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扣结钉扣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228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绕扣结钉扣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在平放状态下在扣孔与布料之间用缝扣线钉在布 料上的钮扣处于悬起状态下,对缝扣线用之字形缝制施于绕扣结缝制的绕 扣结钉扣缝纫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以往,有在布料上钉扣子以后、在连接于钮扣与布料的缝 扣线周围进行绕线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如图13所示,绕扣结钉扣缝纫 机,在把钮扣500钉在布料501上时,用左右并列的两组缝扣线502、 503 把钮扣500的孔与布料501连接,并用在绕线时左右摆动机针使其跨过缝 扣线502、 503的方法实施绕扣结缝制。钮扣500被放置于布料501上, 并维持从布料501凸出的状态。
但是,如果绕扣结缝制的圈数少,则绕扣结缝制就移动,并且局部的 绕扣结缝制的圈数非常少的部分会形成外观难看的缝制。并且,不能保持 缝扣线502、 503相对于布料501悬起的状态,使钮扣500贴着布料501, 从而降低了缝制品的质量。为了以用绕扣结缝制把缝扣线502、 503勒紧 并把钮扣500维持在不与布料501接触的凸出出来的状态地把钮扣500钉 在布料501上,就必须增多绕扣结缝制的圈数。但是, 一增加绕扣结缝制 的圈数,就增加了缝线的使用量。并且,圈数多了,则延长了与钉扣绕扣 结缝制有关的工序,并降低其生产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施既减少缝线的使用量,又提高生产率, 且具有美观性的钉扣。
专利文献l: JP4-17883A
专利文献2: JP1-91893A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之l的发明,例如如图l、图2、图3、图
4、图7和图8所示,是一种在把钮扣200平放的状态下,在扣眼与布料 300之间用缝扣线(例如左缝扣线205及右缝扣线206)把钮扣钉在布料 上,然后,在使钮扣站起的状态下对缝扣线用之字形缝制施于绕扣结缝制 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l,其特征在于,具有
移动上述机针与钮扣及布料的相对位置的相对移动机构(例如针杆摇 摆机构11、送扣机构30和送布机构50)、
在缝绕扣结缝制时,控制上述相对移动机构,使把钮扣与布料之间分 为钮扣侧的第一区域(例如区域C或区域D)、布料侧的第二区域(例如 区域A或区域F)以及另外的第三区域(例如区域B或区域E)的上述第 一区域及/或第二区域的绕扣结缝线的密度比上述第三区域的绕扣结缝线 的密度大的控制机构(例如控制装置150)。
在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中,用由相对移动机构相对地移动上述机针 与钮扣及布料位置的方法,在缝扣线上实施绕扣结缝制。在此,由于第一 区域及/或第二区域的绕扣结缝线的密度比第三区域的绕扣结缝线密度大, 所以,在第一区域及/或第二区域、缝扣线上绕的绕扣结缝线多,当在第一 区域多绕时,绕扣结缝线与缝扣线的摩擦就增大,绕扣结缝线不会从缝扣 线滑落并可牢固地支撑缝扣线,另外,当在第二区域多绕时,由绕扣结缝 线可以牢固地支撑缝扣线。另一方面,在第三区域,控制绕扣结缝线的用 线量,并可实现縮短绕扣结缝制的时间。即,由于在布料或钮扣的附近多 绕绕扣结缝线并加大密度,所以可充分地保持缝扣线相对于布料悬起的状 态,并实施具有美观性的钉扣,并且,由于在中间附近绕扣结缝线绕得较 少且密度小,所以可达到提高生产率及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
此外,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比例不被限定,可以是各种
各样,例如,从第一区域的顺序可以分配为1: 1: 3,或2: 2: 1,或2: 3: 5等。另外,在至少没有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中的一方时,例如没有第 二区域时,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按规定的比例划分,也可以例如从第一区 域的顺序被分配为3: 7、 7: 3等。此外,其比例没有必要是整数比。
根据本发明之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1所述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中,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机构,控制上述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及上述相对移动机构,用 变更绕扣结缝制上的之字形缝制的间距的方法,使上述第一区域及/或第二 区域的绕扣结缝制密度比上述第三区域的绕扣结缝制密度大。
根据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由于在钮扣及/或布料附近的缝制间距
小,且在钮扣与布料的中间部附近的间距大,所以在钮扣及/或布料附近在 缝扣线上绕扣结缝线绕得多,相反,在中间部附近缝扣线上绕扣结缝线绕 得少。即,取得了与本发明之l所述发明的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2所述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中,
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扣结缝制是在钮扣与布料之间用之字形缝制往复移动缝制而
成,
上述控制机构,控制从钮扣到布料缝制时的间距变更位置,使从布料 到钮扣缝制时的间距变更位置不同。
根据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例如,在从布料到钮扣缝制时,减少了 相对于钮扣及/或布料附近范围的中间部的比例,并在钮扣及/或布料附近 的大范围内减小了间距,并在钮扣及/或布料附近往缝扣线上牢固地进行绕 扣结缝制,另一方面,在从钮扣到布料缝制时,增加相对于钮扣及/或布料 附近范围的中间部的比例,并在中间部的大范围加大间距,可以快速进行 中间部的缝制。因此,可以达到既充分保持了缝扣线相对于布料的悬起状 态,又可以提高生产率及降低缝线使用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例如如图l、图2、图3、图4、图7和图8 所示,是在把钮扣200平放的状态下,在扣眼与布料300之间用缝扣线(例 如左缝扣线205及右缝扣线206)把钮扣钉在布料上,然后,在把钮扣站 起的状态下对缝扣线用之字形缝制施加绕扣结缝制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 1,其特征在于,具有
