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夜跑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5314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夜跑装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夜跑装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运动和健康之间的联系,人们对运动的重视度也日渐升高。长跑作为历史悠久、简单高效的运动项目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目前国内的各种马拉松赛事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进一步印证了运动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提升。

受条件所限,大多数人在白天没有时间进行运动,因此夜跑成了许多健身爱好者选择的方式。并且夏天天气炎热,只有夜晚能享受到凉爽的温度,这也是促使人们选择夜跑的原因之一。由此夜跑的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夜晚光线较暗,而夜跑的路线多数选择城市公路,司机在昏暗的光线下无法及时发现夜跑者,容易酿成交通事故。目前解决的方法仅有穿着颜色鲜艳、带反光或荧光材质的衣服和鞋,或者佩戴发光手环等。但反光类衣物需要光源才能发挥作用,而发光手环持续时间短,并且发光面积小,佩戴手上随着跑步动作容易被遮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夜跑装备,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夜跑装备,所述智能夜跑装备被穿戴时位于用户的躯干部位;该智能夜跑装备包括:装备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智能交互单元;

智能交互单元包括:微处理器和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

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贴合在装备本体的表面上;

微处理器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连接,微处理器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的亮灭。

可选地,智能夜跑装备为智能夜跑背心;

装备本体为背心本体,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贴合在背心本体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

微处理器还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发光色彩和/或发光模式。

可选地,智能交互单元还包括:用于在用户穿戴智能夜跑装备后监测用户的运动数据的惯性传感器;

微处理器与惯性传感器连接,对来自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

可选地,惯性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智能夜跑装备的加速度的加速度计;

微处理器与加速度计连接,对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处理。

可选地,惯性传感器还包括:用于监测智能夜跑装备的旋转角速度的陀螺仪;

微处理器与陀螺仪连接,对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和陀螺仪监测的旋转角速度数据进行处理。

可选地,智能交互单元还包括用于检测智能夜跑装备的位置信息的GPS模块;

微处理器与GPS模块相连,对GPS模块监测的位置数据进行处理。

可选地,智能交互单元还包括用于监测环境气压和/或智能夜跑装备的高度的气压计;

微处理器与气压计连接,对气压计监测的环境气压数据和/或高度数据进行处理。

可选地,智能交互单元还包括:扬声器;

微处理器与扬声器连接,控制扬声器开始发声和/或停止发声。

可选地,智能交互单元还包括:用于建立智能夜跑装备与其他智能终端之间的蓝牙连接的蓝牙通信模块;

微处理器与蓝牙通信模块连接,通过蓝牙通信模块向其他智能终端发送消息。

可选地,智能交互单元设置于所述背心本体的上部或中部;

惯性传感器还包括:用于指示基准方位的地磁传感器;

微处理器与地磁传感器连接,对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陀螺仪监测的旋转角速度数据、以及地磁传感器指示的基准方位信息进行处理。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夜跑装备在被穿戴时位于用户的躯干部位,该智能夜跑装备搭载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基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质的特性,该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可柔性弯曲,能够与任何材质的智能夜跑装备的装备本体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智能交互单元中的微处理器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的亮灭,当用户穿戴该智能夜跑装备进行夜间锻炼时,控制装备本体表面上的发光二极管灯带主动发光,起到明显、直观的警示作用,保障用户夜跑安全,避免由于环境光线昏暗而带来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装备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前视图;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后视图;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后表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3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后表面的原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夜跑背心进行监测报警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装备的示意图,该智能夜跑装备被穿戴时位于用户的躯干部位,如图1所示,该智能夜跑装备包括:装备本体100和设置在本体100上的智能交互单元200。

其中,智能交互单元200包括:微处理器210和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贴合在装备本体100的表面上,微处理器210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连接,微处理器210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亮灭。

