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17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布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根据作业状态切换布的移送部的位置的布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布粘接装置将加热后的液态的粘接剂从喷嘴排出。粘接剂附着在布上。操作者在附着有粘接剂的布上重叠欲粘接的布。布粘接装置压紧这两片布,从而使布与布粘接。布粘接装置通过用粘接剂来粘接布与布,能消除缝线引起的缝制时布表面上产生的缝线凹凸。例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10年222140号公报中记载的布粘接装置包括张设于二个滚筒之间的皮带。一个滚筒设于喷嘴的下方附近。另一个滚筒相对于喷嘴设于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布配置在皮带上。通过马达驱动,滚筒旋转。随着滚筒的旋转,皮带对配置于其上方的布进行移送。布粘接装置能通过移送布,将粘接剂附着到布上,从而进行布与布的粘接。上述公报中记载的装置在移送布并附着粘接剂时,附着于喷嘴且与布不接触的粘接剂会沿着喷嘴的形状存在。操作者在将粘接剂附着于布时,有时会暂时停止布的移送,然后再次移送并将粘接剂附着于布。在布粘接装置暂时停止布的移送时,沿着喷嘴的形状存在的粘接剂会积存附着在位于喷嘴下方的布上(称为积存部)。存在以下问题布粘接装置再次移送布时,朝布附着的粘接剂的附着于布的附着量在形成积存部的部分和除此之外的部分变得不均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暂时停止布的移送时,也能防止附着于布的粘接剂的量变得不均勻的布粘接装置。技术方案1的布粘接装置包括喷嘴,该喷嘴朝布排出粘接剂;第一布移送部,该第一布移送部相对于上述喷嘴配置于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对上述布进行移送;以及第二布移送部,在相对于上述布与配置有上述第一布移送部一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该第二布移送部配置于隔着上述布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对上述布进行移送,该布粘接装置包括供给部,该供给部朝上述喷嘴供给上述粘接剂;输入部,该输入部接收上述供给部的驱动指示和驱动停止指示、上述布的移送指示和移送停止指示;位置移动部,该位置移动部使上述第二布移送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处,上述第二布移送部与上述喷嘴夹住上述布,第二位置比上述第一位置更远离上述喷嘴;以及位置移动控制部,在上述输入部接收到上述驱动停止指示和上述移送停止指示时,该位置移动控制部对上述位置移动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第二布移送部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在该布粘接装置中,当输入部接收到供给部的驱动停止指示和布的移送停止指示时,位置移动控制部使位于隔着布与喷嘴相对的第一位置的第二布移送部移动到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喷嘴的第二位置。通过使第二布移送部移动到第二位置,能扩大布与喷嘴的间隔。即,布粘接装置在粘接作业停止时使布与喷嘴之间空开。其结果是,附着于喷嘴后方部分且未与布粘接的粘接剂移动到喷嘴的与布接触的部分。因此,布粘接装置能防止附着于喷嘴后方的粘接剂附着到布上而形成粘接剂的积存部,从而能防止附着于布的粘接剂的量变得不均勻。在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中,当上述输入部接收到上述驱动指示和上述移送指示时,上述位置移动控制部对上述位置移动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第二布移送部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当第二布移送部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布移送部与喷嘴夹住布。布粘接装置在粘接作业时能利用第二布移送部和喷嘴夹住布,将粘接剂附着于布并移送布。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4的布粘接装置还包括设定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置设定部。因此,布粘接装置能调节第二布移送部的位置,从而能不受布的厚度影响地均勻地供给粘接剂。技术方案5的布粘接装置还包括位置存储部,该位置存储部存储多个上述位置设定部设定好的上述第一位置;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将上述位置存储部存储的上述多个上述第一位置中选择出的任一第一位置切换成其它第一位置,当上述切换部切换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位置移动控制部对上述位置移动部进行驱动控制,以使上述第二布移送部移动到上述切换部切换成的上述第一位置。因此,布粘接装置能根据粘接中布的厚度变化利用切换部改变第二布移送部的第一位置。布粘接装置能根据粘接中布的厚度变化调节布与喷嘴的间隙,从而能使附着于布的粘接剂均勻。技术方案6的布粘接装置还包括计测部,该计测部对上述输入部接收到上述驱动停止指示和上述移送停止指示后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测;以及时间设定部,该时间设定部设定从上述输入部接收到上述驱动停止指示和上述移送停止指示至上述位置移动部使上述第二布移送部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为止的待机时间,上述位置移动控制部在上述经过时间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时,对上述位置移动部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二布移送部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布粘接装置可根据从喷嘴排出的粘接剂的量设定直到使第二布移送部移动为止的待机时间,因此能将粘接剂均勻地附着到布上。在技术方案7、技术方案8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第一布移送部是圆筒形的第一滚筒,上述第二布移送部包括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配置于隔着上述布与上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配置于隔着上述布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或从隔着上述布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至少靠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皮带,该皮带张设于上述第一带轮与上述第二带轮之间,上述位置移动部使上述第二带轮的位置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第一位置,将上述布夹在上述皮带与上述喷嘴之间,在上述第二位置,上述皮带比上述第一位置更远离上述喷嘴。布粘接装置能在皮带上顺畅地将布从与喷嘴相对的位置朝与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移送。