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粘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7842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布粘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能在所期望的位置粘接上布与下布的布粘接装置。布粘接装置包括底座部、搬运机构、喷嘴、喷嘴支撑机构、引导构件。搬运机构一边对配置于底座部且彼此相对的上布和下布进行按压,一边在搬运方向上进行搬运。喷嘴在延伸方向上延伸,且在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上游侧将粘接剂排出到配置于底座部的上布与下布之间。延伸方向与搬运方向交叉。喷嘴支撑机构对喷嘴的延伸方向一端侧进行支撑。引导构件具有载置部。载置部配置于底座部的上表面的上侧,且配置于在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至少与喷嘴相对的位置。上布以离开底座部的上表面的方式载置于载置部。
【专利说明】布粘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粘接装置,其一边对布进行搬运一边将粘接剂涂布于布,以使布与布粘接。

【背景技术】
[0002]布粘接装置利用粘接剂粘接布。布粘接装置包括搬运机构和喷嘴。搬运机构一边按压布一边进行搬运。喷嘴将粘接剂涂布于相对的布与布之间。搬运机构一边按压布一边进行搬运,布与布被粘接。由于粘接的布没使用缝线,因此布上不会产生凹凸。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10年第275655号公报中记载的布粘接装置将喷嘴配置于上布与下布之间。喷嘴将粘接剂涂布于下布。
[0003]喷嘴将粘接剂涂布于下布时,上布配置于喷嘴的上表面。此时,上布有时会从喷嘴的上表面滑落。因此,上布的位置变得不稳定,有可能无法在所期望的位置粘接上布与下布。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所期望的位置粘接上布与下布的布粘接装置。
[0005]技术方案I的布粘接装置包括底座部、搬运机构、喷嘴、喷嘴支撑机构。搬运机构一边在按压位置对配置于上述底座部且彼此相对的上布和下布进行按压,一边在搬运方向上进行搬运。喷嘴在延伸方向上延伸,且在上述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上游侧将粘接剂排出到配置于上述底座部的上述上布与上述下布之间。延伸方向与上述搬运方向交叉。喷嘴支撑机构对上述喷嘴的延伸方向一端侧进行支撑。布粘接装置包括引导构件。引导构件具有载置部。载置部配置于上述底座部上表面的上侧,且配置于在上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至少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将上述上布载置成离开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布粘接装置能避免上布从喷嘴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布粘接装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
[0006]在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载置部呈板状。上述载置部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处于上述喷嘴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由于载置部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处于喷嘴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因此,上布与下布的粘接预定部分不易从喷嘴朝载置部侧滑落。布粘接装置能避免上布从喷嘴的上表面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因此,布粘接装置能使上布与下布的粘接位置不易偏移。
[0007]在技术方案3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载置部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比上述按压位置靠上述喷嘴一侧。布粘接装置的载置部不会与搬运机构干涉。搬运机构能一边对上布和下布进行按压,一边相对于喷嘴在搬运方向上对上布和下布进行搬运。
[0008]在技术方案4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载置部在搬运方向上的长度与上述喷嘴在搬运方向上的长度相同。上述载置部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与上述喷嘴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布粘接装置能减小载置部的大小,且能使上布不易从喷嘴或载置部滑落。
[0009]在技术方案5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载置部的上述喷嘴侧的下端部离开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与载置部不离开底座部的情况相比,操作者能容易地将下布配置于底座部上。
[0010]在技术方案6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载置部的上述喷嘴侧的下端部离开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小于上述喷嘴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即便上布朝喷嘴侧滑落,也不易进入载置部的下侧。因此,操作者能容易地将上布载置到载置部上。
[0011]在技术方案7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载置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处于上述喷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以上。上述载置部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处于上述喷嘴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的I倍以上、1.5倍以下。与载置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喷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相比,上布与下布的粘接预定部分不易从喷嘴或载置部滑落。由于载置部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处于喷嘴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的I倍以上、1.5倍以下,因此能缩小喷嘴与载置部的高度差。所以,上布不易从喷嘴或载置部滑落。布粘接装置能避免上布从喷嘴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变得不稳定。
