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拾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9688发布日期:2018-09-11 20:4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育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筒状拾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运动等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娱乐运动。而乒乓球运动需要用到乒乓球,网球运动需要用到网球,高尔夫运动需要用到高尔夫球,在各运动中不可避免地有多次弯腰、下蹲拾球的动作,除了使得拾球者的腰腿劳累疼痛外,对于体形肥胖及老年人来讲更是甚为艰堪。另外,在各项运动的训练馆通常会有专门工作人员来负责捡起地上散落的乒乓球、网球等,工作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弯腰捡球,不仅工作效率低,还弄得捡球的人腰酸背痛、疲惫不堪。

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201744132U)公开了一种拾物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端设有物体入口的筒体,在该物体入口内侧的筒体内壁上设有横设于物体入口处的弹性止回件,所述筒体的顶部还设有物品出口。当以物品入口对准待拾取的物品并下压时,物品即会挤开弹性止回件而进入筒体内,但是由于物品出口处没有挡件,当筒体倾斜或倒置时易将其内的物品意外倒出甚至滚至远处,这样造成又要重新拾球,加大工作量及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拾球方便轻松,不用弯腰,且可防止球体意外掉出并方便连续倒球。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筒状拾球器,包括内部具有长筒型容置腔的筒体,所述容置腔的直径大于球体的直径,所述容置腔的底端设为集球口并在该集球口处设有弹性止回件,所述容置腔的顶端设为出球口并在该出球口处设有弹性挡件。

优选地,所述弹性止回件沿集球口处的筒壁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各弹性止回件的固定端固接在筒壁上,各弹性止回件的自由端向内凸伸至集球口内圈范围内,各弹性止回件的自由端初始位置均位于与集球口同心同轴设置且直径小于球体直径的圆周上。

优选地,所述弹性止回件设为穿设在集球口轴向端面上的第一弹力绳,所述第一弹力绳将集球口分隔形成若干初始间距小于球体直径的弹力入口。

优选地,所述集球口呈上窄下宽的圆台结构,所述弹性止回件设置在集球口的与容置腔相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弹性挡件设为穿设在出球口轴向端面上的第二弹力绳,所述第二弹力绳将出球口分隔形成若干初始间距小于球体直径的弹力出口,且所述出球口外围的筒体上凸设有钩板。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挂板,所述挂板上设有挂孔。

优选地,所述筒体为中空圆柱体,其筒壁设为全封闭式圆柱面或具开口小于球体的镂空孔的圆柱面。

优选地,所述筒体由上座体、下座体及若干连接在上座体和下座体之间的竖直杆组成,所述若干竖直杆周向间隔设置而形成所述容置腔,相邻两竖直杆之间的间距小于球体直径,所述出球口及弹性挡件设置在上座体上,所述集球口及弹性止回件设置在下座体上。

优选地,该拾球器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套穿过各竖直杆,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与限位套相固接且另一端连接在上座体上,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与限位套相固接且另一端连接在下座体上。

优选地,所述限位套由限位内片和限位外片组成,所述限位内片环绕贴靠在各竖直杆的内侧面,所述限位外片环绕贴靠在各竖直杆的外侧面,所述限位内片和限位外片之间相连接形成供相应的竖直杆穿设的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集球口收集散落的球体:将集球口正对球体,用力下压使得弹性止回件扩张变形而便于球体被压入容置腔内,当球体进入容置腔内且集球口处不再受到外力挤压作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止回件回复初始状态而将容置腔内部的球体挡住以使之不会从集球口返落。

