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理想线迹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及使用该旋转釜实现理想线迹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通过缝纫机形成的线迹中,存在上缝线和下缝线以彼此对称的状态缠绕而形成的理想线迹(Perfect stitch)(参照图24 (A)),和仅上缝线以绘出螺旋的方式形成的加绕线迹(Hitch stitch)(参照图24 (B))。理想线迹可以使上缝线的张力和下缝线的张力彼此平衡地作用于布料而形成良好的外观,从而提供缝纫品质高的缝制品。另一方面,加绕线迹存在下述问题,即,上缝线的张力容易变弱,下缝线的张力平衡恶化,容易出现线迹松弛等的不良影响,从而容易导致缝制品质下降。
作为产生上述加绕线迹的一个原因,可以列举落针位置与下缝线的路径的关系。因此,在现有的缝纫机中,可以将气缸作为驱动源而使集线部件动作,将下缝线的路径相对于针孔切换至右侧和右侧,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将相对于落针位置的下缝线的路径切换至左右任意一侧,而避免产生加绕线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232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现有缝纫机,因为通过集线部件对下缝线路径进行矫正,所以存在下述问题,即,如果集线部件返回待机位置,则由集线部件拉近的下缝线过多余量,从而产生松弛而使松紧度降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行避免加绕线迹的缝制,并且,防止发生松紧度降低。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具有在前进转动时捕捉上缝线的尖端,通过往复的转动动作而将上缝线向下缝线缠绕,其特征在于,上述半旋转釜具有下缝线抽出部,该下缝线抽出部在半旋转釜的后退转动时,与从线轴搭挂至针板的针孔的下缝线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由于缝制而消耗的下缝线的抽出,上述下缝线抽出部的构造为,具有沿上述线轴的周围形成、且朝向上述述半旋转釜的前表面侧而直立设置的凸条,通过该凸条的凸出量的位移,使下缝线的抽出量变化,上述下缝线抽出部具有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其从抽出开始至最大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上倾斜而形成;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其从最大抽出位置至最小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下倾斜而形成,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设置于缝纫机中的集线部件进行的下缝线的集线开始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此外,在本发明中,将半旋转釜的尖端捕捉上缝线线环时的转动方向设为“前进转动”,将其反方向,即,将捕捉到的上缝线线环从尖端放开时的转动方向设为“后退转动”。另外,“最大抽出位置”是在下缝线抽出部中,使凸出量最大以使得抽出量成为最大的部分,“最小抽出位置”是指,在下缝线抽出部中,使凸出量最小以使得抽出量成为最小的部分。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使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同时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使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同时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下缝线抽出部形成为,使得上述最大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与上述最小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之差,与上述集线部件的缝线使用量一致。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有线轴壳体,使该线轴壳体的外周部与前表面部的边界部形成为不存在角部的曲面形状,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使上述曲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大。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5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设置外径大于上述线轴壳体外周部的直径扩大部。此外,这里所说的“曲面形状”是指在成为边界的角部形成圆弧形状。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9mm且小于或等于22mm。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具有保持上述角部的保持部,以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mm。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具有分线部,其设置在上述集线部件与上述中釜之间,朝向与捕捉上缝线时的上述中釜的尖端相对的方向延伸,并且,将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隔着上述尖端而向两侧撑开,上述分线部,在与上述集线部件的一端部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形成切削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9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线部具有从上方观察,与位于对下缝线进行归集时的位置的上述集线部件不重合的形状。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针棒,其保持缝针,并进行上下移动;半旋转釜,其具有在前进转动时捕捉上缝线的尖端,通过往复的转动动作将上缝线向下缝线缠绕;缝纫机电动机,其是上述针棒的上下移动和上述半旋转爸的旋转动作的驱动源;以及集线机构,其在针板的下侧通过集线部件进行下缝线的集线,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半旋转釜具有下缝线抽出部,该下缝线抽出部在半旋转釜的后退转动时与从线轴搭挂至针板的针孔的下缝线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由于缝制而消耗的下缝线的抽出,该下缝线抽出部的构造为,具有沿上述线轴的周围形成、且朝向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表面侧而直立设置的凸条,通过该凸条的凸出量的位移,使下缝线的抽出量变化,该下缝线抽出部具有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其从抽出开始至最大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上倾斜而形成;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其从上述最大抽出位置至最小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下倾斜而形成,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设置于缝纫机中的集线部件进行的下缝线的集线开始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同时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1或12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使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同时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上述下缝线抽出部形成为,使得上述最大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与上述最小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之差,与上述集线部件的缝线使用量一致。