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针织系统的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14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针织系统的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针织系统的部件,例如针织机织针,选择元件,连接部件,传输部件,握持部件,沉降片,或者类似的线圈形成部件。特别是,本发明涉及执行相对于三角装置的可控制运动的系统部件。这个三角装置设置三角曲线,一个延伸部件沿着这个三角曲线滑动,该延伸部件从系统部件突出,其称作针踵,这样系统部件在一个导向器内对应于三角曲线的形状移动。尤其是,本发明也涉及一种系统部件,对于该系统部件来说,三角装置和握持系统部件的针床主要或绝对在一个方向中彼此相反地移动,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它几乎并且主要用于圆型针织机。
背景技术
在圆型针织机的操作期间,针踵沿着三角的三角曲线滑动并且由于这些影响因素而逐渐磨损,例如润滑,污染,操作的时间,机器速度,纱线张力和类似的因素。这对于横向于系统部件和该系统部件的移动方向取向的针踵的两个边缘是非常正确的,所述两个边缘直接和三角曲线接触。尤其是面对针钩的边缘易受到磨损引起的材料磨蚀,这样可以导致织针的有效的操作长度改变和因此存在的成圈问题。
在过去采用了尝试减少针踵的磨损的多种方法。
文献DE2157404A1公开了一种具有带有两个扁平侧面和两个窄侧面的长条形主体的针织机织针。在操作期间,织针体的主体被定位在织针针床的导槽内部,其中主体的扁平侧面之间测得的宽度显著小于导槽的槽宽度。针织机织针有一个远离窄侧面突出的针踵并且在纵向被扭转,其中扭转的方向选择为,使得针踵相对于移动方向倾斜。位于针踵和针织机织针工作部件之间的主体或针杆部分形成一个扭转簧,其通过允许针踵进行一个弹簧摆动运动来吸收作用在针踵上的冲击力。
所述的方案需要由在针床中限定的导槽和针织机织针之间的侧面上的大的间隙,其中导槽的宽度必须被预先设定。因而,所述的方案需要非常细的织针和相应的非常窄的针踵,其使得所希望的磨损减少是有问题的。
文献DE2110916A1公开了一种针织机织针,织针具有设置一个外部部件的针踵,该外部部件可以被熔接、粘结、或焊接到针踵。外部部件和三角装置接触。因此磨损被限定到外部部件,外部部件的滑动表面可以显著延伸通过针踵的边缘。
然而,配合到针踵上的部件在和针踵分离时具有一种危险源。此外,他们也增加了针织工具的重量。
同一文献在图15和17中也公开了针踵,所述针踵设置一个成角度的或弯曲部分。所述的部分以一种暴露舌形件的形式从针踵向外突出并且绕着横向于织针纵向方向延伸的线弯曲。
这种类型的织针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被证明是成功的。
文献DE2911195B1公开一种带有受压成型的针踵的针织机织针。在所述针踵中压在平行于两个边缘压出凹陷,两个边缘横向于织针定位并且用于驱动织针。在生产期间,所述凹陷用于材料的移动,因此相连的边缘可以被磨平。在多种应用中,针踵中的这些凹陷证实是断裂的位置,从整体而言,在针织机织针中仅得到有限的改进。

发明内容
从这里开始,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一种用于减少针踵上的磨损的针织系统的系统部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限定的系统部件以及权利要求17的针织机或自动针织机被解决本发明的系统部件设置一个针踵,它被设计为通过三角装置驱动并且因此设置至少一个,优选两个远离系统部件的主体延伸的边缘,并且所述边缘和至少一个侧面围成钝角。所述的“边缘”被理解为针踵的窄表面,其沿导槽中的系统部件的移动方向或者与之相反地朝向。因为这个边缘相对于一个由系统部件的侧面预先确定的平面倾斜,因此针踵的边缘沿着线型或条状区域在其大部分长度在理想情况是整个长度,和三角装置的表面接触。尤其是,这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点接触,如根据现有技术已经被证明。因此,避免了过度的材料磨损换句话说点接触的发生。在针踵边缘上的压力是平均的,因而防止了润滑膜的磨损和断裂,润滑膜在针踵和导轨之间是有效的。
