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衣物进行洗衣和烘干等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对衣物进行洗衣处理或烘干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典型地包含使供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例如包含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換器。专利文献I公开了ー种包含管型热交換器的衣物处理装置。使用供应至热交換器中的除湿水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其后,通过加热器加热的烘干空气供应至收容有衣物的处理槽。
根据专利文献I的公开内容,为检测洗涤物的烘干程度而使用用于测量除湿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专利文献I公开的温度传感器为检测洗涤物的烘干程度而测量刚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除湿水的温度。因此,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烘干衣物的烘干槽附近。烘干槽包含使衣物翻滚的旋转部件(例如波轮或旋转滚筒)。来自旋转部件的振动使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在物理上变得不稳定。温度传感器的不稳定的安装有可能导致温度測量精度降低。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9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能够稳定地保持用于测量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槽,用于收容衣物;驱动源,驱动所述处理槽;主筐体,收容所述处理槽以及所述驱动源;支撑部件,支撑所述处理槽并衰减从所述处理槽传递至所述主筐体的振动;排水系統,向所述主筐体外排出用于洗涤或漂洗所述处理槽内的所述衣物的洗衣水;以及循环系统,使烘干所述处理槽内的所述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其中,所述循环系统包含对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件以及测量所述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所述除湿部件包括包含规定所述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内面的引导管;以及用于向所述流路内供应用于对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水的供水口,其中,所述引导管包含供应至所述处理槽的所述洗衣水以及所述烘干空气所流入的流入ロ,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向所述主筐体外引导所述洗衣水的排水管;以及连接所述流入ロ与所述排水管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排水管包含被固定于所述主筐体的固定部件,所述传感元件包含用于测量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而流入所述固定部件中的所述除湿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根据所述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稳定地保持用于测量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
图I是ー实施方式的烘干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正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热交換器的侧视图。
图8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过滤装置、管组件、送风机、加热器及管路的概略配置图。图9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热交換器及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图10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过滤装置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过滤装置所具有的下侧组件的剖视图。图12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俯视图。图13是图10所示的过滤装置所具有的上侧组件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剖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正视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一筐体的右侧视图。图17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概略剖视图。图18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概略正视图。图19是表示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一筐体及旋转突起的图。图20是表示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二筐体及支撑筒的图。图21是表示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一筐体及第ニ筐体的图。图22是表示图21所示的第二筐体的第一支撑筒与第一筐体的第一旋转突起的图。图23是图21所示的第二筐体的概略剖视图。图24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上侧组件的图。图26是图7所示的热交換器的概略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热交換器的第二外壳体的概略立体图。图28(a)是图27所示的第二外壳体的第一肋的放大图。图28 (b)是图27所示的第二外壳体的概略剖视图。图29是图27所示的第二外壳体的概略正视图。图30是图26所示的热交換器的概略纵剖视图。图31是图30所示的热交換器的上部的概略放大纵剖视图。图32是图30所示的热交換器的上部的概略横剖视图。图33是图27所示的第二外壳体的下部的概略放大图。图34是水槽与热交換器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35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过滤组件的概略右侧视图。图36是沿图35所示的A-A线的过滤组件的概略剖视图。
图37是概略地表示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图对衣物处理装置的ー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表示“上”、“下”、“左”或“右”等方向的用语仅是用于明确说明,并不用来限定衣物处理装置的原理。(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图I是除烘干功能以外还具有洗衣功能的烘干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正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图I至图3所示的烘干机100作为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洗衣处 理等各种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而被例示。烘干机100包括收容用于进行烘干处理和洗衣处理的各种部件(例如,后述的处理槽、用于驱动处理槽的驱动马达)的大致矩形箱状的主筐体110。主筐体110包括正面壁111、正面壁111的相反侧的背面壁112、直立在正面壁111与背面壁112之间的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主筐体110还包括由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的上缘包围的顶壁115、以及由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的下缘包围的底壁116。烘干机100还包括安装在正面壁111上部的操作面板120。使用者可通过操作面板120输入与烘干机100的动作相关的信息(例如与用于洗涤、漂洗、脱水、烘干的期间相关的信息及与所使用的洗涤剂相关的信息)。烘干机100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正面壁111上的门体130。使用者可打开门体130向主筐体110内投入衣物,或者取出主筐体110内的衣物。图4是表示设置在主筐体110内的各部件的烘干机100的立体图。图4所示的烘干机100除去了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右侧壁114及顶壁115。