移动上述机针与钮扣及布料的相对位置的相对移动机构(例如针杆摇 摆机构11、送扣机构30和送布机构50)、
控制上述相对移动机构而使上述机针在缝扣线中至少下降一次的控
制机构。
在此,所谓「缝扣线中」,是指由多根缝扣线构成的「缝扣线组中」, 并且,当存在多个缝扣线组时,是指「缝扣线组中」以及「缝扣线组与缝 扣线组之间」。
根据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由于在缝扣线中至少下降了一次机针, 所以防止了因通过了缝扣线的缝线而使绕扣结缝制偏移。g卩,防止在钮扣 或布料附近因巻绕的绕扣结缝线抻拉缝扣线而使绕扣结缝制向扣眼与布 料的中间部偏移。因此,维持了缝扣线相对于布料的悬起状态,并保持了 具有美观性的钉扣。
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4所述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中,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机构,控制上述机针在钮扣及/或布料附近的缝扣线中下降。
根据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由穿过缝扣线的绕扣结缝线形成钮扣侧
的绕扣结缝制,可防止向扣眼与布料的中间部偏移。因此,可维持具有美 观性的钉扣。
根据本发明之6所述的发明,由于在缝扣线中至少下降了一次机针, 所以防止了因穿过缝扣线的缝线而使绕扣结缝制偏移。即,防止在钮扣或 布料附近因巻绕的绕扣结缝线抻拉缝扣线,而使绕扣结缝制向扣眼与布料 的中间部偏移。因此,维持了缝扣线相对于布料的悬起状态,并保持了具 有美观性的钉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 一种绕扣结钉扣缝纫机,该绕扣结钉扣缝纫机是使在平放状态 下在扣孔与布料之间用缝扣线钉在布料上的钮扣处于悬起状态下,对缝扣 线用之字形缝制施于绕扣结缝制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有针杆摇摆机构、送扣机构和送布机构且移动所述机针与钮扣和布料的 相对位置的相对移动机构,和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以,在绕扣结缝制时, 控制所述相对移动机构、使在把钮扣与布料之间位于分为钮扣侧的第一区 域和位于、布料侧的第二区域的绕扣结缝制线的密度比位于第一区域和第
二区域之间及其他的第三区域的所述第一区域及/或所述第二区域的绕扣 结缝制线的密度比所述第三区域的绕扣结缝制线的密度大的方式控制所 述相对移动机构。
第二、 一种绕扣结钉扣缝纫机,该绕扣结钉扣缝纫机是使在平放状态 下在扣孔与布料之间用左右缝扣线钉在布料上的钮扣处于悬起状态下,对 左右缝扣线用之字形缝制施于绕扣结缝制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 于,具有具有针杆摇摆机构、送扣机构和送布机构且移动所述机针与钮 扣和布料的相对位置的相对移动机构、以在布料的附近、所述左右的缝扣 线之间至少落针一次的方式控制所述相对移动机构,使其至少在缝扣线中 落针一次的控制机构。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的概略外观及该缝纫机的控 制系统图。
图2是机针上下动机构及针杆摆动机构的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以钮扣移动机构为主的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送布机构的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送布机构的具体实施例,且去掉一部分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在钉扣缝制时的以钮扣及布料的位置关系为主的侧视图。
图7是在绕扣结缝制时的以钮扣及布料的位置关系为主的俯视图。
图8是把绕扣结缝制分为进缝和回缝的概略图。
图9是显示于显示装置上的画面的具体实施例图。
图IO是控制装置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以绕扣结缝制后的钮扣、缝扣线的状态为主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机针下降一回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以往绕扣结线迹的示意图。
图中l一缝纫机(绕扣结钉扣缝纫机),5—缝纫机针(机针),10 一机针上下运动机构,ll一针杆摆动机构(相对移动机构),30—送扣机
构(相对移动机构),50—送布机构(相对移动机构),IOO—钮扣移动机 构,150—控制装置(控制机构),200—钮扣,201、 202、 203、 204—孑L, 205—左缝扣线,206—右缝扣线,A、 F—区域(第二区域),B、 E—区域 (第三区域),C、 D—区域(第一区域),Pa、 Pb、 Pc、 Pd、 Pe、 Pf—间距。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发明的范围不局限 于图中示例。
如图1所示,缝纫机1,具有机台部2、直立设于机台部2的后端部 上的纵机身部3、从纵机身部3的上部与机台部2略平行伸出的机头部4、 从机头部4的前端部向下方伸出的针杆9、被安装在针杆9的下端部的机 针5、设于机台部2内的机针5的正下方的旋梭(省略图示)和控制缝纫 机1整体的控制装置150。
缝纫机1,是用与针杆9 一起上下运动的机针5与旋梭的协同动作自 动地在布料(即,被缝制物)上钉钮扣的缝纫机。由于用旋梭及机针5的 动作形成缝制为众所周知的技术,故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缝纫机l,具有驱动与可灵活地上下运动的针杆 9一起上下动的机针5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即,机针上下运动装置)10、 向左右摆动与针杆9 一起动的机针5而使机针5向左右摆动的针杆摆动机 构(即,相对移动机构)11。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主轴马达14、传动主轴马 达14的动力的主轴7、用通过主轴7传递的动力使针杆9上下移动的曲柄 机构18。主轴马达14被固定在缝纫机内。主轴7被固定在主轴马达14 的驱动输出轴上。主轴7向前后延伸,并通过轴承7a可灵活转动地被支 承在机头部4内。曲柄机构18被连接在主轴7的前端部上。曲柄机构18 与针杆9连接。针杆9,其中间部和上部可相对于针杆摆动座6上下灵活 滑动地支持于针杆摆动座6上。