针踵相对于针织工具的所述侧面的倾斜允许针踵的功能性对齐并且保持这种对齐,尤其是如果针织工具弯成一个角度,在导槽内从一个侧面施加的压力引起的,典型地是圆型针织机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侧面没有和导槽的侧面精确平行取向。针踵和系统部件的侧面之间的钝角优选应该足够大,以便它相应于导槽内部的系统部件的倾斜定位并且优选补偿所述的钝角使得成直线。因此,在针织机的操作期间,针踵从针槽向外垂直突出,并且所需要的线性接触在三角轨迹和针踵之间产生。
此外上述的目的通过权利要求8的系统部件被解决,意思是它自身以及和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结合。
本发明的系统部件设置一个驱动针踵的三角装置,其中所述的针踵沿着它的窄侧面至少设置一个肋状的加厚区,其延伸离开系统部件主体的窄侧面,其中加厚区以凸起的方式被实施。加厚区提高了针踵和三角装置的导轨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任何磨损的停止比针踵没有设置这样的加厚区的情况下要更快。即使三角导轨和针踵边缘之间的初始接触仅在一个点和局部化的区域之间,在这个区域中发生的材料磨蚀被设计成提高接触面积的尺寸,以便形成线性或条状接触,从而减少磨损。这个效果甚至在针具有不弯曲为直角的针踵,意思是针踵沿着带有侧面的单个平面延伸,的情况下提高耐磨性。另一方面,如果针踵相对于这个平面稍微倾斜,则系统部件的倾斜位置可以另外在导槽内部被补偿,以便针踵关于移动方向以直角定位并且靠着三角轨道安装,以便沿着直线运动。
加厚区优选借助于塑性变形过程形成并且可以是从一个扁平侧面或从针踵的两个扁平侧面突出的凸起,其中这个凸起可以以其侧面在系统部件的侧面上延伸。除了提高耐磨性之外,这也可以导致加强针踵。
在加厚区附近可以形成一个凹陷,当形成凹陷时由于材料的移动,能够使加厚区变大。
系统部件的主体优选不被扭曲。这样,它的侧面靠着导槽的侧面完全配合。优选主体的扭矩弯曲或其它弹性扭曲不允许,从而确保针踵的永久地,直角对齐。
可选择或与之互补,从现有技术的操作得到的,用于所述系统的针踵的倾斜定位的本发明的补偿,这个补偿根据权利要求1通过系统部件设计获得,也可以通过在针织机上采取的措施实现。为此,织针针床中的导槽可以以一个角度设置,使得以一个角度定位的系统部件又和在操作期间平行于三角装置的导槽横向(也就是沿前旋转方向)的针踵排对齐,并且因此和三角轨道沿一直线接触。此外或可选择的,三角导轨也可以设置一个倾斜的侧面位置(沿横向倾斜)。现有技术的改进已经通过把用于导轨的前述的措施限定到前述导轨的一些区域中而获得。


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的另外的细节是权利要求,附图和/或说明书的要点。
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在图中被解释并且被示出图1属于针织系统的机器织针,以示意性的透视图示出;图2定位在针床内和三角相连的图1的机器织针,以截面示意图示出;图3图2的织针,针床和三角,以示意性的截面透视图示出;图4图1和2的机器织针的改进实施例,以示意透视图示出的;图5机器织针的不同的改进实施例,以俯视图示出针踵;图6机器织针不同的实施例,以俯视图示出针踵,和图7本发明的改进实施例,在示意性的截面透视图中的示出织针、针床和三角2。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用于针织机的针织系统的呈机器织针2的形式的系统部件1,针织机在这里未被详细示出。这里机器织针2简单地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元件,其也可以在针织系统的其它的可移动部件上实现,例如沉降片,连接部件,选择元件,转移元件或针织系统的类似的部件。系统部件1包括主体3,其实施为扁平细长的主体,在使用时设置在称作针床5的针槽的导槽4的内部,如图2所示。针床5例如是针盘,或者是圆型针织机的针筒。在这两种情况下,针床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导槽4,在针筒的情况下,导槽沿着圆周面彼此平行轴向设置。