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线迹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15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链式线迹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缝制物进行缝制物缝制的链式线迹缝纫机。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由于链式线迹缝纫机,与平缝线迹(LOCK STITCH)不同,只用针线形成如网眼那样的线迹,所以一旦任何一个线迹解开则一直解开到周围的线迹为止。例如在以链式线迹进行缝制钮扣的链式线迹钉扣缝纫机上,具有进行上下运动的机针、保持布料和钮扣并向左右或前后往复移动的保持机构、在针板之下当每次落针时从机针捕捉机线的机梭。
此外,相对于进行上下运动的机针使钮扣和布料向规定方向往复移动交替地在钮扣的两个穿线孔进行落针并且在每次落针时将机线线套缠绕于下一个落针的机线线套上,进行单线链式线迹的钮扣缝制。
但是,在上述单线链式线迹上,由于若机线的最末端解套则机线全体松开缝制物从被缝制物脱落,所以一般是在最末落针及其一针前的落针时,在同一位置反复进行落针,以进行将机线的末端系紧的机线打结。但是,由于在用该机线打结方法在最末落针的一针前的落针时形成的线套中只穿过了机线的末端并被系紧,所以具有机线的末端若从线套脱出则依然松开的问题。
为此,如下的机线打结方法为人众所周知,即,从最末针两针前的落针的线套保持较长的机线以不被挑线杆系紧,在被挑线杆系紧之前释放从最末针前一针的落针的线套,以利用从最末针一针前落针的线套的挑线杆系紧、和最末针线套的机梭向下方的牵引,与最末针的落针形成的线套一起将最末针两针前的线套,引入最末针一针前的线套内侧。
用该机线打结方法形成的线结,由于最末针一针前的线套将最末针两针前的线套系紧,最末针两针前的线套将切断后的机线末端部系紧,所以假如切断后的机线末端部从两针前的线套拔出,一针前的线套也能维持系紧状态,可以进行不易松开的机线打结。
此外,现有的链式线迹缝纫机,为了实施上述机线打结,具有设于用于以被缝制物的缝制所需要的针数转一周的旋转轴上的板凸轮、与转动的板凸轮的配合凸起靠接并进行转动的臂、被能转动地支撑在针板的下侧并且用其前端部牵引机线线套的机线打结部件、连结臂及机线打结部件的多个连杆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的机线打结部件,利用转动其前端部,能从离开机线的避让位置,被移动到牵引机线线套并且将机线长度维持比被挑线杆系紧状态长的机线保持位置。
并且,板凸轮,被形成为其配合凸起在距最末针两针前落针的线套被机梭捕捉后的时刻能与臂靠接,在距最末针一针前落针的线套被挑线杆系紧之前的时刻能解除与臂靠接状态。
此外,连结臂及机线打结部件的多个连杆体,被连结成在臂与板凸轮的非配合状态下机线打结部件的前端部能处于避让位置,在臂与板凸轮的配合状态下机线打结部件的前端部能处于机线保持位置。
根据该结构现有的链式线迹缝纫机,在距最末针两针前落针的线套被挑线杆系紧之前,板凸轮的配合凸起与臂配合并使机线打结部件的前端部前进到机线保持位置,在距最末针一针前落针的线套被挑线杆系紧之前解除与臂的配合并使机线打结部件的前端部后退到避让位置。
以此,可以执行上述不容易松开的机线打结。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90081号公告上述现有的链式线迹缝纫机,不局限于钉扣,例如,也用于钉标签。由于该标签在发挥其作用之后大多被从布料上除去,所以与上述的不容易松开的机线打结相比,希望以往进行的容易松开的机线打结缝制。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链式线迹缝纫机上,为了执行容易松开的机线打结,必须拆除构成被螺定固定于板凸轮上的配合凸起的凸起部件,以使机线打结部件不能进行转动,存在着机线打结方法的转换操作非常繁琐的缺点。
此外,由于凸起部件的配置,对机线打结部件的转动时间有很大的影响,在再次安装操作时必须进行准确的位置调节,其使机线打结方法的转换操作更繁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能进行容易松开的机线打结和不容易松开的机线打结的转换作业,并且能容易地进行该作业。
并且,其目的还在于以简单地构成用于该转换的结构。
发明1涉及一种链式线迹缝纫机,具有上下运动的机针11、与机针协同动作形成链式线迹的旋转式机梭13、具有凸轮部的机线打结凸轮32、具有与上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凸轮部靠接的抵靠部71、71A、71B、71C、71D、71E,且利用该抵靠部与上述凸轮部的靠接能以轴部件为中心摆动地被枢轴支撑的摆动机构、与上述摆动机构的摆动部位连接而往复移动,保持由最末针的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机线线套的机线保持部件63,上述机线保持部件在其机线保持位置上使上述第一机线线套的机线长度比通常的缝纫长,在最末针的落针时,在上述第一机线线套之后的第二机线线套被牵引到被缝制物之前从上述机线保持位置移动释放上述第一机线线套,而与被最末针落针形成的第三机线线套一起将上述第一机线线套缠绕在第二机线线套上并形成线结,该链式线迹缝纫机具备转换上述机线保持部件对机线打结的执行与非执行的转换机构70、70A、70B、70C,该转换机构,具有利用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位置转换而转换上述机线打结的执行与非执行的转换动作部件73、73A、73B、73C、81D、81E、81F、81G、81H、利用推压力将该转换动作部件维持于上述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的弹性体75、75A、75B、75C、82D、82E、82F,克服上述弹力将上述转换动作部件转换于上述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而能选择有无上述线结形成的执行。
发明2,除了与发明1所述相同的结构之外,具备利用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位置转换而转换上述机线打结的执行与非执行的转换动作部件73、73A、73B、73C、81D、81E、81F、81G、81H、和利用推压力将该转换动作部件维持于上述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的弹性体75、75A、75B、75C、82D、82E、82F,通过克服上述弹力将上述转换动作部件转换于上述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而能选择有无上述线结形成的执行。
发明3,除了与发明2所述相同的结构之外,上述转换机构设有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72A、72B、72C、72D、72E、和具有上述抵靠部的上述转换动作部件、和在上述抵靠部能与上述凸轮部靠接的上述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上述非执行位置将上述转换动作部件相对于上述连结动作部件嵌合锁止的锁止机构74、74A、74B、74C。
发明4,除了与发明2所述相同的结构之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凸轮部能沿上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外周调整位置。
发明5,除了与发明2所述相同的结构之外,上述转换机构的上述转换动作部件,通过上述凸轮部从上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外周面的出没,能转换保持于使上述摆动机构摆动的上述执行位置和不使上述摆动机构摆动的上述非执行位置。
(发明效果)发明1,由于具备机线保持部件,所以在打结时能克服将第一机线线套(最末针的两针前落针的线套)向被缝制物侧的牵引而维持较长的线长,并且由于能在向被缝制物侧牵引之前释放第二机线线套,而能与第三机线线套一起将第一机线线套的端部牵引到第二机线线套的内侧系紧,所以只需将机线的末端从一个线套拔出就可容易地形成不松开的牢固的线结。
此外,由于不需要零件的更换作业,所以在线结的转换时,不需要零件组装位置的微调作业,可以更飞快且容易迅速地进行转换作业。
以此,即使将缝制作业的缝制物从钮扣变更为标签时,只要进行上述的转换作业即可,能实现飞跃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发明2,由于在进行牢固线结和通常线结的执行的转换时,只要进行克服弹性体的弹力将转换动作部件转换于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转换动作即可完成,所以能飞快且容易地迅速进行该转换作业。
在发明3中,由于以只操作具备抵靠部的转换动作部件就可进行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转换,不必转换操作整个转换机构,所以能顺畅地进行转换操作。
在发明4中,由于能调节决定机线保持部件的动作时刻的凸轮部件的位置,所以即使以高速进行运针,也能以准确的动作时刻进行机线打结。
在发明5中,由于能利用凸轮部的出没操作进行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转换,不需要转换操作整个机线打结凸轮,所以能顺畅地进行转换操作。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链式线迹缝纫机侧面图。
图2是链式线迹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3是链式线迹缝纫机的省略了局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箭头F方向所见的链式线迹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5是针数调节机构及机线打结机构的放大图,是将转换动作部件转换到执行位置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针数调节机构及机线打结机构的放大图,是将转换动作部件转换到非执行位置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7(A)是钮扣用保持机构的局部立体图,图7(B)是标签用保持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机线打结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9(B)是立体图。
图10(A)是接续图9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0(B)是立体图。
图11(A)是接续图10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1(B)是立体图。
图12(A)是接续图11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2(B)是立体图。
图13(A)是接续图12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3(B)是立体图。
图14(A)是接续图13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4(B)是立体图。
