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和游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69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和游戏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和游戏才几。
背景技术
弹珠游戏机是这样一种游戏机,即,在大致垂直状地配置的板材 的表面,使弹出的弹珠一边从被分散地钉入到该板材的多个钉之间下 落一边通过,并进入中奖孔。
而且,近年来,已知有这样构成的弹珠游戏机在弹珠所移动的 该板材的表面的中央部,配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装置,在此 显示静止图像或动图像,从而引起游戏者的兴趣。
另外,自动投币式游戏机(slot machine )的结构为,在与该游戏 者相对的面的中央,具有使旋转轴在水平方向一致的3个旋转筒,通 过按下起动按钮而使其旋转,然后,按下与各旋转筒对应的停止按 钮,从而依次使其停止。
如果被绘于各旋转筒的侧面的符号、图案等例如一致并停止,则 为中奖。
另外,近年来,已知有这样构成的游戏机在旋转筒的上方配置 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装置,在此显示静止图像或动图像,从而 引起游戏者的兴趣。
然而,上述弹珠游戏机构成为在配置了该显示装置的部分,弹 珠不能通过。换言之,在配置了该显示装置的部分以外的区域钉入
钉,弹珠可绕过该显示装置地移动。
因此,该显示装置使弹珠可移动的范围变窄,该弹珠的移动路径 变得单调,会产生影响游戏者的兴趣的缺点。这一问题在使显示装置 大型化的情况下尤其明显。
换言之,在想使弹珠的移动路径复杂化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小显 示装置的画面,所以,限制了游戏者在图像显示方面的兴趣的提高, 在想使显示装置的画面大型化的情况下,不得不使弹珠的移动路径单 调,所以,会产生限制了游戏者在弹珠的移动跟踪方面的兴趣提高的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本申请实现的一个优点在 于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游戏者的兴趣的弹珠游戏机。另外,作为另一 用途,提供对该游戏机适当的显示装置。
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的代表性的内容,可以筒单地概括为如下。
技术方案(1 )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其特征在于在中间间隔液晶而相对 配置的基板中的 一方的基板的液晶 一侧的面上具有像素电极和对置电 极的双方,该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有孔。
技术方案(2)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其特征在于在相对配置的基板的显 示区域有孔,具有形成于任一方的基板上的支柱作为间隔部件。 技术方案(3)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以技术方案(2)的结构为前提,其特 征在于上述间隔部件配置得在形成了孔的部分的周边的密度比其以 外的区域高。
技术方案(4)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以技术方案(2)的结构为前提,其特 征在于包围形成了孔的部分地形成有上述间隔部件。
技术方案(5 )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以技术方案(4)的结构为前提,其特 征在于在孔的侧壁面,覆盖间隔部件地涂覆有密封材料。 技术方案(6)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以技术方案(4)的结构为前提,其特 征在于在包围形成了孔的部分的间隔部件,在其头部与基板之间间 隔有密封材料。
技术方案(7)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例如,以技术方案(4)的结构为前提,其特 征在于包围形成了孔的部分而形成的间隔部件,是通过在形成于各 基板间的密封材料的形成区域的大致中央形成上述孔而构成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像素的 一 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A-4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5A-5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A-6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A-7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A-8G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A-9G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A-10E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1A -11E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剖面闺。 图12A-12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4A-14C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构架的结构的一实施例的 平面图。
图15A-15C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相对其显示面板和导光板
的构架的结构的 一 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6A-16D是表示关于钉相对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设置的另 一 实 施例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8A-18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9A-19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2A-22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3A-23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4A-24B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另 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另 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6A-26B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另 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7A-27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8A-28E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9A-29C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自动投币式游戏机的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31A - 31F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2A-32E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3A-33D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4A-34F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5A-35G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6A-36G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7A-37F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 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8A-38F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9A-39F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的另一实施例的 结构图。
图40A-40D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另 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41A-41E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42A-42H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43A-43C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和弹 珠游戏机的另 一 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44A-44B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5A-45F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 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和游戏机的各实施例。 另外,在以下所示的说明中,(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显示 面板的用语频繁地出现。正确地说,前者的显示装置为将后者的显示 面板作为一构成部件的概念。然而,在说明书中,即使例如称为(液 晶)显示装置,它可以仅为(液晶)显示面板,而即使称为(液晶) 显示面板,它有时也为(液晶)显示装置。这只不过是基于使用哪一 个用语更易于说明的观点所进行的划分。另外,可作为游戏机适用, 或作为显示装置适用。另外,只要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除了液晶显示 装置以外,也可以是EL显示装置等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在该图中,在该弹珠游戏机的下部具有以手柄HDL为主的操作 部;而在其上部的大部分的区域,借助于上述手柄HDL的操作,使 弹出的弹球在直立地设置于基座的多个分散存在的钉NAL之间一边
与该钉NAL碰撞一边移动、落下。
弹5朱可移动的区域例如由纵向伸长的椭圆壁BMP包围。在该区 域内,除了上述钉NAL之外,还配置有将该弹珠朝意外的方向引导 的风车WW、安装于几个重要位置的中奖孔HH等。
弹珠进入到上述中奖孔HH,从而获得多个弹珠,通过弹珠放出 部BO而存储到被安装于操作部的弹珠接收部BA。
并且,至少弹珠可移动的区域的上述基座成为液晶显示装置LQD 的显示部。弹珠游戏者可观赏被显示于该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大型图像。
另外,上述钉NAL、风车WW例如通过形成于该液晶显示装置 LQD的显示面的孔而被安装于上述基座,中奖孔HH通过形成于该钉 NAL的孔引而被导至上述基座的背面。
另外,包括弹珠可移动的区域在内,操作部的上部被玻璃门FRG 关上。这样,该弹珠在被夹于液晶显示装置LQD和玻璃门FRG之间 的上述钉NAL间移动。
图2是表示具有多个像素的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QD中的1个像素 的 一 部分的构成的 一 实施例的剖面图。
液晶显示装置LQD中的构成显示部的部分为液晶显示面板 PNL,该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中间间隔液晶LQ而相互相对配置的 透明基板SUB1和透明基板SUB2,例如,在该透明基板SUB1的液 晶侧的上面一侧,相互离开地形成有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在 像素电极PX与对置电极CT间产生电场,由该电场中的与透明基板 SUB 1的面平行的电场成分来控制液晶的光透射率。