图5是表示设置在主筐体110内的各部件的烘干机10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I、图4及图5进ー步对烘干机10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包括收容衣物的处理槽200。在处理槽200形成有向正面壁111开ロ的投入ロ 201。如与图I相关地进行说明那样,使用者可打开门体130,经由投入口 201向处理槽200内投入衣物。或者,使用者可打开门体130,经由投入ロ 201从处理槽200取出衣物。如图5所示,处理槽200包括贮存用于洗涤衣物的洗衣水的水槽210 ;以及设置在水槽210内的旋转滚筒220。旋转滚筒220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周壁221以及与投入ロ 201相向的底壁222。水槽210包括包围旋转滚筒220的周壁221的大致圆筒状的周壁211 ;以及沿旋转滚筒220的底壁222而形成的底壁212。旋转滚筒220与水槽210大致同心设置。烘干机100还包括从旋转滚筒220的底壁222贯穿水槽210的底壁212而从底壁212突出的旋转轴231 ;设置在水槽210的下方的驱动马达230 ;以及用于向旋转轴231传递驱动马达230的驱动カ的驱动皮带232。当驱动马达230工作时,驱动力通过驱动皮带232及旋转轴231传递至旋转滚筒220,从而旋转滚筒220在水槽210内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马达230作为驱动源而被例示。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连接主筐体110的底壁116与处理槽200的减振部件240 ;以及连接主筐体110的顶壁115与处理槽200的悬架部件245。在主筐体110内,支撑处理槽200的减振部件240及悬架部件245使处理槽200随着旋转滚筒220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衰減。因此,来自处理槽200的振动几乎不会传递至主筐体110。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240以及悬架部件245作为支撑部件而被例示。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控制装置250。控制装置250控制烘干机100的各种动作。例如,当使用者对操作面板120进行操作而指示烘干机100进行烘干动作时,输出控制信号而使驱动马达230工作。
如图I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用于向主筐体110内供应水的供水口 301。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口 301出现在由顶壁115的背面缘117与顶壁115的左缘118所形成的角落部。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还包ロ设置在顶壁115下方的供水组件300。供水组件300包括与供水口 301连接的控制阀310以及包含固定有控制阀310的外面的筐体320。在筐体320内形成有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未图示)。烘干机100还包括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热交換器400。在供水组件300的筐体320内,不仅形成有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而且还形成有用于供应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时所使用的除湿水的流路。控制阀31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切换从供水口 301向筐体320内供水或者停止供水。此外,控制阀310开闭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及用于供应除湿水的流路。例如,当使用者对操作面板120进行操作而指示开始洗涤エ序吋,控制阀31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允许水流入筐体320内。而且,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其结果,水供应至处理槽200内。或者,当使用者对操作面板120进行操作而指示开始烘干エ序时,控制阀31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允许水流入筐体320内。而且,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热交換器400供应除湿水的流路。其结果,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内,烘干空气被除湿。筐体320包括向右侧突出的排水筒321。当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热交換器400供应除湿水的流路时,除湿水通过连接排水筒321与热交換器400的连接管(未图示)而流入热交換器400。供水组件300还包括设置在筐体320内的收容盒330。在收容盒330内收容有洗涤エ序中所使用的洗涤剂或漂洗エ序中所使用的柔顺剂。如图I所示,收容盒330包括以可插入使用者手指的方式而形成的把手部331。使用者可使用把手部331从筐体320内拉出收容盒330。其結果,收容盒330的内部露出至主筐体110外。其后,使用者可向收容盒330内投入洗涤剂或柔顺剂并将收容盒330推入筐体320内。当与图4相关地说明的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时,流入筐体320内的水与收容盒330内的洗涤剂或者柔顺剂混合。其结果,在洗涤エ序中,收容盒330内的洗涤剂与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混合而成的洗涤水供应至处理槽200。此外,在漂洗エ序中,收容盒330内的柔顺剂与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混合而成的混合液供应至处理槽 200。
如图5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连接供水组件300与水槽210的底壁212的上部的供水管350。当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时,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通过供水管350供应至处理槽200内。烘干机100还包括连接于水槽210的周壁211的下部的排水管360 ;以及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开闭排水管360的排水阀361。
如图4所示,在主筐体110的底壁116侧面形成有排水ロ 362。排水管360连通至排水ロ 362。当排水阀361打开排水管360时,处理槽200内的水经由排水ロ 362排出至主筐体110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管360、排水阀361以及排水ロ 362作为排水系统而被例示。如图5所示,热交換器400连接于水槽210的底壁212的下部。因此,从供水组件300供应至热交換器400的除湿水最终流入处理槽200内。当排水阀361打开排水管360时,烘干空气的除湿中所使用的除湿水也经由排水ロ 362排出至主筐体110外。排水管360包括过滤组件500。排水管360经由过滤组件500连接于排水ロ 362。过滤组件500包括用于从流过排水管360中的水除去纤维屑或其他异物的过滤构件510。因此,经过滤构件510除去了纤维屑等异物的水从排水ロ 362排出。过滤组件500固定于正面壁111。如与图4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减振部件240以及悬架部件245使来自处理槽200的振动衰減,因此,过滤组件500稳定地保持于正面壁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组件500作为固定部件而被例示。如图5所示,过滤构件510包括向正面壁111突出的把手部511。如图I所示,正面壁111包括覆盖控制装置250的保护盖251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保护盖251上的门部252。过滤组件500固定于保护盖251。当使用者打开门部252时把手部511露出。使用者可捏住把手部511取出过滤构件510。烘干机100还包括让用于烘干处理槽200中的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600。循环系统600不仅包括上述热交換器400,而且还包括使烘干空气流入处理槽200内的送风机610 ;规定从送风机610至处理槽200为止的烘干空气的流路的管路615 ;以及对从送风机610流向处理槽200的烘干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620。如图4及图5所示,管路615在投入ロ 201附近连接于水槽210的周壁211。当送风机610工作时,烘干空气通过管路615而流入处理槽200内。加热器620对从送风机610流向处理槽200的烘干空气进行加热,因此对处理槽200内的衣物吹出温度比较高的烘干空气。其结果水分从衣物蒸发。包含蒸发的水分的烘干空气随后流入与水槽210的底壁212连接的热交換器400。如上所述,从供水组件300供应的除湿水在热交換器400内流下,因此流入热交換器400内的烘干空气被除湿。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換器400作为除湿部件而被例示。循环系统600还包括设置在送风机610与热交換器400之间的过滤装置700。热交換器400包括与过滤装置700连接的波纹管414。纤维屑从被吹出烘干空气的衣物分离。分离的纤维屑随后通过热交換器400及波纹管414流向过滤装置700。过滤装置700从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如图5所示,循环系统600还包括引导从过滤装置700流向送风机610的烘干空气的管组件660。送风机610使管组件660内成为负压,因此,经过滤装置700除去纤维屑的烘干空气通过管组件660流向送风机610。据此,循环系统600在主筐体110内形成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过滤装置与热交換器的连接结构)图6是表示烘干机10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利用图I及图6对烘干机100的主筐体110的分解方法进行说明。形成主筐体110的上面的顶壁115使用螺丝等固定件固定于正面壁111、背面壁