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具有天平,其与上轴联动而上下移动,在上升时提升上缝线,上述集线部件,在前进时进行下缝线的集线,在后退时使下缝线放松,并且如果上述集线部件开始后退,则上述天平上升而进行上缝线的提升。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5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有线轴壳体,使该线轴壳体的外周部与前表面部的边界部形成为不存在角部的曲面形状,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使上述曲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大。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设置外径大于上述线轴壳体的外周部的直径扩大部。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置线轴壳体,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9mm且小于或等于22_。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18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置线轴壳体,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具有保持上述角部的保持部,以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mm。
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具有分线部,其设置在上述集线部件与上述中釜之间,将朝向与捕捉上缝线时的上述中釜的尖端相对的方向延伸并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隔着上述尖端向两侧撑开,上述分线部,在与上述集线部件的一端部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形成切削部。技术方案21所述的发明为,如技术方案20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发明的效果技术方案1、11记载的发明,半旋转釜具有下缝线抽出部,下缝线抽出部具有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其形成在从半旋转釜的后退转动中开始下缝线的抽出的开始位置至最大抽出位置之间;以及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其形成在从最大抽出位置至最小抽出位置之间。并
且,其形成为,在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之前,下缝线到达最大抽出位置,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下缝线到达最小抽出位置。如上所述,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在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之前进行下缝线的抽出,直至达到最大抽出量,然后,因为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在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达到最小抽出量,而由于在集线结束之前,会抽出由一针缝制引起的下缝线消耗量(最大抽出量一最小抽出量)的下缝线,所以与之相对应地,减少由集线引起的下缝线的抽出量。例如,如果由一针缝制引起的下缝线消耗量多于由集线引起的下缝线的抽出量,则完全不进行由集线进行的下缝线抽出,即使在与一针缝制引起的下缝线消耗量相比,由集线引起的下缝线的抽出量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由集线引起的下缝线的抽出量。因此,可以有效地改善由集线的下缝线抽出导致的松紧度的恶化,从而可以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闻。技术方案2、12记载的发明,因为下缝线到达最大抽出位置与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一致,所以通过从抽出量增加倾斜部转为抽出量减少倾斜部而确保的余量的下缝线,迅速在集线中被消耗,而避免下缝线余量的状态,缓和其对线迹的影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闻缝制品质。技术方案3、13记载的发明为,因为下缝线到达最小抽出位置与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一致,而在从确保由抽出量减少倾斜部产生的余量的下缝线直至在集线中将其消耗完的时间内,不产生偏差,所以可以防止产生下缝线的松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缝制品质。技术方案4、14记载的发明为,因为由下缝线抽出部产生的下缝线抽出量与由集线部件产生的集线量一致,所以通过下缝线抽出部抽出的下缝线无残留地在集线中被消耗,从而在从下缝线抽出到集线的连续的动作中,缓和由下缝线松弛导致的对线迹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提闻缝制品质。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为,如果集线部件开始后退,则天平上升而进行上缝线的提升,因此在集线后退时,也可以进行不产生下缝线的松弛的稳定的缝制。技术方案求5、16记载的发明为,因为下缝线抽出部是从抽出量增加倾斜部转为抽出量减少倾斜部的形状,所以在抽出量减少倾斜部之后,凸条的凸出量减小,对应于该减小量,线轴壳体与下缝线抽出部的凸条相比位于前侧,从而使被尖端捕捉的上缝线容易与线轴壳体的外周面部接触。
因此,对于搭挂上缝线的部位,通过将圆弧状部的外径设置得较大,则容易将上缝线从线轴壳体的外周面部向前表面部侧引导,从而防止上缝线钩挂在线轴壳体上的事故。由此,可以进行稳定的缝制。技术方案6、17记载的发明为,通过使线轴壳体的外周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与直径扩大部相比直径较大,则不减少线轴壳体的内部空间,容易使圆弧状部的外径更大。技术方案7、18记载的发明为,因为将从线轴壳体中心至角部的引导孔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扩大为大于或等于19[mm]且小于或等于22[mm],所以从角部的引导孔穿过针板的针孔的下缝线,整体地通过较高的位置,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与中釜尖端的干涉、捕捉线等的事故。技术方案8、19记载的发明为,因为以使从线轴壳体中心至角部的引导孔的水平方向的距离扩大至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mm]的方式保持角部,所以如果从中釜的前表面(无釜轴侧的表面)朝向后方进行相对于下缝线的集线,则可以增大从针孔至集线部件的下缝线与从集线部件至角部的下缝线的夹角,其结果,可以使从集线部件至角部的下缝线从落针位置隔离。因此,即使在下缝线产生松弛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从针孔至集线部件的下缝线与从集线部件至角部的下缝线的内侧区域,更可靠地进行落针,从而可以防止产生加绕线迹。技术方案9、20记载的发明为,因为在与上述集线部件的一端部的下表面相对的 位置形成切削部,所以不容易发生被集线部件的前端部挂住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跳针等的缝制不良。技术方案10、21记载的发明为,因为从上方观察将被尖端捕捉的上缝线向两侧撑开的分线部,其具有与位于归集下缝线时的位置的集线部件不重合的形状,所以下缝线沿分线部的外缘部移动而被撑开时,更不容易发生被集线部件的前端部挂住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跳针等的缝制不良。
