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质纽扣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45669发布日期:2021-03-19 12:2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木质纽扣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木质纽扣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纽扣材料大致分为塑胶类,金属纽扣类,天然类等各种材料做成纽扣,随着时代的发展,纽扣从材质到形状以及制作工艺都越来越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纽扣发展至今,在制作工艺与用途上变得丰富多元,纽扣的材质根据不同的用途也变化多端,其中木质纽扣在曾经的服饰装饰中占较大比例,传统的木质纽扣打孔工艺基本依托于人力完成,工作人员将木质纽扣放置在工作台上,随后手持钻头对木质纽扣进行打孔,该过程工作人员只能同时给一枚木质纽扣进行打孔,且因一枚木质纽扣上需钻四个孔,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偏低,且在为木质纽扣打孔与打孔后,需工作人员手动完成上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工作人员无法同时为木质纽扣开多个孔,且上料需工作人员手动进行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为同一枚木质纽扣大多个孔,且能够自动上料的木质纽扣打孔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木质纽扣打孔装置,包括有底板、伺服电机、机架、支板、传动组件、旋转组件和高速响应电机,底板顶部左侧设有伺服电机,底板顶部设有机架,底板顶部右侧设有支板,支板与机架右端固定连接,机架与底板之间设有传动组件,支板左上侧设有旋转组件,旋转组件中设有高速响应电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传动组件包括有第一转轴、第一锥齿轮、支架、第二转轴、曲柄块、第二锥齿轮、转杆、槽轮、转台、曲柄轴、连接杆和第一固定轴,伺服电机输出轴右侧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左侧设有第一锥齿轮,底板顶部右侧设有支架,支架中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底部设有曲柄块和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位于曲柄块下方,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机架顶部中间转动式设有转台,转台顶部均匀开有六个凹槽,转台底部设有转杆,转杆底部设有槽轮,槽轮与曲柄块配合,第一转轴右侧设有曲柄轴,曲柄轴中转动式设有连接杆,旋转组件中设有第一固定轴,第一固定轴与连接杆上侧转动式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旋转组件包括有支撑架、固定块、第三锥齿轮、固定杆、轴承、轴套、第三固定轴、行星齿轮、麻花钻头和第四锥齿轮,支板左上侧滑动式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中设有高速响应电机,支撑架底部左右对称设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一固定轴,高速响应电机输出轴左侧设有第三锥齿轮,支撑架左下侧设有固定杆,固定杆上侧转动式设有轴承,轴承外侧设有轴套,轴套上侧设有第四锥齿轮,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啮合,轴套下侧内壁设有圆形齿条,轴套下部内壁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三固定轴,第三固定轴上均转动式设有行星齿轮,行星齿轮与圆形齿条啮合,行星齿轮底部均设有麻花钻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下料组件,下料组件位于机架顶部左侧,下料组件包括有固定板和下料管,机架顶部左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顶部右侧设有下料管,下料管与转台滑动式配合。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麻花钻头是可以拆卸的。

本发明达到的效果:转台通过曲柄块与槽轮的配合,从而实现了转台对麻花钻头持续性输送木质纽扣,再通过曲柄轴与连接杆的配合,使得麻花钻头能够间歇性对木质纽扣进行打孔,最后通过转台的不断转动,从而使得下料管能够对转台进行间歇性下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种部分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图中标号名称:1、底板,2、伺服电机,3、机架,4、支板,5、传动组件,501、第一转轴,502、第一锥齿轮,503、支架,504、第二转轴,505、曲柄块,506、第二锥齿轮,507、转杆,508、槽轮,509、转台,510、曲柄轴,511、连接杆,512、第一固定轴,6、旋转组件,601、支撑架,602、固定块,603、第三锥齿轮,604、固定杆,605、轴承,606、轴套,607、第三固定轴,608、行星齿轮,609、麻花钻头,610、第四锥齿轮,7、高速响应电机,8、下料组件,801、固定板,802、下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木质纽扣打孔装置,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有底板1、伺服电机2、机架3、支板4、传动组件5、旋转组件6和高速响应电机7,底板1顶部左侧设有伺服电机2,底板1顶部设有机架3,底板1顶部右侧设有支板4,支板4与机架3右端固定连接,机架3与底板1之间设有传动组件5,支板4左上侧设有旋转组件6,旋转组件6中设有高速响应电机7。

