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53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的是,与固定式游戏机和PC(Personal Computer)等连接的操作装置 (控制器)。并且知道有把处理规定信息的终端装置与操作装置一体化了的携带式信息终 端。这种操作装置被配置有多个用于进行输入操作的键。但由于操作装置多被使用者用 两手握持使用,所以能够进行输入的键的数量和配置必然有限制。这种操作装置的正面部 多是在左侧配置有用左手拇指按下的方向键,在右侧配置有用右手拇指按下的独立的多个 键。 近年来,被要求有复杂输入操作的游戏机等的应用程序多被开发,希望增加操作
装置所配置的键。对于这种要求则知道有在握持操作装置时的上面部配置一对键的携带型
电子设备(例如参照文献1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247550号说明书)。 该文献1记载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具有正面部和背面部以及与它们连接的侧面部,
在握持该设备时位于上侧的侧面部(上面)的左右两端部分别配置有主要靠左右食指进行
输入的键。这些键使键的一端与沿框体上面延伸的承受部分卡合,使另一端与接近该键的
在框体侧面形成的承受部分卡合。 详述的话就是,在键的一端设置有与上面侧的承受部分抵接的卡止机构,该卡止 机构通过与承受部分抵接而限制该键向上方跳出,且在按下该键的另一端侧时成为转动的 支点。另一方面,在键的另一端设置有与侧面侧的承受部分抵接的卡止机构,该卡止机构同 样地限制键向上方跳出,且按下该键的一端侧并且成为转动时的支点。 这种键是把一端侧、另一端侧和中央的任意位置按下时,都能够把配置在下方的 通电部件与开关接点电连接的结构。 但由于握持操作装置的使用者的手的大小随年龄和性别等有大的不同,所以希望 有与握持操作装置时的手(特别是手指)的位置无关地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输入操作的 操作装置。且为了提高携带性等而把框体薄型化和小型化的要求强烈。对此,当把框体小 型化时,随使用者的握持方法和使用者手(指)的大小等不同而键的按下位置就变化。因 此,希望是不管把键的任意位置按下时,都能够使键恰当地突出没入并检测到该键输入的 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除了能够提高操作性以 外,还能够谋求薄型化和小型化,能够把键可靠地输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具有框体和突出没入自如地设置在该框体 的键,其中,所述框体具有正面部、背面部和把所述正面部与背面部连接的侧面部,所述键 具有一端向在所述侧面部形成的开口部插入而另一端露出在所述框体外的本体部、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沿所述侧面部而比所述开口部的端边缘更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
在此,作为操作装置的尺寸而优选至少能够用一个手握持程度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设置在操作装置的键具有从一端向在侧面部形成的开口部插入的本 体部的另一端沿侧面部而比开口部的端边缘更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由此,能够增大该键 中的露出在框体外的面的面积,即,与使用者的手指相对的面的面积。由于只要这样,与没 有延伸部的键相比,就能够扩大该键的能够按下区域(手指能够接触的区域),另外还能 够增大手指接触时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按下该键,以及能够可靠地进行该键的输 入。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 由于延伸部是从开口部的端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所以与把开口部形成得大并根 据该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来配置键的情况相比,能够縮小框体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谋求操 作装置的薄型化。 在此,为了小型化,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有时采用把上下配置的两个框体 自由开闭地组合的蛤壳型或使该两个框体相互自由滑动地组合的滑动型的结构。这种结构 在把键设置在使用者握持一侧框体的纵深方向侧的面的左右角部的情况下,则要求能够与 另一侧框体不干涉地进行操作。 对此,在本发明中,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只要不是与所述另一侧框体接近的方向
(例如是从另一侧框体离开的方向),就能够防止键与另一侧框体产生干涉,还能够抑制操
作键的手指与另一侧框体产生干涉。因此,这时能够更加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键具有被形成第一方向长的横长形状的本体部、位于所述本
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沿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从所述框体的该键的突出方向
即第二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轴部,所述框体具有把所述键向所述第二方
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相对所述第一轴部而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并与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
所述第一轴部抵接的第一限制部,所述键和所述框体的某一个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
另一端侧且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轴部,而另一个具有夹住所述第二轴部的端部且
对该第二轴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向部、与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第
二轴部抵接的第二限制部。 作为成为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的键的尺寸能够设定为当使用者的手指把该第一 方向的一个端部按下时,该键并不整体没入框体内,而是键把另一个端部侧作为支点进行 转动并且作为使该一个端部侧没入框体内程度的尺寸。作为这种尺寸例如能够设定为从使 用者的手指尖到第一关节(远位指节间关节)的尺寸或其以上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没按下键时,利用施力部件的施力力而使第一轴部向第二方
向的移动被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限制,所以能够防止键从框体脱落。
—方面,在把本体部的第一方向(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按下时,键被导向部和第
二轴部所引导,一边抵抗施力部件的施力力一边沿按下方向没入在框体内。这时,由于导向
部夹住第二轴部的端部,所以在键突出没入时能够抑制键向第一方向的晃动。 另一方面,在把本体部的第一方向一端侧按下时,键被施力部件施力而把与第二
限制部抵接的第二轴部作为支点并且向按下方向转动。在把本体部的第一方向另一端侧按
下时,键也同样地被施力而把与第一限制部抵接的第一轴部作为支点向按下方向转动。由
于即使键在这样转动时,第二轴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也被导向部限制,所以能够抑制该键在突出没入时向第一方向的晃动。 由此,把键的任意位置按下时,都能够抑制该键向与移动对应的第一方向的晃动。 由于通过把第二轴部由导向部夹住而使该第二轴部位于侧的键的端部转动时不产生向第 一方向的偏离,所以在该端部与框体之间不需要形成大的间隙。由此,能够谋求操作装置的 小型化。 且由于键根据按下位置而向按下方向进行移动或转动,所以把任意位置按下都不 需要设置使键整体向按下方向移动的长的导向。因此,能够谋求操作装置的小型化。