在针盘的情况下,导槽径向设置。设置到针床5和/或针筒上的是三角6,其设置一个用于移动系统部件1和/或机器织针2的导轨7,沿纵向槽方向在各自的导槽4内这些部件移动,所述纵向槽方向垂直于图2中绘制平面取向。优选导槽4具有矩形横截面并且分别由彼此平行定位的扁平侧面8,9限定并且导槽彼此间围成底部10。任一导槽4设置一个有助于形成线圈的系统部件,其是通过针床5和三角6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这个相对的运动在图2中由双箭头11示出并且例如通过针床5相对于在静止位置的三角6的旋转产生,该针床5实施为针筒。导轨7的方向是垂直于底部10测量的直线。对于圆型针织机来说,该方向是径向方向。在圆周方向中,在图2中通过双箭头11中的一个表示,导轨7具有弯曲的轮廓,其确定系统部件1和/或机器织针2的运动。
如图1所示,机器织针2的主体3具有针杆12,其在织针的移动方向或织针的纵向中延伸并且在针杆的末端也就是线圈形成区域设置钩13。未示出的封闭装置,例如针舌,封闭元件或类似的元件设置在这个钩上。如所提及的主体3是扁平的并且设置两个扁平侧面14,15。两个侧面之间的间距由主体3的宽度D标记。在这个实施例中,宽度D优选小于侧面8,9之间的间距,以便主体3可替换地定位并且在导槽4中没有太多的间隙。主体3进一步设置连接侧面14,15的窄侧面16,17并且形成针顶和/或针背。窄侧16,17的宽度和宽度D一致并且大致小于以直角测量的侧面14,15的高度。主体3的高度优选加工为使其完全配和在导槽4内,如图2所示。这样,窄侧面16被定位在三角6之外。
针踵18离开窄侧面16延伸,其伸入到三角6内并且靠着导轨7配合。在侧视图中,针踵18大致为矩形。它的前边缘对着钩13,它的后边缘背对钩13,边缘19,20接合在三角6的导槽中。在图3中,其用于说明导轨7和边缘20。相对设置的边缘19配置到导轨,其中该导轨在图3中未示出。
边缘19,20以相对窄侧面16直角取向并且可以例如通过图4中所示的扁平的或弯曲接触表面21,22形成。
在圆型针织机的运行期间,形成针床5的针筒主要或仅沿预定的方向移动,例如图2中所示的双箭头11中的下箭头所示。因此,针踵18相对于导轨7沿箭头23的方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针踵18沿着导轨7滑动。所产生的摩擦力F与相对的移动方向相反地作用在针踵18上,如图所示,可以在导轨4上实现主体3的倾斜定位。倾斜定位意思是关于相对运动在前定位的侧面14,靠着带有和窄侧面17邻近的下边缘24的侧面8配合。相反,关于移动方向定位在后方的侧面15,靠着带有和窄侧面16邻近的底边25的侧面9配合。相对于针筒的径向,主体3的倾斜定位可以从零点几度到几度之间变化。
为了补偿在导槽4内部主体3的倾斜定位,系统部件1的针踵18以角度α和主体3反向倾斜。角度α必须在侧面15和针踵18的侧面26之间测量。针踵的顶点位于弯曲线27之上,该线在图3中由虚线表示并且在图2中垂直于图示平面定位。弯曲线27基本上平行于导槽4的纵向和/或系统部件1的纵向取向,系统部件的纵向方向与该系统部件在导槽4的内部它的移动方向一致。弯曲线27进一步与窄侧面16平行定向。
以同样的方式,针踵18的侧面28和所述侧面26相对设置,并且以同一角度关于相邻的侧面14倾斜。角度α的尺寸这样确定,使得侧面26和/或侧面28以相对于由箭头23描述的相对移动方向成直角定向。该措施的结果是,边缘20和/或接触面22沿着线-状或条-状区域接触导轨7,因而尤其避免了如果主体3某种程度上在导槽4内部稍微倾斜出现的点接触,如图2或3所示,针踵18和主体3的侧面对齐。防止导轨7和接触面22之间的点接触导致分散了负载和减少导轨7上的磨损以及尤其在针踵18上的磨损。
侧面26,28可以由以上所示的扁平表面表示,这样针踵18的宽度DF必须在侧面26,28之间的箭头23方向中测量,并且不超过主体3中的任何宽度D。然而,尤其能够在边缘19,20中为针踵18提供加厚区29,30,如图4和5所示。加厚区29,30沿着边缘19,20延伸并且区别在于在具有超过主体3的宽度D的该加厚区29,30中的宽度DV的针踵18。宽度DV优选也超过针踵18的宽度DF,其中,然后它的侧面26,28设置成扁平状并且彼此平行地在加厚区29,30的外面取向。加厚区29,30可以实施为对称或不对称,其中它们在不对称的情况下仅突出超过一个侧面14,15。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例如如图5所示,它们突出超过两个侧面14,15。
