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98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能使纱线稳定、编织布面清晰、平滑针织机 的输纱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工商业发达,人类的生活水平提升,对于布料的要求相对提高,具有间色或图 案效果的针织布料也相继推出,而业者研究发现,要让编织后的布面图案清晰、漂亮,必须 使纱线的纱长一致、稳定、同步的供纱,才能达到目的,而一般公知的传统输纱器,为了达到 上述功效,通常系利用一开关加一弹簧另配合一套上耐磨胶的输纱轮,以控制纱线的张力 来做供纱编织的动作。见图1所示,这是一款消极式输纱装置,其包括固定座81、设于固定 座81上的转轴、位于固定座81上方并安装于转轴上的数个驱动轮82、位于固定座81下方 并安装于转轴上的数个输纱轮83,于输纱轮83上设置有数个导纱槽831,在固定做81下 方还设置有与转轴平行的清纱板84,在每个输纱轮幻的旁侧均设置有张力调节器85,这些 张力调节器85固定在清纱板84上。目前的张力调节器85均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其主体 为一根具有弹性的金属条,于金属条的末端设置有导线瓷孔851,纱线经过导线瓷孔851的 时候,通过张力调节器85在调节张力。然因此类弹性张力调节器中,弹性材料伸缩弹力无 法统一或经久弹性疲乏,其导致纱线的张力不稳定,形成造成织布过程中出现断纱、布面不 平、易起横条、烂布等诸多问题,使产品的质量变差造成经济的损失。本发明人有鉴于此,经过不断研究、实验,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目前输纱装置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 具有张力调节器的输纱装置。本输纱装置可以改变纱线的摩擦面,以对其张力进行调节,令 不同的纱线在同一输纱装置进行编织间色条纹布面时,布面效果更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该输纱装置包括固定座、设 于固定座上的转轴、安装于转轴上的数个驱动轮和输纱轮,其中驱动轮设置于固定座上部 的转轴上,所述的输纱轮设置于固定座下部的转轴上,于输纱轮上设置有数个导纱槽,于所 述的固定座上固定有一穿纱板,该穿纱板竖直设置于输纱轮后侧的一适当位置,于穿纱板 不同高度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与不同输纱轮对应的导线瓷孔;所述的穿纱板上安装有一张力 调节器,该张力调节器包括水平导轨以及安装在水平导轨上的活动瓷孔;纱线环绕于输 纱轮的导纱槽并经过穿纱板上的导线瓷孔和张力调节器上的活动瓷孔。所述的输纱轮的导纱槽底面呈上大下小的斜面。所述的张力调节器中水平导轨一端固定在穿纱板上,设置有活动瓷孔的滑片套设 在水平导轨上,且滑片上设置有可让其在水平导轨上定位的紧固件。此技术方案是将滑片 在水平导轨上滑动。所述的张力调节器中的水平导轨可滑动穿设在穿纱板上,设置有活动瓷孔的安装片固定在水平导轨上,且水平导轨上设置有可让其在穿纱板上定位的紧固件。此技术方案 是,活动瓷孔固定在水平导轨上,水平导轨沿穿纱板进行滑动,从而改变活动瓷孔的相对位置。所述的输纱轮的导纱槽上套设有耐磨胶圈。所述的转轴上设置有多个输纱轮;穿纱板对应每个输纱轮开设多组导线瓷孔,其 中每组导线瓷孔包括对称设置于穿纱板两侧的内瓷孔和外瓷孔,即同侧的内瓷孔、外瓷孔 不处于同一竖直直线上。所述张力调节器中的水平导轨位于其中一侧外瓷孔的下方。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固定座下方相对输纱轮的一端设置穿纱板。穿纱 板上开设的导纱瓷孔位于输纱轮两边的适当位置,并且其中上端的导纱瓷孔靠内(即内瓷 孔),下方的导纱瓷孔(即外瓷孔)偏向外侧。这样当纱线经上方的内瓷孔时,纱线与输纱 轮的导纱槽底部耐磨面接触较多,纱线的磨擦力偏大,这样让纱线的消极变为积极送纱时 更加稳定。而当纱线绕至输纱轮第二圈时,纱线将由外侧的外瓷孔穿经张力调节器。根据 纱线的性能可调节张力调节器,从而令纱线增加或减少与输纱轮的接触磨擦面,从而调节 纱线的张力。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纱线在同等的输纱器编织间色条纹布时,布面效果更佳, 送纱更为顺畅,编织后的纱长更为稳定,布面更加清晰。另外,由于输纱轮的导纱槽呈上大下小的斜面,所以当纱线通过针织机进行织针 钩纱编织时,通过导纱瓷孔穿经的纱线将其环绕在导纱槽上端直径较大的部位,纱线胀紧, 形成积极输送纱线的效果。当针织机停止编织,纱线停止输送,此时纱线将会自行下滑至导 纱槽下端直径较小的部位,纱线的张力消除,形成消极输送纱线的效果。如此,就可以使编 织后的布面更加清晰、平滑,纱长稳定。