根据上述构成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 —旦主轴马达14动作且主轴 7转动,则主轴马达14的动力就通过主轴7及曲柄机构18传动给针杆9,
并通过曲柄机构18把主轴7的旋转运动转换为针杆9的上下运动。这样,
机针5与针杆9 一起进行上下运动。并且,主轴马达14受控制装置150 的控制,并在主轴马达14上设有用于检测主轴马达14的旋转角度或驱动 速度的编码器157(图l所示),且控制装置150用编码器157可以确认主 轴马达14的旋转角度或驱动速度。
针杆摆动机构ll,是以使机针5与针杆9一起向左右摆动,来决定左 右方向(即,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机针5的落针位置(下降 位置)的机构。针杆摆动机构11,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针杆摆动马达20、 传递针杆摆动马达20的动力的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2、 针杆摆动杆12及摆动臂13、由从摆动臂13传递的动力使针杆9向左右摆 动的针杆摆动座6。针杆摆动马达20被固定在缝纫机1内部。在针杆摆动 马达20的驱动输出轴上固定着第一连杆24的一端。第一连杆24可灵活 转动地安装在第二连杆23上。第二连杆23可灵活转动地安装在第三连杆 22上。第三连杆22的端部被固定在针杆摆动杆12的后端部。针杆摆动杆 12可灵活转动地向前后延伸,且针杆摆动杆12的前端部被固定在摆动臂 13的一端部上。摆动臂13的另一端被可灵活转动地安装在针杆摆动座6 的下部。针杆摆动座6的上部,可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围绕支点 销17)灵活转动地安装在机头部4的前端部内部。
根据如上构成的针杆摆动机构11,当针杆摆动马达20动作时,针杆 摆动马达20的旋转就通过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3及第三连杆22传递 给针杆摆动杆12,并使针杆摆动杆12摆动。因针杆摆动杆12的转动,使 摆动臂13以针杆摆动杆12为中心向左右摆动,且针杆摆动座6以支点销 17为中心向左右摆动。以此,机针5与针杆9一起向左右摆动并决定机针 5的落针位置。
并且,针杆摆动马达20与主轴马达14连动,并由控制装置150控制 针杆摆动马达20使其只在机针5位于比机台部2上面更上方时摆动针杆 9。并且,以用控制装置150控制针杆摆动马达20的旋转角度的方法,决 定针杆9的振幅并确定机针5的落针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缝纫机l,具备使钮扣200悬起,或移动钮扣200 的钮扣移动机构100。钮扣移动机构100,由安装在针杆9的后方且被固
定在机头部4的下部的平板部件49上的各种部件或各种机构构成。钮扣
移动机构100,具有在夹持钮扣200的同时把钮扣200相对于机台部2向 左右移动的夹头单元71、使钮扣200与夹头单元71 —起转动为平放状态 (即,实质上的水平状态)和悬起状态(即,实质上的垂直状态)的钮扣 转动机构46、使钮扣200与夹头单元71 —起相对于机台部2向上下移动、 并调节钮扣200高度的钮扣高度调整机构40、对钮扣200与夹头单元71 一起进行输送而使其相对于机台部2向前后移动的送扣机构(即,相对移 动机构)30。
送扣机构30,具有安装在平板部件49上并向缝纫机1的怀中部分(即, 机头部4与机台部2之间的空间)延伸且可灵活向前后移动的输送基座36、 设在输送基座36上、同时向前后延伸的齿条部33、作为驱动源的固定在 机头部4上的送扣马达32。在送扣马达32的驱动输出轴上固定着小齿轮 32a,且小齿轮32a与齿条部33啮合。根据该送扣机构30,以送扣马达 32的动作使输送基座36相对于平板部件49向前后移动。并且,送扣马达 32受控制装置150的控制。
钮扣高度调整机构40,具有固定在输送基座36上的钮扣高度调整马 达35、固定在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的驱动输出轴上的小齿轮35a、与小 齿轮32a啮合并可灵活上下移动的上下齿条41、固定在上下齿条41上并 从上下齿条41向前方伸出的夹头支撑臂34。根据该钮扣高度调整机构40, 当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动作时,上下齿条41同时与夹头支撑臂34向上 下移动。并且,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受控制装置150的控制。
夹头单元71,具有夹持钮扣200的夹头部90、使钮扣200与夹头部 90—起向左右移动的钮扣差动机构70。钮扣差动机构70,具有安装在夹 头支撑臂34的前端部且可绕左右方向的轴心灵活转动的单元支承部81、 设在单元支承部81上的差动马达72、安装在单元支承部81上且可灵活左 右移动的基座74、挂在基座74与单元支承部81之间并相对于单元支承部 81对基座74向左方施加弹簧力的拉伸弹簧73。作为驱动源的差动马达72 是直线马达,并用拉伸弹簧73使差动马达72的轴与基座74常靠接。 根据该钮扣差动机构70,当差动马达72动作时,基座74同时与轴72a 相对于单元支承部81向左右移动。并且,差动马达72受控制装置150的 控制。
夹头部90,具有相对于基座74向左右灵活移动的夹头可动部件92 及夹头可动部件93、安装在夹头可动部件93左端部的夹头片91b、与夹 头片91b左右对向地安装于夹头可动部件92左端部的夹头片91a、可灵活 转动地安装于基座74上并以其转动使夹头可动部件92及夹头可动部件93 移动的控制杆82。根据该夹头部90,当操作者把控制杆82向一方向转动 时,夹头可动部件92向右方移动的同时夹头可动部件93向左方移动,并 使夹头片91a与夹头片91b互相靠近,并把钮扣200夹在夹头片91a与夹 头片91b之间。另外,当操作者把控制杆82向另一方向转动时,夹头可 动部件92向左方移动的同时夹头可动部件93向右方移动,并使夹头片91a 与夹头片91b分开,解除对钮扣200的夹持。
钮扣转动机构46,具有钮扣转动气缸37、三角形连杆38、主连杆39 和旋转体45。作为驱动源的钮扣转动气缸37,被安装在夹头支撑臂34的 后端部。钮扣转动气缸37是双动型气缸,可使气缸杆37a向前后进退。 在气缸杆37a的前端部,可灵活转动地安装着三角形连杆38的第一顶点 部分。三角形连杆38的第二顶点部分,可灵活转动地安装在夹头支撑臂 34的侧部上。三角形连杆38的第三顶点部分,可灵活转动地安装在主连 杆39的一端部上。主连杆39的另一端部可灵活转动地安装在旋转体45 上。旋转体45,被固定在单元支承部81上,并且,可围绕左右方向的轴 心灵活转动地被安装在夹头支撑臂34的前端部。根据该钮扣转动机构46, 一旦钮扣转动气缸37动作,且气缸杆37a前进,则单元支承部81就通过 三角形连杆38、主连杆39及旋转体45而转动,并且钮扣200与夹头部 90—同立起。另外,当钮扣转动气缸37动作,且气缸杆37a后退时,则 单元支承部81就通过三角形连杆38、主连杆39及旋转体45而逆向转动, 并且钮扣200与夹头部卯 一同放平。并且,控制装置150通过控制电磁 阀108控制钮扣转动气缸37。
