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插科普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199阅读:1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插科普玩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玩具技术领域,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拼插科普玩具。



背景技术:

市面上现有的拼插玩具多留于形式,更像是装饰品,没有较高的可玩性和可操作性,拼插结束只可以当做摆设,而且拼插结构不紧凑,很容易散架。

而且现有拼插玩具没有科普意义,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更多的帮助,只能算作玩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娱乐性和科普性相结合且操作性强的拼插科普玩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拼插科普玩具,包括包括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的前端插接有机身,所述成像镜头的后端插接有焦距镜头。

进一步地,成像镜头包括机身前板、成像镜头左侧板、成像镜头右侧板、成像镜头顶板、成像镜头底板、成像膜和成像膜固定器;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和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分别与机身前板的第一端插接,且成像镜头左侧板和成像镜头右侧板相互平行;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一端与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二端插接,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二端与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二端插接;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一端与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三端插接,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二端与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三端插接,且成像镜头顶板和成像镜头底板相互平行;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四端、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四端、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三端和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三端共同围成成像镜头口;成像膜包覆于成像镜头口上,并通过套设于成像镜头口上的成像膜固定器固定。

进一步地,成像膜为半透明塑料膜或薄纸巾。

进一步地,机身包括观察孔板、机身左侧板、机身右侧板、机身顶板和机身底板;观察孔板的第一端与机身左侧板的第一端插接,观察孔板的第二端与机身右侧板的第一端插接;机身底板的第一端分别与机身左侧板的第二端和机身右侧板的第二端插接;机身顶板的第一端分别与机身左侧板的第三端和机身右侧板的第三端插接。

进一步地,机身左侧板的第四端和机身右侧板的第四端分别与机身前板的第二端插接;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分别与机身顶板的第二端和机身底板的第二端插接;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分别与机身顶板的第二端和机身底板的第二端插接;机身底板的第三端与机身前板的第三端插接;成像镜头与机身插接到一起。

进一步地,焦距镜头包括焦距镜头底板、焦距镜头左侧板、焦距镜头右侧板、进光孔板、焦距镜头顶板;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与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一端插接,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与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二端插接;进光孔板的第一端与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三端和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三端插接;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一端与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二端插接,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二端与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二端插接;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三端与进光孔板的第二端插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焦距镜头固定器,焦距镜头固定器的第一端分别与焦距镜头顶板的第四端和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二端插接;且焦距镜头固定器的第一端分别与成像镜头左侧板和成像镜头右侧板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拼插科普玩具具有科普意义,具有更好的可玩性和可操作性;拼插结构紧凑且更加结实,可多次拆解;很好地模拟了各种物理原理和物理实验及其应用技术;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小孔成像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小孔成像相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成像镜头拼插组成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机身拼插组成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焦距镜头拼插组成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成像镜头;11-机身前板;111-机身前板的第一端;112-机身前板的第二端;113-机身前板的第三端;12-成像镜头左侧板;121-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122-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二端;123-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三端;124-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四端;13-成像镜头右侧板;131-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132-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二端;133-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三端;134-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四端;14-成像镜头顶板;141-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一端;142-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二端;143-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三端;15-成像镜头底板;151-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一端;152-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二端;153-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三端;16-成像膜固定器;2-机身;21-观察孔板;211-观察孔板的第一端;212-观察孔板的第二端;22-机身左侧板;221-机身左侧板的第一端;222-机身左侧板的第二端;223-机身左侧板的第三端;224-机身左侧板的第四端;23-机身右侧板;231-机身右侧板的第一端;232-机身右侧板的第二端;233-机身右侧板的第三端;234-机身右侧板的第四端;24-机身顶板;241-机身顶板的第一端;242-机身顶板的第二端;25-机身底板;251-机身底板的第一端;252-机身底板的第二端;3-焦距镜头;31-焦距镜头底板;311-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一端;312-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二端;313-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三端;32-焦距镜头左侧板;321-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322-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二端;323-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三端;33-焦距镜头右侧板;331-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332-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二端;333-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三端;34-进光孔板;341-进光孔板的第一端;342-进光孔板的第二端;35-焦距镜头顶板;351-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一端;352-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二端;353-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三端;36-焦距镜头固定器;361-焦距镜头固定器的第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拼插科普玩具——小孔成像相机,包括成像镜头1,成像镜头1的前端插接有机身2,成像镜头1的后端插接有焦距镜头3。