因此,把键的任意位置按下时都能够可靠地进行该键的输入,且能够谋求操作装 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携带式信息终端具备上述的操作装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得到与上述操作装置同样的效果,使键的动作稳定化,所以 能够使该键可靠地输入,能够构成可谋求小型化的携带式信息终端。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且能够谋求该操作装置的薄型化。由于 能够抑制伴随按下的键的晃动,所以能够使键的动作稳定化,且能够谋求小型化。


图1是从正面侧看本发明一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2是从正面侧看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3是从上方看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4是从下方看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5是从左侧看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6是从右侧看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7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图; 图8是表示所述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纵剖面的图; 图9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键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正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键和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键和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键和设置部的图; 图13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把保持部件卸下来后状态的键和设置部的图; 图14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把大致中央按下时的键的图; 图15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把左侧按下时的键的图; 图16是从背面侧看所述实施例的把右侧按下时的键的图; 图17是表示所述实施例的接点基板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的接点基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 以下按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携带式信息终端的外观结构]
图1和图2是从正面侧看本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图。其中图2是表示从图1的状态把构成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前壳体21相对后壳体22向上方滑动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例的携带式信息终端1与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相当,对于装配着的存储卡等记忆媒体记忆的程序和数据以及与服务器等外部设备通信取得的程序和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处理游戏程序、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该携带式信息终端1具备外装壳体2和收容在该外装壳体2内并实行上述处理的终端本体3 (图8)。
外装壳体2具备对于握持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使用者来说是位于跟前侧(正面侧)的前壳体21和位于该前壳体21背面侧的后壳体22,其中后壳体22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框体。 从正面侧(与使用者相对侧)分别看这些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时,具有使左右方向(图1和图2中的左右方向)长的长方形的左右两端边缘圆弧状鼓出的正面看大致的长圆形状,且形成得使后壳体22比前壳体21稍微大。具体说就是后壳体22具备把靠前壳体21的外边缘覆盖的金属制框体220,该后壳体22比前壳体21大的仅是该框体220尺寸的部分。这些各壳体21、22分别被形成大致扁平状, 一方相对另一方能够自由地向上下方向滑动。这些各壳体21 、 22在本实施例中是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其中,前壳体21的上面部21B(图3)、下面部21C(图4)、左侧面部21D(图5)和右侧面部21E(图6)随着朝向从后壳体22离开的方向,而向与该前壳体21的中央接近的方向倾斜(弯曲)。因此,如图3 图6所示,前壳体21被形成纵剖面看和横剖面看的大致梯形。[正面部的结构] 如图l和图2所示,在前壳体21的正面部21A的大致中央配置有被收容在该壳体21内且由液晶屏构成的显示部211。在与该显示部211对应的前壳体21的区域形成有透光部21A1。因此,使用者经由透光部21A1来观察显示部211所显示的图像。显示部211也可以代替液晶屏而采用有机EL (Electro-Luminescence)等其他显示机构。
在透光部21A1的左右形成有从同样被收容在前壳体21内的扬声器(图示省略)进行声音输出的一对声音输出口 21A2。 在该声音输出口 21A2的上方分别左右地配置有指示器21A3、21A4。其中,左侧的指示器21A3表示后述无线模块的通信状态,右侧的指示器21A4表示终端本体3的Bluetooth(登录商标)通信状态。这些各指示器21A3、21A4分别由LED (Light EmittingDiode)构成。 在正面部21A的左侧且是左侧声音输出口 21A2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向纵深方向按下的键21A5。该键21A5是用于切换实行中的程序的"HOEM"键。 如图2所示,在后壳体22正面部22A的使前壳体21相对该后壳体22向上方滑动时露出的区域,在左侧配置有能够向上下左右和斜向这八个方向进行输入的方向键22A1,在右侧配置有分别位于菱形顶点的四个键22A2。且被这些方向键22A1和键22A2夹住地在左侧配置能够沿正面部22A滑动且检测滑动方向的模拟器件22A3,在右侧配置上下并列配置的半圆状一对键22A4、22A5。这些键22A4、22A5分别是在游戏程序等实行中被利用的"SELECT ,,键禾口 " START ,,键。 在正面部22A的左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吊带(图示省略)的安装口 22A6。该安装口 22A6被形成在所述的框体220。 且在正面部22A的左右两端,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有一对指示器22A7、22A8。其中,左侧的指示器22A7表示对经由后述的插拔口 22D1 (图5)安装在终端本体3的存储卡(图示省略)进行数据读取/记录的状态,右侧的指示器22A8表示携带式信息终端1电源的通/断状态,由LED构成。如图1所示,这些指示器22A7、22A8分别被配置在正面部22A的与前壳体21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把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重合的状态下,也能够确认各指示器22A7、22A8的亮灯状态。[OOSO][上面部的结构] 图3是从上方看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图。 如图3所示,后壳体22的上面部22B在左右方向两端配置有一对LR键23(把上面部22B中左侧的键设定为23L、把右侧的键设定为23R)。这些键23L、23R被形成大致L字状,它们中的一个边沿上面部22B、而另一个边分别沿左侧面部22D和右侧面部22E地被形成。S卩,键23L、23R被配置成跨越上面部22B和左右两侧面部22D、22E。