在技术方案9、技术方案10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臂部,该臂部将上述第一带轮和上述第二带轮支撑成能旋转且能以上述第一带轮的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上述位置移动部包括马达;以及偏心凸轮,该偏心凸轮设于上述马达的输出轴且与上述臂部抵接,上述马达使与上述偏心凸轮抵接的上述臂部摆动,从而使上述第二带轮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布粘接装置能使用马达容易地使第二带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进行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调节。因此,布粘接装置能提高作业效率。在技术方案11 技术方案14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张设上述皮带的第三带轮,上述第三带轮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部,且较包含上述第一带轮的上述转轴和上述第二带轮的转轴的平面位于下方,上述凸缘部远离上述布。布粘接装置能防止张设好的皮带脱离第三带轮,并能防止凸缘部与布接触。


图1是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粘接机2的立体图。图3是粘接机2的主视图。图4是粘接机2的左视图。图5是粘接机2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贮存室18、泵壳体14、支承部16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是下移送部37附近的立体图。图8是下移送部37的附近的左视图。图9是下移送部37的附近的主视图。图10是位于第一位置的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视图。图11是位于第二位置的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视图。图12是表示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图13是布粘接处理的流程图。图14是布粘接处理的流程图。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立体图。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另一立体图。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60的立体图。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轴13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9是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右视图。图20是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右视图。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图22是变形例的第三马达93附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的纸面上侧、下侧、右侧、左侧、表面侧、背面侧分别是粘接机2的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前侧、后侧。参照图1对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布粘接装置1包括粘接机2、控制箱3和操作面板210。粘接机2在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附着粘接剂,压紧并移送布。两层布通过粘接机2的上述动作而粘接。粘接机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粘接机2固定于台板220的上侧。台板220在粘接机2的右侧包括操作面板210。操作面板210包括液晶显示部207和多个按键209。液晶显示部207显示各种信息。按键209接受各种输入。操作者一边观察液晶显示部207 —边操作按键209,藉此设定粘接机2的各种动作。台板220在其下方包括用于调节布的移送速度的踏板208。控制箱3设于踏板208的上方且设于台板220的背面。控制箱3收纳有对布粘接装置1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参照图2 图4对粘接机2的结构进行说明。粘接机2包括底座部11、立柱部12和机臂部13。底座部11呈大致长方体状。立柱部12从底座部11右端朝上方延伸。机臂部13与立柱部12上端连接,并朝立柱部12左侧面的左方突出。机臂部13左端部从前方起依次支撑泵壳体14、贮存室18、梁部19。下面对泵壳体14进行说明。泵壳体14包括第一泵壳体31和第二泵壳体32。第一泵壳体31形成大致立方体状。第一泵壳体31固定于机臂部13左侧面。第一泵壳体31在其内部包括齿轮泵124(参照图幻等。齿轮泵IM将适量的粘接剂高精度地朝喷嘴17供给。第二泵壳体32呈大致长方体状。第二泵壳体32从第一泵壳体31左下端面朝下方延伸。第二泵壳体32在其左侧包括轴部45 (参照图幻。轴部45与支撑部16的上端右侧连接,将支撑部16支撑成能摆动。泵壳体14包括供给路81 (参照图6)。供给路81将粘接剂从贮存室18朝齿轮泵124引导。如图2、图3所示,支撑部16呈大致长方体状。在支撑部16的下端与底座部11之间存在极小的间隙。支撑部16在其内部包括供给路82 (参照图6)。供给路82将粘接剂从泵壳体14朝喷嘴17引导。支撑部16在其下端部包括喷嘴17。喷嘴17从支撑部16沿着布朝左侧延伸。支撑部16在其上端部包括驱动传递部41。驱动传递部41对第二气缸M的可动部75的下端部予以支撑。第二气缸M具有空气注入口。未图示的吸气排气用软管与空气注入口连接。布粘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的压缩空气的吸气/排气进行控制。位于第二气缸M主体部内的活塞的位置根据吸气/排气的控制进行移动。可动部75与活塞连接。当活塞移动时,可动部75前后移动。通过第二气缸M的可动部75前后移动,支撑部16以轴部45为中心轴在前后方向上摆动。随着支撑部16的摆动,喷嘴17在进行布的粘接作业时的位置与进行维修时的位置之间移动。喷嘴17呈圆筒形。喷嘴17在其下侧具有将粘接剂排出的排出口(未图示)。操作者进行布的粘接作业时,排出口与底座部11相对。喷嘴17位于上布151(参照图10)与下布152(参照图10)之间。齿轮泵IM通过支撑部16内部的供给路82将粘接剂朝喷嘴17供给。喷嘴17从排出口朝布排出粘接剂。粘接剂附着在位于喷嘴17下方的下布152的
