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的健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93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的健身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适于进行阻力训练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的健身系统,特别是能够帮助使用者根据健身目的进行恰当地健身的健身系统、用于该系统中的辅助健身装置、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以及健身菜单的编排方法。
背景技术
在阻力训练中,在设定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的负荷重量时,应当考虑使用者的个体差异(即性别、年龄和骨骼等固有条件)进行设定。
过去,除了根据使用者或指导者的经验设定负荷重量之外,有时还对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1RMone repetitionmaximum)进行推断后,再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设定负荷重量。
其中,就后一种方法而言,作为推断最大上举重量的方法,已经公知的有(1)根据使用者实际能够上举的最大限度重量的配重片直接推断最大上举重量的直接推断法,(2)反复上举规定重量的配重片直至力竭为止,从此时的负荷重量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间接推断最大上举重量的间接推断法(反复上举次数推断方法)(文献《泽井史穗(1997);使用健身器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的安全且简便的负荷设定法;体力科学46,742》)。
但是,根据上述(1)的直接推断法,要实际上举所能够上举的最大限度重量的配重片,因此,对使用者造成很大的负担,存在着发生受伤的危险性非常高的问题。而根据上述(2)的间接推断法,必须将规定重量的配重片上举相当次数,因此,存在着进行推断要耗费较长时间的问题。此外,上举动作要反复进行直到力竭不能够再上举为止,因此,仍然存在着对使用者造成相当大的负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快速且高精度推断进行阻力训练时的最大上举重量,从而能够设定出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负荷重量的健身系统、用于该系统中的辅助健身装置以及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编排出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健身菜单(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等组合而成的菜单)的健身系统、用于该系统中的辅助健身装置以及健身菜单的编排方法。
本发明的第1解决方案提供一种健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向使用者提供多阶段的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安装在所述健身器械中、对使用者使用所述健身器械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计测传感器;以及与所述计测传感器相连接、提示使用者在预先设定的多阶段的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依据由所述计测传感器所计测到的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依据该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所述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本发明的第2解决方案提供一种与能够提供多阶段的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一起使用的辅助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在所述健身器械中、对使用者使用所述健身器械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计测传感器;以及与所述计测传感器相连接、提示使用者在预先设定的多阶段的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依据所述计测传感器所计测到的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所述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在上述第1和第2解决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终端装置,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的所预先设定的反映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可使所求得的所述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达到规定作功功率维持率以上的休息时间和反复次数,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本发明的第3解决方案提供一种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示使用者使用能够提供多阶段的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在预先设定的多阶段的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的步骤;以安装在所述健身器械中的计测传感器,对使用者使用所述健身器械进行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步骤;依据所计测到的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对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进行推断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4解决方案提供一种健身菜单的编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依据以上述第3解决方案的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推断出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所述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的步骤;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而预先设定的反映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可使所求得的所述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达到规定作功功率维持率以上的休息时间和反复次数,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是依据计测传感器所计测到的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对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进行推断的,因而能够简便、快速且高精度推断进行阻力训练时的最大上举重量。