在上面部22B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一对用于增减从所述扬声器输出的声音音量的音量调节键22B1。且在键23L与音量调节键22B1之间和该音量调节键22B1与键23R之间还分别设置有键22B2、22B3。 且上面部22B在左侧端部具有被键23L的一端插入且一部分跨越左侧面部22D地形成的开口部22B4(图7和图8)和与开口部22B4对应形成且位于该开口部22B4背面侧的台阶部22B5。且上面部22B同样地在右侧端部同样具有被键23R的一端插入且一部分跨越右侧面部22E地形成的开口部22B4 (图7和图8)和同样地与该开口部22B4对应形成且位于该开口部22B4背面侧的台阶部22B5。关于键23L、23R和开口部22B4以及台阶部22B5则在后面详述。
[下面部的结构] 图4是从下方看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图。 如图4所示,后壳体22的下面部22C在左侧设置有由用于连接耳机的耳机塞孔构
成的端子22Cl,在右侧设置有用于与作为外部设备的托架(图示省略)连接的端子22C2。
该下面部22C和下面部21C分别被大致平坦地形成。 关于下面部21C的下端与下面部22C的位置关系在后面详述。[左侧面部的结构] 图5是从左侧看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图。 后壳体22的左侧面部22D的上端被所述键23L的一部分所覆盖。在该左侧面部22D的上方形成有用于插拔存储卡(图示省略)的插拔口 22Dl。该插拔口 22D1被安装有闭塞该插拔口 22D1的盖22D2。而且在左侧面部22D的下方配置有被设置成能够沿左侧面部22D自由滑动的键22D3。该键22D3是终端本体3 (图8)具有的用于切换无线模块的通/断状态的键。 如图5所示,随着从后壳体22离开而向与中央接近的方向倾斜的下面部21C的下端,相对与前壳体21的背面部21F大致正交的后壳体22的下面部22C仅位于上方所述框体220的部分。因此,通过使沿下面部22C放置手指向前壳体21侧移动,就能够使该手指碰到下面部21C,能够容易使下面部21C,以及使前壳体21向上方滑动。[OO73][右侧面部的结构] 图6是从右侧看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图。图6中,前壳体21是相对后壳体22而向上方滑动。 后壳体22的右侧面部22E的上端与左侧面部22D同样地被所述键23R的一部分所覆盖。在该右侧面部22E的下方配置有被设置成能够沿该右侧面部22E自由滑动的电源键22E1。通过把该键22E1向上方滑动而使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电源接通,通过使再次向上方滑动而使电源被切断。当把该键22E1向下方滑动,则能够切换成把其他键的输入取消的保持状态。[背面部的结构] 图7是从背面侧看使前壳体21相对后壳体22而向上方滑动状态的携带式信息终端l的图。 前壳体21的背面部21F向内侧凹下,被形成得不按压配置在后壳体22的正面部22A的各键22A1 22A4。在该背面部21F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收纳驱动所述显示部211的电路基板(图示省略)的收纳部21F1。该电路基板与被收纳在后壳体22内的终端本体3(图8)电连接,根据该终端本体3输出的图像信号来驱动显示部211,根据该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 在后壳体22的背面部22F大致中央设置有左右一对腿部22Fl。这些一对腿部22F1的各个由相对成为面对面的大致圆弧状的合成树脂形成。这些腿部22F1用于在使背面部22F相对设置部地来配置携带式信息终端1时,使外装壳体2的背面不与该设置部直接接触,另外使容易握持携带式信息终端1。 具体说就是在握持携带式信息终端1时,使左右的食指位于沿着上面部22B和两侧面部22D、22E,使左右的中指和无名指位于沿着背面部22F。这时,由于在该背面部22F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上述大致圆弧状的腿部22F1从该背面部22F突出,所以能够使中指和无名指的各指尖碰到该腿部22F1。由此,在握持携带式信息终端1时能够产生保持感,能够提高握持容易性和握持时的稳定性。
[LR键的配置位置] 如前所述,LR键23(23L、23R)被分别设置在上面部22B的左右两端部。如图7所示;在该上面部22B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被键23的后述本体部231的一端插入的开口部22B4。如前所述,这些开口部22B4的一部分跨越靠近开口部22B4的侧面部22D、22E。
如前所述,在这些开口部22B4的背面侧分别形成有与该开口部22B4对应的位置而向后壳体22的内侧凹入的台阶部22B5。该台阶部22B5的上端成为比配置有上述音量调节键22B1等的上面部22B和各侧面部22D、22E低的位置(后壳体22的靠中央的位置)。且这些台阶部22B5的上端面被键23L、23R的后述延伸部232所覆盖。
[LR键的结构] 图8是表示携带式信息终端1 一部分(特别是键23L)的纵剖视图。
如图8所示,键23L经由接点橡胶34而按压经由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 32而与收纳在后壳体22内的构成终端本体3的控制基板31电连接的接点基板33。具体说就是,当使用者按下键23L,则与该键23L —端卡合的接点橡胶34具有挠性的腿部341就被向键23L的按下方向压曲,设 在该腿部341内侧的按压部342就按压接点基板33。由此,构成接点基板33的接点332、333(参照图17)被电导通,表示键23L被向控制基板31按下的电信号被输出。 另一方面,当键23L的按下被解除,则腿部341的压曲消失,键23L上升,返回到图8所示的状态。即接点橡胶34具有把键23L向上升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的功能。
接点橡胶34被固定在接点基板33上,该接点基板33被固定在形成在后壳体22内的台座部43。控制基板31被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固定在后壳体22。 被该键23L插入的开口部22B4在上面部22B中是包含后壳体22厚度方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中央地被开口。本实施例中开口部22B4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被设定在后壳体22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 该开口部22B4厚度方向的尺寸比后壳体22厚度方向的尺寸小,详述的话就是,被设定成是该后壳体22厚度方向尺寸的l/2以下(本实施例是大致1/3)。换言之,该开口部22B4厚度方向的尺寸与台阶部22B5上端面的厚度方向尺寸大致一致,被设定成是键23L的后述上面23A厚度方向尺寸的大致1/2。 形成开口部22B4端边缘的正面侧的端面22B6(框体220背面侧的的端面22B6)是平坦面,该端面22B6成为插入开口部22B4的键23L在突出没入时的导向面。详述话就是,端面22B6的下端(图8中的下方端部)与键23L的后述的面231A的下端大致一致,端面22B6高度方向的尺寸(图8中上下方向的尺寸)根据该面231A上下方向的尺寸来设定。由此,键23L的突出没入就被端面22B6所引导而恰当地进行。详细情况后述,但在本实施例中,端面22B6被形成得仅稍微比面231A小,由此,键23L的上面23A从上面部22B (框体220的上面)向上方突出。 该键23L具有本体部231和从该本体部231延伸的延伸部232而被形成截面看的大致L字状。 本体部231是下端插入开口部22B4而上端露出在后壳体22外部的当把键23L按下时则相对后壳体22突出没入的部位。如前所述,由于该本体部231插入的开口部22B4在上面部22B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具有中心,所以该本体部231被配置在上面部22B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本体部231的正面侧的面231A被平坦地形成,该键23L的突出没入由与该正面侧的面231A相对的端面22B6来引导。本体部231厚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是从所述开口部22B4厚度方向的尺寸减去微小间隙的尺寸。 在该本体部231的下端形成有按压所述接点橡胶34的按压部233。