112、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等周壁上。对烘干机100进行修理或者检修的作业者可卸下固定件而从主筐体110的周壁除去顶壁115。据此,作业者可观察烘干机100的内部。图7是热交換器400的侧视图。利用图5及图7对从热交換器400流向过滤装置700的烘干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热交換器400包括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管410。热交换管410包括规定供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内面411。热交換器400还包括用于对热交換管410所规定的流路供应用于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水的大致圆筒状的供水口 420。供水口 420包括最下方的第一供水口 421、形成在第一供水口 421的上方的第二供水口 422以及形成在第二供水口 422的上方的第三供水口 423。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管410作为引导管而被例
/Jn ο热交换管410包括流入ロ 412和形成在流入ロ 412的上方的排气ロ 413。热交换管410在流入ロ 412与排气ロ 413之间向顶壁115延伸。如图5所示,形成在热交換器400的下端的流入ロ 412连接于水槽210的底壁212。在烘干エ序中,向处理槽200送出的烘干空气通过流入ロ 412流入热交换管410内。另外,在洗涤エ序或漂洗エ序的期间,供应至处理槽200内的水(洗涤水或包含柔顺剂的水溶液)通过流入ロ 412流入热交换管410内。流入热交换管410内的烘干空气从形成在热交换管410的上端的排气ロ 413排出。其后,烘干空气通过过滤装置700、送风机610以及加热器620返回至处理槽200。图8是过滤装置700、管组件660、送风机610、加热器620以及管路615的概略配置图。利用图I、图4至图8对除湿水向热交換器400的供应进行说明。通过在处理槽200中的衣物的烘干处理以及在热交換器400中的热交换,烘干空气的温度低于刚经加热器620加热后的烘干空气的温度。因此,在从过滤装置700至送风机610为止的路径中容易产生结露。管组件660包括朝向过滤装置700向下方倾斜的底壁661 ;以及连接于底壁661的下端与热交換器400的第三供水口 423的连接管662。在管组件660中结露并附着在管组件660的内面上的结露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底壁661而流下。其后,结露水通过连接管662以及第三供水口 423作为除湿水而供应至热交換器400。在过滤装置700中结露的结露水因重力作用以及烘干空气而滴至管组件660。其后,结露水沿管组件660的底壁661而流下,最终通过连接管662及第三供水口 423而作为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送风机610包括设置在烘干空气的流路内的风扇611 ;以及使风扇611旋转的驱动马达612。附着在风扇611上的结露水因重力作用以及风扇611的旋转而滴至管组件660。其后,结露水沿管组件660的底壁661而流下,最终通过连接管662以及第三供水口423而作为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
管组件660还包括设置在底壁661的下端部的止回阀663。止回阀663抑制烘干空气从热交換器400直接流入管组件660。如与图4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作为除湿水而通过从供水组件300的筐体320突出的排水筒321排出。与排水筒321连接的连接管分别连接于热交換器400的第一供水口 421以及第二供水口 422。供应至热交換器400内的除湿水边由热交換管410的内面411引导边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換。其结果,烘干空气被除湿。沿热交换管410的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最终经由热交換器400下端的流入ロ 412从热交換器400排出。如图6所不,热交換器400包括第一外壳体430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体430与主筐体110的背面壁112之间的第二外壳体440。第二外壳体440沿背面壁112设置。如图7所示,第二外壳体440重叠于第一外壳体430而形成热交换管410。流入ロ 412及排气ロ 413形成在第一外壳体430上。供水口 420形成在第二外壳体440上。第一外壳体430以及第二外壳体440形成大致C状弯曲的流路。从形成在热交换器400下端的流入ロ 412流入的烘干空气通过弯曲的流路,并从形成在热交換器400上端的排气ロ 413排出。图7中示出了水平线HL以及呈大致圆筒状的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热交換器400较为理想的是以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与水平线大致垂直的方式设置在主筐体110内。因此,与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大致平行的第二外壳体440的上侧部分沿主筐体110的背面壁112而形成。图9是表示热交換器400与过滤装置70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后视图。利用图I、图6、图7及图9对热交換器400与过滤装置700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连接排气ロ 413与过滤装置700的波纹管414的下端使用固定带416固定在排气ロ 413。同样地,波纹管414的上端也使用固定带417固定在过滤装置700上。如图6及图9所示,过滤装置700相对于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而向水平方向(离开右侧壁114的方向)偏移设置。如与图6相关的进行说明的那样,作业者可卸下顶壁115。其后,作业者可卸下在波纹管414的固定中所使用的固定带416、417而除去波纹管414。如图9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用于测量洗衣水的物性的导电传感器450和接地电极460。导电传感器450以及接地电极460突出至热交换管410的内部。如上所述,含有纤维屑的烘干空气或含有纤维屑的洗衣水流入热交换管410内。烘干空气或洗衣水中的纤维屑易于堆积在突出至热交换管410内部的导电传感器450以及接地电极460上。排气ロ 413向上方开ロ(即向顶壁115开ロ)。过滤装置700向与排气ロ 413开ロ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沿背面壁112的方向)偏移,因此作业者的视线通过排气ロ413到达热交換管410的内面411。因此,已将波纹管414除去的作业者可经由排气ロ 413观察热交换管410的内部,从而易于确认纤维屑是否堆积在导电传感器450及/或接地电极460上。(过滤装置)图10是与波纹管414连接的过滤装置700的剖视图。利用图I、图8及图10对过滤装置700进行说明。
过滤装置700包括下侧组件710和设置在下侧组件710的上方的上侧组件720。下侧组件710在主筐体110内部是被固定的,与此不同,上侧组件720可容易地从主筐体110卸下。与图8相关地进行说明的导管组件660安装在下侧组件710上。图11是下侧组件710的剖视图。利用图10及图11对下侧组件710进行说明。下侧组件710包括用于收容上侧组件720的筐体730。筐体730包括形成有向波纹管414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流入ロ 731的右侧壁732 ;以及与右侧壁732相向的左侧壁733。烘干空气通过波纹管414以及流入ロ 731而流入过滤装置700内。下侧组件710还包括连接右侧壁732与左侧壁733的下侧过滤部735。下侧过滤部735将筐体73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流入ロ 731的上侧空间US和与上侧空间US邻接的下侧空间LS。从流入口 731流入的烘干空气流入上侧空间US之后到达形成在上侧空间US下方的下侧空间LS。如图10所示,在上侧空间US内收容上侧组件720。上侧组件720包括上侧过滤部、725。上侧过滤部725邻接于下侧过滤部735。此外,上侧过滤部725与下侧过滤部735大
