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线圈方法,及编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70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隐藏线圈方法,及编织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能够编织高伸缩性且强度优良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隐藏线圈方法。在卡定在一侧针床(FD)和另一侧针床(BU)上的基础部(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进行2次袋编织。使由第2次袋编织编织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及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向对象编织物部(9)侧移动,使那些上段线圈列(31、39)的一部分的线圈与对象编织物部(9)的一部分的线圈相互重叠。通过反复进行此袋编织和线圈列(31、39)的移动,隐藏线圈处理对象编织物部(9)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在此,在进行袋编织时,将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两个线圈的一方作为正面线圈,将另一方作为反面线圈。
【专利说明】隐藏线圈方法,及编织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对成为编织物中的隐藏线圈处理的对象的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隐藏线圈方法和具有由该隐藏线圈方法形成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物。
【背景技术】
[0002]在由横编机编织编织物的情况下,以该编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不散开的方式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所谓隐藏线圈处理,是指在被卡定在针床上的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使邻接的线圈彼此相互重叠,从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与这些相互重叠了的二重的线圈(重叠线圈)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的编织的处理。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65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以往的隐藏线圈处理部难以说成具有足够的伸缩性。例如,高圆套领套衫的领子,在穿套衫时需要使头通过,但因为设计上的制约不能够使其周长太大。因此,希望开发能够编织具有高的伸缩性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隐藏线圈方法。
[0008]另外,近年来,开发了与以往相比细针距的横编机、与以往相比细的编织纱线,在使用那样的细的编织纱线编织由小的线圈构成的编织物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够充分确保隐藏线圈处理部的强度的危险。因此,也希望开发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隐藏线圈处理部的强度的隐藏线圈方法。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编织高伸缩性且强度优良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隐藏线圈方法,及具有高伸缩性且强度优良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物。
[0010]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对成为编织物中的隐藏线圈处理的对象的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
[0012]将由配置在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上的多个线圈构成的隐藏线圈处理的始端部规定为基础部的工序α ;
[0013]通过在上述基础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进行2次袋编织,编织在上述基础部之中的卡定在上述一侧针床上的一侧基础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一侧下段线圈列及一侧上段线圈列,以及在上述基础部之中的卡定在上述另一侧针床上的另一侧基础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及另一侧上段线圈列的工序β;
[0014]使上述一侧上段线圈列及上述另一侧上段线圈列向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移动,使那些上段线圈列的一部分的线圈与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部分的线圈相互重叠的工序Y ;和
[0015]将向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移动的上述一侧上段线圈列及上述另一侧上段线圈列规定为新的基础部,反复进行上述工序β和上述工序Y,对上述对象编织物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工序δ,
[0016]在上述工序β中,在进行袋编织时,将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两个线圈的一方作为正面线圈,将另一方作为反面线圈。
[0017]在此,所谓袋编织,是指通过在一定方向进行环绕的编织或者C字状的折回编织,形成线圈排列成袋状的线圈列的编织。
[0018]构成在上述工序β中编织的各线圈列(一侧下段线圈列、另一侧下段线圈列、一侧上段线圈列及另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的数量不被特别地限定。另外,在构成各线圈列的线圈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在各线圈列中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也可以混合存在。例如,在一侧下段线圈列由3个线圈构成的情况下,可以I个是正面线圈、2个是反面线圈,也可以2个是正面线圈、I个是反面线圈。当然也可以3个全部是正面线圈或反面线圈。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侧下段线圈列的线圈和在该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其一方作为正面线圈,另一方作为反面线圈。例如,如果一侧下段线圈列是正面线圈一反面线圈一正面线圈,则一侧上段线圈列做成反面线圈一正面线圈一反面线圈。