该按压部233形成有孔部2331而和在与按压部342对应位置形成的接点橡胶34的突出部343嵌合,由此,把键23L与接点橡胶34连结。按压部233形成有从该按压部233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2332。为了防止键23L向开口部22B4外脱落,该突出部2332的前端部分比该开口部22B4的端边缘更位于背面侧。但该前端部分比延伸部232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分位于正面侧。由此,能够防止键23L的突出没入与背面部22F的内面抵接等受到妨碍,而且能够縮小后壳体22厚度方向的尺寸。 突出部2332的上端面相对本体部231倾斜,下端面与本体部231大致正交。因此,突出部2332具有随着朝向突出方向而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的锥状。 延伸部232从本体部231的与按压部233相反侧的端部沿上面部22B向背面侧延伸,形成得把台阶部22B5的上端面覆盖。该延伸部232的从本体部231延伸的尺寸被形成得比开口部22B4的所述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该延伸部232的从本体部231延伸方向的前端侧的端部位于在比背面部22F更靠向正面部22A侧的位置。即把该端部形成得在使所述腿部22F1与设置面相接地来配置携带式信息终端1时不与该设置面抵接。
延伸部232的下面232A是向与本体部231背面侧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面。且下面232A具有与该下面232A相对的台阶部22B5的上面和开口部22B4的端边缘对应的形状,下面232A与台阶部22B5的上面大致平行。因此,该台阶部22B5不会妨碍按下时的键23L的突出没入,能够恰当地进行该键23L的突出没入。 该键23L的上面23A由本体部231的上面和与该上面连续的延伸部232的上面所形成。使用者的手指所接触的该上面23A比上面部22B位于外侧(上方)。但该上面23A随着朝向背面侧而向接近上面部22B(台阶部22B5)的方向倾斜。因此,在各壳体21、22重合的状态(图1和图5所示的状态)下,上面23A具有沿前壳体21的上面部21B大致弯曲的形状。 该上面23A相对本体部231是被倾斜地形成,相对地如前所述,延伸部232的下面232A与本体部231大致正交。因此,延伸部232具有随着朝向延伸方向前端而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的锥状。 上面23A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比开口部22B4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详述的话就是,上面23A厚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与该开口部22B4和台阶部22B5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合算的尺寸大致一致。因此,上面23A厚度方向的尺寸是开口部22B4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大致两倍,与使用不形成有延伸部232的键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上面23A的面积,能够扩大使用者手指按压的面积。 且如前所述,延伸部232的延伸方向是背面侧,由于开口部22B4是包含上面部22B厚度方向的中央来开口 ,且该开口部22B4厚度方向的尺寸是后壳体22厚度方向尺寸的1/2以下(本实施例是大致1/3),所以在键23L与前壳体21之间能够确保与上面部22B正面侧的尺寸(框体22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应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操作(按下)键23L的手指与前壳体21干涉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键23L的操作性。 键23R、检测该键23R输入的控制基板、FPC、接点基板和接点橡胶也是同样的结构。 图9是从背面侧看键23L的立体图。
以下详述键23L。 如前所述,键23L具备上述的本体部231、延伸部232和按压部233,而且如图9所示还具备轴部234、235和突出部236。键23L作为整体而具有左右方向(表示左方向的图9中的S1方向和该S1方向的相反方向,本发明的第一方向)长的横长形状,被形成为具有正面看和纵截面是大致L字状的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型品。因此,在向后述设置部4设置时,所述上面23A由沿上面部22B的面23A1和沿左侧面部22D的面23A2形成。这些面23Al、23A2分别相当于是本发明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轴部234与本发明的第二轴部相当,轴部235与本发明的第一轴部相当。这些轴部234、235夹住所述按压部233地从本体部231的左右两端向正面侧和背面侧突出,各自被形成大致圆筒状。在把键23L向后壳体22的后述设置部4设置时,这些轴部234、235分别沿与左右方向(本发明的第一方向)和键23L的突出方向即上方向(图9中的S2方向,本发明的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朝向背面侧方向的图9中的S3方向和该S3方向的相反方向,本发明的第三方向)延伸。 其中,在右侧形成的轴部234成为当把键23L的左侧按下时的该键23L的转动轴。
在左侧形成的轴部235成为当把键23L的右侧按下时的该键23L的转动轴。关于该键23L的转动在后面详述。 突出部236在轴部235的更外侧(从轴部234离开的侧)从本体部231向下方突出而形成。该突出部236在把键23L的右侧(轴部234侧)端部按下时与后壳体22 (侧面部22D的内面)卡合,除了限制该键23L不必要的转动之外,还用于防止经由开口部22B4而看到后壳体22的内部。[cmo][设置部的结构] 图10 图13是表示键23L设置有该键23L的设置部4的图。具体是图10和图11是分别从正面侧和背面侧看键23L和设置部4的立体图,图12是从背面侧看它们的图。图13是从背面侧看从图12所示的状态把保持部件5卸下来状态的图。图10以后的图所示的S1 S3的方向分别与上述S1 S3的方向是同方向。 后壳体22具备有设置上述键23L的设置部4和设置键23R的设置部(图示省略)。
其中如图10 图13所示,设置部4具备位于左侧的立起部41(图10和图12)、42(图13)、位于中央的台座部43(图10 图12)、在该台座部43的下方形成的凸台44、45(图11和图13)、长孔46(图13)、被固定在凸台44且配置在设置部4右侧的保持部件5(图10 图12)。 如图10和图12所示,立起部41是从背面部22F的内面朝向面外方向(背面侧)立起而形成。该立起部41由沿S1方向延伸的一对限制部411、412构成。在把键23L设置到设置部4时使轴部235被配置在该限制部411 、412之间。 其中,限制部411与本发明的第一限制部相当。在没把键23L按下的状态下,被接点橡胶34向上方(S2方向)施力的键23L的轴部235与该立起部411抵接,防止键23L从设置部4脱落。 在把键23L的大致中央和左侧按下时则轴部235与限制部412抵接,限制该键23L过量地移动。 立起部42夹住键23L地位于立起部41的相反侧。具体说就是立起部41被形成在背面部22F,而立起部42如图13所示是与正面部22A的内面形成一体。该立起部42由从该内面向面外方向延伸的一对限制部421、422构成。 限制部421与本发明的第一限制部相当,沿左右方向(Sl方向)延伸,立起部422被形成大致倒T字状。这些限制部421、422分别被形成在与限制部411、412对应的位置处,有与该限制部411、412同样的功能。 如图10 图13所示,台座部43被形成沿左右方向的平板状,且从正面部22A的内面向面外方向突出。在该台座部43的上面配置有所述接点基板33和接点橡胶34。
如图13所示,凸台44、45分别以大致圆筒状突出设置在正面部22A的内面,是用于把保持部件5安装在正面部22A内面的结构。 其中,凸台44具有朝向背面侧开口的螺纹孔441,使用固定螺钉47(图11和图12)把保持部件5从背面侧与该螺纹孔441旋合。
