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73984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针对现有普通洗衣机无法同轴双向旋转的弊端,本产品提供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由洗衣机内壳、洗衣筒和洗衣筒底座组成,洗衣机内壳的底部设有通孔;洗衣筒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圆筒;洗衣筒底座设有向下延伸的转轴;转轴插在圆筒内,圆筒插在洗衣机内壳的通孔内;洗衣筒底座转轴的外壁上依次套接有上连接轴承和下连接轴承,此外,洗衣筒底座转轴下部中间设有盲孔;靠近底部的圆筒外壁上设有洗衣筒带轮槽;圆筒的底面与推力轴承组件相连接,推力轴承组件支撑与之连接的圆筒并使之可正、反向旋转;本产品的有益效果有:实现了洗衣筒与洗衣筒底座的同轴反转,增强了洗衣效果,实现了节约洗衣时间的目的。
【专利说明】—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洗衣机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洗衣机在家庭中应用十分的广泛,几乎所有家庭都在使用,相对于费用高昂,难以普及的智能洗衣机,普通的洗衣机占据着更多的家庭,普通洗衣机和智能洗衣机洗涤效果一致,但由于普通洗衣机只有单个电机,只能实现洗衣筒和洗衣筒底座的同向旋转,造成了洗衣时间较长,使用普通洗衣机洗一次衣服,洗涤和甩干过程,少则30分钟,多则I个多小时,而且洗衣效果不佳。基于洗衣机使用现状,应该有一种基于普通洗衣机,采取两台电机实现的推力装置,实现洗衣筒和洗衣筒底座同轴双向旋转的装置,节约洗衣时间,提升洗衣效果,而且价格便宜,适合大多数人消费的,能被广泛普及的洗衣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采用该旋转装置的洗衣机,克服了单电机的普通洗衣机的洗衣时间长,洗衣效果不佳的缺陷,采取了两个电机实现洗衣筒和洗衣筒底座的同轴双向旋转。
[0004]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包括洗衣机内壳1、洗衣筒2和洗衣筒底座3,其中,洗衣机内壳I的底部开有通孔;洗衣筒2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洗衣机圆筒21 ;洗衣筒底座3设有向下延伸的转轴31 ;转轴31插在洗衣机圆筒21内,洗衣机圆筒21插在洗衣机内壳I的通孔内;此外,洗衣筒底座转轴31的外壁上自上而下地套接有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均为环状,且上连接轴承6的外侧面和下连接轴承7的外侧面均与洗衣机圆筒21的内壁面相接触;即通过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将洗衣筒底座转轴31与洗衣机圆筒21的轴线相重合并可旋转;
[0006]洗衣筒底座转轴31底面的中央设有盲孔32,在盲孔32的侧壁上开有电动机传递插口 5 ;通过盲孔32将洗衣筒底座转轴31与第一个洗衣机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在一起;
[0007]洗衣机圆筒21外壁上设有洗衣筒带轮槽4,所述洗衣筒带轮槽4靠近洗衣机圆筒21的底部,通过皮带将洗衣筒带轮槽4与第二个洗衣机电机相连接;洗衣机圆筒21的底面与推力轴承组件相连接,推力轴承组件支撑与之连接的洗衣机圆筒21并使之可正、反向旋转;所述的推力轴承组件由上推力轴承8和下推力轴承10组成,其中,上推力轴承8的顶面与洗衣机圆筒21的底面固定连接,上推力轴承8与下推力轴承10之间活动连接并填充有钢珠9,下推力轴承10底部与洗衣筒底座转轴31的底面相平齐,下推力轴承10的底面与洗衣机的支撑架相连接。
[0008]所述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洗衣机内壳I与洗衣筒2之间的间距为0.1cm-1Ocm ;洗衣筒2的侧壁上均布有引流孔11,引流孔11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通孔。
[0009]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0]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由于使用了洗衣机的洗衣筒和洗衣筒底座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代替传统的单向旋转装置,克服了洗衣时间较长,洗衣效果不佳等缺陷;
[0011]通过使用该同轴双向旋转装置,靠近底部的洗衣机圆筒外壁上设有洗衣筒带轮槽,通过皮带将洗衣筒带轮槽与第一个洗衣机电机相连接;洗衣筒底座转轴下部中间设有盲孔,在盲孔的侧壁上开有电动机传递插口 ;通过盲孔将洗衣筒底座转轴与第二个洗衣机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在一起;洗衣机圆筒的底面与推力轴承组件相连接,推力轴承组件支撑与之连接的洗衣机圆筒并使之可正、反向旋转;
[0012]洗衣时,洗衣筒与洗衣筒底座反向旋转,增大洗衣时转动的相对速度,减少洗衣时间,达到增强洗衣效果的目的;甩干时,控制洗衣筒和洗衣筒底座同向高速旋转,加快甩干速度和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旋转装置的主视图。
[001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5]图3为图2的A-A处剖视图。
[0016]图中的序号:洗衣机内壳1,洗衣筒2,洗衣筒洗衣机圆筒21,洗衣筒底座3,洗衣筒底座转轴31,盲孔32,洗衣筒带轮槽4,电动机传递插口 5,上连接轴承6,下连接轴承7,上推力轴承8,钢珠9,下推力轴承10,引流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
