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38320发布日期:2020-09-08 13:37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板切割机,尤其涉及一种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



背景技术:

在竹签制造的过程中,首先要选用原材料竹子,然后在对竹子进行相应的锯取;在锯取原竹段之后,再对其进行剖条,同时也要对竹子进行修平以及开片的处理;目前对剖条后的竹板进行开片普遍是人工手动操作,人工在凳子上固定一个切刀,然后人工手动拿着竹板并向前推动竹板借助切刀,对竹板进行开片,但人工手动向前推动竹板时手易触碰到切刀,从而易将手割伤,且人工手动一一对板进行开片,劳动强度较大。

因此需要研发一种无需人工手动进行开片的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需要人工手动对竹板进行开片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人工手动进行开片的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包括:底板,其上连接有固定架;装料架,固定架上连接有装料架;推动机构,底板上的一侧安装有推动机构;进料机构,装料架上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安装有进料机构,推动机构与进料机构传动连接;切割结构,安装板上靠近进料机构的一侧安装有切割结构。

优选地,推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底板上的一侧安装有伺服电机;支撑架,底板上靠近伺服电机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架;半圆转盘,支撑架上转动式连接有半圆转盘,伺服电机与半圆转盘连接;固定底座,底板上靠近支撑架的一侧连接有固定底座;摇臂,固定底座上转动式连接有摇臂;圆顶块,摇臂的一侧转动式连接有圆顶块;连接杆,摇臂的端部连接有连接杆;复位弹簧,摇臂与固定架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推板座,装料架内滑动式连接有推板座,连接杆位于推板座内;推动块,推板座上连接有推动块。

优选地,进料机构包括:第一滚轮,安装板的一侧下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滚轮;第一齿轮,第一滚轮上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二滚轮,安装板的一侧上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滚轮;第二齿轮,第二滚轮上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三滚轮,安装板的另一侧上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三滚轮;第四滚轮,安装板的另一侧下部转动式连接有第四滚轮;第二皮带轮组,第四滚轮与第一滚轮之间连接有第二皮带轮组;第三皮带轮组,第二滚轮与第三滚轮之间连接有第三皮带轮组;第一皮带轮组,半圆转盘与第一齿轮之间连接有第一皮带轮组。

优选地,切割结构包括:连接块,安装板的一侧中部连接有连接块;外壳,连接块上连接有外壳;刀片,外壳内连接有多个刀片。

优选地,还包括:聚拢机构,聚拢机构包括:固定导轨,底板上靠近固定架的一侧连接固定导轨;出料导轨,固定导轨上滑动式连接有出料导轨;回位弹簧,出料导轨与固定导轨之间连接有回位弹簧;固定顶块,出料导轨上连接有固定顶块;凸轮块,第四滚轮上连接有凸轮块。

优选地,还包括:滚动轴承杆,推动块上转动式连接有滚动轴承杆。

(3)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推板座向后移动通过推动块推动最下侧竹板向后移动,进入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之间,第二滚轮逆时针转动与第一滚轮顺时针转动能够使竹板继续向后移动进入外壳内,刀片能够对向后移动的竹板进行开片,第三滚轮逆时针转动与第四滚轮顺时针转动能够使开片后的竹片从外壳内移出;如此无需人工手动对竹板进行开片,从而能够防止手被割伤,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2.出料导轨前后移动能够使其内的竹片聚拢,防止竹片散乱,滚动轴承杆能够减小推动块与上侧竹板的摩擦力,从而能够防止推动块移动时带动上侧竹板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推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切割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板,2-固定架,3-装料架,4-竹板,5-推动机构,51-伺服电机,52-半圆转盘,53-支撑架,54-固定底座,55-摇臂,56-圆顶块,57-连接杆,58-推板座,59-复位弹簧,510-推动块,6-进料机构,61-第一皮带轮组,62-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第一滚轮,65-第二滚轮,66-第三滚轮,67-第四滚轮,68-第二皮带轮组,69-第三皮带轮组,7-切割结构,71-外壳,72-刀片,73-连接块,8-聚拢机构,81-出料导轨,82-固定导轨,83-回位弹簧,84-凸轮块,85-固定顶块,9-滚动轴承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竹签加工用竹板切割机,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板1、固定架2、装料架3、推动机构5、进料机构6和切割结构7,底板1的顶部连接有固定架2,固定架2的顶部连接有装料架3,固定架2内的底板1顶部安装有推动机构5,装料架3的左侧面后侧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分别安装有进料机构6和切割结构7,推动机构5与进料机构6传动连接。