致平行。从流入ロ 731流入的烘干空气流入设置在上侧空间US内的上侧组件720内。流入上侧组件720内的烘干空气沿朝向左侧壁733的第一方向FD(即沿背面壁112的方向)流动。下侧过滤部735与左侧壁733的连接部分形成在下侧过滤部735与右侧壁732的连接部分的上方。因此,下侧过滤部735以及与下侧过滤部735平行的上侧过滤部725,相对于第一方向FD的烘干空气的流向而倾斜(在图10中,0° < Θ <90° (Θ为上侧过滤部725相对于第一方向FD的倾斜角度))。下侧过滤部735以及上侧过滤部725从自上侧空间US流向下侧空间LS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如上所述,下侧过滤部735以及上侧过滤部725相对于第一方向FD的烘干空气的流向而倾斜,因此可确保用于除去纤维屑的比较大的面积。图12是除去上侧组件720的烘干机100的俯视图。利用图3、图10至图12对下侧过滤部735的清扫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主筐体110的顶壁115形成有向上方开ロ的取出口 701。上侧组件720通过取出ロ 701插入上侧空间US而安装于主筐体110。当通过取出ロ 701从主筐体110取出上侧组件720时,下侧过滤部735就会露出。如上所述,下侧过滤部735连接于过滤装置700的右侧壁732与左侧壁733,因此使用者可通过取出口 701容易地观察下侧过滤部735。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发现及除去堆积在下侧过滤部735上的纤维屑。利用图5、图6、图10及图11对过滤装置700内的烘干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从流入口 731流入上侧空间US的烘干空气沿第一方向FD(从右侧壁732朝向左侧壁733的方向)流动。其后,烘干空气朝下方向DD流动。如图5所示,管组件660从过滤装置700向正面方向延伸。因此,流入下侧空间LS的烘干空气流向正面方向(即沿左侧壁733的方向)并到达送风机610。在以下说明中,将从过滤装置700流向送风机610的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称作第二方向SD。图6概略地表示第一方向FD以及第二方向SD的烘干空气的流动。如上所述,烘干空气向第一方向FD流动,其后向下方向DD流动。在此之后,烘干空气由下侧组件710的筐体730以及管组件660被引导至与第一方向FD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SD。这种烘干空气的流动的扭转发生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的周围。其结果,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周围,烘干空气的流动变得复杂,从而纤维屑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上的堆积位置容易发生变动。由于纤维屑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上适当地分散,因此,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的网眼堵塞的频率降低。如图10及图11所示,下侧空间LS从下侧组件710的筐体730的右侧壁732向左侧壁733逐渐扩大。如上所述,对于扭转流动的烘干空气的流动,下侧空间LS在位于离心方向的左侧壁733附近的扩张有助于降低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上侧组件)图13是上侧组件720的立体图。图14是上侧组件720的剖视图。利用图3、图10、图12至图14对上侧组件720进行说明。上侧组件720不仅包括上述的上侧过滤部725,而且还包括以能够从主筐体110卸下的方式形成的筐体740和安装在筐体740上的大致矩形状的盖体750。筐体740包括支撑上侧过滤部725的第一筐体760和可旋转地支撑第一筐体760的第二筐体770。盖体750安装于第二筐体770上。如与图12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在主筐体110的顶壁115形成有取出口 701。如图3所示,盖体750覆盖取出口 701。如图13所示,呈大致三角箱状的第一筐体760包含倾斜面761。倾斜面761呈格子状。作为上侧过滤部725使用的滤网安装在格子状的倾斜面761上。如与图10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倾斜面761与下侧过滤部735大致平行。图15是上侧组件720的正视图。利用图13及图15进ー步对上侧组件720进行说明。第一筐体760包括旋转突起762。旋转突起762形成在第一筐体760的右上端。第二筐体770包括与旋转突起762大致相辅的支撑筒771。形成在第一筐体760的右上端的旋转突起762插通于支撑筒771。其结果,第一筐体760可旋转地支撑及连接于第二筐体77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筐体760形成有旋转突起762,在第二筐体770形成有支撑筒771。取而代之,也可以在第一筐体形成支撑筒,而在第二筐体形成旋转轴。图16是第一筐体760的右侧视图。利用图10、图13及图16对第一筐体760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第一筐体760全部收容在上侧空间US内。如图16所示,第一筐体760包括形成有开ロ部763的右侧壁764。通过流入ロ 731的烘干空气经开ロ部763流入第一筐体760内。安装在格子状的倾斜面761上的上侧过滤部725捕获烘干空气中的纤维屑。如图13所不,在第一筐体760位于该第一筐体760的左端连接于第二筐体770的第一位置时,第一筐体760以及第二筐体770协作形成用于收容由上侧过滤部725捕获的纤维屑的收容空间。图17是具有向右侧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上侧组件72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13、图16及图17对从上侧组件720除去纤维屑的除去方法进行说明。、
当第一筐体760向第一筐体760的左端离开第二筐体770的离开方向(在图17中为右侧)转动时,可除去由上侧过滤部725捕获的纤维屑。图18是具有进ー步向离开方向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上侧组件720的概略正视图。利用图15至图18对第一筐体760的转动进行说明。第一筐体760可绕旋转突起762进ー步向离开方向转动。如图15所示,向右侧大幅度突出的盖体750包括右缘751。如图18所示,右缘751接触于向离开方向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右侧壁764而限制第一筐体760的转动。在以下说明中,将被盖体750限制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位置称作第二位置。图18中以点划线示出了当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时从第二筐体770最大限度地向离开方向转动的第一筐体760。如图18所示,当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吋,第一筐体760可从第二位置进ー步向离开方向转动。第二筐体770包括在与盖体750的连接中所使用的连接部772。连接部772向外侧突出。在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之后, 当第一筐体760最大限度地向离开方向转动时,第一筐体760的右侧壁764接触于第ニ筐体770的连接部772。(第一筐体与第二筐体的连接结构)图19表示第一筐体760的旋转突起762。图19(a)是第一筐体760的右侧视图。图19(b)是向正面方向突出的旋转突起762的局部正视图,表示旋转突起762的端面形状。图19(c)是表示向背面方向突出的旋转突起762的端面形状的局部后视图。利用图19对旋转突起762进行说明。旋转突起762包括向正面方向突出的第一旋转突起765和形成在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相反侧的第二旋转突起766。向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旋转突起766形成为与第一旋转突起765大致同轴。大致圆柱形状的第二旋转突起766具有大致圆形的剖面。另ー方面,D形切割处理的第一旋转突起765具有非圆形剖面。D形切割处理的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周面包括平坦面767。平坦面767包括第一平坦面768、以及形成在第一平坦面768的相反侧的第二平坦面769。第二平坦面769与第一平坦面768大致平行。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周面还包括第一平坦面768与第二平坦面769之间的弧状面781。图20表示第二筐体770的支撑筒771。图20(a)是第二筐体770的右侧视图。图20(b)是从图20(a)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第二筐体770的局部剖面图,表示插入第一旋转突起765的支撑筒771。图20 (c)是从图20(a)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第二筐体770的局部剖面图,表示插入第二旋转突起766的支撑筒771。利用图19及图20对支撑筒771进行说明。支撑筒771包括支撑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第一支撑筒773、以及支撑第二旋转突起766的第二支撑筒774。支撑筒771包括与旋转突起762接触的内面775。当第一筐体760转动时,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弧状面781滑动接触于第一支撑筒773的内面775。另ー方面,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平坦面767离开第一支撑筒773的内面775。第二旋转突起766的周面整体上接触于第二支撑筒774的内面775。第二支撑筒774包括与第一支撑筒773相向的相向面776。第一支撑筒773包括与相向面776间隔第一距离Dl的第一部分777、以及与相向面776间隔第二距离D2的第二部分778。