根据如上构成的钮扣移动机构100,当送扣马达32动作时,钮扣200 就与钮扣高度调整机构40、钮扣转动机构46、钮扣差动机构70及夹头部 90—同相对于机针5向前后移动。当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动作时,钮扣 200就与钮扣转动机构46、钮扣差动机构70及夹头部90 —同相对于机针
5向上下移动。当钮扣转动气缸37动作时,钮扣200就与钮扣差动机构 70及夹头部90—同转动。当差动马达72动作时,钮扣200就与夹头部 90 —同相对于机针5向左右移动。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缝纫机l,具有保持或承载布料并把布料 向前后输送的送布机构(即,相对移动机构)50。送布机构50,具有送布 马达51、同步皮带53、送布基座54、 54、轴55a、 55b、下板56、舌片 57、舌片支持部59、布料保持部60、针板61、气缸支座65、舌片气缸66 等。
作为驱动源的送布马达51被固定在机台部2上,并在送布马达51的 驱动输出轴52上挂有同步皮带53。同步皮带53还挂在从动辊58上。从 动辊58被配置在驱动输出轴52的前方,且同步皮带53向前后延伸。在 同步皮带53上固定着送布基座54、 54。送布基座54、 54被安装在轴55a、 55b上。轴55a、 55b向前后延伸,且送布基座54、 54可相对于轴55a、 55b向前后灵活地滑动。在送布基座54、 54的上端部固定着具有略呈水平 面的下板56。在下板56的前部形成有开口 56a,并在开口 56a的后方安 装着针板61。在针板61的中央部形成有针孔61b,并在针板61的前边缘 部形成凹部61a。在下板56上的与凹部61a及针孔61b相对应之处,形成 有作为针孔的长孔56b。此外,图5所示的是把下板56从送布基座54、 54拆下的状态。
另外,在送布基座54、 54的下端部,固定着气缸支座65的后端部。 气缸支座65,在下板56的下方向前后延伸。在气缸支座65的前端部,安 装着可围绕左右方向的轴灵活转动的被形成为圆弧状的舌片支持部59。在 舌片支持部59的前端部固定着舌片57。在舌片57的前端部设有针孔57b。
并且,舌片气缸66的基端部,可围绕左右方向的轴灵活转动地安装 在气缸支座65的中间部。舌片气缸66可使输出缸杆66a进退。输出缸杆 66a,可围绕左右方向的轴灵活转动地安装在舌片连杆67的一端部上。舌 片连杆67的另一端部,被固定在舌片支持部59的基端部上。
另外,在下板56的最前部,设有连同舌片57和布料一起夹持并保持 的布料保持部60。布料保持部60,具有两个弹簧夹持部60a、 60a。各弹 簧夹持部60a,由上下对置的两片板簧构成。在布料保持部60的后边缘部
设有面临开口部56a的针孔60b。
根据上述的送布机构50,用舌片气缸66的动力使舌片57与舌片支持 部59—同悬起。并且,用送布马达51的动力使舌片57与下板56—同整 体地向前后方向(即,送布方向)移动。并且,送布马达51及舌片气缸 66都受控制装置150的控制。
下面说明缝纫机1的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150,基本由 CPU151、 RAM152、 ROM153、具有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系统母线的计算处 班奘罟抝成,#日.坊制装罟1S0还且有掃云画而的兒^装晉N别如.液
晶显示器)154、设于显示装置154显示面上的触摸面板155和用于指示 缝制开始的操作踏板156。
主轴马达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32、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 送布马达51以及差动马达72通过驱动电路与CPU151连接。并且,显示 装置154通过显示控制电路与CPU151连接。在CPU151上还通过接口连 接着操作踏板156及触摸面板155。操作踏板156,通过操纵者踩踏而输 出接通信号。并且,电磁阀108通过接口与CPU151连接。
触摸面板155,是可检测显示装置154的显示面被触摸并把其旨意输 出给CPU151的装置。操纵者操作(即,触摸)触摸面板155,即可以输 入种种数据。
在ROM153中,储存有用于控制缝纫机1的控制程序以及在该控制程 序中使用的控制数据。CPU151,以RAM152作为工作区域并按照储存于 ROM153中的控制程序进行计算,并且根据从触摸面板155或编码器157 输入的信号进行各种计算处理。此外,CPU151把对应于计算结果的信号 向主轴马达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32、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 送布马达51、差动马达72、电磁阀108以及显示装置154输出。控制装 置150以此对主轴马达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32、钮扣高度调 整马达35、送布马达51、差动马达72、舌片气缸66、钮扣转动气缸37 以及显示装置154进行控制,并且缝纫机l (即,机针上下运动机构IO, 针杆摆动机构ll,钮扣差动机构70、钮扣转动机构46,钮扣高度调整机 构40、送扣机构30、及送布机构50)进行与把钮扣浮在布料上的状态的 浮缝缝制(以下简单称作钉扣)或绕扣结缝制有关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6或图7详细说明用缝纫机1的钉扣缝制及绕扣结缝制(把
钉扣缝制和绕扣结缝制称为钉扣绕扣结缝制。)。图6是表示在钉扣缝制时 的钮扣200与布料300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在绕扣结缝制时 的钮扣200与布料300的位置关系俯视图。此外,以下,对以四孔钮扣作 为钮扣200 (在钮扣200上形成有孔201、 202、 203、 204)、并且钉扣缝 制为平行缝纫(依次重复向孔201及202的落针以后,并依次重复向孔203 及204的落针地缝制)进行说明。另外,在图6中,孑L201及孔202为前 后排列,孔203及孔204也为前后排列,孔201和孔204为对角排列。
首先,操纵者包括舌片57的前端部地把布料定位在舌片57上,并用 舌片气缸66拉入输出缸杆66a,且舌片支持部59向悬起转动。因此,舌 片57的前端部向弹簧夹持部60a、 60a移动,布料与舌片57 —同被夹持 在弹簧夹持部60a、 60a上。此时,针孔57b,从上下方向看与针孔60b几 乎一致。对这样定位的布料,把被夹持在夹头部90上的钮扣200配置在 舌片57的前端部附近(即,布料保持部60的附近)。