当在另 一基板设置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时,设置作为导电 材料的钉NAL,从而容易使像素电极PX与对置电极CT短路,成品 率较低。
用绝缘材料涂覆钉NAL,由此可解决上述问题。这也为本发明的 l个内容。
另外,通过将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设置在相同基板,可以 容易地避免这样的短路,可提高成品率。这是因为,可与按SUB1与 SUB2间的距离决定的液晶间隙独立地设定像素电极PX与对置电极 CT间的距离,从而可使像素电极PX与对置电极CT间的距离比液晶 间隙大。这是在将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设置于别的基板的结 构所不能实现的构造方面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特别是从其表面到背面使上述钉NAL贯通液晶显示 面板PNL的部分优选为像素电极PX与对置电极CT间的区域,而
且,选择作为导电材料的钉NAL不接触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 的4壬^可一方的区域。
这样,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能够构成为,能可靠地避免因 上述钉NAL所导致的电连接,而且,在像素电极PX与对置电极CT 间产生的电场不受该钉N A L影响。
另外,在图2中,描述了将钉NAL直接钉入到液晶显示面板 PNL。这样也可,另夕卜,也可预先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形成孔,使钉 贯通该孔。
另外,在图3中,作为用于使上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透明基板 SUB1与透明基板SUB1之间的间隙均匀化而使液晶的层厚均匀的间 隔部件,使用所谓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作为该支柱状间隔部件SP 的形成方法,例如在透明基4反SUB2的液晶侧的上面一侧,例如形成 树脂膜,使该树脂膜留在该支柱状间隔部件SP的形成区域,而将其 它选择除去。这样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可形成在所期望的位置,并 可固定到透明基板SUB2侧地构成。当然,也可形成于透明基板 SUBl侧。
由于弹珠经常对液晶显示面板PNL侧施加冲击,所以,需要强的 耐振动冲击性,上述支柱状间隔部件SP满足该要求。
另外,在间隔部件使用所谓的球状间隔部件的情况下,上述沖击 使该间隔部件移动,产生不能维持作为间隔部件的可靠性的问题。 即,间隔部件必须使用被固定于基板的支柱状的间隔部件。
另外,如图4A所示,在将上述那样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配置在 透明基板SUB1与透明基板SUB2之间的情况下,该支柱状间隔部件 SP,在钉NAL贯通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部分,使该部分的附近的 配置密度比其它部分大地配置。
这是因为,对于贯通钉NAL的部分,通过该钉NAL施加更强的 沖击,所以,通过使其周边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的密度比其它区域 大,从而可相对局部较强的振动冲击提高可靠性。
在图4B中表示图4A的b-b线的剖面图,使钉NAL贯通的部分
作为孔部HL表示。当然,也可以是将钉NAL直接钉入到液晶显示面 板PNL的情况下。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在将上述支柱状间隔部件SP形成于上述液晶显示 面板PNL的透明基板SUB1与透明基板SUB2之间的情况下,作为另 一实施例,在钉贯通的孔HL的周边也包围该孔HL地形成有支柱状 间隔部件SP。
可以构成为下述,即,弹珠通过上述钉NAL传递到液晶显示面板 PNL的冲击,因包围使该钉NAL贯通的孔HL所形成的上述支柱状 间隔部件SP而大幅度地緩和。
另外,图5A表示平面图,图5B表示剖面图(图5A的b-b线的 剖面图),使钉NAL贯通的部分作为孔部HL表示。
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另一实施例,如图6A所示,在与 上述孔NAL的内周壁相当的部分上涂覆密封材料SEL以使得接触于 上述支柱状间隔部件SP,或者如图6B所示,涂覆密封材料SEL以使 得接触于透明基板SUB1和SUB2而不接触于上述支柱状间隔部件 SP。
该密封材料SEL选择可充分地避免液晶LQ从上述孔HL的部分 泄漏并且能够承受与贯通该孔HL的钉的摩擦的材质。
另外,图6A、图6B成为分别与图5B对应的图。
图7是在将上述密封材料SEL用于上述孔HL的周边的情况下表 示另一实施例的图,成为与图5B对应的图。
如图7A所示,在孔HL的周边,包围该孔HL地形成支柱状间隔 部件SP的情况下,仅在该支柱状间隔部件SP与至少一方的透明基板 (在图中为透明基板SUB2)之间,包围该孔地设置密封材料。
考虑到在上述支柱状间隔部件SP也可避免液晶从上述孔HL的部 分泄漏,对上述密封材料SEL形成容易实现透明基板SUB1与透明基 板SUB2的间隙的结构。当然,该密封材料SEL也具有可避免液晶的 泄漏的功能。 为此,优选的是,支柱状间隔部件SP形成于透明基板SUB1侧,
密封材料SEL形成于与透明基板SUB2之间。另外,在支柱状间隔部 件SP形成于透明基板SUB1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密封材料形成 于与透明基板SUB2之间。
在要突出上述密封材料SEL的间隙形成功能的情况下,作为另一 实施例,也可如图7B所示,构成为,在孔HL的周边包围该孔HL地 形成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以外的其他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也在与 一方的透明基板之间中间间隔该密封材料SEL。
如图8A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使钉NAL贯通的部分, 作为另一实施例,在透明基板SUB1与SUB2之间,与支柱状间隔部 件SP —起设置包围该贯通部分的圓形的密封材料SEL。
如图8B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完成后,对由上述密封材料 SEL包围的部分照射激光光或进行药品溶解,在透明基板SUB1和 SUB2上形成孔,从而能将钉贯通该孔。
另外,在透明基板SUB1和SUB2由树脂或塑料等材质构成的情 况下,也可通过机械加工容易地形成该孔。
在该情况下,也可如图8C所示,用与支柱状间隔部件SP相同的 材料按相同的形状构成之,来代替包围上述贯通部分的圆形的密封材 料,而且,与此外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都在与透明基板SUB2之间 设置密封材料SEL。在该情况下,代替包围上述贯通部分的圆形的密 封材料SEL的构件和此外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形成于透明基板 SUB1—侧,但当然也可形成于透明基板SUB2—侧,在与透明基板1 之间间隔上述密封材料。
另外,图8A所示密封材料SEL是包围钉NAL贯通的部分而形成 的。但不限于此,当然,例如,也可如图8D所示,还充填4丁NAL贯 通的部分地形成密封材料,而不是包围该部分。在形成孔的情况下, 如图8E所示,对于透明基板SUB1和SUB2及其间的密封材料SEL 都形成孔,该孔HL的周侧壁面由其材料形成。
另外,可如图8F所示,由与支柱状间隔部件SP相同的材料按相
同的形状构成之,来代替形成于上述贯通部分和其周边的密封材料
SEL,而且,其与别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都在与透明基板SUB2之 间设置密封材料SEL。在该情况下,代替形成于上述贯通部分和其周 边的密封材料SEL的支柱状间隔部件SP、其与别的支柱状间隔部件 SP形成于透明基板SUB1 —侧。但是,当然,也可形成于透明基板 SUB2—侧,在与透明基板1之间间隔上述密封材料SEL。另外,图 8G是表示形成了贯通钉的孔的情况下的图。 [实施例5]
图8所示的各液晶显示面板PNL,在完成之前,可以不形成4吏钉 NAL贯通的孔HL。该孔HL可以在液晶显示面4反PNL完成后4艮据需 要形成,或使钉NAL贯通而不形成该孔HL。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要尽可能地避免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透 明基板SUB1和SUB2产生裂紋,所以,作为该透明基板SUB1和 SUB2的材料,优选选择具有弹性的树脂或塑料。
图9A表示上述图8A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图9B表示例如 由激光光在该液晶显示面板PNL上形成孔HL并使钉NAL贯通该孔 HL的状态。另外,图9C表示图8D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图 9D表示使钉NAL直接贯通该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图。另外,图9E 表示上述图8F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图9F表示使钉NAL直接 贯通该液晶显示面才反PNL的状态。
另外,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制造中,可在其过程中将孔HL形 成于该液晶显示面板PNL,由树脂或密封材料SEL充填该孔HL,从 而获得成品。这是因为,在钉入钉NAL的情况下,只要使其贯通被 充填于该孔HL的树脂或密封材料SEL的部分即可。
在该情况下,可以如图9G所示,充填由弹性优良的树脂或海绵 等材料构成的套管SLV,来代替上述树脂或密封材料SEL。在钉入了 钉NAL的状态下,由该套管SLV包围在其周围地构成,由此,即使 在钉入该钉NAL时或在使用时弹珠碰到该钉NAL,此时的沖击向液
晶显示面板PNL的传递也可得以緩沖。 [实施例6〗
图10A是表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完成时已形成有钉NAL贯通 的孔HL的情况的图。作为其它实施例,在透明基板SUB1和SUB2 的该孔HL的周侧壁上,使形成在透明基板SUB1的液晶侧的树脂膜 RES延伸,该延伸部覆盖在上述周侧壁的一部分,而且,使形成在透 明基板SUB2的液晶侧的树脂膜RES延伸,该延伸部覆盖在上述周侧 壁的一部分。
作为上述树脂膜RES,不需要重新形成,可直接使用在形成液晶 显示面板PNL时所必要的树脂膜,例如覆盖膜、黑矩阵膜、滤色片 膜、取向膜等。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上述孔HL的周侧壁的一部分上形成緩 冲材料,所以,可尽量抑制传递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裂紋的发生。
另外,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钉NAL贯通的孔的周边,在透明 基板SUB1与SUB2之间,包围该孔地形成有例如密封材料SEL。
下面以透明基板SUB1为例说明这样的树脂膜的形成。首先,如 图10B所示,准备透明基板SUB1,如图10C所示,在该透明基板 SUB的面的必要位置形成孔HL。此后,在将各层形成于该透明基板 SUB1的液晶侧的面的阶段,例如在形成覆盖膜时,如图IOD所示, 由涂覆形成树脂膜RES。该树脂膜RES,由于其粘附性而覆盖该孔 HL地形成,但是,由于此后的加热处理,如图10E所示,在上述孔 HL的部分开设孔,而且,沿上述孔HL的周侧壁下垂地形成。
另外,图ll表示用由与图10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思想构成的结 构,附加新的工序来形成上述树脂膜RES的情况。
首先,如图IIA所示,准备透明基板SUBl,如图IIB所示,在 该透明基板SUB1的面的必要位置形成孔HL。此后,如图11C所 示,将该透明基板SUB1浸渍在流状的树脂RE内。这样,在透明基 板SUB1的表面和上述孔的周侧壁覆盖薄的树脂膜RES,如图IID所 示,对该树脂膜RES进行加热并使其干燥。透明基板SUB2也同样地
构成,此后,如图11E所示,中间间隔液晶地使透明基板SUB1与 SUB2相对配置。
在透明基板SUB1和透明基板SUB2,当然,对形成于其上的孔 HL进行定位以使得其中心轴大致一致。并且,在透明基板SUB1与 SUB2之间,包围该孔HL地例如形成有密封材料SEL。
