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67842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以棉织物中纯棉布和棉混纺布如锦棉、涤棉、棉涤为基体的载银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该类抗菌棉织物的纤维骨架里均匀地分布着银。其制备方法为:将棉织物中纯棉布、锦棉、涤棉、棉涤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处理后,浸入银氨溶液中,加热反应结束后,用还原剂进行还原,使棉织物纤维骨架中均匀地分布着银。制备方法简便易控、反应条件温和、耗时短、耗能低、低碳环保,所用反应试剂毒性低,环境友好。该类载银棉织物经过载银之后,能够很好地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专利说明】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抗菌材料,尤其涉及一种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抗菌材料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抑制或者杀死致病性细菌和霉菌,阻断疾病传播。银或者银离子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在远古时代已经为人们所发现,如人们用银器皿盛装食物以防止霉烂等。20世纪初,由于银良好的抗菌性和抗感染性,银系抗菌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目前,大多数载银抗菌材料是用一定的载体(如硅胶、沸石、活性氧化铝、磷酸锆、蒙脱土、羟基磷灰石、天然或者化学纤维等)通过不同的方法将银离子引入到载体表面,从而得到抗菌材料。如载银活性氧化铝(ZL 200610068586),磷酸锆载银抗菌剂(CN201210273501),硅锌介孔材料或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CN200910156604、CN201210062784),载银纳米蒙脱土 (ZL200910303849、CN201010571408),超细粉煤灰载银抗菌剂(CN200910177165),载银羟基磷灰石(CN200810152897),载银沸石(CN201010550378)和钙钛矿型化合物载银(ZL 200610032880),镀银棉纤维(CN201120511906, CN201120511907)和化学纤维载银抗菌材料如 CN201210078915 等。
[0003]其中,载银抗菌纤维/纤维制品由于其将银或者银离子负载在纤维材料上,在具有好的抗菌性能的同时,可以发挥纤维材料的优点,如由于服装和被褥内特别适于细菌的繁殖,因此使用抗菌纤维制品就能直接防止或有效消除细菌的繁殖;其次,可以维护纤维自身的性能,如抗菌纤维自身具有的抗菌防霉功能则可有效地防止细菌所致的织物变色、脆化变质等危及人体皮肤的情况发生;再次,抗菌纤维材料/制品的抗菌过程中属于原位抑菌或杀菌,不需要其他外来能源。这些优点促使载银抗菌纤维材料及其制品在民用、军用、医疗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0004]载银抗菌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I)在原纤维表面镀银如ZL200410024079.8和CN 01114999.X等;(2)将其他纤维与银纤维混纺如ZL 201110084108.X,CN 201120079321,CN 201310307066.0等;(3)将抗菌剂分散后,通过浸溃或浆料包裹的方法负载于纤维上。如 CN 201210078915,CN 201110204640,CN 103266467A 等。(4)静电纺丝法。如 Xiongli Xu, etc.(Fibers and Polymers, 2008, 9: 685-690) ;Shan Wang,etc.(Colliod Polymer Science, 2012, 290: 667-672) ;Hany S.Abdo, etc.(Fibersand Polymers, 2013, 14: 1985-1992)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分别在明胶纤维、碳纤维和beta-环糊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纤维基体上载纳米银制备抗菌材料。
[0005]在上述载银抗菌纤维材料中,由于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材料,以棉纤维为载体制备载银抗菌材料,使用过程中不会有基体材料溶出其他有害化学成分的危险,如居静霞等(载银棉纱的结构与抗菌性,印染,2006,23: 8-10 ;碱处理棉纱载银工艺及其抗菌性研究,印染助剂,2005,12:13-15)通过在常温下将棉纱直接或者经过碱处理后浸入银氨溶液,然后用鞋酸为还原剂进行还原,制备载银棉纱。Chuh-Yean Chen, etc.( Materials Letters,2008, 62: 3607-3609)将棉纤维与甲基丙烯酸甘油酯-氨基二乙酸螯合后吸附银制备载银抗菌材料;Mohammad Shateri Khalil-Abad,etc.(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Science, 2010, 351: 293-298)将棉纤维浸入K0H_AgN03溶液中,用维C原位还原得到载银棉纤维。Juyoung Kimet etc.(Journa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09, 3:20-29)将棉球浸入AgCl-NH4OH溶液中得到棉纤维素-OAg抗菌材料。目前,文献或专利大多以棉纤维为基体载银,而考察棉纤维制品载银制备抗菌材料的报道甚少。由于棉纤维制品具有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的特性,在棉织物上直接载银后,就可以直接用于抗菌场合,而不用再考虑抗菌棉纤维纺织再加工后抗菌性能是否降低的问题。而且,由于棉在纺纱成布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聚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醋酸乙烯脂之类的单体,这些单体直接影响着棉织物进一步的功能化反应,如影响功能化离子的负载效率和均匀分布等,这使得棉织物功能化较单纯棉纤维功能化的反应难度加大。因此,研究开发载银棉织物,在充分利用棉织物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合适的制备技术以解决单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够使所得的载银棉织物具有较高的实际使用价值。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性能好、以棉织物为载体的载银抗菌材料;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其制备方法。