传动组件5包括有第一转轴501、第一锥齿轮502、支架503、第二转轴504、曲柄块505、第二锥齿轮506、转杆507、槽轮508、转台509、曲柄轴510、连接杆511和第一固定轴512,伺服电机2输出轴右侧设有第一转轴501,第一转轴501左侧设有第一锥齿轮502,底板1顶部右侧设有支架503,支架503中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504,第二转轴504底部设有曲柄块505和第二锥齿轮506,第二锥齿轮506位于曲柄块505下方,第二锥齿轮506与第一锥齿轮502啮合,机架3顶部中间转动式设有转台509,转台509顶部均匀开有六个凹槽,转台509底部设有转杆507,转杆507底部设有槽轮508,槽轮508与曲柄块505配合,第一转轴501右侧设有曲柄轴510,曲柄轴510中转动式设有连接杆511,旋转组件6中设有第一固定轴512,第一固定轴512与连接杆511上侧转动式连接。

旋转组件6包括有支撑架601、固定块602、第三锥齿轮603、固定杆604、轴承605、轴套606、第三固定轴607、行星齿轮608、麻花钻头609和第四锥齿轮610,支板4左上侧滑动式设有支撑架601,支撑架601中设有高速响应电机7,支撑架601底部左右对称设有固定块602,两个固定块602之间设有第一固定轴512,高速响应电机7输出轴左侧设有第三锥齿轮603,支撑架601左下侧设有固定杆604,固定杆604上侧转动式设有轴承605,轴承605外侧设有轴套606,轴套606上侧设有第四锥齿轮610,第四锥齿轮610与第三锥齿轮603啮合,轴套606下侧内壁设有圆形齿条,轴套606下部内壁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三固定轴607,第三固定轴607上均转动式设有行星齿轮608,行星齿轮608与圆形齿条啮合,行星齿轮608底部均设有麻花钻头609。

工作人员首先将待打孔的木质纽扣放置在机架3上的传动组件5中,随后同时启动伺服电机2和高速响应电机7工作,伺服电机2输出轴带动第一转轴501转动的同时,高速响应电机7带动旋转组件6运转,第一转轴501带动传动组件5运转,传动组件5带动旋转组件6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旋转组件6对传动组件5中的木质纽扣进行打孔,木质纽扣打孔完毕后,随着伺服电机2持续转动,伺服电机2输出轴通过第一转轴501带动传动组件5与旋转组件6持续运转,传动组件5带动旋转组件6向上移动致复位,工作人员便可将传动组件5中打孔完毕的木质纽扣取走并替换即可。

工作人员首先将待打孔的木质纽扣分别放置在转台509的凹槽中,随后工作人员启动伺服电机2和高速响应电机7工作,高速响应电机7输出轴带动旋转组件6运转,伺服电机2输出轴带动第一转轴501和第一锥齿轮502不断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锥齿轮506、第二转轴504与曲柄块505不断转动,当曲柄块505转动至与槽轮508接触时,会带动槽轮508转动六分之一圈,从而带动转杆507和转台509转动六分之一圈,使得转台509其中一个装有木质纽扣的凹槽转动至位于旋转组件6下方,第一转轴501带动第一锥齿轮502转动的同时,第一转轴501带动曲柄轴510与连接杆511顺时针转动,连接杆511顺时针转动带动旋转组件6向下移动,从而对转台509中的木质纽扣进行打孔,打孔完毕后,旋转组件6向上移动致复位,转台509持续转动,重复上述过程,使得转台509持续转动六分之一圈,并停止转动时,旋转组件6对木质纽扣进行打孔,人们只需不断地将转台509中的木质纽扣进行替换即可。

工作人员启动高速响应电机7工作,高速响应电机7输出轴带动第三锥齿轮603转动,从而带动第四锥齿轮610与轴套606转动,轴套606通过圆形齿条带动行星齿轮608与麻花钻头609均转动,之后连接杆511顺时针转动带动支撑架601与固定块602均向下滑动,从而带动固定杆604、轴套606、轴承605和麻花钻头609均向下滑动,直至转台509的凹槽上,从而对转台509凹槽中的木质纽扣进行打孔,连接杆511随着曲柄轴510持续转动,从而带动固定杆604与麻花钻头609均向上滑动至复位,重复上述过程,使得麻花钻头609能够间歇性对转台509凹槽中的木质纽扣打孔。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还包括有下料组件8,下料组件8位于机架3顶部左侧,下料组件8包括有固定板801和下料管802,机架3顶部左侧设有固定板801,固定板801顶部右侧设有下料管802,下料管802与转台509滑动式配合。

工作人员首先将木质纽扣放置在下料管802中,之后随着转台509转动六分之一圈,转台509上的凹槽移至下料管802底部,从而使得木质纽扣从下料管802中掉入转台509的凹槽中,重复上述过程,使得下料管802能够对转台509进行间歇性下料,工作人员只需将打孔完成的木质纽扣从转台509凹槽中取走即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