如图12所示,作为另一实施例,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QD的观 察侧的面上,即,弹珠碰撞一侧的面上,覆盖由透光性的弹性板或弹 性片构成的弹性材料ELS。借助于弹性材料ELS,使弹珠的碰撞向液 晶显示装置LQD侧的传递得以緩冲。
并且,在弹性材料ELS与液晶显示装置LQD之间,例如,具有 分散配置的凸部PR,由此,在该弹性材料ELS与液晶显示装置LQD 之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形成这些隔离部分。这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 被施加到弹性材料ELS的沖击向液晶显示装置LQD侧的传递。为 此,上述凸部PR不一定要分散形成在其^^皮配置的面上,例如也可以 形成为格子状。
在该情况下,弹性材料ELS和上述凸部PR可以分别独立地形 成,但是,也可使其成为一体。
该弹性材料ELS可以形成在偏振片的上面,其中,该偏振片形成 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上面。但是,也可以使弹性材料ELS自身一 并具有偏振片的功能地构成。
如图13所示,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QD至少与配置于其背面的 构架FRM被模块化的情况下,作为另一实施例,在该构架FRM上也 形成有至少与在该液晶显示装置LQD中贯通钉NAL的孔一致的孔 HL
构架FRM用于对液晶显示装置LQD进行机械性的加强等,通过 在该构架FRM上预先设置孔HL,从而,可以获得钉NAL容易贯通 的效果。
液晶显示装置LQD的使钉NAL贯通的孔HL,优选的是,除了 实际使钉NAL贯通的孔HL之外,还预先形成使钉NAL贯通的预定 的孔。这是因为,使钉NAL贯通的孔HL的选择根据弹珠游戏机的规 格等不同而改变。为了对应该情况,优选的是,在构架FRM上,除 了实际使钉NAL贯通的孔HL之外,也还与4吏钉NAL贯通的预定的 孔一致地预先形成孔NAL。另外,可以比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孔 HL更多地形成构架FRM的孔HL。其原因是,在该情况下,对于钉 NAL的形成位置不同的多个规格,可以由相同的构架FRM来对应, 减少品种数量,由此提高批量生产的效率。
图14是表示上述情况的平面图。图14A是液晶显示装置LQD, 表示实际贯通钉NAL的孔HL。图14B表示与其对应地形成孔HL的 构架FRM。图14C表示除了图14B所示的孔HL之外,还与贯通钉 NAL的预定的位置一致地形成孔HL的构架FRM。
如图15A所示,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QD由液晶显示面板 PNL、配置于其背面的导光板LCB、至少配置于其背面的构架FRM 模块化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导光板LCB上也形成有钉 NAL贯通的孑LHL。其中,导光板LCB,如图15B所示,至少在其一 侧壁面上具有冷阴极线管等的光源LT,是用于向上述液晶显示面板 PNL照射来自该光源LT的光的背光源的一个构件。
作为形成于导光板LCB的孔HL,优选的是,仅形成使钉NAL 实际贯通的孔HL,而不形成此外的孔HL。这是为了在不必使钉 NAL实际贯通的像素中也适当地照射来自光源LT的光。
上述背光源,优选的是,如上所述,另外,如图15C所示,使用 在导光板LCB的至少一侧壁面上具有冷阴极射线管等的光源LT的所 谓的侧照明式(Side Light)的背光源。这是因为,如果是在液晶显示 面板PNL的背面设置光源LT的所谓的正下方式的背光源,则易于在 光源LT与钉的位置处产生干扰。
如图16A所示,构成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上具有基板,将该
基板用作贯通该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钉NAL的固定部件。在该情况 下,当然也可以使上述固定部件兼用作导光板LCB的功能。并且, 兼用作导光板LCB的功能的上述固定部件的厚度优选约大于或等于 5mm。这是为了可靠地支承钉NAL。
另外,如图16B所示,在上述固定部件的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相 对的面上形成层,使该层的硬度比该固定部件的材料更软。这是为了 同时满足钉NAL的钉入容易性和支承性。
另外,如图16C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观察侧的面上配置 透光性的基板FXB,用作在该基板FXB钉入钉NAL的固定部件。在 该情况下,不需要使钉NAL贯通液晶显示面板PNL。因此,具有可 以使用由普通结构所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P NL的效果。
另外,如图16D所示,在上述固定部件的表面形成层,使该层的 硬度比该固定部件的材料更软。这是为了同时满足钉NAL的钉入容 易性和支承性。
图17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平面 图。该液晶显示面板PNL将中间间隔液晶而相对配置的各基板 SUB1、 SUB2作为封装。
并且,在上述各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SUB1的液晶侧的面上,具 有在图中x方向延伸而在y方向并列设置的栅极信号线GL和在y方 向延伸而在x方向并列设置的漏极信号线DL,将由这些各信号线包 围的部分作为像素区。并且,由这些各像素区的集合构成显示区域 AR。
虽然未有图示,但在该像素区中,实际上至少设置有根据来自一 方一侧的栅极信号线GL的扫描信号而导通的薄膜晶体管、通过该薄 膜晶体管被供给来自一方一侧的漏极信号线DL的图像信号的像素电 极、和使在与该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电场的对置电极。
在各栅极信号线GL上,设有从其两侧分别扫描供给扫描信号的 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在各漏极信号线DL上,设有从其两侧
分别供给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另外,从控制器 CONT向这些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供给信号。
并且,在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钉贯通液晶显示面板 PNL的面的孔HL,相对栅极信号线GL或漏极信号线DL成为1个或 其以下地配置。
这样,即使在栅极信号线GL或漏极信号线DL中产生因上述孔 HL的断线,也可正常地将扫描信号和图像信号供给到除该孔HL的位 置的像素之外的其它像素。
如上述那样,通过相对栅极信号线GL或漏极信号线DL成为1 个或其以下地配置孔HL,液晶显示面才反PNL可以正常地动作。其原 因是,例如,在将2个孔配置在1个栅极信号线GL的情况下,不能 将扫描信号供给到其间的栅极信号线。
如图18A所示,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在各栅极信号线GL的两端 分别具有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在各漏极信号线DL的两端分 别具有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另一实 施例,在显示区域AR内也形成有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3和图像信号 驱动电路He3。
显示区域AR内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3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3 分别与栅极信号线GL、漏极信号线DL正交地配置,在透明基板 SUB1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为十字状。
显示区域AR内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3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3 与显示区域AR外的电路同样地,由多个MIS (金属绝缘体半导体) 晶体管构成,其半导体层例如由可在低温下形成的多晶硅(p-Si)形 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显示区域AR内,由各驱动电路包围的区域 被分割成4个,在这些各区域中,可相对栅极信号线GL或漏极信号 线DL形成1个或其以下的孔。因此,可大幅度扩大形成孔的位置的选才奪余地。
另外,由此,形成于显示区域AR内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3和 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分别形成多个,而不限于1个,从而可扩大形 成孔HL的位置的选择余地。
另外,在图18B中,进一步改变了上述图18A的构成,将图18A 所示的显示区域AR内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3分割成多个,使其被 分割的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3分别在栅极信号线GL的延伸方向任 意地错开,另外,在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3中也分割成多个,使该被 分割的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3分别在漏极信号线DL的延伸方向任 意地错开。
通过使其错开,从而消除因在形成孔HL的位置上形成信号驱动 电路所导致的问题。 [实施例12]
在图19中,在将孔HL形成在图19A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 的显示区域的情况下,如图19B所示,在该孔HL的周边将信号驱动 电路DRV形成为圆形。
该信号驱动电路DRV例如包含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和图像信号 驱动电路He,将扫描信号供给到与该孔HL交叉的栅极信号线GL, 将图像信号供给到漏极信号线DL 。
在孔HL的周边形成为圆形的上述信号驱动电路DRV,由分别形 成于其内侧面一侧和外侧面一侧的密封材料SEL或支柱状间隔部件 SP所包围。
在该情况下,当然,能够在形成于显示区域AR内的上述信号驱 动电路DRV与形成于显示区域AR外的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 He2之间的信号线上,形成1个或其以 下的新孔,即形成在其周边没有信号驱动电路的孔。
如图20所示,在如上述那样在液晶显示面才反PNL的显示区域AR 内的孑L HL的周边形成信号驱动电路DRV的情况下,仅由这些信号驱 动电路DRV将扫描信号供给到各栅极信号线GL,将图像信号供给到 各漏极信号线DL。
即,各信号驱动电路DRV分别将扫描信号和图像信号供给到与 其交叉的栅极信号线GL和漏极信号线DL。
在该情况下,由于各信号驱动电路DRV分散地配置到显示区域 AR内,所以,必须确定其驱动顺序。所以,上述各信号驱动电路 DRV由形成于显示区域AR外的棚"f及定时驱动器GTD和漏才及定时驱 动器DTD控制,实现其驱动定时。从这些各定时驱动器GTD、 DTD 送往信号驱动电路DRV的控制信号,例如,是经由在形成了栅极信 号线GL和漏极信号线DL等的透明基板SUB1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 的信号线进行供给的。
另外,形成有上述信号驱动电路DRV的位置构成为,可以使钉 NAL贯通其中心部,但是,也可以使钉贯通所选择的任意的位置,而 不使钉贯通其全部的位置。
在图21中,表示这样的结构,即,具有与图20所示的结构同样 的功能,但作为其它实施例,没有定时驱动器GTD、 DTD。
如图21所示,从控制器CONT将栅极控制信号Ga、 Gb供给到 形成于各栅极信号线GL上的各信号驱动电路DRV,该栅极控制信号 Ga供给到形成于每隔1个进行配置的漏极信号线DL上的各信号驱动 电路DRV,该控制信号Gb供给到形成于此外的漏极信号线DL上的 各信号驱动电路。
另外,从控制器CONT将漏极控制信号Da、 Db供给到形成于各 漏极信号线DL上的各信号驱动电路DRV,该漏极控制信号Da供给 到在每隔1个进行配置的漏极信号线DL上形成的各信号驱动电路 DRV,该漏极控制信号Db供给到形成于此外的漏极信号线DL上的 各信号驱动电路DRV。
即,漏极控制信号Da、 Db从与漏极信号线DL交叉的一侧供给 到显示区域AR,栅极控制信号Ga、 Gb从与栅极信号线GL交叉的一
侧供给到显示区域AR。这成为与从漏极信号线DL的延伸端供给漏 极信号、从栅极信号线GL的延伸端供给栅极信号的现有的方式完全 相反的方式。
