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机的复合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9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编机的复合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并在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由导针片开闭钩的横编机的复合针。
背景技术
以往,在横编机中,在谋求小型化、生产性的提高等情况下,作为编织针使用了由导针片开闭钩的复合针。在复合针中,在前端具有钩的针主体在针槽内滑动,收容在形成于针主体上的导针片槽内的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导针片,在将新线圈形成在钩上的线圈的形成动作时,在前端侧具有由前端与钩的尖头抵接而关闭钩的舌。舌也具有以越过关闭的钩的上缘的方式引导由舌的上缘保持的旧线圈而使之脱圈的功能。在由舌关闭钩之前,卡定在钩上的旧线圈,通过钩的向齿口的进入,相对于钩相对地后退,向舌的上缘过渡。如果在齿口相对于钩进行编织纱线的供给,则在将钩拉入针床时,将编织纱线捕捉到钩内,在钩内形成新线圈。如果使舌的前端与钩的尖头抵接而关闭钩,将针主体和导针片进一步拉入针床,则旧线圈被脱圈。为了顺利地进行这样的舌的作用,有时将导针片槽的底面作为包含使舌上下动的上升斜面及下降斜面的三角面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886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使钩进入齿口而接受供给纱线的纱线吃进时,在由舌的上缘保持旧线圈的状态下使导针片大致停止,同时,使针主体相对于齿口进退。在将供给纱线接受到钩上的针主体从齿口后退并以关闭钩的方式接近舌时,由导针片槽的上升斜面的作用,舌要相对地上升, 旧线圈被向齿口的下方拉伸。在舌的由底部与导针片槽的上升斜面滑接的部分上,在对上缘的旧线圈的向齿口下方的拉伸力的影响下,产生与上升斜面垂直地抵接的方向的分力和沿上升斜面下降的方向的分力。在舌的相对的上升的状态被暂时地保持的情况下,如果下降的方向的分力变大,则有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后退的危险。在舌的相对的上升中使导针片下降的方向的分力,在旧线圈为重叠的线圈的情况下、或在使用粗的编织纱线的情况下、在增大针主体、导针片的驱动速度的情况下等增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在以关闭钩的方式进行相对移动时,即使暂时地保持舌相对地上升的状态,也能使导针片难以因对旧线圈的向齿口下方的拉伸力而后退。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是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组合了 针主体,该针主体以能前后地滑动移动的状态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在前部具有钩,与钩相比在后方形成了导针片槽;导针片,该导针片的下部收容在针主体的导针片槽内,在前部具有能卡定线圈的舌,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由舌开闭钩,在导针片槽的底面上,作为连续的三角面形成了上升斜面和平坦面,该上升斜面在使导针片以由舌关闭钩的方式接近时,以舌的前端达到与钩尖头抵接的高度的方式使舌上升,该平坦面使上升的舌以一定的高度与钩接近,其特征在于,导针片槽的底面作为三角面作用的导针片的底部具有滑接部,该滑接部在由舌关闭钩时,以使舌以一定的高度接近的方式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平坦面滑接;抵接部,该抵接部在滑接部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上升斜面向平坦面过渡的阶段, 以与滑接部相比先行地与平坦面抵接的方式从滑接部的前方向导针片槽的底面侧突出。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底部的抵接部具有圆弧形状,与上述平坦面进行点接触。