可见,图1所示的智能夜跑装备在被穿戴时位于用户的躯干部位,该智能夜跑装备搭载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基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质的特性,该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可柔性弯曲,能够与任何材质的智能夜跑装备的装备本体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智能交互单元中的微处理器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的亮灭,当用户穿戴该智能夜跑装备进行夜间锻炼时,控制装备本体表面上的发光二极管灯带主动发光,起到明显、直观的警示作用,保障用户夜跑安全,避免由于环境光线昏暗而带来的危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智能夜跑装备为智能夜跑背心,装备本体100为背心本体,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贴合在该背心本体的前表面和/或后表面;微处理器210还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发光色彩和/或发光模式。由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具有可弯曲的特点,能够紧密贴合在背心本体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与背心材质结合,且由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重量小,在用户穿着智能夜跑背心时,不会由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存在而导致穿着不适,也不会破坏智能夜跑背心的衣物整体感;此外,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具有能耗低、响应时间短的优势,使得智能夜跑背心中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发光控制过程效率高且能耗低,符合用户在夜跑场景中对智能夜跑装备的应用需求。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前视图,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后视图,该智能夜跑背心包括:背心本体100、微处理器210、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和惯性传感器230;其中,微处理器210、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和惯性传感器230构成智能交互单元200。

如图2A所示,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贴合在背心本体100的前表面的两侧边缘上和底边边缘上;如图2B所示,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还贴合在背心本体100的后表面的两侧边缘上和底边边缘上,微处理器210和惯性传感器230设置在背心本体100的后表面的中部,微处理器210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连接,微处理器210与惯性传感器230连接,背心本体100的前表面贴合的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与背心本体100的后表面贴合的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是一体的。

微处理器210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亮灭,更为具体地,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发光色彩和/或发光模式,以满足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夜跑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

当用户穿着智能夜跑背心进行夜跑时,贴合在智能夜跑背心表面上的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起到发光警示的作用,此外,进行夜跑的用户还希望智能夜跑背心具有实时监测用户的运动行为的功能,为此本实施例在智能夜跑背心中设置了惯性传感器230,该惯性传感器230设置于背心本体的后表面的中部,由于智能夜跑背心的背心本体100的中部或上部在用户运动过程中能够与用户躯干保持相对静止,使得惯性传感器230与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的躯干也能够保持相对静止,用于在用户穿着该智能夜跑背心后监测用户的运动数据;微处理器210对来自惯性传感器230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微处理器210中保存预设策略,根据预设策略对来自惯性传感器230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能够确定用户的运动状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于智能夜跑背心中的惯性传感器230包括:用于监测智能夜跑背心的加速度的加速度计,建立用户的本体坐标系,该本体坐标系随用户躯干运动而变化,以用户躯干中心为坐标原点,以用户的身高方向为z轴方向,x方向平行于用户视线向前的方向,y轴与x轴、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由于加速度计与用户躯干能够保持相对静止,因此用户的本体坐标系与加速度计的本体坐标系一致,加速度计所监测到的在任意方向上的加速度均可以分解为x轴、y轴和z轴这三个方向的加速度,其中,在x轴方向上的加速度可以反映用户的向前或向后运行的行为,在y轴方向上的加速度可以反映用户向左或向右运行的行为,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可以反映用户在高度方向上的运动。

微处理器210与加速度计连接,并对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处理。如,在具体实施时,微处理器210内设置计步判断预定策略,微处理器210根据惯性传感器230监测的运动数据以及该计步判断预定策略,可以确定用户的运动状态。以下具体说明:

微处理器210基于计步判断预定策略,根据智能夜跑背心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确定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走路或跑步;其中,计步判断预定策略反映了用户在走路或跑步时躯干在高度方向上(z轴方向)的加速度的变化特征,例如,当用户处于走路状态时,z轴方向上加速度数值的大小范围,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快慢。当智能夜跑背心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变化与计步判断预定策略中走路状态的加速度的变化特征一致时,说明穿着该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也与计步判断预定策略中走路状态的加速度的变化特征一致,从而确定用户正在走路;同样的方法,也可确定用户跑步。

类似地,微处理器210中的计步判断预定策略还能够反映用户在走路或跑步时用户躯干在x轴或y轴方向上的加速度的变化特征。因此,在确定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走路或跑步的同时,微处理器210根据惯性传感器230监测的运动数据还可以通过如下一种或多种方案确定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信息:

方案一,微处理器210基于计步判断预定策略,根据智能夜跑背心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确定用户的步频信息、起跳高度信息和触地时间信息。