[0007]为实现本发明目的,以棉织物中纯棉布和混纺棉布如锦棉、涤棉、棉涤为基体材料,通过温和、简便易控、耗时短、环境友好的合成路线,制备银分布均匀、抗菌性能好的载银抗菌棉织物以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
[0008]其合成方法为:将棉织物水洗,浸入质量百分比1%~5%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固液比为1:10-30)充分浸泡3(T60min。在0.1-1Μ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5%~30%的氨水,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将浸泡后的棉织物浸入银氨溶液中(固液比为l:10-30),3(T7(rC加热反应15飞Omins。反应结束后,取出载银棉织物用蒸馏水清洗,放入质量百分比1%~?0%的还原剂中反应广2小时(固液比为1:10-30),反应结束后,用蒸懼水清洗,烘干。
[0009]本发明所用的棉织物为市售商品级纯棉布和混纺棉布如锦棉、涤棉、棉涤。所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所用的还原剂为葡萄糖。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克服了棉织物纺织过程中所加单体对载银的负面影响,制备出了综合性能好的载银抗菌棉织物。(2)棉织物载银后,可以直接加工成服装、医疗抗菌用品等,无需再经过二次纺织,且棉织物为天然环保产品,载银抗菌棉织物有效避免了基体材料有害物质溶出的危险。(3)所用棉织物为市售商品,原材料来源广泛,性能质量稳定。(4)载银棉织物制备方法简便易控、反应条件温和、耗时短、耗能低、低碳环保,可适用于大规模生产。(5)反应过程中没有加入其他有机交联剂或增强剂,避免了有毒试剂的污染,环境友好。(6)通过该方法制备的载银棉织物,银分布均匀,抗菌性能好、稳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本发明制得的载银棉织物的SEM照片(放大15000倍)(a:载银纯棉布;b:载银锦棉;c:载银漆棉;d.:载银棉漆);
图2: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载银纯棉布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对照实验;(a:纯棉布对大肠杆菌实验;b: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载银纯棉布对大肠杆菌实验;c:纯棉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d: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载银纯棉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
图3:本发明制得的载银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图3a:载
银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图中
【权利要求】
1.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棉织物的纤维骨架中载入银制备而成,具体步骤如下:将棉织物水洗,浸入质量百分比1%~5%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固液比为.1:10-30,充分浸泡30~60min ;在0.1~1Μ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质量百分比5%~30%的氨水,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将浸泡后的棉织物浸入银氨溶液中,固液比为l:10-30,30~70℃加热反应15~6Omins ;反应结束后,取出载银棉织物用蒸馏水清洗,放入质量百分比1%~10%的还原剂中反应广2小时,固液比为1:10-30,反应结束后,用蒸馏水清洗,烘干;所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所用的还原剂为葡萄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棉织物为纯棉布或混纺棉布中锦棉、漆棉或棉漆。
3.制备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银棉织物抗菌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步骤实现:将棉织物水洗,浸入质量百分比1%~5%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固液比为.1:10-30,充分浸泡3(T60min ;在0.1~1Μ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质量百分比5%~30%的氨水,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将浸泡后的棉织物浸入银氨溶液中,固液比为1:10-30,30~70°C加热反应15~6Omins ;反应结束后,取出载银棉织物用蒸馏水清洗,放入质量百分比1%~?0%的还原剂中反应1~2小时,固液比为1:10-30,反应结束后,用蒸馏水清洗,烘干;所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所用的还原剂为葡萄糖。
【文档编号】D06M101/06GK103835124SQ201410069747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张小转, 赵亮, 赵燕 申请人: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