[0019]另外,在工序Y中重叠在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上的上段线圈列的线圈,也可以是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也可以是另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另外,相互重叠的线圈的数量、相互重叠的线圈的位置也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也可以使上段线圈列之中的两个线圈与对象编织物部之中的两个线圈相互重叠,也可以使上段线圈列之中的两个线圈与对象编织物部之中的一个线圈相互重叠。最好是,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使上段线圈列之中的处于对象编织物部侧的端部线圈和对象编织物部之中的处于上段线圈列侧的端部线圈相互重叠。
[0020]进而,进行工序Y的时机,也可以是工序β的途中,也可以是工序β结束之后。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与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相互重叠,在编织了一侧上段线圈列之后,在编织另一侧上段线圈列之前,进行了工序Y。
[0021]当在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的工序β中进行袋编织时,最好是将由处于卡定了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针床编织的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做成与由卡定了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的针床编织的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比向离开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偏移的状态。
[0022]在此,如后述的实施方式I的图2所示,存在如下的情况:对象编织物部9成为由卡定在一侧针床FD上的一侧编织物部91和卡定在另一侧针床BD上的另一侧编织物部99构成的筒状。在此情况下,在进行对一侧编织物部91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袋编织时,将没有卡定一侧编织物部91的一侧的另一侧针床BU的线圈列29 (39)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做成与卡定了一侧编织物部91的一侧的一侧针床FD的线圈列21 (3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比,向离开一侧编织物部91的一侧偏移的状态。[0023]最好是,根据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在对由卡定在上述一侧针床上的一侧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上述另一侧针床上的另一侧编织物部构成的筒状的上述对象编织物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情况下,在对上述一侧编织物部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之后,在向上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转移时,编织仅由扭转线圈构成的袋状线圈列,在将那些扭转线圈的左右位置通过转入进行替换之后,进行上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
[0024]另外,线圈列的转入是公知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5-9851号公报等)。
[0025]在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中,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附近是双反面组织。
[0026]本发明的编织物,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构成编织物的至少一部分的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被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具备形成为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通过每编织2段量的上述隐藏线圈处理部,构成第二段的线圈列的线圈的一部分都与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构成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的一部分重叠,对上述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在看第一段的线圈列的线圈和在该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的第二段的线圈列的线圈的关系时,一方的线圈是正面线圈,另一方的线圈是反面线圈。
[0027][发明的效果]
[0028]根据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能够编织配备在本发明的编织物上的编织成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此隐藏线圈处理部,因为成为袋状所以强度优良,难以散开或者断开。另夕卜,因为在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线圈纵行方向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并列,所以隐藏线圈处理部在伸缩性上优良。
[0029]在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中,因为预先将一侧针床中的袋编织的中心位置和另一侧针床中的袋编织的中心位置偏移,所以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能够不用设置用于移圈的空针地进行隐藏线圈处理。
[0030]在从筒状的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向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转移时,根据编织由扭转线圈构成的袋状线圈列的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能够将一侧编织物部和另一侧编织物部的分界附近的隐藏线圈处理部最终加工得漂亮。这是因为,在将袋状线圈列的扭转线圈的左右位置全部替换之后进行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所以袋状编织物部的过渡纱线不会缠绕在其它部分上。另外,由扭转线圈构成了袋状线圈列,是因为在转入了扭转线圈时扭转线圈的扭转的状态被消除,扭转线圈成为没有扭转的线圈。