[0012]在技术方案8、9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引导构件还包括调节部。调节部对上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与上述载置部的距离进行调节。布粘接装置在安装了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喷嘴时,能与安装着的喷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相配合地调节喷嘴和载置部的距离。布粘接装置在安装了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彼此不同的喷嘴时,也能在底座部的上侧且在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侧至少与喷嘴相对的位置对上布进行支撑。
[0013]在技术方案10、11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引导构件还包括下布导向部。下布导向部配置于上述载置部的搬运方向上游侧,且对上述下布进行引导。上述下布导向部在其一部分位于上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的状态下,对上述下布进行引导。布粘接装置能将要涂布粘接剂的下布的缘部的位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布粘接装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
[0014]在技术方案12、13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引导构件还包括轴部。轴部将上述下布导向部支撑成能转动。上述下布导向部能以上述轴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姿势是上述下布导向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的姿势。第二姿势是上述下布导向部从上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退避的姿势。操作者例如在切换喷嘴的位置时,通过将下布导向部切换到第二姿势,能防止喷嘴与下布导向部干涉。
[0015]在技术方案14?17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导向位置调节部。导向位置调节部能调节上述下布导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布粘接装置能调节要涂布粘接剂的下布的缘部的位置。布粘接装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布粘接装置I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喷嘴51附近的立体图。
[0018]图3是下搬运部90周边的右视图。
[0019]图4是喷嘴支撑机构41的立体图。
[0020]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喷嘴51和喷嘴支撑部43的1_1线向视方向截面、螺钉511、512的正面的图。
[0021]图6是喷嘴支撑机构41、皮带20、喷嘴51、引导构件70的主视图。
[0022]图7是喷嘴支撑机构41、引导构件70、上布C2、下布Cl的立体图。
[0023]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嘴51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0024]图9是喷嘴支撑机构41、皮带20、喷嘴51、引导构件170的主视图。
[0025]图10是下布导向机构80处于第一姿势时的喷嘴51附近的立体图。
[0026]图11是下布导向机构80附近的主视图。
[0027]图12是下布导向机构80处于第二姿势时的喷嘴51附近的立体图。
[0028]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嘴51附近的立体图。
[0029]图14是喷嘴支撑机构41、皮带20、喷嘴51、引导构件270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表示的上下、左右、前后。布粘接装置I能一边在搬运方向C上搬运上布和下布,一边对它们进行粘接。搬运方向C是从布粘接装置I的前侧朝向后侧的方向。布粘接装置I的前侧是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布粘接装置I的后侧是搬运方向C的下游侧。
[0031]如图1?图3所示,布粘接装置I包括底座部2、立柱部3、机臂部4。底座部2呈大致长方体状。底座部2固定于工作台(未图示)。立柱部3从底座部2右端朝上方延伸。机臂部4与立柱部3上端连接,并朝立柱部3左侧面的左方突出。
[0032]底座部2在其内部设有下搬运部90。上布和下布配置于底座部2,且彼此相对。下搬运部90和上搬运滚筒17协同动作,一边对上布和下布进行按压,一边在搬运方向C上进行搬运。底座部2是支撑立柱部3的基座。立柱部3支撑机臂部4。机臂部4从左侧后方依次包括梁部6、贮存室21、泵壳体26。机臂部4在其内部包括各种马达等(未图示)。
[0033]梁部6包括主体部7、弹簧支撑部8、柱部9。主体部7呈大致板状,其从机臂部4左侧后端部朝左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弹簧支撑部8呈大致板状,其从主体部7左端部朝前方沿水平方向延伸。柱部9以与水平面大致成45度的角度从主体部7朝斜前下方延伸。柱部9下端部与底座部2相离。主体部7在弹簧支撑部8的右侧包括气缸18。气缸18对摆动部30的位置进行切换。弹簧支撑部8在其前端部具有孔(未图示),轴部12的上端部插入孔中。弹簧支撑部8将轴部12支撑成能上下移动。轴部12贯穿弹簧11。柱部9在其下端部左侧具有轴(未图示)。轴沿左右方向延伸。柱部9通过轴对滚筒保持部13的后端部14进行支撑。滚筒保持部13使前端部15以轴为摆动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滚筒保持部13的前端部15将上搬运滚筒17支撑成能旋转。上搬运滚筒17呈大致圆柱状,其位于喷嘴51后方附近。滚筒保持部13在其前方上表面具有轴支撑部16。轴支撑部16支撑轴部12。弹簧11设于弹簧支撑部8与轴部12的下端部之间。弹簧11朝下方对轴部12施力,藉此朝下方对滚筒保持部13的前端部15施力。
[0034]贮存室21呈大致长方体状。贮存室21设于机臂部4左侧且设于梁部6的主体部7前方部分,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贮存室21包括贮存室主体22、盖部23、盖轴部24。贮存室主体22呈上部开口的有底筒状。盖部23覆盖贮存室主体22的上部开口。贮存室主体22在其上端部左侧具有盖轴部24。盖轴部24将盖部23支撑成能开闭。贮存室21将粘接剂(未图示)贮存在贮存室主体22的内部。贮存室21根据需要将所贮存的粘接剂朝喷嘴51供给。泵壳体26固定在机臂部4的左侧面,且固定在贮存室21前方。泵壳体26包括第一泵壳体27和第二泵壳体28。第一泵壳体27在其内部包括齿轮泵(未图示)。齿轮泵将适量的粘接剂高精度地朝喷嘴51供给。第二泵壳体28从第一泵壳体27左下端面朝下方延伸。第二泵壳体28在其左侧包括轴部(未图示)。轴部与摆动部30上端部右侧连接,并将摆动部30支撑成能摆动。摆动部30包括第一摆动部31、第二摆动部32、驱动传递部33。第一摆动部31从第二泵壳体28左侧面朝左方延伸,并朝下方弯曲地延伸。第二摆动部32与第一摆动部31的下方前表面连接。第二摆动部32朝左方延伸,并朝下方弯曲地延伸。驱动传递部33设于摆动部30上端。驱动传递部33对气缸18的可动部19的前端部予以支撑。通过气缸18的可动部19前后移动,摆动部30以第二泵壳体28左侧的轴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喷嘴支撑机构41可装拆地设于第二摆动部32下端面。喷嘴支撑机构41的下端部与底座部2相离。摆动部30在其内部包括流路(未图示)。流路使齿轮泵所供给的粘接剂(未图示)从泵壳体26朝向喷嘴支撑机构41流动。
