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间盘恢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33507发布日期:2021-01-05 18:0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间盘恢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或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腰间盘恢复训练器。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腰间盘突出长期困扰人民的健康,腰间盘滑脱压迫神经,引起腰部疼痛,下肢麻木,行动不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者要靠服用止痛药维持日常活动。然而,吃药非但不能减轻病痛,而且会损坏胃肠、肝肾等脏器。采用手术治疗风险极高,手术失败会导致下肢瘫痪。采用物理疗法例如推拿、按摩等虽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十分不便。此外,重力训练会导致腰椎病越练越重,阻力训练也无明显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腰间盘恢复训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腰间盘恢复训练器,包括:

支撑架;

第一横梁,固定于支撑架前侧;

两个第一转动臂,其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横梁的两端,其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握力臂;

两个握力臂,每个握力臂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第二转动臂的前端,每个握力臂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转动臂;

第二横梁,位于支撑架的顶部;

两个第二转动臂,第二转动臂的中部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横梁的两端,每个第二转动臂的后端分别连接拉力绳;

第三横梁,固定于支撑架后侧;

两个后滑轮,分别滚动在第三横梁的两端;

第四横梁,固定于支撑架前侧且位置低于第三横梁;

两个前滑轮,分别滚动在第四横梁的两端且位置低于第三横梁;

两根拉力绳,每根拉力绳分别绕过后滑轮、前滑轮后连接配重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臂采用伸缩结构,包括套接在一起的外臂和内臂,外臂一侧形成有螺孔,通过旋入带有螺纹的旋钮将外臂和内臂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梁前后活动在支撑架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顶部两侧形成有水平的、前后方向设置的滑槽,所述第二横梁的两侧连接滑杆,滑槽的侧壁形成有长条形滑孔,滑槽的上壁形成有长条形固定孔,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形成有螺纹孔,第二横梁两端嵌入滑槽内后,两侧滑杆通过滑孔伸出支撑架外并与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带有螺纹的旋钮通过固定孔旋入螺纹孔后将第二横梁和支撑架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由多根立柱和横梁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拉力绳导向板,每侧的拉力绳导向板分别位于同侧的前滑轮和后滑轮之间且高度介于前滑轮和后滑轮的高度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防护罩,配重块上下活动于防护罩内。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罩的横截面为u形,其开口朝向支撑架的外侧。

进一步地,两个握力臂一上一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的重量为1kg~10kg。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腰间盘恢复训练器,通过双手紧握握力臂,带动第一转动臂转动和第二转动臂摆动,进而通过拉力绳和滑轮升举配重块,循环往复,通过间接受力原理,筋脉传导,直接作用于人体后背、脊椎、腰部肌肉、筋脉,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体腰部、肌肉、筋脉、脊椎的运动平衡,解决了腰间盘患者无法通过重力训练(重力训练会导致腰椎病越练越重,阻力训练也无明显效果)的问题,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腰间盘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腰间盘恢复训练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腰间盘恢复训练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横梁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横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架;2、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第三横梁;5、第四横梁;6、第一转动臂;7、握力臂;8、第二转动臂;9、拉力绳;10、前滑轮;11、后滑轮;12、配重块;13、滑槽;14、滑杆;15、滑孔;16、固定孔;17、拉力绳导向板;18、弹簧;19、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腰间盘恢复训练器,包括支撑架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第三横梁4、第四横梁5、两个第一转动臂6、两个握力臂7、两个第二转动臂8、两个拉力绳9、两个前滑轮10、两个后滑轮11和两个配重块12,其中:

支撑架1,具体可由多根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结构,材料可采用不锈钢或铁管,高度可为1.8~2米,可根据使用人群进行调整;

第一横梁2,固定于支撑架1前侧,具体高度可为1.4~1.6米,大约到人体胸口位置,可根据使用人群进行调整;

两个第一转动臂6,其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横梁2的两端,具体通过轴套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一横梁2的两端,便于安装,其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握力臂7;

两个握力臂7,每个握力臂7的一端通过弹簧18连接第二转动臂8的前端,每个握力臂7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转动臂6;具体地,第二转动臂8的前端形成u型豁口,弹簧18的一端铰接在u型豁口处的转轴上,弹簧18的一端铰接在握力臂7端部的转轴上;

第二横梁3,位于支撑架1的顶部;

两个第二转动臂8,第二转动臂8的中部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横梁3的两端,每个第二转动臂8的后端分别连接拉力绳9;

第三横梁4,固定于支撑架1后侧;

两个后滑轮11,分别滚动在第三横梁4的两端;

第四横梁5,;

两个前滑轮10,分别滚动在第四横梁5的两端;

每根拉力绳9分别绕过后滑轮11、前滑轮10后连接配重块12。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适用于不同高度和臂长的人群,所述第一转动臂6可以调节长度,具体地,第一转动臂6采用伸缩结构,包括套接在一起的外臂和内臂,外臂一侧形成有螺孔,通过旋入带有螺纹的旋钮将外臂和内臂固定。

相应地,所述第二横梁3前后活动在支撑架1的顶部,实现前后活动和固定。具体地,所述支撑架1的顶部两侧形成有水平的、前后方向设置的滑槽13,所述第二横梁3的两侧连接滑杆14,滑槽13的侧壁形成有长条形滑孔15,滑槽13的上壁形成有长条形固定孔16,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形成有螺纹孔,第二横梁3两端嵌入滑槽13内后,两侧滑杆14通过滑孔15伸出支撑架1外并与第二转动臂8转动连接,带有螺纹的旋钮16通过固定孔16旋入螺纹孔后将第二横梁3和支撑架1固定。

为了避免拉力绳9从滑轮上脱落,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架1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拉力绳导向板17,每侧的拉力绳导向板17分别位于同侧的前滑轮10和后滑轮11之间且高度介于前滑轮10和后滑轮11的高度之间。所述拉力绳导向板17采用开口向上的u型挂钩,拉力绳9从后滑轮11绕过后穿过u型挂钩内部再绕过前滑轮10。

为了避免由于配重块12升降引起的摆动而碰到使用者,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所述支撑架1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防护罩19,配重块12上下活动于防护罩19内。具体地,所述防护罩19的横截面为u形,其开口朝向支撑架1的外侧,提高安全性能。

在使用过程中,两个握力臂7一上一下设置。通过手部循环往复、间接受力,筋脉传导,直接作用于人体后背、脊椎、腰部肌肉和筋脉,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体腰部,肌肉,筋脉,脊椎的运动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腰间盘的目的。

为了达到不同力量的训练,所述配重块12的重量为1kg~10kg,例如采用1kg、2kg、4kg、6kg、8kg、10kg等不同规格。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