如图5,设置一个如上所述的系统部件1可具有扁平设计的针踵18,以便所述侧面28设置在带有侧面14的连接平面中,侧面26设置在带有侧面15的连接平面中。可选择的,针踵18的宽度DF也可以超过主体3的宽度D。在这个情况下,侧面26,28平行于侧面14,25取向。
在目前所描述的情况中,如果主体3在导槽4中稍微倾斜,针踵18占据倾斜位置,这最初仅导致局部而不是导轨7和针踵18和/或相应的接触面22之间的点接触。这样导致了该针踵的局部磨损,这样接触面22稍微变形并且接触区很快在针踵18的总的长度上延伸,针踵18以相对窄侧面16呈直角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磨损基本上停止并且系统部件1的功能得到保证。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然而,设置加厚区29,30的针踵18相对于主体3倾斜,特别是如图4所示。如上所述,弯曲线27在纵向中定向并且大致平行于窄侧面16。假想的交叉平面E将针踵18区域尤其是它的边缘19或20区域中的主体3横向等分,所述的垂直表面和主体3的纵向一致,这样系统部件1的移动方向在导槽4中和侧面15相交,沿着相交线31,32与接触面21相平,所述相交线31,32一起形成上述的角α。角α是一钝角,优选接近180°。为了精确起见,该角优选应为180°-β,其中这里β是由侧面15和侧面9和/或侧面14和侧面18围成的锐角。角β依据导槽4的宽度和主体3的宽度以及导槽的高度而定。附加的影响因素例如润滑油的粘度,针织机的操作速度等也是重要的并且计算α时应当考虑。
原则上,本发明后面的想法还可以通过不在针织工具1上而是至少在导槽4的一个侧面8,9上设置一个倾斜角α实现。例如,由于圆型针织机的织针2以其主体3被握持,该主体3由于针筒和/或针盘旋转移动的结果靠着导槽4的侧面8,9被推动,因此通常以角度α足够设置侧面8,9中的仅一个。根据所用针织机的类型和/或导槽4形成的方式,然而,导槽4的两个侧面8,9可以以一个角设置。
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针织工具支承件的一个实施例在图7中示出详细的示出,其中这个支承件满足了关于线圈成形的和图2中针床5对应的针织工具支承件相同的功能。由侧面8,9在其侧面上限定的导槽容纳机器织针1,其可以和图1中的织针相似并且这里仅示意示出。该织针由在高度上被窄侧面16,17在宽度上被侧面14,15限定的织针主体3构成。针踵18延伸离开它的窄侧面16并且突出到三角6中,这样针踵靠着导轨7配合。和以前的描述相反,机器织针2是一种传统的织针2,其针踵18和/或它的边缘19,20未以相对侧面14,15的角α(α=180°)设置。机械针织2的侧面14,15设置在带有针踵18的侧面26,28的一个平面内。边缘19,20和三角6的导轨7之间的线-型或区域-型接触的实现在于导轨4中尤其是它的侧面8,9以相对导轨7成角α设置。在运行期间,系统部件1由针织机三角的导轨7夹持,从而导致织针2的边缘19,20和三角曲线7之间的线-型和/或区域-型接触。由于导槽4的成角排列,尤其由于如图7所示的侧面9在针床5的移动方向是倾斜的,上述接触是可能的。在这个操作中,侧面9在移动方向中倾斜角α。相对底面10在侧面9上设置的边缘37,因此在主体3和针踵18之间的过渡区域中支撑织针2并且保持其垂直于导轨7。织针2上的针踵18的边缘19,20平行于三角6的导轨7的假想平面(未画出)定位。织针2相对于导轨7的对齐排列在图7中的位置38被示出。侧面8,9的角设置能够补偿机器织针2和导槽4之间的间隙。因此,借助于针织机中的导槽的成角的设置能够实现针踵18和三角6的导轨7之间的线-型或区域-型接触的本发明的想法。
即使导槽4和/或它的侧面8,9未以一个角定位和即使现有技术中的系统部件1在导槽4中设置在弯曲线27,并且没有本发明限定的倾斜,也能够以一个角(未画出)定位针织机三角6的导轨7,这样系统部件1的针踵18的边缘19,20平行于导轨7设置。为了保证倾斜导轨7和系统部件1的边缘19,20之间的平行度,必须变化和适应相对于三角的角度和它的三角曲线内的上升梯度的用于三角6的导轨7的倾斜角。甚至导轨7的一些截面的倾斜将导致系统部件1的磨损的减少和/或驱动装置,也就是系统部件1的针踵18磨损的减少。