成像镜头1包括机身前板11、成像镜头左侧板12、成像镜头右侧板13、成像镜头顶板14、成像镜头底板15、成像膜和成像膜固定器16;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121和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131分别与机身前板的第一端111插接,且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相互平行;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一端141与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二端122插接,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二端142与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二端132插接;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一端151与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三端123插接,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二端152与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三端133插接,且成像镜头顶板14和成像镜头底板15相互平行;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四端124、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四端134、成像镜头顶板的第三端143和成像镜头底板的第三端153共同围成成像镜头口;成像膜包覆于成像镜头口上,并通过套设于成像镜头口上的成像膜固定器16固定。

成像膜为半透明塑料膜或薄纸巾。

机身2包括观察孔板21、机身左侧板22、机身右侧板23、机身顶板25和机身底板24;观察孔板的第一端211与机身左侧板的第一端221插接,观察孔板的第二端212与机身右侧板的第一端231插接;机身底板的第一端241分别与机身左侧板的第二端222和机身右侧板的第二端232插接;机身顶板的第一端251分别与机身左侧板的第三端223和机身右侧板的第三端233插接。

机身左侧板的第四端224和机身右侧板的第四端234分别与机身前板的第二端112插接;成像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121分别与机身顶板的第二端252和机身底板的第二端242插接;成像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131分别与机身顶板的第二端252和机身底板的第二端242插接;机身底板的第三端243与机身前板的第三端113插接;成像镜头与机身插接到一起。

焦距镜头3包括焦距镜头底板31、焦距镜头左侧板32、焦距镜头右侧板33、进光孔板34、焦距镜头顶板35;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一端321与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一端311插接,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一端331与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二端312插接;进光孔板的第一端341与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三端323和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三端333插接;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一端351与焦距镜头左侧板的第二端322插接,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二端352与焦距镜头右侧板的第二端332插接;焦距镜头顶板的第三端353与进光孔板的第二端342插接。

还包括焦距镜头固定器36,焦距镜头固定器的第一端361分别与焦距镜头顶板的第四端314和焦距镜头底板的第二端312插接;且焦距镜头固定器的第一端361分别与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活动连接。

如图2至图5所示,成像镜头1、机身2和焦距镜头3是通过如下步骤拼插在一起的:

图3为成像镜头1的各个组成部分,成像镜头1的拼插安装步骤为,将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分别插入机身前板的矩形孔的左右两边,且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相互平行;成像镜头顶板14插放至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上方;成像镜头底板15则插放到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下方,且成像镜头顶板14和成像镜头底板15相互平行;如图2所示,成像镜头左侧板12、成像镜头右侧板13、成像镜头顶板14和成像镜头底板15共同围成成像镜头口;将能够方便找到的透明塑料膜或薄纸巾作为成像膜包覆于成像镜头口上,成像膜固定器16套到成像镜头口和成像膜上固定,这样成像镜头即拼插完毕。

图4为机身2的各个组成部分,机身2的拼插安装步骤为,将机身左侧板22和机身右侧板23分别拼插到观察孔板21的两侧;将机身顶板25插入机身左侧板22和机身右侧板23上部的插槽内,然后将机身底板24拼插到机身左侧板22和机身右侧板23底部的插槽内;此时完成了机身2的拼插工作。

将完成的成像镜头1和机身2拼接在一起。机身左侧板22和机身右侧板23分别插接到机身前板11上;这一过程中,成像镜头左侧板12和成像镜头右侧板13也从上向下插入机身顶板25和机身底板24内;机身底板24也与机身前板11插接到一起;则成像镜头1与机身2紧密地插接到一起。

图5为焦距镜头3的各个组成部分,焦距镜头3的拼插安装步骤为,先将焦距镜头左侧板32和焦距镜头右侧板33拼插于焦距镜头底板31上;将进光孔板34拼插到焦距镜头左侧板32和焦距镜头右侧板33之间,进光孔板34上的进光孔大小可随光线条件选择,几种孔径的进光孔板34可自行更换;焦距镜头顶板35拼插安装到焦距镜头左侧板32和焦距镜头右侧板33的上部并拼插至进光孔板34上,使镜头内封闭不漏光,完成了焦距镜头3的拼接。

将已拼接好的机身2和成像镜头1的结合体的镜头部分插放到已完成的焦距镜头3内的空腔内,并将焦距镜头固定器36由上至下拼插到焦距镜头顶板35和焦距镜头底板31上的孔之中,完成拼接。焦距镜头固定器36限制成像镜头不能左右移动,只能前后移动调焦距,且移动到成像膜固定器16的位置时被卡住。

通过上述步骤即完成了小孔成像相机的拼插。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