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图2是集线机构的俯视图。图3 (A)是表示不执行集线的状态下的集线部件与针孔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3 (B)是表示执行集线的状态下的集线部件与针孔的位置关系的图。图4 (A)是表示下缝线从釜的线轴壳体的角的部分至穿过针板的针孔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 (B)表不其正视图。图5是表示釜机构的中釜周围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图6 (A)是线轴壳体的正视图,图6 (B)是底视图。图7 (A)及图7 (B)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中釜的斜视图。图8 (A)表不中爸的正视图,图8 (B)表不底视图,图8 (C)表不爸曲线。图9 (A)及图9 (B)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作为对比例的中釜的斜视图。图10 (A)表示作为对比例的中釜的正视图,图10 (B)表示底视图。图11是表示由实施方式的中釜进行的最大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2表示由实施方式的中釜进行的最小抽出位置附近的下缝线抽出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13 (A)表示通过中釜的前进转动而将上缝线的线环拉出至下方的状态,图13(B)表示上缝线的线环开始超过线轴壳体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14表示在通过中釜的旋转中心的平面上的上缝线的位置变化,图14(A)表示线轴壳体上未设置直径扩大部的情况,图14 (B)表示线轴壳体上设置了直径扩大部的情况。图15 (A)是从右方观察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集线时的下缝线的侧视图,图15 (B)是俯视图。图16 (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中釜按压部的正视图,图16 (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中釜按压部的正视图。
图17 (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线轴壳体的正视图,图17 (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线轴壳体的正视图。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线轴壳体的角部的放大侧视图。图19 (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正视图,图19 (B)是侧视图,图19 (C)是俯视图。图20是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斜视图。图21 (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中的上缝线与集线部件的干涉问题的斜视图,图21 (B)是侧视图。图22 (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上弹簧的俯视图,图22 (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上弹簧的俯视图。图23是上缝线沿第三实施方式的釜机构的上弹簧的分线部搭挂的动作说明图,以图23 (A)至(C)的顺序推移。图24 (A)是表示理想线迹的说明图,图24 (B)表示加绕线迹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根据图I至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这里,将后述的缝针11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或上下方向,将与其正交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或左右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这二者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或前后方向。另外,将与Y轴方向平行且相对于后述的上轴22的针棒12侧的方向设为“前”,将与Y轴方向平行且相对于上轴22的缝纫机电动机21侧的方向设为“后”。此外,将与X轴方向平行且朝向“后”方向的状态下的左手侧设为“左”,将与X轴方向平行且朝向“后”方向的状态下的右手侧设为“右”。上述缝纟刃机100,主要具有针棒12,在其下端部保持缝针11,沿Z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其将缝纫机电动机21作为驱动源,使缝针11上下移动;釜机构30,其向穿过缝针11的上缝线缠绕下缝线;集线机构50,其进行下缝线的集线;未图示的线调整装置,其进行上缝线的线张力的可变调节;以及缝纫机架101,其支撑缝纫机100的各个结构。
[缝纫机架]如图I所示,缝纫机100具有从X轴方向观察外形呈大致3字状的缝纫机架101。该缝纫机架101具有缝纫机臂部101a,其构成缝纫机的上部,并沿Y轴方向延伸;缝纫机头部101b,其构成缝纫机100的下部,并沿Y轴方向延伸;以及纵向机体部101c,其连结位于上下的缝纫机臂部IOla及缝纫机头部101b。[针上下移动机构]针上下移动机构20具有上轴22,其可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缝纫机臂部IOla内,为沿Y轴方向的状态;缝纫机电动机21,其从上轴22的一端部施加旋转力;针棒曲柄23,其设置在上轴22的另一端部;曲柄杆24,其一端部连接在针棒曲柄23的相对于旋转中心的偏心位置;以及针棒抱持部25,其与曲柄杆24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并且保持针棒12。上轴22与缝纫机电动机21的输出轴直接连结而被旋转驱动,上轴22的旋转通过 针棒曲柄23和曲柄杆24变换为上下往复动作,并传递至针棒12。由此,向针棒12施加与缝纫机电动机21的旋转同步的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此外,缝纫机电动机21也可以不与上轴22直接连结,而是经由带机构等的动力传递机构使上轴22旋转。[集线机构]在图2中,集线机构50是用于在针板14的下侧,在规定的定时相对于从下缝线供给源的线轴31至设置在针板14的中央的针孔15的下缝线进行集线的装置,上述针板14设置在缝纫机头部IOlb上与纵向机体部IOlc的相反一侧端部的上表面。该集线机构50具有集线部件51,其对从线轴壳体40穿过针板14的针孔15的下缝线进行集线而变更其路径;集线用电动机52,其成为该集线部件51的集线动作的驱动源;主动齿轮53及从动齿轮54,其对集线用电动机52的旋转进行增速;集线凸轮部件55,其与从动齿轮54同轴地连结;滚轮56,其作为从集线凸轮部件55施加动作的从动体;以及双臂曲柄57,其保持滚轮56及集线部件51。集线用电动机52,在其输出轴上连接大直径的主动齿轮53,主动齿轮53与直径比其小的从动齿轮54啮合。并且,从动齿轮54同轴地与集线凸轮部件55连结。集线凸轮部件55是从其转动中心开始的半径发生变动的外周凸轮,在其凸轮部抵接滚轮56。双臂曲柄57具有2个臂部,在一侧的臂部保持滚轮56,在另一侧的臂部保持集线部件51的基端部。由此,如果集线用电动机52进行驱动,则从齿轮53向齿轮54增速而传递旋转,集线凸轮部件55高速进行转动。由此,与集线凸轮部件55的凸轮部抵接的滚轮56,对应于凸轮位移而移动,通过双臂曲柄57向集线部件51施加转动动作。集线部件51,其前端部在针板14的下侧,沿针孔15的方向延伸出。另外,该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侧为自由端,另外,前端部形成为尖锐的形状。并且,集线部件51通常进行下述动作,如图3 (A)所示,其前端部相对于针孔15在前方远离而待机,在集线时,如图3 (B)所示,前端部经过针孔15的正下方而转动,与从线轴壳体至针孔15的下缝线抵接后向后方靠拢。集线机构50是用于防止产生加绕线迹的结构。在这里,根据图4对于产生加绕线迹的主要原因进行说明。图4 (A)是表示下缝线D从釜机构30的线轴壳体40的角部46搭挂至针板14的针孔15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 (B)表示其正视图。如图所示,相对于下缝线D的路径,如果缝针11落针在右侧(R),则成为理想线迹,如果落针左侧(L),则可能成为加绕线迹。因此,在集线机构50中,通过使位于图3 (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转动而成为图3 (B)的位置,由此,强制成为缝针11相对于下缝线D落针在右侧(R)的状态(参照图4 (A)),从而可以防止产生加绕线迹。