加厚区29,30优选通过针踵18上的塑性变形过程实现,加厚区显然由和主体3以及针踵18相同的材料构成。另外,无缝的任何类型,尤其是无焊料或焊接缝,优选存在于主体3,针踵18和加厚区29,30之间。该材料(尤其是钢)的无缝纤维发展在抛光面上是可见的。塑性变形可以使宽度DF和宽度D一致。可选择的,宽度DF也可以小于宽度D,以便在相应的变形切割中产生用于填充加厚区29,30的材料替换。如图6所示,一个或多个凹陷33,34,35,36也能够设置在侧面26,28之上,优选以平行于边缘19,20延伸的沟槽的形式。这些沟槽能够使所述的材料移动以便形成凸起-型的加厚区29,30。然而,上述描述也适用。根据图6,所述实施例中的针踵18也能够作为主体3的直的延伸部分延伸,或者如图4所示相对主体呈一个角地延伸。
用于针织系统的系统部件1设置一个具有针踵18的主体3,针踵从主体3的窄侧面16向外突出。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针踵18相对于主体3倾斜或有角度。一个相应的弯曲线在主体3的纵向或移动方向中延伸。因此角度α在和主体3沿横向相交的假想平面E中限定。该措施的结果是即使系统部件1和与之一起的主体3在针床5的相应的导槽4中稍微倾斜,针踵18相对于三角运动为直角精确调节。角度α补偿这个倾斜的位置,因而导致针踵18和导轨7之间的线-型接触,从而减少磨损。为了完成这个或可选择的形式,针踵18沿着边缘19,20设置加厚区29,30,从而有助于减少磨损。
参考标记1 系统部件2 机器织针3 主体4 导槽5 针床6 三角7 导轨8,9侧面10 底面11 箭头12 针杆13 钩14,15 侧面16,17 窄侧面18 针踵19,20 边缘21,22 接触面23 箭头24,25 边缘26 侧面27 弯曲线28 侧面29,30 加厚区31,32 相交线33,34,35,36 凹陷37 边缘38 位置D,DV,DF 宽度E 平面F 滑动摩擦力
权利要求
1.用于针织系统的系统部件(1),具有定位在导槽(4)内部的主体(3),其中主体(3)具有扁平设计和两个侧面(14,15)和至少一个窄侧(16,17);以及至少一个通过三角(6)驱动系统部件(1)的针踵(18),其中所述针踵(18)具有至少一个离开主体(3)的窄侧面(16)延伸的边缘(19,20),该至少一个边缘和至少一个所述侧面(14,15)一起包围形成一个钝角(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α)大于170°小于18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α)被加工为使针踵(18)的边缘(19,20)在操作期间以相对三角(6)和针床(5)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23)成直角取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18)相对于主体(3)以弯曲线(27)倾斜,该弯曲线(24)基本上以窄侧面(16)的高度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弯曲线(27)平行于窄侧面(16)取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18)的边缘(19,20)以相对于窄侧(16)成直角取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边缘(19)和窄侧面(16)相邻。