[0031]根据将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附近做成双反面组织的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能够使对象编织物部和隐藏线圈处理部的分界不醒目。因为双反面组织是具有厚度的编织组织,所以通过编织成袋状,和与双反面组织同样地具有厚度的隐藏线圈处理部之间难以形成台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 (A)是由实施方式编织的套衫的概要图,(B)是在套衫的高圆套领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形成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局部剖视图。[0033]图2是在高圆套领部编织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工序图。
[0034]图3是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工序图像图。
[0035]图4是在对构成高圆套领部的一侧编织物部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之后,向高圆套领的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转移时的编织工序图。
[0036]图5是实施方式2所示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0038]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向的下部前针床(下面称为FD)和下部后针床(以下称为BD),及设置在这些FD和BD的上方,以与下部的针床相同间距并列设置了多根编织针的上部前针床(以下称为FU)和上部后针床(以下称为BU)的4张针床横编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此横编机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而且配备在横编机上的BD、BU可以向左右横移。另外,在现行市面上出售的横编机中,成为在FD和BD之间、FD和BU之间, 及BD和FU之间可以移圈,但在FU和BU之间不能够移圈的结构。
[0039]<实施方式I >
[0040]在实施方式I中,如图1 (A)所示,编织具备高圆套领(对象编织物部9)的套衫(编织物)100。对象编织物部9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如图1 (B)所示,由编织成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6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下面,基于图2~4说明此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编织顺序。
[0041]图2、4是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工序图。图2的左栏的“拉丁字母+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表示针床中的编织状态,在各结构中实际进行的操作由粗线表示。在右栏中,为了说明的方便,仅表示针床的一部分,BD、BU的横移动作省略了。这些图的大文字拉丁字母表示编织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位置。另外,右栏的〇记号表示卡定在编织针上的旧线圈,◎记号表不重叠线圈,Ω记号表不编织孔,水滴记号表不扭转线圈。
[0042]在图2的SO中,表示在FD的编织针E~N上卡定了高圆套领部(对象编织物部9)的一侧编织物部91,在BD的编织针E~N上卡定了对象编织物部9的另一侧编织物部99的状态。从此状态,首先对一侧编织物部91 (对象编织物部9)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接着对另一侧编织物部99 (对象编织物部9)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另外,对象编织物部9的编织组织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做成平针组织、双反面组织、罗纹组织等。
[0043]在SI中,在FD (—侧针床)的编织针O~Q和BU (另一侧针床)的编织针Q上形成始端部。以此始端部为基础1,开始隐藏线圈处理(相当于工序α )。此始端部的形成方法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形成由分离横列线构成的未封闭线圈,通过在那些未封闭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线圈形成始端部。另外,也能够利用一侧编织物部91的线圈做成始端部。
[0044]另外,一侧基础部11和另一侧基础部19的线圈的数量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一侧基础部11的线圈的数:另一侧基础部19的线圈的数=3:2、3:3、2:1、2:2、1:1的情况。[0045]在S2中,在基础部I (始端部)之中,在卡定在FD的编织针Q?O上的一侧基础部11 (SI参照)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一侧下段线圈列21。进而在S2中,在基础部
I(始端部)之中,在卡定在BU的编织针Q上的另一侧基础部19 (SI参照)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两编织物部21、29的线圈,在从筒的外侧观看对象编织物部9时全部成为正面线圈。另外,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编织针Q的位置)与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编织针P的位置)相比,向离开对象编织物部9的一侧偏移。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是在对象编织物部9之中,被卡定在处于从此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一侧编织物部91被卡定的FD的相反侧的BU上的线圈列。另一方面,一侧下段线圈列21是被卡定在一侧编织物部91被卡定的FD上的线圈列。
[0046]在S3中,使BU向纸面右方向横移I个间距量,将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线圈向BU的编织针N?P移圈。在此,通过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比向离开一侧编织物部91的一侧偏移,能够在另一侧线圈列29的纸面左侧(一侧编织物部91的一侧)确保将一侧下段线圈列21进行移圈的余地。因此,不用设置用于移圈的空针,仅通过使BU横移I个间距量,就能够将一侧下段线圈列21向不与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重复的位置进行移圈。与此相对,如果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对齐,或者靠近与一侧编织物部91接近的一侧(纸面左侧),则为了将一侧下段线圈列21进行移圈,BU的横移量变大,存在编织线断开的情况。
[0047]在S4中,在被卡定在BU的编织针N?P上的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一侧上段线圈列31。一侧上段线圈列31的线圈全部是反面线圈。