在布料300被定位在布料保持部60上以后,被夹持于夹头部90上的 钮扣200,由钮扣移动机构100向如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并且,布料300 被送布机构50向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即,送布机构50,把布料300移 动到使针孔60b及针孔57b位于机针5的正下方,同时钮扣移动机构100 把钮扣200移动到位于机针5的正下方。详细说明钮扣移动机构100的动 作,即是钮扣转机构46把钮扣200呈平放状态,且钮扣高度调整机构40 从布料300离开一定间隔(以下,把该间隔称为钮扣高度j (如图7所示)) 地把钮扣200向布料300的上方移动,并且,钮扣差动机构70以及送扣 机构30把钮扣200移动到使扣200的中心部(即,孑L 201和孔204的对 角线与孔203和孔204的对角线的交叉部)位于机针5的正下方。这样, 就结束了钉扣的准备工作。
然后,针杆摆动机构11使机针5位于孔201的正上方位置。并且,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使机针5与针杆9 一同上下往复移动,并且送布机 构50保持着钮扣200与布料300相对的位置关系地把布料300向前后往 复移动,同时送扣机构30使钮扣200向前后往复移动。因此,机针5在 孔201及孔202上交替落针,且把面线穿挂在钮扣200与布料300之间(以
下,把穿挂在孔201及孔202与布料300之间的线称为左缝扣线205)。并 且,钮扣200与布料300的前后移动,是在机针5从孔201及孔202向上
抜出时进行。
对孔201及202的缝制结束以后,针杆摆动机构11使机针5位于孔 204的正上方位置。然后,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使机针5与针杆9 一同向 上下往复移动,并且送布机构50保持着钮扣200与布料300相对的位置 关系地把布料300向前后往复移动,同时送扣机构30使钮扣200向前后 往复移动。因此,机针5在孔203及孔204上交替落针,并且在孔203及 孔204与布料300上施以右缝扣线206缝制。
对孔203及孔204的缝制结束以后,切线机构把面线切断,且钮扣转 动机构46使钮扣200在布料300 (换言之,舌片57的前端)的后方(即 在下板56的开口 56a处)悬起来。这样,钮扣200与布料300相对的位 置关系就如图7所示。然后,针杆摆动机构11使机针5移动,同时送布 机构50移动布料,并以此把机针5置于左缝扣线205的根部(左缝扣线 205穿过布料300的位置附近)的正上方。此时,送扣机构30也保持着钮 扣200与布料300相对的位置关系地移动钮扣200。
接着,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使机针5与针杆9一同向上下往复移动, 且针杆摆动机构11与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连动,并使机针5与针杆9 一 同在缝扣线205、 206上左右摆动。这样,机针5重复交替于左缝扣线205 的左侧及右缝扣线206的右侧地下降。此时,在送布机构50保持着钮扣 200与布料300相对的位置关系地把布料300向前移动的同时,送扣机构 30把钮扣200向前移动。这样,从落针点Pl向钮扣200以之字状地使绕 扣线207巻绕左缝扣线205及右缝扣线206上,并形成该之字状线迹的绕 扣结缝制。
绕扣线缝制到钮扣200附近结束了以后,机针5 —边上下运动及左右 摆动,送布机构50 —边保持钮扣200与布料300相对的位置关系地把布 料300相反地向后移动,同时送扣机构30把钮扣200相反地向后移动。 以此,从钮扣200附近向落针点P2实施绕扣结缝制。
缝纫机1的动作如上所述,由控制装置150用CPU151控制主轴马达 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32、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钮扣转动气
缸37、送布马达51、舌片气缸66及差动马达72。
下面说明绕扣结缝制。图8是把绕扣结缝制分为从布料300向钮扣200 的缝制(g卩,钮扣200与布料300向前方移动时的缝制。以下称作前行缝 帝U。如图8 (a)所示。)和从钮扣200向布料300的缝制(即,钮扣200 与布料300向后方移动时的缝制。以下称作返回缝制。如图8 (b)所示) 的概略图。并且,如图7所示,说明在距布料300前端的距离g之处与距 钮扣200的距离h之处之间,实施了绕扣结缝制。并且,以下,把实施绕 扣结缝制的区域称为区域I,并把区域I的从布方向(即前后方向)的长 度作为长度i。从图7可知,钮扣高度j-距离g+距离h+长度i。
前行缝制和返回缝制同时把绕扣结缝制在送布方向分为三个区域时, 送布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落针次数(以下,称作线密度)在各区域都不同。 在前行缝制中,布料300侧的区域A(区域A的送布方向的长度为长度a)、 钮扣200侧的区域C (区域C的送布方向的长度为长度c)、区域A与区 域C之间的区域B (区域B的送布方向的长度为长度b)的线密度各有不 同。同样,在返回缝制中,钮扣200侧的区域D (区域D的送布方向的长 度为长度d)、布料300侧的区域F (区域F的送布方向的长度为长度f)、 区域D与区域F之间的区域E (区域E的送布方向的长度为长度e)的线 密度各有不同。且,长度i-长度a+长度b +长度c-长度d+长度e +长度
具体的是,机针5每摆动一次(即,机针5从在左缝扣线205的左方 下降到在右缝扣线206的右方下降(或从在右缝扣线206的右方下降到在 左缝扣线205的左方从下降))的钮扣200与布料300的前后方向的进给 量(以下,只称为间距),在每个区域A F中都不同。详细地说,即区域 A的间距Pa及区域C的间距Pc,其比区域B的间距Pb小,区域D的间 距Pd及区域F的间距Pf,比区域E的间距Pe小。艮卩,区域A及区域C 的线密度比区域B的线密度大,区域D及区域F线密度比区域E的线密 度大。并且,间距Pa与间距Pc也可以相等,间距Pd与间距Pf也可以相 等。另外,长度d与长度c不同,且长度d比长度c小。另外,长度a与 长度f不同,且长度f比长度a长。总之,在前行缝制和返回缝制上,其 间距的切换时间不同。
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的目的,控制装置150在进行绕扣结缝制时,如下 述地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 (主轴马达14)、针杆摆动机构11 (针杆摆