在这样的结构中,显示区域AR内的信号驱动电路DRV依次将数 据传送到由信号线连接的下一信号驱动电路DRV。信号驱动电路 DRV,为了自身的信号驱动电路的显示用而存储最初来到的数据,下 一信号驱动电路DRV要显示的以后的数据直接供给到信号线。
这样,可将分别与定位的位置对应的信号供给到显示区域AR内 的信号驱动电路DRV。
这样,通过从与漏极信号线DL交叉的方向供给漏极控制信号, 可将适当的数据供给到显示区域AR内的所有的信号驱动电路DRV, 同样,通过从与栅极信号线GL交叉的方向供给栅极控制信号,从而 可将适当的数据供给到显示区域AR内的所有的DRV。
另外,显示区域AR内的信号驱动电路DRV,在对所有的线路分 别确定该信号驱动电路DRV的位置的情况下,将各自的栅极信号线 GL、漏极信号线DL总括为1个系统的总线,能够从上述控制器 CONT供给信号。
为此,不需要图20的实施例所示的定时驱动器GTD、 DTD,可 实现低成本化,提高成品率,减少显示区域外空间。
另外,在每隔多条线路(n条线路)设置信号驱动电路的情况下 (图21为每2条线路的情况下),可以总括为n系统的总线,分别 错开适当的时刻地从控制器CONT供给信号。在显示区域AR内的信 号驱动电路DRV为1个负责多条线路的情况下,据此实现总线的减 少。
另外,当然,本概念不限于在信号驱动电路DRV的中心设置孔 HL的情况,还包括不准备设置孔HL的信号驱动电路DRV在内,在 对其分散配置的情况下也可适用。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漏极控制信号Da和Db、栅极控制信号 Ga和Gb分别交替地输出数据。这样,即使对每n条线路配置信号驱
动电路DRV,也可适当地将数据分别供给到各信号驱动电路DRV。 当然,在显示区域AR夕卜,可以:^殳置通常的扫描信号驱动电3各V、图 像信号驱动电路He,与上述信号驱动电路DRV —起组合地供给信
如图22A所示,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AR分散地 配置DRV的情况下,作为另一实施例,各信号驱动电路DRV将信号 供给到多条信号线地分配。在该图中,例如,在1个信号驱动电路 DRV中负责2条栅极信号线GL和2条漏极信号线DL。
另外,在各信号驱动电路DRV中,对于沿图中x方向(栅极信 号线GL的延伸方向)配置的信号驱动电路组,每隔1个地从控制器 CONT将漏极控制信号Da供给到其它同样的信号驱动电路组,从该 控制器CONT将漏极控制信号Db供给到其它信号驱动电路组。供给 漏极控制信号Da、 Db的信号线与栅极信号线GL大致平行配置地形 成。
另外,在各信号驱动电路DRV中,对于沿图中y方向(漏极信 号线DL的延伸方向)配置的信号驱动电路组,每隔1个地从控制器 CONT将栅极控制信号Ga供给到其它同样的信号驱动电路组,从该 控制器CONT将控制信号Gb供给到其它信号驱动电路组。供给栅极 控制信号Ga、 Gb的信号线与漏极信号线DL大致平行配置地形成。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各信号驱动电路DRV负责m条信号线的情 况下,先从来自控制器CONT的漏极控制信号Da输入m条量的数 据,然后,从漏极控制信号Db将m条量的数据输入到别的信号驱动 电路DRV。这样,每m条量的数据地交替输出漏极控制信号Da和 Db。
另外,来自控制器CONT的栅极控制信号Ga,在m条量的扫描 完成后,根据控制信号Gb向下一信号驱动电路DRV进行m条量的 扫描,此后,根据栅极控制信号Ga再次供给m条量的扫描数据。
图22B是进一步改变了图22A的构成的图。在各信号驱动电路
DRV中,对于沿图中x方向(栅极信号线GL的延伸方向)配置的信 号驱动电路组,每隔2个地从控制器CONT将漏极控制信号Da供给 到其它同样的信号驱动电路组,从该控制器CONT将漏极控制信号 Db供给到其它余下的信号驱动电路组中的一方,从该控制器CONT 将漏极控制信号Dc供给到另一方。
另外,在各信号驱动电路DRV中,对于沿图中y方向(漏极信 号线DL的延伸方向)配置的信号驱动电路组,每隔2个地从控制器 CONT将栅极控制信号Ga供给到其它同样的信号驱动电路组,从该 控制器CONT将栅极控制信号Gb供给其它余下的信号驱动电路组中 的 一方,从该控制器CONT将栅极控制信号Gc供给到另 一方。
由此,漏极控制信号和栅极控制信号不限于其中包含的数据量等。
图23A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其中,也由在显示区域AR外与 栅极信号线GL平行配置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进行向形成于液晶显 示面板PNL的各栅极信号线GL的扫描信号的供给,也由在显示区域 AR外与该漏极信号线DL平行配置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进行向各 漏极信号线DL的图像信号的供给。
在图23A中,虽然未有图示,但是,例如,如图17所示,在栅 极信号线GL的两端形成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在漏极信号线 DL两端形成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
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向栅极信号线GL的信号供给,是通过多 条信号线在显示区域AR内的不同位置进行的;从图像信号驱动电路 He向1个漏极信号线DL的信号供给,是通过多条信号线在显示区域 AR内的不同位置进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1条栅极信号线GL或1条漏极信号线DL分别 在不同场所从4个位置供给信号,所以,在将孔HL形成于液晶显示 面板PNL的情况下,可提高其配置的自由度。
图23B是进一步改变了图23A的构成的实施例的图。在显示区域
AR与上述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之间、显示区域AR与图像信号驱动 电路He之间,形成并列设置的多个布线层,经由该布线层,从上述 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将多个位置的信号供给到各栅极信号线GL,从 上述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向各漏极信号线DL供给多个位置的信
—弓一
由此,能够向各栅极信号线GL、 DL增加场所不同的供电位置的 数量。
如图24A所示,在使用了可使钉NAL贯通的液晶显示装置LQD 的弹珠游戏机中,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大致中 央部分,设置有不贯通钉NAL的区域(孔形成禁止区域HBT)。并 且,在与该区域相当的液晶显示装置LQD中,如图24B所示,在形 成了该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信号线等的基板的面侧,形成扫描信号驱 动电路V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
在该情况下,当上述孔形成禁止区域HBT为矩形时,分别沿其各 y方向地形成有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分别沿各x方向地形成有图像 信号驱动电路He。
这些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具有可以分 别形成而不受孔HL影响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AR外也形成 扫描信号驱动电路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与显示区域AR内的上述扫 描信号驱动电路V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组合地进行显示驱动,从 而,还具有谋求冗长化的效果。
如图25所示,在图24A所示的构成中,在该液晶显示装置LQD 的大致中央部分不贯通钉NAL的区域(孔形成禁止区域HBT),是 可以进行分辨率比其它周边的区域高的显示的区域(高分辨率区域 HQT)。
在弹珠游戏机中, 一般而言,预先设定显示相应的图像和符号的
区域,游戏者主要关注该区域而进行游戏。因此,优选的是,在该区 域显示较多的信息量。
另一方面,由于其它区域的信息为1种背景,所以,该高分辨率 区域程度的信息量是不必要的。相反,重要的是降低分辨率,提高成 品率,实现低成本化。
进而,在降低了该分辨率的区域设置孔或设置钉,可以容易地抑 制该孔或钉的影响。
因此,优选的是,同时具有高分辨率区域和低分辨率区域。另 外,该高分辨率区域处于低分辨率区域中,将低分辨率区域作为背 景,实现一体感,这样则特别理想。
另外,如果在低分辨率区域中具有高分辨率区域,则可实现本构 成的效果。因此,可以是在低分辨率区域没有孔的显示装置或游戏 机。
另外,图26A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在图25所示的构成中, 将装饰部件MKB设置在该高分辨率区域和低分辨率区域的边界部。 这样,通过遮挡区域的接缝,可使游戏者不易发现分辨率的不同。该 装饰部件MKB,如图26B所示,在其下方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内配 置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通过遮挡它而进行 配置,可遮蔽该信号驱动电路的非显示区域,这样则更为理想。另 外,该装饰部件,可以为立体形状,只要是弹珠台可以使其控制弹珠 的移动,或装入球数显示灯LPM等。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高分辨率区域HQT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 LQD的大致中央。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将该高分辨率区域HQT 设置在从中央向上下或左右偏移的位置。
如图27A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独立地驱动进行高分辨率区域 HQT的部分的显示驱动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 (H)和图像信号驱动 电路He (H)、进行低分辨率区域的部分的显示驱动的扫描信号驱动
电路V1、 V2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
如上述那样,在上述高分辨率区域HQT为矩形的情况下,由分别 沿其各y方向形成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 (H)、分别沿各x方向形 成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 (H)进行该高分辨率区域HQT的驱动。
即,从控制器CONT将低分辨率用的信号供给到显示区域AR外 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来驱 动该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I、 V2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而 且,将高分辨率用的信号供给到显示区域AR内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
V (H)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 (H),来驱动该扫描信号驱动电路
V (H)和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 (H)。
另外,高分辨率区域HQT的像素的面积形成得比低分辨率区域的 像素的面积小,这样,高分辨率区域HQT的各栅极信号线GL间的节 距、各漏极信号线DL间的节距形成得比低分辨率区域小。
在图27A的情况下,在高分辨率区域HQT,分别将扫描信号驱动 电路VI、 V2设置在栅极信号线GL的两端,在漏极信号线DL的两 端分别设置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l、 He2,从控制器CONT将信号供 给到各个信号驱动电路。
然而,如图27B所示,将高分辨率区域HQT中的连接2个扫描 信号驱动电路V (H)的布线层和连接2个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 (H)的布线层形成于高分辨率区域HQT或其附近,从控制器CONT 将信号供给到这些各布线层。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控制器CONT横过低分辨率区域将信号供给 到上述各布线层的布线层(引出布线)为2条即可,可降低这些布线 层和与其交叉的其它信号线的交叉电容。
向高分辨率区域HQT的各信号驱动电路传递频率比送往栅极信号 线GL、漏极信号线DL的信号高的信号,所以,此时的交叉容量的 影响较大。所以,通过这样构成,可实现高分辨率区域HQT的各信 号驱动电路的稳定动作。
另外,因上述引出布线导致的透射率下降或非显示区域降低,所