另外,第二距离D2长于第一距离Dl。第一部分777包括规定形成在第一部分777与第二部分778之间的边界上的空隙部G的缘部779。空隙部G以旋转突起762的旋转轴RX为基准朝半径方向开ロ。图21表示安装于第二筐体770的第一筐体760。图22表示图21所示的第二筐体770的第一支撑筒773和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第一旋转突起765。利用图18、图20至图22对第一筐体760与第二筐体770的连接进行说明。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旋转位置对应于图18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第一筐体760的位置。在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旋转位置,第一筐体760连接于第二筐体770。在第一筐体760连接于第二筐体770之后,在第二筐体770上安装盖体750。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旋转位置称作安装位置。 如与图18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盖体750妨碍第一筐体760向安装位置转动。因此,只要不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就可维持第一筐体760与第二筐体770的连接。如图22所示,规定空隙部G的缘部779包括规定空隙部G的上侧边界的上侧缘部782和规定空隙部G的下侧边界的下侧缘部783。上侧缘部782与下侧缘部783之间的距离被规定为大致等于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第一平坦面768与第二平坦面769之间的距离。当第一筐体760到达安装位置时,平坦面767与作为通过上侧缘部782和下侧缘部783的面而被规定的边界面B大致垂直。第一平坦面768与第二平坦面769之间的距离在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剖面尺寸中最短。因此,当第一筐体760位于安装位置以外的其他位置时,缘部779妨碍第一旋转突起765插入第一支撑筒773或者从第一支撑筒773卸下第一旋转突起765。另ー方面,当第一筐体760到达安装位置时,第一旋转突起765通过空隙部G插入第一支撑筒773,或者第一旋转突起765通过空隙部G与第一支撑筒773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突起766具有与第一旋转突起765不同的剖面形状。取而代之,第二旋转突起也可具有与第一旋转突起相同形状的剖面。此外,第二支撑筒774具有与第一支撑筒773不同的形状。取而代之,第二支撑筒也可相对于第一支撑筒而形成镜像形状。(从过滤装置的散热)图23是第二筐体77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23对第二筐体770进行说明。第二筐体770包括水平横放的底壁791、从底壁791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周壁792、以及形成在底壁791上面上的肋793。第二筐体770整体上呈盘形状,底壁791以及周壁792形成相对于盖体750而凹陷的凹区域。形成在底壁791上面的肋793沿周壁792的上面延伸。图24是上侧组件720的立体图。利用图I、图12、图23及图24对上侧组件720
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第一筐体760、第二筐体770以及盖体750连接在一起而一体化为上侧组件720。如与图12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盖体750局部地覆盖形成在主筐体110的顶壁115上的取出口 701。安装在第二筐体770上的盖体750也局部地覆盖由第二筐体770的底壁791与周壁792所规定的凹区域。在盖体750上形成有开ロ部754。盖体750包括具有从主筐体110露出的外面(上面)的主板752 ;以及突出至由第二筐体770的底壁791与周壁792所规定的凹区域内的把手壁753。把手壁753从开ロ部754的缘部突出至相对于主筐体110而凹设的凹区域。图25表示上侧组件720。图25(a)是上侧组件720的俯视图。图25(b)是沿图25(a)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利用图5及图25对从上侧组件720的散热进行说明。如与图5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烘干空气由加热器620加热。如图25(b)所示,第二筐体770的底壁791及周壁792隔开第一筐体760与盖体750之间。此外,底壁791以及周壁792与第一筐体760协作形成用于收容纤维屑的收容空间。经加热器620加热的烘干空气如图25(b)的箭头所示流入收容空间。因来自供干空气的热传导,底壁791以及周壁792被加热。盖体750的开ロ部754以及形成在与盖体750相向的底壁791和周壁792的上面的肋793促进从底壁791以及周壁792散热。因此,可抑制底壁791以及周壁792过度升温。
使用者可将手指插入盖体750的开ロ部754中而从主筐体110除去上侧组件720。如上所述,由于可抑制底壁791以及周壁792过度升温,因此即便使用者的手指接触于底壁791或周壁792,使用者也不会感到过热。因此,可提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的烘干机100。(热交換器)再次利用图5及图9对热交換器40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热交換器400连接于水槽210。因此,例如在洗衣エ序中,洗衣水通过流入ロ 412流入至热交换管410内。如图9所不,在热交换器400的第二外壳体440上安装有导电传感器450。导电传感器450用于检测流入至热交换管410内的洗衣水的起泡程度。对于使用导电传感器450的起泡程度的检测方法,也可应用已知的方法。另外,也可使用导电传感器450測量洗衣水的其他物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传感器450包含安装在热交换管410的大致中间位置的第一电极451和安装在第一电极451的上方的第二电极452。导电传感器450例如在第一电极451与第二电极452之间测量洗衣水的阻杭。第一电极451以及第ニ电极452为测量洗衣水的物性而从热交换管410的内面411突出。因此,在第一电极451以及第ニ电极452上易于挂住纤维屑。后述的供应以及引导除湿水的技术促进除去由第一电极451及第ニ电极452捕获的纤维屑。图26是热交換器400的概略图。图26的中央图是概略性地表示热交換器400的侧视图。图26的左图是从图26中的A-A方向观察的热交換器400的内面结构(即第一外壳体430的内面结构)的概略图。图26的右图是从图26中的B-B方向观察的热交換器400的内面结构(即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结构)的概略图。图27是第二外壳体440的概略立体图。利用图4、图8、图26及图27进ー步说明热交換器400。第一外壳体430包含利用例如超声波连接于第二外壳体440的边缘面431。同样地,第二外壳体440包含连接于第一外壳体430的边缘面431的边缘面441。边缘面431以及边缘面441重叠,其后被进行焊着,从而形成热交换管410。如与图4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除湿水从供水组件300的排水筒321供应至第一供水口 421以及第二供水口 422。此外,如与图8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结露水通过从管组件660延伸的连接管662而作为除湿水供应至第三供水口 423。第二外壳体440包含包围第一供水口 421的贮水壁442,以暂时贮存从第一供水ロ 421流入的除湿水。第一外壳体430包含利用例如超声波焊着在第二外壳体440的贮水壁442上的贮水壁432。焊着贮水壁442以及贮水壁432,从而形成用于贮存从第一供水ロ421流入的除湿水的忙水室。如图27所示,在第二外壳体440的贮水壁442上形成有缺ロ部443。贮存在由贮水壁442、432形成的贮水室中的除湿水通过缺ロ部443沿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流下。在第一外壳体430的贮水壁432上也形成有相同的缺ロ部(未图示)。贮存在由贮水壁442、432形成的贮水室中的除湿水通过形成在贮水壁432上的缺ロ部沿第一外壳体430的内面411流下。