另外,因为集线部件51必须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同步地在待机位置和集线位置之间往复转动,所以集线用电动机52与缝纫机电动机21的旋转速度同步,以规定角度反复 执行正反方向的往复旋转。另外,集线部件51到达集线位置的转动动作,必须在下降的缝针11到达下缝线D之前完成,另外,集线部件51到达待机位置的转动动作,必须在未图示的天平开始进行上缝线提升之前完成。因此,进行控制,以使得集线用电动机52的正转的驱动和反转驱动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定时开始。[釜机构]如图I及图5所示,釜机构30具有作为半旋转釜的中釜60 ;线轴31及线轴壳体40,其收容在中釜60的内侧;驱动部32,其向中釜60施加往复转动;曲柄杆34,其一端部与在上轴22上形成的曲柄部33连结;臂部35,其转动端部与曲柄杆34的另一端部连结;大齿轮36,其在臂部35的基端部与该臂部35 —体地进行往复转动;小齿轮37,其与大齿轮36啮合;釜轴38,其保持小齿轮37并一体地进行往复转动;以及大釜39,其可转动地收容中釜60。另外,标号391是中釜按压部,其安装在大釜39的前表面进行按压以使中釜60不会从前方脱落;标号392是上弹簧,其安装在大釜39的上表面,形成有插入缝线的开口。上述大釜39的构造为,在其内部形成与中釜60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内周面,以使中釜60沿该内周面滑动的方式,允许中釜60的转动。另外,大釜39 —体地收容向中釜60施加往复转动的驱动部32和中釜60。中釜60从前方观察,是圆周缺少一部分的圆形,驱动部32是与缺少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对应的大致圆弧状,固定安装在釜轴38的前端部。驱动部32在大釜39的内部,以周方向上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2个接触点,对应于往复转动方向而交替地与中釜60接触,通过利用这两个接触点的切换,使上缝线穿过中釜60和驱动部32之间,从而可以使中釜60进入上缝线的线环。此外,驱动部32将从釜轴38传递的往复转动动作传递至中釜60。曲柄杆34,其上端部与上轴22的曲柄部33可旋转地连结,其下端部与臂部35的转动端部可旋转地连接。由此,可以相对于进行全周旋转的上轴22,将相同周期的往复转动传递至臂部35。臂部35,在其转动中心固定安装大齿轮36,将从曲柄杆34传递的往复转动直接传递至大齿轮36。
小齿轮37与大齿轮36相比,齿数较少(例如,二分之一),由此,可以对应于齿数,对来自大齿轮36的往复转动进行增速,并传递至釜轴38。如上所述,可以通过缝纫机电动机21的驱动,从上轴22经由曲柄部33,使曲柄杆34、臂部35、釜轴38、驱动部32及中釜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同步地往复转动。并且,通过针棒12的上下移动和与其同步的中釜60的往复转动动作,进行将上缝线向下缝线缠绕的动作。[线轴壳体]如图6 (A)及图6 (B)所示,线轴壳体 40具有罩部43,其由前表面部41及外周部42构成;闩销杆44,其与设置在中釜60的内部中央的支撑轴62卡合;直径扩大部45,其使外周部42的一部分的直径扩大而形成;以及角部46,其从前表面部41向上方延伸出。闩销杆44可以相对于前表面部41进行起伏转动操作,从而可以成为以伏卧状态卡合保持支撑轴62的状态,和以立起状态解除卡合的状态。罩部43为,前表面部41及外周部42由金属薄板一体地形成,而其后部开放。并且,将线轴31从开放的后部收容到内部。另外,在外周部42的上部设置有下缝线的抽出口 47,成为从收容在内部的线轴31通过抽出口 47抽出下缝线的构造。另外,在该抽出口 47设有未图示的线调节器,可以通过调节操作进行线张力的调节。角部46延伸出至抽出口 47的大致上方,在其前端部形成下缝线通过的引导孔46a。即,下缝线路径形成为,从抽出口 47引出的下缝线D朝向上方,通过角部46的引导孔46a而朝向针板14的针孔15。另外,对于直径扩大部45如后所述。如上所述,在中釜60的内侧设有线轴壳体40,另外,线轴壳体40的角部46在线轴壳体40的外部,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具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46a。[中釜]根据图7至图10,说明中釜结构。如图所示,中釜60具有收容部61,其收容保持线轴31及线轴壳体40 ;支撑轴62,其直立设置在收容部61内,用于支撑线轴31及线轴壳体40 ;导轨状的滑动部63,其与大釜39的内部滑动接触;尖端64,其形成在滑动部63的一端部,并且,在半旋转釜进行前进转动时(从爸正面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从缝针11拾取上缝线的线环;下缝线抽出部65,其在半旋转釜进行后退转动时(从釜正面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与从线轴31搭挂至针孔15的下缝线D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由缝制消耗的下缝线的抽出。垂直地直立设置在收容部61的内部平坦面上的支撑轴62,位于中釜60的转动中心,设置为在中釜60收容于大釜39中的状态下,支撑轴62与釜轴38同轴。 滑动部63是向中釜60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导轨状,沿以上述支撑轴62为中心的圆周,如图8所不,在大约180°的徂围形成。并且,在滑动部63的一端部,尖端64沿圆周方向延伸出。下缝线抽出部65是从滑动部63的内缘部朝向Y轴方向前侧及转动中心侧而在倾斜方向上直立设置的凸条,包围保持在支撑轴62上的线轴31及线轴壳体40,是通过该凸条的凸出量的改变而使下缝线的抽出量变化的构造。
该下缝线抽出部65的凸条的前端部配置为,与上述的从线轴壳体40的抽出口 47钩挂至角部46的引导孔46a的下缝线D接触。即,如果下缝线抽出部65的凸条的凸出量变大,则从抽出口 47至角部46的引导孔46之间的线路经变长,从而进行更多下缝线D的抽出。此外,该下缝线抽出部65在下述角度范围形成,即,从滑动部63中的与尖端64相反一侧的端部开始直至尖端64的前端为止的围绕转动中心线的角度范围。另外,该下缝线抽出部65,在中釜60的向后退转动方向(与前进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转动开始之后,开始下缝线D的抽出。根据图8 (A)及(C),说明上述下缝线抽出部65的凸条的前端部的形状(凸出量的变化)。图8 (C)表示在从下缝线抽出部65的起点a (滑动部63中的与尖端64相反一侧的端部)至尖端64的前端部的角度范围中,下缝线抽出部65的前端部的凸出量h的变化。 该下缝线抽出部65形成为,从起点a开始连续向上倾斜(向凸条的前侧的凸出量增加),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从最大抽出位置z连续且急剧向下倾斜,到达最小抽出位置I。此外,最小抽出位置y以后维持最小抽出量的状态不变而到达终点d。此外,图8 (A)及(C)中的点b及点C,在将点a设为0°的情况下,表示90°的点和180°的点。即,该下缝线抽出部65由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及无变化部653构成,上述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形成为从抽出的开始至成为最大抽出量hmax的最大抽出位置z连续向上倾斜,进行连续的抽出,上述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形成为,从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直至成为最小抽出量的最小抽出位置y连续向下倾斜,使抽出量迅速减少,上述无变化部653在到达最小抽出位置y后,直至抽出结束,使抽出量不变。另外,在该下缝线抽出部65中,其形状设计为,实现与集线机构50的动作的同步,该集线机构50始终以恒定的上轴角度动作。S卩,下缝线D通过中釜60的后退转动而到达下缝线抽出部65中的最大抽出位置z的定时,与集线机构50的集线部件51在针板14的下侧与下缝线D接触并开始集线的定