以,可形成用眼难以发现的构成。
另外,可以将分别使高分辨率区域HQT的对应的信号驱动电路进 行连接的上述布线层的形成区域作为装饰区域。例如,是用于印刷引 导弹珠的标记等的区域。在该情况下,可完全消除对上述布线层的显
示的影响。
作为另一方法,可以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内设置划分各像素的遮 光层,将该遮光层形成为可对配置了上述布线层的区域进行遮光的形 状,作为该形状的反复图案,在低分辨率区域形成遮光层。这是因 为,由于低分辨率区域原本能把开口率做高,所以,遮光层的影响比 高分辨率区域相对较低。在该情况下,可完全排除上述布线层产生的 显示的影响。
另外,优选的是,低分辨率区域的各像素的节距为高分辨率区域 的各像素的节距的整数倍。这是因为,根据高分辨率区域用的信号,
舍去数据的一部分,即可生成低分辨率区域用的信号。因此,可简化 控制器的信号处理,进而缩减控制器的电路规模,可提高成品率和降 低成本。
图29A是表示改变了图28D的构成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分别独立 地构成覆盖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侧面和背面的构架FRM2、覆盖透明 板材TPB的侧面和背面的除配置上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区域外的 区域的构架FRM1,用固定部件接合上述构架FRM2和构架FRM1。
在该情况下的接合位置,例如,相对覆盖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侧面的构架FRM2,在覆盖透明板材TPB的构架FRM1的一部分上形成 对置部,例如由螺钉等的固定部件FX接合该对置部。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液晶显示面板PNL与透明板材 TPB的组装的容易化,另外,可以用相同的液晶显示面板PNL来对 应各种透明板材TPB。
另外,弹珠对透明板材TPB的沖击,经由上述固定部件FX传递 到液晶显示面板PNL,所以,可实现对液晶显示面斧反PNL的冲击的 緩和。
图29B是表示在图29A的构成中分别形成的覆盖透明板材TPB 的构架FRM1与覆盖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构架FRM2的接合部的另 一实施例的图。
在覆盖透明板材TPB的构架FRM2的覆盖液晶显示面板PNL的 侧面的部分上,至少使该构架FRM2在3个位置弯曲,形成与透明一反 材TPB的面平行的平坦面。另一方面,在覆盖液晶显示面才反PNL的 构架FRM2也将与透明板材TPB的面平行的面例如作为该构架FRM2 的延伸部而形成,使该延伸部与形成于上述透明板材TPB的构架 FRM1的上述平坦面相对,由例如螺钉等的固定部件FX接合该对置 部。
如图29C所示,在图29A所示的构成中,液晶显示面板PNL具 有形成于其背面的背光源,它们由上述构架FRM1、 FRM2覆盖。
液晶显示面板PNL将中间间隔液晶(图中未表示)而相对配置的 透明基板SUB1、 SUB2作为封装,在该透明基板SUB1的与液晶相反 侧的面上覆盖偏振膜ORI,在该透明基板SUB2的与液晶相反侧的面 上覆盖偏振膜ORI。另外,背光源构成为,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PNL 大致相同大小的导光板LCB、在该导光板LCB的至少1个侧壁面沿 该侧壁面的纵向延伸的例如线状的光源LT。
另外,当然,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诸如EL的自发光 型的显示装置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自动投币式游戏机的一实施例的正面图。
自动投币式游戏机,在其中央部分,分别沿水平方向具有同轴的
旋转轴地配置3个旋转筒TDM。为此,游戏者在各旋转筒TDM仅可 看到其侧面的一部分。
游戏者按压在下部设置的启动按钮STB,各旋转筒TDM旋转、 其侧面移动,然后,按压在该启动按钮STB的附近具有的3个停止按 钮SPB,由此,使与这些停止按钮SPB对应的旋转筒TDM停止。
在该实施例中,在从配置上述各旋转筒TDM的位置到其外方的 范围内,配置液晶显示装置LQD。换言之,具有较大面积的液晶显示 装置LQD配置于自动投币式游戏机的整个面上,在该液晶显示装置 LQD的至少除周边外的区域的一部分上形成透纟见窗,从这些透视窗可 看到上述旋转筒TDM的侧面。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QD上,显示还包含图像或文字的信息等。
在该情况下,虽然游戏者在其游戏过程中一直注视各旋转筒TDM 的侧面,但是,具有在这些各旋转筒TDM的周围显示的液晶显示装 置LQD的信息也极易被观察到的效果。即,由于显示于各旋转筒 TDM和液晶显示装置LQD的信息的位置在距离上极为接近,所以, 它们可具有一体感地被观察者观察到。
图31A是表示在图30所示的自动投币式游戏机中,上述液晶显 示装置LQD和配置于其背面的旋转筒TDM的构成的另一实施例的 图。表示从该旋转筒TDM的旋转轴侧观看到的剖面图。
旋转筒TDM的侧面,通过形成于液晶显示装置LQD的透视窗看 到。但在该实施例中,该透视窗作为形成于液晶显示装置LQD面的 孔HL而构成。
图31B是表示形成于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孔HL的图。在这样的 情况下,如31C所示,液晶显示装置LQD内的液晶的封入区域成为 除上述孔HL部分之外的环状区域,由此,用于划分该环状区域的密 封材料SEL (或间隔部件)介于液晶显示面板PNL内即透明基板
SUB1与SUB2之间。在图31C的下侧的图中,液晶显示面板PNL在 其背面具有作为背光源的构成部件的一个的导光板LCB。
这样,通过在液晶显示装置LQD上作为旋转筒TDM的侧面的透 视窗而设置孔HL,可使该旋转筒TDM的旋转轴接近液晶显示装置 LQD侧,这样,具有游戏者可以在该旋转筒TDM的侧面接近地用眼 观看的效果。
如图31D所示,即使在液晶显示装置LQD设置孔HL,也可使该 孔HL的周边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像素正常地动作。使该孔HL处 于其间地设置1对相互对置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和相互对置的扫 描信号驱动电路V,从而,即使是在两端连接了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 V的栅极信号线GL和在两端连接了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的漏极信 号线DL因上述孔HL而成为断线的状态下,也可使除该孔HL的区 域外的区域的各像素正常地动作。这与设置使钉贯通弹珠游戏机的液 晶显示面板PNL的孔的情况相同。
如图31E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背面配置例如背光源,将 其配置在背光源的背面,用构架FRM使其模块化,在该情况下,在 上述构架FRM上还设置其中心轴与形成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孔 HL—致的孔HL。
另外,如图31F所示,在图31E的构成中,由透明构件TRP封闭 构架FRM的孔HL地构成。
图32A是表示可观看到上述旋转筒TDM的侧面的液晶显示装置 LQD的部分的另一实施例的图。该部分构成液晶显示装置LQD的一 部分,而且,该部分构成为具有高透射率的区域(高透射率区域 HTPT)。
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LQD,如上述实施例那样,不需要设置 孑LHL,所以,可提高液晶显示装置LQD自身的可靠性。
图32B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LQD自身或装入其中的液晶显 示面板PNL的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剖面图,与作为背光源的 一构成
部件的导光板LCB —起表示。
液晶显示面板PNL将中间间隔液晶而相对配置的透明基才反 SUB1、 SUB2作为封装。并且,在该透明基板SUB2的游戏者侧的面 上形成有偏振片ORIl,在液晶侧的面上形成有滤色片CF,在透明基 板SUB1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有包含信号线等的电子电路。
并且,在透明基板SUB1的与液晶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偏振片 ORIl。但是,该偏振片ORI1的构成为,在观看上述旋转筒TDM的 区域切去该偏振片ORIl。
即,在通常的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中,通过切去一方的基+反 侧的偏振片ORI,可将该切去的区域构成为高透射率区域HTPT,在 此外的区域可进行正常的像素显示。
如图32C所示,作为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 构成的另一实施例,不仅一方的基板侧,而且在另一的基板侧的偏振 片ORI也形成中心轴一致的切口。这样,可构成与图32B的构成相比 具有约2倍的透射率的高透射率区域。
在本发明中,通过切去偏振片,能在显示装置实现局部的高透射 率区域。此时,也可将偏振片的所有层切去。然而,偏振片除了用于 使光偏振以外,还具有用于防止紫外光对液晶层的不良影响的功能。 在单纯地切去所有层的情况下,高透射率区域可实现,但是,为了使 液晶的寿命与过去相同,需要改变为抗紫外线能力较强的材料。
因此,也可不切去所有层,而是减少层数,从而提高透射率,同 时满足紫外线吸收的要求。另外,也可将偏振片在高透射率区域形成 得较薄,以代替切去。在该情况下,也可实现图像显示的维持。另 外,即使切去偏振层,通过设置大致吸收紫外区域的光、透过可见光 区域的光的UV遮光层,可以同时实现紫外线吸收和透射率的提高。 该UV遮光层可作为偏振片中的任一层而形成,也可形成为不同于偏 振片的构件。
另外,也可在高透射率区域使偏振片的偏振度下降,来代替切去 偏振片。
这些构造可由上述说明容易地理解和图示。
图32D是表示对图32C进一步改良后的构成的图。表示例如在与 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相当的部分还切去形成于透明基板SUB2的液 晶侧的面上的滤色片CF的情况。
在高透射率区域HTPT排列多个像素,这些像素具有红(R)、 绿G、蓝B的各色的滤色片CF。如为单色,例如R,则具有吸收G 和B的颜色的功能。为此,因滤色片CF的存在,使亮度下降到小于 或等于1/3。由此,切去滤色片CF的区域具有3倍以上的亮度,可实 现高透射率。
图32E表示对图32D进一步改良后的构成,在透明基板SUB1的 液晶侧的面上,在与高透射率区域HTPT相当的部分不形成包含信号 线、电极的像素自身。通过使得不存在信号线、电极等,可提高亮 度,可进一步实现该区域的高透射率。
在该情况下,如果使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处于其间地设置1对 相互对置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和1对相互对置的扫描信号驱动电 路V,则即使是在两端连接了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的栅极信号线 GL和在两端连接了各图像信号驱动电路He的漏极信号线DL因上述 高透射率区域HTPT而断线的状态下,也能使除该高透射率区域 HTPT的区域外的区域的各像素正常地动作。
图33A是表示可通过液晶显示面板PNL观看旋转筒TDM的侧面 的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另一实施例的图,与图32E对应。
在该图中,表示仅切去与透明基板SUB2的上述高透射率区域 HTPT相当的区域的滤色片CF的构成。
在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切去偏振片ORI的情况下,该部分避免不了 不能显示的问题。为了获得与旋转筒TDM的用眼观察时的一体感、 实现各种图像效果,该部分也可显示,在游戏的性质上,增加了通用 性。
为此,如上述那样,在与高透射率区域HTPT相当的部分,通过 仅切去滤色片CF,可实现显示的维持与亮度的3倍化。
在该情况下,通过切去滤色片CF,该区域虽然成为黑白显示,但 可实现改变画面的亮度的闪烁效果等各种图像效果。
另外,也可如图33B所示,在高透射率区域HTPT不完全切去上 述滤色片CF,而是形成得比其它区域薄。在该情况下,可进一步实 现各种效果,同时实现亮度提高和视觉效果的多样性。
图33C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将高透射率区域HTPT设置在其一 部分的情况下的另 一 实施例的平面图。
在该图中,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除上述高透射率区域HTPT外的 区域的像素的尺寸形成为通常的大小,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像素 的尺寸形成得比其大。