[0035]如图3所示,下搬运部90包括第一带轮91、第二带轮92、第三带轮93、支撑臂160、皮带20和弹簧166。第一带轮91位于上搬运滚筒17下方,且位于喷嘴51斜后下方。第二带轮92位于第一带轮91前方,且位于喷嘴51斜前下方。第三带轮93位于第二带轮92的斜前下方。支撑臂160上部将第一带轮91、第二带轮92、第三带轮93支撑成能旋转。皮带20张设于第一带轮91、第二带轮92、第三带轮93。底座部2在其上表面且位于上搬运滚筒17和喷嘴51下方的区域设有孔5 (参照图1)。皮带20的一部分从孔5略微突出到底座部2上方(参照图2)。随着马达(未图示)的驱动,第一带轮91朝从右侧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第一带轮91朝从右侧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皮带20的从孔5突出的部分朝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旋转。随着皮带20的旋转,上搬运滚筒17朝从右侧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上搬运滚筒17和皮带20 —边在按压位置98按压上布和下布,一边在搬运方向C上对它们进行搬运。支撑臂160包括支撑部163和臂部162。支撑部163设于支撑臂160上侧。支撑部163将转轴161支撑成能旋转。转轴161是第一带轮91的转轴。臂部162从支撑部163朝下方延伸。臂部162在其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包括弹簧安装部165。框架94设于底座部2内部,并包括弹簧安装部95。弹簧166的一端与弹簧安装部165连接,另一端与弹簧安装部95连接。弹簧166始终对支撑臂160朝以转轴161为中心、从右侧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即弹簧166将皮带20朝喷嘴51 (参照图2)的方向施力。
[0036]参照图2、图4?图7对喷嘴支撑机构41、喷嘴51、上布导向机构60进行说明。喷嘴支撑机构41对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一端侧进行支撑。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一端侧为喷嘴51的左端侧。如图4所示,喷嘴支撑机构41包括基体部42、喷嘴支撑部43。基体部42为俯视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基体部42具有孔421、422、流路口 423、槽部424。孔421、422俯视设于基体部42的相对的两个顶点附近。孔421、422沿上下方向贯穿基体部42。第二摆动部32 (参照图1)在其下表面设有螺钉孔(未图示)。第二摆动部32的螺钉孔与孔421、422相对应。操作者通过使孔421、422与第二摆动部32的螺钉孔对位,将螺钉(未图示)插入孔421、422并旋紧到第二摆动部32的螺钉孔中,能将喷嘴支撑机构41固定于第二摆动部32的下表面。流路口 423俯视呈大致圆形,其在基体部42的中心开口。流路435(参照图5)设于喷嘴支撑部43内。流路口 423与流路435 (参照图5)的一端侧连接。粘接剂(未图示)在摆动部30 (参照图1)内的流路(未图示)中流动,然后流入流路口 423,并朝流路435流动。槽部424围住流路口 423的周围。O形环(未图示)嵌入槽部424,以防止粘接剂从摆动部30与基体部42的间隙中漏出。
[0037]喷嘴支撑部43呈大致长方体状。喷嘴支撑部43从基体部42的下端面朝斜后下方延伸。喷嘴支撑部43在其右方下端部对喷嘴51的左端部进行支撑。流路435(参照图5)的一端侧与基体部42的流路口 423(参照图4)连接。如图5所示,流路435的另一端侧与喷嘴51内的流路52连接。
[0038]喷嘴51呈杆状,其从喷嘴支撑部43的下端部且从右侧面朝右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喷嘴51的下表面为扁平。上布和下布配置于底座部2,且彼此相对。喷嘴51位于上布与下布之间。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延伸,且在相对于按压位置98(参照图3)靠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的位置将粘接剂(未图示)排出到上布与下布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延伸方向B与搬运方向C正交。喷嘴51的下表面与底座部2 (参照图1)的上表面相离。喷嘴51的上表面为水平面。
[0039]如图5所示,喷嘴51在其内部包括流路52。粘接剂(未图示)在流路52中流动。流路52在延伸方向B上延伸,且贯穿喷嘴51。喷嘴51在其左右方向两端具有开口 54、55。开口 54、55与流路52连接。螺钉511、512分别从外侧旋入喷嘴51的开口 54、55,从而堵住开口 54、55。操作者将螺钉511、512从开口 54、55拆下,从而打开流路52。因此,操作者能对流路52进行清洗,将附着于流路52的内壁的粘接剂除去。
[0040]流路52的左方上端与喷嘴支撑部43的流路435连接。流路52在其下表面设有多个排出口 53。多个排出口 53在延伸方向B上排成一直线。多个排出口 53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排出口 53的下端部将喷嘴51的下表面贯穿。粘接剂(未图示)流入基体部42的流路口 423,并经由流路435流入流路52。喷嘴51将流入流路52的粘接剂从排出口53排出,以涂布于下布。
[0041]喷嘴51能更换成具有与图5所示的排出口 53不同的排出口的喷嘴,以能改变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l (参照图6)。此时,操作者将喷嘴支撑机构41和喷嘴51从第二摆动部32的下表面拆下,以更换为其它的喷嘴。
[0042]如图4所示,上布导向机构60被螺钉622固定于喷嘴支撑部43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上布导向机构60是俯视呈L字形的板状,其位于喷嘴51的左侧上方。上布导向机构60将在喷嘴51的上表面上移动的上布朝搬运方向C下游侧引导。上布导向机构60包括固定部61、导向部62。固定部61在喷嘴支撑部43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沿左右方向延伸。导向部62从固定部61的右端部朝后方延伸。导向部62的下端与喷嘴51的上表面接触。固定部61设有长孔611。长孔611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其贯穿固定部61。长孔611的短径比螺钉622的轴部的直径稍大,但比螺钉622的头部的直径小。喷嘴支撑部43在其前表面设有螺钉孔(未图示)。操作者通过使长孔611与喷嘴支撑部43的螺钉孔对位,将螺钉622插入长孔611并旋入螺钉孔,能将上布导向机构60固定于喷嘴支撑部43。导向部62的右侧面在搬运上布时与上布的左侧缘部接触。因此,导向部62限制上布朝与搬运方向C交叉的方向移动,且将上布朝搬运方向C的下游侧引导。操作者通过松开螺钉622,能使上布导向机构6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因此,上布导向机构60能调节与下布的右侧部分重叠的上布左侧部分的左右方向长度。