时一致。另外,下缝线D到达下缝线抽出部65中的最小抽出位置I的定时,与集线机构50的集线部件51在针板14的下侧最大限度地进行下缝线D归集而完成集线的定时一致。集线机构50,从缝纫机电动机21的编码器检测出上轴22的角度,以预先确定的上轴角度开始正旋转的驱动,而使集线部件51前进转动。另外,对集线动作的定时产生影响的集线凸轮部件55的凸轮部的形状是已知的。因此,集线部件51与下缝线D接触而开始归集缝线的上轴角度和最大限度地归集而完成集线的上轴角度,可以通过计算求出。并且,中釜60从缝纫机电动机21获得往复转动的动力,因此,如果集线部件51与下缝线D接触而开始归集缝线的上轴角度、和最大限地归集并而完成集线的上轴角度确定,则可以求出在处于上述上轴角度时,下缝线与下缝线抽出部65的哪个位置滑动接触。因此,通过按照使这两处的滑动接触位置分别成为最大抽出位置和最小抽出位置的方式,设计下缝线抽出部65,可以实现下缝线抽出部65的下缝线抽出与集线动作的同步。另外,下缝线抽出部65形成为,在该下缝线抽出部65中,使“最大抽出位置z处的下缝线D的抽出量“最小抽出量位置y处的下缝线D的抽出量”,与集线部件51使用的线使用量一致。另外,也可以设计为,通过上述通过集线机构50的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动作抽出的下缝线的抽出量(通过集线部件51最大限度地归集下缝线而增加的缝线路径长度),也与缝制过程中的一针对应的下缝线消耗量一致。上述下缝线抽出部65,如果在缝制时中釜60开始后退动作,则下缝线D首先与下缝线抽出部65的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抵接,如图11所示,下缝线D—边滑动接触,一边进行从线轴31的抽出,直至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 并且,如果下缝线D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则立即转为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因此会在从线轴壳体40的抽出口 47直至角部46的引导孔46a的下缝线路径中,产生下缝线D剩余。例如,如图12所示,如果下缝线D到达至最小抽出位置y,则产生余量A。但是,实际上,如果下缝线D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则集线部件51与下缝线抵接并开始进行集线,因此在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中的下缝线D的余量,在集线部件51的集线同时被消耗,因此在从线轴壳体40搭挂至针板14的针孔15的下缝线路径中,不会产生下缝线D的松弛。另外,因为由下缝线抽出部65预先抽出的下缝线D,在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中被消耗,所以可以避免或减少由集线部件51其本身进行的从线轴31的下缝线的抽出。此外,如果集线部件51进行后退转动,将集线状态解除,则产生由集线产生的下缝线的线路径长度的增加量相对应的余量,但因为如果集线部件51进行后退转动,则立即由未图示的天平进行上缝线的提升,下缝线进行缝制引起消耗,所以实际上不会产生下缝线的余量。因此,该中釜60可以避免因集线而在下缝线D中产生余量,使下缝线松弛而导致缝制品质降低,从而可以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即,具有天平,其与上轴22联动而上下移动,在上升时使上缝线提升,集线部件51在前进时进行下缝线的集线,在后退时使下缝线松弛,并且,如果集线部件51开始后退,则未图示的天平上升而进行上缝线的提升。与此相对,如图9及图10所示,在作为对比例的现有形状的中釜60A中,其下缝线抽出部65A的形状不同。另外,除了下缝线抽出部65A之外的结构,因为与中釜60的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标号。该下缝线抽出部65A也是以包围在支撑轴62上保持的线轴31及线轴壳体40的方式,从滑动部63的内缘部朝向Y轴方向前侧及转动中心侧在倾斜方向上直立设置的凸条。并且,该下缝线抽出部65A为表现下述变化的形状,S卩,在从起点a (0° )至点b(90° )之间达到最大抽出量hmax,然后,继续维持最大抽出量hmax直至点c附近,并且,从点c (180° )附近开始,抽出量减少一定量。S卩,该下缝线抽出部65A由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A和无变化部653A构成,不存在与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相当的部分,上述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IA从抽出开始直至达到最大抽出量,进行连续的抽出,上述无变化部653A在达到最大抽出量hmax后,抽出量基本不变,直至抽出完成。因此,在下缝线抽出部65A中,如果在缝制时中釜60开始后退转动,则下缝线D首先与下缝线抽出部65A的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IA抵接,下缝线D —边与其滑动接触,一边进行从线轴31的抽出,直至到达最大抽出位置。然后,因为转换为无变化部653A,所以下缝线D不会产生余量,因此,如果集线部件51开始进行集线,则仅与因集线而增加的缝线路径长度的量相对应,重新从线轴进行下缝线D的抽出。S卩,在该下缝线抽出部65A的情况下,在由该下缝线抽出部65A产生的下缝线D的抽出量的基础上,增加抽出由集线产生的抽出量,然后,即使因缝制而消耗下缝线,由集线产生的抽出量也会造成下缝线过多的状态,因此下缝线上产生松弛而形成下缝线未拉紧的线迹,从而无法避免缝制品质降低。下面,根据图6、图13及图14,说明上述的线轴壳体40的直径扩大部45。在捕捉上缝线U的线环后中釜60进行前进转动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由于尖端64逐渐向线轴壳体40的下侧移动,所以在上缝线U中与尖端64相比为前表面侧的部位,最 终超过线轴壳体40的前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下缝线抽出部65从滑动部63的内缘部朝向前侧及转动中心侧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因此其倾斜面还起到上缝线U超过线轴壳体40的前表面时的引导作用。但是,如前所述,下缝线抽出部65是由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及无变化部653构成的构造,因此除了在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的顶端附近之外,整体上高度形成得较低。因此,在线轴壳体40中未设置直径扩大部45的情况下,如图14 (A)所示,上缝线U可能在越过下缝线抽出部65之后,搭挂到不向前方倾斜的线轴壳体40的外周部42上而停止,从而无法越过线轴壳体40。因此,如图6所示,线轴壳体40是在以转动中心为基准的全周角度范围内,使线轴壳体40的外周部42和前表面部41的边界部形成为曲面形状(所谓的圆弧),成为光滑的形状,在边界部中的上缝线通过的一部分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为从前方观察外径Rl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大的直径扩大部45,由此,使曲面形状的曲率半径R2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大。此外,作为形成直径扩大部45的角度范围,具体地说,在将垂直上方设为0°的情况下,优选在中釜60的前进转动方向包含O至120°的范围,特别优选包含45至90°的范围。如果设置上述直径扩大部45,则如图14 (B)所示,在中釜60进行前进转动的过程中,如果上缝线U超过下缝线抽出部65,则其搭挂在直径扩大部45中的曲面形状的部位。因为直径扩大部45的曲面形状的部位略微向前方引导地倾斜,所以上缝线U被引导至线轴壳体40的前表面侧而超过线轴壳体40,从而可以使线轴壳体40进入上缝线U的线环,可以防止产生缝纫不良,进行稳定的缝制。[缝纫机的动作说明]上述缝纫机100具有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各个缝纫机电动机21及集线用电动机52的驱动。另外,集线机构50可以事先进行设定集线执行的有无,在这里,对于设定执行集线的情况进行说明。如果缝纫机电动机21进行驱动,则通过针上下移动机构20使针棒12进行上下移动,并且,在爸机构30中,中爸60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往复转动。由此,上缝线与下缝线缠绕,执行缝制。在针棒12下降时,上缝线被中釜60的尖端64捕捉,并且,通过前进转动,上缝线的线环被拉至下方。在该过程中,上缝线由中釜60的下缝线抽出部65引导至线轴壳体40的直径扩大部45,随着其倾斜而超过前表面部41。由此,使线轴壳体40进入上缝线的线环,上缝线与下缝线适当地缠绕。然后,中釜60开始后退转动,由此,下缝线在抽出口 47与角部46的引导孔46a之间,与下缝线抽出部65的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滑动接触,并从线轴壳体40抽出。并且,如果下缝线通过最大抽出位置z,则转换为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在已抽出的下缝线中产