为此,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上述高透射率区域HTPT中,栅极 信号线GL间的间隔和漏极信号线DL间的间隔比其它区域大。
进而,详言之,上述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栅极信号线GL和漏 极信号线DL,使除上述高透射率区域HTPT外的其它区域的栅极信 号线GL和漏极信号线DL中的每隔几条配置的信号线直接延伸而构 成。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如作为图33C的d-d线所示的剖面图的图 33D所示,表示未切去偏振片ORI和滤色片CF的情况。但是,当 然,也可如上述实施例所示,根据需要切去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偏 振片ORI或切去滤色片CF。
通过这样增大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像素的尺寸,可减少成为遮 光物的布线和电极,所以,可提高所谓的开口率,提高该区域的透射 率。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像素的放大的比率在漏极信号线DL 方向和栅极信号线GL方向上一致。
另外,在像素的尺寸较大的区域,根据其大小而改变滤色片CF 的排列,从而可适当地进行彩色显示。
图34A是表示在图33C的构成中,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像素的 红(R)、绿G、蓝(B)的各滤色片CF与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以 外的其它区域的漏极信号线DL的关系。另外,在该图中,还表示从 高透射率区域HTPT以外的其它区域的漏极信号线DL供给图像信号 的像素(例如负责红(R)的像素)。
在该实施例中,设定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各像素的大小,使得 至少1条之上的负责红(R)色的漏极信号线DL延伸到高透射率区 域HTPT的负责红(R)的像素,至少l条以上的负责绿(G)色的漏 极信号线DL延伸到负责绿(G)的像素,至少1条以上的负责蓝 (B)色的漏极信号线DL延伸在负责蓝(B)的像素。
并且,向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各像素,通过供给其负责的颜色 的图像信号的漏极信号线DL,来供给该图像信号。
当这样构成时,在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各像素可正常地显示 R、 G、 B各色。另外,不进行特别的信号处理即可增大像素。
通过使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像素的尺寸为邻接的非高分辨率区 域的像素的尺寸的3n倍(n为整数),从而可特别容易地实现。此 时,将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一方形成为3n倍,优选使双方为3n倍。
图34B为对图34A的构成进一步改良后的构成,在使供给与高透 射率区域HTPT的各像素对应的颜色的图像信号的漏极信号线DL从 高透射率区域HTPT以外的其它区域延伸的情况下,为了使该漏极信 号线DL定位于像素的一边侧,使该漏极信号线DL弯曲地构成。在该情况下,虽然有时从高透射率区域HTPT以外的其它区域使 漏极信号线DL直接延伸,但在此外的情况下,在高透射率区域 HTPT的像素的附近,使其暂时弯曲到90。并朝水平方向延伸,然 后,再使其弯曲到90。并沿该像素的一边侧延伸。
通过这样构成,可使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各像素的构成相同, 具有使各开口率相同的效果。
图34C是在上述图34A、图34B所示的结构中,使其颜色的差异 明确化地表示各像素的滤色片CF的配置的图。在该情况下,优选在
形成有这些滤色片CF的基板侧形成黑矩阵,利用该黑矩阵,适合高
透射率区域HTPT和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以外的其它区域的各像素 的尺寸和形状地形成。
另外,上述显示装置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但例如也可适用于 各像素自发光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PNL或荧光显示面板PNL 等,例如,在将高分辨率区域形成于其上的情况下,也可如图34D、 图34E所示。
如图34D所示,例如在形成了栅极信号线GL的基板SUB1侧设 置发光体或荧光体EL的情况下,切去形成于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 的发光体或荧光体EL。如图34E所示,例如在与形成了栅极信号线 GL的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另一基板SUB2侧设置发光体或荧光体 EL的情况下,切去形成于该高透射率区域HTPT的发光体或荧光体 EL。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如图34F所示,由构架FRM覆盖有机 电致发光显示面板PNL或焚光显示面板PNL等的显示装置DIP的背 面,切去该构架FRM的与旋转筒TDM相对的部分即与高透射率区域 HTPT相当的区域地构成。
如图35A所示,在旋转筒TDM的整个面配置显示装置DIP,在 该显示装置DIP的背面,由光源LT照明上述旋转筒TDM的侧面, 即游戏者可通过该显示装置DIP看到的旋转筒TDM的部分。
上述光源LT分别设置于例如显示装置DIP的上述旋转筒TDM的 观看区域的上下部分,其光照射角度具有一定的仰角,如图35B所 示,照射该旋转筒TDM的侧面。
提高显示装置DIP的上述旋转筒TDM的观看区域的光透射率的 理由,在于使得更易于看到绘于背面的旋转筒TDM的侧面的图案或 图形。为此,通过由上述光源LT对旋转筒TDM进行照明,从而具有 如图35C所示那样游戏者能够清楚地识别该图案或图形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具有光源LT,而且,当然,在显示装置DIP上,
也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形成提高上述旋转筒TDM的观看区域的高分辨率。
如图35D所示,在显示装置DIP,将导光板LCB配置于其显示面 板PNL的背面,而且,在该导光板LCB的背面具有将导光板LCB和 显示面板PNL模块化的构架FRM,将该构架FRM的与上述旋转筒 TDM的观看区域相当的部分切去。
上述导光板LCB至少在其一侧面具有光源LT,如图35E所示, 将来自该光源LT的光通过导光板LCB照射到显示面板PNL侧,而 且,通过上述构架FRM的切口部照射到外方。
在该情况下,通过该构架FRM的切口部照射到外方的光的照度 易于均匀化,如图35F所示,在均匀地照射被配置于背面的旋转筒 TDM的侧面后,其反射光通过构架FRM的切口、导光板LCB、显示 面板PNL到达游戏者。为此,具有可清楚地识别在旋转筒TDM的侧 面绘制的图案或图像的效果。
图35G是表示进一步对图35D所示构成进行了改良后的构成的 图,分别将配置于导光板LCB的侧壁面的光源LT配置在与游戏装置 的上下方向相当的位置。
这样,设置中间间隔导光板LCB而对置的1对光源LT,由此, 可增大导光板LCB的中央部分的光量,即使将光照射到旋转筒TDM 侧,也可避免显示面板PNL侧的光量的下降。
另外,在如图35A所示,将光源LT设置于导光板LCB的一侧壁 面侧的情况下,为了使来自该光源LT的光均匀传播到导光板LCB的 另一边,由于在光路的途中具有构架FRM的切口部,所以,为了改 变光的传播效率,需要考虑在该导光板LCB的上面配置反射片等, 其设计变得复杂。通过如图35G所示那样在该导光板LCB的对边侧 也设置光源LT,从而成为来自一方向的传播的组合,所以,来自显 示装置的光在面内的不均匀降低而变得均匀。另外,具有设计简单而 且正确的效果。
在图35A-图35F的构成中,通过如图35G所示那样在两侧设置光源,上述效果能与各自的效果一并实现。 [实施例29]
图36A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在该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PNL 的背面具有导光板LCB,通过该导光板LCB的背面的一部分区域从 导光板LCB照射光。
即,在该导光板LCB的背面、即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相反的一侧 配置反射片RS,在该反射片RS的一部分区域和此外的区域,使反射 效率不同。
如图36B所示,在平面看到的反射片RS上,用黑点表示其分散 存在的多个反射位置。该反射位置,在照射背面侧的区域其密度设定 得小,而在不照射背面侧的区域其密度较大。
由此,在照射背面的区域实现背面的光照射,而且,具有使来自 游戏装置的反射光以更良好的效率透过到显示面侧的功能。
在将该反射位置(地点)形成于反射片RS的情况下,例如通过 在该反射片RS面上形成例如白色的印刷图案或成形的光散射形状图 案而实现之。
在该情况下,使反射位置的密度在反射效率高的区域与并非这样 的区域不同。但是,当然,也可以使反射效率高的区域的反射位置与 并非这样的区域的反射位置的大小不同,在照明背面侧的区域减'J、各 反射位置的整体面积,在不照射背面侧的区域将各反射位置的整体的 面积设定得较大。
另外,图36C表示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在显示面板PNL的背面 设置导光板LCB,通过该导光板LCB的背面的一部分区域使光从导 光板LCB照射。
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分别在导光板LCB的表、背面配置反射片 RS1、 RS2,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背面的反射片RS1表示在图36D,配 置于该导光板LCB前面的反射片RS2表示在图36E。
图36D所示的反射片RS1具有与图36B所示的情况同样的功 能,但是,图36E所示的反射片RS2,在照明背面侧的区域中,使反
射位置的密度比其它区域大地构成。
并且,在照明背面侧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使导光板LCB的背面的
反射片RS1的反射位置的密度比导光板LCB的前面的反射片RS2的 反射位置的密度大地构成。这是因为,这样可效率良好地进行在导光 板LCB内的光的传播。
另外,在照明背面侧的区域,使导光板LCB的背面的反射片RS1 的反射位置的密度比导光板LCB的前面的反射片RS2的反射位置的 密度小地构成。这是因为,这样可将较多的光照射到导光板LCB的 背面。
另外,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使反射率高的区域的反射位 置与并非这样的情况的区域的反射位置的大小不同,在照明背面侧的
区域减小各反射位置的整体的面积,在不照射背面侧的区域将各反射 位置的整体的面积设定得较大。
在图36A、图36C的情况下,对作为与导光板LCB不同的构件 的反射片RS进行了上述改进。夂f旦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6F所示, 在与导光板LCB的一面的上述反射位置相当的部分形成凹凸,或如 图36G所示,在与导光板LCB的各面的上述反射位置相当的部分形 成凹凸,由此,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导光板 LCB形成凹凸,可施加光散射、光反射性。另外,也可使此外的构件 兼有反射功能。
图37A表示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在显示面板PNL的背面具有 导光板LCB,通过该导光板LCB的背面的一部分区域从导光板LCB 照射光。
即,上迷导光板LCB由下述构成,用于朝显示面板PNL侧照射 光的第1导光板LCB1、朝与该显示面板PNL相反侧照射光的第2导 光板LCB2。
另外,显示面板PNL和导光4反LCB由配置在该导光板LCB背面 的构架FR模块化,在该构架FRM的与未图示的旋转筒TD对置的部
分设置切口。
并且,覆盖该构架FRM的切口部地配置有在该构架FRM上安装 的第2导光板LCB。
在第1导光板LCB和第2导光板LCB上分别具有光源LT,如图 37B所示,从设于第1导光板LCB的光源LT通过该第1导光板LCB 将光照射到显示面板PNL侧,从设于第2导光板LCB的光源LT通 过该第2导光板LCB将光照射到未图示的旋转筒TDM侧。
与图37A在第2导光々反LCB具有1个光源LT相反,在图37C 中,具有使第2导光板LCB处于其间地相互相对配置的2个光源 LT。
这样,通过增大第2导光板LCB的光源LT的数量或亮度,能与 向显示面板PNL侧的光独立地选择性地增大背面照明的光。
