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8350发布日期:2019-06-15 00:35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体育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



背景技术:

仰卧起坐是体能锻炼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作用是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做得正确的话,仰卧起坐既可增进腹部肌肉的弹性,同时亦可起到保护背部和改善体态的效果,仰卧起坐是训练腹部肌肉的有效运动方式,再加上它简单不受场地环境影响的优点,是相当适合社会大众的简易运动方式,特别是对于期待消除腹部赘肉与避免下背痛的一般中年男女而言,更是经常被采用的运动之一。

标准仰卧动作,两腿并拢,两手上举交叉放置脑后,上身后卧,两臂打开与上身双肩齐平;然后利用腹肌收缩,两臂向前摆动,两臂夹住头部两侧,迅速成坐姿,上体继续前屈,胳膊肘接触脚面,低头,然后还原成坐姿,如此连续进行。

锻炼者大多能够在仰起后,形成坐姿,胳膊肘能够接触到脚面,动作到位,但是在后卧时,大多无法做到两臂打开与上身双肩齐平,造成动作不到位,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在考试中,无法对标准动作进行监控,无法进行有效计数。

现有技术中,对锻炼者动作监测只能通过压力计、红外感应等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受锻炼者的体位误差影响大,生产成本高,并且不方便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当即了解动作是否标准、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其利用机械原理对锻炼者仰卧起坐后卧动作进行监测,并让锻炼者即时知道是否动作到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包括底板、上板、顶板、下板,底板和上板之间通过支柱支撑连接,上板、下板之间通过折叶连接,下板和底板之间通过伸缩支架连接,上板上面设有倾斜设置的顶板,顶板下端与上板固定连接,顶板上端两侧与上板通过套管支撑连接,其特征在于,上板底部两侧分别设有弹簧套,弹簧套顶部与上板底部固定连接,弹簧套与套管对应设置,弹簧套和套管中设有压杆,在弹簧套中压杆径向设有卡环,卡环下方的压杆上套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设于弹簧套内部,压杆底部穿过弹簧套,上板与下板连接处设有两个对接的l形支架,l形支架与上板垂直设置,l形支架底端与上板底部的固定横杆铰接,l形支架下臂外侧设有复位弹簧,下板底部两侧设有杠杆,复位弹簧一端固定于l形支架下臂中部,复位弹簧另一端固定于杠杆前端,杠杆后端设于压杆底部,杠杆支点设于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上端连接上板,第一支架下端连接底板。

优化为,底板下端两外侧分别设有圆弧形导轨,圆弧形导轨与上板垂直设置,l形支架拐点处设有第一导向柱,第一导向柱设于圆弧形导轨中。

优化为,杠杆前力矩设有垂直设置的支撑柱,支撑柱顶端与上板连接,支撑柱底端与底板连接,支撑柱上设有导向孔,导向孔上下设置,杠杆前力矩设有第二导向柱,第二导向柱插入导向孔中。

优化为,压杆73底部与杠杆77后端铰接。

优化为,下板4上设有压脚杆8。

优化为,两个l形支架75对接处,其中一个对接处设有磁铁753,另一个对接处设有金属片754。

优化为,其中一个对接处设有压力传感器755,压力传感器755通过plc控制器连接计数器756。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参阅说明书附图2所示,锻炼者后卧,两臂打开与双肩齐平时,压杆被压下,压杆压缩压缩弹簧,压杆向下移动,压杆底部向下压杠杆后端部,杠杆后力矩向下转,杠杆前力矩向上转,复位弹簧推动两个l形支架向上转动,两个l形支架对接上。

参阅说明书附图1所示,锻炼者前仰,两臂脱离压杆,在压缩弹簧的回弹力下,压杆复位,压杆向上移动,杠杆后力矩向上转,杠杆前力矩向下转,复位弹簧对l形支架向外拉,l形支架向外转动,两个l形支架打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为:

本发明利用杠杆机械原理对锻炼者后卧动作进行监测,监测锻炼者后卧时两臂是否打开与双肩齐平,锻炼者观测两个l形支架是否对接上,即时了解动作是否到位;

