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康复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2985发布日期:2020-04-10 23:0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康复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锻炼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康复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康复训练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增强其自立能力,改变其生活状态,使其最终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骨科训练是康复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各类骨科疾病、创伤的保守治疗以及术前、术后处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等,随着训练方式和难度的改变现有的装置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康复锻炼装置,可以训练身体平衡性、柔韧度、关节功能、肌肉控制能力以及锻炼多处大、小肌群。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康复锻炼装置,包括铺设底架、双头导架、承重架、承重腿、杆状把手、连接杆ⅰ、连接杆ⅱ、脚踏板ⅰ和脚踏板ⅱ,所述铺设底架上端的中部固接双头导架,承重架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承重架分别滑动连接在铺设底架的前后两侧,承重腿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承重腿分别安装在双头导架的左右两侧,杆状把手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杆状把手分别固接在两个承重架右侧的上端,连接杆ⅰ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ⅰ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承重架的上侧铰接连接,两个连接杆ⅰ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承重腿的上侧铰接连接,连接杆ⅱ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ⅱ的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在两个承重架的上端,两个连接杆ⅱ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在两个承重腿的上端,脚踏板ⅰ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脚踏板ⅰ分别固接在两个承重架上端的左侧,脚踏板ⅱ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脚踏板ⅱ分别固接在两个承重腿的上端,旋转底座转动连接在双头导架的中部,脚踏板ⅰ位于连接杆ⅰ和连接杆ⅱ的下方,脚踏板ⅱ位于连接杆ⅰ和连接杆ⅱ的上方。

所述铺设底架包括中骨、侧骨ⅰ、凸轨ⅰ、侧骨ⅱ、凸骨ⅱ和销孔,所述中骨左端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侧骨ⅰ,两个侧骨ⅰ的上端均设有凸轨ⅰ,中骨的中部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侧骨ⅱ,两个侧骨ⅱ的上端均设有凸骨ⅱ,中骨上由左至右设有多个销孔。

所述双头导架包括导架本体、直槽口ⅰ和直槽口ⅱ,所述导架本体的左右两侧均围出槽状空间,导架本体左侧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直槽口ⅰ,导架本体右侧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直槽口ⅱ;导架本体固接在中骨上,销孔暴露于导架本体所围槽状空间。

所述承重架包括承重架本体、配合轮和固定轴,所述配合轮包括安装板、安装杆、轮子ⅰ和配合槽,所述安装板设有两个,安装杆的两端固接在两个安装板上,轮子ⅰ转动连接在安装杆上,轮子ⅰ的中部设有配合槽,两个配合轮均通过所包括的安装板分别固接在承重架本体下端的左右两端,固定轴固接在承重架本体上端的右侧;其中一个承重架通过其上的两个配合槽与位于一侧的凸轨ⅰ和侧骨ⅱ进行配合实现限位安装,另外一个承重架通过其上的两个配合槽与位于另一侧的凸轨ⅰ和侧骨ⅱ进行配合实现限位安装,连接杆ⅰ和连接杆ⅱ通过与固定轴铰接实现与承重架的铰接连接。

所述承重腿包括承重块、安装杆、承重轴、轮子ⅱ和滑挡部,承重块的上端固接安装杆,承重轴的中部固接在承重块内,承重轴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一个轮子ⅱ,两个轮子ⅱ上均设有滑挡部;其中一个承重腿上的两个轮子ⅱ滚动连接在两个直槽口ⅰ内,另外一个承重腿上的两个轮子ⅱ滚动连接在两个直槽口ⅱ内,连接杆ⅰ和连接杆ⅱ通过与安装杆铰接实现与承重腿的铰接连接。

所述杆状把手的上端设有吸汗贴,两个杆状把手分别固接在两个固定轴的上端。

所述脚踏板ⅰ包括脚踏板本体、增固块和防滑凹槽,所述脚踏板本体的下端固接两个增固块,脚踏板本体的上端设有由左至右延伸的防滑凹槽;两个脚踏板ⅰ均通过其上的增固块分别与两个承重架本体上端的左侧固接。

所述脚踏板ⅱ的下端中心设有增固槽,两个脚踏板ⅱ均通过其上的增固槽分别固接在两个安装杆的上端。

所述导架本体的中部还设有安装孔。

该旋转康复锻炼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和轴,底座本体的下端固接轴;轴通过安装孔转动连接在导架本体的中部,脚踏板ⅱ位于旋转底座的下方。

