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用经编短纤纱超柔软绒类织物的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1660808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内饰用经编短纤纱超柔软绒类织物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编绒类织物的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在双面经编机上以水溶性维纶纤维与天然纤维伴纺的无捻纱为绒纱原料进行剖绒组织结构编织而成的超柔织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柔软性质较好的针织绒,或者利用水溶纤维进行绒织物的与本发明较为相关的制造方法如下在专利JP2003239146中虽涉及到柔软针织或机织绒所用纱线,但纱线特征是聚酯混纺假捻的,没有涉及到水溶性维纶纤维及其纱线。
在专利US5577307中虽涉及到水溶性维纶纤维与其它纤维伴纺,但其用途是形成多层织物,没有涉及到绒织物。
在日本专利04-361661(公开号)中,虽涉及到手感柔软的由两种纤维混合的针织绒织物,但绒纱线为锦纶纤维与涤纶相混纺丝所形成的原料,不涉及水溶纤维以及溶后的无捻结构。
在文献“新型针织面料——无捻纱制品”中,仅提及普通针织面料,如文章中讲到“首先由于织物中纱线呈带状或扁平状的原因,使得织物的覆盖系数增大,因此织物看起来厚实紧密,蓬松感好,而又可以减轻织物重量;第二,无捻纱由于没有捻缩,织物的收缩率比传统纱织物小,这就可以大大节省原料;第三,无捻纱中纤维都暴露在外,可以和染料充分的接触,因此染料容易上染,所以无捻纱织物的染色性能良好;第四,无捻纱织物中纤维的平行度较高,因而其织物比有捻纱织物光泽好”等内容,但是通篇未涉及针织绒类织物。
在文献“丰富多彩的汽车内饰织物”中,虽提及了各种世界名车及使用的经编绒织物,但未涉及利用水溶纤维的内容。
现有的绒织物中,为柔软和光泽的原因,绒纱原料较多地应用了棉纱等短纤纱,如典型的针织天鹅绒。可是,棉纱是有捻度的,这就影响了绒织物的外观、手感和服用舒适性。如果能够使用无捻纱线作绒纱,那么因为无捻纱线有着与棉纱同样的可染性,但柔软性、吸湿性均优于普通棉纱,所织出的绒织物的外观、手感和服用舒适性将得到较大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绒织物中有捻纱线对柔软等性质上的不利影响,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用经编短纤纱超柔软绒类织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方法是,在双面经编机上以水溶性维纶纤维与天然纤维伴纺的纱为绒纱原料进行剖绒组织结构编织,然后,在织物后整理的过程中溶去水溶性维纶纤维使织物中仅剩下无捻天然纤维,就形成了无捻纱线特有的超柔软绒面。
水溶性维纶纤维与天然纤维伴纺方式可采用两种方式柔性包缠法或反向并捻法。
柔性包缠法又可称为平行纺或空心锭包缠纺,可用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作芯纱,用各类长丝以螺旋方式包缠芯纱,组成包缠纱。其芯纱纤维平行,籍长丝包缠加捻获得强力,便于织造加工以及后整理加工工序的顺利进行。
反向并捻法就是正常纱线与水溶维纶纱经过并线、反向并合加捻使纱充分解捻后形成纱线的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形成无捻经编短纤纱织物,使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顺滑的手感和柔和光泽的外观,加之对经编绒组织结构和纱线粗细等的配合选择,进一步可使绒毛浓密耸立,手感厚实丰满、富有弹性,保暖性好,可用于高档汽车内饰织物。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柔性包缠法纱线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并捻式伴纺方式的纱线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经编剖绒组织垫纱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捻绒纱组织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1在双面经编机上,以图1所示的柔性包缠法中的水溶性维纶纤维1与天然纤维2伴纺的无捻纱为绒纱原料,进行图3所示的剖绒组织结构编织,然后,在织物后整理的过程中溶去作为外层包缠的水溶性维纶纱,从而使织物中仅剩下图4所示的无捻天然纤维纱,这就形成了超柔软绒面。
具体实施方式
1在双面经编机上,以图2所示的并捻式伴纺方式——即将水溶性维纶纤维3和天然纤维4这两股同捻向的单纱反向捻合成股线形成的并捻纱为绒纱原料,进行图3剖绒组织结构编织,然后,在织物后整理的过程中溶去作为其中的水溶性维纶纱,从而使织物中仅剩下退捻后的无捻天然纤维纱,这就形成了图4所示的无捻超柔软绒面。天然纤维纱的退捻作用是在股线的反向捻合过程中形成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经编超柔软绒类织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双面经编机上以水溶性维纶纤维与天然纤维伴纺的无捻纱为绒纱原料进行剖绒组织结构编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天然纤维的成分为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天然纤维的成分为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伴纺方式是指柔性包缠法,即以水溶性维纶纤维为外层包缠纱,天然纤维为无捻的被包缠的芯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伴纺方式是指并捻法,即将水溶性维纶纤维和天然纤维这两股同捻向的单纱反向捻合成股线。
全文摘要
一种双面经编机上超柔织物的制造方法。在双面经编机上以水溶性维纶纤维与天然纤维伴纺纱为绒纱原料进行剖绒组织结构编织,然后,在织物后整理的过程中溶去水溶性维纶纤维使织物的绒纱中仅剩下无捻天然纤维,这就形成了无捻形成的超柔软绒面。
文档编号D02G3/22GK1779012SQ20041009727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1日
发明者龚旭明 申请人:龚旭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