[0048]在S5中,将被卡定在BU的编织针P?N上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和被卡定在BU的编织针Q上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分别向FD的编织针N?P和FD的编织针Q移圈。通过此S5,在FD的编织针N的位置,一侧上段线圈列31的线圈和对象编织物部9的一侧编织物部91的线圈被相互重叠(相当于工序Y )。
[0049]在S6中,在被卡定在FD的编织针Q上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在此,S6中的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S5中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比,向离开一侧编织物部91的一侧(纸面右侧)偏移。以上说明的S2?S6,相当于发明中的工序β。
[0050]在S7中,将被卡定在FD的编织针Q上的线圈向BU的编织针P移圈。在S7以后,将S7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规定为一侧基础部11,将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规定为另一侧基础部19,反复进行与S2?S7同样的编织(相当于工序δ )。在S5中,形成在FD的编织针N上的重叠线圈,通过第2次进行的S2,在重叠线圈的状态下脱离针床,一侧编织物部9的线圈(FD的编织针N的线圈)被进行隐藏线圈处理。
[0051]按照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如图3所示,编织线圈并列成螺旋状的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6,每编织2段量的该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螺旋,第二段的螺旋的线圈都与对象编织物部9的线圈重叠,对象编织物部9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被进行隐藏线圈处理。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6强度优良,难以散开或断开。另外,在看在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两个线圈的关系时,因为一方成为正面线圈,另一方成为反面线圈,所以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伸缩性高。进而,虽然编织成螺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6与对象编织物部9重叠,但是因为在隐藏线圈处理部6自身上没有重叠线圈,所以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强度高。而且,在将隐藏线圈处理部6编织成螺旋状的情况下,如图2的S2?S7所示,没有浪费的移圈,编织效率高。
[0052]接着,基于图4说明图2所示的对象编织物部9的一侧编织物部91的隐藏线圈处理结束之后,向另一侧编织物部99的隐藏线圈处理转移时的编织工序。
[0053]在图4的Tl中,表示一侧编织物部91的编织结束了的状态,在FD的编织针E?G上卡定了一侧上段线圈列31,在BU的编织针G上卡定了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另外,在BD的编织针E?N上卡定了另一侧编织物部99。
[0054]从Tl的状态,如T2?T4所示,在一侧上段线圈列31和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袋状线圈列4。构成袋状线圈列4的线圈全部是扭转线圈4a?4d,这些扭转线圈4a?4d被配置成旋转状。
[0055]接着,如T5?T8所示,通过转入来替换袋状编织物部4的扭转线圈4a?4d的左右位置。通过转入扭转线圈4a?4d,扭转线圈4a?4d的扭转的状态解除,成为通常的没有扭转的线圈。在该袋状编织物部4的转入的途中(参照T5),使袋状编织物部4的处于最外侧的扭转线圈4c在BD的编织针E的位置与另一侧编织物部99 (参照Tl)的线圈相互重叠。
[0056]如果扭转线圈4a?4d的转入结束,则以与参照图2说明的一侧编织物部91的隐藏线圈处理同样的顺序进行另一侧编织物部99的隐藏线圈处理。在该情况下,可以将BD认为是一侧针床,将FU认为是另一侧针床,进行另一侧编织物部99的隐藏线圈处理。在此,因为直到扭转线圈4a?4d的转入结束为止未进行编织,所以袋状线圈列4的过渡纱线不会缠绕在其它部分上。
[0057]另外,与图4所示的顺序不同,通过将Tl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和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全部做成扭转线圈,将上段线圈列31、39的扭转线圈的左右位置通过转入进行替换,也可以向另一侧编织物部99的隐藏线圈处理转移。这是将在一侧编织物部91的隐藏线圈处理的最后编织的上段线圈列31、39做成袋状线圈列4的方式。
[0058]〈实施方式2>
[0059]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5说明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隐藏线圈处理部的编织。但是,将线圈编织成螺旋状这一点是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
[0060]在图5的Ul中,表示在对象编织物部9的隐藏线圈处理时,形成了隐藏线圈处理的始端部(基础部I)的状态。具体地说,在FD的编织针E?N上卡定了对象编织物部9的一侧编织物部91,在BD的编织针E?N上卡定了对象编织物部9的另一侧编织物部99,而且在FD的编织针O?Q上卡定了一侧基础部11,在BU的编织针R上卡定了另一侧基础部19。
[0061]在U2中,在卡定在H)的编织针Q?O上的一侧基础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由正面线圈构成的一侧下段线圈列21。在U3中,将BU的编织针R的另一侧基础部19向FD的编织针R移圈。在U4中,在FD的编织针R的另一侧基础部19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由反面线圈构成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在U5中,分别将一侧下段线圈列21和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向BU的编织针N?P和BU的编织针Q移圈。在U6中,在卡定在BU的编织针P?N上的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由反面线圈构成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在U7中,将一侧上段线圈列31向FD的编织针N?P移圈,在FD的编织针N的位置使一侧上段线圈列31的线圈和一侧编织物部91 (参照Ul)的线圈相互重叠。在U8中,在卡定在BU的编织针Q上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由正面线圈构成的另一侧上段线圈列39。以后,通过反复进行与U2?U8同样的编织,能够对一侧编织物部91进行隐藏线圈处理。