图15(A)是接续图14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5(B)是立体图。
图16(A)是接续图15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6(B)是立体图。
图17(A)是接续图16的线结形成过程的主视图,图17(B)是立体图。
图18是线结的被形成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例其他摆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二实施例摆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第二实施例摆动机构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22是第三实施例摆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第三实施例摆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第三实施例摆动机构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25是第四实施例摆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6是第四实施例摆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第五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28是第五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沿图28的V-V线的截面图及沿图32的W-W线的截面图。
图30是具备第五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转换机构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31是第六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32是第六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第六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转换机构向执行位置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34是第六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转换机构向非执行位置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35是第七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36是第七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具备的转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7是第七实施例机线打结机构具备的转换机构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38是第八实施例转换机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第八实施例转换机构主要部位的放大立体图。
图40是第八实施例转换机构的执行机线打结时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41是第八实施例转换机构的非执行机线打结时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42是第九实施例转换机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43是第九实施例转换机构的执行机线打结时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44是第九实施例转换机构的执行机线打结时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45是第九实施例转换机构的非执行机线打结时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46是第九实施例转换机构的非执行机线打结时的转换动作说明图。
图中11-机针,12-针板,13-机梭,14-导纱器,20-机架,30-针数调节机构,31-减速轴,32-板凸轮(机线打结凸轮),60、60D、60E、60F、60G-机线打结机构,61、61F-凸轮部件(凸轮部),62-轴部件,63-机线保持部件,64、64E-连结机构,70、70A、70B、70C-摆动机构(转换机构),70D、70E-摆动机构,71、71A、71B、71C、71D、71E-抵靠部,72、72A、72B、72C、72D、72E-连结动作部件,73、73A、73B、73C、81D、81E、81F、81G、81H-转换动作部件,74、74A、74B、74C-锁止机构,72a-第一配合凸部,72b-第二配合凸部,73a-第一配合凹部,73b-第二配合凹部,75、75A、75B、75C、82D、82E、82F-推压弹簧(弹性体),80D、80E、80F、80G、80H-转换机构,83A、84A、83C、84C、83D、84D、83E、84E、83F、84F-配合孔部,83G、84G-开口部,83H、84H-第一保持部,85A、85C、85D、86D、85E、86E、85F、86F-缝隙部,100-链式线迹缝纫机,B-钮扣(缝制物),L-标签(缝制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例的全体结构)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链式线迹缝纫机100。图1是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侧面图,图2是立体图,图3是省略局部的立体图。
链式线迹缝纫机100,具有收纳或保持缝纫机各结构的机架20、作为各结构驱动源的未图示的缝纫机电机、将来自缝纫机电机的输出扭矩传递给各结构的未图示的主轴、转换从缝纫机电机向主轴的动力传递的连接和切断的离合机构25、使机针11上下运动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35、具有与机针11协同动作并形成链式线迹的旋转式机梭13(参照图9)的未图示的机梭机构、使由机梭13形成的机线的线套避开下降的机针的导纱器14(参照图9)、保持缝在被缝制物即布料上的缝制物的保持机构40(45)、在缝制时决定机针与缝制物相对位置的移动机构50、用于设定缝制物缝制所需针数的针数调节机构30、缝制后进行机线打结的机线打结机构60、机线打结后进行切线的未图示的切线机构。
(机架)机架20,如图1及图2所示,其整体被形成近似“コ”字状,具有构成其下部的缝纫机底板部21、从缝纫机底板部21的一端部直立设置的纵机身部22、从纵机身部22向与缝纫机底板部21相同方向延伸的横臂部23。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缝纫机底板部21的长度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垂直且机针11进行上下运动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及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
(各轴的连结)在缝纫机底板部21内沿X轴方向能旋转地配置主轴,能从缝纫机电机通过离合机构进行旋转驱动。
此外,在缝纫机底板内部沿Y轴方向能旋转地配置机梭机构的梭轴,并能从主轴通过螺旋齿轮以与主轴相等速度进行旋转驱动。
此外,在缝纫机底板内部沿X轴方向能旋转地配置针数调节机构30的减速轴31,并被安装在梭轴的纵机身部22侧端部的涡轮齿轮以规定的减速比施加旋转驱动力。
此外,还在缝纫机底板内部沿X轴方向能旋转地配置了使针数调节机构30与离合机构连动的连动轴34。
(针数调节机构)图4是从图3的箭头F方向所见的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立体图,只示出了设于缝纫机底板部21的针数调节机构30及机线打结机构60。此外,图5及图6是针数调节机构30及机线打结机构60的放大立体图。
如这些图所示,针数调节机构30,具有被安装在梭轴上的未图示的涡轮齿轮、具备与涡轮齿轮啮合的直齿轮且相对于主轴以规定的减速比进行旋转驱动的上述减速轴31、被设在减速轴31的一端部的近似呈圆板状的板凸轮32(参照图4~图7)、用于实现与离合机构25连动的连动轴34、根端部被固定支撑于连动轴34的一端部并且摆动端部与板凸轮32的外周配合的调节臂33、向板凸轮32的外周推压调节臂33的未图示的弹簧。
上述针数调节机构30的涡轮齿轮和减速轴的直齿轮,可以更换为齿距和齿数不同的其他齿轮,以此可以调节减速轴的减速比。减速轴31,根据用于缝制缝制物的针数能进行适当选择。例如,缝制物是具有四个穿线孔的钮扣,由于每两个孔以12针的针数进行缝制时合计需要24针的针数,所以使用减速比为24的涡轮齿轮和直齿轮。此外同样,当缝制物是标签,并以10针进行缝制时使用减速比为10的涡轮齿轮和直齿轮。
即,减速轴31,能以相对于主轴通过选择齿轮所设定的减速比进行旋转驱动。
板凸轮32,被固定保持在减速轴31上并与其一起进行旋转,并且其形状大致为圆形并在其外周的局部形成了凹部32a。
调节臂33,被固定保持在连动轴34上并且以该连动轴34为中心进行摆动。此外,调节臂33,其摆动端部被压在板凸轮32的外周上,只是在插入板凸轮32的凹部32a时向板凸轮32的中心侧进行摆动。
板凸轮32的凹部32a,是为了计算缝制物的缝制所需要的一系列针数而设置的,并按照该计数,执行运针的暂时停止、切线、机线打结等。
例如,在进行上述四孔钮扣的缝制时由于要进行两次切线,所以凹部32a被设在板凸轮32外周的直径方向两端部。此外,在标签的场合下,由于只进行一次切线所以只设一个凹部32a。
(离合机构)离合机构25,如图1~图3所示,是与计算被设定针数的针数调节机构30连动并转换与缝纫机主轴的驱动力连接和切断的机构,具有被缝纫机电机通过未图示的同步带旋转驱动的主动带轮26、能与主动带轮26接触和分离的从动带轮27、以前端部上下摆动转换与从动带轮27的接触和分离的转换杆28、制止从接触状态转换到分离状态惰性旋转的从动带轮27的刹车杠杆29。
上述转换杆28和刹车杠杆29整体地被连动轴34固定支撑,并以连动轴34为中心进行摆动。
转换杆28,利用以连动轴34为中心的摆动将其摆动端部转换于上位置和下位置,处于上位置(图示的状态)时将主动带轮26推压到从动带轮27侧,并且在下位置解除推压状态。如上所述,在连动轴34上,与调节臂33连结,当调节臂33与板凸轮32的凹部32a啮合时将转换杆28转换到下位置,当从凹部32a脱离时将转换杆28转换到上位置。
即,当调节臂33与板凸轮32的凹部32a啮合时从主动带轮向从动带轮的动力传递被切断,当调节臂33从凹部32a脱离时能进行动力传递。
刹车杠杆29,其摆动端部利用以连动轴34为中心的摆动进行上下运动,并被枢轴支撑为能利用下降与从动带轮27的外周面滑动接触。
从动带轮27被固定支撑在主轴上,从主动带轮26传递来的动力通过从动带轮27被传递给主轴。
此外,在从动带轮27外周的规定位置形成了嵌合部,一旦进行旋转的从动带轮27的嵌合部与刹车杠杆29的前端部啮合则对从动带轮27起到制动作用。
