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6155发布日期:2020-06-20 15:5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操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和诸如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配合使用的游戏手柄,移动终端通过游戏手柄上携带的固定结构固定在游戏手柄上,以允许用户通过操控游戏手柄进而控制移动终端进行游戏体验。

然而,目前的游戏手柄上用于固定移动终端的固定结构要么结构复杂、体积过大,导致游戏手柄的体积过大;要么使用较为繁琐,不便于用户将移动终端固定于游戏手柄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能够有利于减小操控装置的体积以及改善固定移动终端于操控装置的便捷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包括壳体、卡固件、触发件和卡紧件。卡固件和壳体滑动连接,用于固定移动终端于壳体。触发件和卡紧件设于壳体,且触发件和壳体活动连接,以允许触发件相对卡紧件运动。触发件上对应卡紧件设置有控制槽,卡紧件抵接控制槽的沿卡固件移动方向延伸的槽边,槽边的延伸方向和卡固件的移动方向成角度设置,以在卡紧件沿槽边移动的过程中控制卡紧件朝向或远离卡固件移动,进而卡紧或松开卡固件,其中触发件部分暴露于壳体外,以允许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卡紧件包括相对的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槽边包括相对的第一槽边和第二槽边,第一卡紧件抵接第一槽边,第二卡紧件抵接第二槽边,并且第一槽边和第二槽边互为镜像,控制槽用于控制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相向或相背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共同朝向或共同远离卡固件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二者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使得第一卡紧件保持抵接第一槽边的状态以及使得第二卡紧件保持抵接第二槽边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卡固件上设置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齿条,卡紧件靠近第一齿条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齿条,第一齿条能够和第二齿条啮合,以卡紧卡固件,并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取消啮合后松开卡固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固定于壳体,且固定件和触发件活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件和触发件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在触发件的控制槽控制卡紧件远离卡固件移动后驱使触发件复位,进而使得卡紧件朝向卡固件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件和卡固件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作用于卡固件的弹性回复力指向固定件,以向卡固件提供从壳体中伸出的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卡固件包括固定部,固定部和固定件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操控装置还包括挡块,挡块固定于壳体,且固定部向卡固件外延伸设置,其中在卡固件从壳体中伸出并达到位移阈值时,固定部抵接至挡块,进而限制固定部进一步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导轨,导轨固定于壳体上,卡固件和导轨滑动连接,导轨用于引导卡固件从壳体中伸出或从壳体外收回的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卡固件位于壳体外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卡固部,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卡固部,第一卡固部和第二卡固部分别设于壳体相对的两侧,第一卡固部和第二卡固部之间的距离与移动终端的尺寸配合,进而固定移动终端于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的卡固件和壳体滑动连接,以允许卡固件从壳体中伸出,用于固定移动终端于壳体。该操控装置的触发件和壳体活动连接,以允许触发件相对卡紧件运动,从而使得卡紧件沿触发件上的控制槽的槽边移动,控制卡紧件朝向或远离卡固件移动,进而卡紧或松开卡固件。在松开卡固件时,允许卡固件从壳体中伸出以配合卡接移动终端,并在卡紧卡固件时,卡固件的位置固定,进而固定住移动终端。通过上述方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卡固件将移动终端固定于操控装置,能够改善固定移动终端于操控装置的便捷性。并且触发件部分暴露于壳体外,以允许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省去了传统操控装置中额外设置的控制触发件运动的结构,简化了操控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减小操控装置的体积。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处于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操控装置体积过大以及固定移动终端的便捷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包括壳体、卡固件、触发件和卡紧件。卡固件和壳体滑动连接,用于固定移动终端于壳体。触发件和卡紧件设于壳体,且触发件和壳体活动连接,以允许触发件相对卡紧件运动。触发件上对应卡紧件设置有控制槽,卡紧件抵接控制槽的沿卡固件移动方向延伸的槽边,槽边的延伸方向和卡固件的移动方向成角度设置,以在卡紧件沿槽边移动的过程中控制卡紧件朝向或远离卡固件移动,进而卡紧或松开卡固件,其中触发件部分暴露于壳体外,以允许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展示的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反面的结构,并且省略了壳体1。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包括壳体1和卡固件2。卡固件2和壳体1滑动连接,并且卡固件2嵌入于壳体1中,以允许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以配合卡接移动终端,进而将移动终端固定于壳体1。在需要从操控装置上取下移动终端时,卡固件2再次从壳体1中伸出,以松开移动终端,并在取下移动终端后,卡固件2嵌入壳体1,以从壳体1外收回卡固件2。

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操控装置可以是游戏手柄等,用户通过操控装置控制移动终端以进行游戏娱乐体验。当然,操控装置也可以是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等,用于控制机械设备工作,在此不做限定。而本实施例所阐述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操控装置还包括触发件3和卡紧件4。触发件3和卡紧件4设于壳体1,且触发件3和壳体1活动连接,以允许触发件3相对卡紧件4运动。卡紧件4用于卡紧卡固件2,以固定卡固件2的位置,进而将移动终端固定于壳体1,而触发件3相对卡紧件4运动,能够控制卡紧件4卡紧或松开卡固件2,以在卡紧卡固件2时固定卡固件2的位置,或在松开卡固件2时允许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或从壳体1外收回。