凸台45具有比凸台44小的外径尺寸,插入在保持部件5形成的孔部52而把该保持部件5定位。 如图13所示,长孔46被形成在正面部22A的内面,内部插入有轴部234。该长孔46的端边缘由分别向S2方向延伸的导向部461和分别向Sl方向延伸且把导向部461的S2方向前端侧和基端侧连接的限制部462 、463所形成。 其中,夹住轴部234的导向部461引导该轴部234沿S2方向的移动,且限制向Sl方向的移动。 限制部462、463设定了轴部234的移动范围,S2方向前端侧的限制部462通过与利用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向S2方向移动的轴部234抵接来限制键23L从后壳体22跳出。该限制部462与本发明的第二限制部相当。
[保持部件的结构] 保持部件5从背面侧看是由形成大致L字状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形成的部件,除了
限制键23L向后壳体22外脱落之外还对该键23L的突出没入进行引导。如图10 图12
所示,该保持部件5具有孔部51、52和由导向部54和限制部55、56形成端边缘的长孔53。 孔部51位于保持部件5的左端部,被形成得正面侧的内径比背面侧的小。该孔部
51插入有把保持部件5向凸台44(图11)固定的所述螺钉47。 孔部52被插入有把保持部件5进行定位的凸台45(图11和图12)。 长孔53和长孔46都相当于是本发明的长孔。该长孔53被形成大致矩形,该长孔
53被插入有轴部234。形成该长孔53左右端边缘的导向部54被沿上下方向(键23L突出
没入的方向)形成。这些导向部54之间距离被设定成在轴部234的外径尺寸上加上规定
的间隙的尺寸左右。在把键23L的大致中央和右端按下时,导向部54除了对轴部234向S2
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外,还限制该轴部234向Sl方向的移动。 形成长孔53上下端边缘的限制部55、56中,位于轴部234上方的限制部55相当
于是本发明的第二限制部。 该限制部55在没把键23L按下的状态下,与利用所述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向上方上升的轴部234抵接,与上述限制部462同样来限制该键23L过量地突出和键23L从设置部4脱落。 在把键23L的中央近旁和右端按下而该键23L移动时,限制部56与轴部234抵接而限制该键23L过量地移动。
[按下时键的动作] 以下说明按下键23L时该键23L的动作。 图14是从背面侧看把上面23A的中央按下时的键23L的图。 当从图12所示的状态(非按下状态)把上面23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按下时,如图
14所示,键23L整体向按下方向移动。这时,轴部234从与限制部462和限制部55抵接的
状态而沿导向部461和导向部54向下方移动。且轴部235从与限制部411、421抵接的状
态向下方移动。通过这种键23L的移动而使按压部233经由接点橡胶34来按压接点基板33。 当在该状态下把对键23L的按下解除,则利用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键23L上升,该键23L返回到非按下状态。
图15是从背面侧看把上面23A的左侧(图15中是右侧)按下时的键23L的图。
当从图12所示的状态把上面23A的左侧按下时,如图15所示,键23L以被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与限制部462、55抵接状态的轴部234为中心向按下方向转动,按压部233经由接点橡胶34而按压接点基板33。这时,由于轴部234被导向部461、54限制了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所以该轴部234不向下方、也不向左右移动,而与限制部411、421抵接的轴部235则一边描绘大致圆弧状的轨迹一边向下方移动。 当在该状态下把对键23L的按下解除,则利用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轴部235侧也上升,所以该键23L返回到非按下状态。 图16是从背面侧看把上面23A的右侧(图16中是左侧)按下时的键23L的图。
当从图12所示的状态把上面23A的右侧按下时,如图16所示,键23L以被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与限制部411、421抵接状态的轴部235为中心向按下方向转动,按压部233经由接点橡胶34而按压接点基板33。这时,由于轴部234被导向部461、54限制了向左右的运动,而轴部235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没有被限制,所以随着该轴部234沿导向部461、54向下方的移动而轴部235是与限制部411、421的抵接状态不变地向从轴部234离开的方向(左方向)偏离。因此,在把键23L的右侧按下的状态下,该键23L的转动也能够不停滞地进行。 当在该状态下把对键23L的按下解除,则利用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轴部234侧
也上升,随之,轴部235与限制部411、421的抵接不变地向与轴部234接近的方向移动。由
此,键23L返回到非按下状态。[接点基板的结构] 图16是表示接点基板33的俯视图。 如前所述,接点基板33经由接点橡胶34而被键23L按压,并检测该键23L的输入。该接点基板33具有基板331、在该基板331上层合形成的第一片、第二片(都被图示省略)和第三片335,第一片被形成在基板331上,第三片335形成接点基板33的外表面。
第一片具备被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形成且分别具有导电性的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这些各接点332、333是形成在第一片大致中央的且被形成一个边沿基板331长度方向的俯视看大致L字状的电极,并经由FPC32与控制基板31连接。该长度方向与键23L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 一致。且这些各接点332、333的L字状的各边分别相互大致平行,而且被形成得相互离开。 第二片是具有非导电性的合成树脂制片,除了保护第一片之外还有作为隔片而使所述各接点332、333与后述的第三接点336离开的功能。该第二片在与各接点332、333长度方向的两端近旁对应位置而在该接点332、333之间具有中心,且形成有向这些各接点332、333的外侧扩展的一对开口部334。 第三片335具备由具有导电性的原料(例如碳)形成的一对第三接点336,该各第三接点336位于开口部334内。该一对第三接点336是跨越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形成,且通过所述第二片与接点332、333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把键23L按下时,这些第三接点336通过接点橡胶34的按压部342而被按压,把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电连接。按压部342的中心位置被设定在与第三接点336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且该按压部342的尺寸被设定得比第三接点336的尺寸稍微小。
具体说就是当把键23L的大致中央按下时,利用按压部342来按压各第三接点 336,由此,经由该各第三接点336而把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把键23L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按下时,该一个端部侧的第三接点336 被按压部342所按压,经由该第三接点336而把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电连接。
当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这样经由第三接点336而被连接时,则在第一接 点332和第二接点333中的一个流动的电流就被向另一个导通。由此,该电流作为表示键 23L输入情况的电信号而向经由第一接点332和第二接点333和FPC32连接的控制基板31 输出。 关于键23R和与该键23R对应设置的设置部和接点基板,由于除了左右对称以外 则与键23L、设置部4和接点基板33是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关于键23R按 下时的动作,也是除了左右对称的点以外则与键23L按下时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携带式信息终端l,有以下的效果。由键23L所能够发 挥效果,则由除了左右对称之外而具有与键23L同样结构的键23R也同样能够发挥。