此外,上述的转换杆28及刹车杠杆29,各个摆动端部通过人为地进行操作的启动踏板被向上方摆动操作。即,由于在缝纫机电机启动时,针数调节机构30的调节臂33的前端部以保持嵌合于板凸轮32的凹部32a的状态不向主轴传递动力,所以利用驱动踏板人为地进行传递。
一旦进行向主轴的动力传递,则由于从主轴通过机梭轴减速轴也开始转动,所以即使脚从启动踏板离开,调节臂33也被维持从板凸轮32的凹部32a脱离的状态。
并且,当主轴进行了设定针数数量的旋转时,由于调节臂33再次与板凸轮32的凹部32a嵌合所以切断了从主动带轮26向从动带轮27的动力传递。此外,虽然从动带轮27进行惰性旋转,但当其外周的嵌合部插入了刹车杠杆29的前端部时与该前端部啮合,制动力起作用并停止了从动带轮27及主轴的惰性旋转。
(机针上下运动机构)机针上下运动机构35,具有沿上下配置于纵机身部22内并且通过偏心凸轮下端部与主轴连结的未图示的连杆、保持机针11并且在横臂部23的前端部能上下运动地被支撑的针杆36、在横臂部23的部能摆动地被支撑的摆动臂37。
连杆的上端部与摆动臂37的一端部连结,摆动臂37的另一端部以只传递因其摆动的上下运动变位的状态与针杆36连结。因此,通过偏心凸轮与主轴同步进行上下运动的连杆的上下运动驱动力,通过摆动臂37被传递给针杆36,机针11与主轴的旋转同步进行上下运动。
(机梭机构及导纱器)机梭机构,具有上述的梭轴、在设于缝纫机底板部21前端上面的针板12的下侧被梭轴支撑的机梭13。
机梭13,具有用于从下降到针板12下方的机针11捕捉机线的尖锐的尖角,当利用梭轴进行全旋转圆周运动的尖角位于上方位置时捕捉机线,并通过向下方移动将机线线套向下方拉长。然后,当尖角再次朝向上方,从后来下降的机针11捕捉了机线时,从尖角释放前一次的机线线套以将后来的线套绕在该线套上,重复该动作以进行单线链式缝纫。
导纱器14被设在针板12和机梭13之间,利用设于梭轴上的两个凸轮在每一次运针能描绘三角形轨迹地移动,进行将被机梭13捕捉的机线线套能不与因下一次运针而下降的机针干涉的拉靠动作。
(保持机构)保持缝制物的保持机构40(45),如图1及图2所示,其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上面沿Y轴方向延伸,被支撑于缝纫机底板部21上且其前端部能沿X-Y平面自由地移动。
此外,保持机构40(45),如图7所示,根据缝制物的种类使用了其前端部构造不同的机构。
即,在以钮扣B作为缝制物时,如图7(A)所示,使用了具备朝向前端侧延伸的一对夹持爪41、41和将该夹持爪41、4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推压的未图示的弹簧的保持机构40。钮扣B以被夹持于各夹持爪41、41的状态被进行保持。
此外,在以标签L作为缝制物时,如图7(B)所示,使用了具备朝向前端侧延伸的板状框体46、压住设在框内侧部分的标签L的锁止爪47的保持机构45。
(移动机构)
移动机构50,如图3所示,其具有被固定支撑在上述减速轴31上的未图示的前后移动用槽凸轮、被固定支撑在减速轴31上的未图示的左右移动用槽凸轮、通过与前后移动用槽凸轮的凸轮槽配合的销子向保持机构40的底板40施加Y轴方向的移动力的前后移动用传递机构51、通过与左右移动用槽凸轮的凸轮槽配合的销子向保持机构40的底板40施加X轴方向移动力的左右移动用传递机构52。
前后移动用槽凸轮及左右移动用槽凸轮,都是圆板状并在其周面上形成了槽。以在各槽中分别插入了各传递机构的销子的状态配合,各凸轮被减速轴旋转驱动,以根据槽形状对各销子赋予向X轴方向的变位。
前后移动用传递机构51,主要由被枢轴支撑于缝纫机底板部21上的转动臂或连杆体构成,销子将从前后移动用槽凸轮接受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转换成向Y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并传递给保持机构40(45)。
此外,左右移动用传递机构52,也主要由被枢轴支撑于缝纫机底板部21上的转动臂或连杆体构成,销子将从左右移动用槽凸轮接受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传递给保持机构40(45)。
即,移动机构50,根据各凸轮的槽形状,每次运针决定保持机构40(45)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移动位置,以此,能在被保持机构40(45)保持的缝制物的规定位置进行机针11的落针。
此外,如上所述,减速轴由于在进行缝制物的缝制所需要针数的运针期间能转一周地进行动力传递,前后移动用槽凸轮及左右移动用槽凸轮,都形成了用于进行缝制所需要全针数移动的槽。
此外,在进行运针方式不同的运针时或缝制所需要的针数不同时,需要更换形成了与其适应的凸轮槽的其他各移动用槽凸轮。
(切线机构)切线机构,具有被设在针板12和机梭13之间的固定切刀16及可动切刀15(参照图17)、传递来自主轴的可动切刀15切断动作的动力的传递机构、转换传递机构动力传递的连接和切断的转换机构。
上述转换机构,利用针数调节机构30的调节臂33与板凸轮32的凹部32a嵌合时的连动轴34的转动连接从主轴向可动切刀15的动力传递,利用从调节臂33与板凸轮32的凹部32a嵌合到从动带轮27进行惰性转动且被刹车杠杆29制动为止的主轴约一转的驱动力,使可动切刀15进行往复动作并在机线的末端部进行切断。
(机线打结机构)图8是机线打结机构6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图6及图8所示,机线打结机构60,具有作为将具有作为凸轮部的凸轮部件61的打结凸轮的板凸轮32、具有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且利用该抵靠部71和凸轮部件61的靠接能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地被枢轴支撑的摆动机构70、在针板12的下方被能往复转动支撑,并且利用转动保持从最末针起由两针前落针形成的第一线套的机线保持部63、连结摆动机构70的摆动部位和机线保持部63的连结机构64。
并且,上述摆动机构70具有转换由机线保持部63的执行机线打结及非执行机线打结的转换机构的功能。
上述机线保持部63,具有与在特开平9-290081号公报的发明详细说明的叙述中作为「机线打结板」说明的部件大致相同的构造,是在缝制中以相同的时刻进行相同的动作,并实现相同作用效果的部件。
即,机线保持部63,被设置在针板12和切线机构的各切刀15、16之间(参照图17(A)、(B)),其根端部能转动地被枢轴支撑在缝纫机底板上,与摆动机构70连结并保持从最末针由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线套。
并且,其转动端部具有利用向一方的转动(前进转动)能捕捉机线且利用向相反方向转动(后退转动)能释放机线的爪状部,并且被配置为该转动端部的转动轨迹能通过机针上下运动通道的附近。此外,将利用上述前进转动能捕捉机线的位置作为机线保持部63的机线保持位置。
上述针数调节机构30的板凸轮32具备以规定的时刻往复驱动上述机线保持部63的机线打结凸轮的功能。即,板凸轮32是被固定支撑于减速轴31上的圆形外接凸轮,装备了具有朝其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起的凸轮部件61。
此外,上述板凸轮32的凹部32a被形成于能与调节臂33配合但不能与摆动机构70的抵靠部71配合的位置,凸轮部件61的凸起被设置为能与抵靠部71配合但不能与调节臂33配合的配置。
此外,板凸轮32除了凸轮部件61的凸起部分以外能沿距减速轴31等距离的圆形外周与抵靠部71靠接。
凸轮部件61,通过圆弧状的长孔被螺丝固定在板凸轮32上,利用操作螺丝能沿板凸轮32的外周移动定位地进行安装。以此,可以调节在板凸轮32转动时凸轮部件61与抵靠部71的靠接时间(减速轴的角度)。
连结机构64,由连结了摆动机构70和机线保持部63的多个连杆体构成。
即,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被连结于利用摆动机构70的凸轮部件61和抵靠部71的靠接进行摆动的部位,另一端部,被连结于机线保持部63的支轴附近。
并且,连结机构64,实现了摆动机构70与机线保持部63的连结,以便能在凸轮部件61利用板凸轮32的转动向推压抵靠部71的方向转动时使机线保持部63向前进转动方向转动,在凸轮部件61利用板凸轮32的转动通过抵靠部71且该抵靠部71向返回原来位置的方向转动时使机线保持部63向后退转动方向转动。
摆动机构70,具有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具有抵靠部71并且以与连结动作部件72重叠的状态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转换动作部件73、被设在两个动作部件72、73之间,使转换动作部件73位于抵靠部71能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执行位置地与连结动作部件72嵌合锁止的锁止机构74、作为以弹力维持与转换动作部件73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嵌合锁止状态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75。
即,在上述执行位置,利用凸轮部件61能与抵靠部71靠接,在该靠接时连结动作部件72及转换动作部件73可以摆动,并且可以通过连结机构使机线保持部件63前进转动并执行机线打结,在上述非执行位置,由于凸轮部件61不能与抵靠部71靠接,机线保持部件63完全不进行摆动动作,可以不执行机线打结。
连结动作部件72被沿X轴方向的轴部件62枢轴支撑,被配置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侧面且与板凸轮32邻接。
该连结动作部件72,在从轴部件62离开的摆动部位上,与上述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连结。
并且,该连结动作部件72,具有构成锁止机构74的一部分的第一及第二凸部72a、72b。此外,在连结动作部件72上,安装了向与该连结动作部件72连结的转换动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推压接触板凸轮32外周的转动方向对连结动作部件72施加压力的拉伸弹簧76。
转换动作部件73,以与连结动作部件72重叠的状态被轴部件62枢轴支撑,具有抵靠部71。并且,该转换动作部件73具备构成锁止机构74的一部分的近似“コ”字状的第一及第二凹部73a、73b。
各配合凹部73a、73b,都朝向连结动作部件72开口,并以使转换动作部件73与连结动作部件72重叠的方式能将任何一方的配合凹部73a、73b嵌合于一方的配合凸部72a、72b。此外,转换动作部件73和连结动作部件72,在任何的配合凹部73a、73b和任何的凸部72a、72b嵌合的状态下,能一体地进行转动。
此外,第一配合凸部72a、第二配合凸部72b、第一配合凹部73a、第二配合凹部73b的相对配置被设置为在第一配合凸部72a与第一配合凹部73a嵌合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转换动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靠接板凸轮32外周的位置(执行位置),在第二配合凸部72b与第二配合凹部73b嵌合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转换动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从板凸轮32离开且凸轮部件61达不到的位置(非执行位置)。
并且,如上所述,在连结动作部件72上安装了将抵靠部71推压接触在板凸轮32的外周上的拉伸弹簧76,但设有在上述转换动作部件73位于执行位置的状态下,抵靠部71不能向板凸轮32外周更深侧(减速轴侧)转动超过规定距离的未图示的挡块。以此,在非执行位置,抵靠部71能维持达不到凸轮部件61前端的位置。