表面上。如图2、图3、图6所示,支撑部16在其前侧具有开闭阀汽缸49。开闭阀汽缸49对用于切断供给路82 (参照图6)的阀55(参照图6)进行开闭。控制箱3内的CPU200(参照图12)对开闭阀汽缸49的动作进行控制。如图2、图3所示,贮存室18呈大致长方体状。贮存室18从机臂部13左侧的泵壳体14后方部分朝上方延伸。贮存室18包括主体部46、盖部47、盖轴部48。主体部46呈上部开口的有底筒状。盖部47覆盖主体部46的上部开口。主体部46在其上端具有盖轴部48。盖轴部48将盖部47支撑成可开闭。贮存室18将热熔性的粘接剂(未图示)贮存于主体部46内部。布粘接装置1根据需要通过齿轮泵IM将贮存室18的粘接剂朝喷嘴17供给。热熔性的粘接剂在加热到规定温度时液化,在比该规定温度低的温度下固化。如图2所示,梁部19包括主体部51、汽缸支撑部53、柱部52。主体部51从臂部13左侧后端部朝左方水平延伸。汽缸支撑部53呈板状,从主体部51左侧端部朝前方水平延伸。如图2、图4所示,柱部52相对于水平面以大致45度的角度从主体部51朝斜前下方延伸。柱部52下端部从底座部11离开。如图2所示,第一气缸21的主体部设于汽缸支撑部53的前方前端部。第一气缸21具有空气注入口。未图示的吸气排气用软管与空气注入口连接。布粘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的压缩空气的吸气/排气进行控制。位于第一气缸21的主体部内的活塞的位置根据吸气/排气的控制进行移动。可动部15与活塞连接。当活塞移动时,可动部15上下移动。柱部52在其下端部左侧包括左右延伸的轴部62。轴部62对滚筒保持部20的后端部予以支撑。滚筒保持部20以轴部62为摆动中心使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主体部51在汽缸支撑部53的右侧包括第二气缸24。第二气缸M对支撑部16的位置进行切换。下面对滚筒保持部20进行说明。滚筒保持部20前端部将圆柱状的第一滚筒22支撑成能旋转。第一滚筒22位于从支撑部16延伸出的喷嘴17的后方附近。滚筒保持部20在比其中央略靠前方的上表面具有轴支撑部33。轴支撑部33与第一气缸21的可动部15的下端部连接。如图2所示,底座部11具有从第一滚筒22的下方部分设置至喷嘴17的下方部分的孔部沈。底座部11内的皮带27的一部分从孔部沈朝上方稍微突出。皮带27从粘接机2的前方朝后方移动。皮带27将布从前方朝后方移送。通过第一气缸21的活塞移动,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化。如图4所示,在可动部15朝下方移动的状态下,滚筒保持部20朝斜前下方倾斜。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小。在可动部15朝上方移动的状态下,滚筒保持部20变成大致水平。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大。参照图5对粘接机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粘接机2在其内部包括第一马达91、第二马达92、第三马达93、下移送部37等。第一马达91通过转轴121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齿轮泵124,藉此驱动齿轮泵124。齿轮泵1 包括驱动齿轮122和从动齿轮123。驱动齿轮122固定于转轴121的左侧端部。驱动齿轮122与转轴121 —起旋转。从动齿轮123与驱动齿轮122啮合。第一马达91位于机臂部13内部,且位于泵壳体14与机臂部13连接的部分的右方。转轴121在泵壳体14内从第一马达91的转轴朝左方延伸。驱动齿轮122和从动齿轮123将适量的粘接剂朝喷嘴17供给。第二马达92通过转轴126 1 和皮带1四、130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一滚筒22,藉此驱动第一滚筒22。第二马达92位于机臂部13内,且位于梁部19与机臂部13连接的部分的右方。转轴1 从第二马达92的转轴朝左方延伸,贯穿主体部51内部。转轴1 左端部位于柱部52内。转轴1 左端部对带轮予以支撑。转轴127右端部延伸到柱部52的下
9端部内。转轴127左端部延伸到滚筒保持部20的后端部内。转轴127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分别对带轮予以支撑。转轴1 是第一滚筒22的转轴。转轴1 左端部延伸到滚筒保持部20的前端内部,对带轮予以支撑。转轴1 右端部从滚筒保持部20的前端部突出,支撑第一滚筒22。皮带1 在柱部52内张设于转轴1 左端部的带轮与转轴127右端部的带轮之间。皮带130在滚筒保持部20内张设于转轴127左端部的带轮与转轴1 左端部的带轮之间。第一滚筒22随着第二马达92的旋转而旋转。第三马达93设于底座部11内的右方。第三马达93通过转轴141和皮带142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一带轮25,藉此驱动第一带轮25旋转。转轴141是第一带轮25的转轴。转轴141在底座部11内朝右方延伸。转轴141右端部对带轮予以支撑。底座部11在其内部具有支撑底座4。支撑底座4将转轴141支撑成可旋转。皮带142在底座部11内张设于第三马达93的转轴的带轮与转轴141右端部的带轮之间。第一带轮25随着第三马达93的旋转而旋转。参照图7 图9,对下移送部37进行说明。图7的右上、左下、左上、右下分别是下移送部37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下移送部37包括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观、带轮支撑部100、皮带27和弹簧106。带轮支撑部100将第二带轮观支撑成能旋转。皮带27是带齿皮带。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观呈圆柱形。第一带轮25设于隔着布与第一滚筒22相对的位置、即第一滚筒22下方。第二带轮观设于隔着布与喷嘴17相对的位置或从与喷嘴17相对的位置至少靠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带轮观设于喷嘴17的斜前下方。如图7所示,带轮支撑部100包括板状的左侧面板部101、板状的右侧面板部111和架设部108。左侧面板部101位于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左侧。右侧面板部111位于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右侧。架设部108将左侧面板部101与右侧面板部111彼此相连。左侧面板部101包括支撑凸部101、轮部103和弹簧凸部104。圆形板状的轮部103与第一带轮25的左端面平行地配置。轮部103的中心位于与第一带轮25的转轴的中心相同的位置。轮部10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带轮25的转轴141插通于该孔内。弹簧凸部104朝轮部103的后方水平延伸。支撑凸部102朝轮部103的斜前上方大致45度的方向延伸。右侧面板部111的形状与左侧面板部101的形状大致相同。右侧面板部111包括支撑凸部112、轮部113和弹簧凸部114。弹簧凸部114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弹簧凸部104的前后方向长度稍长。轮部11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带轮25的转轴141插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102和支撑凸部112在其前端部分分别具有孔。第二带轮观的转轴插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102和支撑凸部112将第二带轮观支撑成能旋转。架设部108从弹簧凸部104后端朝右方延伸,并与弹簧凸部114连接。如图7、图8所示,皮带27张设于第一带轮25与第二带轮观之间。皮带27随着第一带轮25的旋转而旋转。第三气缸105设于架设部108下方。第三气缸105具有空气注入口。未图示的吸气排气用软管与空气注入口连接。布粘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的压缩空气的吸气/排气进行控制。位于第三气缸105内的活塞的位置根据吸气/排气的控制进行移动。可动部58与活塞连接。因此,当活塞移动时,可动部58上下移动。可动部58能与架设部108抵接。杆状的限位件107设于弹簧凸部114下方。限位件107从支撑底座4朝上方延伸。限位件107在其上端包括旋入的限位螺钉。限位件107通过改变限位螺钉的旋入量能改变上下方向的长度。限位件107能与弹簧凸部114后端部抵接。如图7所示,弹簧106设于限位件107前方。弹簧106下端部与支撑底座4连接。弹簧106上端部与弹簧凸部114右侧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连接。