键23L具有从一端(按压部233)向上面部22B形成的开口部22B4插入的本体部 231的另一端分别沿该上面部22B而向开口部22B4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232。由此,能够 把键23L的向后壳体22外露出的上面23A的面积,即与使用者的手指相对的上面23A的面 积变大。因此,与没有延伸部232的键相比,能够扩大使用者的手指所能够按下的区域,另 外,由于能够增大与手指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该键23L的按下和输入。因此, 能够提高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操作性。 由于延伸部232是从开口部22B4的端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所以不需要根据上面 23A的面积而把开口部22B4形成得大。因此,与根据开口部22B4的开口面积来配置键的情 况相比,能够縮小后壳体22的厚度方向。因此,能够谋求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薄型化。
且由于延伸部232从本体部231的延伸方向是背面部22F侧,所以能够防止该延 伸部232以及键23L与位于正面侧的前壳体21的干涉,能够抑制操作键23L的手指与前壳 体21干涉。另外,在键23L与前壳体21之间确保与框体220对应间隙,所以能够更加抑制 该手指与前壳体21的干涉。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操作性。
后壳体22被形成正面看具有大致长圆形状的大致扁平状,由于使用者能够把手 指(例如食指)沿左右两侧面部22D、22E地来握持后壳体22,所以能够容易握持该后壳体 22。在这样握持后壳体22的情况下,通过在有该手指指尖位于的上面部22B的左右两端配 置键23L、23R,则能够容易按下该键23L、23R。且由于各键23L、23R具有上述的结构而不依 赖手指碰到情况地能够可靠地按下该各键23L、23R。因此,能够提高携带式信息终端l的操 作性。 在键23L的上面23A随着朝向背面部22F,而向从上面部22B离开的方向倾斜时, 该上面23A不沿后壳体22外形形状而使背面部22F侧的端部从上面部22B突出。这时,由 于沿着后壳体22而手指难于保持沿着的状态,所以难于握持该后壳体22,难于进行键23L 的输入操作。 相反地,通过使上面23A随着朝向背面部22F而向接近上面部22B(台阶部22B5) 的方向倾斜,由于该上面23A成为沿后壳体22外形形状,所以使手指容易沿着该后壳体22。 因此,能够容易握持后壳体22以及携带式信息终端1 ,而且能够更加容易进行键23L的输入操作。 在延伸部232的背面部22F侧的端部从该背面部22F向背面侧突出时,若使背面 部22F相对设置面地(使腿部22F1与设置面抵接地)来配置携带式信息终端1,则该键23L 与设置面接触。这时,就把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负载加给键23L,键23L的负载变大。
相反地,使延伸部232的背面部22F侧的端部比该背面部22F更靠向正面部22A 侧,即使在如上述那样配置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键23L与设置面接触。 因此,能够防止向键23L加负载。 把延伸部232形成为覆盖与开口部22B4对应而形成的台阶部22B5,能够利用上面 部22B与台阶部22B5的台阶来确保键23L的行程量。由此,不需要为了确保行程量而使键 23L从上面部22B过量地突出。因此能够谋求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小型化。
使键23L的上面23A比上面部22B更向后壳体22的外侧突出,在把该键23L按下 时,能够防止键23L整体没入到上面部22B的内侧,以及能够防止成为不能连续按下键23L 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操作性。 在键23L没有被按下的状态下,由于利用接点橡胶34的施力力而使轴部234与限 制部411、421抵接、使轴部235与限制部462、55抵接,所以能够防止键23L从后壳体22脱 落。 在把上面23A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按下时,键23L向按下方向的移动被夹住轴部 234的导向部461、54所引导。这时,利用该导向部461、54而能够限制键23L向左右方向的 晃动。在把上面23A的左端侧和右端侧按下时,也能够利用该导向部461、54来限制键23L 向左右方向的晃动。 因此,在把键23L的任意位置按下时,都能够限制该键23L向与突出没入相应的左 右方向(Sl方向)的晃动,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键23L的输入,而且能够使该键23L的动 作稳定化。且由于键23L根据按下位置而向按下方向进行移动或转动,所以不需要设置用 于使键整体向按下方向移动的长的导向。因此,能够谋求携带式信息终端l的小型化。
由于被设置部4固定的保持部件5和正面部22A的内面分别具有导向部54、461, 且键23L具有轴部234,所以与后壳体22具有轴部并且键23L具有导向部的情况相比,能 够谋求键23L的小型化。由此,能够縮小键23L的移动范围,能够谋求后壳体22的小型化。 因此,能够更加使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小型化。 由于轴部235被位于背面侧和正面侧的限制部411、421限制向S2方向的移动,所 以能够抑制键23L的松动,而且能够使该键23L的轴部234侧端部被按下时的转动稳定化。 同样地,轴部234利用把该轴部234正面侧的端部夹住的导向部461和把背面侧端部夹住 的导向部54,来引导向S2方向的移动,所以能够使该轴部234的移动稳定化。因此,能够使 键23L的动作稳定化。 由于把导向部461和限制部462、463作为长孔46的端边缘形成、且把导向部54 和限制部55、56作为长孔53的端边缘形成,所以能够简易地形成这些导向部461、54和限 制部462、463、55、56,而且能够把设置部4以及后壳体22的内面的结构简略化。
由于把限制部411、421与后壳体22的内面形成一体,所以能够简易地形成该限制 部411、421,能够更加使后壳体22的结构简略化。且通过把限制部411、421沿S1方向形 成,在把键23L的轴部234侧的端部按下时,能够维持向从该轴部234离开方向移动的轴部235与限制部411、421的抵接状态,因此,以该轴部235作为支点的键23L能够顺利地进行 转动。 在把键23L配置到设置部4时,轴部234相对轴部235而被配置在上面22B的靠 中央的位置。该轴部234的两端由于分别被导向部461、54所夹住,所以在键23L移动时和 转动时,该轴部234大体不向左右方向(Sl方向)移动。因此,在把轴部235作为转动轴而 转动时,与不限制轴部234向左右方向移动地使该轴部234侧的键23L的端部按圆弧状轨 道转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縮小该轴部234侧的键的端部(右端部)与上面部22B(开口 部22B4的端边缘)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縮小上面部22B的尺寸,能够更加谋求后壳体 22以及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小型化。 把键23L跨越上面部22B和左侧面部22D地进行配置,上面23A由沿上面部22B 的面23A1和沿左侧面部22D的面23A2形成。由此,能够使握持后壳体22的手指容易地沿 键23L。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按下键23L,能够更加提高携带式信息终端1的操作性。且 由于向后壳体22外部露出的键23L的形状是沿着该后壳体22的形状,所以能够使携带式 信息终端l的外观良好。