本实用新型通过出球口倒出筒体内的球体:将弹性挡件拉伸并钩扣在钩板上,以使得弹力出口大小扩张,便于球体从扩张后的弹力出口倒出,且可连续倒出容置腔内部的球体,简单方便,而在常态下弹性挡件横设在出球口的轴向端面上而起到阻挡容置腔内部球体经出球口意外掉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筒体可采用多个周向间隔布置的竖直杆构成筒体的容置腔,这样不仅可减少筒体的材料成本,降低拾球器的整体重量,便于使用和携带,而且能够围住容置腔内的球体,使球体不会从相邻竖直杆之间的空间掉出;进一步地通过限位组件限制各竖直杆的弯曲变形以避免出现相邻竖直杆的空间扩张变形后让球体通过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筒状拾球器适用于网球、棒球、高尔夫球、乒乓球等小球的拾捡作业,不用弯腰拾球,减轻拾球者的劳动强度,拾球快,效率高,尤其方便老年人等体弱人群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筒体出球口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筒体集球口处仰视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筒体集球口处仰视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和八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6所示的A-A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和九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沿图8所示的B-B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C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筒体;101、容置腔;102、集球口;103、出球口;10、弹性止回件;20、弹性挡件;30、钩板;40、挂板;51、上座体;52、下座体;53、竖直杆;61、第一固定件;62、第二固定件;63、限位套;631、限位内片;632、限位外片;630、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包括中空圆柱体结构的筒体100,所述筒体100的内部中空部分设为长筒型的容置腔101,为用于竖向叠加容置多个球体的空间,且所述容置腔101的直径大于球体的直径,更佳地该容置腔101的直径小于球体直径的两倍。

而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筒体100的筒壁可设为全封闭式的圆柱面,也可设为具若干开口小于球体的镂空孔的圆柱面,透过所述镂空孔可以直接观察到容置腔101内的球体叠加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101的底端设为集球口102并在该集球口102处设有弹性止回件10,所述弹性止回件10沿集球口102处的筒壁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各弹性止回件10的固定端固接在筒壁上,各弹性止回件10的自由端向内凸伸至集球口102内圈范围内,各弹性止回件10的自由端初始位置均位于与集球口102同心同轴设置且直径小于球体直径的圆周上。在拾球时,将集球口102正对球体,用力下压使得弹性止回件10扩张变形而便于球体被压入容置腔101内,当球体进入容置腔101内且集球口102处不再受到外力挤压作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止回件10回复初始状态而将容置腔101内部的球体挡住以使之不会从集球口102返落;重复上述动作去拾捡下一球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101的顶端设为出球口103并在该出球口103处设有弹性挡件20,所述弹性挡件20设为穿设在出球口103轴向端面上的第二弹力绳,所述第二弹力绳将出球口103分隔形成若干初始间距小于球体直径的弹力出口,且所述出球口103外围的筒体100上凸设有钩板30。在常态下所述第二弹力绳横设在出球口103的轴向端面上而起到阻挡容置腔101内部球体经出球口103掉落的作用,同时也可避免在拾球器倾斜或倒置时发生球体意外掉落的现象,在球体自重作用下并不能使弹力出口扩张至足够球体通过的大小;而当需要取出容置腔101内部球体时则可将所述第二弹力绳拉伸并钩扣在所述钩板30上,以使得弹力出口大小扩张,便于球体从扩张后的弹力出口倒出,且可连续倒出容置腔101内部的球体,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本实施例上设置其他结构以扩展本实施例拾球器的其他应用功能:比如在所述筒体10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挂板40且所述挂板40上设有挂孔,这样可以将通过背带穿设在上下两挂板40上的挂孔而将本实施例拾球器结合于背包上,方便携带。

实施例二:

如图1、3、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弹性止回件10的构造不同,具体为:本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止回件10设为穿设在集球口102轴向端面上的第一弹力绳,所述第一弹力绳将集球口102分隔形成若干初始间距小于球体直径的弹力入口。在拾球时,将集球口102正对球体,用力下压使得弹力入口扩张变形而便于球体被压入容置腔101内,当球体进入容置腔101内且集球口102处不再受到外力挤压作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止回件10回复初始状态而将容置腔101内部的球体挡住以使之不会从集球口102返落;重复上述动作去拾捡下一球体。

实施例三: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三在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增强拾球的便利性,提高拾球的速度,降低拾球时球体滚动而不正对集球口102现象,本实施例的集球口102可设置为上窄下宽的圆台结构,而所述弹性止回件10设置在集球口102的与容置腔101相连接处。这样在拾球时利用圆台结构便于将球体限制在集球口102位置并可起到导向球体从集球口102压入容置腔101内。