弹簧106将弹簧凸部114朝下拉。带轮支撑部100以转轴141为轴进行摆动。支撑凸部102和支撑凸部112在弹簧106的施力的作用下上升。其结果是,第二带轮观朝上侧移动。如图8所示,皮带27的一部分从底座部11的孔部沈(参照图2)朝上方稍微突出。可动部58沿上下方向移动,对带轮支撑部100的摆动量进行调节。限位件107改变上下方向的长度,从而对带轮支撑部100的摆动量进行调节。可动部58和限位件107能调节皮带27前方部分朝上方的移动量。换言之,可动部58和限位件107能设定后述第二位置。参照图10、图11对粘接作业时的第一滚筒22和下移送部37附近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0表示位于第一位置的下移送部37。图11表示位于第二位置的下移送部37。在第一位置,由于第三气缸105的可动部58位于移动到下方的位置,因此皮带27前方部分位于移动到下方的位置。第一位置是皮带27与喷嘴17夹着下布152的位置。在第二位置,第三气缸105的可动部58位于移动到上方的位置,皮带27前方部分位于移动到下方的位置。第二位置是皮带27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喷嘴17的位置。当皮带27位于第二位置时,下布152远离喷嘴17。参照图12对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布粘接装置1包括CPU200、R0M201、RAM202、存储装置203。CPU200执行接收处理和控制处理。接收处理是指接收来自按键209、踏板208等的输入信息的处理。控制处理是控制马达等的处理。R0M201存储CPU200所执行的程序和各种初始设定参数等。RAM202临时存储计时值、计数值、标志等。存储装置203存储操作者所输入的各种设定信息。存储装置203存储后述第一规定时间 第八规定时间。操作者通过操作按键209能设定第一规定时间 第八规定时间。CPU200 与 R0M201、RAM202、存储装置 203 分别电连接。CPU200 能访问 R0M201、RAM202、存储装置203的存储区域。踏板208与CPU200电连接。踏板208接收粘接剂的供给指示、粘接剂的供给停止指示、布的移送指示和布的移送停止指示。当操作者踩下踏板208时,即踏板208处于按压状态时,踏板208接收粘接剂的供给指示和布的移送指示。当操作者中止踩下踏板208时,即踏板208从按压状态变成非按压状态时,踏板208接收粘接剂的供给停止指示和布的移送停止指示。CPU200根据踏板208的状态识别出踏板208接收到的指示。操作者在调节布的移送速度时也能使用踏板208。CPU200可识别出踏板208的踩下量。CPU200根据识别出的踏板208的踩下量来确定第一滚筒22和第一带轮25的旋转速度以及驱动齿轮122的旋转速度。按键209与CPU200电连接。操作者在进行各种动作设定时使用按键209。CPU200识别按键209的按下状态。CPU200根据识别出的按键209的按下状态将各种动作设定的信息存储于存储装置203。显示驱动用驱动器205与CPU200电连接。显示驱动用驱动器205与液晶显示部207电连接。CPU200通过显示驱动用驱动器205将期望的信息显示于液晶显示部207。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与CPU200电连接。第一马达91 第三马达93分别与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电连接。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来控制第一马达91 第三马达93。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与CPU200电连接。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与第一气缸 第三气缸21、M、105及开闭阀汽缸49电连接。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对送入第一气缸 第三汽缸21、M、105及开闭阀汽缸49的空气注入口的空气压力进行控制。第一滚筒22随着第一气缸21的动作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支撑部16随着第二气缸M的动作而朝使用位置或维修位置移动。第二带轮观随着第三气缸105的动作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阀55随着开闭阀汽缸49的动作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参照图13、图14对布粘接处理进行说明。图13是CPU200检测到操作者踩下了踏板208时、即踏板208接收到粘接剂的供给指示和布的移送指示时,CPU200开始执行的中断处理的流程图。图14是CPU200检测到操作者中止了踏板208的操作时、即踏板208接收到粘接剂的供给停止指示和布的移送停止指示时,CPU200开始执行的中断处理的流程图。当图13的处理开始时,CPU200启动计时器(Si)。计时器对从踏板208接收到粘接剂的供给指示和布的移送指示时起经过的时间进行计测。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一规定时间(SO。第一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踩下踏板208至开始移送布为止的待机时间,例如从计时器启动时起0. Is。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一规定时间时(S5 是),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驱动第二马达92、第三马达93来移送布(SlO)。随后,处理转移至S15。在SlO的处理后或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一规定时间时(S5:否),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二规定时间(S15)。第二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踩下踏板208至齿轮泵M动作为止的待机时间。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二规定时间时(S15 是),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驱动第一马达91来使齿轮泵IM动作(S20)。齿轮泵IM将粘接剂朝喷嘴17供给。随后,处理转移至S25。在S20的处理后或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二规定时间时(S15:否),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三规定时间(S25)。第三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踩下踏板208至阀55打开为止的待机时间。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三规定时间时(S25 是),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驱动开闭阀汽缸49来打开阀55 (S30)。随后,处理转移至S35。在S30的处理后或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三规定时间时(S25:否),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四规定时间(S35)。第四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踩下踏板208至第二带轮观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移动为止的待机时间。