因此,与根据使用者或指导者的经验设定负荷重量的现有方法、以及对身体造成负担的现有推断方法(直接推断方法及间接推断方法)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设定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负荷重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健身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是根据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得的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负荷重量,编排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健身菜单(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组合而成的菜单),因此,无论使用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为何,均能够以反映每个人的体力水平的形式进行安全且有效的健身。


图1是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健身系统的总体构成进行展示的概略图。
图2是对使用图1所示健身系统进行的最大上举重量(1RM)推断方法的步骤进行展示的流程图。
图3是对图2所示最大上举重量推断方法的原理进行展示的概念图。
图4是用来对以图2所示推断方法推断出的最大上举重量、与进行各种健身时设定的负荷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附图。
图5是用来对以图2所示推断方法推断出的最大上举重量、与据此编排的健身菜单中所包括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附图。
图6是对使用图1所示健身系统进行的健身菜单编排方法的步骤进行展示的流程图。
图7是展示实验例中负荷重量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的附图。
图8是展示实验例中负荷重量与上举速度之间的关系的附图。
图9是展示实验例中上举速度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的附图。
图10是对以本发明的推断方法得到的最大上举重量(1RM)与以现有的推断方法得到的最大上举重量(1RM)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的附图。
图11是对进行中间不进行休息的健身时的作功功率(上举速度)维持率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的附图。
图12是对进行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时的作功量与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的附图。
图13是对进行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时的平均作功功率与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的附图。
图14是用来对进行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时的4个要素(作功功率、持续时间、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概念图。
图15是对进行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时的作功功率(上举速度)维持率与休息时间或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的附图。
图16是对进行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时的特定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进行展示的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结合图1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健身系统的总体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健身系统1是供使用者进行阻力训练的系统,具有能够提供多级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10、与健身器械10相连的信息终端(终端装置)30、以及与信息终端30相连的主计算机40。
其中,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10具备具有座位12和活动部13的健身单元11、以及通过连接机构14而与健身单元11的活动部13相连的负荷单元15。负荷单元15中容纳有通过钢丝绳17与连接机构14相连的多片配重片16,与预先设定的负荷重量相应片数的配重片16可与活动部13的往复移动相连动地上下移动。
在这里,负荷单元15中安装有对使用者使用健身器械10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和负荷重量、反复次数、移动总距离等进行计测的计测传感器20。计测传感器20连接到信息终端30上。
信息终端30由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具有网络功能的计算机等构成,可以输入使用者的个人数据(性别和年龄等)和健身目的等,还可以向使用者显示各种信息。
更具体地说,信息终端30这样构成,即,能够(1)提示使用者在预先设定的多级(多阶段)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2)依据计测传感器20所计测到的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1RM)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健身器械10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最佳负荷重量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此外,信息终端30还这样构成,即,能够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的而预先设定的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可使所求得的最佳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达到规定作功功率维持率以上的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进行展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计测传感器20和信息终端30构成辅助健身装置。
主计算机40由具有网络功能的个人计算机等构成,能够接收保存在信息终端30中的数据以建立每一使用者的数据库,也能够将预先保存的健身菜单向信息终端30进行发送。
下面,对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基本原理)
首先,结合图7至图16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方法(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推定)方法及健身菜单的编排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