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舌分成两片刀片,在关闭上述钩时,从两侧夹着钩的尖头。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导针片槽的底面作为三角面作用的导针片的底部,具有滑接部和抵接部。滑接部,在由舌关闭钩时,以使舌以一定的高度接近钩的方式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平坦面滑接。抵接部,在滑接部从刀片槽的底面的上升斜面向平坦面过渡的阶段,以与滑接部相比先行地与平坦面抵接的方式从滑接部的前方向导针片槽的底面侧突出。由于抵接部与滑接部相比先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平坦面抵接,所以即使对旧线圈作用向齿口下方的拉伸力,分力也只在沿平坦面的方向和垂直于平坦面的方向产生。如果在暂时地保持舌的相对的上升的状态的纱线吃进时,预先使得抵接部与平坦面抵接,则由于不是在沿上升斜面后退的方向产生的分力,而是在沿平坦面的方向产生分力,所以能使导针片难以后退。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导针片的底部的抵接部具有圆弧形状而进行点接触,所以在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平坦面抵接时,能只产生朝向垂直于平坦部的方向的分力,不产生使导针片沿平坦面后退的方向的分力。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由导针片的两片刀片顺利地开闭钩,对旧线圈的向齿口下方的拉伸力变大,导针片也难以后退,能进行可靠的脱圈。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复合针1的概略的结构,是局部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构成图1的复合针1的主要的零件和它们的组合的状态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复合针1的动作的局部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由图1的复合针1保持旧线圈的状态的局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4
下面,在图1中,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局部地表示在横编机中使用的复合针1 的概略的结构。在图2中,表示图1的复合针1的整体的结构和主要的构成零件的结构。在图3中,表示图1的复合针1的动作。在图4中,表示由图1的复合针1进行编织物的编织的中途的状态。在各图中,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也有时以在成为说明的对象的图中没有标注的参照符号言及在前面说明了的图中标注的部分。另外,各图的复合针1,以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的状态表示。但是,针槽自身的图示省略。进而,横编机的针床,如图4所示,虽然以朝向成为针槽的前方的齿口变高、随着远离齿口而变低的方式倾斜,但图1 图3的复合针1,以成为水平的姿势的方式图示。以此姿势,右方表示齿口侧的前方,左方表示远离齿口的后方。另外,上方表示从针槽浮起的方向,下方表示向针槽内沉没的方向。[实施例]图1所示的复合针1,针主体2在针床的针槽内向图的左右的方向滑动。在针主体 2的前端设置钩3,在从钩3空开了间隔的后方,形成导向部按压部加。在与包含导向部按压部加的钩3相比成为后方的针杆2b上,设置了向上面开口的导针片槽4。在导针片槽4 内收容导针片5的下部,通过导针片5的下部在导针片槽4内滑动,导针片5能相对于针主体2进行相对的移动。在导针片5的前端形成舌6,能由上缘6a保持旧线圈。在舌6的前端设置了比上缘6a高的脱落防止部6b,以便由上缘6a保持的旧线圈不脱落。如图1所示,在舌6的前端的脱落防止部6b从钩3的尖头3a向后方离开的状态下,钩3打开。由舌6进行的钩3的开闭,伴随导针片5相对于针主体2的相对的移动而进行。导针片5的相对于针槽的移动,经基体7进行。导针片5和基体7,在图示的范围外的左方结合,由三角驱动设置在基体7上的片踵来进行对导针片5的驱动。