此外,在转换动作部件73上,还并排设置了向连结动作部件72侧推压的推压弹簧75。以此,转换动作部件73的配合凹部73a或73b,可以维持与连结动作部件72的配合凸部72a或72b嵌合的状态。
此外,在进行执行位置与非执行位置的转换时,利用手动操作克服推压弹簧75将转换动作部件73从连结动作部件72拉开,能进行位置转换地使其转动以便利用推压弹簧75嵌合,并维持该状态。
(链式线迹缝纫机的动作说明)以下,进行由上述结构构成的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动作说明。首先,在以钮扣作为缝制物进行缝制时,将保持机构40安装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上面,在其一对夹持爪41之间夹持了钮扣,在保持机构40和针板12之间安置被缝制的布料C。
此外,为了进行牢固的机线打结的执行,克服推压弹簧75并牵引转换动作部件73,将第一配合凹部73a与第一配合凸部72a位置对齐并返回连结动作部件72侧。以此,转换动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执行位置,与板凸轮32外周靠接。
然后,当开始缝纫机电机的驱动、踩踏启动踏板时,调节臂33从板凸轮32的凹部32a脱离,利用与其相随的连动轴34的转动,转换杆28和刹车杠杆29向上方转动并向主轴、梭轴、减速轴31传递旋转驱动力。因此,钮扣B进行规定的移动且进行运针,由机梭13依次形成线迹。
然后,在设定针数的最末针的两针前的落针以后当机针11从上升的状态(图9)到机针11位于最末针的一针前的落针位置(图示右侧的钮扣孔)时,向箭头方向旋转的板凸轮32的凸轮部件61与抵靠部71靠接并使摆动机构70转动,通过连结机构64使机线保持部63前进转动。以此,如图10所示,由最末针的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线套L1(第一机线线套L1)被挂在机线保持部63的前端部,即使由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挑线杆向布料侧牵引也能将线套确保为一定的长度。
然后,进行最末针的一针前的落针,机梭13开始捕捉将该机线L,导纱器14从机线保持部件63的下部拨动在单侧(图示的左侧)由最末针的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线套L1,机线保持部件63在规定的位置保持第一线套L1(图11)并使机线L弯曲,且保持形成第一线套L1的机线长度比通常的机线长。然后,机针11上升,导纱器14从线套L1离开,机梭13捕捉机线L并与第一线套L1缠绕由最末针的一针前的落针形成线套L2(第二线套L2),第一线套L1脱离机梭13,机针11上升(图12)。
此时,最末针在与一针前的落针的钮扣孔相同的钮扣孔上开始落针,导纱器14将第二线套L2靠向单侧(图示的左侧),机梭13开始捕捉机线L(图13)。
然后,机梭13开始将机线L缠绕于第二线套L2,导纱器14从第二线套L2离开(图14)。随后,机线保持部件63在被向布料C拉靠前释放第二线套L2。以此,形成了用缠绕于第二线套L2的最末针的落针形成的线套L3(第三线套L3)(图15)。
然后,机针11再上升,第三线套L3被拉下(图16)。此时,如前所述,由于机线保持部件63捕捉第一线套L1的一根线并以使机线弯曲的状态形成了第二线套L2,所以第二线套L2部分的机线长度被保持得比以往长,可以与第三线套L3一起牵引第一线套L1并缠绕于第二线套L2(图17)。
在此状态下拉下第三线套L3,当第三线套L3被可动切刀15、固定切刀16切断时,可以形成第一线套L1形成的线结部分被第二线套L2形成的线结部分缠紧的牢固的线结(图18)。
然后,调节臂33与板凸轮32的凹部32a嵌合,利用与其相随的连动轴34的转动,使转换杆28和刹车杠杆29向下方转动并切断向主轴、梭轴、减速轴31的旋转动力。然后,当惰性转动的从动带轮27旋转到嵌合部时,旋转被刹车杠杆29制动。
另一方面,利用连动轴34的转动,从主轴向切线机构的可动切刀15传递往复转动动作的驱动力,在惰性转动的从动带轮27被制动为止的期间,最末针线套的一端被切断,缝制作业结束。
在进行以标签L作为缝制物的缝制时,将保持机构45安装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上面,在框体46内侧将标签L配置在锁止爪47的下侧,在保持机构45和针板12之间安置被缝制的布料。
由于在缝制标签L中不执行牢固打结,所以克服推压弹簧75拉伸转换动作部件73,将第二配合凹部73b与第二配合凸部72b位置对齐并返回连结动作部件72侧。以此,转换动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非执行位置,从板凸轮32外周离开。
随后的缝纫机动作,与缝制钮扣相同。但是,由于转换动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被设定在非执行位置,所以机线保持部63的旋转没有终止,两针前的线套没有被引进一针前的线套,执行了容易解开的线结并在进行了切线之后结束缝制作业。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在利用机线打结机构60进行牢固线结和通常线结的执行转换时,能以简单的操作完成克服推压弹簧75的弹力进行将转换动作部件73转换于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转换动作,所以能飞快且容易迅速地进行该转换操作。
此外,由于不需要零件的更换作业,所以在转换线结时,不需要零件组合位置的微调整作业,可以更飞快且容易迅速地进行该转换操作。
以此,即使将缝制作业的缝制物在钮扣B和标签L之间改变时,只要进行上述的转换即可,能实现飞跃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并且,由于能调节左右机线保持部件63动作时间的凸轮部件61的位置调节,所以即使以高速进行运针,也能以准确动作时间使机线保持部件63动作并进行机线打结。
(其他)此外,以同一部件实现了上述针数调节机构30的板凸轮32、和机线打结机构60的结线凸轮的通用化,但它们也可以是分别被固定安装于连动轴34上的单独的凸轮。
(第二实施例)作为第二实施例,与上述摆动机构70一样,参照图19~图21说明具有作为能容易地转换有无牢固机线打结的执行的转换机构功能的其他摆动机构70A的实例。图19是摆动机构70A的立体图,图20是分解图,图21是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主要说明与链式线迹缝纫机的不同点,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摆动机构70A,具有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A、具有抵靠部71A的转换动作部件73A、被设在两个动作部件72A、73A之间,使转换动作部件73A位于抵靠部71A能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执行位置地与连结动作部件72A嵌合锁止的锁止机构74A、作为以弹力维持与转换动作部件73A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嵌合锁止状态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75A。
连结动作部件72A,其中央部被沿X轴方向的轴部件62枢轴支撑,被配置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侧面且与板凸轮32邻接。
该连结动作部件72A,在从轴部件62离开的摆动部位81A上,与上述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连结。
并且,该连结动作部件72A,具有向板凸轮32侧的延伸部82A,在该延伸部82A上,以贯通状态形成了沿其延伸方向排列的构成锁止机构74A的一部分的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A、84A。这些配合孔部83A、84A内径相等,并被比这些内径狭窄的宽度的缝隙部85A连结。
此外,在该连结动作部件72A上,安装了向与该连结动作部件72A连结的转换动作部件73A的抵靠部71A推压接触板凸轮32外周的转动方向对连结动作部件72A施加压力的拉伸弹簧。
此外,设有在转换动作部件73A处于执行位置的状态下,抵靠部71A不能向板凸轮32外周更深侧(减速轴侧)转动超过规定距离的未图示的挡块。以此,在非执行位置,抵靠部71A能维持达不到凸轮部件61前端的位置。
转换动作部件73A,具有轴部91A、被固定安装于轴部91A两端部比轴部91A直径大的头部92A、93A。此外,轴部91A被插入上述配合孔部83A或84A中,并且,以在头部93A侧被插入推压弹簧75A及套筒状的抵靠部71A的状态,将转换动作部件73A安装于连结动作部件72A上。
即,在头部92A及93A之间,以夹持连结动作部件72A的延伸部82A、推压弹簧75A及抵靠部71A的状态将转换动作部件73A安装在连结动作部件72A上。
此外,轴部91A的外径被设定为比缝隙部85A宽,并能插入配合孔部83A、84A的大小。
并且,在轴部91A的中途头部92A附近形成构成锁止机构74A一部分的小直径部94A。该小直径部94A的外径被设定得比缝隙部85A的宽度小,小直径部94A的宽度被设定的比连结动作部件72A的板厚宽。
根据该结构,转换动作部件73A在被安装于连结动作部件72A的状态下,头部92A处于被推压弹簧75A压接在连结动作部件72A上的状态,维持了位于配合孔部83A或84A中任一个位置上的状态。
此外,如图21所示,利用手动操作克服推压弹簧75A将头部92A从连结动作部件72A离开地拉伸,以将轴部91A的小直径部94A插入缝隙部85A的方式可以在配合孔部83A和84A之间移动转换动作部件73A。
此外,配合孔部83A的位置被设定为,当转换动作部件73A位于配合孔部83A时抵靠部71A位于能与板凸轮32的外周面靠接的执行位置。
此外,配合孔部84A的位置被设定为,当转换动作部件73A位于配合孔部84A时抵靠部71A能位于从板凸轮32的凸轮部件61离开的非执行位置。
根据该结构,摆动机构70A可以起到与摆动机构7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例)作为第三实施例,与上述摆动机构70一样,参照图22~图24说明具有作为能容易地转换有无牢固机线打结的执行的转换机构功能的其他摆动机构70B的实例。图22是摆动机构70B的立体图,图23是分解图,图24是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主要说明与链式线迹缝纫机的不同点,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摆动机构70B,具有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B、具备抵靠部71B的转换动作部件73B、被设在两个动作部件72B、73B之间,使转换动作部件73B位于抵靠部71B能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执行位置地与连结动作部件72B嵌合锁止的锁止机构74B、作为以弹力维持与转换动作部件73B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嵌合锁止状态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75B。
连结动作部件72B,其中央部被沿X轴方向的轴部件62枢轴支撑,被配置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侧面且与板凸轮32邻接。