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四规定时间时(S35 是),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驱动第三气缸105来使第二带轮28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移动(S40)。随后,处理转移至S5。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四规定时间时(S35 否),处理返回至S5。当CPU200检测到操作者中止了踏板208的操作时,结束图13的处理。当图14的处理开始时,CPU200启动计时器(SlOl)。计时器对从踏板208接收到粘接剂的供给停止指示和布的移送停止指示时起经过的时间进行计测。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五规定时间610 。第五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中止踏板208的操作至停止移送布为止的待机时间。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五规定时间时(S105 是),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使第二马达92、第三马达93停止来中止布的移送(S110)。随后,处理转移至S115。在SllO的处理后或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五规定时间时(S105:否),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六规定时间(S115)。第六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中止踏板208的操作至使齿轮泵IM停止为止的待机时间,例如从计时器启动时起0. 03s。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六规定时间时(S115 是),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使第一马达91停止来使齿轮泵IM停止(S120)。随后,处理转移至S125。在S120的处理后或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六规定时间时(S115:否),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七规定时间(S125)。第七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中止踏板208的操作至阀55关闭为止的待机时间,例如从计时器启动时起0. Is。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七规定时间时(S125 是),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驱动开闭阀汽缸49来使阀55关闭(S130)。随后,处理转移至S135。在S130的处理后或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七规定时间时(S125 否),CPU200判断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是否经过了第八规定时间(S135)。第八规定时间是从操作者中止踏板208的操作至第二带轮观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为止的待机时间。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经过了第八规定时间时(S135 是),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驱动第三气缸105来使第二带轮28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S140)。随后,处理转移至S105。当CPU200判断为从计时器启动时起没有经过第八规定时间时(S135 否),处理返回至S105。当CPU200检测到操作者踩下了踏板208时,结束图14的处理。如以上说明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中,操作者中止了踏板208的操作时,CPU200驱动第三气缸105,使第二带轮28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通过使第二带轮观朝第二位置移动,下布152与喷嘴17的间隔变大。S卩,由于在停止粘接作业时,下布152与喷嘴17之间空着,因此附着于喷嘴17的后方部分且未与布接触的粘接剂(称为附着于布之前的粘接剂)能移动到喷嘴17的与布接触的接触部分。因此,布粘接装置1能防止附着于喷嘴17后方的粘接剂附着到布上形成粘接剂的积存部。布粘接装置1能防止再次开始粘接作业时朝布涂布的粘接剂涂布量变得不均勻。当操作者踩下踏板208时,CPU200驱动第三气缸105,使第二带轮28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移动。通过使第二带轮28朝第一位置移动,皮带27与喷嘴17夹住下布152。布粘接装置1能在第二带轮观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使移动到喷嘴17下方的粘接剂附着到布上,开始粘接作业。
滚筒保持部20、第一滚筒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布移送部。下移送部37相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布移送部。供给路81和82、第一马达91、驱动齿轮122、从动齿轮123、齿轮泵IM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踏板208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部。第三气缸105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移动部。执行S40、S140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移动控制部。限位件107、可动部58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设定部。执行SlOl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计测部。按键209相当于本发明的时间设定部。<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15 图2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进行说明。图19的纸面左侧、右侧、表面侧、背面侧分别是下移送部38和布粘接装置1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或简化说明。参照图15 图18,对下移送部38进行说明。下移送部38包括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支撑臂160、皮带27和弹簧166。支撑臂160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撑板部161、从支撑板部161右端部朝下方延伸的抵接部162。支撑板部161左端部包括朝后方突出的轮部171、朝上方突出的轮部172和朝前方突出的轮部173。支撑板部161右端部包括朝上方突出的轮部175和朝前方突出的轮部176。