在这里,来自第2导光板LCB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到显示面板 PNL侧,在表观上显示面板PNL的一部分变得明亮。但是,该区域 为观看旋转筒TDM的区域、即在游戏中一直观看的关注区域,关于 该区域比其它区域更明亮这一点,在实用上并不存在特别大的问题。
图37D是表示具有第1导光板LCB、笫2导光板LCB的显示面 板PNL的模块化的构成的图。在图37A中,由构架FRM覆盖显示面 板PNL、第1导光板LCB、第2导光板LCB,第2导光板LCB按足 以看到旋转筒TDM的程度的大小地形成。在图37E中,第2导光板 LCB也由构架FRM模块化,但该第2导光板LCB成为与第1导光板 LCB大致相同的大小,这样,光源LT由第1导光板LCB和第2LCB 所共用。而与此相反,在图37F中,第1导光板LCB用的光源LT和 第2导光板LCB用的光源LT分别构成。
另外,在图37E、图37F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将光导入至背面 侧,优选在除第1导光板LCB与第2导光板LCB间的背面照射区域 外的区域设置光反射层RS。并且,该光反射层RS可构成为反射片, 也可加工形成导光一反LCB的表面形状。
如图38所示,例如通过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光透射部可看到各 旋转筒TDM的侧面,而且,在该光透射部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上显 示注视标记等,以易于清楚地识别该旋转筒TDM的中奖数字等。
如图38A所示,例如3个旋转筒TDM中的左面的2个为已经停 止的状态,而且都为"7"的中奖数字。并且,余下的1个旋转筒 TDM在停止前仍在继续旋转。
在该情况下,旋转筒TDM的中奖数字"7"为游戏者应注视的符 号,所以,在液晶显示面板PNL中,例如显示包围该数字的框体 RM。
另一方面,即使对于仍继续旋转的旋转筒TDM,由于游戏者处于 希望中奖数字"7"出现的心情,所以,如图38B 图38E所示,包 围该数字以使得易于观看该旋转筒TDM的中奖数字"7"的移动过程 的框体RM,跟踪该旋转筒TDM的旋转地显示于液晶显示面才反PNL 上。
图38F是表示根据从使各旋转筒TDM旋转的电机(步进电机) 获得的信号,来进行在液晶显示面板PNL上的上述显示(例如包围数 字的框体RM)。
如图38F所示,使各旋转筒TDM旋转的各电机M的旋转,也包 含其位置在内,由游戏装置内的控制器CONT控制,另外,还由该控 制器CONT检测该位置。
换言之,在各旋转筒TDM中,即使其旋转,该控制器CONT也 可总是识别中奖数字"7,,的位置,将该位置的信息输出到液晶显示面 板PNL的控制器CONT。
在液晶显示面板PNL上,根据来自该控制器CONT的信息,使 上述框体RM跟踪旋转筒TDM的旋转并且与该中奖数字"7"相对地 进行移动的状态显示在该显示区域AR的预定的区域(可用眼看到旋 转筒TDM的区域)。
这样,可大幅度提高游戏机的娱乐性。
图39表示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例如通过液晶显示面板PNL的 光透射部可看到各^:转筒TDM的侧面,而且,在该光透射部的液晶 显示面板PNL显示注一见标记等。
如图39A所示,例如,3个旋转筒TDM中的左面的2个为已经 停止的状态,而且中奖数字都为"7"。并且,余下的1个旋转筒 TDM在停止之前仍在继续旋转。
在该情况下,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可识别余下的1个旋转筒 TDM的区域的整体施加特定的颜色地进行显示。游戏者根据该色的 显示识别成为"叫和"状态,提高兴奋度。
另外,图39B与图39A所示的构成大致相同,用上述着色的部分 替换它,按闪烁状态显示变化。作为成为闪烁状态的手段,可随时间 使颜色改变,或即使为相同颜色但使其亮度变化。
另外,如图39C所示,在如上述那样成为"叫和,,状态的情况 下,至少重合在已停止的旋转筒TDM的上面,而将图像(例如文 字)显示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另外,图39D是表示作为上述图像而 显示线条图像或符号的状态的图。另外,图39E是作为上述图像而显 示交通工具的图。此外,也可以是数字、动物、人、所设计的登场角 色等,并且,不限于静止图像,也可以是动图像。
另外,如图39F所示,也是在"叫和,,状态的情况下,重合在仍 在旋转的余下的旋转筒TDM,在液晶显示面板PNL上显示从该部分 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线条图像。
图40A是表示本发明的弹珠游戏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图,与图l对应。
与图1的情况同样,在弹珠可移动的范围的大部分或其全部区域 配置显示装置,在除其中央部分的区域钉入分散存在的多个钉NAL。
并且,与图1的情况不同的构成在于,在未钉入钉的中央部分的 区域配置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之外的其它的显示装置。这样,在该实 施例中,作为在显示装置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将前者的显示装
置称为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将后者的显示装置称为第2液晶显 示装置LQD2。
这样,可使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和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 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在配置有它们的各区域进行适当的显示。
图40B是表示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和第2液晶显示装置 LQD2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在配置于游戏者侧的第1液晶显示装置 LQD1形成孔HL,该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配置于第1液晶显示装 置LQD1的背面,而且,使其中心轴与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孔 HL的中心轴大致一致,其周边重合到该孔HL的周边的第l液晶显示 装置LQD1。另外,图40C表示图40B的c-c线的剖面图。
另外,在该情况下,当然,如图40D所示,第2液晶显示装置 LQD2的大小也可与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孔HL的大小大致相 同。
另外,该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和第2液晶显示面才反PNL2的 配置的前后关系不限于上述构成,当然,从游戏者侧观看,第2液晶 显示面板PNL2也可相对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而配置于前面。
如图41A所示,例如在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和第2液晶显示 面板PNL2的图40C所示的配置中,分别在液晶显示面板PNL装载有 液晶驱动电路。
在该情况下,游戏者从图中右侧观看,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 相对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而配置于背面,而且,第1液晶显示面 板PNL1的液晶驱动电路DRV形成于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侧的面 上,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液晶驱动电路DRV形成于与第l液晶 显示面板PNL1侧相反一侧的面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至少向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液晶驱动电 路DRV传送信号的信号布线能够通过形成于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 的孔HL而配置,能够不易由游戏者看到地配置该信号布线。换言 之,从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背面侧通过形成于该第1液晶显示 面板PNL1的孔HL迂回信号布线,连接在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 的液晶驱动电路DRV。
同样地,在游戏者从图中左侧观看的构成中,至少向第1液晶显 示面板PNL1的液晶驱动电路DRV输送信号的信号布线能够通过形 成于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孔HL地配置,能够不易由游戏者看 到地配置该信号布线。
当在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l的孔HL的周围设置液晶驱动电路 DRV时,向该液晶驱动电路DRV传送信号的信号布线也可通过形成 于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孔HL配置。
图41B表示图41A所示的构成的变形例,作为上述液晶驱动电路 DRV,使用由所谓的膜载方式构成的半导体装置。在这里,膜载方式 的半导体装置是在挠性基板上装载半导体芯片的半导体装置,该半导
体芯片的各凸点通过形成于该挠性基板上的布线层而引出到该挠性基 氺反的相对的各边侧。
这样,通过将薄膜载体式的半导体装置用作液晶驱动电路DRV, 可分别使该半导体装置弯曲并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侧面相对地配 置,使该半导体装置的输入端子指向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l的背面 侧。这样,可容易地配置信号布线。
图41C为图41A与图41B的混合结构。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 的液晶驱动电路DRV由以直接形成于该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 基板面的MIS (金属绝缘体半导体)晶体管等为主要部件的电路构 成,该MIS晶体管的半导体层例如也可由在低温下形成的多晶硅(p-Si)形成。
在该情况下,分别形成于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各像素的薄 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通常也由多晶硅(p-Si)形成。
并且,在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l,分别形成于其各像素的薄膜 晶体管的导体层由非晶型硅(a-Si)形成。
通过这样形成,可比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l大地构成第2液晶 显示面板PNL2的分辨率,可降低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l的制造所
需要的成本。
如图41D所示,例如在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和第2液晶显示 面板PNL2的图41A所示的配置中,在各液晶显示面板PNL上分别 具有另外的背光源BL。换言之,可分别独立地控制第1液晶显示面 板PNU的背光源BL的亮度和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背光源BL 的亮度。
通过这样构成,在需要比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显示亮度提 高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显示亮度的情况下,可容易地进行。第 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区域是在游戏上特别被游戏者关注的区域, 通过提高该区域的亮度,可进行包含了有意识的亮度的调制的丰富表 现,提高游戏性。
另外,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各背光源BL也可不分别设于各液 晶显示面板PNL。例如,也可以如图41E所示,配置于第l液晶显示 面板PNL1背面的背光源BL,在与形成于该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 的孔HL对置的位置也配置具有该功能的背光源,由此,使来自该背 光源BL的光也透射到上述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