生余量。另一方面,在下缝线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之前,集线用电动机52开始驱动,集线部件51开始前进转动。而且,在下缝线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的定时,集线部件51也到达穿过
角部46的引导孔46a与针孔15之间的下缝线,开始进行集线。因此,由于转入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而产生的下缝线的余量,由集线部件51的集线消耗,从而不会在线路经上的下缝线中产生松弛。此外,如果下缝线达到下缝线抽出部65的最小抽出量,则与此同时,集线部件51也到达最大前进位置,则由下缝线抽出部65抽出的下缝线,全部集线消耗。然后,集线部件51转为后退转动,由集线消耗的下缝线剩余,但因为立即由天平进行上缝线的提升,所以下缝线因进行缝制而被消耗。因此,在集线部件51的后退转动开始后,也不会产生下缝线的松弛。在此之后,再次反复进行落针、釜前进转动等相同的动作,进行缝制。[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上所述,缝纫机100的中釜60的下缝线抽出部65,由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及无变化部653构成,上述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从抽出的开始直至最大抽出位置z,进行连续的抽出,上述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从最大抽出位置z直至最小抽出位置y,连续且迅速地减少抽出量,在上述无变化部653,抽出量不变,上述下缝线抽出部65形成为,在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开始的同时,下缝线到达中釜60的下缝线抽出部65的最大抽出位置z,在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完成的同时,下缝线到达最小抽出位置y处。因此,因为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在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开始时,已经进行下缝线的抽出,直至达到最大抽出量,然后,要在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达到最小抽出量,所以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抽出与从最大抽出量减掉最小抽出量的值相对应的量,并且,将其用于集线。因此,通过执行集线,可以避免进行新的下缝线的抽出,从而可以防止在集线部件51返回待机位置后,下缝线产生余量而发生松弛,而形成松紧度恶化的线迹,并且,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另外,在下缝线抽出部65中,因为下缝线到达最大抽出位置z与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开始一致,所以通过从抽出量增加倾斜部651转为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而确保的多余下缝线,很快在集线中被消耗,从而可以避免下缝线剩余的状态而缓和对线迹的影响,进一步提闻缝制品质。另外,在下缝线抽出部65中,因为下缝线的到达最小抽出位置y与由集线部件51进行的集线完成一致,所以在由抽出量减少倾斜部652确保多余的下缝线完成直至在集线中被消耗完的时间内,不会产生偏差,因此可以防止下缝线产生松弛,进一步提高缝制品质。此外,因为由下缝线抽出部65产生的下缝线抽出量与由集线部件51使用的线使用量(由一次的集线引起的缝线路经长度的增加量)一致,所以由下缝线抽出部65抽出的下缝线不会残留,而是在集线中被消耗,从而可以在从下缝线抽出到集线的连续动作中,缓和由下缝线的松弛引起的对线迹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缝制品质。另外,集线部件51如果进行集线则转为后退转动,由集线消耗的下缝线会有剩余,但因为立即由天平进行上缝线的提升,所以通过缝制而消耗下缝线。因此,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缓和由下缝线松弛引起的对线迹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缝制品质。另外,在线轴壳体40设置直径扩大部45,在前表面部41与外周部42之间的边界 中的与直径扩大部45相当的范围内,将圆弧的半径设定为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大,因此可以避免超过下缝线操作部65而移动的上缝线,被线轴壳体40的外周部42钩挂的情况,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缝制。另外,线轴壳体40并不是在前表面部41和外周部42之间的边界的一部分,使圆弧的半径较大,而是在设置直径扩大部45的基础上,将圆弧的半径加大,因此可以避免线轴壳体40的内部容积的减少,并可以使用已有的线轴31。[其他]此外,上述缝纫机100中的中釜60的下缝线抽出部65的最大抽出位置z和最小抽出位置I的配置为,使集线机构50的集线部件51与下缝线D接触而开始集线的定时,与集线部件51最大限度归集下缝线而完成集线的定时一致,这两个定时是最有效地减少下缝线产生松弛的最优选的配置。但是,下缝线抽出部65的最大抽出位置z,只要是在集线部件51与下缝线D接触之前的配置,都可以获得减少由集线部件51引起的超过缝制消耗量的过多的下缝线D抽出的效果。另外,下缝线抽出部65的最小抽出位置y,只要是集线部件51最大限度地将下缝线D归集结束之前的配置,都可以得到减少由集线部件51引起超过缝制消耗量的过多的下缝线D抽出的效果。另外,上述集线机构50是通过集线用电动机52动作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从缝纫机电动机21通过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向集线部件51施加往复转动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集线部件51以一定的上轴角度进行动作,所以可以实现下缝线到达下缝线抽出部65中的最大抽出位置z和最小抽出位置Y的同步。另外,在通过缝纫机电动机21使集线部件51动作的情况下,在动力传递机构的中途,设置可以切换动力的传递与不传递的致动器,从而可以与设定相对应,切换集线的执行或解除。另外,上述下缝线抽出部65可以应用于使用半旋转釜的任意缝纫机。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半旋转釜在DB釜(相对于缝针,从其后侧拾取上缝线的类型的釜)上设置下缝线抽出部65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在DP釜(相对于缝针,从其前侧拾取上缝线的类型的釜)上设置下缝线抽出部6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提到配置在缝纫机头部101b,保持缝制品,并使缝制品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缝制品保持移动机构,但是,在搭载有该机构的所谓电子循环缝纫机的缝纫机中,也可以应用上述半旋转釜(中釜60)。该缝制品保持移动机构具有缝制品保持框,其可保持缝制品;X轴驱动机构,其具有使该缝制品保持框在X方向移动的X轴驱动电动机;以及Y轴驱动机构,其具有使该缝制品保持框在Y方向移动的Y轴驱动电动机,上述缝制品保持移动机构用于根据确定了沿控制部存储的缝制图案的多个落针位置的缝制数据,对各驱动电动机进行控制,进行按照缝制图案的缝制。[第二实施方式]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于具有新的釜机构30A的缝纫机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该釜机构30A用于解决因具有集线机构50而产生的课题。