第二供水口 422以及第三供水口 423使除湿水从安装在排气ロ 413的基端部附近的第二电极452的上方流入至热交换管410内。因此,使用热交换管410的大致整个内面411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第一外壳体430以及第二外壳体440还包含局部地隔开由热交换管410规定的烘干空气的流路的隔板444。第一外壳体430以及第二外壳体440的隔板444利用例如超声波而被焊着。焊着的结果形成用于贮存从第二供水口 422及第三供水口 423流入的除湿水的贮水室。在第二供水口 422 (以及第三供水口 423)与第二电极452之间大致水平延伸的隔板444在第二电极452上方暂时贮存除湿水。如图27所示,在隔板444上形成有开ロ部445。贮存在由隔板444形成的贮水室中的除湿水通过开ロ部445沿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流下。在第一外壳体430的隔板444上也形成有相同的开ロ部(未图示)。贮存在由隔板444形成的贮水室中的除湿水通过形成在隔板444上的开ロ部445沿第一外壳体430的内面411流下。热交換器400包含使沿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大致水平地扩散的扩散肋470。扩散肋470在第一供水口 421的下方从内面411突出。因此,扩散肋470可将从第一供水口421、第二供水口 422以及第三供水口 423供应的除湿水全体扩散。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肋470使除湿水大致水平地扩散。取而代之,扩散肋也可使除湿水向与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扩散。热交换管410包含形成有第一供水口 421以及第二供水口 422的第一侧壁425、与第一侧壁425相向的第二侧壁426、以及第ー侧壁425与第二侧壁426之间的主壁427。扩散肋470包含从第一侧壁425沿主壁427向第二侧壁426延伸的第一肋471和从第二侧壁426沿主壁427向第一侧壁425延伸的第二肋472。第一肋471及第ニ肋472沿热交换管410的长度方向大致交替地排列。贮水壁442、432与第一侧壁425 —起形成贮存除湿水的贮水室。第一肋471包含接收来自由贮水壁442、432以及第一侧壁425形成的贮水室的除湿水的基端部473、以及基端部473的相反侧的前端部474。前端部474比基端部473更位于下方。因此,到达第一肋471的除湿水从基端部473流向前端部474。据此,除湿水沿水平方向扩散。另外,形成在由贮水壁442、432以及第ー侧壁425形成的贮水室的正下方的第一肋471的基端部473接收比较多量的除湿水。因此,第一肋471的基端部473较为理想的是包含沿第一侧壁425的内面411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侧肋475。
第二肋472包含邻接于第二侧壁426的基端部476、以及基端部476的相反侧的前端部477。前端部477比基端部476更位于下方。因此,到达第二肋472的除湿水从基端部476流向前端部477。据此,除湿水沿水平方向扩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472接收从最上方的第一肋471流下的除湿水。此外,最下方的第一肋471接收从第二肋472流下的除湿水。图28(a)是最上方的第一肋471的放大图。图28(b)是第二外壳体44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26至图28(b)对扩散肋470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在基端部473、476与前端部474、477之间,在扩散肋470上形成有槽部478。图26及图28(a)中概略地表示了沿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的流动。如上所述,到达扩散肋470的除湿水流向前端部474、477。槽部478允许流向前端部474、477的除湿水的一部分流下。据此,除湿水在主壁427的整个内面411上扩散。、如图27及图28(b)所示,扩散肋470呈锥状,因此基端部473、476从主壁427的内面411的突出量大于前端部474、477的突出量。如上所述,流向前端部474、477的除湿水的一部分通过槽部478而流下,因此扩散肋470水平地引导的除湿水的量随着朝向前端部474、477而逐渐減少。因此,即便为锥状的扩散肋470,也可充分发挥对除湿水的水平扩散功能。此外,朝向前端部474、477的突出量的减少不会对烘干空气的流动施加不必要的阻力。因此,烘干空气的循环效率不易降低。如图26所示,烘干空气从流入ロ 412流入并从上方的排气ロ 413排出。如图27所示,扩散肋470包含以随着朝向上方而突出量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大致平坦的倾斜面479。因此,扩散肋470不会无用地对烘干空气施加较大的阻力。因此,烘干空气的循环效率不易降低。如图26所示,热交换管410形成从流入口 412向排气ロ 413呈弧状弯曲的流路。形成在第一外壳体430上的扩散肋470在弯曲的流路上位于向心侧。此外,形成在第二外壳体440上的扩散肋470位于离心侧。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形成在第一外壳体430上的扩散肋470可根据需要而称作向心肋481。此外,形成在第二外壳体440上的扩散肋470可根据需要而称作离心肋482。图26中表示了水平线HL、向心肋481相对于水平线HL的倾斜角度Θ I及离心肋482相对于水平线HL的倾斜角度Θ 2。如图26所示,离心肋482的倾斜角度Θ 2小于向心肋481的倾斜角度Θ1。因此,沿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的流速小于沿第一外壳体430的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的流速。烘干空气沿离心侧的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的流速大于烘干空气沿向心侧的第一外壳体430的内面411的流速。如上所述,沿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的流速比较慢,因此可与流速较快的烘干空气适当地进行热交換。而且,由于沿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与沿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的烘干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降低,从而除湿水不易被卷起。图29是第二外壳体440的概略正视图。利用图7、图26、图27及图29对导电传感器450的清洗进行说明。如图27所不,在第二外壳体440的主壁427上形成有供插入导电传感器450的开ロ部453。如图7及图27所示,第二外壳体440包含向内侧突出的固定筒455,以与用于将导电传感器450固定在第二外壳体440上的螺丝等固定件454(參照图7)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ー对固定筒455之间形成有开ロ部453。如图29所示 ,第二肋472的前端部477形成在第一电极451的正上方(铅垂线上)。因此,由第二肋472导引并到达前端部477的除湿水流至第一电极451上。据此,附着在第一电极451上的纤维屑被适当地除去。取而代之,也可在导电传感器的正上方形成扩散肋的槽部。通过槽部流下的除湿水直接接触于导电传感器,因此纤维屑适当地被除去。在第二肋472的上方形成有2根第一肋471。形成在最上方的第一肋471上的槽部478位于次上方的第一肋471的前端部474的正上方。因此,经由次上方的第一肋471流下的除湿水的流速増大,因此该除湿水也易于碰撞到第一电极451。图30是热交換器400的概略纵剖视图。利用图30对从隔板444流下的除湿水的流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隔板444形成用于暂时贮存供应至第二供水口 422 (以及第三供水口423)的除湿水的贮水室。由隔板444形成的贮水室沿横穿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扩展,因此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的内面411的较大范围。图31是热交換器400的上部的概略放大纵剖视图。图32是热交換器400的上部的概略横剖视图。利用图4、图5、图29至图32对隔板444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热交換器400包含第一外壳体430以及与第一外壳体430重叠的第二外壳体440。隔板444包含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外壳体430上的第一隔板446、以及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外壳体440上的第二隔板447。如图32所示,第一隔板446包含与第二隔板447相向的第一缘部448。第二隔板447包含连接于第一缘部448的第二缘部44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缘部448以及第ニ缘部449利用超声波而被接合。据此,隔板444形成跨于第一外壳体430与第二外壳体440的贮水室。如图30及图31所示,在隔板444上形成有多个开ロ部445。除湿水通过开ロ部445从隔板444所形成的贮水室排出。图32概略地表示了形成在隔板444上的开ロ部445的配置。图32也表示了排气ロ 413的剖面。排气ロ 413的一部分用作隔板444。在排气ロ 413的管壁上形成有ー对开ロ部445。如图30所示,从这些开ロ部445流出的除湿水主要流向第一外壳体430的主壁427的内面411。如图32所示,在第二隔板447上形成有沿第二外壳体440的主壁427的内面411排列的4个开ロ部445。如图30所示,从这些开ロ部445流出的除湿水主要沿第二外壳体440的主壁427的内面411而流动。如图32所示,在第一隔板446的第一缘部448两端形成有缺ロ部。当连接第一缘部448以及第ニ缘部449吋,形成分别与热交換器400的第一侧壁425以及第ニ侧壁426邻接的开ロ部445。形成在第一缘部448与第二缘部449的边界上的这些开ロ部445允许除湿水沿热交換器400的侧壁(第一侧壁425以及第ニ侧壁426)而流下。如图29所示,第二电极452在最上方的第一肋471与隔板444之间从第二外壳体440的主壁427的内面411突出。沿第二外壳体440的主壁427的内面411排列的开ロ部445中的ー个形成在第二电极452的铅垂线VL上。因此,从正上方的开ロ部445流下的除湿水直接清洗第二电极452,适当地除去纤维屑。如上所述,控制装置250控制供水组件300,在烘干空气在热交换管410中流动的期间,通过第一供水口 421以及第二供水口 422对热交換器400供应除湿水。也可根据需要,供水组件30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也在向处理槽200供应洗衣水的洗衣エ序中对热交換器400供应除湿水。导电传感器450向控制装置250输出与洗衣水的物性相关的数据,因此,控制装置250也可基于洗衣水的物性数据而控制供水组件300。