抵接部162包括朝上端部后方突出的轮部174。轮部171 176呈圆形板状,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带轮25的转轴141隔着轴承插通于轮部171、174的中心部分的孔内。第一带轮25位于轮部171与轮部174之间。第二带轮28的转轴插通并固定于轮部172、175的中心部分的孔内。第二带轮观位于轮部172与轮部175之间。第二带轮观能以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三带轮四的转轴131插通于轮部173、176的中心部分的孔内。转轴131能相对于轮部173和轮部176旋转。如图18所示,转轴131包括小径部132、偏心部133和大径部134。小径部132插通于轮部173的中心部分的孔内。偏心部133位于轮部173与轮部176之间。偏心部133的轴心偏离小径部132的轴心。大径部134插通于轮部176的中心部分的孔内。大径部134的轴心与小径部132的轴心一致。转轴131从轮部176侧插入。轮部176包括朝上方突出的螺纹部177(参照图17)。螺纹部177贯穿至轮部176的中心部分的孔。大径部134与旋紧于螺纹部177的螺钉(未图示)的前端部抵接。因此,转轴131能固定于支撑臂160。第三带轮四通过轴承(未图示)安装于偏心部133。第三带轮四能相对于偏心部133旋转。第三带轮四呈圆筒形。如图16、图18所示,第三带轮四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四1。第三带轮四较包含第一带轮沈的转轴141 (更详细而言是轴心)和第二带轮观的转轴(更详细而言是轴心)的平面位于下方。第三带轮四位于第二带轮观的斜前下方。第二带轮观位于第三带轮四与第一带轮25之间。皮带27张设于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皮带27随着第一带轮25的旋转而旋转。凸缘的高度(从第三带轮29的外周面突出的长度)比皮带27的厚度高。凸缘291能防止皮带27从第三带轮四脱落。通过旋松螺纹部177的螺钉使转轴131旋转,能改变第三带轮四安装于支撑臂160的安装位置。通过在改变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旋紧螺纹部177的螺钉,能改变第三带轮29相对于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28的相对位置。通过改变第三带轮四与第一带轮25、第
14二带轮观的相对位置,能改变施加于皮带27的张力。抵接部162在其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包括弹簧安装部165。设于支撑底座4(参照图5)的框架40包括弹簧安装部42。弹簧166的一端部与弹簧安装部165连接,另一端部与弹簧安装部42连接。弹簧166始终对支撑臂160朝以转轴141为中心的图19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即,弹簧166朝第一位置的方向对第二带轮观施力。第四马达94是步进马达,其设于皮带27下方。第四马达94固定于框架40。偏心凸轮65固定于第四马达94的输出轴。偏心凸轮65是在偏离圆板的中心的位置具有旋转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抵接部162能与偏心凸轮65的圆弧状的外周部抵接。抵接部162在弹簧166的施力的作用下始终与偏心凸轮65抵接。通过第四马达94的正转、反转,能使偏心凸轮65朝图19的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抵接部162随着偏心凸轮65的旋转朝前后方向移动。支撑臂160随着抵接部162的移动以转轴141为中心进行摆动。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随着支撑臂160的摆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偏心凸轮65的旋转中心与抵接部162的抵接位置之间的距离最小时,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位于最上方。当上述距离变大时,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朝下方移动。皮带27与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一起移动。框架40对位置检测传感器43进行固定。偏心凸轮65在距旋转中心的距离最大的位置的外周包括检测板66。位置检测传感器43通过对检测板66进行检测,能检测出第四马达94的规定角度位置。参照图19、图20对粘接作业时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9表示位于第一位置的下移送部38。图20表示位于第二位置的下移送部38。在第一位置,抵接部162处于在弹簧166的施力的作用下朝前方移动的状态。由于抵接部162朝前方移动,皮带27的前方部分朝上方移动。在第一位置,皮带27与喷嘴17夹住布。当第四马达94从第一位置朝图1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图20所示,抵接部162朝后方移动。随着抵接部162朝后方的移动,支撑臂160以转轴141为中心朝图20的逆时针方向摆动。皮带27的前方部分随着支撑臂160的摆动而朝下方移动。即,皮带27朝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喷嘴17的第二位置移动。参照图2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布粘接装置1包括CPU200、R0M201、RAM202、存储装置203。存储装置203对应于第二带轮28的位置存储第四马达94从原点位置开始的旋转驱动量。存储装置203存储第二带轮观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存储装置203存储多个第二带轮观的第一位置。操作者通过操作按键209能
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操作者在从第二带轮观的多个第一位置中任一个第一位置切换到其它第一位置时,操作按键209。每次操作者按下按键209时,按键209从存储装置203存储的多个第一位置中依次选择一个并切换成该第一位置。CPU200识别出选择的第一位置,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16对第四马达94进行驱动控制,从而控制第二带轮观使其移动到选择的第一位置。当粘接中布的厚度变化时,操作者通过操作按键209能改变第二带轮观的第一位置。布粘接装置1根据粘接中布的厚度变化来改变第二带轮观的第一位置,从而调节布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布粘接装置1通过该方法能使附着于布的粘接剂均勻。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16与CPU200电连接。第一马达91 第四马达94分别与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16电连接。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16来控制第一马达91 第四马达94。位置检测传感器43与CPU200电连接。CPU200识别位置检测传感器43是否检测出了检测板66。CPU200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结果对第四马达94进行控制使其移动到原点位置。CPU200将用于使第二带轮观从第四马达94的原点位置朝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移动的驱动量的信号输入到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16。