该连结动作部件72B,在从轴部件62离开的摆动部位81B上与上述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连结。
并且,该连结动作部件72B具有向板凸轮32侧的延伸部82B,在该延伸部82B的前端部以贯通状态形成有配合孔部83B,在配合孔部83B的内周面上形成了从连结动作部件72B的前面到背面的槽部84B。此外,在配合孔部83B的一端开口侧(连结动作部件72B的前面侧),以与槽部84B相等的宽度且以不达到连结动作部件72B背面的深度形成了凹部85B。
此外,在连结动作部件72B上安装有向与该连结动作部件72B连结的转换动作部件73B的抵靠部71B推压接触板凸轮32外周的转动方向对连结动作部件72B施加压力的未图示的拉伸弹簧。
此外,设有在转换动作部件73B处于执行位置的状态下,抵靠部71B不能向板凸轮32外周更深侧(减速轴侧)转动超过规定距离的未图示的挡块。以此,在非执行位置,抵靠部71B能维持达不到凸轮部件61前端的位置。
转换动作部件73B具有轴部91B、被固定安装于轴部91B两端部比轴部91B直径大的头部92B、93B。此外,轴部91B被插入上述配合孔部83B中,并且,以在头部93B侧被插入推压弹簧75B及套筒状的抵靠部71B的状态,将转换动作部件73B安装于连结动作部件72B上。
即,在头部92B及93B之间以夹着连结动作部件72B的延伸部82B、推压弹簧75B及抵靠部71B的状态将转换动作部件73B安装在连结动作部件72B上。
此外,轴部91B的外径被设定为能插入配合孔部83B的大小。
并且,在轴部91B的外周面上从头部92B侧端部到轴部91B长度方向中间位置为止形成轨道状的凸部94B。
该凸部94B的宽度被设定得比槽部84B窄,当将轴部91B插入配合孔部83B时,能使凸部94B在槽部84B内滑动。
即,锁止机构74B由上述的配合孔部83B、槽部84B、凹部85B及凸部94B构成。
根据该结构,转换动作部件73B,以将其轴部91B插入配合孔部83B且将凸部94B插入槽部84B内的状态,被安装于连结动作部件72B上的状态下,头部92B维持被推压弹簧75B压接在连结动作部件72B上的状态。即,如图22所示,轴部91B被插入到最深处,成为抵靠部71B处于离延伸部82B最远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克服推压弹簧75B能从凸部94B的前端部离开地拉出头部92B,当转动操作轴部91B将凸部94B的前端部插入凹部85B时,如图24所示,轴部91B只能插入到浅处,转换为抵靠部71B距延伸部82B最近的状态。
此外,进行了轴部91B的长度设定,以便能在轴部91B插入到最深处,抵靠部71B位于距延伸部82B最远的位置时抵靠部71B处于能与板凸轮32的外周靠接的执行位置。
此外,进行了凸部94B的长度设定,以便能在轴部91B只能插入到浅处,抵靠部71B位于距延伸部82B最近的位置时抵靠部71B处于距板凸轮32的凸轮部件61不能到达的非执行位置。
根据该结构,摆动机构70B可以获得与摆动机构7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例)作为第四实施例,与上述摆动机构70一样,参照图25~图26说明具有作为能容易地转换有无牢固机线打结的执行的转换机构功能的其他摆动机构70C的实例。图25是摆动机构70C的主视图,图26是分解立体图。此外,主要说明与链式线迹缝纫机的不同点,与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摆动机构70C,具有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C、具有抵靠部71C并且以与连结动作部件72C重叠的状态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转换动作部件73C、被设在两个动作部件72C、73C之间,使转换动作部件73C位于抵靠部71C能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执行位置地与连结动作部件72C嵌合锁止的锁止机构74C、作为以弹力维持与转换动作部件73C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嵌合锁止状态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75C。
连结动作部件72C,其中央部被沿X轴方向的轴部件62枢轴支撑,被配置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侧面且与板凸轮32邻接。
该连结动作部件72C,在从轴部件62离开的摆动部位81C上,与上述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连结。
并且,该连结动作部件72C,以贯通状态形成了构成锁止机构74C一部分的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D、84C。这些配合孔部83C、84C内径相等,并被沿轴部件62为中心的圆弧方向形成的比各配合孔部83C、84C内径狭窄宽度的缝隙部85C连结。
此外,在该连结动作部件72C上安装了向与该连结动作部件72C连结的转换动作部件73C的抵靠部71C推压接触板凸轮32外周的转动方向对连结动作部件72C施加压力的拉伸弹簧76C。
此外,设有在转换动作部件73C处于执行位置的状态下,抵靠部71C不能向板凸轮32外周更深侧(减速轴侧)转动超过规定距离的未图示的挡块。以此,在非执行位置,抵靠部71C能维持达不到凸轮部件61前端的位置。
转换动作部件73C,以与连结动作部件72C重合的状态被轴部件62枢轴支撑,具有圆杆状的抵靠部71C。该抵靠部71C被配置为位于从轴部件62离开的位置,并且利用锁止机构74C相对于连结动作部件72C以将转换动作部件73C转换到执行位置状态能与板凸轮32的外周靠接。
锁止机构74C,具有被设在连结动作部件72C上的相互相同直径的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C、84C及缝隙部85C、通过分段螺丝87C被转换动作部件73C支撑并且能有选择地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C和第二配合孔部84C的转换把手86C。
转换把手86C,呈筒状,其一端部与其他部分相比被形成了小直径,另一端部为了在对各配合孔部83C、84C插拔时容易把握住被形成了大直径。并且,转换把手86C的一端部,其直径的大小被设定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但不能插入缝隙部85C。
在转换把手86C的内侧收纳了上述推压弹簧75C并且分段螺丝87C穿过推压弹簧75C和转换把手86C的中心。该分段螺丝87C,其前端部被螺纹固定在转换动作部件73C的螺孔77C中,以压缩状态保持推压弹簧75C。利用该推压弹簧75C的压缩,转换把手86C被向向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的方向施加压力。
锁止机构74C,利用推压弹簧75C弹性,维持转换把手86C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的任何一方的状态,并能以轴部件62为中心使连结动作部件72C和转换动作部件73C一起转动。
并且,在转换把手86C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的任何一方的状态下,当克服推压弹簧75C将该转换把手86C拉出时,由于内侧的分段螺丝87C被设定为能通过转换把手86C的外径,所以能跨过该缝隙部85C,在配合孔部83C和84C之间能以连结了转换动作部件73C的状态移动转换把手86C。
另一方面,第一配合孔部83C的位置被设定为当插入了调整把手86C时,被转换动作部件73C保持的抵靠部71C能位于与板凸轮32的外周靠接的执行位置(图25的双点划线位置)。根据该位置设定,当利用板凸轮32转动在凸轮部件61上靠接了抵靠部71C时连结动作部件72C和转换动作部件73C同时转动,可以将机线保持部件63移动到机线保持位置并执行机线打结。
此外,第二配合孔部84C的位置被设定为当插入了调整把手86C时,被转换动作部件73C保持的抵靠部71C能位于从板凸轮32的外周离开的非执行位置(图25的实线位置)。根据该位置设定,即使板凸轮32转动凸轮部件61也碰不到抵靠部71C,由于连结动作部件72C和转换动作部件73C不进行转动,所以能不执行机线打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摆动机构70C上利用锁止机构74C的推压弹簧75C的弹性,维持了在各配合孔部83C、84C的任何一方插入转换把手86C的状态,并能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状态,利用克服推压弹簧75C的弹力将转换把手86C从配合孔部83C或84C拉出并且在配合孔部83C与84C之间使其移动并有选择地插入,可以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的设定。
根据该结构,摆动机构70C可以获得与摆动机构7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例)作为第五实施例,参照图27~图30说明其他机线打结机构60D的实例。图27是机线打结机构60D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28是分解立体图,图29是沿图28的V-V线的截面图,图30是具备机线打结机构60D的转换机构80D的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主要说明与链式线迹缝纫机的不同点,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机线打结机构60D,其特征在于在摆动机构70D和连结机构64之间设置了转换由机线保持部件63的机线打结的执行和非执行的转换机构80D。
即,机线打结机构60D,具有具备凸轮部件61的板凸轮32、具有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D,且利用该抵靠部71D与凸轮部件61的靠接能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地被枢轴支撑的摆动机构70D、被能往复转动地支撑在针板12的下方,并且利用转动保持由从最末针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线套的机线保持部件63、连结摆动机构70D的摆动部位和机线保持部件63的连结机构64、转换利用机线保持部件63的打结执行和非执行的转换机构80D。
首先,摆动机构70D,具有具备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D并且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D、向该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抵靠部71D推压接触板凸轮32的外周的转动方向对连结动作部件72D施加压力的拉伸弹簧76D。
连结动作部件72D,其中央部被沿X轴方向的轴部件62枢轴支撑,被配置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侧面且与板凸轮32邻接。
该连结动作部件72D,在离开轴部件62沿X轴方向折弯形成的摆动部位73D上,通过转换机构80D与上述连结机构64的一端连结。
此外,连结动作部件72D,在从轴部件62离开的另外的摆动部位74D上,连结了拉伸弹簧76D,并对抵靠部71D施加弹力以便能向推压板凸轮32外周的方向转动。