动马达20)、送布机构50 (送布马达51)、及送扣机构30 (送扣马达32)。 首先,控制装置150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11、送布 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使机针5下降到落针点P1 (把该缝制称为开始 加固缝制)。然后,控制装置150控制送扣机构30及送布机构50、使送扣 机构30把钮扣200向前方只移动距离g且送布机构50把布料300只向前 方移动距离g。此时,控制装置150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及针杆摆动 机构11,使针杆摆动机构11把机针5向左稍稍摆动,而且机针上下运动 机构10把机针5下降。
随后,控制装置150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及针杆摆动机构11, 使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把机针5向上下往复移动,且针杆摆动机构11把 机针5向左右摆动。在重复机针5的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控制装置150控 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使送布机构50在机针5每摆动一次把布料 300向前方只进给一个间距Pa,且送扣机构30在机针5每摆动一次把钮 扣200向前方只进给一个间距Pa。这样,在区域A施以在孔201与孔203 之间的间隔为间距Pa的之字形缝制(绕扣结缝制)。
达到第一间距变更位置Y1,并结束了区域A的之字形缝制以后(即, 从绕扣结缝制开始钮扣200及布料300只移动了 '距离g+长度a'以后), 控制装置150,控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使每一摆动的进给量变 更为Pb。具体的是,在机针5下降并在下一次的摆动时,如果钮扣200 及布料300只被进给了间距Pa,则在下一次机针5下降到区域B时,控 制装置150,控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把下一次每一摆动的进给 量变更为间距Pb。然后,控制装置150控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 使送布机构50把布料300向前方只进给间距Pb,且送扣机构30把钮扣 200在机针5的每一摆动向前方只进给间距Pb。当然,控制装置150,继 续进行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的上下驱动及针杆摆动机构11的摆针驱动。 以此,在区域B施以在孔201与孔203之间的间隔为间距Pb的之字形缝 制。
从绕扣结缝制开始,钮扣200及布料300只向前方移动了 7巨离g十
长度a+长度b',并在到达第二间距变更位置Y2时,控制装置150,控 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使每一摆动的进给量变更为间距Pc。以此, 在区域C施以在孔201与孔203之间的间隔为间距Pc的之字形缝制。
从绕扣结缝制开始,钮扣200及布料300只向前方移动了 '距离g屮 长度a+长度b +长度c',并在到达第三间距变更位置Y3时,控制装置 150把送扣机构30及制送布机构50的进给方f向转换为后方。并且在重 复机针5的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控制装置150控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 构30,使送布机构50在机针5每摆动一次把布料300向前方只进给一个 间距Pd,且送扣机构30在机针5每摆动一次把钮扣200向前方只进给一 个间距Pd。以此,开始返回缝制,并在区域D施以在孔201与孔203之 间的间隔为间距Pd的之字形缝制。
从返回缝制开始,钮扣200及布料300只向前方移动'长度d',并在 到达第四间距变更位置Y4时,控制装置150,控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 构30,使每一摆动的进给量变更为Pe。以此,在区域E施以在孔201与 孔203之间的间隔为间距Pe的之字形缝制。而且,从返回缝制开始,钮 扣200及布料300只向前方移动了 '长度d+长度e',并在到达第五间距 变更位置Y5时,控制装置150,控制送布机构50及送扣机构30,使每一 摆动的进给量变更为Pf。以此,在区域F施以在孔201与孔203之间的间 隔为间距Pf的之字形缝制。在区域F结束之字形缝制时,控制装置150 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11、送布机构50以及送扣机构 30,使机针5下降到落针点P2 (把该缝制称为结束加固缝制。)。
如上所述,在缝扣线205、 206上实施由前行缝制和返回缝制构成的 绕扣结缝制。
在如上述的缝纫机l上,可以进行各种各样项目的数据设定,以便在 布料上钉各种形状的钮扣或改变钉扣的风格。即,在缝纫机l实施钉扣绕 扣结缝制之前,由控制装置150在显示装置154上显示如图9 (a)、 (b) 所示的设定画面。看见了画面的操纵者用操作(触摸)触摸面板155的方 法,可以输入各个项目的数据。控制装置150依照输入数据控制主轴马达 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32、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钮扣转动气 缸37、送布马达51、舌片气缸66及差动马达72。
下面参照图7及图8,说明可设定的项目。作为可设定的项目,是相
对于布料300的钮扣200的高度j、被实施绕扣结缝制的区域I与布料300 的距离g、区域I与钮扣200的距离h、区域A的长度a、区域A内的间 距Pa、区域B内的间距Pb、区域C的长度c、区域C内的间距Pc、区域 D的长度d、区域D内的间距Pd、区域E的长度e、区域E内的间距Pe、 区域F的长度f、区域F内的间距Pf。
下面,说明设定画面。如图9 (a)所示,设定画面上显示着钮扣显示 部400和项目显示部40i 。在钮扣显示部400上,显示着钮扣的俯视图402、 钮扣的侧面图403、对应于距离j的项目图标404、对应于距离h的项目图 标405和对应于距离g的项目图标406。在俯视图402上,与钮扣的形象 同时付有引出线及尺寸线,并显示有作为孔与孔的前后间隔及孔与孔的左 右间隔的设定的数值。在侧面图403上,显示着钮扣、缝扣线绕扣结缝制 的形象。在侧面图403上付有各种尺寸线,并用引出线分别对应着各项目 图标404、 405、 406。以此,可以掌握对应于各项目图标404、 405、 406 的项目的图标。在各项目图标404、 405、 406上,显示着设定于对应于该 项目图标404、 405、 406的项目上的数值。
在项目显示部401上,显示着对应于长度a的项目图标407、对应于 间距Pa的项目图标408、对应于间距Pb的项目图标409、对应于长度c 的项目图标410、对应于间距Pc的项目图标411、对应于长度d的项目图 标412、对应于间距Pd的项目图标413、对应于间距Pe的项目图标414、 对应于长度f的项目图标415和对应于间距Pf的项目图标416。