实施例四:

如图3、4、6、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筒体100的构造,具体的为:本实施例的所述筒体100由上座体51、下座体52及若干连接在上座体51和下座体52之间的竖直杆53组成,所述若干竖直杆53周向间隔设置而形成所述容置腔101,相邻两竖直杆53之间的间距小于球体直径,所述出球口103及弹性挡件20设置在上座体51上,所述集球口102及弹性止回件10设置在下座体52上。

本实施例的所述竖直杆53可采用木杆、钢材或其他硬质且不易弯曲的杆体,也可采用树脂杆等其他硬质但易弯曲的杆体。若竖直杆53采用前者,这样相邻两竖直杆53之间的间距不会变化或变形较小,在常态下容置腔101内的球体不易从相邻两竖直杆53之间的部分外掉。

实施例五:

如图3、4、8、9、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还进一步包括限位组件,具体的为: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61、第二固定件62及限位套63,所述限位套63套穿过各竖直杆53,所述第一固定件61的一端与限位套63相固接且另一端连接在上座体51上,所述第二固定件62的一端与限位套63相固接且另一端连接在下座体52上。所述限位套63由限位内片631和限位外片632组成,所述限位内片631环绕贴靠在各竖直杆53的内侧面,所述限位外片632环绕贴靠在各竖直杆53的外侧面,所述限位内片631和限位外片632之间相连接形成供相应的竖直杆53穿设的穿孔630。

所述第一固定件61、第二固定件62、限位内片631和限位外片632分别优选采用织带,所述穿孔630的形成是通过车线缝合连接限位内片631和限位外片632而完成。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固定件61和第二固定件62的设置来保证限位套63与竖直杆53的相对位置固定而不会任意滑动,并通过限位套63限制各竖直杆53的弯曲变形以避免出现相邻竖直杆53的空间扩张变形后让球体通过的现象。

若在筒体100上设有与背带相配合的所述挂板40的话,则本实施例的上下两个所述挂板40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座体51和下座体52上,该两个挂板40上的挂孔一方面可以用于背带相配合以方便携带,另一方面可用于分别穿设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61的另一端和第二固定件62的另一端。

实施例六:

如图3、4、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四的区别仅在于下座体52的构造不同,具体为:本实施例的下座体52可设置为上窄下宽的圆台结构,而所述弹性止回件10设置在集球口102的与容置腔101相连接处。这样在拾球时利用圆台结构便于将球体限制在集球口102位置并可起到导向球体从集球口102压入容置腔101内。

实施例七:

如图3、4、9、10、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五的区别仅在于下座体52的构造不同,具体为:本实施例的下座体52可设置为上窄下宽的圆台结构,而所述弹性止回件10设置在集球口102的与容置腔101相连接处。这样在拾球时利用圆台结构便于将球体限制在集球口102位置并可起到导向球体从集球口102压入容置腔101内。

实施例八:

如图3、5、6、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四的区别仅在于弹性止回件10的构造不同,具体为:本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止回件10设为穿设在集球口102轴向端面上的第一弹力绳,所述第一弹力绳将集球口102分隔形成若干初始间距小于球体直径的弹力入口。在拾球时,将集球口102正对球体,用力下压使得弹力入口扩张变形而便于球体被压入容置腔101内,当球体进入容置腔101内且集球口102处不再受到外力挤压作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止回件10回复初始状态而将容置腔101内部的球体挡住以使之不会从集球口102返落;重复上述动作去拾捡下一球体。

实施例九:

如图3、5、8、9、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筒状拾球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五的区别仅在于弹性止回件10的构造不同,具体为:本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止回件10设为穿设在集球口102轴向端面上的第一弹力绳,所述第一弹力绳将集球口102分隔形成若干初始间距小于球体直径的弹力入口。在拾球时,将集球口102正对球体,用力下压使得弹力入口扩张变形而便于球体被压入容置腔101内,当球体进入容置腔101内且集球口102处不再受到外力挤压作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止回件10回复初始状态而将容置腔101内部的球体挡住以使之不会从集球口102返落;重复上述动作去拾捡下一球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