例如,如果洗衣水的物性数据显示纤维屑附着于第一电极451及/或第二电极452,则控制装置250也可在打开排水阀361而降低热交換器400中的液位之后,将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接地结构)利用图5及图29对烘干机100的接地结构进行说明。 烘干机100利用电カ运转。因此,从安全性的观点出发,烘干机100包含接地线101。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线101从驱动马达230延伸并适当地被进行接地处理。如图29所示,接地电极460设置在供水口 420的下方,且突出至热交换管410所形成的流路内。接地电极460设置在热交换管410所形成的流路的下端附近,因此接触于从供水口 420流下的除湿水及从流入ロ 412流入的洗衣水双方。接地电极460电连接于接地线101。利用电カ工作的导电传感器450突出至热交换管410所形成的流路内,其接触于洗衣水或除湿水,之后接地电极460直接接触于热交换管410内的水,因此可对热交换管410内的水直接进行接地处理。因此,烘干机100的安全性提高。图33是第二外壳体440的下部的概略放大图。利用图5、图29及图33进ー步对接地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形成有包围接地电极460的贮水区域461。贮水区域461相对于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而凹进设置。因此,从供水口 420流下的除湿水以及从流入ロ 412流入的洗衣水贮存在贮水区域461中。接地电极460突出于贮水区域461内,因此与除湿水以及洗衣水适当地接触。第二外壳体440包含从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突出的引导肋462,以向贮水区域461引导从供水口 420流下的除湿水。引导肋462包含直接接收从最下方的第一肋471流下的除湿水的第一引导肋463、以及接收越过第一引导肋463而流下的除湿水的第二引导肋464。据此,除湿水适当地接触于接地电极460。图34是水槽210与热交換器40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利用图5、图7、图26、图29及图34进ー步对接地结构进行说明。如与图7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第二外壳体440的上部背面沿主筐体110的背面壁112而形成。如图7及图34所示,热交換器400的下部向正面方向弯曲。其结果,流入口 412连接于水槽210。形成有贮水区域461的第二外壳体440的内面411稍向下方弯曲。此外,贮水区域461相对于内面411而凹进设置。因此,除湿水及洗衣水易于贮存在贮水区域461中。图34中表示了贮存在贮水区域461中的水。
如图34所示,接地电极460突出于贮水区域461内。因此,接地电极460适当地接触于贮存在贮水区域461中的水。如图34所示,贮水区域461与流入ロ 412相向。因此,在通过排水ロ 362排出除湿水或洗衣水时,与热交換器400内的导电传感器450接触的水在接触于接地电极460之后,经由流入ロ 412从热交換器400排出。因此,适当地进行了接地处理的水从烘干机100排出。据此,烘干机100的安全性提高。(排水系统)利用图4、图5及图34对用于向主筐体110外排出用于洗衣的洗衣水以及用于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除湿水的排水系统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接地电极460进行了接地处理的水在排水阀361打开时从流入ロ412流出,其后通过连接排水管360与热交換器400的水槽210到达排水管360。在本实施方式中,水槽210作为连接部件而被例示。如图5所示,烘干机100包含测量处理槽200中的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800。传感元件800包含设置在加热器620之后的第一温度传感器805、以及安装在过滤组件500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810。第一温度传感器805测量进行衣物烘干之前的烘干空气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810測量通过水槽210流入至过滤组件500的除湿水的温度。根据由传感元件800测量的温度的差而估算衣物的烘干程度。关于基于温度差而检测烘干度的方法,可适用已知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温度传感器810作为温度传感器而被例示。如与图4及图5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由处理槽200引起的振动通过减振部件240及悬架部件245而被适当地衰减。因此,固定有过滤组件500的正面壁111几乎不会振动。因此,用于固定第二温度传感器810的结构变得简单。图35是过滤组件500的概略右侧视图。图36是沿图35所示的A-A线的过滤组件50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4、图5、图35及图36说明第二温度传感器810对过滤组件500的安装结构。如图4及图5所示,排水管360包含连接过滤组件500与水槽210的连接管363。如图5所示,排水阀361安装在连接管363上。如图35及图36所示,过滤组件500包含与连接管363嵌合的连接筒520。如图36所示,连接筒520包含具有规定除湿水流动的排水路的内壁面521和内壁面521的相反侧的外壁面522的管壁525。流入至连接筒520的除湿水的热量传递至外壁面522。第二温度传感器810包含产生与传递至外壁面522的热量相对应的电压信号(以下称作温度信号)的測量元件811、以及向控制装置250传输来自测量元件811的温度信号的信号线812。測量元件811被推压于外壁面522而适当地測量除湿水的温度。连接于测量元件811的信号线812向控制装置250传输温度信号,从而控制装置250可判定处理槽200内的衣物的烘干度。控制装置250根据衣物的烘干度而调整例如风扇611的转速。控制装置250代替此及/或追加地调整向热交換器400的除湿水的供应量。过滤组件500还包含收容过滤构件510的收容筒512。对热交換器400进行清洗的除湿水(以及用于洗衣的洗衣水)中所含的纤维屑或其他异物通过收容筒512内的过滤构件510而被适当地除去。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构件510作为过滤部件而被例示。连接筒520包含连接于收容筒512的基端部513、以及从基端部513的外壁面522突出的保持筒514。保持筒514包围并保持测量元件811。连接筒520还包含从外壁面522直立的安装肋515。信号线812使用适当的固定件516固定在安装肋515上。在从固定件516至測量元件811为止的区间中,信号线812以向外壁面522推压测量元件811的方式弹性变形。在保持筒514上形成有以适当地保持信号线812的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的狭缝517。信号线812插入至狭缝517内。过滤组件500固定在稳定的正面壁111上,因此第二温度传感器810与过滤组件500之间的连接结构变得简单。此外,如图4所示,过滤组件500邻接于控制装置250,因此连接测量元件811与控制装置250的信号线812也可较短。因此,无需用于传输温度信号的中继点。据此,可廉价构筑用于測量衣物的烘干度的设备。而且,可高效地进行向烘干机100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810的设置作业以及与第二温度传感器810相关的维护作业。图37是概略地表示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利用图5、图35至图37对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与图35及图36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温度传感器810安装在与热交換器400分离的过滤组件500上。其结果,第二温度传感器810以简单的安装结构设置在主筐体110内。另ー方面,第二温度传感器810与热交換器400分开将有可能导致温度的检测灵敏度降低,本发明者们研究了第二温度传感器810与热交換器400分开的影响。本发明者们进行了 2次測量。在第一測量中,如与图35及图36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本发明者们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过滤组件上而测量除湿水的温度。在第二測量中,为測量刚从热交換器排出后的除湿水的温度而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水槽附近(即连接管363与水槽210的连接部)。图37所示的“预热期”为烘干エ序刚开始后出现的期间,在该期间,除湿水的温度具有増加的倾向。预热期中的除湿水的温度上升表示衣物的烘干进展迅速。图37所示的“恒率期”出现在“预热期”之后,在该期间,除湿水的温度保持在大致恒定。“恒率期”中的大致恒定的温度变化表示衣物的烘干正在进行。图37所示的“减率期”出现在“恒率期”之后,在该期间,除湿水的温度呈现降低的倾向。“减率期”中的除湿水的温度降低表示衣物的烘干已趋于大致完成。如图37所示,从“恒率期”向“减率期”转移时的除湿水的温度变化的倾向以及时机在第一測量及第ニ測量中大致相同。这意味着安装在过滤组件500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810能够以与安装在水槽210附近的传感器大致相同的灵敏度检测除湿水的温度变化。因此,控制装置250可基于来自安装在过滤组件500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810的温度信号而适当地判定衣物的烘干度。