本发明人在创造本发明的过程中,请7名参加实验人员使用胸推式器械(ノ-チラス公司制造)进行包括下述操试内容的实验。即,对于以最大上举重量L1RM为基准的约60%L1RM~95%L1RM范围内的5种负荷重量,各参加实验人员反复进行上举动作直至力竭为止。此外,对每进行一次反复(一次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
其结果,该实验例中的负荷重量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负荷重量与上举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上举速度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7、图8及图9所示。图7、图8及图9虽然是特定的一名参加实验人员的操试结果,但其它参加实验人员的操试结果的基本特性均与图7、图8及图9所示的相同。
在此,就图7所示的负荷重量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而言,现有的间接推断法(反复上举次数推断方法)是着眼于反复次数为15次以下时的负荷重量与反复次数之间所具有的极为平直的线性关系(可用回归直线公式表达的关系),将1代入这种回归直线公式的x(反复次数)来推断y(最大上举重量)的。
相对于此,本发明人所提出的推断法是着眼于图9所示的上举速度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即,由图9所示的结果可知,上举速度与反复次数二者之间具有极为平直的线性关系(可用回归直线公式表达的关系),通过将1代入这样的回归直线公式的x(反复次数)来推断y(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1RM上举速度V1RM))。
在这里,当依据所有参加实验人员的操试结果求取上举速度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回归直线公式)及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1RM上举速度V1RM)时,得到了下面的表1所示的结果。在下面的表1中,r2代表相关系数。
表1
本发明人由上面的表1得到了如下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发现,即,所推断出的1RM上举速度V1RM不同于最大上举重量,与参加实验人员的身体特点(体力、骨骼和肌肉力量等)无关而是一个大体上相同的速度(表1中约为0.19m/s)。
根据这种发现,当假定所有参加实验人员的1RM上举速度V1RM为0.19m/s,并将0.19代入从负荷重量与上举速度之间的关系求得的回归直线公式的x(上举速度)时,最大上举重量可如下面的表2所示进行推断。在下面的表2中,r2代表相关系数。
表2
若对如上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1RM)与按照现有的间接推断法(反复上举次数推断方法)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1RM)进行比较,则如下面的表3和图10所示,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表3
当通过以上方法推断出最大上举重量后,便能够由此求出与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最佳负荷重量。
但是,虽说这样求得的负荷重量是进行实际健身时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要安全且有效地进行健身只考虑这个要素是不够的。特别是,在上述实验例中进行的健身(阻力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中,如下面的表4及图11所示,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加作功功率(上举速度)会降低,而在作功功率(上举速度)达到一定值以下的状态下反复进行上举动作是非常危险的。
表4
因此,在进行例如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间歇式健身)的场合,需要注意使作功功率(発揮パヮ一)维持率始终在一定值以上,编排出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健身菜单(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组合而成的菜单)。
与此相关联,本发明人请8名参加实验人员使用胸推式器械(ノ-チラス公司制造)进行包括下述操试内容的实验。即,对于以最大上举重量L1RM为基准的85%L1RM的重量,使各参加实验人员反复进行上举动作直至力竭为止。此时,各参加实验人员以进行上举动作期间不休息、休息5秒种、休息10秒种以及休息15秒种等4种方式进行操试。此外,对每进行一次反复(一次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及作功功率进行计测。
在这里,设各参加实验人员进行操试时的总作功量为Wlim-RT、平均作功功率为Pavc、持续时间为Tlim-RT,则Pave可由Wlim-RT除以Tlim-RT求得(下式(1))。
Pave=Wlim-RT/Tlim-RT …(1)
而Wlim-RT可由Pave乘以Tlim-RT求得(下式(2))。
Wlim-RT=Pave×Tlim-RT …(2)
图12示出Wlim-RT与Tlim-RT之间的关系,图13示出Pave与Tlim- RT之间的关系。
如图12所示,进行阻力训练操试时的Wlim-RT与Tlim-RT二者成比例关系,其回归直线公式可用下式(3)表示。
Wlim-RT=a+b×Tlim-RT …(3)
在这里,将上式(3)代入上式(2),可得到下式(4)。
Pave×Tlim-RT=a+b×Tlim-RT…(4)
而且,从上式(4)可得到下式(5)。
Pave=a/Tlim-RT+b…(5)
在这里,对于阻力训练之中的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间歇式健身),若将理论上反复进行上举动作而不会达到力竭时的最大水平的平均作功功率设为Pcri-RT,则该Pcri-RT可作为上式(5)中的Tlim-RT为无限大时的Pave的值求出。在Tlim-RT为无限大的场合,a/Tlim-RT将无限趋近于0,因此,此时的Pave(P=cri-RT)为回归直线公式的斜率b(下式(6))。
Pcri-RTb…(6)
此外,在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间歇式健身)中,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最大作功功率Pmax乘以其上举时间TE的乘积,与作为回归直线公式的斜率的Pcri-RT乘以最大作功功率Pmax时的上举时间TE与休息时间TR为一对的单位时间(TE+TR)的结果相等(下式(7))。下式(7)的关系示于图14。
Pmax×TE=Pcri-RT×(TE+TR)…(7)
因此,休息时间TR可由下式(8)求得。
TR=TE×(Pmax/Pcri-RT-1)…(8)
在这里,如上所述理论上定义的休息时间TR在实际的实验例中可如下求得。
此时,作为上述实验例中的一位参加实验人员的操试结果(作功功率(上举速度)维持率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假定得到了图15(b)所示的结果。
在这种场合,首先,从图15(b)所示的作功功率(上举速度)与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求取休息时间不同的各个健身方式的回归直线公式(y=ax+b)。其次,将上举动作的反复次数(例如10次)代入如上求得的回归直线公式的x中,求取作功功率(上举速度)维持率与休息时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图15(a)所示的回归直线公式的形式表达,因此,在实际进行健身时,应予保持的所希望的作功功率(上举速度)维持率一旦确定,便能够推断出与之相应的最佳休息时间。
