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8723发布日期:2018-09-07 22:3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疾病;脑中风是耗费社会资源最多的一种疾病。脑中风患者,往往在中风之后,就会残障,一侧的肢体偏瘫,不但个人行动不方便,整个家庭也会陷入苦难。然而,这些后遗症是可以通过护理来改善的,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前三个月是“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如果康复护理做的到位,患者有很大的机会能得到康复,所以说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要讲究“争分夺秒”。

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神经病人康复设备,但是现有的康复设备均无法做到训练患者的手、眼协调性,训练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激发患者训练的主动性,使患者能够在中风初期即开始积极训练,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训练情况自动增加训练强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大大提高康复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训练患者的手、眼协调性,训练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激发患者训练的主动性,使患者能够在中风初期即开始积极训练,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训练情况自动增加训练强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大大提高康复概率的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按摩脚部,促进脚部康复的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侧面的扶手梁上活动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上表面平行设置有滑轨和链条,所述滑轨内设置有行走轮,所述链条上设置有齿轮,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楔形框架,所述楔形框架的斜面正对患者,所述斜面上设置有凹槽式滑道,所述滑道内设置有球体,所述球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滑道的投球端设置有长条形通孔,顶针的顶端穿出所述通孔,所述顶针的底端与第一弹性元件相连,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楔形框架的底杆上的第一滑槽内,所述顶针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锯齿,所述锯齿与所述齿轮相啮合,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固定于所述楔形框架内,所述齿轮还与所述链条相啮合,所述楔形框架的底杆上设置有斜台,所述斜台位于所述锯齿的正下方,所述顶针的侧壁还与第二弹性元件相连,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楔形框架的侧杆上的第二滑槽内。

所述活动设置为所述托板的一边与所述扶手梁之间通过折页相连。

所述滑轨和链条均凸出所述托板并向床尾方向延伸。

所述托板的四周设置有挡边。

所述床体的床头部分可向上翻转。

所述扶手梁的个数为一个。

所述床体的床尾设置有脚部按摩垫。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均为弹簧。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分别与滑块相连,所述滑块分别位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长条形通孔位于第一滑槽的正上方。

所述斜台上表面和位于最低端的所述锯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顶针露出所述通孔的长度;所述斜台上表面的斜度与位于最低端的所述锯齿下表面的斜度相同。

所述楔形框架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滑轨相互平行的所述底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楔形框架、斜面、滑道及球体的设置,球体靠重力在滑道中滑动的过程中,患者眼部会习惯性地追随球体的运动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就无形地训练了患者的眼睛;患者拿起球体,球体外表面的凸起的设置,可按摩手部,起到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患者将手里的球体向外抛出至滑道内的过程中,即可训练患者的手、眼、脑协调性,训练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激发患者训练的主动性,使患者能够在中风初期即开始积极训练,大大提高患者康复几率。当患者将球体投中至滑道的投球端时,球体按压顶针,使顶针向下运动,顶针上的锯齿与齿轮相啮合,继而使齿轮旋转,使齿轮在与其相啮合的链条上滚动,而齿轮由于固定于楔形框架上,继而可带动楔形框架逐渐远离患者,从而可自动增加患者投球训练的投球距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大大提高康复概率。脚部按摩垫的设置,促进患者脚部血液循环,帮助脚部康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楔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自动增加训练强度的康复床,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1侧面的扶手梁2上活动设置有托板3,所述托板3的上表面平行设置有滑轨4和链条5,所述滑轨4内设置有行走轮6,所述链条5上设置有齿轮7,所述行走轮6上设置有楔形框架8,所述楔形框架8的斜面9正对患者,所述斜面9上设置有凹槽式滑道10,所述滑道10内设置有球体,所述球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滑道10的投球端设置有长条形通孔11,顶针12的顶端穿出所述通孔11,所述顶针12的底端与第一弹性元件13相连,所述第一弹性元件13位于所述楔形框架8的底杆上的第一滑槽16内,所述顶针1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锯齿14,所述锯齿14与所述齿轮7相啮合,所述齿轮7的中心轴固定于所述楔形框架8内,所述齿轮7还与所述链条5相啮合,所述楔形框架8的底杆上设置有斜台15,所述斜台15位于所述锯齿14的正下方,所述顶针12的侧壁还与第二弹性元件17相连,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7位于所述楔形框架8的侧杆上的第二滑槽18内。

楔形框架8、斜面9、滑道10及球体的设置,球体靠重力在滑道10中滑动的过程中,患者眼部会习惯性地追随球体的运动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就无形地训练了患者的眼睛;患者拿起球体,球体外表面的凸起的设置,可按摩手部,起到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患者将手里的球体向外抛出至滑道10内的过程中,即可训练患者的手、眼、脑协调性,训练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激发患者训练的主动性,使患者能够在中风初期即开始积极训练,大大提高患者康复几率。当患者将球体投中至滑道10的投球端时,球体按压顶针12,使顶针12向下运动,顶针12上的锯齿14与齿轮7相啮合,继而使齿轮7旋转,使齿轮7在与其相啮合的链条5上滚动,而齿轮7由于固定于楔形框架8上,继而可带动楔形框架8逐渐远离患者,从而可自动增加患者投球训练的投球距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大大提高康复概率。行走轮6的设置,使行走轮6可在滑轨4内自如运动,阻力小,起到从动轮的作用。

所述活动设置为所述托板3的一边与所述扶手梁2之间通过折页相连。

所述滑轨4和链条5均凸出所述托板3并向床尾方向延伸。

所述托板3的四周设置有挡边19。挡边19的设置,避免患者在没有将球体投入滑道10时,球体掉落在床板上或者其他地方。

所述床体1的床头部分可向上翻转。

所述扶手梁2的个数为一个。扶手梁2为一个,并且设置于患者未偏瘫的一侧,避免阻碍患者下床。

所述床体1的床尾设置有脚部按摩垫20。脚部按摩垫20的设置,促进患者脚部血液循环,帮助脚部康复。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13和第二弹性元件17均为弹簧。所述第一弹性元件13和第二弹性元件17分别与滑块相连,所述滑块分别位于第一滑槽16和第二滑槽18内。长条形通孔11位于第一滑槽16的正上方。

所述斜台15上表面和位于最低端的所述锯齿14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顶针12露出所述通孔11的长度;所述斜台15上表面的斜度与位于最低端的所述锯齿14下表面的斜度相同。该设置可实现顶针12复位时不带动齿轮7反转,保证楔形框架8逐渐远离患者运动。当顶针12向下运动至锯齿14与斜台15相接触时,顶针12无法再向下运动,此时在球体的压力作用下,顶针12在第一滑槽16内滑动并远离齿轮7,此时完成楔形框架8的一次远离运动,然后在第一弹性元件13和第二弹性元件17的恢复力作用下,顶针12复位,复位时顶针12在斜台15的阻挡作用下,逐渐靠近齿轮7并不使齿轮7发生反转。

所述楔形框架8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滑轨4相互平行的所述底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