在该情况下,在第1液晶显示面々反PNL1与第2液晶显示面板 PNL2的相互的重合部,由于产生来自背光源的光的衰减,所以,优 选将该部分作为装饰区域。
该装饰区域也可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内(中间间隔液晶对置的各 基板的一方的基板的液晶侧的面)形成遮光层。另外,也可在液晶显 示面板PNL外(中间间隔液晶而相对配置的各基板的一方的基板的与 液晶相反一侧的面)进行印刷或部件附加。另外,可以在液晶显示面 板PNL的上面重叠配置装饰部件MKB 。
如图42A所示,在将上述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配置在游戏者 的前方的该第2液晶显示面才反PNL2和上述第1液晶显示面才反PNL1 的配置中,包围面积小的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地在第1液晶显示 面板PNL1的上面配置透明装饰板TMU。
这样,该透明装饰板TMU在配置了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位 置设置有孔,该透明装饰板TMU的游戏者一侧的面与第2液晶显示 面板PNL2的游戏者一侧的面大致成为同 一面。
另外,当然,这样的构成也可将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第2 液晶显示面板PNL2、透明装饰板TMU模块化地构成。
在弹珠移动的面实现平坦化,而且,上述透明装饰板TMU对第1 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损伤起保护板的作用。
如图42B所示,在图42A所示的构成中,将偏振片ORI粘贴在 上述透明装饰板TMU的表面和第2液晶显示面才反PNL2的表面。当 然,该偏振片ORI作为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偏振片ORI起作 用,而且还作为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偏振片ORI起作用。
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使透明装饰板TMU与第2液晶显示面氺反 PNL2的接缝平滑,可降低该接缝的光散射的影响。
图42C表示用图42B所示的偏振片ORI代替第2透明装饰板 TMU来获得上述效果的构成。
该情况下的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和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 的偏振片,虽然分别未在图中表示,但形成于该第1液晶显示面板 PNL1和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表面。
图42D表示,作为图42C所示的第1透明装饰板TMU和第2透 明装饰板TMU,使用使其相互一体化地形成的部件。
如图42E所示,在形成了孔的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游戏者 侧的面上具有封闭该孔而配置的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构成中, 对该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至少孔的侧壁面和第2液晶显示面板 PNL2的侧壁面实施着色。
这是为了消除游戏者通过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看到来自第1 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孔的侧壁面的光散射的问题,以及来自第2液 晶显示面板PNL2的侧壁面的光散射使得难以看到第1液晶显示面板 PNL1的显示面的图像的问题。
如图42F所示,在形成了孔的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游戏者
侧的面上具有封闭该孔而配置的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构成中, 在该第2液晶显示面板PNL2的外方、第1液晶显示面板PNL1的上 面配置由多层构造构成的透明装饰板TMU。
上述透明装饰板TMU形成为,在游戏者侧的面的上层硬度较 软,下层的硬度较硬。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2G所示,在将4丁 NAL 4丁入 该透明装饰板TMU的情况下,具有可确保其钉入的容易性和该钉 NAL的稳定性的效果。
在图42G的情况下,透明装饰板TMU的上层与下层相比,其层 厚较小,但是,当然,也可如图42H所示,使上层的层厚形成得比下 层大。
如图43A所示,在形成了孔的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游戏者 侧的面上具有封闭该孔而配置的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的弹珠游戏 机中,该玻璃门部FRG的玻璃板与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具有很 小的间隙,而且,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与上述玻璃板之间的位置 关系为,具有可使弹珠充分移动的间隔。
为此,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的厚度形成得与弹珠大致相同或 比其大。
如图43B所示,在图43A的构成中,在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 的外方侧面上,按与该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接触的程度,配置了 装饰部件MKB。
具有图43B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弹珠游戏机,如图43C 所示,可看到上述装饰部件MKB,可在该装饰部件MKB的框的内外 分别欣赏图像显示。
如图44A所示,在形成了孔的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背面 (从游戏者侧观看)具有封闭该孔而配置的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 的弹珠游戏机中,通过装饰部件MKB进行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
对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固定。
装饰部件MKB形成在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孔的周边,其 延伸部分在接触该孔的侧壁面的状态下被固定于第2液晶显示装置 LQD2的显示面侧。
由此,可根据上述装饰部件MKB的形状任意地设定第2液晶显 示装置LQD2相对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纵深方向的距离。
如图44B所示,在图44A所示的构成中,将4丁固定部件NFB配 置在第1液晶显示装置LQD1的背面,该钉固定部件NFB的构成 为,在设于其的孔内配置第2液晶显示装置LQD2。
由此,通过使钉固定部件NFB的背面与第2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 成为相同面,具有易于使其模块化的效果。
在上述弹珠游戏机的液晶显示装置LQD的显示部设置钉NAL的 情况下,可明确地判别其设置位置。为此,在该液晶显示装置LQD 中必需有成为用于将钉NAL设置在适当位置的基准的标记。
在该实施例中,将该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制造工序中的构件組装 所必需的对准标记兼用作上述标记。
图45A是由构架FRM模块化了的液晶显示装置LQD的从其显示 面侧观看到的平面图。如图45B所示,可从形成于该构架FRM的孔 HL看到装在该构架FRM的背面的液晶显示面板PNL面的对准标记 AM。
该对准标记AM设于液晶显示装置LQD的四角。但优选至少有1 对。这是为了在2维状态下确保精度。
通过这样地构成,液晶显示面板PNL还形成以该对准标记AM为 基准设置各1象素和各4丁 NAL的部分,由此,可以该对准标记AM为 基准正确地决定设置钉NAL的位置。
图45C表示图45A的b-b线的剖面图,在形成于液晶显示面板 PNL的对准标记AM的中心轴上,在构架FRM上也形成孔HL,该孔 HL的直径形成得比对准标记AM的直径大。
另外,该对准标记AM在液晶显示装置LQD完成后要经过较长 的时间之后由顾客利用,所以,必需特别考虑其可靠性。
为此,图45D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在图45C的构成中,由保 护膜PAS覆盖对准标记AM。该保护膜PAS是通过使用于显示区域 AR的保护膜PAS延伸而形成的。
另外,图45E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在图45C的构成中,由透 明导电膜ITO覆盖该对准标记AM。透明导电膜ITO为不易氧化的材 料,所以,可充分保护该对准标记AM不纟皮氧化。
另外,图45F与图45C的情况不同,将对准标记AM形成于显示 区域AR内。其理由为,该对准标记AM^皮配置在充填了液晶的液晶 显示面板PNL内,所以,不用担心外部原因导致的剥离等。
此外,本实施例不限于游戏机,也可适用于能够效率良好地实现 完成后的修正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出厂前的通电试验中产生短 路那样的情况下,可适用于由激光分离该短路部分来恢复正常动作等 的场合,提高成品率。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发明可在上述游戏机中单独使用,另外, 也可与其它实施例的发明并用。
另外,作为显示装置,主要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 是,例如,适用有机或无机的EL显示装置、场致发射型显示装置 (FED)等的其它的显示装置,来代替液晶显示装置,只要不脱离本 申请的思想,其也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内。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或游戏机,可进一步 提高游戏者的兴趣。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中间间隔液晶而相对配置的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的液晶侧的面上,具有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二者,该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有孔。
2. —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对配置的基板的显示区域上 有孔,并具有形成于任一方的基板上的支柱作为间隔部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隔部件 配置得在形成了孔的部分的周边的密度比其以外的区域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隔部件 包围形成了孔的部分地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孔的侧壁面 涂覆有密封材料,使其覆盖间隔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围形成了孔 的部分的间隔部件在其头部与基板之间设置有密封材料。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围形成了孔 的部分而形成的间隔部件,在形成于各基板间的密封材料的形成区域 的大致中央形成上述孔而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中间间隔液晶而相对配置的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的液晶侧的面上,具有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二者,该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有孔。
文档编号A63F5/04GK101174055SQ20071016952
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9日
发明者仲吉良彰, 柳川和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