831-导纱槽84-清纱板凹槽 85张力调节器851-导线瓷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见图2、3,本发明包括固定座1、转轴2、驱动轮3、输纱轮4、穿纱板5和张力调节 器6。其中,转轴2设置在固定座1上,其上端设置有数个驱动轮3,输纱轮4设置于转轴2 位于固定座1的下段。皮带带动的驱动轮3通过转轴2带动输纱轮4共同旋转,并且于各 驱动轮3间设有离合器31。所述的输纱轮4上设置有数个导纱槽41,且该导纱槽41底面呈上大下小的斜面, 如图4所示。另外,为了增加耐磨性,在输纱轮4的导纱槽41上套设有耐磨胶圈42,安装 时,将具有弹性的耐磨胶圈42套设在导纱槽41内,并令其紧贴导纱槽41底面。所述的固定座1下方还固定有一穿纱板5,该穿纱板5竖直设置于输纱轮4后侧的 一适当位置,于穿纱板4不同高度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与不同输纱轮4对应的导线瓷孔51。 穿纱板5对应每个输纱轮4开设多组导线瓷孔51,其中每组导线瓷孔51包括对称设置于穿 纱板5两侧的内瓷孔511和外瓷孔512,即同侧的内瓷孔511、外瓷孔512不处于同一竖直 直线上。在穿纱板5的一侧对应每个输纱轮4均安装有一张力调节器6,该张力调节器6包 括水平导轨61以及安装在水平导轨61上的活动瓷孔62。所述的张力调节器6中水平导轨61 —端固定在穿纱板5上,设置有活动瓷孔62 的滑片63套设在水平导轨61上,且滑片63上设置有可让其在水平导轨61上定位的紧固 件64。滑片63可以沿水平导轨61移动,这样就可以改变活动瓷孔62与输纱轮4之间的相 对位置,改变穿经活动瓷孔62的纱线与输纱轮4的接触面,从而改变纱线所受的摩擦力。上述的张力调节器6中的水平导轨61是固定不动的,其一端固定在外瓷孔512的 下方。滑片63可以沿水平导轨61滑动。本发明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见图 5,本实施例中,水平导轨61可滑动穿设在穿纱板5上,设置有活动瓷孔62的安装片65固 定在水平导轨61上,且水平导轨61上设置有可让其在穿纱板5上定位的紧固件66。使用 时,水平导轨61水平滑动适当的位置后,通过紧固件66将其固定在穿纱5上。参见图6、7,本发明工作时,该纱线7的行径路线为纱线7先经固定座1上端连 接板11上的微调压纱器12,经过导纱眼后进入穿纱板5,纱线7从穿纱板5的背面内侧一 端的内瓷孔511进入套设有耐磨胶圈41的导纱槽41,由后向前绕过导纱槽41,经外侧一端 内瓷孔511导出,然后绕至同一侧的外瓷孔512,再向前经过张力调节器6上的活动瓷孔62 后由前向后绕经输纱轮4另一导纱槽41,由穿纱板5内侧一端的外瓷孔512输出,最后进入 针织部件进行编织。其他多根纱线7也按照上述路线穿经其他层的输纱轮4以及活动瓷孔 62,如此纱线7分别分层输出,完成送纱作业。上述纱线7输送作业时,当纱线7经上方的内瓷孔511时,纱线7与输纱轮4的导 纱槽41底部耐磨胶圈42接触较多,纱线7的磨擦力偏大,这样让纱线7的消极变为积极送 纱时更加稳定。而当纱线7绕至输纱轮4第二圈时,纱线7将由外侧的外瓷孔512穿经张 力调节器6。根据纱线的性能可调节张力调节器6,从而令纱线7增加或减少与输纱轮4的 接触磨擦面,从而调节纱线7的张力。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纱线在同等的输纱器编织间色条纹布时,布面效果更佳,送纱更为顺畅,编织后的纱长更为稳定,布面更加清晰。另外,在工作中,本发明中的输纱轮4的导纱槽41呈上大下小的斜面,所以当纱线 7进行编织时,所穿经的纱线7将环绕在导纱槽41上端直径较大的部位,纱线7胀紧,形成 积极输送纱线的效果。