CPU200将信号输入到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16,从而对第四马达94进行驱动控制,对第二带轮28进行移动控制。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14与CPU200电连接。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14与第一气缸21、第二气缸M及开闭阀汽缸49电连接。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14对送入第一气缸21、第二气缸M及开闭阀汽缸49的空气注入口的空气压力进行控制。如以上说明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中,随着第四马达94的旋转而旋转的偏心凸轮65使支撑臂160摆动。第二带轮观随着支撑臂160的摆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操作者在进行第二带轮观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设定时使用按键209。布粘接装置1能使用第四马达94容易地使第二带轮观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进行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调节。第三带轮四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四1。皮带27张设于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观、第三带轮四。凸缘能防止皮带27从第三带轮四脱落。第三带轮四设于第二带轮观的斜前下方。因此,布粘接装置1能防止凸缘291与布接触。第二实施方式的下移送部3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布移送部。第四马达94和偏心凸轮65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移动部。按键209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设定部和切换部。存储装置203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存储部。支撑臂160相当于本发明的臂部。凸缘291相当于本发明的凸缘部。本发明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图22所示,第三马达93设于底座部11 (参照图幻内左方的支撑底座4。第三马达93通过转轴145和皮带146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一带轮25 (参照图幻,藉此使第一带轮25旋转。转轴145是第一带轮25的转轴。转轴145在底座部11内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撑底座4通过轴承(未图示)对转轴145右端部进行支撑。转轴145在该轴承的左方包括带轮148。第一带轮25位于带轮148的左方(图22中未图示)。带轮149设于第三马达93的转轴。皮带146张设于带轮149与转轴145的带轮148之间。支撑底座4在带轮149与带轮148之间将带轮147支撑成能旋转。带轮147对皮带146施加张力。第一带轮25随着第三马达93的旋转而旋转。关于到使第二带轮观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为止的待机时间(第八规定时间)等各种规定时间、第二带轮观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可不通过操作者利用按键209进行设定,而是预先存储于R0M201或存储装置203。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各种规定时间的值也可变为其它值。布粘接装置1也可与第四规定时间无关地,在踏板208接收到粘接剂的供给指示和布的移送指示时,使第二带轮观从第二位置开始移动。布粘接装置1也可与第八规定时间无关地,在踏板208接收到粘接剂的供给停止指示和布的移送停止指示时,使第二带轮观从第一位置开始移动。布粘接装置1也可从按键209或其它输入部而不是踏板208接收粘接剂的供给指示和供给停止指示、布的移送指示和移送停止指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存储装置203存储有第二带轮观的多个第一位置时,CPU200可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对送入第三气缸105的空气压力进行控制,从而使第二带轮28移动到操作者通过按键209从多个第一位置中选择的第一位置。关于第二带轮28的第一位置,也可不通过操作者利用按键209进行设定,而是根据程序等进行切换。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也可不使用偏心凸轮65而采用下述结构的凸轮,该凸轮将旋转中心设于圆板中心,使从圆板中心至与抵接部162抵接的外周的距离变化。下移送部37、38均采用使和第一带轮25 —起被带轮支撑部100或支撑臂160支撑的第二带轮28上下移动的结构。不过,第二带轮28的支撑结构也可独立于第一带轮25。布粘接装置1也可使第二带轮观的支撑结构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二带轮观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权利要求
1.一种布粘接装置,包括喷嘴,该喷嘴朝布排出粘接剂;第一布移送部,该第一布移送部相对于所述喷嘴配置于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对所述布进行移送;以及第二布移送部,在相对于所述布与配置有所述第一布移送部一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该第二布移送部配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对所述布进行移送,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给部,该供给部朝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输入部,该输入部接收所述供给部的驱动指示和驱动停止指示、所述布的移送指示和移送停止指示;位置移动部,该位置移动部使所述第二布移送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布移送部与所述喷嘴夹住所述布,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远离所述喷嘴;以及位置移动控制部,在所述输入部接收到所述驱动停止指示和所述移送停止指示时,该位置移动控制部对所述位置移动部进行驱动控制,使所述第二布移送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输入部接收到所述驱动指示和所述移送指示时,所述位置移动控制部对所述位置移动部进行驱动控制,使所述第二布移送部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定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置设定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定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置设