8.用于针织系统的系统部件(1),具有定位在导槽(4)内部的主体(3),其中主体(3)具有两个侧面(14,15),它们的间隔确定了宽度(D);和至少一个窄侧(16);以及至少一个通过三角(6)驱动系统部件(1)的针踵(18),其中针踵(18)无缝地和主体(3)相邻并且与之整体形成,并且设置至少一个离开主体(3)的窄侧面(16)延伸的肋状加厚区(2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加厚区(29,30)具有一个宽度(DV),其在和宽度(D)相同的方向中测量并且大于宽度(D)。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加厚区(29,30)是通过塑性变形形成在针踵(18)上的凸起。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18)设置两个基本上互相平行定位的侧面(26,28),并且加厚区(29)在至少一个所述侧面(26,28)上突出。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凹陷(33,34,35,36)靠近加厚区(29,30)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18)沿着缘(19,20)设置接触面(21,22),该边缘(19,20)设计为和三角(6)的导轨(7)接触,以便在纵向中驱动系统部件(1)。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接触面(21,22)和侧面(14,15)一起形成一个钝角(α)。
15.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主体(3)不被扭曲。
16.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系统部件,其特征在于侧面(14,15)是扁平表面。
17.一种针织机或自动针织机,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导槽(4)的针床(5),其中定位在导槽(4)内部的系统部件(1)分别具有一个带有至少一个针踵(18)的针杆(12),所述针踵由边缘(19,20)限定;设置用于移动系统部件(1)的导轨(7)的三角(6),该导轨在移动期间和系统部件(1)的针踵(18)接触;其中边缘(19,20)和针织三角(6)的导轨(7)平行设置,以便针踵(18)在针床(5)和三角(6)之间的相对操作运动期间和导轨(7)线-型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针织机或自动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侧面(8,9)和底面(10)一起形成导槽(4),该至少一个侧面(8,9)在针床(5)的移动方向中是倾斜的。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针织机或自动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侧面(8,9)的倾斜对应于角(α),该角(α)是由于系统部件(1)和导槽(4)之间的间隙产生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针织机或自动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三角(6)的导轨(7)以与边缘(19,20)成一个角度设置到用于系统部件(1)的针踵(18),使得导轨(7)和边缘(19,20)彼此平行设置,进而导致线-型接触。
全文摘要
用于针织系统的系统部件(1),由具有针踵(18)的主体(3)组成,针踵从主体(3)的窄侧(16)向外突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针踵(18)倾斜或与主体(3)成一定角度定位。相应的的弯曲线在主体(3)的纵向中或移动方向中延伸。这样角(α)在假想平面(E)中限定,该平面在横向中和主体(3)相交。测量的结果,如果系统部件(1)沿着它的主体(3)在针床(5)的相应的导槽(4)中稍微倾斜,其中角度α补偿了倾斜,针踵(18)相对于三角运动为直角精确调节。得到了针踵(18)和导轨(7)之间的线-型接触,其减少磨损。补充的或可选择的形式,针踵(18)设置沿着边(19,20)设置加厚区(29,30),其功能上减少磨损。
文档编号D04B27/00GK1990923SQ20061006406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3日
发明者U·斯丁格尔, E·费伦巴彻, M·索特 申请人: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