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会随着用户的每只脚从离开地面到落回地面的过程而发生变化,利用设置在背心本体100上的加速度计监测背心本体100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由于背心本体100与用户躯干保持相对静止,即监测到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可以获知用户的脚每次触地的时间,即触地时间信息,并根据触地时间之间的间隔获知用户每一步所用的时间,进而得到步频信息。通过对用户躯干在z方向上的加速度的积分可以获得用户在z方向上的高度变化,即得到起跳高度信息。

方案二,微处理器210基于计步判断预定策略,根据智能夜跑背心在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确定用户的左右脚触地是否平衡的信息。

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会随着用户的每只脚从离开地面到落回地面的过程而发生变化,利用设置在背心本体100上的加速度计监测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以确定用户的迈步过程,进一步地,又因为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用户躯干在y轴方向上的加速度会随着用户的左右脚的交替动作而发生变化(对应于左右脚交替时用户躯干的摆动过程),利用设置在背心本体100上的加速度计还可以监测用户躯干在y轴方向的加速度,根据用户躯干在y轴方向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在z轴方向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获知用户的左脚迈步过程和右脚迈步过程,如果左脚迈步过程对应的y轴方向的加速度的变化和右脚迈步过程对应的y轴方向的加速度的变化是对称的,确定用户的左右脚触地是平衡的,说明用户的跑步或走路姿势正确;反之,确定用户的左右脚触地是不平衡的,说明用户的跑步或走路姿势不正确。

方案三,微处理器210基于计步判断预定策略,根据智能夜跑背心在z轴方向和x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确定用户的步幅信息。

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会随着用户的每只脚从离开地面到落回地面的过程而发生变化,利用设置在背心本体100上的加速度计监测用户躯干在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获知用户的脚每次触地的时间,并根据触地时间之间的间隔获知用户每一步所用的时间,再利用设置在背心本体100上的加速度计监测用户躯干在x轴方向上的加速度,通过对用户躯干在x方向上的加速度的积分可以获得用户在x方向上的速度(走路或跑步的速度),则将上述每一步所用的时间与用户走路或跑步的速度相乘即可得到用户每一步所跨过的距离,即得到步幅信息。

上述几种方案设置于智能夜跑背心中的微处理器210对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实现对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信息进行监测,包括步频、触地时间、起跳高度、左右脚触地平衡、步幅等信息,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的监测对于用户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运动效率,纠正跑步姿态,改善运动效益有明显的帮助。现有技术中很多用户利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中的惯性传感器对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信息进行监测,但一般由于智能手机/智能手环与用户的相对位置随用户手腕的运动而变化,所以计步时都需要考虑加速度计的x,y,z三轴数据,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夜跑背心只需考虑z轴数据即可得到准确的步频信息、起跳高度信息和触地时间信息,避免了其他方向运动的干扰。

上述方案三中微处理器210是通过对加速度计监测智能夜跑背心在x方向上的加速度进行积分来确定用户的速度信息的,但有些情况下,加速度计所测量得到的加速度数据中会包含噪声数据,在对加速度进行积分的过程会累积噪声数据,形成累积误差,影响最后得到的用户的速度信息的精确度,因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在智能交互单元200中设置GPS模块,微处理器210与GPS模块相连,并对GPS模块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众所周知,GPS模块对移动速度信息的测量是比较准确的,因此上述方案三微处理器210可以利用GPS模块测量得到的速度信息与加速度计监测到的跨步时间间隔的乘积得到最终的步幅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GPS模块耗电量大,保持GPS模块持续工作状态可能会导致耗电较快,为此,对该方案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依然通过加速度计监测到的智能夜跑背心在x方向上的加速度的积分获得速度信息,但每隔预定时间间隔,开启GPS模块对通过加速度计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修正,以尽可能地降低加速度计所监测得到的数据的累积误差,得到更为准确的步幅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GPS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中,当智能夜跑背心中未设置GPS模块时,在智能夜跑背心中设置通信模块,如蓝牙通信模块等,通过蓝牙通信模块使智能夜跑背心与智能手机进行通信,从智能手机获取GPS模块测量得到的数据来加以利用,这样,能减少智能夜跑背心的能耗。