[0043]参照图2、图3、图6对引导构件70进行说明。引导构件70包括引导部71、调节部72。引导部71配置于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侧,且配置于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上布载置于引导部71的上表面。引导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为H4。因此,上布以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方式载置于引导部71的上表面。引导部71呈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板状,其为与喷嘴51大致相同的形状。
[0044]如图2、图3所示,引导部7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2与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I相同。引导部71的搬运方向C下游侧的端部56比按压位置98还靠喷嘴51 —侦U。引导部71在搬运方向C上的位置与喷嘴51的位置相同。具体而言,引导部71在搬运方向C上的中心线与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中心线位于相同的线M上。
[0045]如图6所示,引导部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2处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l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长度W2为长度Wl的1.5倍以上。引导部71的下表面在延伸方向B上靠喷嘴51 —侧的位置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距离H3。从皮带20的上表面到喷嘴51的右端部侧下表面为止的距离Dl与从皮带20的上表面到引导部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为止的距离D2相同。引导部71的上表面为水平面。较为理想的是,引导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4为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若高度H4处于高度Hl以上,则上布不易从喷嘴51的上表面朝引导部71—侧滑落。在高度H4处于高度Hl以上的情况下,引导部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离H3只要小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即可。此时,即便上布朝喷嘴51侧滑落,也不易进入引导部71的下侧。如图6所示,高度H4与高度Hl相等尤为理想。此时,上布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最不易变得不稳定。
[0046]调节部72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2比高度H4低。引导部71的右端部朝向调节部72朝下方缓慢地倾斜。调节部72对引导部71的右端部进行支撑。如图2所示,调节部72俯视呈矩形,其具有长孔73、螺钉74、75。长孔73是处于调节部72的中央部的、左右方向较长且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孔。长孔7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具有台阶部。长孔73的短径和长径在台阶部的下方变小。台阶部下方的长孔73的短径比螺钉74、75的轴部的直径稍大,但比螺钉74、75的头部的直径小。台阶部上方的长孔73的短径比螺钉74、75的头部的直径大。将螺钉74、75插入长孔73并旋入底座部2的螺钉孔(未图示),从而能对引导构件70进行定位。操作者通过松开螺钉74、75,能使引导构件7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如上所述,喷嘴51能更换为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l不同的喷嘴。调节部72能将延伸方向B上喷嘴51与引导部71之间的距离调节到上布不挠曲的范围内的距离。较为理想的是,延伸方向B上喷嘴51与引导部71之间的距离较短。操作者在更换喷嘴时,也能调节延伸方向B上喷嘴51与引导部71之间的距离。
[0047]参照图7对使上布C2与下布Cl粘接的方法进行说明。操作者将下布Cl载置于底座部2的上表面。操作者将上布C2载置于喷嘴51的上表面和引导部71的上表面。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位于喷嘴51的下方附近。此时,若将对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进行引导的导向板安装于底座部的上表面,则定位作业变得容易。上布C2的左侧缘部C4与上布导向机构60的导向部62接触。上布C2的左侧部分与下布Cl的右侧部分重叠。
[0048]通过使上搬运滚筒17和皮带20 (参照图1)驱动,布粘接装置I (参照图1)将上布C2和下布Cl朝搬运方向C搬运。操作者以上布C2不弯曲的程度将上布C2的左侧缘部C4按压于导向部62。上布导向机构60限制上布C2朝与搬运方向C交叉的方向移动,且将上布C2朝搬运方向C引导。
[0049]下布Cl的右侧部分的一部分配置在皮带20与喷嘴51之间。喷嘴51将粘接剂(未图示)排出到位于喷嘴51下方的下布Cl的右侧部分。上搬运滚筒17和皮带20 —边从上下夹住并按压涂布有粘接剂的下布Cl的右侧部分和上布C2的左侧部分,一边进行搬运。布粘接装置I对上布C2和下布Cl进行粘接。
[0050]底座部2相当于本发明的底座部。喷嘴51相当于本发明的喷嘴。喷嘴支撑机构41相当于本发明的喷嘴支撑机构。布粘接装置I相当于本发明的布粘接装置。下搬运部90和上搬运滚筒17相当于本发明的搬运机构。引导部71相当于本发明的载置部。引导构件70相当于本发明的引导构件。具有长孔73、螺钉74、75的调节部72相当于本发明的调节部。
[0051]引导构件70的引导部71能在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侧且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对上布进行支撑。布粘接装置I能避免上布从喷嘴51滑落而造成上布的左侧缘部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因此,布粘接装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
[0052]引导部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处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以上。与引导部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小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的情况相比,上布不易从喷嘴51或引导部71朝延伸方向B滑落。与引导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4没有处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的情况相比,喷嘴51和引导部71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差较小。与高度H4没有处于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的情况相比,上布不易从喷嘴51或引导部71滑落。布粘接装置I能避免上布的缘部从喷嘴51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H4处于高度Hl以上,且引导部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离H3小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因此,即便上布朝喷嘴51侧滑落,也不易进入引导部71的下侧。所以,操作者能容易地将上布载置于引导部71上。