此外,当抵靠部71D利用板凸轮32的转动动作与凸轮部件61靠接时,能向与拉伸弹簧76D施加弹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转换机构80D,具有利用位置转换操作而转换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部位73D和连结机构64的连结与切断的转换动作部件81D、在能将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部位73D上的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传递给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的执行位置保持转换动作部件81D的第一配合孔部83D、在不能将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部位73D上的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传递给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的非执行位置保持转换动作部件81D的第二配合孔部84D、引导第一配合孔部83D和第二配合孔部84D之间的转换动作部件81D移动的缝隙部85D、86D、作为利用压力在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D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82D。
第一配合孔部83D及缝隙部85D,以贯通状态被设在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部位73D上。第一配合孔部83D是以贯通状态形成的圆孔,缝隙部85D,其一端部与第一配合孔部83D连通并且宽度被设定为比配合孔部83D的内径窄。此外,缝隙部85D的另一端部朝外部开口。
第二配合孔部84D及缝隙部86D,以贯通状态被设在被固定安装于缝纫机底板部21上的板状托架88D上。第二配合孔部84D是以贯通状态形成的与第一配合孔部83D相同直径的圆孔,缝隙部86D,其一端部与第二配合孔部84D连通并且宽度被设定为比配合孔部84D的内径窄。此外,缝隙部86D的另一端部朝外部开口。并且,缝隙部86D被配置为在连结动作部件72D抵靠部71D与板凸轮32的凸轮部件61以外的外周部靠接的状态下,与上述的缝隙部85D平行,并且各缝隙部85D、86D的开口端部能彼此接近相对。
转换动作部件81D,呈筒状被插入保持于设在连结机构64一端部的球面轴承65中。该转换动作部件81D,其一端部(下端部)被形成比其他部分直径小以便能在各配合孔部83D、84D中插拔,另一端部(上端部)被形成在对各配合孔部83D、84D插拔时容易握住的大直径。
上述转换动作部件81D的下端部的外径被设定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D、84D但不能插入缝隙部85D、86D的大小。
在转换动作部件81D的内侧收纳了上述推压弹簧82D并且在推压弹簧82D和转换动作部件81D的中心穿入了分段螺丝87D。该分段螺丝87D,以其前端部(下端部)穿过配合孔部83D或84D的状态在其前端部拧紧安装了螺母89D。该螺母89D比配合孔部83D及84D的直径大,以此,防止转换动作部件81D相对于配合孔部83D或84D向上方脱出。
此外,推压弹簧82D,总向螺母89D侧推压转换动作部件81D,其结果是,能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D下端部的小直径部被插入配合孔部83D或84D中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各缝隙部85D、86D的相互开口部处于接近相对的状态,在任何一个配合孔部83D或84D中插入了转换动作部件81D下端部的状态下,当克服推压弹簧82D将该转换动作部件81D拉出时,由于内侧的分段螺丝87D外径被设定为可以通过缝隙部85D及86D,所以能跨过隙部85D及86D,在配合孔部83D和84D之间移动转换动作部件81D。
并且,在转换动作部件81D被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D的状态下,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部位73D与连结机构64处于被连结的状态,利用被保持于连结动作部件72D上的抵靠部71D与转动的板凸轮32的凸轮部件61靠接可以将进行的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动作传递给机线保持部件63,并可以使其移动到机线保持位置执行机线打结。
此外,在转换动作部件81D被移动插入第二配合孔部84D的状态下,由于连结动作部件72D的摆动没有传递给连结机构64,并且,连结机构64的一端部被保持在配合孔部83D上,所以机线保持部件63可以被保持于保持位置的后方位置且不执行机线打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换机构80D上,利用推压弹簧82D的弹性,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D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D或84D任何一方的状态,可以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状态,利用将转换动作部件81D从配合孔部83D或84D拉出并在配合孔部83D或84D之间移动且有选择地插入,可以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的设定。
根据该结构,机线打结机构60D可以获得与机线打结机构6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六实施例)作为第六实施例,参照图31~图34说明其他机线打结机构60E的实例。图31是机线打结机构60E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32是分解立体图,图33、34是具备其他机线打结机构60E的转换机构80E的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转换机构80E与上述的转换机构80D构造相同所以本实施例也沿用图29,在该图29上关于转换机构80E的结构全记载在括号内。
此外,主要说明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不同点,与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该机线打结机构60E中,其特征在于将转换利用机线保持部件63的机线打结的执行和非执行的转换机构80E设在连结机构64上。
即,机线打结机构60E,具有具备凸轮部件61的板凸轮32、具有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E,且利用该抵靠部71E与凸轮部件61的靠接能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地被枢轴支撑的摆动机构70E、被能往复转动地支撑在针板12的下方,并且利用转动保持由从最末针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线套的机线保持部件63、连结摆动机构70E的摆动部位和机线保持部件63的连结机构64E、转换利用机线保持部件63的打结的执行和非执行的转换机构80E。
首先,摆动机构70E,具有具备与凸轮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E并且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72E、向该连结动作部件72E的抵靠部71E与板凸轮32的外周推压接触的转动方向对连结动作部件72E施加压力的拉伸弹簧76E。
连结动作部件72E,其中央部被沿X轴方向的轴部件62枢轴支撑,被配置在缝纫机底板部21的侧面且与板凸轮32邻接。
该连结动作部件72E,在离开轴部件62的摆动部位73E上,与连结机构64连结。
此外,连结动作部件72E,在离开轴部件62的其他摆动部位74E上,与拉伸弹簧76E连结,并施加弹力以便能向抵靠部71E推压板凸轮32外周的方向转动。
此外,当抵靠部71E利用板凸轮32的转动动作与凸轮部件61靠接时,能向与拉伸弹簧76E施加弹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连结机构64E,具有一端部与连结动作部件72E连接的第一连杆体65E、一端部与机线保持部件63连结的第二连杆体66E、一端部与第二连杆体66E的另一端部连结并且通过分段螺丝68E中央部被能转动地枢轴支撑于缝纫机底板21上的第三连杆体67E。此外,该第三连杆体67E其另一端部,能通过转换机构80E与第一连杆体65E的另一端部连结。
此外,该连结机构64E,除了能切断第一连杆体65E与第三连杆体67E的连结以外,结构与上述的连结机构64几乎相同。
转换机构80E,如上所述,被设在第三连杆体67E和第一连杆体65E之间,能进行它们的连结-切断。
转换机构80E,具有利用位置转换操作转换连结机构64E的第一连杆体65E和第三连杆体67E的连结及切断的转换动作部件81E、在从连结机构64的第一连杆体65E能向第三连杆体67E传递摆动动作的执行位置保持转换动作部件81E的第一配合孔部83E、在从连结机构64E的第一连杆体65E不能向第三连杆体67E传递摆动动作的非执行位置保持转换动作部件81E的第二配合孔部84E、引导第一配合孔部83E和第二配合孔部84E之间的转换动作部件81E的移动的缝隙部85E、86E、作为利用压力在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E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82E。
第一配合孔部83E及缝隙部85E,以贯通状态被设在连结机构64E的第三连杆体67E的另一端部。第一配合孔部83E是以贯通状态形成的圆孔,缝隙部85E,其一端部与第一配合孔部83E连通并且宽度被设定为比配合孔部83E的内径窄。此外,缝隙部85E的另一端部朝外部开口。
第二配合孔部84E及缝隙部86E,以贯通状态被设在通过分段螺丝90E能转动地被枢轴支撑于缝纫机底板部21上的L字状的臂部件88E上。第二配合孔部84E是以贯通状态形成的与第一配合孔部83E相同直径的圆孔,缝隙部86E,其一端部与第二配合孔部84E连通并且宽度被设定为比配合孔部84E的内径窄。此外,缝隙部86E的另一端部朝外部开口。
并且,第三连杆体67E,从拉伸弹簧92E接受张力并与并排设置的挡块91E侧靠接。此外,臂部件88E也同样地从拉伸弹簧92E接受张力并与并排设置的挡块94E侧靠接。被配置为在该状态下,缝隙部86E与缝隙部85E平行,并且各缝隙部85E、86E的开口端部能彼此接近相对。
此外,挡块91E,其位置被设定为在连结动作部件72E的抵靠部71E位于与凸轮部件61以外的板凸轮32的外周接触状态下的第一连杆体65E另一端部的前端位置和第三连杆体67E的第一配合孔部83E在Y轴方向上一致,并且挡块91E能从不妨碍连结动作部件72E的抵靠部71E与凸轮部件61靠接时的转动的方向与第三连杆体67E靠接。
转换动作部件81E,呈筒状被插入保持于设在连结机构64E的第一连杆体65E另一端部的球面轴承69E中。该转换动作部件81E,其一端部(下端部)被形成比其他部分直径小以便能在各配合孔部83E、84E中插拔,另一端部(上端部)被形成在对各配合孔部83E、84E插拔时容易握住的大直径。