在对用户的运动行为进行监测的方面,虽然目前的大多数智能手机均具有计步功能用来监测每日活动量,甚至有社交软件具有独立的计步算法对用户社交圈中的每日活动量进行排名。随着人们对运动和健康的逐步重视,智能穿戴设备向运动健康方面的功能倾斜也逐渐增加。受限于手机在日常使用中位置的多元化,其计步性能也受到许多限制,通过算法来剔除某些无效数据也无法做到完全准确,即使目前最领先的算法对某些场景也无能为力,如当用户将手机放在裤子口袋里骑自行车时,由于骑行时腿部的上下摆动导致手机进行了错误的计数,目前所有的算法都无法修正这一场景。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夜跑装备在被穿戴时位于用户躯干,与用户躯干保持相对静止,可以得到完全准确的步数信息,这是目前仅通过手机计步功能无法做到的。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于智能夜跑背心中的惯性传感器110除了包括加速度计之外,还可以包括:陀螺仪;陀螺仪用于监测智能夜跑背心的旋转角速度,微处理器210与陀螺仪连接,对所述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和陀螺仪监测的旋转角速度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知道,微处理器210通过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监测的数据的结合,可以获知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以进行危险监测,当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在跑步时出现危险,如交通事故、意外跌倒、昏迷等情况时,主成分分析、符号聚合近似等算法通过惯性传感器230的实时数据即可识别出用户处于危险状态,以及时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

例如,通常情况下,如果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因意外突然摔倒时,用户躯干会随身体倒下而发生极其快速地移动和旋转,利用设置在智能腰带中的加速度计监测用户的腰部在各个方向上的加速度,且利用陀螺仪来监测用户的腰部绕各个轴向的旋转角速度,微处理器210计算智能夜跑背心的加速度的幅度在预设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和智能夜跑背心的旋转角速度的幅度在预设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当智能夜跑背心的加速度的幅度在预设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超过第一预设阈值范围,且智能夜跑背心的旋转角速度在预设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范围,确定用户发生摔倒事件。

在此基础上,设置于智能夜跑背心上的惯性传感器230还可以包括:用于为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提供基准方位的地磁传感器,微处理器210与地磁传感器连接,微处理器210在对加速度计监测的加速度数据和陀螺仪监测的旋转角速度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磁传感器监测的基准方位进行辅助,以提高危险监测的准确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惯性传感器230可以采用九轴惯性传感器,包括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三轴地磁传感器。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示意图,图3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后表面的局部放大图(虚线框中部分的放大图),图3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夜跑背心的后表面的原理图,由于前文中已具体介绍了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与微处理器210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交互原理,因此在图3C中仅示出图3B所示部分的原理图。如图3A-3C所示,该智能夜跑背心包括:背心本体100、微处理器210、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加速度计231、陀螺仪232、地磁传感器233、GPS模块240、气压计250、扬声器260、蓝牙通信模块270(图3B所示的放大图中蓝牙模块即为蓝牙通信模块270)和电源模块280。

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贴合在背心本体10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两侧边缘上和底边边缘上,微处理器210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通过导线连接,用于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的发光色彩和发光模式。微处理器210分别与加速度计231、陀螺仪232、地磁传感器233,对加速度计231监测的加速度数据、陀螺仪232监测的旋转角速度数据、以及地磁传感器233指示的基准方位信息进行处理,进而能够进行用户实时运动状态信息的监测以及进行危险监测,具体进行运动状态信息的监测的实施过程以及进行危险监测的实施过程在上文中已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微处理器210还分别与GPS模块240、气压计250、扬声器260、蓝牙通信模块270连接。其中,GPS模块240可以用于监测智能夜跑装备的位置信息,微处理器210用于对GPS模块240监测的位置数据进行处理;气压计250用于监测环境气压和/或智能夜跑装备的高度,微处理器210用于对气压计250监测的环境气压数据和/或高度数据进行处理;微处理器210用于控制扬声器260开始发声和/或停止发声;蓝牙通信模块270用于建立智能夜跑装备与其他智能终端之间的蓝牙连接,微处理器210用于通过蓝牙通信模块270向其他智能终端发送消息。