对于任意反复次数(例如2~20次),图15(a)所示的回归直线公式也能够同样求出。即,特定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上举速度)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能够以图16所示的关系表的形式求出。
(具体实现方法)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健身系统1,是通过由计测传感器20和信息终端30构成的辅助健身装置具体地实现符合上述基本原理的方法(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及健身菜单的编排方法)的。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健身系统1的具体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坐到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10的座位12上,对信息终端30进行操作,发出进行旨在设定与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的处理的指令。
信息终端30在接收到这一指令后,按照图2所示的步骤进行处理,推断使用者的最大上举重量。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首先读取预先设定好的1RM上举速度V1RM(步骤101)。在这里,假定预先将1RM上举速度V1RM设定为0.19m/s。
其次,读取预先设定好的N阶段的负荷重量(步骤102)。在这里,假定预先设定了小于最大上举重量的两个或三个以上的负荷重量。
之后,提示使用者在各阶段(n=1~N)的负荷重量下使用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10进行上举动作,对其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Vn进行计测(步骤103~108)。
具体地说,首先,通过信息终端30向使用者显示第n阶段的负荷重量Ln,由使用者对负荷单元15的配重片16进行设定使之为所述负荷重量Ln(步骤104)。
其次,通过信息终端30提示使用者在第n阶段的负荷重量Ln下进行上举动作,使用者进行上举动作(步骤105)。此时,使用者除了进行一次上举动作之外,也可以进行M次上举动作。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上举速度。具体地说,例如可以按照“缓慢”→“普通”→“尽可能快”的方式改变上举速度进行M次(例如3次)上举动作。
之后,对于使用者如上所述使用健身器械10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以计测传感器20进行计测,将第n阶段的负荷重量Ln下的上举速度Vn发送给信息终端30(步骤106)。此时,若在步骤105使用者进行多次(M次)上举动作,则求取各次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的平均值,将其作为第n阶段的负荷重量Ln下的上举速度Vn发送给信息终端30。
当如上所述计测到与各阶段(n=1~N)的负荷重量Ln相对应的N个上举速度Vn时,信息终端30便依据各阶段的负荷重量Ln下的上举速度Vn和预先设定的1RM上举速度(V1RM)来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L1RM(步骤109)。即,在步骤101~108结束的时刻,上举速度Vn和负荷重量Ln的N个组合便已求出,因此,利用将这些组合连接起来的回归直线公式推断出与1RM上举速度V1RM相对应的最大上举重量L1RM(参照图3)。
当如上所述求出包括1RM上举速度及最大上举重量在内的、上举速度与负荷重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与此相关联地求出作功功率(上举速度与负荷重量之积)与负荷重量之间的关系(参照图4)。
一般来说,由于按照健身目的与其相适应的作功功率及上举速度已确定,因此,利用所求得的像图4那样的关系表(上举速度、负荷重量及作功功率的关系表)可求得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最佳负荷重量。
作为典型的健身方式,列举了下面的A~D四种,它们的负荷重量和上举速度示于括号内,分别与图4所示关系表的符号为A~D的区域相对应。
A导入功率健身(50~60%L1RM,动作为缓慢)
B峰值功率健身(50~65%L1RM,快)
C强制功率(force power)健身(65~80%L1RM,快)
D最大强制功率健身(80~95%L1RM,快)
因此,只要如上所述求得像图4那样的关系表,便可依据该关系表和健身目的求得最佳负荷重量。这样求得的负荷重量通过信息终端30向使用者显示。
之后,使用者按照信息终端30显示的负荷重量设定负荷单元15的配重片16,按照规定的健身菜单进行健身。若以进行中间进行休息的健身(间歇式健身)为例,则将其健身菜单限定为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组合(参照图5)。
在这里,需要根据健身目的对这种健身菜单进行恰当的处理,但一般来说,使用者要编排这种健身菜单是困难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信息终端30编排这种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显示。
即,当使用者操作信息终端30指示其显示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健身菜单时,信息终端30便按照图6所示的步骤进行处理,编排健身菜单(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组合而成的菜单)。
如图6所示,首先,通过信息终端30读取使用者输入的健身目的(步骤201)。
其次,依据在步骤201读取的健身目的和先前求得的最大上举重量L1RM,求取与健身目的相应的上举重量(步骤202)。具体地说,例如在健身目的为“强制功率健身”的场合,求取最大上举重量L1RM乘以85%的值作为健身器械10中所设定的负荷重量。此时,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个人数据对最终求得的负荷重量的值进行增减。
之后,与在步骤201中读取的健身目的相应地求取恰当的反复次数(例如6次)(步骤203)。此时,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个人数据对最终求得的反复次数的值进行增减。
此外,在如上所述求得负荷重量及反复次数之后,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的所预先设定的关系表(反映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使所求得的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可达到规定的作功功率维持率(例如60%)以上的休息时间(步骤204)。具体地说,例如假定图16所示的关系表(负荷重量为85%L1RM的场合下的关系表)已预先设定,则可依据这种关系表求出在反复次数为6次以及作功功率维持率为60%这一条件下的休息时间为5秒。
在如上所述求得休息时间后,最终可编排出适合于使用者的健身菜单(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菜单)(步骤205)。
之后,将如上所述编排出的健身菜单通过信息终端30向使用者显示,提示使用者按照这种菜单进行健身(步骤206)。此时,也可以在使用者进行健身时通过计测传感器20对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作功功率)进行计测,当该上举速度(作功功率)达到规定值以下的时刻,向使用者发出警告。