在各项目图标407 416上,描绘着缝扣线及绕扣结线迹的侧面图, 同时还描绘着引出线及尺寸线。以此,可以掌握对应于各个项目图标407 416的哪一个图标。并且,显示设定对应于各项目图标407 416的项目的 数值。
操纵者以触摸项目图标404 416 (实际上,是触摸显示各项目图标 404 416之处的触摸面板155。以下,触摸图标时与其相同。)来设定对 应于各项目图标404 416的项目的数值。例如,当操纵者触摸项目图标 410时,显示画面就切换到图9 (b)所示的画面。即,项目显示部401转 换为数值输入显示部417。在数值输入显示部417上,显示着「0」 「9」
的数值图标(省略符号)、回车图标418和项目图标419。项目图标419, 表示的与在图9 (a)触摸的图标一样。操纵者以触摸「0」 「9」的数值 图标,可以输入对应于项目图标419的项目(在图9(b)中为长度C)的 数值,并且最后以触摸回车图标418,把对应于项目图标419的项目设定 为输入的数值。另外, 一旦触摸了回车图标418,则显示画面就转换为如 图9 (a)所示的画面。并且,向图9 (a)或(b)画面的转换,是控制装 置150进行按照从触摸面板155输出的信号(对应于触摸之处的信号)由 CPU151把显示信号向显示装置154输出。并且;控制装置150进行由 CPU151按照从触摸面板155输出的信号识别操纵者输入的数值,并以把 该数值储存于RAM152中而进行各项目的数值设定。
下面,说明由CPU151计算的控制装置150的处理流程,及参照图10 的流程说明用该处理的缝纫机1的动作。首先,由控制装置150把如图9
(a)的画面显示在显示装置154上,并由控制装置150判断操纵者是否 踩踏了操作踏板156 (是否从操作踏板156输出了接通信号)(步骤S1)。 当没从操作踏板156输出接通信号(步骤S1:否)时,控制装置150判 断操纵者是否在图9 (b)所示的画面中触摸了触摸面板155并输入了各项 目的数值(数据)(步骤S2)。当控制装置150判断为操纵者输入了各项 目的数值(步骤S2:是)时,控制装置150把各项目设定为输入的数值
(步骤S3)并且控制装置150的处理进入步骤S1。当操纵者没输入各项 目的数值(步骤S2:否)时,控制装置150的处理则进入步骤S1。直到 操作踏板156被操纵者踩踏之前,控制装置150重复步骤Sl 步骤S3的 处理,并设定输入各项目的数值。
当操作踏板156被操纵者踩踏(步骤S1:是)时,控制装置150的处 理则进入步骤S4。另外,当操纵者没输入各项目的数值而踩踏了操作踏 板156时,控制装置150把各项目设定为予先储存于ROM153的默认值。 在步骤S4中,控制装置150,根据各项目的数据(即,输入了的数值或 默认值),计算与钉扣缝制及绕扣结缝制有关的落针位置等。此时,控制 装置150,用从钮扣高度j减去长度a、长度c、距离g及距离h的方法计 算出长度b,并用从钮扣高度j减去长度d、长度f、距离g及距离h的方 法计算出长度e。
然后,控制装置150控制主轴马达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 32、钮扣高度调整马达35、送布马达51、差动马达72及电磁阙108,并 以此实施上述的钉扣(步骤S5)。
然后,控制装置150控制钮扣转动气缸37,通过钮扣转动机构46把 钮扣200从平放状态转动到悬起状态(步骤S6)。然后,控制装置150进 行上述开始加固缝制的控制(步骤S7)。接着,控制装置150控制主轴马 达14、针杆摆动马达20、送扣马达32及送布马达51 (步骤S8),并由机 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11、送扣机构30及送布机构50入上 述那样在区域A实施间距Pa的之字形缝制。然后,控制装置150控制送 扣马达32及送布马达51使每一次落针的进给量按间距Pb、间距Pc、间 距Pd、间距Pe、间距Pf的顺序变更(步骤S9 步骤S13)。以此,用由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11、送扣机构30及送布机构50依 次在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E及区域F顺序实施之字形缝制。然 后,控制装置150进行上述结束加固缝制的控制(步骤S14)。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绕扣结缝制后,缝扣线 205、 206被绕扣结缝制线(g卩,在缝绕扣结缝制时用机针5缠绕的线)207 勒紧。特别是,在区域A (区域F)、区域C (区域D),由于缠绕在缝扣 线205、 206上的绕扣结缝制线207较多,所以在钮扣200及布料300附 近的缝扣线205、 206被结实地勒紧。因此,钮扣200可充分保持相对于 布料300的悬起状态,并实施具有美观性的钉扣缝制。另一方面,由于在 区域B (区域E)缠绕在缝扣线205、 206上的绕扣结缝制线207较少,所 以不仅控制了缝线的使用量,还縮短了绕扣结缝制所需的时间。此外,即 使在区域B (区域E)缠绕在缝扣线205、 206上的绕扣结缝制线207较少, 但如若缠绕在钮扣200相对于布料300附近的缝扣线205、 206上的绕扣 结缝制线207较多,则缝扣线205、 206可被充分维持悬起状态,并维持 钮扣200相对于布料300的悬起状态。总之,用本实施例,可达到既可实 施具有美观性的绕扣结缝制,又可提高生产率及减少使用成本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可以考虑把认为钮扣200侧的绕 扣结缝制线207密度大的从钮扣200到第二间距变更位置Y2附近作为第 一区域,并且把认为布料侧的绕扣结缝制线207密度大的从布料300到第
五间距变更位置Y5附近作为第二区域,并把其它部分作为第三区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使前行缝制的间距变更位置与返
回缝制的间距变更位置不同。即,前行缝制的间距变更位置Yl和与其对 应的返回缝制的间距变更位置Y5在前后方向有偏差,并且,前行缝制的 间距变更位置Y2和与其对应的返回缝制的间距变更位置Y4也在前后方 向有偏差。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基本上是在绕扣结缝制中针杆摆动机构11向左右 摆动机针5,以便使机针5的落针位置交替重复于左缝扣线205的左方及 右缝扣线206的右方。即,在每一个间距(一个间距,是从机针5下降在 左缝扣线205的左方到下降在右缝扣线205的右方的期间钮扣200及布料 300的进给量。)上机针5下降一次。但是,也可以在每一个间距上机针5 下降多次。即,控制装置150也可以控制针杆摆动机构11,使在左缝扣线 205或者右缝扣线206或它们之间至少下降一次机针5。例如,如图12 (a) 所示,若把落针位置①(右缝扣线206右方的落针位置)与落针位置④(左 缝扣线205左方的落针位置)作为最大摆动幅度的落针位置,则控制装置 150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ll、送扣机构30及送布机 构50,使机针5按落针位置① 落针位置⑦的顺序下降。并且,如图12 (b)所示,若把落针位置①与落针位置⑤作为最大摆动幅度的落针位置, 则控制装置150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11、送扣机构 30及送布机构50,使机针5按落针位置① 落针位置⑨的顺序下降。机 针5在左缝扣线205或者右缝扣线206或它们之间的哪个区域下降都可以, 但特别是在区域B或区域E的最初的一个摆动及最后的一个摆动(或者, 在区域A、区域C、区域D或区域F),最好机针5在左缝扣线205或者 右缝扣线206或它们之间下降。在以上的情况下,在构成最大摆动幅度的 两个落针位置之间下降多少次机针也可以用触摸面板155设定。