[0018]参见图1,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包括洗衣机内壳1、洗衣筒2和洗衣筒底座3,其中,洗衣机内壳I的底部开有通孔;洗衣筒2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洗衣机圆筒21 ;洗衣筒底座3设有向下延伸的洗衣筒底座转轴31 ;转轴洗衣筒底座转轴31插在洗衣机圆筒21内,洗衣机圆筒21插在洗衣机内壳I的通孔内,详见图2 ;即洗衣筒内壳1,洗衣筒2,洗衣筒底座3共同构成盛水的容器。
[0019]参见图3,洗衣筒底座转轴31的外壁上自上而下地套接有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均为环状,且上连接轴承6的外侧面和下连接轴承7的外侧面均与洗衣机圆筒21的内壁面相接触;即通过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将洗衣筒底座转轴31与洗衣机圆筒21的轴线相重合并可旋转;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同轴且相隔一定的距离,旋转时能起到稳定洗衣筒底座3和洗衣筒2转动的作用,减轻洗衣时和甩干时洗衣机的摆动幅度。
[0020]参见图3,洗衣筒底座转轴31底面的中央设有盲孔32,在盲孔32的侧壁上开有电动机传递插口 5 ;通过盲孔32将洗衣筒底座转轴31与第一个洗衣机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在一起;洗衣机圆筒21外壁上设有洗衣筒带轮槽4,所述洗衣筒带轮槽4靠近洗衣机圆筒21的底部,通过皮带将洗衣筒带轮槽4与第二个洗衣机电机相连接;洗衣机圆筒21的底面与推力轴承组件相连接,推力轴承组件支撑与之连接的洗衣机圆筒21并使之可正、反向旋转;所述的推力轴承组件由上推力轴承8和下推力轴承10组成,其中,上推力轴承8的顶面与洗衣机圆筒21的底面固定连接,上推力轴承8与下推力轴承10之间活动连接并填充有钢珠9,下推力轴承10底部与洗衣筒底座转轴31的底面相平齐,下推力轴承10的底面与洗衣机的支撑架相连接。运用滚动摩擦,摩擦力最小,能够提升洗衣筒在洗衣和甩干时速度,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洗衣筒在洗衣和甩干时洗衣机的摆动幅度。
[0021]参见图3,洗衣机内壳I与洗衣筒2之间的间距为0.1cm-1Ocm ;洗衣筒2的侧壁上均布有引流孔11,引流孔11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通孔。洗衣时,洗衣水从引流孔11流入洗衣筒2与洗衣机内壳I之间的间距区域,洗衣筒2不承担水的重量,只起到增强洗衣效果的作用。
[0022]采用本产品洗衣时,洗衣筒底座3做顺时针转动,而洗衣筒2做逆时针转动,相对速度增大,洗衣速度加快;而当采用本产品甩干衣物时,洗衣筒2和洗衣筒底座3共同顺时针转动,水通过洗衣机内壳排水孔排出,完成甩干过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包括:洗衣机内壳(I)、洗衣筒(2)和洗衣筒底座(3 ),其中,洗衣机内壳(I)的底部开有通孔;洗衣筒(2 )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洗衣机圆筒(21);洗衣筒底座(3 )设有向下延伸的洗衣筒底座转轴(31);洗衣筒底座转轴(31)插在洗衣机圆筒(21)内,洗衣机圆筒(21)插在洗衣机内壳(I)的通孔内; 其特征在于:洗衣筒底座转轴(31)的外壁上自上而下地套接有上连接轴承(6 )和下连接轴承(7),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均为环状,且上连接轴承(6)的外侧面和下连接轴承(7)的外侧面均与洗衣机圆筒(21)的内壁面相接触;即通过上连接轴承(6)和下连接轴承(7)将洗衣筒底座转轴(31)与洗衣机圆筒(21)的轴线相重合并可旋转; 洗衣筒底座转轴(31)底面的中央设有盲孔(32),在盲孔(32)的侧壁上开有电动机传递插口( 5);通过盲孔(32)将洗衣筒底座转轴(31)与第一个洗衣机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在一起; 洗衣机圆筒(21)外壁上设有洗衣筒带轮槽(4),所述洗衣筒带轮槽(4)靠近洗衣机圆筒(21)的底部,通过皮带将洗衣筒带轮槽(4)与第二个洗衣机电机相连接;洗衣机圆筒(21)的底面与推力轴承组件相连接,推力轴承组件支撑与之连接的洗衣机圆筒(21)并使之可正、反向旋转; 所述的推力轴承组件由上推力轴承(8)和下推力轴承(10)组成,其中,上推力轴承(8)的顶面与洗衣机圆筒(21)的底面固定连接,上推力轴承(8)与下推力轴承(10)之间活动连接并填充有钢珠(9),下推力轴承(10)底部与洗衣筒底座转轴(31)的底面相平齐,下推力轴承(10)的底面与洗衣机的支撑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洗衣机的同轴双向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洗衣机内壳(I)与洗衣筒(2)之间的间距为0.1cm-1Ocm ;洗衣筒(2)的侧壁上均布有引流孔(11),引流孔(11)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通孔。
【文档编号】D06F37/12GK203498657SQ201320596177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6日
【发明者】喻全余, 胡长鑫, 黄宝群, 罗贵仁, 黄浩然, 李维尧, 张春浩, 王宇, 徐成明, 陶骥华, 马梦军 申请人:喻全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