首先,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30中,因由集线机构50进行的集线动作而可能产生的问题。集线机构50的集线部件51,如上述的图3 (A)所示,其前端部相对于针孔15在前方远离而进行待机,在集线时,如图3 (B)所示,集线部件51进行转动,进行下述动作,SP,以使其前端部通过针孔15正下方的方式向后方移动,从而将从线轴壳体搭挂至针孔15的下缝线D向后方归集。设计使得在不进行集线的状态下,在下缝线D从线轴壳体40的角部46笔直地搭挂至针孔15的情况下,下缝线与中釜60的尖端64的通过路径之间远离规定的距离,相互不会产生干涉。但是,如图15 (A)所示,如果集线部件51对下缝线D进行归集,则如图所示,下缝线D与尖端64接近,在下缝线D产生松弛等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干涉。另外,如图15 (B)的虚线所示,如果在执行集线时,下缝线D产生松弛,则无论是否对下缝线D进行归集,都会在下缝线D的左侧进行落针,从而可能无法良好地防止产生加绕线迹。因此,在釜机构30A中,对下面的两点进行改良。首先,在图16中表示第一点改良。中釜按压部391具有嵌合凹部391a,中釜按压部391A具有嵌合凹部391Aa,上述嵌合凹部391a作为保持部,使收容在内侧的线轴壳体40的角部46的前端部嵌合,上述嵌合凹部391Aa作为保持部,使收容在内侧的线轴壳体40A的角部46A的前端部嵌合,上述中釜按压部391、39IA进行保持,以使得上述角部46、46A不产生围绕中釜60的旋转中心g的旋转。并且,与从中釜60的中心g至嵌合凹部391a保持的角部46的引导孔46a的中心的X轴方向上的距离i相比,将从中釜60的中心g至嵌合凹部39IAa保持的角部46A的引导孔46Aa的中心的X方向上的距离j设定得大。具体地说,现有的中釜按压部391的距离i 是 4[mm]。与此相对,改良后的中釜按压部391A的距离j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 [mm],增大25至75%左右。即,其构成为,具有保持角部的保持部,以使从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mm]。
图17中表示第二点改良。如图所示,与从线轴40的中心(与中釜60的中心g同心)至角部46的引导孔46a的Z轴方向上的距离k相比,将从中釜60的中心(与中釜60的中心g同心)至角部46A的引导孔46Aa的Z方向上的距离I设定得较大。具体地说,现有的线轴壳体40至引导孔46a的距离k为18mm。与此相对,改良后的线轴壳体40至引导孔46A的距离I大于或等于19 [mm]且小于或等于22 [mm],增大5至22%左右。即,使从线轴壳体的中心至角部的引导孔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9[mm]且小于或等于22[mm]。
在图19中,对于局部结构简化图示。首先,通过将从线轴壳体40A的中心g至角部46A的引导孔46Aa的Z轴方向上的距离I设定得较大,如图19 (B)所示,可以增大执行集线时的从下缝线D至捕捉上缝线时的中釜60的尖端64的距离e,从而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执行集线时的下缝线D与中釜60的尖端64的干涉、线捕捉等的事故。另外,通过将从中釜60的中心g至嵌合凹部391Aa的X轴方向上的距离j设定得较大,如图19 (C)所示,可以增大执行集线时的由从角部46A的引导孔46Aa搭挂至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的下缝线D与中釜60的中心g形成的俯视的夹角f。其结果,如虚线所示,在下缝线D产生松弛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针孔15内,缩小下缝线D的左方区域,可以减少产生相对于下缝线D的左侧的落针,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加绕线迹。[第三实施方式]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对于具有新的釜机构30B的缝纫机进行说明。此夕卜,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该釜机构30B用于解决因具有集线机构50而产生的课题。首先,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釜机构30中,因由集线机构50进行的集线动作而可能产生的问题。在这里,对于釜机构30的上弹簧392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图20中,釜机构30的中釜60,通过使其前端64进行前进转动而从下降的缝针11捕捉上缝线U的线环,并且拉至下方,从而使线轴壳体40及线轴31进入上缝线U的线环,然后,通过由天平将上缝线U提升,形成上缝线U和下缝线D的线迹。上弹簧392具有分线部393,该分线部393位于针板和中釜60之间,朝向与捕捉上缝线U时的尖端64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从落针位置的右侧延伸至该落针位置附近,将中釜60的尖端64捕捉的上缝线U的线环的缝针侧Ul和布料侧U2,分别向分线部393的前侧和后侧张开,可以使线轴壳体40进入上缝线U的线环。在进行集线的情况下,集线部件51在进行落针之前,朝向Y轴方向后方转动,在稍微通过落针位置的位置停止,维持使上缝线向后侧归集的状态,直至缝针11被提升至针板上方。在该状态下,如果中釜60进行前进转动(如图21所示,从釜正面侧观察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尖端64捕捉上缝线U并将其拉到下方,则向上弹簧392的分线部393的后侧移动的上缝线U的布料侧U2,如图21所示,可能发生被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钩挂的情况,其结果,上缝线U的线环没有充分张开,无法使线轴壳体进入,从而可能发生跳针等缝制不良。因此,在釜机构30b中安装实施改良后的上弹簧392B。如图22 (B)所示,现有的釜机构30的上弹簧392为,从上方观察,分线部393的后侧部分的端缘部与集线部件51位于前进停止位置(在归集下缝线D而进行落针之前进行保持时的位置)时的前端部发生重合,从而可能产生在该重合部中上缝线U的布料侧U2的移动被阻碍的情况。与此相对,实施改良后的釜机构30B的新的上弹簧392B,形成用于避免与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的重合的切削部393Ba,以从上方观察,分线部393B的后侧部分的端缘部与前进停止位置的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不会发生重合。通过该切削部393Ba,Y轴方向的后侧部分的侧缘部,从分线部393B的前端部,相对于集线部件51远离,并且与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大致平行,在上缝线U的布料侧U2沿该侧缘部移动时,其不会与集线部件51的前端部接触,另外,即使接触,也不会发生钩挂的情况。在设有上述上弹簧392B的釜机构30B中,如图23 (A)至(C)所示,在集线部件51位于前进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上缝线U的线环被中釜60的尖端64捕捉并拉入时,上缝线U的布料侧U2因为从分线部393B的前端部沿由切削部393Ba形成的侧缘部移动,所以不会被集线部件51阻碍,从而可以使上缝线U的线环顺利地张开。因此,在执行集线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跳针等缝制不良。如上所述,具有分线部393B,其设置在集线部件和中釜之间,朝向与捕捉上缝线时的中釜的尖端相对的方向延伸,并且,将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隔着该尖端向两侧撑开,优选分线部393B在与集线部件的一端部51a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形成切削部393Ba,特别优选分线部393B具有下述形状从上方观察,与位于归集下缝线时的位置的集线部件不产生重 八
口 ο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具有在前进转动时捕捉上缝线的尖端,通过往复的转动动作而将上缝线向下缝线缠绕, 其特征在于, 上述半旋转釜具有下缝线抽出部,该下缝线抽出部在半旋转釜的后退转动时,与从线轴搭挂至针板的针孔的下缝线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由于缝制而消耗的下缝线的抽出, 上述下缝线抽出部的构造为,具有沿上述线轴的周围形成、且朝向上述述半旋转釜的前表面侧而直立设置的凸条,通过该凸条的凸出量的位移,使下缝线的抽出量变化, 上述下缝线抽出部具有 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其从抽出开始至最大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上倾斜而形成; 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其从最大抽出位置至最小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下倾斜而形成, 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设置于缝纫机中的集线部件进行的下缝线的集线开始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 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使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同时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使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同时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缝线抽出部形成为,使得上述最大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与上述最小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之差,与上述集线部件的缝线使用量一致。