上述转换动作部件81E的下端部,外径被设定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E、84E但不能插入缝隙部85E、86E的大小。
在转换动作部件81E的内侧收纳了上述推压弹簧82E并且在推压弹簧82E和转换动作部件81E的中心插入了分段螺丝87E。该分段螺丝87E,以其前端部(下端部)穿过配合孔部83E或84E的状态在其前端部拧紧安装了螺母89E。该螺母89E比配合孔部83E及84E的直径大,以此,防止转换动作部件81E相对于配合孔部83E或84E向上方脱出。
此外,推压弹簧82E,总向螺母89E侧推压转换动作部件81E,其结果,能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E下端部的小直径部被插入配合孔部83E或84E中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各缝隙部85E、86E的相互开口部处于接近相对的状态,在任何一个配合孔部83E或84E中插入了转换动作部件81E下端部的状态下,当克服推压弹簧82E将该转换动作部件81E拉出时,由于内侧的分段螺丝87E外径被设定为可以通过缝隙部85E及86E,所以能跨过隙部85E及86E,在配合孔部83E和84E之间移动转换动作部件81E。
并且,在转换动作部件81E被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E的状态下,如图33所示,连结机构64E的第一连杆体65E和第三连杆体67E处于被连结的状态,被保持于连结动作部件72E上的抵靠部71E可以将利用与转动板凸轮32的凸轮部件61靠接而进行的连结动作部件72E的摆动动作传递给机线保持部件63,使其移动到机线保持位置执行机线打结。
此外,在转换动作部件81E被移动插入第二配合孔部84E的状态下,如图34所示,由于连结动作部件72E的摆动动作被传递给臂部件88E而没有传递给机线保持部件63,所以机线保持部件63因拉伸弹簧92E的张力被保持于机线保持位置的后方位置且不能执行机线打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换机构80E上,利用推压弹簧82E的弹性,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E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E或84E任何一方的状态,可以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状态,利用将转换动作部件81E从配合孔部83E或84E拉出并在配合孔部83E或84E之间移动且有选择地插入,可以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的设定。
根据该结构,机线打结机构60E可以获得与机线打结机构6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例)作为第七实施例,参照图35~图37说明其他机线打结机构60F的实例。图35是机线打结机构60F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36是具备其他机线打结机构60F的转换机构80F的分解立体图,图37是具备其他机线打结机构60F的转换机构80F的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主要说明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不同点,与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该机线打结机构60F中,其特征在于将转换利用机线保持部件63的机线打结的执行和非执行的转换机构80E设在板凸轮32上。
即,机线打结机构60F,具有具备凸轮部件61F的板凸轮32、与上述机线打结机构60E相同的摆动机构70E、被能往复转动地支撑在针板12的下方,并且利用转动保持由从最末针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线套的机线保持部件63、连结摆动机构70F的摆动部位和机线保持部件63的连结机构64、转换利用机线保持部件63的打结执行和非执行的转换机构80F。
转换机构80F,具有被固定安装于减速轴31上并一起旋转同时以分段螺丝86F作为支轴并能转动地枢轴支撑凸轮部件61F的基座88F、利用位置转换操作能转换凸轮部件61F能与抵靠部71E的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执行位置的转换动作部件81F、被设在基座88F上并且在执行位置保持转换动作部件81F的第一配合孔部83F、被设在基座88F上并且在非执行位置保持转换动作部件81F的第二配合孔部84F、引导第一配合孔部83F和第二配合孔部84F之间的转换动作部件81F的移动的缝隙部85F、作为利用压力在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F的弹性体的推压弹簧82F。
基座88F,呈长板状并具备在其中间位置穿过并保持调节轴31的滑套。并且,夹持滑套在一端部侧设有分段螺丝86F,在另一端部侧贯通设置了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F、84F及缝隙部85F。
凸轮部件61F是与板凸轮32相同直径的圆弧状的板体,在其一端部被分段螺丝86F枢轴支撑,在另一端部,通过后述的分段螺丝87F安装了转换动作部件81F。
此外,在其圆弧边缘部的中间朝向圆周外方向突出设置了具有作为凸轮主节功能的凸起。
第一配合孔部83F,被配置为通过插入转换动作部件81F使凸轮部件61F的圆弧边缘部能定位在与板凸轮32的外周边缘部一致的位置(执行位置)。
第二配合孔部84F,被配置为通过插入转换动作部件81F使凸轮部件61F的凸起能定位在从板凸轮32的外周边缘部后退位置(非执行位置)。
缝隙部85F,其一端部与第一配合孔部83F连通,另一端部与第二配合孔部84F连通,并且被设定了比各配合孔部83F、84F的内径窄的宽度。
转换动作部件81F,呈筒状,其一端部被形成比其他部分直径小以便能在各配合孔部83F、84F中插拔,另一端部(上端部)被形成在对各配合孔部83F、84F插拔时容易握住的大直径。
上述转换动作部件81F的局部,其外径被设定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F、84F但不能插入缝隙部85F、86F的大小。
在转换动作部件81F的内侧收纳了上述推压弹簧82F并且在推压弹簧82F和转换动作部件81F的中心插入了分段螺丝87F。该分段螺丝87F,以穿过配合孔部83F、84F或缝隙部85F的状态,其前端部与凸轮部件61F螺纹配合并被固定。
此外,推压弹簧82F,总向基座88F侧推压转换动作部件81F,其结果是,能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F的下端部的小直径部插入配合孔部83F或84F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换动作部件81F的下端部被插入任何一个配合孔部83F或84F的状态下,当克服推压弹簧82F将该转换动作部件81F拉出时,由于内侧的分段螺丝87F外径被设定为可以通过缝隙部85F,所以能跨过该隙部85F,在配合孔部83F和84F之间移动转换动作部件81F。
并且,在转换动作部件81F被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F的状态下,如图35所示,凸轮部件61F的凸起处于从板凸轮32的外圆边缘部凸出的状态,随着板凸轮32的转动,凸轮部件61F的凸起与抵靠部71E靠接,可以使连结动作部件72E摆动并且将机线保持部件63移动到机线保持位置并执行机线打结。
此外,在转换动作部件81F被插入第二配合孔部84F的状态下,如图36所示,凸轮部件61F的凸起处于从板凸轮32的外圆边缘部后退的状态。连结动作部件72E,由于具备限制转动范围的未图示的挡块使其不能转动到板凸轮32外周的内侧,所以即使板凸轮32进行转动,凸轮部件61F的凸起也不与抵靠部71E靠接,可以使机线保持部件63从机线保持位置后退且不执行机线打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换机构80F上,利用推压弹簧82F的弹性,维持转换动作部件81F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F或84F任何一方的状态,可以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状态,利用克服推压弹簧82F将转换动作部件81F从配合孔部83F或84F拉出并在配合孔部83F或84F之间移动且有选择地插入,可以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的设定。即,在本实施例中,转换动作部件81F,利用凸轮部件61F的凸起(凸轮部)出没于机线打结凸轮32外周面,可转换地保持摆动机构70E的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
根据该结构,机线打结机构60F可以获得与机线打结机构6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八实施例)作为第八实施例,参照图38~图41说明其他转换机构80G的实例。图38是转换机构80G的主要部位分解立体图,图39是转换机构80G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图40、41是转换机构80G的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主要说明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不同点,与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将转换机构80G设在从连结动作部件72E向机线保持部件63传递摆动动作的连结机构上,除了转换机构80G及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以外的结构与安装了机线打结机构60E的缝纫机完全相同。安装了转换机构80G的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与连结机构64E一样,具有一端部与连结动作部件72E连接的第一连杆体、一端部与机线保持部件63连结的第二连杆体、一端部与第二连杆体的另一端部连结的第三连杆体。此外,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与连结机构64E不同,第三连杆体其另一端部,通过螺纹孔86G直接与第一连杆体的另一端部连结,在第二连杆体与机线保持部件63之间设置了转换机构80G。
该转换机构80G,具有从连结机构的第二连杆体的一端部向机线保持部件63延伸,赋予来自连结动作部件72E的摆动移动力的板状连杆体82G,和由被位于板状连杆体82G上面的前端部附近的支轴87G能旋转地支撑的板状弹簧部件构成的转换动作部件81G。
板状连杆体82G和转换动作部件81G,能利用转换动作部件81G的转动操作,将相互的前端部重合,在各个前端部上贯通设置了能插入设于机线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的第一开口部83G及第二开口部84G。
设于机线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被设置为从机线保持部件63的旋转支轴63b离开,并能以对配合凸起63a施加外力使机线保持部件63以旋转支轴63b为中心转动。此外,在机线保持部件63上能接受由未图示的弹簧向从机线保持位置向后退转动方向侧的张力,只要不对配合凸起63a施加外力,就能维持位于比机线保持位置更后方位置的状态。