具体地,微处理器210通过对GPS模块240监测的位置信息的处理可以记录穿着智能夜跑背心进行夜跑的用户的运动轨迹、跑步距离,并与加速度计231监测的加速度数据进行结合可以得到用户的速度、步幅等运动状态信息,具体实施方式在前文中已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夜跑装备通过微处理器210与GPS模块240的配合得到用户的定位信息,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用户失踪的风险,并根据所提供的精确、有效的位置信息,为用户在遭遇危险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提供帮助。例如,如前文所述,微处理器210通过对加速度计231监测的加速度数据、陀螺仪232监测的旋转角速度数据、以及地磁传感器233监测的基准方位信息进行处理,当监测发现用户发生摔倒事件或其他危险事件时,微处理器210执行报警操作,报警操作包括:微处理器210控制扬声器260发声,进行发声报警;和/或,微处理器210可以通过蓝牙通信模块270建立的蓝牙连接向用户的智能手机发送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中包括:预置的电话号码、求助信息和/或GPS模块240监测到的当前位置信息,该控制指令发送到智能手机中,控制智能手机将求助信息和当前位置信息发送至预置的电话号码。在另一个例子中,当监测发现用户发生危险事件时,微处理器210先控制扬声器260发声,控制扬声器260发声的操作一方面起到报警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检测用户当前是否昏迷,如在智能夜跑背心上用户手部可及的部位设置控制按键,控制按键与微处理器210连接,在扬声器260开始发声后,如果用户触发控制按键,控制按键向微处理器210发送信号,微处理器210在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扬声器260停止发声,确定用户当前没有昏迷,无需进行报警操作,如果用户在预设时间长度内没有触发控制按键,确定用户已昏迷,执行前文所述的报警操作。

气压计250可以监测环境气压,一方面微处理器210可以根据气压计250实时监测的环境气压获知穿着智能夜跑背心的用户的高度信息,根据环境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出高度变化情况,在对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进行监测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高度变化量,使得运动状态监测更加准确,例如,根据气压计250监测的环境气压的变化获知用户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的高度变化,进而获知用户走路或跑步过程的起跳高度,对通过加速度计231监测的在z轴方向的加速度的变化得到起跳高度的实施例加以补充和优化。另一方面微处理器210可以根据气压计250实时监测的环境气压获知环境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当环境气压发生突变时,可以为用户提供暴风雨等极端天气警报,避免了用户因无法预知极端天气而导致的危险。

此外,微处理器210通过蓝牙通信模块270与其他智能设备传输信息,包括在监测到用户发生危险事件时通过蓝牙连接与手机通讯向预置电话号码发送求助信息和位置信息,还包括与手机连接向手机发送监测到的运动状态信息,以及与蓝牙耳机连接向用户播报运动状态信息的语音等。电源模块280分别对微处理器210、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220、加速度计231、陀螺仪232、地磁传感器233、GPS模块240、气压计250、扬声器260、以及蓝牙通信模块270进行供电,以确保智能夜跑背心中的各个模块的正常运行。

以一个流程图来说明图3A-图3C所示的智能夜跑背心的工作过程,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夜跑背心进行监测报警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智能夜跑背心进行监测报警的流程包括:

步骤S410,对惯性传感器监测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S420,判断用户是否发生摔倒事件,是则执行步骤S430,否则执行步骤S410。

步骤S430,判断用户是否清醒,是则执行步骤S410,否则执行步骤S440。

步骤S440,执行报警操作。

步骤S450,对惯性传感器监测的运动数据、GPS模块检测的位置信息以及气压计监测的高度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S460,确定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

步骤S470,对气压计监测的环境气压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S480,判断环境气压是否发生异常,是则执行步骤S490,否则执行步骤S470。

步骤S490,发出暴风雨警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夜跑装备在被穿戴时位于用户的躯干部位,该智能夜跑装备搭载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基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质的特性,该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可柔性弯曲,能够与任何材质的智能夜跑装备的装备本体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智能交互单元中的微处理器控制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带的亮灭,当用户穿戴该智能夜跑装备进行夜间锻炼时,控制装备本体表面上的发光二极管灯带主动发光,起到明显、直观的警示作用,保障用户夜跑安全,避免由于环境光线昏暗而带来的危险。此外,智能夜跑背心上还配置其他智能模块,如搭载蓝牙通信模块、惯性传感器、GPS模块、气压计等,能够监测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为用户的运动习惯提供定量的参考度量,还能够监测用户发生如摔倒等危险事件,及时进行报警等相应操作,其中在进行报警操作时,GPS模块能够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将定位信息作为内容发送求救信息,使得报警操作更具意义,保障用户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