推动机构5包括有伺服电机51、半圆转盘52、支撑架53、固定底座54、摇臂55、圆顶块56、连接杆57、推板座58、复位弹簧59和推动块510,底板1的顶部左侧安装有伺服电机51,伺服电机51右侧的底板1顶部连接有支撑架53,支撑架53的顶部转动式连接有半圆转盘52,伺服电机5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半圆转盘52的左侧传动轴连接,支撑架53前侧的底板1顶部连接有固定底座54,固定底座54上转动式连接有摇臂55,摇臂55的右侧面中部转动式连接有圆顶块56,摇臂55的顶部连接有连接杆57,摇臂55的后侧面与固定架2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59,装料架3内的下部滑动式连接有推板座58,连接杆57位于推板座58内并与其滑动配合,推板座58的顶部前侧连接有推动块510。

进料机构6包括有第一皮带轮组61、第一齿轮62、第二齿轮63、第一滚轮64、第二滚轮65、第三滚轮66、第四滚轮67、第二皮带轮组68和第三皮带轮组69,安装板的前侧下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滚轮64,第一滚轮64的右侧面连接有第一齿轮62,安装板的前侧上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滚轮65,第二滚轮65的右侧面连接有第二齿轮63,第二齿轮63与第一齿轮62啮合,安装板的后侧上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三滚轮66,安装板的后侧下部转动式连接有第四滚轮67,第四滚轮67的左侧面与第一滚轮64的左侧面之间连接有第二皮带轮组68,第二滚轮65的左侧面与第三滚轮66的左侧面之间连接有第三皮带轮组69,半圆转盘52的右侧传动轴与第一齿轮62的右侧面之间连接有第一皮带轮组61。

切割结构7包括有外壳71、刀片72、连接块73,安装板的右侧面中部连接有连接块73,连接块73的右侧面连接有外壳71,外壳71内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刀片72。

初始时,半圆转盘52挤压圆顶块56,摇臂55向前倾斜,复位弹簧59处于伸张状态,推板座58位于装料架3内的前侧。当要对竹板4进行开片时,人工将多片竹板4整齐放入装料架3内,最下侧的竹板4随之落在推动块510后侧的推板座58上。再启动伺服电机51使半圆转盘52顺时针转动,当半圆转盘52顺时针转动至不挤压圆顶块56时,在复位弹簧59的作用下能够使摇臂55向后摆动复位,摇臂55向后摆动通过连接杆57使推板座58向后移动,推板座58向后移动通过推动块510推动最下侧的竹板4向后移动。当竹板4向后移动进入第一滚轮64与第二滚轮65之间时,半圆转盘52又会挤压圆顶块56使摇臂55向前摆动,复位弹簧59随之伸张,如此能够使推板座58向前移动复位。半圆转盘52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一皮带轮组61带动第一齿轮62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62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滚轮64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62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二齿轮63使第二滚轮65逆时针转动,第二滚轮65逆时针转动与第一滚轮64顺时针转动能够使竹板4继续向后移动进入外壳71内,刀片72能够对向后移动的竹板4进行开片。第一滚轮64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二皮带轮组68带动第四滚轮67顺时针转动,第二滚轮65逆时针转动通过第三皮带轮组69带动第三滚轮66逆时针转动,第三滚轮66逆时针转动与第四滚轮67顺时针转动能够使开片后的竹片向后移动,在底板1的后方放置一个收集框,开片后的竹片随之落入收集框内。周而复始,能够不断的使竹板4向后移动,借助刀片72能够对向后移动的竹板4进行开片,从而无需人工手动对竹板4进行开片,进而能够防止手被割伤,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当竹板4全部开片完成后,关闭伺服电机51即可。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和图3所示,还包括有聚拢机构8,聚拢机构8包括有出料导轨81、固定导轨82、回位弹簧83、凸轮块84和固定顶块85,固定架2后侧的底板1顶部连接两个固定导轨82,两个固定导轨82左右对称,两个固定导轨82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出料导轨81,出料导轨81与固定导轨82之间连接有回位弹簧83,出料导轨81右侧面的前侧连接有固定顶块85,第四滚轮67的右侧连接有凸轮块84。

开片后的竹片随之落入出料导轨81内,第四滚轮67转动带动凸轮块84转动,当凸轮块84的较长端与固定顶块85接触时,凸轮块84转动能够使固定顶块85向后移动,固定顶块85向后移动带动出料导轨81向后移动,回位弹簧83随之伸张;当凸轮块84的较短端与固定顶块85接触时,在回位弹簧83的作用下能够使出料导轨81向前移动复位;出料导轨81前后移动能够使其内的竹片聚拢,防止竹片散乱。

如图4所示,还包括有滚动轴承杆9,推动块510的顶部转动式连接有滚动轴承杆9。

推动块510移动时,滚动轴承杆9随之在上侧竹板4的底部滚动,如此能够减小推动块510与上侧竹板4的摩擦力,从而能够防止推动块510移动时带动上侧竹板4的移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