机针5如果在左缝扣线205或者右缝扣线206或它们之间下降,则可 获得缝制后区域A、区域C、区域D或区域F的绕扣结缝制的线不向区域 B或区域E偏移的效果。因此,由于在布料300及钮扣200附近的缝扣线
205、 206被维持在结实地勒紧的状态,所以缝扣线205、 206被维持在相 对于布料300悬起的状态。也就是说,维持着具有钮扣200不挨着布料300 的美观性的钉扣。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 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以及设计的变更。
例如,虽使用了用于输入各项目数值的触摸面板155,也可以用键盘、 鼠标或操作面板等的输入装置取代触摸面板155。
此外,钉扣缝制不局限于平行缝制,也可以用十字缝制(依次重复向 孔201及孔204的落针后,依次重复向孔202及孔203的落针),并且也 可以用其他的钉法。另外,钮扣也不局限于四孔钮扣,也可以是两孔钮扣。 另外,布料300及钮扣200是由单独的驱动源分别向前后进给的,但也可 以用同一驱动源。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是用针杆摆动马达20使机针5向左右的摆 动、用送扣马达32使钮扣20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用差动马达72使钮扣 200向左右方向的移动以及用送布马达51使布料30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 进行机针5与钮扣200的相对位置的变更。但是,也可以用机针5不左右 摆动,而只把钮扣200及布料300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来使钮扣200及 布料300对机针5相对移动,g卩,只要变更机针5与钮扣200的相对位置 即可。
另外,在前行缝制中,是分为区域A、区域B、区域C的三个区域, 并在返回缝制中,是分为区域D、区域E、区域F的三个区域,但也可以 把间距不同的区域分的更多。当然,即使区域变多,在钮扣200及布料300 附近的区域,最好其每单位长度的绕扣结次数比其他区域的绕扣结次数 多。
并且,前行缝制的区域数和返回缝制的区域数没必要为相同数,例如,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区域A、 B、 C变更前行缝制区域的间距就已经满足 要求的话,则在返回缝制中,就可在途中不进行间距的变更,若用与区域 B—样大的间距进行缝制,则可以提高缝制速度,并可提高生产率,且减 少缝线的使用量。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例中,分别进行了前行缝制的设定和返回缝制的
设定,但也可以只进行一方的设定而另一方反射一方的设定。即,例如,
也可以把长度a及间距Pa分别用于区域F中的长度f及间距Pf,把长度b 及间距Pb的设定分别用于区域E中的长度e及间距Pe、把长度c及间距 Pc分别用于区域D中的长度d及间距Pd。
此外,在上述本实施例中,以变更间距的方法加大钮扣200附近及布 料300附近的绕扣结缝制线207的密度,但不局限于间距的变更,例如, 也可以用同样的间距在钮扣200附近及布料300附近前后往返多次实行之 字形缝制,这样来加大的绕扣结缝制线207的密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下,由于往返多次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大,所以变更降距的方法可以进行形 状好的钉扣绕扣结缝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至少在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一方,在每单位长度 上机针的下降次数多,所以在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中巻绕于缝扣线上的缝 线较多,并在布料或钮扣附近把缝扣线勒紧。另外,由于在第三区域,在 每单位长度上机针的下降次数少,不仅控制了缝线的使用量,而且縮短了 绕扣结缝制所需的时间。即,由于在布料或钮扣附近把缝扣线勒紧,所以 可实现实施缝扣线被充分保持相对于布料的悬起状态且具有美观性的钉 扣和提高生产率及降低缝线的使用成本的目的。
此外,由于在缝扣线中至少下降一次机针,所以可防止因通过缝扣线 的缝线而使绕扣结缝制歪斜。因此,可以维持在布料或钮扣附近勒紧缝扣 线的状态,并维持缝扣线相对于布料悬起的状态,维持具有美观性的钉扣。
权利要求
1. 一种绕扣结钉扣缝纫机,该绕扣结钉扣缝纫机是在把钮扣平放的状态下,在所述钮扣的眼与布料之间用分别由多根缝扣线构成的左右的缝扣线组把钮扣钉在布料上,然后,在把钮扣站起的状态下对所述左右的缝扣线用之字形缝制施加绕扣结缝制的绕扣结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动机针与钮扣及布料的相对位置的相对移动机构、控制上述相对移动机构而使上述机针在所述左右的缝扣线组之间至少下降一次的控制机构。
全文摘要
一种绕扣结钉扣缝纫机,该绕扣结钉扣缝纫机(1),具有使机针(5)上下运动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使机针(5)左右摆动的针杆摆动机构(11)、把钮扣(200)向前后进给的送扣机构(30)、把布料(300)向前后进给的送布机构(50)、控制机针上下运动机构(10)、针杆摆动机构(11)、送扣机构(30)及送布机构(50)的控制装置(150)。控制装置(150),在绕扣结缝制时控制送布机构(50),以便使区域A的间距Pa及区域C的间距Pc比区域B的间距Pb小。这种绕扣结钉扣缝纫机,既减少缝线的使用量又提高生产率,并且可进行具有美观性的钉扣。
文档编号D05B19/12GK101387048SQ20081017047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小田洋, 植田昌彦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