针主体2也由三角驱动设置于在图示的范围外的左方结合的挺针片上的片踵,通过相对于针槽的移动使钩 3进退于齿口 8。虽然在齿口 8中,前后的针床相向,中心线8a向铅直方向延伸,但是在图中不是上下方向而是由向右上方倾斜的方向表示。在收容导针片5的下部的导针片槽4的底面上,形成了包含上升斜面如、平坦面 4b及下降斜面如的三角面。此三角面,对舌6的底部进行导向,在舌6与钩3的尖头3a接近而关闭时,使舌6上下动。如果舌6关闭钩3的尖头3a,则能使由舌6的上缘6a保持的旧线圈通过钩3的上缘北而脱圈。在舌6的底部设置了与三角面滑接的滑接部6c和抵接部6d。滑接部6c,与上升斜面如相比在左方,由上升斜面如及平坦面4b与三角面滑接。 但是,当在齿口 8中从供给纱线口 9向钩3进行供给纱线的纱线吃进时,如图所示,滑接部 6c停留在从上升斜面如向平坦面4b过渡的附近,暂时地保持抵接部6d与平坦面4b抵接的状态。如图的上方所示,舌6的底部,在滑接部6c和抵接部6d之间形成台阶部6e,与原有的形状6f相比具有向上侧凹陷的形状。在舌6的后部,设置导针片5的肩部fe及导向部恥。导向部恥,在导针片5相对于针主体2最后退的状态下,由导向部按压部加推压。 肩部fe,确定由舌6的上缘6a保持的线圈的后退的最后退位置。由上缘6a保持的线圈,受到向齿口 8的下方的拉伸力。此时,在导针片槽4的底面作为三角面作用的舌6的底部,抵接部6d与平坦面4b抵接。就图4而言如后述的那样, 向线圈的拉伸力,作用于图的下方,和抵接部6d与平坦面如抵接的方向大致一致。因此, 由于由拉伸力几乎不产生沿平坦面4b的方向的分力,所以导针片5难以后退。另外,抵接部6d的形状,例如即使是与平坦面4b进行短的线接触那样的直线状的形状,在沿平坦面4b 的方向产生的分力,也能使导针片5难以后退。由于如果抵接部6d的形状是圆弧状,是点接触的状态,则相对于平坦面4b通常仅产生垂直的方向的分力,不产生沿平坦面4b的方向的分力,所以能使导针片5更难以后退。图2分别以组合状态及分解状态表示复合针1和作为其主要零件的针主体2、导针片5及挺针片10。导针片5和基体7由结合部5d结合,由在驱动片踵7b上受到的驱动力使导针片5移动。与驱动片踵7b邻接地还设置了辅助片踵7c。针主体2,在后端附近具有结合凹部2c。在针主体2上结合挺针片10。挺针片10,其尾部成为弹性脚10a,从针槽的底面呈弹性地浮起。在挺针片10的中间,设置驱动片踵10b,其受到用于使针主体2在针槽内滑动的驱动。在挺针片10的前端设置结合凸部10c。结合凸部IOc与针主体2的结合凹部2c结合,将针主体2和挺针片10组合。相对于这样结合的挺针片10及针主体2,能使基体7和导针片5的组合相对地移动。图3表示在图1的复合针1中,使导针片5相对于针主体2相对地移动而进行的编织的编织动作。相对于针槽,有时虽然针主体2也移动,但在使针主体2相对地静止、使导针片5相对地移动的状态下表示动作。图3(a)表示导针片5相对于针主体2最后退的状态。钩3成为最大进入齿口 8 的状态。在使钩3进入齿口 8之前卡定在钩3内的旧线圈,随着针主体2向齿口 8的进入, 沿针杆2b的上缘向舌6侧移动。舌6的脱落防止部6b,由于向导针片槽4内沉没而不从针杆2b的上缘突出,所以能使旧线圈顺利地向舌6的上缘6a上相对移动。图3(b)表示将供给纱线接受到图1的钩3中的纱线吃进时的状态。与图3(a)相对,如果使导针片5相对于针槽大致停止,使针主体2相对于针槽稍微后退,使钩3从最大进入位置后退到供给纱线位置,则舌6的底部的滑接部6c与上升斜面如滑接,能使舌6上升,以便使上缘6a、脱落防止部6b成为与针杆2b的上缘相比高的位置。如果暂时地保持舌 6的底部的抵接部6d与平坦面4b抵接的状态而对钩3进行供给纱线,则即使向由舌6的上缘6a保持的旧线圈的拉伸力作用于齿口 8的下方,也能使得导针片5难以后退。图3(c)表示在图3(b)所示的位置使导针片5停止,使针主体2从齿口 8后退而将钩3向针床拉入的状态。如果变成舌6的底部的滑接部6c与平坦面4b滑接,则抵接部 6d离开平坦面4b,不受来自三角面的作用。编织纱线被捕捉在钩3内。图3(d)表示钩3的尖头3a与舌6的前端的脱落防止部6b抵接,钩3由舌6关闭的状态。通过将钩3拉入针床侧,在钩3内形成新线圈。如果进一步拉入钩3,则由舌6的上缘6a保持的旧线圈,经过钩3的上缘北而脱圈。为了在脱圈时使得脱落防止部6b不妨碍旧线圈的移动,设置了使舌6下降的下降斜面如。另外,如果在旧线圈的移动中没有障碍,则也可以在导针片槽40底面上不设置下降斜面如而使平坦面4b延长到前端。另外,导针片5,分成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列的两片刀片而构成。