上述的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具有以下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可稳定地保持用于测量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本发明所涉及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槽,用于收容衣物;驱动源,驱动所述处理槽;主筐体,收容所述处理槽以及所述驱动源;支撑部件,支撑所述处理槽并衰减从所述处理槽传递至所述主筐体的振动;排水系統,向所述主筐体外排出用于洗涤或漂洗所述处理槽内的所述衣物的洗衣水;以及循环系统,使烘干所述处理槽内的所述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其中,所述循环系统包含对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件以及测量所述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所述除湿部件包括包含规定所述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内面的引导管;以及用于向所述流路内供应用于对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水的供水口,其中,所述引导管包含供应至所述处理槽的所述洗衣水以及所述烘干空气所流入的流入ロ,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向所述主筐体外引导所述洗衣水的排水管;以及连接所述流入ロ与所述排水管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排水管包含被固定于所述主筐体的固定部件,所述传感元件包含用于测量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而流入所述固定部件中的所述除湿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根据所述结构,驱动源驱动收容衣物的处理槽。主筐体收容处理槽及驱动源。支撑处理槽的支撑部件使 从处理槽传递至主筐体的振动衰減。因此,因处理槽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几乎不会传递至主筐体。排水系统向主筐体外排出用于洗涤处理槽内的衣物的洗衣水。使烘干处理槽内的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包含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件以及用于测量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除湿部件包含具有规定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内面的引导管以及将用于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水供应至流路内的供水口。排水系统包含向主筐体外引导洗衣水的排水管以及连接流入ロ与排水管的连接部件。排水管包含被固定于主筐体的固定部件。如上所述,因处理槽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几乎不会传递至主筐体,因此固定部件也由主筐体稳定地保持。传感元件包含用于测量通过连接部件而流入固定部件中的除湿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因此,用于测量衣物的烘干度的温度传感器可稳定地測量除湿水的温度。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温度传感器包含与所述固定部件接触从而测量所述固定部件的温度的測量元件以及与所述测量元件连接的信号线,所述固定部件保持所述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以向所述固定部件推压所述測量元件的方式弹性变形。根据所述结构,温度传感器包含与固定部件接触从而测量固定部件的温度的測量元件以及连接于测量元件的信号线。固定部件保持以向固定部件推压测量元件的方式弾性变形的信号线。測量元件稳定地与固定部件接触,因此用于測量衣物的烘干度的温度传感器可稳定地測量除湿水的温度。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固定部件包含管壁,所述管壁包含规定所述除湿水流动的排水路的内壁面;以及被所述测量元件推压的外壁面,所述测量元件測量通过所述管壁传递的所述除湿水的温度。根据所述结构,固定部件的管壁包含规定除湿水流动的排水路的内壁面以及被测量元件推压的外壁面。通过弹性变形的信号线向外壁面被推压的测量元件測量通过管壁传递的除湿水的温度,因此用于測量衣物的烘干度的温度传感器可稳定地測量除湿水的温度。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固定部件包含突出于所述外壁面并保持所述測量元件的保持筒,其中,在所述保持筒形成用于插入所述信号线的狭縫。根据所述结构,固定部件的保持筒从外壁面突出并保持測量元件。保持筒上形成有用于插入信号线的狭缝,因此温度传感器可通过简单的保持结构而被适当地保持。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固定部件包含从通过所述排水系统的洗衣水中除去纤维屑的过滤部件。根据所述结构,用于保持温度传感器的固定部件从洗衣水除去纤维屑,因此从主筐体排出含有少量的纤维屑的洗衣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可适合用于烘 干衣物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槽,用于收容衣物; 驱动源,驱动所述处理槽; 主筐体,收容所述处理槽以及所述驱动源; 支撑部件,支撑所述处理槽并衰减从所述处理槽传递至所述主筐体的振动; 排水系统,向所述主筐体外排出用于洗涤或漂洗所述处理槽内的所述衣物的洗衣水;以及 循环系统,使烘干所述处理槽内的所述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其中, 所述循环系统包含对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件以及测量所述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 所述除湿部件包括包含规定所述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内面的引导管;以及用于向所述流路内供应用于对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水的供水口,其中,所述引导管包含供应至所述处理槽的所述洗衣水以及所述烘干空气所流入的流入口, 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向所述主筐体外引导所述洗衣水的排水管;以及连接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排水管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排水管包含被固定于所述主筐体的固定部件, 所述传感元件包含用于测量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而流入所述固定部件中的所述除湿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包含与所述固定部件接触从而测量所述固定部件的温度的测量元件以及与所述测量元件连接的信号线, 所述固定部件保持所述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以向所述固定部件推压所述测量元件的方式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含管壁, 所述管壁包含规定所述除湿水流动的排水路的内壁面;以及被所述测量元件推压的外壁面, 所述测量元件测量通过所述管壁传递的所述除湿水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含突出于所述外壁面并保持所述测量元件的保持筒,其中, 在所述保持筒形成用于插入所述信号线的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含从通过所述排水系统的洗衣水中除去纤维屑的过滤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将收容衣物的处理槽及驱动处理槽的驱动源收容的主筐体;使振动衰减的支撑部件;用于向主筐体外排出洗衣水的排水系统;以及使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其中,循环系统包含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件和用于测量衣物的烘干度的传感元件,规定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引导管包含供应至处理槽的洗衣水及烘干空气所流入的流入口,排水系统包含向主筐体外引导洗衣水的排水管和连接流入口与排水管的连接部件,排水管包含固定在主筐体上的固定部件,传感元件包含用于测量通过连接部件而流入固定部件中的除湿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据此,可稳定地保持传感元件。
文档编号D06F39/08GK102733150SQ201210089019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0日
发明者井上贵裕, 小谷淳二, 铃木瞳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