本发明对锻炼者后卧动作监测准确、到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前仰时工作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后卧时工作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弹簧套在正常状态下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压杆被压下时弹簧套状态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电子元件连接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底板-1、上板-2、固定横杆-21、顶板-3、下板-4、支柱-5、伸缩支架-6、套管-71、弹簧套-72、压杆-73、卡环-731、压缩弹簧-74、l形支架-75、圆弧形导轨-751、第一导向柱-752、磁铁-753、金属片-754、压力传感器-755、计数器-756、复位弹簧-76、杠杆-77、支撑柱-771、导向孔-772、第二导向柱-773、第一支架-78、压脚杆-8。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需要说明,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阅说明书附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仰卧起坐自动矫正支架,包括底板1、上板2、顶板3、下板4,底板1和上板2之间通过支柱5支撑连接,上板1、下板4之间通过折叶连接,下板4和底板1之间通过伸缩支架6支撑连接,伸缩支架对下板起到支撑作用,伸缩支架的伸缩调节下板的倾斜度,伸缩支架为内外套管,其内管上轴向设有调节孔,内外套管调节孔对应后插入固定销固定,上板2上面设有倾斜设置的顶板3,顶板3下端与上板2固定连接,顶板3上端两侧与上板2通过套管71支撑连接,套管对顶板起到支撑作用。

上板1上端底部两侧分别设有弹簧套72,弹簧套72顶部与上板1底部固定连接,弹簧套72与套管71对应设置,弹簧套72和套管71中设有压杆73,在弹簧套72中压杆73径向设有卡环731,卡环731下方的压杆73上套有压缩弹簧74,压缩弹簧74设于弹簧套72内部,压杆73底部穿过弹簧套72。参阅说明书附图3、图4所示,压缩弹簧在正常状态下,压缩弹簧向上挤压卡环,压杆顶部露出顶板一部分,当锻炼者躺下,两臂打开与双肩齐平时,压杆被压下,压杆向下移动,卡环挤压压缩弹簧并向下移动,当锻炼者起来后,在压缩弹簧的回弹力下,压杆复位。

上板2与下板4连接处设有两个对接的l形支架75,l形支架75与上板2垂直设置,l形支架75底端与上板2底部的固定横杆21铰接,l形支架75下臂外侧设有复位弹簧76,下板4底部两侧设有杠杆77,复位弹簧76一端固定于l形支架75下臂中部,复位弹簧76另一端固定于杠杆77前端,杠杆77后端设于压杆73底部,杠杆支点设于第一支架78上,第一支架78上端连接上板2,第一支架78下端连接底板1,压杆73底部与杠杆77后端铰接,杠杆与压杆底端通过u形轴销铰接,压杆在上移、下移时,压杆底部与杠杆后端始终不脱离。锻炼者躺下,两臂向下按压压杆时,压杆向下移动,杠杆后端被向下压,杠杆前端向上转,复位弹簧处于正常状态,两个l形支架75对接并合上,此时状态参阅说明书附图2所示;当锻炼者起来时,压杆在压缩弹簧的回弹力下,压杆上移,杠杆后端向上抬,杠杆前端向下转,复位弹簧被向外侧拉,l形支架向下板外侧转动,两个l形支架被打开,此时状态参阅说明书附图1所示。锻炼者通过观察两个l形支架是否打开,来直接感知自己操作是否到位。

底板1下端两外侧分别设有圆弧形导轨751,圆弧形导轨751与上板1垂直设置,l形支架75拐点处设有第一导向柱752,第一导向柱752设于圆弧形导轨751中。圆弧形导轨对l形支架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复位弹簧拉动l形支架转动过程中,第一导向柱在圆弧形导轨中移动,圆弧形导轨对l形支架转动起到定位导向作用。本具体实施采用复位弹簧,在复位弹簧向下拉l形支架后,当杠杆前端向上转动时,利用复位弹簧的回弹力使两个l形支架对接上。

杠杆前力矩设有垂直设置的支撑柱771,支撑柱771顶端与上板2连接,支撑柱771底端与底板1连接,支撑柱771上设有导向孔772,导向孔772上下设置,导向孔为圆弧形,杠杆前力矩设有第二导向柱773,第二导向柱773插入导向孔772中。杠杆前力矩长于后力矩,杠杆转动时,第二导向柱在导向孔中移动,支撑柱对杠杆起到支撑作用。

下板4上设有压脚杆8,所述压脚杆为t形支架,锻炼者两脚勾住t形支架下方。

两个l形支架75对接处,其中一个对接处设有磁铁753,另一个对接处设有金属片754。利用磁铁对金属片的吸力,确保两个l形支架的精准、快速对接。

为了对锻炼者操作进行自动有效计数,其中一个对接处设有压力传感器755,压力传感器755通过plc控制器连接计数器756。两个l形支架对接碰撞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通过plc控制器发送信号给计数器,计数器计数。如果锻炼者锻炼不到位,两个l形支架将不对接碰撞,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到压力值,计数器将不计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