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移专用滑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1551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极限运动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漂移专用滑板轮。



背景技术:

滑板项目可谓是极限运动历史的鼻祖,许多的极限运动项目均为滑板项目延伸而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冲浪运动演变而成的滑板运动,在而今已成为地球上最酷的运动。滑板轮是滑板的重要组件,其重量、硬度、直径、反弹以及耐磨性均是重要的技术指标。随着大家对滑板轮爱好的日益加深,能够漂移的滑轮板更加大众化、时尚化,成为极限运动一族的新宠,然而对漂移专用的滑板下方的滑板轮要求则越来越高,传统的滑板轮结构极其简单,内外侧面的端边均为直角面,且内外侧两面一致均为平面,这种滑板轮制作工艺简单,但是内外侧抓地力一致,漂移玩法单一,甚至影响滑板轮的漂移。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减少外侧抓地力、提高内侧抓地力的滑板轮势在必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漂移的一种漂移专用滑板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漂移专用滑板轮,包括轮体,该轮体的左右两端外圈处均为弧形面,轮体的内侧面为粗糙面,轮体的外侧面为光滑面,轮体置于内侧的横向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同时轮体置于外侧的横向中心处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贯穿相通,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轮体的左右两端外圈处均为弧形面,外侧端的弧形面为了减少抓地力,方便漂移,内扣偏向另一端面,提高抓地力,防止使用者在漂移过程中摔倒受伤。

2、轮体的内侧面为粗糙面,增加轮体内侧与滑板轮的桥架连接处的摩擦面积,连接牢固。

3、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贯穿相通,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滑板下方的桥架穿过第一通孔,通过限位块将桥架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通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轮体、2-第一通孔、3-第二通孔、4-弧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漂移专用滑板轮的一种实施方式,包括轮体1,该轮体1的左右两端外圈处均为弧形面4,外侧端的弧形面4为了减少抓地力,方便漂移,内扣偏向另一端面,提高抓地力,防止使用者在漂移过程中摔倒受伤,轮体1的内侧面为粗糙面,增加轮体1内侧与滑板轮的桥架连接处的摩擦面积,连接牢固,轮体1的外侧面为光滑面,轮体1置于内侧的横向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2,同时轮体1置于外侧的横向中心处设有第二通孔3,第一通孔2与第二通孔3贯穿相通,第一通孔2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3,滑板下方的桥架穿过第一通孔2,通过限位块将桥架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通孔3中。

将滑板轮安装在滑板时,首先将滑板的桥架两端穿过滑板轮的通孔2,滑板轮固定在桥架的两端,将安装好滑板轮的桥架与滑板的底面进行固定连接,一个滑板需要两个桥架与四个滑板轮,滑板轮的左右两端外圈处均为弧形面,外侧端的弧形面为了减少抓地力,方便漂移,内扣偏向另一端面,提高抓地力,防止使用者在漂移过程中摔倒受伤。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