[0053]引导部71的搬运方向C下游侧的端部56至少比按压位置98还靠喷嘴51 —侧。因此,引导部71不会与上搬运滚筒17干涉。上搬运滚筒17和下搬运部90能一边对上布和下布进行按压,一边在搬运方向C上进行搬运。引导部7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2与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I相同。引导部71在搬运方向C上的位置与喷嘴51的位置相同。喷嘴51的上表面与引导部71的上表面在延伸方向B上大致连续。上布在喷嘴51的上表面位置和引导部71的上表面位置处,距底座部2上表面的高度相同。引导部71将上布配置于与喷嘴51配置上布的位置在高度上和搬运方向C上相同的位置。布粘接装置I能减小引导部71的大小,且不易使上布从喷嘴51或引导部71滑落。
[0054]布粘接装置I在安装了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不同的喷嘴51时,能与安装着的喷嘴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相配合地调节喷嘴51和引导部71的距离。布粘接装置I在安装了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不同的喷嘴51时,也能在底座部2的上侧且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对上布进行支撑。
[0055]引导部71在延伸方向B上靠喷嘴51 —侧的位置离开底座部2。与引导部71不离开底座部2的情况相比,操作者能容易地将下布配置于底座部2上。
[0056]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在引导构件170的结构上不同,其它结构彼此相同。省略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的引导构件170进行说明。
[0057]如图8所示,引导构件170包括引导部171、调节部172、下布导向机构80。引导部171、调节部172的结构与引导部71、调节部72的结构大致相同。引导部171配置于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侧,且配置于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上布载置于引导部171的上表面。引导部1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为H14。因此,上布以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方式载置于引导部171的上表面。引导部171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板状。
[0058]引导部17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12与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I相同。引导部171在搬运方向C上的中心线与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中心线位于相同的线M上。如图9所示,引导部1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12处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l以上。引导部1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距离H13。引导部171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引导部1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14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相等。引导部1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14只要为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即可。若高度H14处于高度Hl以上,则上布不易从喷嘴51的上表面朝引导部171—侧滑落。在高度H14处于高度Hl以上的情况下,引导部1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离H13只要小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即可。此时,即便上布朝喷嘴51侧滑落,也不易进入引导部171的下侧。如图9所示,高度H14与高度Hl相等尤为理想。此时,上布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最不易变得不稳定。
[0059]如图8所示,调节部172对引导部171的右端部进行支撑。调节部172俯视呈矩形,其具有长孔173、螺钉174、175。长孔173是处于调节部172的中央部的、左右方向上较长且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孔。长孔17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具有台阶部。长孔173的短径和长径在台阶部的下方变小。台阶部下方的长孔173的短径比螺钉174、175的轴部的直径稍大,但比螺钉174、175的头部的直径小。台阶部上方的长孔173的短径比螺钉174、175的头部的直径大。将螺钉174、175插入长孔173并旋入底座部2的螺钉孔(未图示),从而能对引导构件170进行定位。操作者通过松开螺钉174、175,能使引导构件17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调节部172能调节延伸方向B上喷嘴51与引导部171的距离。如图9所示,调节部172距底座部2的高度H12比引导部171距底座部2的高度H14低。引导部171的右端部朝向调节部172朝下方缓慢地倾斜。引导部171的前表面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两个螺钉孔(未图示)。