[0062]在以上说明的编织中,由U4编织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29和由U6编织的一侧上段线圈列31都成为了反面线圈,从螺旋的下段到上段连接的部分上难以形成台阶。此部分,如果由图1 (B)来说,则是配置在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上端侧的部分,如果在此部分上没有台阶,则隐藏线圈处理部6的外观良好。同样的情况,在连接由US编织的另一侧上端线圈列39和由第2次的U2编织的一侧下段线圈列21的部分上也能这样说。这是因为两线圈列39、21都是正面线圈,在连接两线圈列39、21的部分上难以形成台阶。
[0063]<实施方式3>
[0064]在实施方式1、2中,说明了呈螺旋状地进行袋编织的编织例。与此相对,通过呈C字状地进行袋编织也能够编织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在该情况下,将一侧下段线圈列和另一侧下段线圈列编织成C字状,接着将一侧上段线圈列和另一侧上段线圈列编织成C字状。在此,如果进行C字状编织,则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一侧上段线圈列和另一侧上段线圈列成为未连接的状态。因此,使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和另一侧上段线圈列的线圈分别与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相互重叠,使得隐藏线圈处理部不开口。
[0065]另外,本发明的隐藏线圈方法也能够由2张针床横编机实施。例如,在编织手絹、套衫、背心的半身等单层编织物的情况下,能够使用2张针床横编机在总针状态下进行隐藏线圈处理。另外,即使在编织筒状编织物的情况下,如果是抽针状态,则也能够使用2张针床横编机进行隐藏线圈处理。
[0066]符号的说明
[0067]100:套衫(编织物)
[0068]9:高圆套领部(对象编织物部)
[0069]91:一侧编织物部(对象编织物部)
[0070]99:另一侧编织物部(对象编织物部)
[0071]1:基础部
[0072]11: 一侧基础部
[0073]19:另一侧基础部
[0074]21: 一侧下段线圈列
[0075]29:另一侧下段线圈列
[0076]31: 一侧上段线圈列
[0077]39:另一侧上段线圈列
[0078]4:袋状线圈列
[0079]4a?4d:扭转线圈
[0080]6:隐藏线圈处理部。
【权利要求】
1.一种隐藏线圈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对成为编织物中的隐藏线圈处理的对象的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由配置在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上的多个线圈构成的隐藏线圈处理的始端部规定为基础部的工序α ; 通过在上述基础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进行2次袋编织,编织在上述基础部之中的卡定在上述一侧针床上的一侧基础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一侧下段线圈列及一侧上段线圈列,以及在上述基础部之中的卡定在上述另一侧针床上的另一侧基础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另一侧下段线圈列及另一侧上段线圈列的工序β ; 使上述一侧上段线圈列及上述另一侧上段线圈列向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移动,使那些上段线圈列的一部分的线圈与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部分的线圈相互重叠的工序Y ;和 将向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移动的上述一侧上段线圈列及上述另一侧上段线圈列规定为新的基础部,反复进行上述工序β和上述工序Y,对上述对象编织物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工序δ, 在上述工序β中,在进行袋编织时,将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两个线圈的一方作为正面线圈,将另一方作为反面线圈。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隐藏线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工序β中,在进行袋编织时,将由处于卡定了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针床编织的线圈列 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做成与由卡定了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的针床编织的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比向离开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一侧偏移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隐藏线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由卡定在上述一侧针床上的一侧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上述另一侧针床上的另一侧编织物部构成的筒状的上述对象编织物部进行隐藏线圈处理的情况下, 在对上述一侧编织物部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之后,在向上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转移时, 编织仅由扭转线圈构成的袋状线圈列,在将那些扭转线圈的左右位置通过转入进行替换之后,进行上述另一侧编织物部的隐藏线圈处理。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记载的隐藏线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附近是双反面组织。
5.一种编织物,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构成编织物的至少一部分的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被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具备形成为袋状的隐藏线圈处理部, 通过每编织2段量的上述隐藏线圈处理部,构成第二段的线圈列的线圈的一部分都与上述对象编织物部的构成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的一部分重叠,对上述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进行了隐藏线圈处理, 在看第一段的线圈列的线圈和在该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的第二段的线圈列的线圈的关系时,一方的线圈·是正面线圈,另一方的线圈是反面线圈。
【文档编号】D04B1/00GK103710828SQ201310439444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日
【发明者】奥野昌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