[2、第二实施例]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携带式信息终端。 本实施例的携带式信息终端1A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1同样的 结构,但在上述携带式信息终端1中,接点基板33具备分别具有大致L字状的第一接点332 和第二接点333,而本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1A的接点基板35具备相互面对面配置的梳齿 状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在这点上本实施例的该携带式信息终端1A与第一实施例的携带 式信息终端1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则付 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18是表示本实施例携带式信息终端1A的接点基板35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的携带式信息终端1A除了代替接点基板33和接点橡胶34而具备接点 基板35和接点橡胶36之外,与所述携带式信息终端1具备同样的结构。接点橡胶36除了 代替一对按压部342,而具备与按压部233的抵接面对应的横长的按压部362之外,与接点 橡胶34具备同样的结构。 如图18所示,接点基板35具有基板351、与该基板351层合的第一片、第二片 (都被图示省略)和第三片355。 与基板351层合的第一片形成有分别具有梳齿状且相互面对面离开配置的电极 即第一接点352和第二接点353。这些第一接点352和第二接点353在沿基板351长度方向 的方向两端部,即沿键23L长度方向的方向两端部具有相互大致平行延伸的延伸部3521、 3531。 第二片与上述第二片具有同样的功能,向第一片粘贴。该第二片在第一接点352 和第二接点353形成的范围内具有沿基板351长度方向(与键23L、23R的长度方向一致) 长的大致长圆形状的开口部354。 第三片355向第二片粘贴,并形成接点基板35的外表面。在该第三片355并且在 与开口部35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由具有导电性的原料(例如碳)形成的第三接点356。
该第三接点356根据开口部354的形状而形成大致长圆形状,跨越第一接点352和第二接点353地与这些各接点352、353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比第三接点356稍微小且 被形成横长形状的按压部362与第三接点356抵接以使长度方向一致。通过被该按压部 362按压而第三接点356把第一接点352和第二接点353电连接。 在该接点基板35中,即使在把键23L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按下而利用按压部362 使各接点352、353的与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对应的区域Arl、 Ar2分别被个别按压的情况下, 也能够经由第三接点356而把这些延伸部3521 、 3531之间电连接。在把键23L的中央按下, 利用按压部362而把各接点352、353的中央按下的情况下,同样地能够经由第三接点356 而把该各接点352、353之间电连接。由此,在各接点352、353中的一个流动的电流就被向 另一个导通并作为电信号而向控制基板31输出,控制基板31识别键23L按下的情况。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携带式信息终端1A,有与上述携带式信息终端1同样 的效果。 该携带式信息终端1A的接点橡胶36具备横长的按压部362,但也可以与上述的 接点橡胶34同样地具备一对按压部。这时,只要把各按压部分别配置在覆盖区域Arl、Ar2 内的至少第三接点356的位置便可。
[实施例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在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的变形、改良等都 被本发明包含。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把键23L、 23R设置在上面部22B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但本发 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该上面部22B的中央,且也可以是其他侧面部。即,也可以把键 的配置位置和数量适当设定,也可以使键的长度方向与框体的左右方向不一致,且也可以 把该键设置在前壳体21。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框体的后壳体22具备正面部22A、背面部22F、连接这些 正面部22A和背面部22F的上面部22B、下面部22C和左右的两侧面部22D、22E,被形成为 正面看具有大致长圆形状的大致扁平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框体也可以是正面看 大致长方形和正面看大致圆形,与该框体的形状无关。框体优选至少能够用一个手握持的 形状和尺寸。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前壳体21被设置成能够相对后壳体22自由滑动,但本发明并 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把它们一体化了的一个框体。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键23的上面23A随着朝向背面部22F而向接近上面部22B的 台阶部22B5的方向倾斜,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使沿着配置有键23的侧面部 的该键23的面与该侧面部大致平行,也可以随着朝向背面部而向从该背面部离开的方向 倾斜。且延伸部232的延伸方向并不限定于是向背面部22F侧,例如也可以是与键23接近 的侧面部侧,与该延伸方向无关。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延伸部232的背面部22F侧的端部,即,延伸方向前端侧的端 部是位于在比该背面部22F更靠向正面部22A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S卩,也可以比背 面部F更靠向背面侧。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键23L具有跨越上面部22B和侧面部22D的大致L字状,但本
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任一方面内地来形成该键。键23R中也是同样。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上面部22B具有从该上面部22B朝向后壳体22内侧凹下的台阶部22B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没有台阶部22B5。这时,键23的延伸部232只 要是从开口部22B4的端边缘向外侧延伸便可。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上面23A是从上面部22B向外侧,即,向比该上面部22B高的 位置突出,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按下前的上面23A与上面部22B是一个 面,或也可以比该上面部22B更加没入。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上面部22B形成的台阶部22B5是被形成在开口部22B4的 背面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被延伸部232覆盖的台阶部22B5的位置也可以是开 口部22B4的正面侧,或者也可以分别形成在正面侧和背面侧。同样地,延伸部232从本体 部231的延伸方向也并不限定于是背面侧,也可以是正面侧。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第二轴部的轴部234有被导向部54、461引导的第二轴部 的功能,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夹住轴部235端部地来设置导向部,使该轴部 235具有作为第二轴部的功能。也可以在这些轴部234、235之外而在键设置具有作为第一 轴部或第二轴部功能的其他轴部,也可以在后壳体还设置夹住该轴部的导向部。这时,该其 他轴部和导向部的位置也可以适当设定。并不限定于键23L,键23R中也是同样。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键23L具有发挥第二轴部功能的轴部234,设置部4和保持部 件5具有导向部461、5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键具有导向部、作为框体的后 壳体具有被该导向部引导的轴部。也可以把夹住键而相对配置的各导向部分别形成在后壳 体22的内面,也可以如保持部件5那样分别形成在向后壳体22安装的部件上。并不限定 于是键23L和设置部4,键23R和设置有该键23R的设置部也是同样。