[0060]如图10所示,下布导向机构80配置于引导构件170的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其朝喷嘴51的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侧的下部延伸,以对下布进行引导。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侧为喷嘴51的右端侧。下布导向机构80设于引导部171的左前部。下布导向机构80包括调节部82、支撑部85、86、第一导向部87、第二导向部88。调节部8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调节部82在其中央部设有长孔81。长孔8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贯穿。螺钉83、84插入长孔81,并旋入引导部171右前部的螺钉孔(未图示),从而将下布导向机构80定位于引导部171的左前部。操作者通过松开螺钉83、84,能使下布导向机构8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通过使下布导向机构8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布粘接装置I能调节要涂布粘接剂的下布的右侧缘部的位置。因此,布粘接装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调节部82与支撑部85连接。支撑部85将支撑部86支撑成能以轴89为中心进行旋转。轴89从支撑部85的上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穿过支撑部86的右端部。支撑部86在支撑部85的上方且在引导部171的前方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撑部86的左端部朝前方弯曲。
[0061]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从支撑部86的与轴89侧相反一侧的左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导向部87呈杆状。第二导向部88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俯视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第一导向部87及第二导向部88能与支撑部86 —起以轴89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姿势是第一导向部87的一部分和第二导向部88的一部分位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侧的下部的姿势。第二姿势是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离开喷嘴51的姿势。如图10所示,第一姿势是从轴89朝向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的方向E变得与延伸方向B平行的姿势。操作者在使用下布导向机构80时,使下布导向机构80处于第一姿势。操作者在使用下布导向机构80时是指例如对上布的缘部和下布的缘部进行粘接时。
[0062]如图10、图11所示,当下布导向机构80处于第一姿势时,第一导向部87的一部分和第二导向部88的一部分位于在比喷嘴51的排出口 53 (参照图5)靠搬运方向C上游侧与喷嘴5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且位于排出口 53附近。第二导向部88上表面的高度与喷嘴51的和第二导向部88相对的部分的下表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第二导向部88从下侧支撑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并将下布Cl朝排出口 53引导。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与支撑部86的左侧面抵接。第一导向部87的最下端位于喷嘴51的下表面的上侧。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配置于第一导向部87与第二导向部88之间,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对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进行引导,以不会阻碍搬运。由于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配置于第一导向部87与第二导向部88之间,所以,在布粘接装置I对下布Cl进行搬运时,下布Cl的右侧缘部C3不会翘起。因此,布粘接装置I能更稳定地将粘接剂涂布于下布Cl的右侧部分。
[0063]如图12所示,第二姿势是从轴89朝向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的方向E与延伸方向B正交的姿势。在更换喷嘴51时,或在将喷嘴支撑机构41安装于第二摆动部32的下端面的状态下使摆动部30沿前后方向摆动时,操作者使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处于第二姿势。操作者通过将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切换到第二姿势,能防止喷嘴51与第一导向部87、第二导向部88干涉。
[0064]引导部171相当于本发明的载置部。引导构件170相当于本发明的引导构件。具有长孔173、螺钉174、175的调节部172相当于本发明的调节部。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相当于本发明的下布导向部。轴89相当于本发明的轴部。调节部82相当于本发明的导向位置调节部。
[0065]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包括下布导向机构80。布粘接装置I能将要涂布粘接剂(未图示)的下布的右侧缘部的位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布粘接装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下布导向机构80具有调节部82。布粘接装置I能调节要涂布粘接剂的下布的右侧缘部的位置。因此,布粘接装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下布导向机构80的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能以轴89为中心转动,从而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姿势是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配置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侧(右侧)的下部的姿势。第二姿势是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离开喷嘴51的姿势。因此,操作者在例如切换喷嘴51的位置或种类时,通过将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切换到第二姿势,能防止喷嘴51与第一导向部87、第二导向部88干涉。布粘接装置I能调节要涂布粘接剂的下布的右侧缘部的位置。因此,布粘接装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
[0066]下面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在引导构件270的结构上不同,其它结构彼此相同。省略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的引导构件270进行说明。
[0067]如图13所示,引导构件270包括引导部271、调节部272。引导部271配置于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侧,且配置于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上布载置于引导部271的上表面。引导部2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为H24。因此,上布以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方式载置于引导部271的上表面。引导部271呈矩形板状,其具有水平延伸的面。