舌6的前端侧也分成两片,如图3(d)的那样在由舌6的前端关闭钩3的尖头3a时,脱落防止部6b从两侧夹着尖头3a。在将导针片5分成两片刀片的情况下,如图3(d)的那样不仅由舌6的前端关闭钩3,也能使两片刀片与钩3相比进一步进入齿口 8,进行移圈等。由这样的用于利用分成两片刀片的导针片5进行多样的动作的驱动三角,能多地进行作用在驱动片踵7b上的三角槽的路径切换。如果在导向的中途使导针片5后退,则存在被导向不同的路径、进行误动作的危险。如果在舌6的底部设置抵接部6d,使导针片5难以后退,则也能降低误动作的危险。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分成两片刀片的导针片5。即使在此情况下,在编织的纱线吃进时的暂时的保持时,也能与上述的分成两片刀片的导针片5同样,使之难以后退。
图4是关于针床11的前端附近,与图1、图3(b)同样,作为编织物的编织表示编织的纱线吃进时的状态。由舌6的上缘6b保持的旧线圈12,与向齿口 8的下方下垂的编织物13连续。编织物13由下拉装置等向齿口 8的下方拉伸。有时也使用将旧线圈12、编织物13向齿口 8的下方推入的可动沉降片14。可动沉降片14,由编织纱线接受部1 将旧线圈12向齿口 8的下方推入。由这样的旧线圈12的编织纱线对舌6的上缘6a作用向图的下方的拉伸力。由于舌6的底部由具有圆弧状的形状的抵接部6d与导针片槽4的底面的平坦面4b以点接触进行抵接,所以在抵接部6d中几乎不产生使导针片5后退的分力。符号说明
1:复合针
2 针主体
3 钩
3a:尖头
4:导针片槽
4a 上升斜面
4b 平坦面
5:导针片
6 舌
6a 上缘
6c 滑接部
6d 抵接部
7:基体
8 齿口
12 旧线圈
权利要求
1.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组合了 针主体,该针主体以能前后地滑动移动的状态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在前部具有钩,与钩相比在后方形成了导针片槽;导针片,该导针片的下部收容在针主体的导针片槽内,在前部具有能卡定线圈的舌,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由舌开闭钩,在导针片槽的底面上,作为连续的三角面形成了上升斜面和平坦面,该上升斜面在使导针片以由舌关闭钩的方式接近时,以舌的前端达到与钩尖头抵接的高度的方式使舌上升,该平坦面使上升的舌以一定的高度与钩接近,其特征在于,导针片槽的底面作为三角面作用的导针片的底部具有滑接部,该滑接部在由舌关闭钩时,以使舌以一定的高度接近的方式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平坦面滑接;抵接部,该抵接部在滑接部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上升斜面向平坦面过渡的阶段,以与滑接部相比先行地与平坦面抵接的方式从滑接部的前方向导针片槽的底面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底部的抵接部具有圆弧形状,与上述平坦面进行点接触。
3.权利要求1或者2记载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上述舌分成两片刀片,在关闭上述钩时,从两侧夹着钩的尖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在以关闭钩的方式相对移动时,即使暂时地保持舌相对地上升的状态,也能由对旧线圈的向齿口下方的拉伸力使导针片难以后退。舌(6)的底部,在滑接部(6c)和抵接部(6d)之间形成台阶部(6e),具有与原有形状(6f)相比向上侧凹陷的形状。由上缘(6a)保持的线圈,受到向齿口(8)的下方的拉伸力。向线圈的拉伸力,和抵接部(6d)与平坦面(4c)抵接的方向大致一致。因此,由于几乎不产生沿平坦面(4c)的方向的分力,所以导针片(5)难以后退。由于如果抵接部(6d)的形状是圆弧状,则相对于平坦面(4b)通常仅产生垂直的方向的分力,不产生沿平坦面(4b)的方向的分力,所以能进一步使导针片(5)难以后退。
文档编号D04B35/06GK102373573SQ20111020294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薗村稔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