具体地,触发件3上对应卡紧件4设置有控制槽31。卡紧件4抵接控制槽31的沿卡固件2移动方向(即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或从壳体1外收回所对应的卡固件2的移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x所示)延伸的槽边311。槽边311的延伸方向和卡固件2的移动方向成角度设置(即槽边311的延伸方向和卡固件2的移动方向不同),卡紧件4沿槽边311移动的过程中卡紧件4会朝向或远离卡固件2移动,即槽边311在卡紧件4沿槽边311移动的过程中控制卡紧件4朝向或远离卡固件2移动,进而卡紧或松开卡固件2。其中卡紧件4沿槽边311移动的过程实质是触发件3相对壳体1运动,使得触发件3相对卡紧件4运动,进而使得卡紧件4沿槽边311移动。通过上述方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卡固件2将移动终端固定于操控装置,能够改善固定移动终端于操控装置的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触发件3部分暴露于壳体1外,以允许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3,省去了传统操控装置中额外设置的控制触发件3运动的结构,简化了操控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减小操控装置的体积。

请参阅图1-3,图3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反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和图2的区别在于图3保留了壳体1。

进一步地,触发件3包括触发部32,触发部32暴露于壳体1外以供用户直接操控,并且壳体1上设置有对应触发部32的凹槽11,触发部32能够在凹槽11中移动,进而允许触发件3相对壳体1运动,如图3所示。触发部32为触发件3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触发件3与触发件3为一体结构,以供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3,省去了传统操控装置中额外设置的控制触发件3运动的结构,简化了操控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减小操控装置的体积。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卡紧件4包括相对的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槽边311包括相对的第一槽边3111和第二槽边3112。第一卡紧件41抵接第一槽边3111,第二卡紧件42抵接第二槽边3112。其中,第一槽边3111和第二槽边3112互为镜像,以在触发件3相对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沿卡固件2的移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x所示)运动时,第一卡紧件41沿第一槽边3111移动同时第二卡紧件42沿第二槽边3112移动,控制槽31使得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向或相背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共同朝向或共同远离卡固件2移动,进而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共同朝向卡固件2移动并抵接卡固件2时卡紧卡固件2,而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共同远离卡固件2移动至取消抵接卡固件2时松开卡固件2。

优选地,控制槽31可以是触发件3上的梯形开槽,第一槽边3111和第二槽边3112分别为梯形开槽的侧边,而通常梯形开槽是等腰梯形开槽;当然,控制槽31的形状也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第一槽边3111和第二槽边3112分别为该等腰三角形的侧边。

进一步地,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二者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43。其中,第一弹性件43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43的弹性回复趋势分别给予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以相互远离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卡紧件41保持抵接第一槽边3111的状态以及使得第二卡紧件42保持抵接第二槽边3112的状态。如此一来,便于控制槽31控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向或相背移动。

可选地,第一弹性件43可以是弹簧等,在此不做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与同一控制槽31配合。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之间可以不用设置第一弹性件43,而是对应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分别设置一控制槽31,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分别沿各自所对应的控制槽31移动,进而二者相向或相背移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可以仅包括一个卡紧件4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2、4,图4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中暴露出第二卡紧件42的第二齿条4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紧件41的第二齿条44和第二卡紧件42的第二齿条44采用相同结构,并且第一卡紧件41的第二齿条44和第二卡紧件42的第二齿条44与第一齿条21的啮合方式也相同。因此图4以第二卡紧件42的第二齿条44为例进行阐述。

在一实施例中,卡固件2上设置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齿条21,卡紧件4靠近第一齿条21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齿条44,第一齿条21能够和第二齿条44啮合,以卡紧卡固件2,并在第一齿条21和第二齿条44取消啮合后松开卡固件2,如此实现卡紧件4卡紧以及松开卡固件2的功能。

以上述卡紧件4包括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为例进行阐述。卡固件2上并在触发件3和卡紧件4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齿条21,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二者靠近第一齿条21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齿条44,以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上的第二齿条44和相对的第一齿条21啮合后,卡紧卡固件2,实现卡固件2的位置固定;而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上的第二齿条44和相对的第一齿条21取消啮合后,松开卡固件2,以允许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或从壳体1外收回。

进一步地,在卡固件2从壳体1外收回的过程中,用户通过推挤卡固件2,以实现卡固件2的逐渐收回。具体地,当用户不推挤卡固件2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上的第二齿条44和相对的第一齿条21处于啮合状态,卡固件2的位置相对固定。由于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43允许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向运动,并且控制槽31为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提供了相向运动的空间,从而在用户推挤卡固件2时,卡固件2上第一齿条21的啮齿通过推挤第二齿条44上的啮齿,进而推挤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向运动,使得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短暂松开卡固件2,进而允许卡固件2从壳体1外逐渐收回,以适配移动终端的尺寸而固定移动终端或在取下移动终端后将卡固件2从壳体1外收回。