[0068]引导部27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22比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LI长。引导部271设于包含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引导部271的前端部位于喷嘴51的前侧,其延伸到底座部2的前端部附近。引导部271的后端部与喷嘴51的后端部在搬运方向C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0069]如图13、图14所示,引导部271的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22处于喷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l以上。引导部271的比喷嘴51靠搬运方向C上游侧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W23比长度W22长。引导部271的右端与调节部272的右端位于相同的位置。引导部271的下表面在延伸方向B上靠喷嘴51 —侧的位置离开底座部2。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距离H23。从皮带20的上表面到喷嘴51的右端部侧下表面为止的距离Dl与从皮带20的上表面到引导部2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为止的距离D22相同。引导部271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引导部2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24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相等。引导部2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24只要为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即可。若高度H24处于高度Hl以上,则上布不易从喷嘴51的上表面朝引导部271—侧滑落。在高度H24处于高度Hl以上的情况下,引导部271的左端部侧下表面离开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离H23只要小于喷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即可。此时,即便上布朝喷嘴51侧滑落,也不易进入引导部271的下侧。如图14所示,高度H24与高度Hl相等尤为理想。此时,上布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最不易变得不稳定。
[0070]调节部272对引导部271的右端部进行支撑。调节部272俯视呈矩形,其具有长孔273、螺钉274、275。长孔273是处于调节部272的中央部的、左右方向上较长且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孔。长孔27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具有台阶部。长孔273的短径和长径在台阶部的下方变小。台阶部下方的长孔273的短径比螺钉274、275的轴部的直径稍大,但比螺钉274、275的头部的直径小。台阶部上方的长孔273的短径比螺钉274、275的头部的直径大。将螺钉274、275插入长孔273并旋入底座部2的螺钉孔(未图示),从而能对引导构件270进行定位。操作者通过松开螺钉274、275,能使引导构件27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如上所述,喷嘴51能更换为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LI不同的喷嘴。操作者在更换喷嘴时,也能调节延伸方向B上喷嘴与引导部271之间的距离。
[0071]引导部271相当于本发明的载置部。引导构件270相当于本发明的引导构件。具有长孔273、螺钉274、275的调节部272相当于本发明的调节部。
[0072]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I中,引导构件270的引导部271能在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侧且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对上布进行支撑。布粘接装置I能避免上布的缘部从喷嘴51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因此,布粘接装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将上布与下布粘接。
[0073]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布粘接装置I也可包括皮带,以代替上搬运滚筒17。皮带可以与皮带20—起从上下夹住并按压上布和下布,且与皮带20 一起旋转来对上布和下布进行搬运。
[0074]喷嘴51的形状、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排出口 53的形状、配置、数量等结构可以适当改变。喷嘴支撑机构41的形状等结构也可适当改变。
[0075]引导部71、171、271只要能在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侧且在喷嘴51的右端部侧至少与喷嘴51相对的位置,对上布进行支撑即可。引导部71、171、271的形状、大小等结构可以适当改变。例如,引导部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只需考虑喷嘴51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上布的材质、上布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等进行合适的设定即可。引导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只需考虑达到上布不会从喷嘴51或引导部71滑落的高度进行设定即可。引导部71、171、271的搬运方向C下游侧的端部只要是比按压位置98靠搬运方向C上游侧、不会妨碍上布的搬运的位置即可。引导部71、171、27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只需考虑喷嘴51在搬运方向C上的长度、上布的材质、引导部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等进行合适的设定即可。引导部71在搬运方向C上的位置只需考虑喷嘴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按压位置98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上布的材质等进行合适的设定即可。引导部71、171的右端部也可不朝向调节部72、172朝下方缓慢地倾斜。
[0076]引导构件70可设置螺钉孔,以代替长孔73,不能调节延伸方向B上喷嘴51与引导部71的距离亦可。此时,布粘接装置I可将与能安装于布粘接装置的多个喷嘴在延伸方向B上的长度相对应的多个引导构件择一安装于底座部2。引导构件70也可设置多个螺钉孔,以代替长孔73。操作者也可改变供螺钉74、75穿过的螺钉孔,以调节延伸方向B上喷嘴51与引导部71的距离。引导部在延伸方向B上与喷嘴51相对的一侧也可不离开底座部2。