在转换动作部件81G后端部附近的下面侧设有向下方凸出的定位凸起85G,如图40、图41所示,利用将以支轴87G为中心使转换动作部件81G转动并将定位凸起85G与板状连杆体82G的X轴方向两侧面靠接,能转换后述的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及非执行位置。此外,由于转换动作部件81G,是具有弹性的材料,所以需要克服从自身产生的弹力向上方翘曲使定位凸起85G越过板状连杆体82G的上方进行上述各位置的转换。即,转换动作部件81G本身具有作为利用推压力维持在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的弹性体的功能。
设于板状连杆体82G上的第一开口部83G被形成L字状,L字的纵边被形成为能与从抵靠部71E向板状连杆体82G传递的往复动作方向一致并被形成与其往复行程一致的长度或超过行程的长度。
此外,设于板状连杆体82G上的第二开口部84G被形成直线状,且被位置设定为在非执行位置上与第一开口部83G的L字纵边一致且被形成与板状连杆体82G的往复行程一致的长度或超过行程的长度。
图40表示转换动作部件81G被上述定位凸起85G定位于机线打结执行位置的状态。如图40所示,在执行位置,板状连杆体82G的第一开口部83G和转换动作部件81G的第二开口部84G,只是一部分重叠,机线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处于不晃动地插入的状态。因此,利用板状连杆体82G的往复动作能对机线保持部件63施加转动力。
图41表示转换动作部件81G被上述定位凸起85G定位于机线打结非执行位置的状态。如图41所示,在非执行位置,板状连杆体82G的第一开口部83G的L字纵边部分与转换动作部件81G的第二开口部84G一致,机线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处于能沿重叠部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因此,即使进行板状连杆体82G的往复动作,配合凸起63a在各开口部83G、84G内部相对移动,也不对机线保持部件63施加转动力。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换机构80G上利用转换动作部件81G的弹性和定位凸起85G,可以有选择地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通过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状态或非执行状态,利用克服转换动作部件81G的弹性将该转换动作部件81G转换于执行及非执行位置,能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及非执行的设定。
根据该结构,具备转换机构80G的机线打结机构可以获得与机线打结机构6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九实施例)作为第九实施例,参照图42~图46说明其他转换机构80H的实例。图42是转换机构80H的主要部位分解立体图,图43、图44、图45、图46是转换机构80H的转换动作说明图。此外,主要说明与上述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的不同点,与链式线迹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使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以将转换机构80H并排设于机线保持部件63上为特征,除了转换机构80H及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以外的结构完全与安装了上述机线打结机构60E的缝纫机相同。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与连结机构64E一样,具有一端部与连结动作部件72E连接的第一连杆体、一端部与机线保持部件63连结的第二连杆体、一端部与第二连杆体的另一端部连结的第三连杆体。此外,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与连结机构64E不同,第三连杆体其另一端部直接与第一连杆体的另一端部连结,第二连杆体66和机线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被直接连结。
转换机构80H,具有在其上面具备机线保持部件63的旋转支轴63b的长条板状的转换动作部件81H、被设于针板82H上且将转换动作部件81H定位于用于执行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的第一保持部83H、被设于针板82H上且将转换动作部件81H定位于用于不执行机线打结的非执行位置的第二保持部84H。
转换动作部件81H,其一端部被枢轴支撑于针板82H下面侧的轴部87H上,并能利用对另一端部的手动操作被转动。
此外,在转换动作部件81H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上面侧具备向上方突出的机线保持部件63的支轴86H,利用转换动作部件81H的转动操作,可以沿以支轴86H为中心的圆周移动机线保持部件63的转动支点位置。
第一保持部83H和第二保持部84H都由设于针板侧边缘部的缺口构成,可以将转换动作部件81H的转动端部有选择地嵌入各缺口状的第一保持部83H和第二保持部84H。
转换动作部件81H是具有弹性的板状体,需要克服从自身产生的弹力向下方翘曲而越过形成于第一保持部83H和第二保持部84H之间的隔开凸起部85H进行上述各位置的转换。即,转换动作部件81H本身具有作为利用推压力维持在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的弹性体的功能。
图43、图44表示利用上述第一保持部83H将转换动作部件81H定位于机线打结执行位置的状态。如该图43、图44所示,在执行位置,在机线保持部件63的前端部转动轨迹的紧靠外侧进行了落针,可以准确地进行机线保持并执行机线打结。
图45、图46表示利用上述第二保持部84H将转换动作部件81H定位于机线打结的非执行位置的状态。如该图45、图46所示,在非执行位置,在机线保持部件63的前端部转动轨迹的内侧进行了落针,不能准确地进行机线保持并不能执行机线打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换机构80H上利用转换动作部件81G的弹性和各保持部83H、84H及凸起部85H,该转换动作部件81H能有选择地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可以维持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状态,利用克服转换动作部件81H的弹力将该转换动作部件81H于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转换,可以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或非执行的设定。
根据该结构,具备转换机构80H的机线打结机构可以获得与机线打结机构60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链式线迹缝纫机,其中,具有上下运动的机针、与所述机针协同动作来形成链式线迹的旋转式机梭、具有凸轮部的机线打结凸轮、摆动机构,其具有与所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凸轮部靠接的抵靠部,且通过该抵靠部与所述凸轮部的靠接能以轴部件为中心摆动地被枢轴支撑、机线保持部件,其与所述摆动机构的摆动部位相连接而往复移动,保持由最末针的两针前的落针形成的第一机线线套,所述机线保持部件在机线保持位置保持所述第一机线线套的机线长度比通常的缝纫状态长,在最末针落针时,所述第一机线线套之后的第二机线线套被牵引到被缝制物之前从所述机线保持位置移动并释放所述第一机线线套,而与被最末针落针形成的第三机线线套一起将所述第一机线线套缠绕在第二机线线套上形成线结,其特征在于具备转换由所述机线保持部件对机线打结的执行与非执行的转换机构,通过将所述转换动作部件转换于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而能选择有无执行所述机线打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式线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具有通过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位置转换而转换所述机线打结的执行与非执行的转换动作部件、和利用推压力将该转换动作部件维持在所述执行位置或非执行位置的弹性体,通过克服所述弹力将所述转换动作部件转换于所述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能选择有无执行所述机线打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式线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设有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摆动的连结动作部件、具有所述抵靠部的所述转换动作部件、锁止机构,其在所述抵靠部能与所述凸轮部靠接的所述执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所述非执行位置使所述转换动作部件相对所述连结动作部件嵌合锁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式线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凸轮部能沿所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外周调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式线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的所述转换动作部件,基于所述凸轮部从所述机线打结凸轮的外周面的出没而能转换保持在使所述摆动机构摆动的所述执行位置和不使所述摆动机构摆动的所述非执行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链式线迹缝纫机,其具有机针(11)、旋转式机梭、具有凸轮部(61)的机线打结凸轮(32)、具有与凸轮部靠接的抵靠部(71),通过该靠接以轴部件(62)为中心摆动的摆动机构(70)、进行牢固机线打结的机线保持部件(63),摆动机构(70),具备转换机线打结的执行位置和非执行位置的转换动作部件(73),利用各位置的转换选择有无执行机线打结的形成。此外,设有利用推压力将该转换动作部件维持于各位置的弹性体(75)。因此,这种链式线迹缝纫机能容易地进行有无牢固线结执行的转换。
文档编号D05B1/00GK1962986SQ200610143908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8日
发明者坂本真一, 吉田文彦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