抗力臂及以转轴驱动倒立台偏摆时,无法有效发挥扭力的缺点;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倒立台22与两转轴34、33位于同一轴线上,使用者仰躺或俯躺于倒立台22的台面上时,所产生的抗力点亦落于该轴线上,因此本实用新型无衍生抗力臂的问题,故,倒立台偏转时阻力较小。
2、因本实用新型并非以转轴33、34转动时驱动倒立台22偏转;而是将转轴33、34予以卡掣而使其无法转动,驱动马达27及减速机271等驱动装置,可借反作用力而使自身转动,进而驱动倒立台22偏转;该驱动马达27及减速机271组设于倒立台22背侧时乃占一定程度的面积;驱动倒立台22偏转时,具较大的扭力,与习知结构相比较,则大大的提升其扭力,使操控性更佳。
3、因本实用新型的阻力低、扭力大,故其耗电量低,相对使蓄电池28一次充电量的使用时间较长。


图1是习知电动倒立机的正视图;图2是习知电动倒立机取下驱动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背侧立体外观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倒立台平置时的背侧剖面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一);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二);
图7C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三);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 电动倒立机 101 前架体 102 后架体 103 固定片103’固定片 104 倒立台 105 门型架 106 转轴107 驱动马达108 齿轮 109 电源线 110 控制器111 连杆112 抵靠部20 电动倒立机 21 架体 22 倒立台 22 倒立台23 护栏23’ 护栏 24 握持部 24’ 握持部25 控制器 27 驱动马达 271 减速机 28 蓄电池29 控制盒 291 变压器 32 轴枢座 32’ 轴枢座321 轴承座 321’轴承座 33 转轴331 插梢34 转轴341 挡止块 342 嵌槽35 触动开关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动倒立机20包括一可收折的架体21,及一轴枢于架体21上的倒立台22,及组设于倒立台22背侧的驱动装置;该倒立台22于一框架上组设一软质垫体,其中间位置至上端面间的形成一缺221,以供使用者俯躺于倒立台22时,其脸部轮廓可抵靠该缺口221边缘而使口眼鼻不会压抵于倒立台22(如图8所示),该倒立台22的侧边轴枢于架体21的两内侧,倒立台22与轴枢的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该倒立台22的其中一侧边设有一触动开关35,使倒立台22完全倒立时可令倒立台22断电而停止偏转;该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马达27、一减速机271、一蓄电池28、一控制盒29及一变压器291,且其供电方式可采用交流(AC)或直流(DC)两种方式切换;该架体21的两侧上方各设有一轴枢座32、32’,轴枢座32、32’上各设有一轴承座321、321’,该各轴承座321、321’各插置一转轴33、34于其中,各转轴33、34组装固定于倒立台22的两侧;其中,转轴34与减速机271成直角连结,减速机271的另一侧则与驱动马达27组装于一体;减速机271可驱使转轴34转动;该转轴34受到限制而无法转动时,该减速机271、驱动马达27等元件则呈自身旋转,而连带带动倒立台22偏转;其中,该驱动马达27亦可直接与转轴34连结而驱使转轴34转动;该转轴34的端面及轴承座321’内壁剖设一至数个轴向嵌槽342,各嵌槽342对应插置一挡止块341,借此,使转轴34无法转动;另转轴33穿枢过轴承座321后,另一端轴枢于倒立台22的侧边,并与倒立台22组装固定于一体;该转轴33及轴承座321上则设有数相对的穿孔而供一插梢331径向插置,使转轴33无法转动;该转轴33、34亦可设为单支而跨于倒立台22背侧;本实施例除上述结构外,在某些机种,该倒立台22的正面两侧各设有一向前凸起的护栏23、23’以限制使用者的身体无法自倒立台22两侧掉落,本实施例的以两弧形的管材为护栏,该各护栏23、23’的中间位置另设一向前凸出的管状握持部24、24’以供使用者握持;其中一屋持部上另组设一控制器25,该控制器25借一电源线26与该控制盒29连结;该控制盒29与蓄电池28、驱动马达27间亦彼此连结;其中,电源线26可隐藏于护栏23的管材中而连结至控制盒29;该控制盒29包括一电路板而使本实施例的电动倒立机20具备各种功能;该控制器25设有数功能按键(图未示)以供使用者按压,而下达指令予控制盒29,令驱动马达27动作而使倒立台22启动或关闭或作符合该功能按键的角度偏摆;该蓄电池28提供停电或在无电源供应的场地,仍可使用本实用新型。
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7A、B、C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动倒立机20在启动时,驱动马达27透过减速机271对转轴34作功,而因转轴34及33分别受到挡止块341及插梢331的卡制而无法转动,且两转轴34、33与倒立台22之间为轴枢状态,故减速机271及驱动马达27获得一反作用力,而以两转轴34、33为轴心使其自身转动,并连带驱动倒立台22,倒立台22上的其它组件及仰躺于倒立台22上的使用者也一起偏转;使用者即可随心所欲而令倒立台22如图7A、B、C所示,调整各种不同角度或平躺或倒立。
权利要求1.一种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架体,可平稳架置在地面上;一倒立台,轴框于架体上,与后述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一驱动装置,组设于倒立台背侧;一受限制而无法转动的转轴,与转轴连结的驱动装置本身启动时自行偏摆,同时带动倒立台偏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马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马达及一减速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该倒立台的中间位置相对于人体头部处形成一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该倒立台的侧边设有一触动开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的供电方式可采用交流或直流两种方式切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该倒立台的背侧组设有一蓄电池、控制盒;该驱动装置及蓄电池、控制盒彼此连结。
专利摘要一种低阻力电动倒立机,其主要用途是借电动倒立机的倒立台偏摆时的阻力小,以降低其耗电量及使其操控性更佳;其改良习知倒立机的倒立台与转轴不同轴线,而产生一抗力臂及以转轴驱动倒立台偏摆时,无法有效发挥扭力的缺点;其主要是将驱动倒立台偏摆的驱动装置组设于倒立台背侧,倒立台的两侧轴框于架体中而悬空,倒立台与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该转轴本身受限制而无法转动,而使与转轴连结的驱动装置本身自行偏摆,同时带动倒立台偏摆;借上述结构,可有效提升倒立台偏摆时的扭力输出及降低阻力,以降低耗电量,进而使其操控性更佳。
文档编号A63B26/00GK2751788SQ200420057239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7日
发明者王罗平, 罗杰·提特 申请人:王罗平, 罗杰·提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