当针织机停止编织,纱线7停止输送,此时纱线7将会自行下滑至导 纱槽41下端直径较小的部位,纱线7的张力消除,形成消极输送纱线的效果。如此,就可以 使编织后的布面更加清晰、平滑,纱长稳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 是依据本发明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包括固定座(1)、设于固定座(1)上的转轴O)、安装于转 轴( 上的数个驱动轮C3)和输纱轮G),其中驱动轮C3)设置于固定座(1)上部的转轴 上,所述的输纱轮(4)设置于固定座(1)下部的转轴上,于输纱轮(4)上设置有数个导纱槽 (41),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的固定座(1)上固定有一穿纱板(5),该穿纱板( 竖直设置于输纱轮(4)后侧 的一适当位置,于穿纱板(4)不同高度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与不同输纱轮(4)对应的导线瓷 孔(51);所述的穿纱板( 上安装有一张力调节器(6),该张力调节器(6)包括水平导轨(61) 以及安装在水平导轨(61)上的活动瓷孔(62);纱线(7)环绕于输纱轮的导纱槽Gl)并经过穿纱板(5)上的导线瓷孔(51)和张 力调节器(6)上的活动瓷孔(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纱轮的 导纱槽Gl)底面呈上大下小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力调节器(6) 中水平导轨(61) —端固定在穿纱板( 上,设置有活动瓷孔(6 的滑片(6 套设在水平 导轨(61)上,且滑片(6 上设置有可让其在水平导轨(61)上定位的紧固件(6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力调节器(6) 中的水平导轨(61)可滑动穿设在穿纱板( 上,设置有活动瓷孔(6 的安装片(6 固定 在水平导轨(61)上,且水平导轨(61)上设置有可让其在穿纱板( 上定位的紧固件(66)。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纱轮(4) 的导纱槽Gl)上套设有耐磨胶圈G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 上设 置有多个输纱轮;穿纱板( 对应每个输纱轮(4)开设多组导线瓷孔(51),其中每组导 线瓷孔(51)包括对称设置于穿纱板(5)两侧的内瓷孔(511)和外瓷孔(512),即同侧的内 瓷孔(511)、外瓷孔(512)不处于同一竖直直线上,纱线由后向前绕纱完成输纱之功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针织机的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调节器(6) 中的水平导轨(61)位于其中一侧外瓷孔(512)的下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机的输纱器装置。该输纱装置的固定座上固定有一穿纱板,该穿纱板竖直设置于输纱轮旁侧,于穿纱板不同高度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与不同输纱轮对应的导线瓷孔;所述的穿纱板上安装有一张力调节器,工作时,穿纱板上开设的导纱瓷孔位于输纱轮两边的适当位置,当纱线绕至输纱轮第二圈时,纱线将由外侧的导纱瓷孔穿经张力调节器。根据纱线的性能可调节张力调节器,从而两纱线增加或减少与输纱轮的接触磨擦面,从而调节纱线的张力。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纱线在同等的输纱器编织间色条纹布时,布面效果更佳,送纱更为顺畅,编织后的纱长更为稳定,布面更加清晰。
文档编号D04B35/00GK102102274SQ20091021394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洪荣豪 申请人:韦增机械(佛山高明)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