请继续参阅图1、2。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固定件5,固定件5固定于壳体1,并且固定件5和触发件3活动连接,以允许触发件3相对壳体1运动。具体地,固定件5和触发件3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件33,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3,使得触发件3相对壳体1运动,进而压缩第二弹性件33,同时使得卡紧件4松开卡固件2,而第二弹性件33形变产生的弹性回复力用于在触发件3的控制槽31控制卡紧件4远离卡固件2移动后驱使触发件3复位,进而使得卡紧件4朝向卡固件2移动。具体地用户松开触发件3后,第二弹性件33驱使触发件3复位,进而使得卡紧件4卡紧卡固件2。

可选地,第二弹性件33同样也可以是弹簧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2。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5和卡固件2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2作用于卡固件2的弹性回复力指向固定件5,以向卡固件2提供从壳体1中伸出的趋势。如此一来,在卡紧件4松开卡固件2时,第三弹性件22的弹性回复力会驱使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其中,第三弹性件22同样也可以是弹簧等,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卡固件2包括固定部23,固定部23和固定件5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22。操控装置还包括挡块6,挡块6固定于壳体1,且固定部23向卡固件2外延伸设置,其中在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并达到位移阈值时,固定部23抵接至挡块6,进而限制固定部23进一步运动,从而避免卡固件2整个脱离壳体1。

请继续参阅图1、2。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导轨7,导轨7固定于壳体1上,卡固件2和导轨7滑动连接,导轨7用于引导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或从壳体1外收回的动作。

具体地,卡固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7,导轨7为凹槽型导轨,卡固件2的侧边嵌入于导轨7中,以与导轨7滑动连接。固定部23设于卡固件2远离第一卡固部24(将在下文阐述)的一端,挡块6设于导轨7靠近固定部23的一侧。在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并达到位移阈值时,固定部23向外延伸的部分抵接至挡块6,进而限制固定部23进一步运动,从而避免卡固件2整个脱离壳体1。

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卡固件2位于壳体1外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卡固部24,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卡固部12,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分别设于壳体1相对的两侧。由于卡固件2和壳体1滑动连接,因此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与移动终端的尺寸配合,进而将移动终端夹持于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之间,即固定移动终端于壳体1。

请参阅图1、2、6。以下大致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操控装置和移动终端配合的过程。其中,图2展示了卡固件2未伸出壳体1的状态,而图6展示了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并达到位移阈值的状态。

第一步,用户直接拨动触发件3的触发部32,使得触发件3相对壳体1运动,进而使得触发件3相对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运动,即通过控制槽31控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向运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松开卡固件2,在第三弹性件22的作用下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并达到位移阈值,如图6所示。

第二步,用户松开触发件3的触发部32,第二弹性件33驱使触发件3复位,并在第一弹性件43的作用下,控制槽31控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背运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卡紧卡固件2,此时卡固件2位置相对固定,并保持在位移阈值,如图6所示。

第三步,用户将移动终端置于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之间,之后用户推挤第一卡固部24,进而推挤卡固件2,使得卡固件2逐渐从壳体1外收回,也就是在调节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之间的距离适配移动终端的尺寸,进而使得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夹紧移动终端。

而从操控装置上取下移动终端的过程与上述类似。具体地,用户直接拨动触发件3的触发部32,通过控制槽31控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向运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松开卡固件2,在第三弹性件22的作用下卡固件2从壳体1中伸出并达到位移阈值。之后,用户松开触发件3的触发部32,第二弹性件33驱使触发件3复位,并在第一弹性件43的作用下,控制槽31控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相背运动,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卡紧卡固件2,此时卡固件2位置相对固定并保持在位移阈值。用户从第一卡固部24和第二卡固部12之间取下移动终端,之后用户推挤第一卡固部24,进而推挤卡固件2,使得卡固件2逐渐从壳体1外收回;或是用户再次操控触发件3并保持拨动触发件3的状态,使得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松开卡固件2,用户可以直接将卡固件2推挤回壳体1内,之后再松开触发件3,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卡紧卡固件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操控装置,其卡固件和壳体滑动连接,以允许卡固件从壳体中伸出,用于固定移动终端于壳体。该操控装置的触发件和壳体活动连接,以允许触发件相对卡紧件运动,从而使得卡紧件沿触发件上的控制槽的槽边移动,控制卡紧件朝向或远离卡固件移动,进而卡紧或松开卡固件。在松开卡固件时,允许卡固件从壳体中伸出以配合卡接移动终端,并在卡紧卡固件时,卡固件的位置固定,进而固定住移动终端。通过上述方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卡固件将移动终端固定于操控装置,能够改善固定移动终端于操控装置的便捷性。并且触发件部分暴露于壳体外,以允许用户直接操控触发件,省去了传统操控装置中额外设置的控制触发件运动的结构,简化了操控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减小操控装置的体积。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