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夹住轴部234端部的导向部461、54夹住键23L并且分别设置 在正面部22A侧和背面部22F侧,限制该轴部234向S2方向突出的限制部462、55同样地 夹住键23L并且分别设置在正面部22A侧和背面部22F侧,而且限制轴部235向S2方向突 出的限制部421、411同样地夹住键23L并且分别设置在正面部22A侧和背面部22F侧,但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与轴部234卡合的导向部和限制部以及与轴部235卡合的限制部 只要是分别设置在正面部侧和背面部侧的至少一方便可。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各限制部421、411与正面部22A和背面部22F的各内面被形 成一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位于后壳体22内便可。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导向部461和限制部462、463形成了插入轴部234的长孔46 的端边缘,导向部54和限制部55、56相同地形成了插入轴部234的长孔53的端边缘,但本 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把导向部和限制部离开配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和携带式信息终端而举出能够处理游 戏程序、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的携带式信息终端l,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与座置 型游戏机和PC等连接的控制器也能够适用本发明。作为携带式信息终端也可以是能够处 理游戏程序、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中的至少任一个,或也可以是能够实行其他的应用程序。 即,只要是能够携带且能够处理某程序和数据的携带式信息终端就使适用本发明,例如数 码相机等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在适用数码相机的情况下,作为本发明的键而能够举出快门 键。
权利要求
一种操作装置,具有框体和突出没入自如地设置在该框体的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正面部、背面部和把所述正面部与所述背面部连接的侧面部,所述键具有一端向在所述侧面部形成的开口部插入而另一端露出在所述框体外的本体部、和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沿所述侧面部而比所述开口部的端边缘更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被形成正面看具有大致长圆形状的大致扁平状, 所述侧面部位于在握持所述框体时的上方, 所述键被设置在所述侧面部的左右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的沿所述侧面部的面随着朝向所述背面部而向接近所述侧面部的方向倾斜。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的所述背面部侧的端部比所述背面部更靠向所述正面部侧。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而形成在所述正面部侧和所述背面部侧的至少一方侧, 且具有朝向所述框体内侧凹下的台阶部,所述延伸部被形成得把所述台阶部覆盖,所述键的沿所述侧面部的面比该侧面部更向所述框体的外侧突出。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具有被形成第一方向长的横长形状的本体部和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其位于所述本体 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沿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从所述框体的该键的突出方向即 第二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延伸,所述框体具有把所述键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禾口相对所述第一轴部而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并与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第一轴部 抵接的第一限制部,所述键和所述框体的某一个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侧且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轴部,而另一个具有夹住所述第二轴部的端部且对该第二轴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向部、与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第二轴部抵接的第二限制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所述导向部, 所述键具有所述第二轴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长孔,该长孔,其端边缘由所述导向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形成并且所述 第二轴部插入内部。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和所述导向部的至少一个夹住所述键,并且被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方向侧和该第三方向侧的相反侧。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从所述框体的内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立起,并与该框体形成一体。
11.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正面部、背面部和把该正面部与背面部连接的侧面部,且被形成正面看 具有大致长圆形状的大致扁平状,所述键被配置在所述侧面部中的位于当握持所述框体时的上方的侧面部的左右方向 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且使所述第一方向和左右方向大致一致。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第二轴部配置在位于所述上方的侧面部的靠中央的位置。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键跨越位于所述上方的侧面部和与该侧面部连续的其他所述侧面部来配置, 所述键的上面具有沿位于所述上方的侧面部的第一面和沿所述其他侧面部的第二面。
14. 一种携带式信息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操 作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操作装置(携带式信息终端)(1),具有框体(22)和突出没入自如地设置在该框体(22)的键(23L),框体(22)具有正面部(22A)、背面部(22F)和把正面部(22A)与背面部(22F)连接的侧面部(22B),键(23L)具有一端向在侧面部(22B)形成的开口部(22B4)插入而另一端露出在框体(22)外的本体部(231)、从本体部(231)的另一端沿侧面部(22B)而比开口部(22B4)的端边缘更靠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232)。由此,由于键(23L)中的露出在框体(22)外的面的面积,即,与使用者的手指相对的面的面积能够被加大,所以即使把该面的任意位置按下,也能够进行键(23L)的输入,而且能够增大与手指的接触面积。
文档编号A63F13/00GK101780333SQ20101000376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6日
发明者增田裕明, 矢野贤, 鹰啄信之 申请人: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