对于使用者如上所述使用健身器械10进行健身的结果(上举速度及反复次数等)以计测传感器20进行计测,并作为输出数据保存在信息终端30内。对于如上保存的输出数据,在信息终端30或主计算机40中进行评价,除了作为使用者所固有的个人数据在下次进行健身时使用之外,还在主计算机40中做成数据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是依据计测传感器20所计测到的各阶段(n=1~N)负荷重量Ln下的上举速度Vn和预先设定的1RM上举速度V1RM对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L1RM进行推断的,因此,能够简便、快速且高精度地推断进行阻力训练时的最大上举重量。因此,与根据使用者或指导者的经验设定负荷重量的现有方法、以及、对身体造成负担的现有的推断方法(直接推断方法及间接推断方法)相比,能够高精度设定出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负荷重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健身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依据以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L1RM求得的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负荷重量,编排出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恰当的健身菜单(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组合而成的菜单),因此,无论使用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为何,均能够以反映每个人的体力水平的形式安全且有效地进行健身。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健身系统1推断最大上举重量的方法和编排健身菜单的方法,均能够通过在信息终端30中运行的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与各方法中所包括的步骤相对应的顺序而加以实现。这种程序储存在存储器、硬盘、软盘、CD-ROM和DVD等计算机可进行读取的记录介质中,经计算机的处理器将其依次读出而加以执行从而实现如上所述的功能至步骤。
权利要求
1.一种健身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
能够向使用者提供多阶段的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
安装在所述健身器械中、对使用者使用所述健身器械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计测传感器,以及,
与所述计测传感器相连接、提示使用者在预先设定的多阶段的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的终端装置;
所述终端装置,依据所述计测传感器所计测到的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所述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装置,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的而预先设定的反映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可使所求得的所述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达到规定作功功率维持率以上的休息时间和反复次数,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3.一种与能够提供多阶段的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一起使用的辅助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安装在所述健身器械中、对使用者使用所述健身器械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计测传感器;以及,
与所述计测传感器相连接、提示使用者在预先设定的多阶段的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的终端装置;
所述终端装置,依据所述计测传感器所计测到的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所述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装置,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的而预先设定的反映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可使所求得的所述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达到规定作功功率维持率以上的休息时间和反复次数,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
5.一种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提示使用者使用能够提供多阶段的运动负荷的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在预先设定的多阶段的负荷重量下进行上举动作的步骤;
以安装在所述健身器械中的计测传感器,对使用者使用所述健身器械进行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步骤;
依据所计测到的所述各阶段的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对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进行推断的步骤。
6.一种健身菜单的编排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依据以权利要求5所述的最大上举重量的推断方法推断出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所述健身器械中所设定的健身目的相应的负荷重量的步骤;
依据针对每一健身目的而预先设定的反映作功功率维持率、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的关系的关系表,求取可使所求得的所述负荷重量下的作功功率维持率达到规定作功功率维持率以上的休息时间和反复次数,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并向使用者进行显示的步骤。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帮助使用者根据健身目的恰当地进行健身的健身系统。健身系统(1)具有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10)、信息终端(30)及主计算机(40)。在配重片堆栈式健身器械(10)的负荷单元(15)中,安装有对使用者使用健身器械(10)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进行计测的计测传感器(20)。计测传感器(20)与信息终端(30)相连。信息终端(30)依据计测传感器(20)所计测到的各阶段负荷重量下的上举速度、以及、预先设定的以最大上举重量进行上举动作时的上举速度来推断最大努力下可上举的最大上举重量,并依据所推断的最大上举重量求取与健身目的相应的最佳负荷重量。此外,由信息终端(30)编排适合于使用者的由负荷重量、休息时间及反复次数构成的健身菜单。
文档编号A63B21/06GK1765436SQ20051011844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8日
发明者若吉浩二, 蓑口明 申请人:康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