[0077]下布导向机构80也可不设置轴89。此时,下布导向机构80可利用调节部82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切换。操作者可松开螺钉83、84,使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朝右侧移动,以使它们从喷嘴51的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侧的下部退避。下布导向机构80不能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切换亦可。下布导向机构80不能调节第一导向部87和第二导向部88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亦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布粘接装置(1),包括: 底座部⑵; 搬运机构(17、90),该搬运机构一边在按压位置(98)对配置于所述底座部且彼此相对的上布和下布进行按压,一边在搬运方向上进行搬运; 喷嘴(51),该喷嘴在与所述搬运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上游侧将粘接剂排出到配置于所述底座部的所述上布与所述下布之间;以及喷嘴支撑机构(41),该喷嘴支撑机构对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一端侧进行支撑,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粘接装置还包括引导构件(70、170、270),该引导构件具有载置部(71、171、271),该载置部配置于所述底座部上表面的上侧,且配置于在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至少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将所述上布载置成离开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呈板状, 所述载置部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处于所述喷嘴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比所述按压位置靠所述喷嘴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在搬运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喷嘴在搬运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所述载置部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喷嘴在搬运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喷嘴侧的下端部离开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喷嘴侧的下端部离开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喷嘴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处于所述喷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所述载置部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处于所述喷嘴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的I倍以上、1.5倍以下。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调节部(72、172、272),该调节部对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与所述载置部的距离进行调节。
9.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调节部,该调节部对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与所述载置部的距离进行调节。
10.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下布导向部(87、88),该下布导向部配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搬运方向上游侧,且对所述下布进行引导, 所述下布导向部在其一部分位于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的状态下,对所述下布进行引导。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下布导向部,该下布导向部配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搬运方向上游侦牝且对所述下布进行引导, 所述下布导向部在其一部分位于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的状态下,对所述下布进行引导。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将所述下布导向部支撑成能转动的轴部(89), 所述下布导向部能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姿势是所述下布导向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的姿势,所述第二姿势是所述下布导向部从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退避的姿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将所述下布导向部支撑成能转动的轴部, 所述下布导向部能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姿势是所述下布导向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的姿势,所述第二姿势是所述下布导向部从所述喷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的下部退避的姿势。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导向位置调节部(82),该导向位置调节部能调节所述下布导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导向位置调节部,该导向位置调节部能调节所述下布导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导向位置调节部,该导向位置调节部能调节所述下布导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包括导向位置调节部,该导向位置调节部能调节所述下布导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文档编号】D06H5/00GK104068550SQ201410069741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8日
【发明者】皆川裕一朗, 梅田和俊, 岩越弘恭, 根本祥光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