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存储部,该位置存储部存储多个所述位置设定部设定好的所述第一位置;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将所述位置存储部存储的所述多个所述第一位置中选择出的任一第一位置切换成其它第一位置,当所述切换部切换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位置移动控制部对所述位置移动部进行驱动控制,以使所述第二布移送部移动到所述切换部切换成的所述第一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测部,该计测部对所述输入部接收到所述驱动停止指示和所述移送停止指示后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测;以及时间设定部,该时间设定部设定从所述输入部接收到所述驱动停止指示和所述移送停止指示至所述位置移动部使所述第二布移送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为止的待机时间,在所述经过时间经过了所述待机时间时,所述位置移动控制部对所述位置移动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二布移送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移送部是圆筒形的第一滚筒,所述第二布移送部包括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配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配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或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至少靠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皮带,该皮带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所述位置移动部使所述第二带轮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所述布夹在所述皮带与所述喷嘴之间,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皮带比所述第一位置更远离所述喷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移送部是圆筒形的第一滚筒,所述第二布移送部包括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配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配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或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至少靠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皮带,该皮带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所述位置移动部使所述第二带轮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所述布夹在所述皮带与所述喷嘴之间,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皮带比所述第一位置更远离所述喷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臂部,该臂部将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支撑成能旋转且能以所述第一带轮的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所述位置移动部包括马达;以及偏心凸轮,该偏心凸轮设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且与所述臂部抵接,所述马达使与所述偏心凸轮抵接的所述臂部摆动,从而使所述第二带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臂部,该臂部将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支撑成能旋转且能以所述第一带轮的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所述位置移动部包括马达;以及偏心凸轮,该偏心凸轮设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且与所述臂部抵接,所述马达使与所述偏心凸轮抵接的所述臂部摆动,从而使所述第二带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张设所述皮带的第三带轮,所述第三带轮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部,且较包含所述第一带轮的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带轮的转轴的平面位于下方,所述凸缘部远离所述布。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张设所述皮带的第三带轮,所述第三带轮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部,且较包含所述第一带轮的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带轮的转轴的平面位于下方,所述凸缘部远离所述布。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张设所述皮带的第三带轮,所述第三带轮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部,且较包含所述第一带轮的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带轮的转轴的平面位于下方,所述凸缘部远离所述布。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移送部还包括张设所述皮带的第三带轮,所述第三带轮在其轴向两端部具有凸缘部,且较包含所述第一带轮的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带轮的转轴的平面位于下方,所述凸缘部远离所述布。
全文摘要
一种布粘接装置,能根据作业状态切换移送部的位置。在操作者中止了踏板的操作时,CPU使气缸驱动,从而使第二带轮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当第二带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气缸的可动部朝下方移动。皮带的前方部分朝上方移动。在第一位置,皮带与喷嘴夹住下布。当第二带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气缸的可动部朝上方移动。皮带的前方部分朝下方移动。在第二位置,第二带轮比在第一位置更远离喷嘴。因此,下布与喷嘴的间隔变大。
文档编号D06M17/00GK102561045SQ2011104424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7日
发明者堀部美彦, 山浦宏贵, 岩越弘恭, 根本祥光, 梅田和俊, 皆川裕一朗, 盐谷哲司, 西村和人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