本发明一种康复锻炼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本装置结构巧妙简单,使用方法较多,可通过下肢与上肢的主动施力和互相抵抗运动训练身体平衡性、柔韧度、肌肉控制能力以及锻炼多处大、小肌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康复锻炼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铺设底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双头导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承重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配合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承重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杆状把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连接杆ⅰ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脚踏板ⅰ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脚踏板ⅱ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旋转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铺设底架1;中骨101;侧骨ⅰ102;凸轨ⅰ103;侧骨ⅱ104;凸骨ⅱ105;销孔106;双头导架2;导架本体201;直槽口ⅰ202;直槽口ⅱ203;安装孔204;承重架3;承重架本体301;配合轮302;安装板302-1;安装杆302-2;轮子ⅰ302-3;配合槽302-4;固定轴303;承重腿4;承重块401;安装杆402;承重轴403;轮子ⅱ404;滑挡部405;杆状把手5;吸汗贴501;连接杆ⅰ6;连接杆ⅱ7;脚踏板ⅰ8;脚踏板本体801;增固块802;防滑凹槽803;脚踏板ⅱ9;增固槽901;旋转底座10;底座本体1001;轴10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如图1-11所示,一种康复锻炼装置,包括铺设底架1、双头导架2、承重架3、承重腿4、杆状把手5、连接杆ⅰ6、连接杆ⅱ7、脚踏板ⅰ8和脚踏板ⅱ9,所述铺设底架1上端的中部固接双头导架2,承重架3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承重架3分别滑动连接在铺设底架1的前后两侧,承重腿4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承重腿4分别安装在双头导架2的左右两侧,杆状把手5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杆状把手5分别固接在两个承重架3右侧的上端,连接杆ⅰ6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ⅰ6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承重架3的上侧铰接连接,两个连接杆ⅰ6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承重腿4的上侧铰接连接,连接杆ⅱ7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ⅱ7的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在两个承重架3的上端,两个连接杆ⅱ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在两个承重腿4的上端,脚踏板ⅰ8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脚踏板ⅰ8分别固接在两个承重架3上端的左侧,脚踏板ⅱ9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脚踏板ⅱ9分别固接在两个承重腿4的上端,旋转底座10转动连接在双头导架2的中部,脚踏板ⅰ8位于连接杆ⅰ6和连接杆ⅱ7的下方,脚踏板ⅱ9位于连接杆ⅰ6和连接杆ⅱ7的上方。本装置结构巧妙简单,使用方法较多,可通过下肢与上肢的主动施力和互相抵抗运动训练身体平衡性、柔韧度、肌肉控制能力以及锻炼多处大、小肌群。

具体实施方式二:

如图1-11所示,所述铺设底架1包括中骨101、侧骨ⅰ102、凸轨ⅰ103、侧骨ⅱ104、凸骨ⅱ105和销孔106,所述中骨101左端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侧骨ⅰ102,两个侧骨ⅰ102的上端均设有凸轨ⅰ103,中骨101的中部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侧骨ⅱ104,两个侧骨ⅱ104的上端均设有凸骨ⅱ105,中骨101上由左至右设有多个销孔106。凸轨ⅰ103和凸骨ⅱ105用于使其上的配合轮302沿着直线滚动行走。

具体实施方式三:

如图1-11所示,所述双头导架2包括导架本体201、直槽口ⅰ202和直槽口ⅱ203,所述导架本体201的左右两侧均围出槽状空间,导架本体201左侧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直槽口ⅰ202,导架本体201右侧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直槽口ⅱ203;导架本体201固接在中骨101上,销孔106暴露于导架本体201所围槽状空间。导架本体201利用直槽口ⅰ202和直槽口ⅱ203使两个承重腿4在其上延直线滚动行走。

具体实施方式四:

如图1-11所示,所述承重架3包括承重架本体301、配合轮302和固定轴303,所述配合轮302包括安装板302-1、安装杆302-2、轮子ⅰ302-3和配合槽302-4,所述安装板302-1设有两个,安装杆302-2的两端固接在两个安装板302-1上,轮子ⅰ302-3转动连接在安装杆302-2上,轮子ⅰ302-3的中部设有配合槽302-4,两个配合轮302均通过所包括的安装板302-1分别固接在承重架本体301下端的左右两端,固定轴303固接在承重架本体301上端的右侧;其中一个承重架3通过其上的两个配合槽302-4与位于一侧的凸轨ⅰ103和侧骨ⅱ104进行配合实现限位安装,另外一个承重架3通过其上的两个配合槽302-4与位于另一侧的凸轨ⅰ103和侧骨ⅱ104进行配合实现限位安装,连接杆ⅰ6和连接杆ⅱ7通过与固定轴303铰接实现与承重架3的铰接连接。当两个承重架3之间的距离增加,两个固定轴303之间的距离增加,进而连接杆ⅰ6和连接杆ⅱ7围成的四边形改变,其左右两头收缩,前后两头延长,进而两个杆状把手5之间的距离增加,反之两个承重架3之间的距离减小,两个杆状把手5之间的距离减小。

具体实施方式五:

如图1-11所示,所述承重腿4包括承重块401、安装杆402、承重轴403、轮子ⅱ404和滑挡部405,承重块401的上端固接安装杆402,承重轴403的中部固接在承重块401内,承重轴403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一个轮子ⅱ404,两个轮子ⅱ404上均设有滑挡部405;其中一个承重腿4上的两个轮子ⅱ404滚动连接在两个直槽口ⅰ202内,另外一个承重腿4上的两个轮子ⅱ404滚动连接在两个直槽口ⅱ203内,连接杆ⅰ6和连接杆ⅱ7通过与安装杆402铰接实现与承重腿4的铰接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六:

如图1-11所示,所述杆状把手5的上端设有吸汗贴501,两个杆状把手5分别固接在两个固定轴303的上端。

具体实施方式七:

如图1-11所示,所述脚踏板ⅰ8包括脚踏板本体801、增固块802和防滑凹槽803,所述脚踏板本体801的下端固接两个增固块802,脚踏板本体801的上端设有由左至右延伸的防滑凹槽803;两个脚踏板ⅰ8均通过其上的增固块802分别与两个承重架本体301上端的左侧固接。

具体实施方式八:

如图1-11所示,所述脚踏板ⅱ9的下端中心设有增固槽901,两个脚踏板ⅱ9均通过其上的增固槽901分别固接在两个安装杆402的上端。当两个脚踏板ⅱ9之间的距离增加,两个脚踏板ⅱ9分别带动两个承重腿4之间的距离增加,进而连接杆ⅰ6和连接杆ⅱ7围成的四边形改变,其左右两头延长,前后两头缩短,进而两个杆状把手5缩短,反之两个脚踏板ⅱ9之间的距离减小,两个杆状把手5延长。

具体实施方式九:

如图1-11所示,所述导架本体201的中部还设有安装孔204。

具体实施方式十:

如图1-11所示,该旋转康复锻炼装置还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包括底座本体1001和轴1002,底座本体1001的下端固接轴1002;轴1002通过安装孔204转动连接在导架本体201的中部,脚踏板ⅱ9位于旋转底座10的下方。

本发明的一种康复锻炼装置,其工作原理为:

使用者的康复方式一:双脚分别站立在两个脚踏板本体801的上端,双手分别握住两个杆状把手5,双腿向外展,即使双腿的之间的距离增加,于此同时双臂带动双手对两个杆状把手5施加向内的力,促使两个杆状把手之间的距离减少,即双腿与双手施力方向相反,可以康复锻炼使用者身体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当双手施力大于双腿时,则两个杆状把手5与两个脚踏板ⅰ8跟随双手施加的力运动,即都向内运动,此时主要锻炼双臂的整体力量,侧重的肌肉为肱二头、三角肌等部位,若改变双手施加的力,使得两个杆状把手5与两个脚踏板ⅰ8都向外运动此时侧重的肌肉为肱三头、背阔肌等部位,在上述双手施力大于双腿的过程中,由于双腿一直产生到阻碍双手运动的力,当锻炼双臂的肌肉为肱二头、三角肌等部位时,双腿上的外侧肌肉如股直肌、股外侧肌等,当锻炼双臂附近的肌肉为肱三头、背阔肌等部位时,双腿上的内侧肌肉得到锻炼如股内侧肌肉、骨薄肌等。当双手施力小于双腿时,则两个杆状把手5与两个脚踏板ⅰ8跟随双腿施加的力运动,此时主要锻炼双腿的整体力量,锻炼部位则与上述相同,随着累计使用时间的长短,建议每次15-30分钟,会对本装置的使用熟练度增加,进而增加了肌肉的控制度,可以使阻碍力施加的更大且整体锻炼更协调,促使主要锻炼的位置得到更充分的锻炼,难度也增加,使康复者的训练难度随心所欲,可根据情况逐步增加,在上述锻炼的基础上,增加双腿之间的距离可以锻炼横叉,然后利用双手控制杆状把手5练习横叉的程度,避免腿部力量跟不上导致横叉程度增加后无法继续控制身体。使用者的康复方式二:双脚站立在两个脚踏板ⅱ9上,双手握住两个杆状把手5,使用原理与上述内容相同,在康复锻炼身体协调性与肌肉控制能力的同时,得到锻炼的肌肉位置改变,侧重练习双臂三角肌的中部位置,双腿大腿上的大肌群位置,在增加双腿之间的距离的基础上,可以改变使用方法如站立姿势改为弓步,进一步增加训练难度,也可以练习竖叉,恢复柔韧度。使用者的康复方式三:使用方法改变为站立在底座本体1001的上端,旋转身体锻炼腰部,使用两个销等零件插在两个销孔106内夹持其中一个承重块401进而固定杆状把手5,双手握住杆状把手5便于帮助使用者专心康复腰部位置,不必担心平衡性。本装置结构巧妙简单,使用方法较多,可训练身体平衡性、柔韧度、肌肉控制能力以及锻炼多处大、小肌群。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