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有线轴壳体,使该线轴壳体的外周部与前表面部的边界部形成为不存在角部的曲面形状, 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使上述曲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设置外径大于上述线轴壳体外周部的直径扩大部。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 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9mm且小于或等于22_。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具有保持上述角部的保持部,以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mm。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具有分线部,其设置在上述集线部件与上述中釜之间,朝向与捕捉上缝线时的上述中釜的尖端相对的方向延伸,并且,将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隔着上述尖端而向两侧撑开,上述分线部,在与上述集线部件的一端部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形成切削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线部具有从上方观察,与位于对下缝线进行归集时的位置的上述集线部件不重合的形状。
1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其保持缝针,并进行上下移动; 半旋转釜,其具有在前进转动时捕捉上缝线的尖端,通过往复的转动动作将上缝线向下缝线缠绕; 缝纫机电动机,其是上述针棒的上下移动和上述半旋转爸的旋转动作的驱动源;以及 集线机构,其在针板的下侧通过集线部件进行下缝线的集线,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半旋转釜具有下缝线抽出部,该下缝线抽出部在半旋转釜的后退转动时与从线轴搭挂至针板的针孔的下缝线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由于缝制而消耗的下缝线的抽出, 该下缝线抽出部的构造为,具有沿上述线轴的周围形成、且朝向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表面侧而直立设置的凸条,通过该凸条的凸出量的位移,使下缝线的抽出量变化, 该下缝线抽出部具有 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其从抽出开始至最大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上倾斜而形成; 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其从上述最大抽出位置至最小抽出位置为止连续向下倾斜而形成, 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设置于缝纫机中的集线部件进行的下缝线的集线开始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 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使下缝线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同时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使下缝线与由上述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同时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缝线抽出部形成为,使得上述最大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与上述最小抽出位置处的下缝线抽出量之差,与上述集线部件的缝线使用量一致。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天平,其与上轴联动而上下移动,在上升时提升上缝线,上述集线部件,在前进时进行下缝线的集线,在后退时使下缝线放松,并且 如果上述集线部件开始后退,则上述天平上升而进行上缝线的提升。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有线轴壳体,使该线轴壳体的外周部与前表面部的边界部形成为不存在角部的曲面形状, 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使上述曲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大。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对于该曲面形状的边界部中、通过上述半旋转釜的前进转动而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通过的部分,设置外径大于上述线轴壳体的外周部的直径扩大部。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置线轴壳体, 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 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9mm且小于或等于22_。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设置线轴壳体, 在设置于上述半旋转釜的内侧的线轴壳体的外部具有角部,该角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设有插入下缝线的引导孔, 具有保持上述角部的保持部,以使从上述线轴壳体的中心至上述角部的引导孔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7mm。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分线部,其设置在上述集线部件与上述中釜之间,将朝向与捕捉上缝线时的上述中釜的尖端相对的方向延伸并由上述尖端捕捉的上缝线,隔着上述尖端向两侧撑开, 上述分线部,在与上述集线部件的一端部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形成切削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线部具有从上方观察,与位于对下缝线进行归集时的位置的上述集线部件不重合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及缝纫机,其防止产生加绕线迹,并且防止抽出余量的下缝线。缝纫机的半旋转釜具有尖端,其在前进转动时捕捉上缝线;以及下缝线抽出部,其在后退转动时与从线轴搭挂至针板的针孔的下缝线滑动接触,进行由缝制消耗的下缝线的抽出,下缝线抽出部是在线轴的周围朝向前方直立设置的凸条,具有抽出量增加倾斜部,其从抽出的开始至最大抽出位置连续向上倾斜;抽出量减少倾斜部,其从最大抽出位置至最小抽出位置连续向下倾斜,该下缝线抽出部将最大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开始之前,下缝线到达该最大抽出位置,将最小抽出位置配置为,在由集线部件进行的集线完成之前,下缝线到达该最小抽出位置。
文档编号D05B27/00GK102888714SQ20121025647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皆川忠义, 奥井裕和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